一、问题的提出 广西大明山的地理位置处于桂中盆地的中部、南宁的东北部、红水河和右江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大明山腹部。其山体走向从西北走向东南,绵延三百多里,宽五十多里,地势为西北及顶峰线一带高而东南低。 从地理上考察,桂中地区是一个陆内张裂的沉积盆地,具有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地层、地形起伏不大、植被发育程度中等、断裂构造部分为隐伏性质的特点,而控制桂中晚古生代盆地发育的断裂主要为盆地北部的河池――宜州――柳州北边的东泉一鹿寨断裂带(呈近东西向展布);东部的永福――柳州――来宾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延伸)、桐木――妙皇――东乡断裂带(呈北北东一北东向展布);西部的大新――大明山――忻城――融水一三江断裂带(地表由系列断层面倾向南东东或北西西的逆冲断层和轴面倾向北西或南东的不对称线状褶皱构造组成)、南丹――河池――都安――马山――武鸣――上林――宾阳断裂带(呈北西向东南展布);中部的大明山――来宾――象州隐伏断裂带(呈北东东向展布)等。这些不同方向的断裂组成了桂中地区基底构造的基本格架(张明华,2007)。在这些不同方向的断裂带中,以南丹――河池――都安――马山――武鸣――上林――宾阳断裂带为桂中地区地势最高的地方(大明山主峰龙头山海拔1760米),此即大明山所在的山脉。 由于大明山处于古代百越民族西瓯骆越的中心腹地,也是现代壮族地区的中心地带,历史上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大明山一直以来没有一部独立的山志,人们对它的历史沧桑知之不详。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大明山人文历史的发展进行朔源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二、大明山称谓的历史变迁 翻开中国的古书,人们可以零星地发现汉文文献记载的大明山,古称汜天之山、博邪山、镆铘山、五峰山、大明山、大鸣山、大名山、大冥山等。 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卷一五记载有“汜天之山”,据笔者考证,《山海经大荒南经》中的“汜天之山”指的就是现在的大明山: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这条文献记载的“汜天”与同书《山海经西山经》卷二“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的“汜天”为同一地方,为山名。 上古传说中所谓的“苍梧之野”在今广西东北、湖南南部与广东西北部,那里有一座大山即九嶷山,相传舜葬于此。《淮南子修务训》卷一九说,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史记五帝本纪》也说舜“代尧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赤水在《山海经》中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分界河流。按张国光先生考证,赤水的关系位置为发源于昆仑高原,东南流而归入南海的纵流大川,其东有三苗国及舜葬之野,其西有厌火国,其滨海处,产有三珠树。从这些条件看来……古代赤水下游即为盘江(张国光,1986),另外,《皇朝通志》记载说:“南盘江亦名红水……北盘江出其北……联合总名红水河。”可见,红水河之名,显然是古代赤水之遗影。现在盘江的下游就是红水河。 从地理分布来看,九嶷山确实在红水河的东部。而所谓“赤水穷焉”。就是“赤水流极于此山也”,由于《山海经》所述的是大荒之南,地域已确定在南方。翻开中国地形图不难发现,在中国的南方由西部流入南海的大河,又在苍梧之野的西面,只能是今珠江。