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真人迁入中原
河南省汝州市、鹿邑县、许昌县、郏县、南召县寓居着近2万名完颜姓居民,他们的容颜、衣著、言语、信仰、习俗习气都与汉人根本相反,只是在某些风俗上稍有差别。但是从碑碣、谱牒、史乘中我们仍可判定,这些人都是地道的女真遗民。
北宋末年,剽悍的女真铁骑牧马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势覆亡了北宋,掳走了徽、钦二帝,从那时起,河南便有了女真人的踪迹。在沦亡北宋的进程中,金朝统治者便开端了向中原移民,移民的方式是迁移猛安谋克户屯田。大规模迁移有三次:第一次是天会十一年(1133)。这年秋天,金太宗迁移女真疆土人散居汉地,在占领了大片汉地后,“恐人见其真假,遂尽起本国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连村,屯结而起”①。这次有多少女真人迁往中原,没有详细材料,但从“比屋连村”的状况看,人数一定不少。第二次是皇统五年(1145)。这年始“创屯田军,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其收获,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凡屯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六万人,皆筑垒于村落间”②。这次移民北自燕山,南至淮河,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都有了女真人的踪迹,当然大少数女真人选择了中原。第三次是贞佑二年(1214)。金宣宗迁南京(今河南开封),“河北军户徙河南者几百万口”③。南迁者是一支十分庞大的队伍。自金太宗天会年间到金末,女真人户迁入中原者纷至沓来,有的学者估量“内迁的女真人,至多要占女真人口总数的一半”④。金世宗不想让猛安谋克与汉人杂处,和大臣完颜思敬商议,“其后遂以猛安自为保聚,其田土与民田犬牙相入者,互易之”,又规则“女真不得改汉姓,学南人衣装,犯者抵罪”。⑤金世宗虽想把女真人禁锢在一定的区域内,以免被汉人所异化,但一纸禁令毕竟阻挠不住民族自然交融的历史潮流。
到了章宗时期,屯田的猛安谋克户与汉人的接触越来越多,下令制止他们往来已不是明智之举,尚书省便向天子建议:“齐民往往与屯田户不睦,若令递相婚姻,实国度持久安定之计。”⑥这一建议为章宗采用,这些迁入中原边疆的女真人与汉族错杂而居,遭到汉族先进文明的影响,再加上与汉族递相婚姻,因此放慢了自然交融的进程。金朝沦亡后,这些人中的大局部参加了汉族行列,但也有一局部女真人坚持本人的姓氏,在野代鼎革之后,成为一支女真遗民。河南省汝州市、鹿邑县、许昌县的完颜姓就属于这种状况。
二、汝州的完颜氏自称是兀术后嗣
汝州市有完颜氏居民300余人,其中纸坊乡姚楼行政村完庄村有270余人,刘王店村15人,石庄6人;焦村乡北张村33人;尚庄乡岳庄村14人,均从事农业消费,1993年恢复为满族。
汝州的完颜姓自称是完颜兀术之后,他们的神主牌位上第一位是完颜阿骨打,第二位便是完颜兀术,第三位是完颜正叔。完庄村北300米处有一巨冢,父老相传为金兀术之墓,墓前有石兽、石碑、石柱等,墓碑上镌刻着“金四太子兀术之墓”8个大字。惋惜在文明大反动中被破坏,墓冢几被夷为高山,石兽、石碑亦不知去向,仅余两个石柱,作为这段沧桑历史的见证。石柱也称望柱,乃天子、诸王陵墓的标志物,从很远的中央便可望见,故称望柱。从望柱上可知,墓主定是金代的一位显赫人物。在一完颜姓居民的家里,还有一个镌刻着“完颜氏先茔碑”6个大字的硕大碑盖,也可判别出完颜氏是簪缨之家。
