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易学大师提示你在看风水时中招了吗
华夏大师网(算算卦易学网)
我们生活在宇宙这个空间中,受到各种星球的影响。你也许能感受到天有异象,而受到地球环境如地质、气候、雨水、环境、方位的影响。人们在受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对身心健康有不良反应时,就通过预测环境来谋求改变现有的不良影响,进而指导对家居、工商业建筑、坟墓等等如何进行选地、设计、建设。其实风水学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顺乎自然,研究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既然人们需求如此旺盛,其中也有不法之徒有图财害命的龌蹉举止。在线大师为了真是帮助大家善用风水,给大家叙说看风水的八大原则,避免你在看风水时被黑。
风水学具有很深的科学原理,重点体现在具有很强的科学原则。主要表现为风水学八大原则。
1、整体系统原则。《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它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
2、察形勘势原则。《考工记》云:“天下之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 清代的《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学必须眼深入浅出的实地勘察,山形地势在整个风水原则中的来龙去脉,顺应龙脉的走向。
3、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亦不同,据需根据地理特征、生活习惯、人文理念来设计和建筑。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这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
4、顺乘生气原则。《管子枢言》云:“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则以其气。”《黄帝宅经》认为:正月的生气在子癸方,二月在丑艮方,三月在寅甲方,四月在卯乙方,五月在辰巽方,六月在乙丙方,七月在午丁方,八月在未坤方,九月在申庚方,十月在酉辛方,十一月在戌乾方,十二月在亥壬方。气是风水中生的动力。气若能顺其自然、与自然相和谐则所幸风水必将生龙活虎。
5、坐北朝南原则。这一原则是根据阳光对人的好处和地理纬度决定的。
6、依山傍水原则。依山而稳固、傍水而有了灵气。我国数千年来人民能繁衍生息军事以此为理论生生不息。依山傍水原则体现了风水学中以人为本、充分利用自然的科学道理。
7、适中居中原则。《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彰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哑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这段论述充分体现了适中居中原则的内涵。不是你的菜千万别去抢,否则会殃及子孙。
8、改造优化原则。我们目前居住的村落大多都是处于生位。风水学者的任务,不是打乱重建而是提供合理化建议。
如果你在看风水时大事没有履行这些原则,那么您就是遇到江湖骗子。切记切记!
淮河,为什么称为华夏风水河?
“江、河、淮、济”在古代有四渎之称,四渎是星官名,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而淮河作为中国古“四渎”之一,古称“淮水”,也被称为“华夏风水河”。淮河西起河南桐柏山、伏牛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分界。这一地理位置正是古代中原的一部分,淮河上游地域即是古中原腹地,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国中”的位置。淮河居于黄河、长江之中,淮河主干道与秦岭一线,自古被认为是中国南北分界线。如明朝人谢肇淛的《五杂俎·地部》曰:“淮者,汇也。四渎之尊,淮居其一焉。淮之视江、河、汉,大小悬绝,而与之并列者,以其界南北而别江、河也。”而中国人对淮河更为熟悉的一句话,载于《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是在气候、植被、水文、农业方面,淮河南北均有较大差异。冬季供暖也是以淮河为界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划定的一条线,决定了贵阳等城市的“冷冬”徘徊于集中供暖门外。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透露,由于当年“能源奇缺”,是周恩来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在中国的版图上,没有任何一条河流像淮河那样密如蛛网地纵横交错着:主干道全长约为1000公里,拥有一级支流120多条、二级支流460多条,全流域内主要跨省河流100余条,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养育了全国1/8的人口。从这个意义上讲,淮河注定要成为一条人文历史的河流。人文历史之河淮河流域地处中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地域。关于淮河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曾三至淮河的源头桐柏山,疏导淮河。“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沂泗,东入于东海。”(《尚书·禹贡》)会诸侯于涂山(今安徽省怀远县境)南麓,凿山导淮,并娶涂山氏为妻。