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也称《周易》,为五经之首,相传是周文王所作,是中华文化智慧的源泉,儒、道两家文化也是由此衍生而来,学习传统文化,《易经》不可不读,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十句名句。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人讲天人合一,人要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一切按自然规律做人做事,才会符合大道。宇宙天体,从来没有停止过运转,作为君子,也要效法天体,勤于修德进业,活到老学到老,永不停歇;君子要像大地一样敦厚宽广,无所不包,滋养万物而从不居功自傲。
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人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很难有所进取,一旦遭遇挫折苦难,往往能激发人的潜能,有所开悟,等困难得到化解,一切变得通畅无碍,人的德能也必有相应的提升,为人处世也就能符合大道而长久了。
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做一件善事容易,难得是一辈子做善事。量变才会质变,圣贤的名声不是一蹴而就,都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善行,才会万古留名的;做恶事,也不是马上就会得到报应,总要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来杀身之祸的。
四,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什么道?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具体的形状和物体,是抽象的,意识的,理论的,像老子说的“道”,孔子说的“仁”,释迦牟尼佛说“万法唯心”,大道无形,是为形而上;相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器物、事业,都属于形而下,现在人注重现实、金钱、物质,就属于形而下。
五,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君子,也可以说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一定为人正直,公平待人。与富贵之人相交,绝不谄媚奉迎,与贫贱之人交往,也绝对不会轻视亵渎。
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同类的鸟儿会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也会一起同行;志同道合的君子喜欢共同修德进业,臭味相投的小人也喜欢聚在一起为非作歹。所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自己怎么样,看看你身边结交的朋友就知道了。
七,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团结就是力量,只要两个人一条心,那就能发挥出很大的力量。古往今来例子举不胜数,凡是成功的人士,必定有几个和他同心同德一起做事业的知己。比如刘邦,能打下天下靠的也是萧何、张良几个核心人物;刘备能三分天下,靠的也是关、张、诸葛亮等几个铁杆支持者。再到家庭,如果夫妻能够同心同德,也必定家庭兴旺,生活幸福。若是同床异梦,结果只能家道衰落,甚至妻离子散。
八,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仁者眼里看到的只有仁,智者看到的只有智,君子看到的是品德修养,小人看到的是人我是非。所以佛要我们放下执着,尤其是我执我见。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对事物的见解,往往都如瞎子摸象,你摸到的是鼻子,他摸到的只是尾巴,别人摸到的又是耳朵或者腿,每个人却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
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事业,起先我们都要定个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定的稍微高一点,这样才能更加严格要求督促自己,但也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这样即使我们目标没有达到,也会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如果目标制定太低了,虽然以为容易实现,但往往因为疏忽懈怠,导致最后一无所得。尤其在孩子学习上,也要讲究循序渐进,平常考八十分,下次就定九十分,孩子就会朝九十分努力,即使考不到,只要努力了,也会考到八十五分。假如定一百分,他会觉得没有希望,定八十五分,他就不会当作一回事,不会用尽全力。
十,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哲学,凡事都有阴阳两个方面,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有善就有恶,有好就有坏,有男就有女,有君子就有小人。阴阳之道是很多学说的理论基础,尤其是中医、占卜、风水等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了解阴阳之道,对我们的人生会有很大帮助。
《周易》怎么学习?