完庄村村北的墓能否是兀术之墓,是判定这支完颜氏遗民能否兀术后嗣的根据。因公私史乘、方志、金石志中未见著录,不好遽下结论,但从兀术的生平看,窀穸于此也不无能够。这是由于:第一,史书未见有兀术葬于何处的记载,据《元一统志》,燕京仙露坊玉虚观(今北京市宣武区)建有故太师梁忠武王(即金兀术)祠堂,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八月,道士高守冲立碑,户部主事庞铸撰文。但祠堂并非掩埋之地,金兀术未葬于此。第二,金兀术戎马半生,他掌握着行台尚书与都元帅府的军政大权,驻在汴京,很少回朝,卜葬河南也在道理之中。《金史》载:“行台之制。熙宗天会十五年,罢刘豫,置行台尚书省于汴。天眷元年,以河南中央与宋,遂改燕京枢密为行台尚书省。天眷三年复移置于汴京。”⑦天眷二年(1139)宗盘、挞懒因谋反伏诛,熙宗命宗弼领行台尚书省并兼都元帅,同时下诏:“诸州郡军旅之事决于帅府,民讼钱谷,行台尚书省治之。”⑧行台大权归宗弼掌握。从此,“燕京以南直至黄河流域的广阔地域内的军事、行政大权统归兀术一人掌握”⑨。直至皇统七年,已到垂暮之年的兀术恳求致仕,熙宗不许,仍命他“领三省事,都元帅,领行台尚书省如故”⑩。可见兀术此时仍在汴京。次年十月,兀术一病不起,驾鹤西去。事先金国首都在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尚未迁入燕京,汴京与上京山水迢递,兀术不能够归葬上京,掩埋河南也就顺理成章了。
兀术为何未葬汴京,而是葬在了汝州完庄?除了汝州林壑优美这一要素外,兀术为表示已降服全国,在完庄村建筑了一座占地20余亩,富丽堂皇的北岳行宫,又在登封市大金店镇中街建筑了一座南岳庙。北岳行宫在10年前被拆毁,如今只剩下宏大的柱础和3间配殿。南岳庙规模略逊于北岳行宫,如今尚保管于登封市大金店镇小学中,修建为金代作风,1986年被同意为河南省文物维护单位。碑文云:“相传金兀术占领中原,全国五岳已居四岳,惟有南岳尚未到达,为表示要统领全国,随令'位配南岳’而建此庙。”兀术已降服了中原,故建北岳行宫,而南岳衡山在南宋幅员之内,不在金国辖区,故建南岳庙以示已统领全国。兀术死后葬于北岳行宫旁,这样,他的墓就在汝州了。
完村的完颜氏系完颜正叔之后,他是土生土长的完村人。新发现的完颜正叔墓碑虽是残碑,但碑文依稀可辨,他在元朝任过中奉大夫、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碑文云:“公讳正叔,字端卿,姓完颜氏,金之……以中奉大夫、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真将相才也,寿九十……”立碑工夫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四月。正叔活了90岁,简直与元朝相一直,当是元世祖时人。惋惜他官职虽然显赫,《元史》却没有立传,无法查询其生平。正叔在任参知政事、行中书省预先,曾修葺过北岳行宫。《至元壬午十月吉日中奉大夫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完颜正叔重修北岳行宫碑之记》中记叙修葺经过时说:“汝州距城二十里有北岳行宫,屋老畿压,士农以无庇,神不安灵。予少贱时一经此祠下,见之悚然,祷告曰:使予有寸进,当撤神宇而新之。自是神之相之,所向无前,王师南征,得以勋名……自岁在辛巳七月,乃捐赀聚工,一新庙像,以报隆施,予亦不负于神矣。”以上两通石碑均庋藏在完庄村内。完颜正叔少贱时即常常在北岳行宫旁行走,足证他就是完庄村人;他幼年时就见到北岳行宫颓圮不堪,可见此宫树立甚早,当在兀术把行台尚书省复迁入汴京之后不久,也即天眷三年前后,这距完颜正叔重修已将近一个半世纪了。正叔因兀术神灵庇佑,随元军征伐南宋,立了勋绩,擢升了官职,才重修庙宇,再塑全身,这从另一正面证明了他就是兀术的裔孙。因无家谱,不知这支完颜氏繁衍了多少代。