今涂山仍有“望夫石”天然石像。而至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争战不休,各自为了本国的利益和军事上的需要,任意在各自管辖的河流河段上筑堤打坝,以水代兵。公元前657年秋,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阳谷,首次提出“无障谷”等四项禁令。公元前656年,齐楚两国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东)订立了盟约,管仲针对淮河流域的水利纠纷,提出“毋曲堤”等四项禁令。之后齐桓公又提出“毋雍泉”等条款,均指加盟诸侯国不许只顾自己,沿河堤防挡水,堵塞河道,以邻为壑,以水为兵。春秋战国时,由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人工开凿的运河相继出现,徐偃王开陈蔡运河沟通沙水、颍水和汝水;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辟菏水沟通泗、济水系;魏国开鸿沟沟通江、淮、河、济“四渎”。从文化的层面看,在先秦这一文化孕育形成时期,淮河地域出现了以老子、墨子、庄子、宋钘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创发性人物,就是孔子也在安徽的淮河流域经常走动,甚至一住多年。这些思想巨人多出生在弱小国家,弱国居大国间,静观风云变幻,形成了自觉的反省意识与融会贯通的思想品格,从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成就了文化上的繁荣昌盛。淮上智者(包括淮泗的孔孟等)的思想阐发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品格,也对本地区后来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汉唐至北宋时期,淮河流域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唐后期甚至成为国家经济支柱,所谓“天下以江淮为国命”。经济大发展带来文化的大繁荣,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巨人。道学在汉代续有发展,黄老学说成为西汉前期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道家又一集大成的作品《淮南子》。世家大族的涌现,不仅在政治上颇有作为,文化上也各有成就,培育了许多文人干才。也出现了曹操这样文才治功集于一身、卓绝古今的奇才。从南宋到民国时期,是淮河流域文化衰落变异期。1125年金人南下灭宋,赵构在江南建立新政权,史称南宋。金亡后蒙古人与南宋继续战争,元朝末年、明末清初与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战争不断、动乱不止。与此同时,黄河开始经常南泛,尤其是1194年黄河决口,河水南下灌注于淮河以北诸支流,形成黄河夺淮入海的局面,淹没大片的土地庄稼与城乡聚落,造成淮域人民年年“跑水反”。由于干旱洪涝和兵祸,经济发展停止甚至倒退,人民食不果腹。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淮风”或“五花艺术”,是灾害之年淮河人奔走四方而作的乞讨之歌,本质上是苦难艺术、乞丐艺术。战争也是淮河流域的人文历史主题之一。淮河流域由于开发较早,人口聚集,各种政治力量交汇,成为各类政治力量争相控制的地区,因而频频爆发了战争。据权威资料统计,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约有200余次,发生在淮河流域的约占1/4。先秦时期,是淮河流域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著名战役总数约占全国同期的1/2以上。传说中历史上最早的涿鹿之战主战场虽在河北平原,但最初的战争接触点是在淮河流域的河南中部平原。秦末陈胜、吴广是在淮北大泽乡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此后,刘邦、顶羽在中原大地卷起楚汉风云。楚汉战争历时4年,以刘邦胜项羽建立汉朝而告结束。其中如彭城(徐州)之战,成皋(荥阳)之战,垓下(灵壁境内)之战等著名战役皆发生在淮河流域。汉初,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战区在淮泗合流地区。淮河流域在东汉时是军阀角逐之地。东汉灭王莽的昆阳之战发生在叶县、禹县、郾县一带;刘秀统一关东之战,战区在沂沭泗淮濉诸水之间。曹操挟天子以命诸侯,拥献帝移都许昌,一时间淮河流域群雄四起,据地自雄,称王称帝。在此期间著名战役:发生在鲁苏皖交界处的曹吕争夺兖州之战;发生在中牟、封丘一带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两战以后,淮河流域皆属曹魏。“永嘉丧乱”西晋崩溃,中国进入长期分裂时期,淮河流域成为南北双方角逐的场所,战火熊熊。如司马昭围攻寿春之战,西晋末年的祖逖北伐,东晋时期的恒温攻前燕之战,南北朝时期的东晋与前秦间的淝水之战(瓦埠湖一带),南梁与北魏间的钟离(凤阳)之战。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战火遍及的徐、兖、扬、豫等州均涉及淮河流域。隋末有三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其中两支活跃在淮河流域。辛亥革命后,在苏北、鲁南、皖东北发生了著名的讨袁战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淮河流域先后发生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
