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专家把裴柏村誉为“中国名人第一村”。该村位于山西涑水河畔的闻喜县内,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间,曾出了59位宰相,还走出59位大将军,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谁给人类留下历史文化遗产,谁便永恒。曾兴隆辉煌两千余年的裴氏家族,如东逝之水,已成烟云,但裴氏家族创造的独特的“裴氏文化人才奇观”,为中国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裴柏树,这个小小的村子,不但是裴姓的发源地,也是声名远扬的“中华第一宰相村”。当年的裴柏村,周围的土岭上漫山遍野都是茂密的柏树,是个风水宝地,裴氏就是在这里生生不息延续至今,而裴姓和柏树的结合,就有了“装柏村”的村名。 今天的裴柏村与古时候相比,自然环境没有多少改变,所幸的是,新拓宽的大运二级公路从裴柏村西边擦肩而过裴氏后裔不失时机而又理直气壮地在村口路边树起了一块“中华宰相村”的石碑,因此,古老的裴柏村虽然寂寞、但并不苍凉。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间,这个不起眼的村子,竟了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天下无二裴”,这话不是裴氏家人的自夸,而是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对裴氏家族的评价。这几个字不光被写在墙上,还刻成了石碑,立在裴晋公祠大门右首。仔细品味这句话的含义,一则是说天下裴姓都出自山西闻喜一系;二是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姓氏能出其右。 从侯马沿大运路南行十多公里,只见眼前一道叫凤凰垣的岭子由东南方向包围过来,它的对面,则有呈弧形排列的九座小山包环拱着,人送雅号“九凤朝阳”,而中间那块被隔离出来的平坦沃土,也就成了古代相学家眼中的“风水宝地”:完整而不封闭,独立而又自然延伸。据说是吸纳了来自关中、帝都长安,乃至有仙人居住的终南山所凝聚起来的“王气”、“仙气”,注定要出具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的大人物来。裴柏村阴阳交合,占尽地理,成为风水之主。也许正应了相学家、风水先生的“预言”: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周孝王时,裴柏的人才开始往西走,汉唐以来,终于走出了裴秀、裴寂、裴炎、裴度为代表的五十九位宰相、五十九位将军,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吏更是多达三千余人,裴氏大家族成为河东大地上蔚为大观的名门望族。 望族世家的奇迹裴晋公祠在村西的高坡上,大门前是一级级通天般的台阶,尚未登临,让人先有了仰之弥高的感觉,拾级而上,又有了拜谒先贤的崇敬。祠堂门前空荡荡的,紧挨着的大运公路上,车来车往,不时带来一阵阵噪音,一次次地打破祠堂门前的宁静。推开铁栅门,院子里静悄悄的,没有古祠堂里该有的亭台轩榭,也没有风景名胜区该有的四季花木,看不见与裴氏家族历史地位相当的富丽堂皇,更感觉不到端庄凝重的气氛。只有对面照壁上阴刻的几位裴氏先祖像,平静而又典雅,才让人隐约感到了这里确曾有过的辉煌。
裴晋公祠当年叫裴公祠,即裴家祠堂,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29年),因裴度封晋国公,改名晋公祠。据说当年的裴公祠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有三进大院,是一座构建宏伟的宫殿式建筑,有山门、仪门、献殿、正殿。明嘉靖二年重修过。可惜一部分建筑毁于1947年的战乱。使裴家祠堂真正遭受灭顶之灾的是1958年大跃进,那一年,裴家祠堂里,无数珍贵碑刻被用去建房、修水库,无数精美的木雕被拆去烧毁,千年名祠就这样毁于一旦。好在浩繁的史籍和洋洋大观的《裴氏世谱》记载着裴氏的荣耀,好在裴氏家族中无数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容埋没。 据《裴氏世谱》记载,世代裴氏家族中仅正史立传与载列者,就有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样一个星光灿烂人杰辈出的望族世家里,随便拉出一个来,都足以建祠立庙,供后人祭拜。 院子的东西两侧是类似于事迹陈列室一样的展厅。裴氏出相,59位大将军。“天下无二裴”,这话不是裴氏家人的自夸,而是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对裴氏家族的评价。这几个字不光被写在墙上,还刻成了石碑,立在裴晋公祠大门右首。仔细品味这句话的含义,一则是说天下裴姓都出自山西闻喜一系;二是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姓氏能出其右。 从侯马沿大运路南行十多公里,只见眼前一道叫凤凰垣的岭子由东南方向包围过来,它的对面,则有呈弧形排列的九座小山包环拱着,人送雅号“九凤朝阳”,而中间那块被隔离出来的平坦沃土,也就成了古代相学家眼中的“风水宝地”:完整而不封闭,独立而又自然延伸。据说是吸纳了来自关中、帝都长安,乃至有仙人居住的终南山所凝聚起来的“王气”、“仙气”,注定要出具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的大人物来。裴柏村阴阳交合,占尽地理,成为风水之主。也许正应了相学家、风水先生的“预言”: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周孝王时,裴柏的人才开始往西走,汉唐以来,终于走出了裴秀、裴寂、裴炎、裴度为代表的五十九位宰相、五十九位将军,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吏更是多达三千余人,裴氏大家族成为河东大地上蔚为大观的名门望族。
你认为中国最厉害的宰相是谁?