珠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南盘江,在贵州省望谟县蔗香村与北盘江汇合起至柳江流入珠江这一段,古称红水河。如清爱必达《黔南识略贞丰》说:“(南)盘江即红水河,其水四时皆赤,故日红江。”同书《兴义府》又说:“(南盘江)经郡(兴义府――今安龙县)城南谓之红水江,亦日巴皓河。经册亨亦日八渡河,划黔粤界,会北盘江入粤达于海”(杜文铎。1992)。流经云贵高原的红水河呈东北一西南走向,流经广西的西林、隆林、田林和贵州的兴义、安龙、册亨、望谟以及天峨、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马山、忻城、合山、来宾至象州县西南石龙镇三江口,与北来的柳江汇合后称黔江。在苍梧之野的西面,红水河流经的是广西的都安、大化、马山、忻城、合山、来宾至象州等县,在这一带附近符合上述条件的大山只有一座,那就是在桂中的大明山,由此可证,《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的“汜天之山”就是指广西的大明山。
天这个名词,在中国上古是极为神圣的专门名称,所谓汜天,就是漫天的意思,大概是指大明山山体高大,耸入云天,并与天相连了。另一方面,赤水在古代被古人视为帝之神泉,如《淮南子地形训》: “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人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余波人于流沙,绝流沙南至于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此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而大明山就位于帝之神泉的赤水(红水河)旁边,远古时期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居民主要是壮族先民百越民族中的西瓯和骆越。因此,是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壮族先民西瓯骆越最先把大明山作为圣山加以崇拜。 文献记载五代十国(907~960)时期曾经有僧道隐伏在大明山中修练,由于有道行而得到当朝皇帝赐紫衣。如《旧五代史梁书》卷四:“邕州奏,镆铘山僧法通、道磷有道行,各赐紫衣。”因为五代十国(907~960)时期广西的大明山属邕州辖地,这里文献记载的镆山所指应该就是大明山。 北宋时期的博邪山所指也是现在的大明山。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二“岭南道”条下“澄州”云:“上林博邪山罗富山……以上皆郡邑之山水也。”博邪山是什么意思?文献没有说明,只说是山名。而民国时期编纂的《上林县志》中,对博邪山做了介绍:“博邪山亦日镆铘山即大明山之东南出者,故今县城亭亮圩一带犹日镆铘乡”(黄诚沅,民国23)。 南宋之时的大明山被称作镆铘山。如南宋宝庆三年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就称镆铘山(镆耶山):“镆耶山,在上林县南,昔人有得古剑于此,故名”,又载:“山在武缘县北,山形盘礴,地势险要,镆耶关地焉。”南宋理宗皇帝年间神穆撰《方舆胜览》卷三九邕州条载:在武缘县南三十二里山形盘薄地势险隘,镆耶关地焉。”同书卷四一又载:“镆铘山在上林县南三十三里,昔人有得古剑于此。” 王象之和神穆指出的镆铘关是一个古道遗址,就位于镆山旁边,如《广西通志》载:“莫邪关,(上林)县南二十里莫邪山上,宋置”([清]谢启昆、胡虔,1988)。因为在宋代邕州知州陶弼就 有诗一首《镆铘关》记载有镆铘关:“三任边州六往还,此时又度镆铘关,仿僧莫道无闲事,手指青天口说山。”在《宾州二首》里,陶弼也提到了镆铘关:“广右开炎服,思刚置县衙。羁縻唐世及,正朔圣朝加。乡分今贺水,邑录古琅琊。泉脉通明镜,封邻接镆铘。”从武鸣马头圩往东北方向的深山前行,经四明村进入山区,小道两侧群山高耸,山涧流水叮咚鸣响,饱览禄祺古隘口以后,越过武鸣、上林两县交界竖立的界碑入上林县大黎(黎口隘),再前行数百米到达长条料石砌成的古道,从山顶往下踏行的石阶400多级,路宽约4米。