学习易经主要弄清这几个观念即可,即是理,象,数,辞,义,在《易经》中含有许多特定的观念—象、数、辞、义。这些观念只是隐藏在卦爻象和卦爻辞中,还没有形成范畴,但有助于我们认清和把握《易经》的整体思想脉络“象”观念我们首先说“象”。
何谓“象”?易传《系辞下》说:“象也者,像此者也象就是指形象、象征。象作为《周易》的观念,照后来的解释,其义有三:指《易经》中的八卦、六十四卦卦形及三百八六爻爻形,即所谓卦爻象,如三、三、等为卦象为爻象;
指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如乾卦三象取物象为天、坎卦三象取象为水等;指卦爻辞中说的具体事物,如乾卦爻辞中说的龙”,坤卦辞中说的“牝马”等。以上三种含义,见于《周易》者,指卦爻象和卦爻辞中讲的物象,第二种含义为后来的解释。象的特征是可以感知,有形象可见,特别是卦爻的图象,乃《周易》一书的一大特征,被看成是吉凶的象征,进而被看成是一切事物的象征,形成为一种符号系统的体系。
“数”观念《易经》中不仅有象,而且有数。所谓数,又称“易数”,是指《易经》和筮法中数的观念。数有三类:其一,占筮是通过数的计算来进行的,最后导出七八、九、六之数,以定一爻之象。此种数被称为筮数。其二,为阴阳之数,即以奇数表示阳爻,以偶数表示阴爻;此即《易》中阴爻称六,阳爻称九,六和九又来源于筮数。其三,为爻位之数,一卦六画由下向上数,初画称初,二画称二,三画称三,四画称四,五画称五,六画称上在占筮过程中,数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揲筮方能得出一卦之象,依其象方能推测吉凶。
不仅如此,数变还会引起爻变和卦变。总之,《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爻都可解释为数,每卦、爻都是由一个确定的数演变而成数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故后人又称《易经》为象数之书,进而将象和数看成是解释世界的重要范畴。
“辞”观念《易经》除了符号系统外,还有文字系统。而文字系统就是筮辞。“辞”的观念表现在以言辞表达所占之事的吉凶上无论是卦辞还是爻辞,都是用来解释或说明卦爻象的,是为了使卦爻象的象征意义更好地被人领悟,它给人们理解这个卦或爻限定了范围,指定了方向。例如《讼》卦,其卦辞说:“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窒惜为“怪”,惧。“惕”,警惕。其意是说,占到此卦,战争中有所俘虏,但须戒惧警惕,防止俘虏逃跑,其过程是中段吉,终段凶;利于见大人,不利于渡大河。其初六爻辞说:“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永”,久。“不永所事”,指从事未久而中止。“言”,谴责。是说,占到此爻,所做的事件中止,将小受他人的谴责,但结果是吉利的。由于《易经》卦、爻象是为了显示人事的吉凶休咎的,以此而推论,作为卦爻象解说的卦辞和爻辞,其基本的功能和作也是断占而辨析人事的吉凶。古时“辞”具有“断”的意思。后来《易传》解释说:“辨吉凶者,存乎辞。……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认为人事吉凶的辨别,完全可从卦辞和爻辞的文字中寻求,卦、爻辞的含义,有险有易,但都在指示各卦,爻象变化的趋向。
“义”观念《易经》中所谓“义”,是指象、数、辞中所蕴含的意义和道理。就卦爻象说乾之名为乾,照后来的解释,其义为刚健;坤之名为坤,其义为柔顺;乾象二爻为阳爻居阴位即偶数二位,又居下卦之中位,其义则为中正。
就卦爻辞说,其所说的事和物象又有其内在的义理,如乾卦初九爻辞说“潜龙勿用”,其中含有潜藏勿动之义理。象、卦辞都是有形有象的,而义是无形无象的,但通过象、数、辞表现出来。具体说,就是卦、爻象依赖于卦、爻符号的暗示,而卦、爻辞则借助于文字的描述,二者相互照应,共同来喻示诸卦诸爻的义理。此种关系,后人称之为象义和言义关系。探讨二者的关系,成为历代易学的重大问题之一。
《周易》是国学吗?
是国学,大数人上学,过去称国语,后来称语文,现在称文科。易经,少数人也没几个人弄通的,只能是国学的一部分,
《周易》是本什么书?
(周易)是本智慧书,军事家用是战术,政治家用是谋略术,哲学家用是辨证术,民用是查神找鬼术,阴阳风水术,求医问药指导术,趋吉避凶术,,,谁用谁知道,
怎样才能看懂《周易》?