三、鹿邑的完颜姓由安徽迁入
金国沦亡之后,那些达官显贵、簪缨世家登时成了釜底游魂,只得流离失所,四散流亡,天南地北,卜地而居。据安徽省肥东县《完颜氏家谱》记载,这支完颜姓女真人先是迁往今河南的汝州,后来几经周折,辗转流落在大同府云内州(今山西大同),过起了平民生活。为防止蒙古人的歧视,他们隐族易姓,改女真族为汉族,改复姓完颜为完姓。虽然昔日的荣华贫贱已成镜花水月,这一支女真人仍想把过来的辉煌留在记忆里。据《大金国志。金国初兴本末》记载,女真人“其初酋长本新罗人,号完颜氏。完颜,犹汉言王也”。也就是说,完颜氏若译成汉姓,应该姓王,即“王侯”之王。这一支女真人却坚持要姓完,由于在金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完颜姓是女真人最尊贵的姓氏,只要天子及宗室才姓完颜。他们冒着极微风险保管完颜姓氏,无非是要子孙后代记住,他们这一支是天潢贵胄,其他任何姓氏都不能望其项背。
元朝末年,这支完颜氏女真人的领袖完佩翻山越岭投到朱元璋麾下,并宣布恢复完颜姓氏,改称完颜佩。他东征西讨,转战江淮,攻城克池,屡立战功,被封为将军。天下底定之后,朱元璋为了恢复江淮一带因遭和平毁坏而繁荣不堪的农业经济,在建国的当年便实行军屯,抽调一局部军队屯种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安徽和县)、庐州(今安徽合肥)、凤阳等地,开立屯所。完颜佩就在这时奉命留驻庐州,开荒屯田,从此入籍肥东(今属安徽),成为外地土著。朱元璋对这位女真将军优宠有加,除赐节略一面,注明完颜佩系女真族外,并恩准修家谱留传后世。惋惜的是,完颜氏家族不断视若珙璧的家谱和节略,在“文革”时期惨遭焚毁,道光十一年(1885)、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及1947年所修家谱,也已全部散佚,使人无从得知这一支女真人开展的崖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河南鹿邑县的女真遗民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安徽肥东县迁移来的,一世祖为完颜必重,他是完颜佩的曾孙。完颜佩生子完颜乔,乔生子潮。完颜潮生三子:必重、必孝、必启。《完氏重修家谱》载:“受吾公字必孝,生于明万历乙未年,年弱冠为国先生……盖公本兄弟三人,长公字必重,未冠时报名袭职,赴都考试。得中后从戎至河南,不知所终。”从这段冗长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揣测出必重的履历。他生年不详,但既系必孝之兄,必孝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权且以大3岁计算,可知必重生于万历二十年前后。未冠时报名袭职,可知必重事先不到20岁。所谓袭职云云,当是他父亲是朝廷命官,必重才干以长子的身份承袭父业,朝廷又怕官宦之子是纨袴子弟,因此必需赴京师参与考试以定弃取。姑以18岁计算,可知必重赴北京参与考试当在万历三十八年前后,得中后被分至军中任职,随军离开了鹿邑,工夫是当年,至少是次年。据此推断,鹿邑的这支女真遗民是明朝早期从安徽肥东县迁入的,迄今已有400年历史。所谓完颜必重“不知所终”云云,当是指他在鹿邑致仕后,喜欢这里林壑优美,便卜居不归,又因交通方便,鳞绝雁杳,便与家乡得到了联络,被误以为“不知所终”了。如今鹿邑县的完颜姓居民约有6000人,散布在马铺、涡北、太清宫、贾滩、杨湖口等5个乡镇的12个自然村中,如今已恢复为满族。