前人乃后世之师,开创者总是比后来者要艰难一些,且没有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去借鉴参考。中国的封建历史有两千多年,而两千多年中基本延袭一种中央集权制的社会制度。虽有缝缝补补,却没有伤筋动骨的改变,即使对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可借鉴之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承秦制”。所以我认为无论是能力还是影响力,这一制度的主要创建者都应该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人物!这个人的名字叫李斯,秦国丞相。他先是运筹帷幄,纵横捭阖。辅佐秦王赢政兼并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后是主持议定了秦统一后的礼仪制度,拥戴赢政为始皇帝,开皇帝名号之先河。力争中央集权,反对分封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这些都对历史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主张禁止和烧毁民间藏书,禁止私学的行为让后世的儒生们很有看法!所以他的名声被人为的降低了不少。我认为李斯,应该是中国最厉害的宰相。
中国的宰相制度有着怎样的演变和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宰相一职吗?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都并无宰相一职。什么是人们说的“宰相”?那么宰相制度又是什么?
“宰”是主宰、主办之意,指的是执政、执事者。“相”是辅佐、辅助之意,指的是咨询、谋划无行政权力的官员,宰相就是这两种职务的合称。宰相是协助、辅佐皇帝管理国家的最高行政官员者。宰相制度一般是指替代皇帝管理国家的行政分权制度。
西周时一般以太师、太宰为宰相,春秋战国各国辅君的相、相邦、相国等职为宰相,西汉初期以相国为宰相,汉武帝后 则以三公(司马、丞相、御史)为宰相,东汉常以大司徒、丞相为宰相。西晋后开始以尚书省尚书令为宰相,后来入相者包括中书、门下省的中书令、侍中为宰相,唐太宗后又以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常以参知政事、左右丞相、同平章事等为宰相,明朝建立内阁制,宰相为内阁大学士,清朝以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为宰相。
各朝代宰相权力、职权是不同的。严格说宰相并非官职,宰相是一种差事。
宰相具有的权力被称为相权。中国古代相权不仅阻碍皇帝直接管理国家,同时也是皇权最大的挑战者和威胁者。所以历代国家政治改革中宰相制度是最关键的政治制度。
宰相制度的演变基本上是向着解除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统治方向发展。具体有以下特点:
1.分权化。减轻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宰相制度的变化采用多相制,不仅分相权,而且多相之间互有牵制。吕后称制后,设立左右相国,以分相权于二人手中。汉武帝时以三公为相,相权一分三,军权、行政权和监察分属大司马、丞相、御史三人。西晋后尚书台为中枢后,出现过以尚书台尚书、仆射及六曹执事为宰相史称八台坐。以后,出现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少则五六人,多可达十人。
2.去行政化。去宰留相,宰相无行政、执事权,向着掌典机要、议事的“相”方向发展,行政部门不归属宰相直接管理下。最典型就是中书门下平章事、明清两朝的内阁大学士为相,不开府无属官。
3.低职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并非官职最大。尚书台尚书开始入相时,尚书官职很低,尚书是九卿之一的少府属官,即使脱离少府,尚书一职高不过二品。以后,又以尚书台左右仆射,中书、门下省中书令、侍中为相,常见为三品官。后来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入相,常用六部尚书、尚书台左右仆射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为宰相时,许多宰相官职低于三品,才有“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为宰相,无此名者不为相。
4.相权皇权附庸化。朱元璋在胡惟庸一案后废止丞相,内阁大学士为宰相,内阁大学士基本上就是皇帝高级机要秘书,最大的权力就是“票拟”。清朝的军机大臣掌管军机处,而军机处是满清皇帝直接管理六部事的执行机构。所以清朝入相的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就是皇帝管理国家的助理。
从中国古代官制变化整体看,相权产生于部落政治向朝廷政治转化时国家管理的职能化和专业化发展的产物。西汉之前,相权在逐渐增强和完善,西汉之后,相权基本上被削弱。
中国古代哪个省宰相最多?