谢谢邀请。
我从一九九五年开始学习研究《周易》,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刚开始也是和许多人一样看不懂,但是还是坚持不断的去看,慢慢的慢慢的就会有很多的感悟。可以说周易对我的思维方式和做事的风格都起了很大的影响。
关于怎么看懂周易,我来总结以下几点,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一、先了解周易的基本概况
《周易》,又叫《易经》或者《易》,分为“经”、“传”两部分。“经”即《周易古经》,分上、下两篇,成书时间大约于西周初期;“传”即《易传》,又称《易大传》、《十翼》,成书时间大约于战国晚期。
《易经》就是把八卦两两组合,,共组成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每个卦都有卦辞,每个爻也都有爻辞。所以全书共有六十个条卦辞,和三百八十六条爻辞。有人会问,怎么好像多出了两条?因为乾、坤二卦都有一个用爻,所以是三百八十六条爻辞。《易传》包括《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加起来共有十篇,因此称为“十翼”,就像是《易经》的十只翅膀。对易经的解读起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按照顺序学习
我建议初学者,要先看易传,就是对照卦爻辞,从易传中去寻找解释。不要贪多,每天看一卦,积少成多,如果时间不够,可以两天三天看完一卦都可以。总之一定要持之以恒的看,才会有收获。
很多初学周易的人,都会止步在开头的乾、坤二卦,因为这两卦的内容特别多,看着看着不懂,就没心思往下看了,感叹周易好难啊!然后就懒得再去碰那本书了。其实这就错了,从第三卦屯卦开始,内容都比较少,你会越看越进入状态的。
三、心无杂念的学习
看周易,不要一开始就满脑子想着什么时候会算卦啊之类的问题。周易虽然是所有数术的基础,但周易不等于数术。
其实学习周易最大的好处是能让你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变,从中你能感悟到它是一部关于宇宙自然规律的学说,是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学说,更是一部关于怎么做人做事的学说。这是一部会影响你人生的经典之作。《周易》在历史上一直被尊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化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实对整个人类世界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关于怎么读懂周易,我就简单说这么多,最重要的是,多看、多看、多看,有的人穷其一生研究周易,到头来还说自己没看懂。当然不是没看懂,而是说周易涵盖的范围太大,角度太多,就看你用什么角度去理解她的意思。好了,祝各位初学者都学有所获。《周易》是否有科学依据?
《易经与科学的现代关系》
有的人会这么来提问:易经和牛的哪个更伟大?这样的对比有可比性吗?其实,这是在问一个问题,已经是科学吗?
但是我应该在这里问一下:为什么科学是一切事物的判断标准呢?或者说中国的文化中有更加超级的智慧方法来认识人的自身宇宙万物:易经就是这样的一种超级认知方法,他把天地人宇宙万物放在一起来观察。这就是说,中国人他有自己非常智慧的观察人的身心宇宙万物的方法。
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把中华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放在一起平衡的运化。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眼光来观察中国古老的智慧,我们也更应该把中国古老的智慧来观察西方的文化。100年以来,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注重于前者,对于后者,我们往往都忽视了。现在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我们用中国的智慧来观察一下西方的文化,会让我们打开眼界。
易,对于现在的人来说,首先已经变得非常陌生了。我们往往都没有经过深入的观察研究,一方面认为它深奥无比,另一方面又把它等同于迷信就是占卜、算命代名词。
其实入易不难,把握了道体,《易》就易。 《易经》不是一本哲学之书,勉强说是哲学,这个哲学也有别于西方的哲学。西方的哲学,名为爱智慧,但是他们自己至今没有发展出一种智慧体系,他们可以把天地人放在一起观察吗?我们看一下,西方人的哲学,他们就是把心与我放在一起观察,都拎不清,究竟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他们到今天还没法确定,他们没法把心与物同一起来观察。西方的人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困境,为什么他们还认识不到,这是他们的认识论上的一种缺陷?因为他们的哲学方法,最主要的是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他们用这个方法注定的只能获得知识体系,何以故,他们的这个方法无法启开人本有妙德。如果我们把《易经》等同于西方的哲学,这不能发现中华真正的智慧。《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的,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告诉我们,易是一门观象的形象思维,至于中国的文字创立的规则他是一致的。通过观象,融会卦爻各象之意,从形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广拟于形象,得意忘象,感而遂通,于是天下事物之理得矣。这是基于道而有的智慧思维方法,能够令一一法悉归于本源,用易则能体道,体得大道,则天地人万物宇宙复归无为。用西人哲学的话来说,就是能在本质于表象之间建立辩证的关系。西方的哲学探究本质,但是他无法建立这种智观系统,无法于有形的万物与无形的大道之源获得究竟。