从宋至清,一直为重要的官道。其中黎口隘在宋、明、清初皆称镆铘关。镆铘古道至今仍为武鸣马头通往上林亭亮镇及县城大丰镇的行人通道。 很明显,大明山古时又称镆铘山。远古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于战争的需要,使得越人青铜剑成为兵器中的翘楚,镆铘就是古时越国著名的一种青铜宝剑,镆铘山名的由来无疑是与青铜宝剑有关,因为大明山就是“昔人有得古剑于此”而得名的。古代越人以勇武好剑而称著。如《汉书高帝纪》称:“越人之俗,好相攻击”。《汉书地理志》又说:“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而远古时期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居民主要是百越民族中的西瓯和骆越,所以近现代在大明山附近发现青铜剑的古代遗址相当多,主要有:武鸣县马头元龙坡遗址,位于武鸣县马头镇政府驻地附近,年代为战国,1985年发掘,共发现110件铜器,其中73件为青铜兵器。有矛、钺、斧、匕首、镦、镞、盘刀等。宾阳韦坡村战国墓藏遗址,出土有铜剑1把,1981年1月发掘。武鸣县安等秧遗址。位于武鸣县马头镇政府驻地附近,年代为战国,1985年发掘墓葬85座,出土青铜剑15把。武鸣县独山岩洞葬遗址。位于武鸣县两江镇政府驻地附近,年代为战国,1986年发现,出土青铜剑4把。武鸣县三联园艺场遗址。位于武鸣县两江镇三联村园艺场附近,年代为战国。1974年发现,出土青铜剑两把。武鸣县三联村板潘屯岽很坡遗址。位于武鸣县两江镇三联村板潘屯岽很坡,年代为战国,2004年发现,出土青铜剑一把(谢寿球,2006:10~12)。 明朝武鸣人李璧的七绝诗《镆铘山》:“仙人佩得镆铘还,误落飞泉第一湾。三尺精灵化龙去,空留万丈镆铘山”和明代临安府推官江鱼的《镆铘山》诗:“宝剑当年已化龙,青山留得削芙蓉;润涵海气时云雨,突起峰峦遍太空。南峙亦为天子锷,东来宜匹丈人峰;要知此地生豪杰,尽是英灵气所钟。”这两首诗都提到了镆铘山,都记述了“镆铘化龙”的传说,更进一步说明了“镆铘山”名称的来源,也给大明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明陆应砀《广舆记》明确指出镆铘山就是大明山:“镆铘山,武缘县八十里即大明山也,延袤甚远。旧为邕澄二州之望。” 明朝天顺五年(1461)编纂成书的《大明一统志》在“思恩府”(今武鸣县府城镇)条下则把大明山记述为大名山或大鸣山:“大名山在府东三十里,一名大鸣山,与上林武缘两县接界,高数百丈,延袤三百里,上有风穴,高秀为府境诸山之最。” 《明史地理志》卷四五记载为大明山:“上林州西,少北。西有大明山,澄江出焉,亦名南江,东合北江,又东人迁江县之大江。”同书另外也记载大明山为大名山:“又有大揽江,出城东北大名山,下流俱入于郁江。”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写于崇祯十年(1637)十二月十日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中即记述为“大明山”:“遂穿山腋而北,于是北行陂陀间,西望双峰峻极,氤氲云表者,大明山也。其山(在北斗山西北),为上林、武缘分界。按志,上林、武缘俱有镆铘、思邻二山,为二县界关而不及大明,岂大明即镆铘耶”。徐霞客发现志书记载中当时并无“大明山”,而只有“镆山”,于是发出“岂大明即镆铘耶?”的疑问。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大清一统志》记述:“大明山在上林县西四十余里,与思恩府武缘县接界,蜿蜒叠翠,中有五峰直插霄汉,上有深潭深不可测。出异光远烛数里,因名南江出此。” 清代闽述的《粤述》则把大明山称作五峰山:“五峰山在上林县西,延袤叠翠,五峰突起,上插霄汉,四时云雾隐现山岭,有潭有物伏焉中夜光烛数里。” 清初康熙三十一年(1692),顾祖禹编著的《读史方舆纪要》称大明山:“大名山,思恩府东南五十里即大明山也,地势高广,接上林武缘二县界,远近群川多出于此”。