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是迷信吗? ?
中国风水学
风水学,传统五术之一相术中的相地之术,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因有风水著作《青囊经》、《青鸟经》影响广泛,故也有人称风水为“青囊”和“青鸟”。“风水”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
风水学是古代环境学
在古代又称为“堪舆学”。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
风水释义
风水学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它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协会理事高煜翔主张辨证研究风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释风水现象,它用于占卜其实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虽然其存在一些道理,但是只可用于趋吉避凶,若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枉然,不可痴迷其中。
理论依据
通俗的讲,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象征人事兴旺,盼望令后代富贵、显达。严格的讲,即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
“风水”只是名称,而非风和水。风水又称堪舆,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在中国古代的文义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是以古代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把古代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步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术以气为万物本源,认为世界是从无(未见气)到有(气之始)。气是本源(一),它分化出阴阳(两仪),又分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有度而不渝),并且有了祸福(吉凶悔吝),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
渊源流变
谈风水学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中国人对地理风水的意识产生很早:“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那种危机四伏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先以树木为巢舍,后来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首先对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村落——半坡村遗址,“选址多位于发育较好的马兰阶地上,特别是河流交汇处……离河较远的,则多在泉近旁。”西安半坡遗址就坐落于渭河的支流浐河阶地上方,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开垦。到了殷周时期,已有卜宅之文。如周朝公刘率众由邰迁豳,他亲自勘察宅茔,“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公刘》)
到了战国与先秦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司马迁《史记·樗里子传》载:战国秦惠王异母弟樗里子,生前自选地于渭南章台之东,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宫夹我墓。”至汉兴果然,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反映了当初活人的住宅和死人住宅的选择规律。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成为风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汉代时,人们已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理论体系。这个框架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石,对风水的应用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风水由以前人们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升华到理论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代,风水理论已经逐渐完善,如托名郭璞的《葬书》一直被推崇为风水理论的“经典”。同时他还著了《葬书锦囊经》。当时的风水师也颇受推崇,如管辂以占筮、相术、相墓著称于世,据说他经过魏将毌丘俭的墓,曾“依树哀吟。”人问其故,曰:“树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失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当灭族。”唐宋时期,风水学普及最突出的表现是《葬书》的流行、罗盘的广泛使用。《青囊奥语》的诞生,使风水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流源。这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科学的发展所决定的。隋末到唐时,李播、李淳风父子作《天文大象赋》、《大衍历》、李淳风负责编纂的《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等诸多的天文书籍,皆对天上各大星座作了详细的描述,使风水之学与天地相对应。在地理学上则兴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从而促进了风水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
到明清时代,风水发展到了极点,风水活动遍及民间及至皇室。明朝开元时的刘伯温就是一位风水大师,他对风水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后期蒋大鸿对地理风水在杨公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阶段。所著《地理辩证》是以挨星为理气的主要内容,为近代风水理论的经典。
风水宝地标准
首先要有山脉从很远的地方蜿蜒而来,这就是风水中所谓的来龙,将至到头处再隆起山峰,峰前有案山,峰左伸出青龙山、右有白虎、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福荫后人;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风水在中国有着古往今来的漫长历史,几乎每个人对风水一说都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通常有很多人把风水和《看相算命》论为一体,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风水是一种人世间无形的科学,就像人的灵魂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存在,而看相、算命、卜卦、测字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道术。
所谓天有三宝日、月、辰; 地有三宝风、水、火;人有三宝精、气、神。风和水合之为气,则脉气,归之为灵气,得之可行昌运也,失之停滞不前;青龙为水,水化为气,阳宅风水定数为龙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堂正中。
阴宅风水定数为龙穴,上有仙气,下有兵马,前招阳,后至阴,四方猛兽来潮,堂中土壤有甜水,即是安息圣地。个人风水定数为天年,龙脉龙穴合一,即可增人体天年之气,德之涵养,福纳四海,寿与天齐,风水好必家安旺人丁第及状元,封侯拜相尽在气数之中!
阴阳之术
风水学《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
中国风水学,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中国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风水学。如今,风水学已经上升到了准科学的地步,自王黛林以来,勘测风水已开始使用陀螺经纬仪、海拔测量仪、激光测距等工具。
风水准则
整体系统
风水学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依山傍水
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相适应。
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湖南岳阳县渭洞乡张谷英村就处于这样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五百年来发展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间房子串通一气,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
水质分析
怎样辨别水质呢?《管子 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糗,水黑而苦。风水经典《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不足论。”《堪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云:“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嘉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浆之气味惟怕腥,有如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终年不断,热气腾腾,当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药还见效。后经检验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经 西山经》记载,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云南腾冲县有一个“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可无生物,鸭子和飞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经科学家调查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氢,这是杀害生物的巨毒物质。《三国演义》中描写蜀国士兵深入荒蛮之地,误饮毒泉,伤亡惨重,可能与这种毒泉有关。在这样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庄的。
风水朝南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云:‘‘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
清代的《郇日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第。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认势惟准,观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适中居中
风水学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张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哽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顺乘生气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风水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做顺乘生气。只有得到滚滚的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元朝为什么不足百年?