中华古老的文化有无尽的发明创造,现在大多数人只知道四大发明,有的人还在努力证明四大发明,这是科技,不是科学,这个工作是谁在做的?是现代的部分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的五运六气,这是中华古老智慧的伟大发明,这要远远比四大发明来的奥妙。中华古代的圣人在研究的天人关系时候,不仅只知道地球环境影响了气候,还研究到了九星和七曜对气球的影响,九星包括天蓬星、天芮星、天冲星、天辅星、天禽星、天心星、天柱星、天任星、天英星,七曜包括日、月、金星、水星、木星、火星、土星,而且还观察到了二十八星宿等。中国古代的圣人们,发现中国的气候会以60年为周期循环,年与年之间相互影响,每一年有其特定的规律。古人把这些气候变化规律整理出来,就形成了五运六气学。这种大道学问,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这种观察天地宇宙及万物的运化,与人与人类社会结合在一起,西方的人现在虽然他们的仪器非常先进,但是他们还是做不到这一点。虽然现在的西方人已经意识到全息性,系统性,整体性的重要,但是他们还不会应用,这些方法来真正建立天人一体的智慧文化大系统。我们现在要问的是,中国的古人,他们没有先进的仪器,他们是怎么做到这种状态的?把这个里面的奥妙搞明白,才知道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
河图洛书是超科学的存在。这是中国的古代祖宗们,他们引用了宇宙中最为高级的,生物仪器:人本身心,了解了天地人相应的奥妙,这河图洛书,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对于天地宇宙万物来说,用这简单的图就能了解把握天地宇宙万物与人的关系以及规律,不能不说,这是大智慧的体系。人与天地宇宙万物的关系,以及规律,这种观察的方法,主要是以能量的运化来显现,这是不是非常奇妙?西方人,按照西方的观点来看,中国人没有造仪器,中国人没有现代科学的方法,他们是怎么了解28星宿的运转与人的身心健康相关规律的?我们现在反过来观察一下西方文化。西方的现代科学能够制造先进的仪器,来观察人,也来观察宇宙万物,由此建立了无数的分科学,但是西方的科学到今天还没法建立天地人一体的能量运化模式。我们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天地人宇宙万物一体的能量运化模式,可以应用于医学领域,可以应用于社会的管理,可以应用于农事,可以应用于对人身心的观察,这是不是一种伟大的发明?这是不是一种超级的认知模式?中国人他们也叫:这是科学,但是,我们只要了解其内涵,了解它的使用方法,就能了解它的精妙,这是一种超科学的存在,超与现代西方科学的认知范围,能够对于现代的西方科学的方法有指导作用。
易经的智慧思维方法的奥秘。易有三义!不易,变易,简易。不易,道也,不生不灭之寂体。变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阴阳四仪八卦,64卦,万物。简易,不生不灭的道体,与阴阳五行万象的世间万物,可以用一个至简的图式来表达,来总持。用西方的哲学来诠释一下,道体,本源也;万象,现象也;在本源与表象之间,发现他们的规律,用一个非常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明白了吗?对了。易经要表达的方法本质,这是西方人他们孜孜以求的哲学的科学的目标,西方人到今天没法建立万物的统一理论,他们,研究事物的表象没法究本源。易为什么能够预测?因为道体他能够超越够现在未来时空的界限,了解每一个事物都能突破时空达于源头。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阴阳,易经中了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可以来观察一切事物,可百可千可万可无穷。用阴阳来可以观察人,也可以观察天地宇宙的运化。一年四季,冬至夏里,秋分春分,用阴阳来观察,于是有了河图。这由天地宇宙有形的观察而了知能量的变化及运转,这是不是非常高明?这里面还有更加微妙的内涵,天地人宇宙万物都可以用阴阳来观察,观察久了,天地人宇宙万物都可以用一两个字来总持,在西方人这叫绝对理念,在佛法叫总持。阴阳的这种观察法,能够有有形客观而达象,进而能够观察无形的能与性(本质),从这个性(本质)来通微徹天地人的奥妙,这是中华智慧的一种体现。
《易经》的学问懂了以后,整个宇宙万物都懂了,所以说“范围天地之化”。《易经》的学问也是包含时空两部分的,就是“范围天地之化”的。这个宇宙,在我们中国文化里不认为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其他神创造,没有宗教的性质。在《易经》文化中,还有一种智慧科学观念,叫做造化——自造自化。整个天体宇宙是大化学的锅炉,我们人不过是这个锅炉中的一个小分子、一个小细胞、一个很会活动的细胞而已。这是造化的一种功能。人类把自己看的很重要、很伟大。但站在宇宙的立场看人类,不过像花木上的一片小叶子一样,是微不足道的。而整个的造化却非常伟大,只有懂了《易经》以后,才能知道《易经》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的,就是说,没有任何法则是超过《易经》以外的,所有宇宙一切学问,都离不开《易经》这个范围。
西方人用科学来观察万物与宇宙的规律,中国人普遍的用易经的方法来观察人与万物宇宙的关系。这两个可以放在平衡的运化吗?观察古老的智慧,我们有了一个科学的角度,从这个角度,它要求我们放弃古老智慧中的迷信成分,要求我们发挥古老方法中的智慧理性。用中国人的观点来观察西门人的科学,我们也就能了解西方文化的弊端,我们也就能够像西人提供智慧的方法。
我能把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科学放在一起平衡的运化,这样他们还矛盾吗?会把矛盾转化为智慧的来源。
《周易》讲的是什么?