鹿邑县的满族仍保存有本民族的习俗习气,一是敬狗,二是敬黑乌鸦,三是行满族礼。这和汉族大异其趣,和辽宁的满族完全分歧。只是满族人敬重喜鹊,视之为神,并把它当作本民族的图腾。而鹿邑满族把喜鹊换成了黑乌鸦。鹿邑的满族在日常交往中还行“抱拳礼”,下辈向上辈行礼时,右手握拳,左手从右边半抱着右拳,两只大拇指并列平行;上辈向下辈行礼时,两手姿态举措相反。春节时的跪拜礼,跪姿为半跪式,眼正视,头端正。鹿邑汉族的拱手礼与满族抱拳礼有类似之处,但在如何抱拳上则与满族不同。这一粗大差别印证了民族交融中既有分歧也有不同的风趣景象。
四、许昌的完颜姓由鹿邑迁来
鹿邑县的《完颜氏家谱》记载,完颜必重有三子,长子完颜礼迁往该县马铺镇完颜楼村,三子完颜志迁往该县涡北镇完颜楼村,这两支在鹿邑县境内繁衍。次子完颜平迁往该县马铺镇完颜老家,他有5个儿子,其中的一个迁往许昌县完门外(今许昌县尚集乡完门外村)。笔者最近前往完门外村实地调查,发现两通石碑,虽然风雨剥蚀,有些字已漫漶不清,但大体上仍可识别。这两通碑均立于清代,安放在该村的完氏祠堂内,如今祠堂已颓圮不存。两通碑的碑文大致可与鹿邑县的《完氏家谱》相印证。鹿邑的完颜姓出于何种缘由迁往许昌,家谱没有记载,但鹿邑和许昌的完颜姓父老口碑相传,完颜氏经商到许昌后,喜欢这里是通都大邑,交通方便,便定居于此,未再前往鹿邑。从碑文看,由经商而迁居之说可以成立。第一通碑是功德碑,立于康熙四十年(1701)。碑文如下:“许昌城西南二十里大深村完家庄旧有关帝符神一尊,素居完氏之宅,因亢旱以请雨,凡有祷告,不旋踵而睿霖立沛。□□□建舍,□究□寓以之□。而完氏父子兄弟几欲创立新庙,而累世得逞。迨……兄弟蒙神默佑,平步入泮,遂继后人之志,改筑于□□□之东,量□□□□而庙貌巍然。而弘江之父完璋犹以为未足以□□神也,输财结社,于符神之上又塑坐神一尊、站神两尊,金□而皇,□□□神明默佑。何以致是?但是人生不可以□□□□,勒诸石以志不朽。会首完璋妻□□、张应召、陈命新、陕西商人罗国器、完太儒、完玠、完会、完道心。”第二通碑是墓碑。碑文如下:“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季春吉旦,皇清显太高祖……行合葬墓。男庠生璋、性、真、玠;孙敬心、道心、正心、会意、弘江……”综合两通碑文,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许昌的完颜氏始迁祖是完颜得职,得职的夫人是钱氏。第二,完颜氏确系经商而迁入许昌的。第一通碑写明会首为完璋,会首当是商会之首,碑文中有一陕西商人罗国器,更证明这通功德碑是商会出钱镌刻的。完璋既为会首,阐明他是富甲一方的商人。清代的入泮是指考中秀才,完璋的两个儿子正心、弘江均平步入泮,标明完氏家族是有知识的商人,即人们所说的儒商。第三,完颜家族是清朝初年迁入许昌的。综合两通碑文,可知完璋是完得职长子。从完颜必重至完璋共阅历了4世,即完颜必重、完颜平、完得职、完璋。完颜必重在万历三十八年赴鹿邑时为18岁,万历四十年为20岁,也即弱冠之年。古时以20年为一代,由是可知完颜平出生于是年,完得职出生于崇祯五年(1632),他弱冠之年已到了清朝顺治九年(1652),就在这前后,得职迁往许昌,完璋也于此时降生,因而完得职的墓碑才说他是皇清显太高祖。假如这一揣测不误,他的儿子完璋在康熙四十年犯罪德碑时年龄为50岁。只要到了这个年龄,完璋才有能够积聚起一定数量的财富,并天经地义地中选为商会会首;也只要到了这个年龄,他才干儿孙绕膝,享尽天伦之乐。功德碑显示,完璋的两个儿子弘江、敬心均已娶妻,弘江当在30岁左右,敬心当在28岁左右。这就是说,完颜姓女真遗民迁入许昌县尚集乡完门外村,距今已有357年的历史。又据完颜得职墓碑,他的裔孙在嘉庆十二年立墓碑时,已繁衍了7世,立碑至今已2个世纪,仍以20年为一代,至今已有17代。若从完颜必重算起,已有20世了。虽然,这些推断都是蠡测,但离现实不会太远。完门外村的完颜姓居民有400余人,习俗习气与鹿邑的女真遗民相反。
