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生卒年月不详)字时举,象湖镇上龙尾人。宋元丰二年(1079)进士,也是瑞金有史以来头一个进士,也是全县最早入仕而至监察御史、登谏议大夫之位的知识分子。
杨以任(1600~1634)字惟节,号澹馀,象湖镇绵塘下坊人。19岁中举,明崇祯四年(1631)成进士,例授知县,改应天府(今南京市)教授。崇祯七年(1634)升南京国子监博士,同年在职病逝,年仅35岁。著有《读史四集》、《京学志》、《皇明奏疏》、《名臣言行录》、《非非室文集》等行世。与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并称为江西五大家。
杨长世,字延会,号六逸,象湖镇上阳人。清顺治已亥(1659)岁贡。平生酷爱读书,自幼至老未尝一日中断。康熙癸亥(1683)重修县志,他担任总纂。
杨枝远(1694~1730),字季重,别号狎欧诗客,象湖镇上阳村人。拔贡,清初江右著名诗人。著有《狎鸥亭诗钞》、《大梦堂文稿》,为世人所珍藏,《狎鸥亭集》刻本,被列为江西省古籍整理参考书目之一。
谢适,清代人,字怡古,家住叶坪乡谢排村。精通经史子集,尤善为诗,刻有《莲峰楼诗集》和《雨间吟》行世。
杨方立(1717~1767)字念中,号默堂,象湖镇绵水上阳人。乾隆五年,杨方立选为拔贡。乾隆七年合前后所作,辑诗71首,成《焱声草》。乾隆三十二年升任鸿胪寺卿,居正四品,负责朝廷祭祀事宜。
管志宁(生卒年月不详)字一士,号远堂,为名诸生,日东乡湖陂村人。精通相地风水之术(即今堪舆术),雍正元年(1723),管志宁被召征入京,授为户部陕西司主事,被派往易州(今河北易县)寻找吉壤,择守陵地。雍正五年,管志宁升为礼部主客司员外郎,因父母去世,居丧在家。服孝未期满,又被召回京。后因积劳成疾而辞世。他著有《地理糟粕》一书行世。
罗有高(1733~1779)字台山,九堡镇密溪村人。清乾隆三十年(1775)举人。后曾两次赴京应试未中,他抗志读书,以博雅闻海内。能拳勇,善击剑;又工古文辞,潜心理学,终身以钻研儒道、佛学为业,造诣极深,他的传世之作主要有《尊闻居世集》8卷。
陈炽(1855~1900)瑞林镇禾塘横背村人。光绪举人。历任户部、刑部郎中,军机处章京。与康有为、梁启超辈同为戊戌变法巨子。1898年戊戌政变,维新志士或遭戕或遭戍、或逃亡国外,维新事业终成泡影,陈炽一时愤慨不已而中狂病,对于1900年6月9日病卒于京都赣宁新馆,时年45岁。1903年始行扶柩回藉,葬于莲塘底塘尾。 朱秉发,男,1952年2月出生, 1967年12月参加工作,1969年5月入党,在职大学,高级经济师,江西瑞金人。现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瑞金的著名人物
刘鹏(生卒年月不详)字时举,象湖镇上龙尾人。
宋元丰二年(1079)进士,也是瑞金有史以来头一个进士,也是全县最早入仕而至监察御史、登谏议大夫之位的知识分子。
杨以任(1600~1634)字惟节,号澹馀,象湖镇绵塘下坊人。
19岁中举,明崇祯四年(1631)成进士,例授知县,改应天府(今南京市)教授。
崇祯七年(1634)升南京国子监博士,同年在职病逝,年仅35岁。
著有《读史四集》、《京学志》、《皇明奏疏》、《名臣言行录》、《非非室文集》等行世。
与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并称为江西五大家。
杨长世,字延会,号六逸,象湖镇上阳人。
清顺治已亥(1659)岁贡。
平生酷爱读书,自幼至老未尝一日中断。
康熙癸亥(1683)重修县志,他担任总纂。
杨枝远(1694~1730),字季重,别号狎欧诗客,象湖镇上阳村人。
拔贡,清初江右著名诗人。
著有《狎鸥亭诗钞》、《大梦堂文稿》,为世人所珍藏,《狎鸥亭集》刻本,被列为江西省古籍整理参考书目之一。
谢适,清代人,字怡古,家住叶坪乡谢排村。
精通经史子集,尤善为诗,刻有《莲峰楼诗集》和《雨间吟》行世。
杨方立(1717~1767)字念中,号默堂,象湖镇绵水上阳人。
