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流,往事如烟。
人物百家,回首悠悠岁月,讲述真实历史。
百家人物,正如那天上的星星,闪烁在夜空里,常留在记忆中。今天作为对话的形式给大家讲讲蔡元培的故事!
香梅:朋友,您好!今天给大家讲讲民国教育之父——蔡元培的故事!
香梅:蔡元培是民国教育的大师,他可是被民众誉为永远的北大校长。诶怀恩,你能不能讲讲蔡元培先生的故事呢?
怀恩:好啊。说起民国和教育,确实绕不开蔡元培。当初就是因为有了他,北大才从一个腐败奢靡的地方,一跃成为中国最自由、最规范的大学。人们不是这样说吗:“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香梅:你的意思是蔡元培挽救了北大?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怀恩:说来话长了,咱们还是从蔡元培小时候说起吧。
香梅:好。
怀恩:话说1868年1月的一天夜里,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一个叫笔飞弄的胡同一个宅子里。说起绍兴府,大家都知道,历史上跟绍兴有关的名人太多了,你比如说:越王勾践、大书法家王羲之、山水诗人谢灵运、大诗人贺知章、还有爱国诗人陆游等等等等。
香梅:真是个出人才的风水宝地啊。
怀恩:确实是。蔡元培出身商贾之家,父亲经营钱庄生意,不过老爷子不惜财,这人厚道啊,慷慨大度,借出钱去都不忍心要,所以去世后,家中没剩什么积蓄。蔡元培母亲周太夫人贤良淑德,老太太有傲骨。蔡元培11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独自一人撑着家,靠典当衣服抚养孩子们。亲友要捐钱接济他们生活,被周太夫人婉言谢绝,
香梅:为什么不要呢?他们不也接受接济过别人的吗?
怀恩:要怎么说有傲骨呢!周太夫人经常勉励蔡元培和兄弟姐妹要“自立”。老太太教育孩子也有办法,孩子们犯了错误,她也从不打骂,只是讲道理,让他们改过。周太夫人对蔡元培影响最大,也是蔡元培最敬爱的人。
蔡元培17岁的时候,周太夫人胃病加重,眼看就危在旦夕。
香梅:那怎么办呢?
怀恩:蔡元培也着急啊!后来,蔡元培想起祖母生病时,他的七叔父曾经效仿观音菩萨过去世修行时候割肉救母的做法,割手臂上的肉为母亲熬药,结果这老太太病奇迹康复。蔡元培也偷偷忍痛割了一块胳膊上的肉,放药罐里煮。不过,这一次周太夫人的病并没有好转,而且第二年就去世了。
香梅:蔡元培还真是个大孝子啊。
怀恩:那是。蔡元培割肉没救活母亲,但这孝行可是传出去了。说到孝,这是咱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古代有一个概念叫做“八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排第一。现在咱们说孝,好像尽做子女的义务、赡养父母就是孝了,其实这跟过去比起来差太远了。孔子认为的孝,伺候父母时候,子女要一直保持谦卑、和颜悦色,当父母的甩脸子,子女都照样恭敬服侍。
香梅:现在的人太难做到了!
怀恩:没错。
香梅:那蔡元培是怎么成为教育家的呢?
怀恩:这个可是他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学出来的。古代的时候人做官,跟今天一样,要通过考试,过去叫考科举。蔡元培15岁中秀才,21岁考中举人。22岁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贡士。再往下就是进皇宫参加殿试,不过这一次蔡元培放弃了,
香梅:为什么放弃了呢?
怀恩:按他自己的话说,自己的字儿写得不好,所以他要求下次殿试再考试。1892年,24岁的蔡元培重回北京进行殿试,考中二甲第34名进士,随后在朝考中列名第一等,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香梅:过去的举人、贡士什么的,听起来有点糊涂,你可不可以讲明白点啊?