五、郏县、南召的完颜姓由湖北襄阳迁来
河南省南召县、郏县寓居着1.2万高姓居民,他们原是一支女真遗民,始祖叫完颜简。据统计,南召县有6240人,散布在该县皇后乡、云阳镇、小店乡、石门乡、太山庙乡、城郊乡、留山镇、南河店镇、白土岗镇、皇路店镇、四棵树乡等地。郏县的女真遗民据1993年修家谱时统计,共5900余人,散布在该县安良镇、城关镇、白庙乡、冢头镇、长桥镇、王集乡、薛店镇、宽广天地乡等地。
南召县皇后乡古鸦路纸坊沟有一通被外地高姓人视为瑰宝的明代碑碣,这通碑记载了他们先世的大致状况。因年代长远,风雨剥蚀,碑上的字已漫漶不清,道光三十年(1850)南召县完颜氏后嗣又依原样重新镌刻,如今庋藏于皇后乡竹园村娘娘庙卫生所,由专人保管。碑高97厘米,宽42厘米,厚8厘米。碑文云:“我始祖讳简,世居辽阳义州卫(今辽宁义县),元时曾封金牌万户侯。迄我太祖授命,有我完颜氏始祖母曰白头奶奶、黑头奶奶,生我曾祖曰德仁、曰德原、曰德昌,而葬祖母于是,地名纸坊沟。山水朝拱,族姓蔚立,祖母积至,诚非偶尔,故欲睠然不忽慈。不肖孙继编恐世远坟废,失其草本水源,因立此石以志之。后之逆子志于此而事愈加者,予日望之。特志。白黑头奶奶之墓。六世孙生员继编养性仝立。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清明时不肖孙叨进太学轩顿首拜撰。”由于此碑立于明代万历年间,可知文中的“太祖授命”4字是指明太祖朱元璋灭元而奄有天下,“有我完颜氏”5字则明白无误地标明这是一支女真遗民。金朝沦亡后,其中相当一局部女真人有力前往客籍,便流寓河南,后来融入了汉族。由于他们更改了姓氏,如今已无法寻觅他们的踪迹了。也有多数人改换门庭,皈依元朝,为元朝效能,《元史》中就有官拜四川行省参知政事的女真人完颜石柱,其祖父德住在金朝任管军千户,父亲拿住皈依元太祖成吉思汗,后因年轻,由石柱袭职。完颜简家族大约也属于这一类。他家世居义州,即昔日的辽宁义县。检《金史?天文志》,义州在辽代叫宜州,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改名义州,但并不属辽阳府管辖,而是属于大定府管辖。辽阳府属东京路,大定府则属于北京路(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只是到了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才设义州卫,属定辽中卫(即元的辽阳路)管辖,因而碑文中说完颜简世居辽阳义州卫,只能是明代的天文概念。碑文中说完颜简在元代曾封金牌万户侯,按元代官制,在中枢及外路均设万户,诸路万户府依据管辖军队的多少,设上万户府、中万户府、下万户府,有万户一员,副万户一员,官阶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子孙可以世袭,但只称万户,不称万户侯。碑文中说完颜简官封万户侯,也不很确切。可以一定的是,完颜简在元代立过军功,因而才有能够被封为万户。完颜简在《元史》中没有立传,因而很难查明他的身世。但被封为万户,当不是空穴来风,可以凭信。
碑文中的白头奶奶、黑头奶奶两人当系完颜简的妻室,白头奶奶在前,似应为嫡,黑头奶奶在后,似应为庶。依照立碑的普通规矩,白、黑两字应是两位完颜氏始祖母的姓氏,但这里白、黑对应,似又不像,使人联想到金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白头奶奶、黑头奶奶似乎是暗指长白山、黑龙江。