同书另载有“镆铘山县南十里。相传昔人尝得宝剑于此。” 曹学俭《舆地名胜志》曰:“大明山在县西十里,接思恩府及武缘县境,蜿蜒叠翠,中有五峰直插霄汉,时有云雾隐现不常,上有潭相传吐光时远烛数里。” 清朝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清世宗命蒋延锡等重辑,于雍正十一年(1733)成书的《古今图书集成》“思恩府”条载:“大明山在府东三十里,止戈五图,与上林县抵界,高数百丈,延袤三百里,为思武诸山之最,上有风穴及飞来寺等诸胜”。同书上林条载:“大明山在县西十里,中有五峰插霄汉,上有深潭,深者传有光烛数里。” 清乾隆六年(1741)知县耿昭需编《武缘县志》载:“大明山高数百丈,延袤三百余里,下有神庙,古木连云,层峦障目,武邑诸山之冠。” 清道光年间(1821―1850)谢启昆、胡虔编的《广西通志》载:“大冥山,又名大明山”。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世伦编《武缘县志》说,明山叠翠,旧八景之一。清代黄君钜的《大明山》一诗把武鸣八景的之一的明山叠翠一景做了描述,给人无限遐思: “万丈穹窿跨绝域,武缘西南上林北。绵亘百里扼昆仑,控制九土耸则劣。君不见叠翠嵯峨云一带,三日成霖雨无外。镆耶飞出两白龙,奔注风山细流会。盈盈十里归渡头,双江绮合共悠悠。远送行舟出思武,东下南海历沧洲。又不见浙人青箬绿蓑富薯芋,短柄长搀勤发虑。种成香草生息蕃,聚族结庐不归去。山花如云红似火,山鸟车眉声琐琐。扪参历井越涧过,时逐猿猱拾坠果。东峰晴明西峰雨。樵子深入白去坞。伐木丁丁不见人,忽闻树巅一报午。郁郁纷纷苍翠浮,常有仙人绝顶游。崖前松偃石枰暗,遐心空谷弥深幽。南崧归老爱登陟,峤西诗成誊余墨。我亦小隐隐山林,形容不尽遥相忆。” 民国四年(1915)县知事温德溥主编的《武鸣县志》节录清光绪年间(1875―1908)武缘县凤林村人韦丰华著,民国初年编出书稿的《增修武缘县志草》“地理考山”“地理考胜迹”记载为大鸣山:“大鸣山延袤三百余里,为武缘县东北屏障,自杨圩至马头诸团,皆附于山脚,山之最崇处名为镆耶,遥望三峰极天,登其巅,群峰相向。山坳坦处,有石坪一、石墩八、石灶七,尘不到,苔不封,四周茶树古茂异常,所谓仙圩也。附镆耶者,有镜石峰颇特异。自镆耶而南,有照阳峰、迷女峰、禄公峰。均秀拔轶伦,其派行稍远,则有飞鹅岭最峻险,又名九鹅。自镆耶而北者,有绿林峰、并头峰,亦端秀特出;有谢岭,为县脉初出处,亦崇峻,而稍逊镆耶;有望兵山,圆耸出群;有七风岭。形如七凤齐飞;有六马坡,形如六马并骋。胜状各别,此皆武鸣所仰见者。尚有极北处,名三峤 峰,山不甚峻,惟附近诸峰差胜耳。是纪大鸣之胜,尤当以镆耶为主,每岁秋烟云郁积,内有声似风非风。似雨非雨,似雷非雷,似波涛非波涛,或三日或旬日乃止,名日大鸣有以也。如春之风,冬之雷。夏之瀑布,秋之雪,皆美不胜书”。 民国年间至今,称整组山脉为“大明山”,将主峰称“龙头山”或“镆山”。民国10年出版的《武缘县图经》云:“武鸣之山以大明山为冠,大明山一名镆耶,在县东七十五里。金《通志》作大明山,谢《通志》作大冥山,此作大明山者,皆嫌其涉于胜国号而改之耳。韦《志草》谓每当春夏之交,山有鸣声若雷,故名大鸣,近于附会”。 从大明山称谓的历史变迁来看,世人对大明山的命名无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以大明山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来命名,如汜天之山、博邪山、镆U山等。二是以大明山独特的自然风光来命名,如大明山、五峰山等。由于大明山历来以“雨后晴翠,层峦迭嶂,满目生机”而得名,又加上有大瀑布,远远就能听到大明山的瀑布发出的轰鸣声,故日“鸣山叠翠”,“鸣”就是很响的意思,因此,人们多以大明山、大鸣山一名来称呼,后因“大明山”名有讳“大明”国号,又改称“大名山”、“大冥山”。 三、大明山是壮人死后灵魂归天可以与神共度永生的地方 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Byacwx”,在壮族民间文学中。