《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说起《周易》与《易经》,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回事,但具体说来《周易》与《易经》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何为易?易就是变化。《周易参同契》说:“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后汉郑玄说:“易者日月也。”何为经?经的原意为织布机上的竖纱,又指义理、法则,典范的著作。《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虽然是卜筮之书,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逻辑体系,却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和文化体系。易的起源,传说远古时期伏羲氏观物取象始作八卦,显示了宇宙本体及自然体象之功能,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之原理。
易有三种,我国古代有《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这三个都是讲阴阳变化的,所以叫作易。这个解释看来是很合理的,也已经被历代人所接受。《易经》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文献之一,集合了这三个易在内,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为夏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据说是由神农氏所作。神农氏也称连山氏,是古代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伏羲氏所作的“易”,经过19代传承之后到了神农氏,神农氏对易象的运用进行了推广。《连山易》的八卦图,称为先天八卦图,以艮卦为首,主要讲阴阳卦的对峙,并运用阴阳消长的原理来解释事物,以此为中医奠定了基础。
《归藏易》是黄帝时代的易,为商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据说是黄帝所作。黄帝号轩辕氏,又号归藏氏,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易学的发展从神农氏经过8代传承后传到黄帝,黄帝别于连山重仰观天法而主变,偏重俯察之地方而主藏,作《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卦。《归藏易》的八卦图称为中天八卦图,讲阴阳调和,以地包天,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阳变阴合,乃能生生化化。《归藏易》对后世影响很大,对于文字、音律、文、五行、干支、历算、礼制等文化,特别是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历史久远世事沧桑,《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失传,最后只有《周易》流传至今。
《周易》是周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是周文王、周公、孔子所作。《周易》分《古经》和《易传》两部分,《古经》是本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古经》六十四卦卦辞,为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所作,卦爻辞后来为周公所作。阐释《古经》的《易传》,由“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文章组成,为孔子及其后学弟子所作。文王所画的八卦图,称为后天八卦图,首卦为乾。后天八卦图讲流行,形容如水之流动,用以表示阴阳卦之间相互依存。《易传》是打开《周易古经》的金钥匙,他以阴阳辩证的哲学观念阐释《周易》,使《周易》上升到更广阔的哲学领域。
《易经》原是上古卜筮之著述,在商末周初之际,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将其引入了“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八卦、六十四卦是占卜用的,但卦中包含着哲学思想,体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论观点。500年后经过孔子及其后学弟子传述,他的哲学蕴涵才被揭示出来,为众人所知晓。又经过历代众多学者的研究,使《周易》成为中华文化的最高典籍。易学揭示天地自然及社会发展变化之规律,对儒、道、墨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影响。易学就像一个万花筒,其博大精神的原理在各门学科都得到广泛运用,如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历法、数理、生物、音乐及军事、医学、武术、气功等方面都与《周易》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喜欢本文请关注,觉得不错请赞一个,谢谢。关注我头条号[每日精彩无限]可以每日推送给您更多相关信息。
有没有好看的类似与阴阳风水的小说吗?
《天门鬼道》,讲的是民国37年,解放军突然放弃战略要地,神秘消失半个月后又再次攻克。同时,解放军总部也马不停蹄地移驻无名之地。可以看看,还不错。
《周易》是国学吗?
是国学,大数人上学,过去称国语,后来称语文,现在称文科。易经,少数人也没几个人弄通的,只能是国学的一部分,
周文王的《周易》与老子的《道德经》是什么关系?