谢谢邀请!宋朝的司马光说过,如果汉武帝还是穷兵黩武,他就是第二个秦始皇,离覆灭不远了。元朝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为何不足百年,原因是: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四级等级制。
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几乎统一了整个东亚,疆域如此辽阔,这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从元朝初建立到到元末,最缺少的就是金银。从开始屠杀劫掠和没收南人藏有的大量财物,到元末印刷大量的纸币,滥发纸币造成了通货膨胀,再加上四级等级制,官逼民反,全国各地纷纷地发生了农民起义,最后将元朝推翻,蒙古人被赶回漠北草原去了。
现在我们看到中原地区有闹新房的陋习,将公公与媳妇捆绑在一起,将伴娘裤子脱下当众侮辱,其实就是蒙古人留下来的。蒙古人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应该说是天地开阔。但是,他们的家人都生活在蒙古包里,空间就狭小了许多。过去人结婚较早,一般女子12-13岁,男孩在13-14岁结婚,俩人都不太懂事。蒙古公公为了教导自己的儿子,就有了“初夜权”。由于,蒙古人没有受儒家思想影响,没有什么“贞操感”,所以不会有什么羞辱感。
蒙古人进入了中原和南方地区,将人分为四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指北方汉化的所有胡人)、南人。将元朝统治区域分为十户为一个户长,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户长。住在户里的汉人要将自己的新媳妇送到户长家三天,就是“初夜权”,才能接回来。所以,元朝时汉人有摔头胎的风俗习惯,以保持家族血脉纯洁的延续性。
朱元璋将元朝推翻,建立明朝,尽管将忽必烈尊为列祖,(因为说明大明是继承了元朝的疆域)但是将留在明朝土地上的蒙古人称为“堕民”,这些堕民是不能读书做官、不能拥有土地、不能离开本土,以报复元朝将中原地区的人分为四级。我们都知道写“聊斋”小说的作者是蒲松龄,蒲松龄是蒙古人,是明末的书生,他已经可以读书,但不能做官,他的职业就是私塾里做教师。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他也是蒙古人,他的家族只能演戏,演戏在过去是低端职业。蒙古人还从事另外一个职业就是吹喇叭抬棺材,人们叫这些蒙古人为“小噹民”,为死人送葬的人。
总的来说,元朝的气数短,它自己没有融入到汉民族中来。既想统治这块土地,又无限度地打压这块土地的民族,你不早亡,谁早亡呢?
风水八字好学吗?
学习任何一种事物,都是不容易的。学习八字和风水,除了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也要看缘分。不是每个人斗适合学习风水和八字的。学好八字和风水学,一要感兴趣;二要勤奋;三要有天赋。只是学习或者了解八字和风水学,准备前两者已经足够了。如果要学好它们,有兴趣和够努力是不够的,有一定的天赋才行。
有了天赋,还必须要勤奋才可以。有些人悟性很高,一看就懂,但浅尝辄止,殊为可惜。须知:天赋高只是成功的可能性,勤奋才能把可能性变成现实!
风水物品真的有用吗?
我看了多年风水了,我来给你解答一下。首先风水主要是讲的气,道家认为所有的物品都由气化而成,这个已经得到科学的证实。看风水,无非看的就是气,这个气跟玄空里面的气不是一出,我所说的气是阴阳之气。风水里面藏阴阳,风水师要做的就是将阴阳之气平衡。关于你问的风水物品,我可以跟你说是有用的,但是得用对位置,比如我们讲的五行之气,如果房间内五行不调和,就需要用到风水物品,比如带有五行属相的摆件,当然我很少用这些,我通常用动物的毛发。还有镜子,比如门外有煞,就需要用的凸镜。这些只是浅显的道理,关键还是一句话,风水物品有用,但需要用对地方,有些是需要开光的。
百年黄冈中学,为什么沦落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没有白日红的鲜花,没有一直鼎盛的黄冈。曾经的黄冈中学如日中天,如今已成为昨日黄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教师待遇存在短板。
众所周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果一个学校单单靠讲情怀而不始终不讲待遇若能一直如日中天,这无异于痴人说梦。黄冈中学依靠贷款建设了崭新的校园,为了能够清还学校债务,该校一直压低老师的待遇。基于此,该校很多非常优秀的老师纷纷被兄弟名校聘走,教育教学的精英都留不住,黄冈中学还拿什么和别的名校拼?