学者们把大明山译作“岜赤山”(农冠品、曹廷伟,1984;蓝鸿恩,1984),在壮族民间山歌唱本中,一般记作“岜取山”(罗世敏,谢寿球,2006),在壮族师公经书中记作“岜柱山”(莫幼政,2004:14―16)和“岜社山”(张声震,2004:209),其实意思都一样,“Bya”为山的意思,“cwx”为祖的意思,直译就是壮族祖宗神山、灵山的意思。即为山的祖宗和“万山之宗”。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关于大明山古为“汜天之山”和《淮南子地形训》把赤水(红水河)视为帝之神泉的记载,透露了大明山在壮族先民西瓯骆越心目中可能是一座神山天梯的信息:漫人云天的大明山位处被古人视为帝之神泉的赤水(红水河)旁边,这为我们认定大明山是壮族先民西瓯骆越所崇拜的圣山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前所述,大明山是桂中南最高峰,其地理位置处于南亚热带南缘,其山体走向西北一东南,用风水学的术语来说,西北一东南走向即为乾巽走向(乾山巽向),而在风水理论中乾山为天柱,为地维。再加上北回归线正好穿过大明山中部。在海拔1200米的大明山主脉群峰之顶上,有8块大小相仿的天然大草坪,很整齐地在北回归线上一齐排开,并同北回归线呈垂直状态,四周古木环绕,中间长草不长树,人称天坪。每年夏至时候人站在北回归线经过的“天坪”上,就会出现“日中无影”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这天坪是什么形成的呢?当地壮族流传的神话故事认为,大明山上原本有大支柱撑着天空,后来,人间英雄布伯与天上的雷王争斗,雷王发威天下大早,布伯顺着“岜赤山”上的顶天柱爬上天去大闹王宫,雷王大怒,挥剑砍断了“岜赤山”上的顶天柱,这顶天柱一倒,便造成了地陷东南,水向东流的局面(农冠品、曹廷伟,1984;蓝鸿恩,1984)。雷王砍顶天柱的地方,就是现在大明山上的天坪。如今其方圆几里不长树,都是一片大草坪。 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壮族群众历来把大明山当作宇宙山或祖宗神山看待。在大明山周围的人们对老人表孝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dai cij ram hwnj Bya cwx bae”,即“人老死后抬上大明山埋藏”,当地的壮族群众在人死后都要请师公和道公前来念经举行葬礼,把死者灵魂送归祖宗神山大明山,此即所谓“魂归岜社(大明山)”。民间相传“天坪”是壮族古老的鬼神妖怪和神仙经常聚集成圩的地方。“天坪仙圩”就是壮族人死后灵魂归天可以与神共度永生的地方――登之乃神。 “白云缓缓结因缘,半夜镆邪舞醉仙。五百年来得书记,罗洪溪畔浴沂年。”在宋哲宗元佑年间的广西上林诗人韦晏的诗歌中(梁庭望、农学冠1991:258~259),作者想象自己在大明山上半夜梦遇神仙飘然起舞的情形,突然让人有一种迷恋大明山的冲动:大明山那里可是神仙居所啊。 在环大明山地区的武鸣、马山、上林、宾阳四县流传的“特掘”扫墓的故事里,“乜掘”是寡妇,而寡妇的厄运直接就是“无后”。她们老死之后,无人祭祀,就成了“饿鬼”,多么凄凉!故事就让“特掘”这类精灵充当了尽孝的儿子,为老死的妇人出殡,把“乜掘”抬上大明山埋藏,并每年都来扫墓。在当地人来看是尽了孝道(农学冠,2000:68―71)。什么是孝遭?《论语为政》肇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事后又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特掘”身上,凝聚了东方民族特别看重传宗接代的文化传统观念。由于有了“特掘”这样的榜样作用,“魂归岜社(大明山)”的观念可谓深入人心。 当地人这样崇敬大明山,到外地为官者亦想念落叶归根到大明山。 明代宾阳名人(宾州镇同义村)蒙大赉,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进士。中进士后,皇上授官升为礼部仪制司主政,后任刑部南京尚书郎中,北京兵部武库司郎中,嘉靖三十六年(1557),任南京刑部山西司郎中。