关于《周易》和《道德经》的关系问题,我觉得应该先从两者的历史渊源开始讨论吧。
第一、《周易》按照司马迁在《史记》里的说法是:伏羲氏创造的八卦,而后经过周文王的推演八其八,六十四。是周文王在伏羲氏八卦的基础上发挥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孔子晚年才注意到《周易》的意义和巨大价值。所以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并且有“行止在囊,韦编三绝。”的典故。以上是《周易》从创造到定型的基本历史脉络。
太史公司马迁的这个说法,肯定是得有所据和考证过的。尽管后人有争议,但是没有别的说法比这更可信了。毕竟,司马迁接触的史料,古籍,拜访过的汉代宿儒(前身是大秦朝的博士)。绝不是今天的史料和所谓的专家教授能够相与并论的。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如下几个问题有必要先行讨论。
1、八卦是伏羲氏创造的,这点古来很少有异议的。伏羲氏在炎黄之前,那个时候有无文字无从考证。但是,画八个卦的符号。完全是有可能的。总比什么河出图,洛出书可信,毕竟八卦总是人画的,不像河图,洛书说什么神龟负图,麒麟载书之类的。至少前人说八卦是人创造的,这个说法已经很科学,很难得了。我们的阴历历法,百姓称为农历现在还与西历并行而用。在夏代那个时候,人的认知局限性和自然条件下,先民就能测度天上的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算定日月岁差,以从事农时的种收。由此来看,在远古伏羲氏能画八个卦的符号,应该不难。
2、关于周文王羑里演《易》的说法。文王在羑里,被囚禁七年之久,把人皇伏羲的《易》之八卦发挥集成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五千多字,也不是不可能。毕竟商末周初,已经有简书的存在了。所以,司马迁说文王演《易》为六十四卦,我觉得不应该有问题。
3、关于三《易》之说。得何古人所授,出谁人之口,我不知道。但是根据《易经》的内容,演变史和各家的《易经》著作来看。我认为根本没有什么《连山易》,《归藏易》。最大的可能就是《易经》在不同朝代的不同称呼。“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只是《周易》在夏、商、周三代的不同称呼,并不是什么夏商周三代原本各有一部《易经》到周代殷商之后前两部失传了。因为《易经》不同于小说,文章,戏曲剧本,这些你可以创作或者另起炉灶。《易经》它本于阴阳八卦,以周文王至纯大德,也不过做了《易经》的发展推演工作;以孔子之至圣,也不过在伏羲,文王的基础上做了下《周易》的解释工作。孔子,删《诗经》,订《尚书》,作《春秋》。唯独于《易经》孔子不曾增减,更改一字,只作注解。以周文王至纯之德,孔子至圣之资,都不能舍伏羲氏而另创《易经》。夏,商二代,有何能人?能舍伏羲氏而各创一《易经》哉?因此,“古有三《易》之说。”我不敢信。“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是伏羲氏一《易》而三别名而已。哪里来的什么古有三《易》之说。真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哪个古人,所受于何人之说。后人不察,转而附会,正所谓道听之而途说之,德之弃也。
(至于什么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伏羲氏卦位,文王卦位,数派,理派,义派云云的。对于这些穿凿附会,谶纬小术,何足以登君子之堂?遑称与之辩论了,所谓君子不屑与辩者,正是这类小人。拿着圣人的《易经》自封大师,招摇撞骗,占卜祸福,妄言吉凶,煽惑无知百姓。兜售其小智术,以达敛财邀誉之目的。是故,孔子曰:“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远离这些《易经》大师,远离这些《易经》算命骗子,就是最大的逢凶化吉。)
第二、《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但是和《易经》相比《道德经》的历史比较清楚。虽然,近代很多国学大师,包括梁启超等。怀疑派,考证派认为《道德经》是战国时代学者编辑拾缀的格言警句。并且说不是成于一时,一人之手。甚至于怀疑老子,历史上没有其人,而是《史记》杜撰的一个人物。以饱学之士,而有此疑,诚是令人费解。
清末民初,这些大师和怀疑一切古籍的人士。之所以会那么的激进和凡古皆疑。我认为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一是、受西方治学者的影响,说什么以客观科学的方法,以西方的治学方法研究中国史;(典型的一时醉心西方厚于彼,必薄于此。)
二是、《道德经》的传世本,把《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再加上清代考据学的余绪。最后矫枉过正,不但怀疑古籍本身的真伪。甚至于怀疑作者有无其人。唉,对这种治学方法,我不知道该批评其过激呢?还是该赞扬其认真?