应该是河南籍的宰相最多。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是谁?谁堪称第一宰相?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宰相,当属春秋时期齐国大政治家管仲,他担任齐桓公的宰相40余年,使齐国称霸天下,而他自己也成了影响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第一宰相。
华夏第一相,管仲。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沿用周朝制度达400多年,但这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旧制度、旧观念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各种矛盾激化,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如果不对西周旧制度加以变革,社会矛盾更加难以解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齐国产生了一位历史伟人,这就是管仲。
图为安徽阜阳管鲍祠,为纪念齐宰相管仲和齐大夫鲍叔牙修建的合祠。
齐桓公毛病挺多,能力也平平,那时齐国实力也不怎么强盛,但齐桓公却成了春秋五霸之首,并在齐桓公当政40多年里,齐国成为当时第一强国,这完全归功于管仲的辅佐。那时候管仲实行一系列新的政策,废止了一些旧制度,用古人的话来说“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在实现齐国宏图大志时,管仲为他出谋划策,组织指挥,最后登顶第一霸主。
管仲墓位于山东淄博,翻修于80年代,并建有管仲纪念馆。
管仲的成就,孔子也大加赞赏,《论语·宪问》里记载,孔子向他弟子介绍管仲时说:齐桓公九合诸侯,没有动用兵车,这都归功于管仲,要是没有管仲,至今我们还会被野蛮人统治。管仲任宰相40余年,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积累丰富经验,政绩卓著,改革十分成功,使齐国长期稳定、强大,后人整理管仲经验、思想,形成了《管子》一书,所以管仲既是第一宰相,也是改革第一人。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进步还是退步?对中国后来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中国传统政制的一大变故,也是历史性的倒退。朱元璋这个人,无立制之能却偏爱创制,而且特任性,不但要控制当下,还想控制未来。他订皇明祖训,规定「一字不可改易」。修明律,规定「群臣有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废宰相制,又规定「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大概将自己当成创世天才了。
废除了宰相制之后,皇帝同时兼任政府首脑,但这是行不通的,是很糟糕的制度,我们说一项制度如果按它设定的逻辑运行下去,很快就发现它一定会卡壳死机,那这套制度肯定是非常糟糕的。朱元璋废宰相、皇帝兼政府首脑之制便是这样,从逻辑上来说,这套制度要求每一任君主都要有高超的政治才能、充沛的精力,生出八爪鱼一样的手臂审批奏折。但在嫡长子继承的世袭体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有人说,明朝虽然废了宰相制,但有内阁制啊。内阁首辅不就是宰相吗?其实明内阁与宰相制有着天壤之别。宰相是政府首脑,内阁首辅从来就不是政府领袖,只是皇帝秘书。
1、宰相拥有诏敕的副署权,皇帝诏敕未经宰相副署,至少在名义上是缺乏合法性的;而明代的内阁辅臣,不管多么不可一世,也没有副署权。
2、宰相可以合法地领导政府、指挥六部;但明内阁并没有这个权力。张居正的权力很大吧?但他的权力并不是来自相权,而是来自摄政的身份。张自己都说了,吾非相,乃摄也。所以当张居正推行考成法,要求将朝廷对百官的考核成绩送内阁时,立即就受到抗议,说内阁越权了。
朱元璋废宰相制,为华夏政制之一大局,遗害之烈,不独影响整个朱明王朝,且累及晚清之官制改革。你知道, 晚清时候,立宪派追求君主立宪,但君主立宪制离不开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有一个政府首脑,叫宰相也行,叫首相、总理也罢,总之政府须立一首脑。然后,才可以推行内阁责任制。如是,方有可能虚君立宪。没有宰相,还搞什么虚君立宪、责任内阁?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中国第一宰相村,看完真的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