为什么衡水中学能异军突起,原因就是高待遇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别和教师谈什么劳什子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只要待遇足够诱人,什么样的优秀人才都会奔赴而来。据悉,衡中教师最高年薪50万元加送住房,这样福利深厚的学校,不想崛起都难!
②生源方面存在尴尬。
可以说,黄冈中学一直就像封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其优质生源,一方面被武汉一些名校“挖墙脚”,另一方面被各县区的一中动员走,久而久之,在优质师资力量流失的情同时,黄冈中学的生源也每况愈下。一个学校的生命线就在于生源,如果生源出现问题,这个学校必定走下坡路。
③黄冈当年成功的套路已经被其他名校所“复制”,当“复印件”的水平超过黄冈中学这一“原件”的时候,黄冈中学的悲剧就注定了。
综上所述,一个学校,如果只是想靠情怀留住老师,只讲情怀不谈待遇让老师拼命教学,只靠情怀就想让一所学校屹立不倒,这必定是不现实的。
有不同看法的朋友,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如何看待百年传奇人物杜月笙?
先来看看杜月笙的头衔:
中华民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华民国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委员会总后勤部副部长(中将军衔),国民革命军预备役部队副总司令(少将军衔),中国国民党党卫队(原中国国民党冲锋队)参谋总长(少将军衔),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公共租界区委书记兼法租界区委书记,中华民国烟土专卖局局长,中华民国烟土总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中国民国总工会主席,国民革命军陆海空总司令部顾问,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和行政院参议,人民行动委员会委员长,中华红十字会副会长(名誉会长蒋介石),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参议会议长。
还有一些不重要的头衔没有罗列,以数量而言,除了某宇宙保卫者,也是没谁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了。
一个底层小混混爬到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的一生堪称传奇,但如果只是把他作为一个黑老大,杜月笙的名气不会这么大,同期的黄金荣张啸林资历比他还老,日慕君想说的是,在那个军阀租界各方势力混杂的大上海,为什么是杜月笙。
答案就在于杜月笙投靠了蒋介石!把自己与权力嫁接起来!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鱼龙混杂,各方势力犬牙交错,既是经济中心,也是万国博览会,代表了列强的脸面,国民军北伐虽然占领了上海,但是租界的洋大爷哪个都得罪不起,这时候蒋介石需要杜月笙,杜不但是蒋与租借的纽带,还是许多地下交易的掮客。
比如说替政府贩卖专营鸦片,应付国民党军队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再比如抓捕隐藏在租借的共产党员,打击各种反对政府的社团,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就死在他的手里。凡是国民党不方便直接出面的都交给杜月笙,杜月笙就是民国在上海的“地下政府”。除此以外,国民政府依赖的江浙财阀在上海的各种利益也需要有人来保护,能把这一切业务打包接下来的,只有杜月笙。
正因为这层关系,杜月笙的身份超越了其他小混混,变成了黑白两道通吃的传奇老大,加之他善于包装,与一干文人搅在一起,利用他们为自己洗白,为此杜不惜抛弃传统流氓身着短打、手戴戒指、卷袖开怀的形象,四季身着长衫,打扮斯文。
随着地位的提升,杜的眼光见识也大大提高,对天下大势看的明白,上海沦陷后,张啸林沦为汉奸,杜月笙却始终跟随在国民政府左右,出钱出人,光是飞机就捐赠了120架,大汉奸季云卿也是被杜的门徒杀死,除此以外,杜月笙还受潘汉年委托为八路军采购了大量装备。
但左右逢源的杜月笙还是在1945年以后失宠了,原因很简单,租界被收回,蒋介石不再需要他,杜开始还不明白,想做上海副市长,结果连蒋介石面都见不到,1948年,蒋介石为了挽救严重的财政危机,派蒋经国到上海实行市值改革,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不听话,被蒋经国以投机倒把罪逮捕,后被判了六个月的徒刑,杜月笙这才明白,自己就是蒋介石的“夜壶”,天亮了,蒋已经不需要他了。
1949年解放后,杜月笙带着全家逃去香港并最终死在那里,既不留在大陆,也不去台湾,再次显示了高明的政治嗅觉。
在日慕君看来,杜月笙更多是那个大时代的产物,他周旋在各派势力中间,通过牵制彼此之间的矛盾确立自己的生存价值,进而雄霸一方成为上海滩特殊的存在,扮演了乱世枭雄的角色,爱国叛国都与他无关,更多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个传统的帮会头子,民族大义不过是他审时度势的一种利己选择,说不上什么功绩,而他所做的那些坏事,只不过重复了了历代黑帮的传统,他不做也会有另外一个杜月笙出现。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用在杜月笙身上最合适不过!
PS: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就是以杜月笙为原型,葛优演的很到位!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