蒙大赉在朝廷职其间,屡建功勋,为朝廷所器重,明世宗恩封他为“国舅”。但他的才能未得到很好发挥,后殉难于任上。明世宗为他办理丧事,派人抬灵柩回宾州城南潘村岭上厚葬。 清代武鸣名人刘定迪,清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入朝廷当翰林编修,时和坤弄权,百官下跪,独刘定迪长揖不跪,侧目而视,终得罪和坤,时36岁愤而“休致”回乡任教为业,宁当山长,誓不与权相为伍。最后在故土大明山寿终正寝。 清代上林名人(巷贤乡留仙村)张鹏展出身书香门第。他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1788)拔贡,同时中举,便授翰林院检讨,武英殿修篆。典试滇南,政官福建道监察御史,后升至太仆,太常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嘉庆二十五年(1820)辞官归乡,隐居大明山故里。 广西武缘东乡(今武鸣城东镇)夏黄村名人黄君钜,字仲尊,号丹崖,于道光18年21岁时以古学第一名入县庠,25岁时科举考试获一等第二名,32岁时应乡试考中广西第31名举人,33岁时参加会试后被诠选为候辅知县,35岁时朝廷授予六品官衔,被派往云南省,先后担任该省浪穹县、富民县、易门县知县、路南州知州、广西直隶州同知、知州,江府知府,武定直隶州知洲。清光绪元年由于从云南转运京铜有功,加升三品衔,赏给二品封典。光绪九年归里,十一年主讲武缘岭山书院并修《武缘县图经》8卷,光绪十三年四月十八日卯时终于乡里,享年70岁。 民国时期名人武鸣县人陆荣廷,武鸣县宁武乡垒雄村人,官至广西都督、两广巡阅使,上将军衔,依然惬意于长期居住武鸣大明山。恋土是陆荣廷最大特点之一,他不长期居住南宁、桂林、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而居住在家乡武鸣;居住武鸣却不住在县城而居住宁武庄。他的许多重大决策,都在宁武庄里制定。为了经营这个决策根据地,他花了不少心血,修了邕武公路、五海桥、三合土路(从五海桥到宁武)……许多名人政要不是在南宁陆公馆与他密谈,而是不辞劳苦越过时有覆车之夷的高峰拗直奔宁武。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也不例外。他冒风波迁省会于南宁,但仍居于大明山下的武鸣宁武。年老病死于上海,临终仍不忘交代将遗体运回武鸣安葬。 落叶归根,魂归故里。人死要归葬故里。大概是人们的宗教思想在起作用吧?在远古时期,宗教是人们思想的灯塔。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曾被宗教、超自然和神秘现象所渗透和淹没:它们始终浸淫其中,从中抽取出它们特定心理的最强烈动机(费尔南德布罗代尔。王明毅,2004:126~130)。 大明山上历来笼罩有神秘的氛围,但人们过去总弄不清她的神秘在于何处?从壮族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和壮族师公经书那里,人们可以找到答案:大明山是壮族民间传说中最高的山,是壮族的祖宗神山,大明山正是靠其区内率真纯朴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遗产和神话传说延续了自己的文脉,其外化为雄奇幽险的自然景观。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大明山都是壮族传统文化中最神圣的名山,在壮族文化发展中具有极为殊胜的地位。
大家对广西河池人的意见如何呢?
悟空这个问题很无聊、弱智、脑残、找骂?说好,河池人喜欢,说缺点,河池人不喜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它的优点,也都有它的局限性。悟空不如挖些心思去传播正能量,去帮助河池大山里的千千万万儿童,千千万万的贫困家庭,改善山区的教学,使山区土特产、农产品走出山区,增加农民收入,这才是传媒人的正能量!一天到晚,为了点击,到处挖心思,找无聊话题,有用么?方舟子便是前人!
为什么广西的首府不是河池?