周易,讲的核心思想就是"大道"。万事万物皆遵循道的规律。故曰,远取诸物,近合自身,圣贤治世可以前知。周易,简单说乃为周天甲子,变化推演之常态。阴阳合和,起于乾坤应乎性命,终于未济,灵尸分离之真假分别也。
《周易》这个书名怎么得来的?
周易的周是周代的周,周易就是周代的易,易才是这本书的名字。这本书为什么叫易呢?就是因为六十四卦的意义是象的变化。易经中的卦都是由六爻组成的,它实质上是由两个三爻卦上下相叠而成,每个三爻卦分别代表一个意义,我们称之为象。六爻卦的意义就是由下卦象到上卦象的变易。
二爻卦和三爻卦所代表的意义就是静态的,只有六爻卦的意义是象的变化,是动态的。六爻卦都是讲变化的所以这本书又叫易。
《周易》是谁的著作?
全归伏羲、文王、孔子三圣人有待考古考证,凭一己之力任何人都不可能完成这部巨作,肯定是集体创作,巫史(周朝的占卜家,也就是当时的科学家)起了重大作用。只要把原文读懂就行,何必在乎谁写的呢?
周易的作者是谁?
关于《周易》的作者,由于该书并非一人所作,所以亦非一语所能讲清。我们先介绍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三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有关《周易》经传作者的故事。
其一,龙马负图,伏羲画八卦。
相传上古时代,黄河上通天界,河中出现了一条龙马,背上不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见到龙马背上的图案,至为惊奇,就将之临摹下来,便成为后来人们熟知的“八卦”。这是伏羲八卦的一种传说。
其二,周文王重卦并撰卦爻辞。
商魔纣王时代,周伯姬昌(即西周时追号的“周文王”)被纣王拘囚于羑里,姬昌忧患之中,结合自身的坎坷遭遇和经历,探研八卦之理,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并写成卦辞,爻辞各附诸卦、诸爻之下,借以表达对宇宙间万物发展变化、吉凶祸福看法。这就是“文王拘而演周易”,重易六爻,撰写卦爻辞的传说。
其三,孔子喜易,撰易传十篇。
春秋末年,孔子感叹“礼崩乐坏”,以为是“世道衰微,人心不古”所致。于是修订
《六经》,以“克己复礼”为任。他对《周易》颇为重视,曾经读《易》 “韦编三绝”,即在长期研读中把编系《周易》简册的牛皮制的细绳都磨断了三次,足见读《易》下的苦工。他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因此,孔子在晚年撰写了《易传》十篇,传于后世。这就是孔子作《十翼》的说法。
以上三说,把《周易》经传的作者均已囊括在内。西汉司马迁《史记》,即采用此三说明《周易》的创作。班固撰《汉书》,承司马迁之说,对《周易》的作者问题做了简要的总结。
然而,关于《周易》的作者,也并非没有异议。自汉至唐,对伏羲作八卦,孔子撰《十翼》之说,人们多信而不疑。而对重卦及卦爻辞的作者,却有异议。其中重卦者,除以为文王外,尚有三说:一是,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后自重为六十四卦;而是,郑玄认为神农重卦;三是,孙盛认为夏禹重卦。至于卦爻辞的作者,除以为周文王外,上有一说:认为卦辞文王所作,爻辞周公所作。
关于孔子作《易传》,北宋欧阳修也曾提出疑问,他认为《文言》、《系词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未可视为孔子所作。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界也出现过关于《周易》作者和创作时代问题的讨论热潮,特别是郭沫若认为《周易》之作绝不可能在春秋中叶以前,当在春秋以后,作者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所写。
此后五十年,人们又继续对《周易》经传的作者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所得结论也不一致,而较有影响的看法是:卦辞爻辞作于周初,《易传》作于春秋战国期间,经传作者均非一人,当是经过多人多时加工编纂而成的。
孔子的传世名言是什么?
朝闻道,夕死可以!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易经》经典名句——人类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