白头奶奶、黑头奶奶生德仁、德原(郏县《高氏家谱》叫德备)、德昌弟兄3人,是一母所生,或是两母所生?碑文和家谱中均没有交代,不过这并无妨碍我们对这支女真人的理解。完颜氏的两位始祖母葬于纸坊沟后,由于这里“山水朝拱”,风水极好,完颜氏后世才干福泽绵绵,“族姓蔚立”,这都是始祖母积德所致,诚非偶尔。
清代道光年间重新镌刻的石碑反面,完颜简的16世孙高垣阐明了保管万历碑文的艰苦:“凡事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如我高氏始祖母之墓,非后人立石以志之,当明季世,巨贼流寇,家谱毁于兵燹,先人何由识其草本水源乎?但自明迄今,世远年湮,其碑已颠扑而决裂,仅有予祖候选教谕涉园公所钞碑文一纸,不及今重立,恐久而并失其碑文也。爰同族人将兹碑原文重刻贞珉,以承先而启后焉。”幸而这一通碑文完好无损,世人才得知这一支女真人的庐山真面目,否则高氏的真实历史就难以稽考了。
以完颜简为首的女真遗民家族为何来河南?前引碑碣中没有记载。南召《高氏(完颜)家志》第二章《族姓渊源》中说:“至正二十七年,明兴元衰,始祖白头奶奶、黑头奶奶为避难,携德仁、德原、德昌三子,从辽阳大凌河流域义州卫进入关内,逃至渤海唐山一带潜居。二祖母携三子辗转迁移至河南郏县西山门垌村,为图平稳,隐去原姓,并与外地的汉族相交融,此即为本家族高姓来源之由。翌年,为分散以避祸,二始祖奶奶留长子德仁于是,令小儿子德昌回辽寻父(未知结果,人亦未归),率次子德原徙至古鸦路纸坊沟定居。纸坊沟为南召境皇后峪之一村,定居迄今已620年。”完颜简后嗣在《南召县高氏(完颜)家族渊源》一文中说:“约在14世纪中叶,明兴元衰,我完颜氏被明朝所追杀,二始祖母携带三子,从襄阳府枣阳北徙避难关内,辨别转移到河南郏县门垌村、南召县皇后峪纸坊沟,并改姓为高氏,混入汉族生活中。”这两段文字大体相反,都是说完颜氏家族因遭到明朝追杀,为避难才逃入河南。稍有不同的是,前者说这支完颜氏由西南先到唐山,此后辗转至郏县,再到南召;后者则说是由湖北襄阳府所属的枣阳北上,辨别到了郏县、南召。相比之下,还是后者所说比拟精确。由于朱元璋崛起于江淮一带,在一致天下时,遇到了完颜德仁等元朝官员的顽强抵抗,在抵抗失败后北上避难,自由道理之中。
《郏县高氏家谱》及所存碑碣也明白指出高氏(完颜)家族是由襄阳府枣阳迁入郏县的。明末崇祯九年的家谱序说:“吾始祖讳德仁,客籍襄阳府枣阳县之崔桥里人。”清康熙三十年的家谱序中说:“我高氏先世为湖广枣阳人。万招公(即完颜简)生三子,长曰德仁,卜居郏县;次曰德备(南召碑文中说次子名德原,应以为准),徙居南召;三曰德昌,随父避居辽东。”清嘉庆五年完颜德仁的第12世孙高三畏也在家谱序中说,其始祖万招生三子,长子迁郏县,次子徙南召,三子德昌“随父归辽,亦不详其郡邑。元明之际,为时无几,意枣阳特原籍流寓之所耳”。由此看来,完颜氏家族先是因做官由西南到了襄阳,然后由襄阳府枣阳县崔桥里再迁往河南郏县、南召。完颜氏家族为何由西南到了襄阳?如今庋藏于郏县安良镇高楼村的《郏邑高氏文武功名官爵碑记》为清宣统二年(1910)所立,其中说:“第一世德仁,元封忠勇侯,明初迁郏。”这几句话十分关键。由此可知完颜德仁在襄阳做官时已是元朝末年,其父完颜简早已致仕,随德仁在襄阳寓居。事先,徐寿辉据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称帝。不久,大将陈友谅弑徐寿辉而称帝,尽有江西、湖广之地。完颜德仁有家不得归,只得暂时卜居襄阳府枣阳县之崔桥里,成了普通百姓。高三畏以为襄阳乃“原籍流寓之所”,所说甚是。至正二十五年(1365)四月,朱元璋大将常遇春攻克襄阳,五月占领枣阳,完颜简、完颜德仁父子怕遭到明军的虐待,便携妇将雏离开了河南郏县。他们不敢再姓完颜,便指平地为姓,改姓高。完颜简更名为高万招,完颜德仁更名为高德仁。1989年出版的《郏县地名志》云:“相传元朝顺帝时,高万招因战胜规避杀身之祸,携子高德仁等来郏县,隐居高垌。于明洪武年间迁到马楼。除掉马楼地痞马八子后,改村名为高楼。”清代中叶,完颜简的后嗣又从高楼迁入高门垌村。此村原名门垌村,因高姓的迁入,才改名为高门垌村。如今高门垌村有高姓20余户,约180人。