河池做为广西的首府是不可能的,历史上,政府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倒不如可以问广西的首府为什么不是桂林?做为首府,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经济、地理、人口、政治、文化等方面,河池目前来说都还不具备这些重大的条件。
河池因为环境独特,风景很优美,现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巴马养生、刘三姐故里等地带动的产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相比广西的几个城市差了很多。
广西别称桂,就是源于广西以前的首府是桂林。解放前,广西的首府还是桂林,1950年以后,经过相关领导的考察后,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决定把广西的首府改到南宁,意思就是守护南疆安宁的意思。其实桂林也是非常不错的,现在有些称呼还是把桂林称前省会城市,证明桂林在广西人的心目中还是很大的,车牌都是以桂为标志。
去河池那边旅游过,山水真的很美,祝愿河池越来越好。
广西河池13岁少女杀人肢解同学,不追究刑事责任,会不会引发更多的未成年去效仿?
未成年人犯罪,尤其是严重犯罪,比如广西河池13岁少女,就因为嫉妒同学比自己漂亮,就将同学兼领居杀害并分尸。
这羡慕嫉妒恨本来就是最可怕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极端起来,后果就是这个案例这样。而尤其是儿童少年(大概5-17岁)攀比嫉妒心理最强,如果不加以教育引导,就可能酿成惨案。
河池少女杀人分尸案,免于刑事处罚,也没有进少管所,其父母也几乎没有履行民事赔偿,这是树立了一个恶劣的案例,非常有可能引起效仿,还可能被别有用心父母利用。
此案,应当落实此少女强制管教收容,其监护人民事赔偿责任,不能因为时过境迁而放过。
广西河池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河池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北邻贵州省,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带边缘。
所谓喀斯特地貌,前南斯拉夫语意味岩石裸露的地方,是指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数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之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等机械性侵蚀的过程。
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在我国的区域分部很广,主要在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
广西河池市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即有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岩石具有一定量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空隙越大,其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俞显著。在溶洞里面,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还要有溶蚀作用的流水,而且流水的流动性要强.水的溶蚀能力是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成份,所以说CO2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等等.
经年累月之下,就慢慢形成喀斯特地貌了。
河池市的喀斯特地貌的区域土层薄,肥力比较差,对农业生产很不利;也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可做旅游业的发展。
广西河池农村种什么能一年赚几万块?
广西河池农村到底种植什么,能一年赚好几万块钱呢?
对于现在目前的现状来说,我觉得种植速生桉是最符合你赚钱的条件,因为速生桉成活率高,生长速度超快,这都是稳赚的。
一年赚个几万不是问题,时间短盈利快,不过这都是做不长久的,如果想要做长远的投资,我建议还是做一些其它养殖方面的吧!
种植相对来说比养殖轻松点,养殖需要费太多的人力时间了,弄不好还会出现亏本的情况,不过做的好的,一年下来还是能赚好几万,甚至十几万块的,所以说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都是能一年赚好几万的。
为什么说广东广西的地理一脉相承?
广
山东山西的山指的太行山、河南河北的河是黄河,湖南湖北的湖是洞庭湖,而广东广西的广就没有实际地理事物了,他的由来是历史原因。
公元前203年,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起兵控制三郡之地,建立南越国。九十二年后(前111年),汉武帝刘彻派十万大军收复南越故地,设立了交州。为了显示“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的意义,规定交州治所就叫广信(在今天梧州市)。这就是两广的“广”字来历。
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
宋朝的时候地方一级行政单位称“路”,在岭南设立了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以广信县为界,将广信县以东,设置为广南东路,广信县以西,设置为广南西路,基本奠定了今天广东广西的边界,这便是广东广西名称的由来。这就是两广名称的由来。
广东广西发展的差距
根本原因应该是地理位置,当然,只有地理位置是不行的,但是,地理位置是天然的,非人力所能控制的。
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从唐朝开始就是海贸中心,可以说是自古以来就是华南地区的经济贸易中心。广东在珠三角的带动下发展情况较好,可是离珠三角较远的粤东、粤西,粤北乃至广西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发展前景
广东有珠三角,又有港澳及东南亚的经济辐射,前景不用多说。
广西靠近北部湾,好好利用,前景也还是不错的。
在广西河池农村结婚要花多少钱?
看女方吧有的两三万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