乾隆五年,杨方立选为拔贡。
乾隆七年合前后所作,辑诗71首,成《焱声草》。
乾隆三十二年升任鸿胪寺卿,居正四品,负责朝廷祭祀事宜。
管志宁(生卒年月不详)字一士,号远堂,为名诸生,日东乡湖陂村人。
精通相地风水之术(即今堪舆术),雍正元年(1723),管志宁被召征入京,授为户部陕西司主事,被派往易州(今河北易县)寻找吉壤,择守陵地。
雍正五年,管志宁升为礼部主客司员外郎,因父母去世,居丧在家。
服孝未期满,又被召回京。
后因积劳成疾而辞世。
他著有《地理糟粕》一书行世。
罗有高(1733~1779)字台山,九堡镇密溪村人。
清乾隆三十年(1775)举人。
后曾两次赴京应试未中,他抗志读书,以博雅闻海内。
能拳勇,善击剑;又工古文辞,潜心理学,终身以钻研儒道、佛学为业,造诣极深,他的传世之作主要有《尊闻居世集》8卷。
陈炽(1855~1900)瑞林镇禾塘横背村人。
光绪举人。
历任户部、刑部郎中,军机处章京。
与康有为、梁启超辈同为戊戌变法巨子。
1898年戊戌政变,维新志士或遭戕或遭戍、或逃亡国外,维新事业终成泡影,陈炽一时愤慨不已而中狂病,对于1900年6月9日病卒于京都赣宁新馆,时年45岁。
1903年始行扶柩回藉,葬于莲塘底塘尾。
朱秉发,男,1952年2月出生, 1967年12月参加工作,1969年5月入党,在职大学,高级经济师,江西瑞金人。
现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江西瑞金何地出了个宰相 地址
没出过宰相,你弄错了。
刘鹏(生卒年月不详)字时举,象湖镇上龙尾人。
宋元丰二年(1079)进士,也是瑞金有史以来头一个进士,也是全县最早入仕而至监察御史、登谏议大夫之位的知识分子。
杨以任(1600~1634)字惟节,号澹馀,象湖镇绵塘下坊人。
19岁中举,明崇祯四年(1631)成进士,例授知县,改应天府(今南京市)教授。
崇祯七年(1634)升南京国子监博士,同年在职病逝,年仅35岁。
著有《读史四集》、《京学志》、《皇明奏疏》、《名臣言行录》、《非非室文集》等行世。
与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并称为江西五大家。
杨长世,字延会,号六逸,象湖镇上阳人。
清顺治已亥(1659)岁贡。
平生酷爱读书,自幼至老未尝一日中断。
康熙癸亥(1683)重修县志,他担任总纂。
杨枝远(1694~1730),字季重,别号狎欧诗客,象湖镇上阳村人。
拔贡,清初江右著名诗人。
著有《狎鸥亭诗钞》、《大梦堂文稿》,为世人所珍藏,《狎鸥亭集》刻本,被列为江西省古籍整理参考书目之一。
谢适,清代人,字怡古,家住叶坪乡谢排村。
精通经史子集,尤善为诗,刻有《莲峰楼诗集》和《雨间吟》行世。
杨方立(1717~1767)字念中,号默堂,象湖镇绵水上阳人。
乾隆五年,杨方立选为拔贡。
乾隆七年合前后所作,辑诗71首,成《焱声草》。
乾隆三十二年升任鸿胪寺卿,居正四品,负责朝廷祭祀事宜。
管志宁(生卒年月不详)字一士,号远堂,为名诸生,日东乡湖陂村人。
精通相地风水之术(即今堪舆术),雍正元年(1723),管志宁被召征入京,授为户部陕西司主事,被派往易州(今河北易县)寻找吉壤,择守陵地。
雍正五年,管志宁升为礼部主客司员外郎,因父母去世,居丧在家。
服孝未期满,又被召回京。
后因积劳成疾而辞世。
他著有《地理糟粕》一书行世。
罗有高(1733~1779)字台山,九堡镇密溪村人。
清乾隆三十年(1775)举人。
后曾两次赴京应试未中,他抗志读书,以博雅闻海内。
能拳勇,善击剑;又工古文辞,潜心理学,终身以钻研儒道、佛学为业,造诣极深,他的传世之作主要有《尊闻居世集》8卷。
陈炽(1855~1900)瑞林镇禾塘横背村人。
光绪举人。
历任户部、刑部郎中,军机处章京。
与康有为、梁启超辈同为戊戌变法巨子。
1898年戊戌政变,维新志士或遭戕或遭戍、或逃亡国外,维新事业终成泡影,陈炽一时愤慨不已而中狂病,对于1900年6月9日病卒于京都赣宁新馆,时年45岁。
1903年始行扶柩回藉,葬于莲塘底塘尾。
性别:男年龄:36地区:上海上海瑞金医院华英医生评价怎么样 爱问...