。。典型的两个实际案例:
1、《帛书道德经》的出土,证实了《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并且是出于一人之手。虽然,怀疑派还不死心,但是怀疑派的意见基本是闻者掩耳,视者闭目,没人听了。
2、《孙子兵法》被近代疑古派,怀疑是孙膑所做。还说什么孙武子,历史上没有这个人,是司马迁杜撰的。后来银雀山《孙膑兵法》的出土,又给了疑古派一巴掌。(幸好那些国学大师逝世了,如果他们还活着,真不知会作何感想。)
由此来看,治学者先入为主,先有结论再去找论据和证据。这样得出的看似壁垒森严,天衣无缝,让他人无懈可击的结论。有时候却恰恰与事实真相相反。当然于古人,古事,古史,古籍不应该全信其说,但是也不能无底线的,固执的,自以为是的,凭空臆想式的去随便怀疑去。不然,会误人误己,闹出笑话来的。辛辛苦苦的做了一辈子学问,到头来反倒被学问所误,岂不可惜了。
第三、明了《易经》和《道德经》各自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史之后。再来讨论两者的关系就好办了。
1、《易经》在时间上早于《道德经》。所不同的是:《易经》的完善非成于一人一时,看其六十四卦爻辞可知。而《道德经》是出于一人成于一时,今天来看这是定论,这点应该是没有异议的。
2、从理解上讲两部经书都很难读懂。相比较而言《易经》的规定性,逻辑性,还有它的数理工具。应该是一套内在逻辑相当严密和完备的体系。《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可见,孔子平时讲学授徒,罕言鬼神。但是《易经》却有多处言鬼神的。譬如《周易·睽卦》的“载鬼一车。”《周易·系辞》的“知鬼神之情状。”等。而《道德经》通篇五千多字,就一句涉及鬼神。“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只是围绕道和德展开论述的。《帛书道德经》不分章节,就两篇。一德篇,一道篇。《帛书道德经》德篇第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道篇第一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无论是《帛书道德经》还是传世本的《道德经》都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为自然,是最大的,是一切的主宰。并且是先天地而有的。所以说“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谁氏之子,像帝之先,强字之曰道。”
3、《易》兼三才,包万物,无所不言。《道德经》只论道德人事而不言鬼神。两者的范围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但不能因此就说,《易经》包着《道德经》。《道德经》没有《易经》大。因为两部经书,不能做这样的直线比较。因为虽然《易经》号称包罗万象,但是《易经》是以乾坤为基础,再怎么变化万千,论的也是天地之间的事物。但《道德经》还有一句“先天地而生。”所以,两者不能简单比较谁大过谁。
4、《易经》和《道德经》都具有合理的逻辑以及深刻的辩证法,并且都各自是一套完备的体系。作为个人,两部经书无论是哪一部只要你能理解其精义,实践其真理,我想于人生观的塑造以及个人的修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的“智者观其彖辞,思过半矣。”
5、《易经》也好,《道德经》也罢。不能因为什么它是儒家经典,他是道家经典。去人为的制造界域。毕竟,分派别,都是后人的事儿。而《易经》和《道德经》都是我华夏先民的智慧结晶,不易定理。孔子于卫主蘧伯玉,于周适老子,游郑于子产,于齐学乐,之楚接狂與而不得。圣人之量,何有门派之分,家宗之别?“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而已。”为什么后人分裂为百家九流。这或许就是“圣而不可知者也。”无往而非天理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周易易学大师提示你在看风水时中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