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是所依,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优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大家常用的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无为是老子的思想。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不过也不是光顺应自然自己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老子的思想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老子在这句话里阐述了“祸”与“福”的辨正关系,是中国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哲学思想。所谓:“居安思危”、“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晴带蓑衣饱带干粮”等等,这些常挂在中国人嘴边的话语里都蕴涵了这种哲学思想。时时提醒我们: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颓废。
另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具体例子实在是很多。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此言具有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内涵,因为辩证唯物早液凯主义(后面称“唯物辩证法”)通常讲的就是“矛盾”(“对立统一”),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埋兆。”讲的就是矛盾,而且是讲的对立统一矛盾。“祸”使人悲伤,“福”使人快乐,因此“祸”“福”之间是一个对立矛盾。然而“祸”又有可能使人吸取教训而产生“福”,“福”有可能使人乐极生悲而产生陆唤“祸”,因此“祸”与“福”之间又是一个统一的矛盾。
用辩证法写出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并且中国在很久以前就提倡要用客观辩证的眼光来认识消卖世界。《易经》是中国辩证法观念的萌芽,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纵观历史,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就有“物必有盛衰,完事必有弛张”的思想,宋代张载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中国古代辩证法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宝库,又创造性地增添着人类认识史上真理的颗粒。
1老子辩证法思想
1.1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1.1.1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思想
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章)。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前滑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1.1.2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
《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慧桥腊洞见。更重要的是,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而且对这种矛盾的关系进入了深入的阐述。老子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而形象的分析。
1.1.3老子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他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对的。他说:“唯之与阿,想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二十章)老子这段话意思是说,是与非、善与恶相差不远,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可以转化的。老子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实,以说明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和决定性。如他说:“个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衿者不长”(二十四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翘起脚跟是不能长久站立的,跨越前进的人是走不远的;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人,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人反而不得长久。总之,老子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实现象进行了抽象,对矛盾转化的普遍性作了很好的概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老子不仅认识到了矛盾的普遍性,还猜测到了在矛盾转化中的某些变化过程。如老子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在此老子以树木的生长变化,高台的修筑,千里的远行等等为例,说明了事物的变化时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还包含着一个逐渐的质变过程。老子还将矛盾转化的思想应用于人生,说明人应该如何处事。总之,老子运用矛盾转化的辨证观点,提出了一套处世哲学。不论我们如何去评价这一套处世哲学,都不能否认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甚至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哲学的实践性。
1.2老子辩证法的意义
1.2.1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基本上都是由以老子为首的道家提出的,因此他的辩证法对中国和世界哲学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家派别均从不同的角度吸收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在老子提出他的朴素辩证法学说之后,立即对诸子百家学说产生了影响,如他的“柔弱胜刚强”这一著名观点,不仅被道家所继承,而且被法家所吸收,对法家“术”与“势”理论的行程,起到了奠基和促进作用。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朵奇葩,从理论观点上说,与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并在马克思这一哲学行程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古以来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直至今天,老子提出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器晚成”、“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等名言仍是人们推崇并遵循的重要原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祸与福的辩证关系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被历代学者反复引用的辩证命题。由此产生了诸如“穷则思变”、“居安思危”、“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等等充满辩证关系的成语。
谈祸与福的关系,没有不谈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塞翁的老人在北部边城。有一天,他养的一匹马走失了。邻居们听说此事,都过来安慰。塞翁对众人笑一笑说:“马虽丢了,可谁知道这还会带来什么福气呢?”邻居听了塞翁的话,不以为然地觉得好笑。没想到,过几天,那匹丢失的马竟然自动返回来,并且还带回一匹健壮的胡俊马。邻居们闻讯,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于是又来道喜说:“你真有远见,不仅闷携自家的马回来了,还带回一匹优良的胡纳猜马,真是太有福气了!”塞翁听了邻居的祝贺,反而面脸忧虑地说:“这未必是什么福气,兴许会招惹什么麻烦。”塞翁的独生子喜欢骑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结果一时疏忽,从马上跌下来,摔断了一条腿。邻居听了之后,又纷纷前来慰问。塞翁一洞罩型脸平静地说:“谁知这会带来什么福气呢?”邻居们觉得塞翁又胡言乱语。后来,匈奴军队大举入侵,朝廷大规模征兵,塞翁的儿子由于摔断了腿而不能当兵。在战斗中,入伍的青年十有八九都战死了,唯独塞翁的儿子免遭祸患。
祸与福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我们面对祸患不必悲观丧气,而要从祸患中发现和捕捉生机,精心培育,让其发展壮大,从而促成未来的成功;面对成功不必得意忘形,而要从成功中反思是否存在有导致失败的因素,及时消除隐患,为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