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无关
申山寅向兼坤艮:
申山寅向兼坤艮三分坐向南申向丙寅分金,宿坐参七向其二度,透地龙庚申坐坤翌七十二龙甲申戊寅,此分金犯八煞恐遭刑伤雷击之患,人丁渐绝,家业财产大退,又犯廉贞凶上加凶。
申山寅向兼庚甲:
申山寅向兼庚甲三分,坐庚申向庚寅分金,宿坐嘴半度,向尾十三度,透地龙癸酉坐兑奎七十二龙戊申壬寅,兼此分金是先天配后天,大禄之分金,房房皆发,丁财两旺,万事享通之吉,寅午戌年应之。右申寅水来更好。
水法左水倒右,右水倒左壬水吉。
山峰丑辰二峰旺丁,甲庚二峰旺财。
黄泉艮曜卯劫癸杀午生巳旺酉
八宅宜开艮乾兑门吉。玉辇经宜开寅辰子丙门吉。门楼经寅辰子丙门吉。
放水宜放壬艮癸乙水吉。寅向寅门壬乙强,水流壬乙亦宜塘。若逢艮寅卯位出,主人夭折少丁亡。
作灶丁癸酉申方;
井巳酉方;
牛栏艮坤方;
马房辰戌方;
猪栏丑未方;
羊栈乙辛方;
鸡栖丙壬子午方;
砻碓碾磨丑艮方;
厕子癸方吉。
天干地支里的「寅」和「申」有什么关系?
我记得小时候,听我爷爷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老头聊天,他们互相询问年纪,不是说生于一九几几年 而是说「我甲子的,他丁亥的.......」之类的。
我当时很好奇,就问卯呀,丑的,是什么鬼?
老人只是笑而不语,说你长大了就知道。
转眼间,我也快成了「老家伙」,但还是对「天干地支」不甚了了。
玄学这一套我玩不了,这个答案纯粹是从历史学、文字学角度做溯源考证,如果想看阴啊阳啊,相冲相害,出门左转找「易学大师」。
同时,我也水平有限,提供不了确凿的答案,我只是文献搬运工,说说其他学者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现在,有一些民科最喜欢谈这些,而且动不动上溯到「三皇五帝」,「天干地支」跟「阴阳五行」连接相当晚,大概是在战国,在出土文献甲骨文完全看不到「阴阳、冲害」这一套。
-------------------------------------------
「天干地支」在先秦是用来纪日和纪时的。
也即经传《左传》《周官》《国语》中记载所谓「十日、十二辰」,而「干支」的叫法是从汉代开始的。什么「黄帝的大臣大挠创制天干地支」肯定是不可靠的。
夏、商两代君王都是天干的十个字命名,如:
夏代:孔甲、胤甲、履癸
- 商代: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上甲微、帝辛
甲骨文中就有一片刻写有完整的【六十干支表】的刻辞:
国家博物馆所藏的牛肩胛骨刻辞——甲骨文干支表
甲骨文中【60干支表】也是用来纪日的:六旬。
- 甲骨文还有一种【30干支表】:三旬。
(殷代历法十日为一旬,三旬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闰年置闰月(十三月))
因为甲骨卜辞必须要记录那一日占卜,所以,当时这片【干支表】应该就是当时的贞人(巫师)查阅而用的。
「干支」与「五行」配到一起是在东周,但用用于纪年,大约是东汉时期。
比如黄巾起义时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
所以,「60天干地支」在商代已经普遍使用,可见非常之古老。
越古老的符号,越难以追寻初始本义。因此,虽然「天干地支」中国人用了几千年,但是起源于何种体系,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连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都说「干支」是如此的「奇异复杂而不可思议」。
郭沫若先生是最早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他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日本的时候,写过一篇叫做《释支干》文章,在文中他对「天干10字」「地支12字」一一解释。
该文论证过程非常旁杂枝蔓,我只简单的综述一下:
「天干10字」
「甲、乙、丙、丁」是一个系统——「甲」是鱼鳞、「乙」是鱼肠、「丙」是鱼尾,「丁」是鱼眼睛。
这四字的解释主要依据《尔雅·释鱼》: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
而鱼只有在渔猎社会时期,才是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源。
「戊、己、庚、辛、壬、癸」是一个系统——「戊」为「戚」,「己」为「缴」,「庚」为「钲」,「辛」为「剞」,「壬」为「鑱」,「癸」为「戣」。
这六个字是进入青铜时代的古人所用的武器和工具。
【十二支(十二辰)】来自【巴比伦黄道十二宫】
引自: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甲骨文字研究》(1982年,科学出版社)页245
所以,要说「寅」和「申」有什么关系,按照郭沫若的说法,【地支(十二辰)】来自逆转的【黄道十二宫】,「寅」相当【少女座】,「申」则是【双鱼座】。
郭沫若《释支干》一文,是首次对天干地支做出系统性的解释,影响很大。
后来学者,如王宁等人,基本上在此文的基础上深入,有些修正,但都认为地支(十二辰)与古代巴比伦天文学是同一来源。
引自:王宁. (2011). 十二辰与巴比伦相关星座对照研究——《释支干》研究之五. 郭沫若学刊(1), 51-58.
我们可以把这种论述叫做【泛巴比伦主义】,这种思潮在上个世纪很普遍。毕竟中东两河流域是最古老的人类文明起源地,所以当时的考古学家认为,人类文明是从中东向世界各地扩散的。
当然,今天这种说法完全被推翻。所以,也有很多人不同意【华夏天文学西来说】。郭沫若的很多判断在今天来看,其实并不合理。
比如:在《释支干》一文中他猜测【商人西来说】:商人来自中东西亚。
但今天学界认为【商人东来说】多一点:商人是古东夷的一支,分布在来自河南北部、山东半岛一代,以鸟为图腾。
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主要分布在山东沿海龙山文化是商人的文化源头,二者有五点文化特征高度一致:
引自:张光直,《商代文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页323)
所以,我个人认为:郭沫若的《释支干》一文,一家之言,姑妄听之,可做参考,不要全盘接受就可以了。
因为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十分力度的证据能说明天干地支的起源。
我对古代天文学不了解,所以只当搬运工,不敢随便评论,有兴趣自己去看郭沫若的论文,自行判断。
- 《释支干》在线阅读:
- 新浪爱问: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4885567.html
-------------------------------------------
纯粹从文字学的角度说,郭沫若之后很多学者都尝试解释过「天干地支」字的造字本义,但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果从纯粹文字学角度看,「寅」和「申」没有什么关系:
甲骨文中「寅」的初文就是「矢」字,「矢」「寅」古音相近,故得相通。
「矢」之后不断增繁――先是在「矢」增加「口」形符号分化:
到西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