我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在昆山各医院已经治疗了两年多从未见好转,经打听到上海瑞金医院能治好,我就带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您医院就诊,在你院的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华医生的4次精心治疗下,病情有明显好转,所以我特别感谢她。
我在就诊时她态度和蔼,医术高明精堪,应值得信赖的好医生。
谢谢!!!
女23岁瑞金医院体检您好!我想请问去医院做全面体检可以代替您好!...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14岁的他背着行军锅随同在红军第一方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浴血奋战,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他腿部被敌人子弹打伤,他咬着牙用毛巾包扎一下,不顾伤痛带领炊事班艰难地追上了大部队.后来伙食班长在战斗中牺牲,他被临时任命为炊事班班长.为了让全连战士弄点吃的,绞尽脑汁.一次在河滩摸泥鳅,不会水的他差点被那个蒜臼底的小河吞没.爬雪山时,比自己小一岁的小吴患了严重的冻疮,他就背着他往前挪动.过草地时没有吃的,草根和树皮吃完了,他把缴获敌军官的一条牛皮带煮了给大家吃.夺取腊子口战役中他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勇敢地打死3名敌人,救出了2名伤员,立了二等功.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后,由于战斗和伤病减员,当初的30万红军只剩下3万了.到达米脂县的时候已经有二万四千里了.米脂自古出美人,那里的婆姨一个比一个水灵.他黄昏十分疲惫地从一个村庄路过,看到有好几个战士在一棵赶大的梧桐树前围观.原来,有个家境富裕的人家在树上帖了一则“招赘入婿”的告示.条件最好是当兵的外地人.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个人家出此下策也是万般无奈.天黑时分,他门在一个有好几个麦秸垛的麦场露天宿营.他的眼前总是晃动者那个告示.喷香的小米粥和水灵的米脂少女的影子不时地在脑海里冒出来.子夜,繁星满天.他假装撒尿,偷偷地脱了军装向那个贴告示的村庄跑去.大概在他做上门女婿半年,一天,村里面突然通知全体村民开会.老支书请一个从吉普车上下来的一身戎装的红军干部讲话.那个干部说红军长征已经取得全面胜利,老百姓从此可以安居乐业了.我看那个小干部十分眼熟.他也在用目光打量我.原来是我们炊事班的小吴.如今他已经是连长了.解放后,他和老婆回了家.有一年,当地民政部门通知他有省领导要下来慰问困难户.送来米面和油的居然又是小吴.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影城淮南瑞金店怎么走
客家人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
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
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
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
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
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
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
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
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
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
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
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
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
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
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
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
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00万之众。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
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
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
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
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
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
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
“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
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
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
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迁徙的过程肯定是艰险的。
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安家过日子。
客家先民披荆斩棘,排除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他们终于挺过来了,形成今天这样一支有着数千万人丁的兴旺发达的民系群体。
迁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来。
一位客属长者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