怀恩:行,咱们简单说说古代的科举制度。古人博取功名呢,一般要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这三级跳。按惯例,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当然要是有皇帝登基、太后大寿等喜事会增设考试次数,叫恩科。参加乡试的秀才,都是在本省学政巡回科考里边选拔出来的。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举人继续往上考,可以参加第二年春天的会试,考中了就是贡士。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是最后一道考试——殿试。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了就是钦定的进士。咱们过去说的状元,就是的殿试第一名,第二名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
香梅:原来状元是这么来的呀!
怀恩:按现代统计学来推算清朝时的乡试录取率,平均为3%,即100个人可以考中3个举人,这和现在的大学录取率的70%-80%有天壤之别。
香梅:这幺小的比例啊,太难考了。怪不得范进中举后乐疯了呢。
怀恩:是啊。其实咱们中国历代有很多名人,甚至大文人,有的连会试都没考过,连举人都不是,比如唐宋八大家里边,苏洵就没有功名,写西游记的吴承恩也是几次科考都名落孙山。所以能进入殿试的考生确实是出类拔萃的。
香梅:蔡元培真是为数不多的佼佼者啊。
怀恩:拿现在话说,确实是学霸一级的人物。就说殿试那次吧,考题是让描述西藏历史沿革及地理状况,
香梅:这是个难题啊。
怀恩:是啊。和蔡元培一起参加考试的考生,有的直接交了白卷。蔡元培呢,他从唐代贞观年间吐蕃遣使来中原讲起,洋洋洒洒的简述了西藏的历史和山川地理,展现出渊博的历史地理知识。
而且他还在试卷中提倡以儒学为天下所有教育之基本,网罗百家的教育理念。你看,那时候的蔡元培已经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思想特点了。
香梅:他的才华这么出众,那么他的仕途怎么样呢?
怀恩:开始还是很顺利的。26岁那年,蔡元培取得翰林功名,成为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大家知道啊,那颗是个卧虎藏龙之地。
香梅:什么是翰林院啊?
怀恩:嗯,说说翰林院。顾名思义,翰林,文翰之林,所以翰林院是古时候最有水平的士大夫汇集的地方,通常翰林给皇上起草机密诏书啊、参谋个事儿啊,由翰林入朝臣,很多人成了国家的重臣:比如殿阁大学士、总督巡抚、军机大臣这些职务。
香梅:看来蔡元培的仕途很顺利呀,那很快就有高官厚禄了吧?
怀恩:事实上并没有。因为当时,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变,翰林的功名只是让蔡元培有机会重新认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为他从事教育救国打下了基础。
香梅:这样啊。
怀恩:1895年,清政府败战,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也在中国争相划分势力范围。甲午战争的失败凸显朝廷的腐败和国势的衰弱,中国人纷纷寻找救国出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变法维新运动,要求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挽救民族危亡。还有一位我们更熟悉了,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则组织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的口号。力图以武装起义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蔡元培被这些声势浩大的救国运动惊醒了。
香梅:蔡元培也加入了救国运动吗?
怀恩:是啊。其实这也有个过程。甲午战争爆发时,刚升为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亲眼目睹战前京城歌舞升平的景象,感到很焦虑。他几次给朝廷上奏折,请求不要割地赔款向日本求和,建议秘密联合英、德两国抵御日本。
香梅:朝廷采纳了吗?
怀恩:没有啊。当时不是签订了《马关条约》吗,这个签订后,蔡元培悲愤交加,对清廷产生极度的失望。不过,蔡元培也不认同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他认为康梁的变法不培养革新人才,只想以少数人取代政权排斥旧派,不能真正挽救陷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他相信:只有培养人才,开发民智,才能一步步强国、救国。于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不到一个月,蔡元培携眷离开北京南下,这一走,就开始了他漫长的教育救国道路。
香梅:蔡元培的教育救国之路将会一帆风顺吗?亲爱的朋友,请您继续关注《人物百家》民国教育之父、北大——蔡元培的故事。
怀恩:朋友,感谢您阅读,咱们下回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人物百家」民国教育之父——蔡元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