白头奶奶、黑头奶奶的墓碑是高氏(完颜)家族最早的墓碑,只写完颜简在元代曾封万户侯,未说他涉足河南。近年编纂的《郏县高氏谱序》中说:“老始祖于元末,由枣阳崔桥里携全家北迁至郏县门垌村隐居,改姓名为高万招。未几,老始祖带第三子德昌回辽。”这一说法为一切完颜氏后嗣所认可。这里的缘由很复杂,假如不是江山易祚,朝代更迭,完颜简就不会到郏县避难,不避难就无须改名为高万招了。相似例子甚多。如元朝覆亡后,蒙古王室的一支逃往河南镇平晁陂,因是王室后嗣,便改姓王;逃往河南孟津的一支蒙古人是蒙古四杰之一的木华黎的后嗣,改姓李,表示是木华黎的子孙。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怕受虐待才改姓的。
完颜简虽然到过河南郏县,但并非郏县高姓(完颜)始祖,始祖或一世祖是他的长子德仁。明代崇祯九年刊印的河南省《郏县高氏家谱序》中说:“吾始祖讳德仁”;清代康熙三十年的《郏县高氏家谱序》中说:“吾始祖德仁公生三子:盟、盘、监”;嘉庆五年的谱序说:“世传高氏始祖讳德仁”;郏县安良镇高楼村的《郏邑高氏文武功名官爵碑记》说:“第一世德仁,元封忠勇侯。”完颜简之所以未被列为始祖,是由于他未在郏县定居。完颜简分开郏县的一个重要缘由是饮水思源,由于年轻体弱,才携带三子德昌回辽。更深层次的缘由是,明朝刚刚定都南京,新政权如何看待元朝官员,还是个未知数,完颜简不能不未雨绸缪,防患于已然。他除了本人回辽外,还着意布置两位夫人携带次子从郏县迁往南召,以免未来遭难时被一扫而光。从此,南召便有了完颜姓女真遗民,如今螽斯繁衍,已成为一个大家族,传到了26世。
南召、郏县的完颜氏虽在明初已改为高姓,融入了汉族之中,但作为女真遗民,仍有蛛丝马迹可寻。一是楹联。如“承先义州完颜军功扬四海,启后鸭水白黑恩泽绵千秋”;“渤海家声千古振,唐山世德万年招”,横批是“辽阳望族”。二是风俗。岁末腊八粥吃咸的,并用大碗盛饭敬祖,意取碗盐——完颜谐音,以缅怀先祖。每年元旦下午,由晚辈去老坟地背奶奶回家过年,俗称背奶奶。河南省的女真遗民分明分作三支:鹿邑、许昌的完颜姓先祖是完颜佩,而郏县、南召的完颜姓先祖是完颜简,汝州的完颜姓则自称是兀术之后。由于他们在《金史》、《元史》中均未立传,他们是何种关系,不得而知。从现存习俗看,这几支女真遗民小有差异:鹿邑、许昌的完颜姓没有腊八吃咸粥、元旦背奶奶的风俗,郏县、南召的完颜氏也不行满族的“抱拳礼”。汝州的满族也有敬马爱狗之风。如今,这些纤细的差异已成为中原文明的组成局部了。
鹿邑的完颜姓村民有这样的族规:不听不看《说岳全传》,不唱《草坡面礼》《八大锤》《反徐州》等有关岳家将的戏曲,不看与岳飞有关的电影。他们以为里边有凌辱先祖的内容。族规也不允许他们同姓同族通婚和与岳姓通婚。
完颜三坤说,女真人的第一次辉煌是树立大金国,伐辽灭北宋,与南宋划淮而治。在与南宋的攻伐当中,完颜宗翰、完颜宗弼等与南宋的岳飞争斗,传播上去的《岳飞传》喜闻乐见,可是女真完颜氏后嗣与岳飞后嗣也结下了仇。
涡北镇完楼村86岁的完颜凤楼通知记者,束缚前,有一个剧团在马铺镇完老家村的邻村演《朱仙镇》,完颜姓家族晓得后,去人花招台子掀翻了,险些发作打斗。
在“第四届金源文明节”上,完颜三坤在和甘肃省泾川县完颜村金兀术后嗣交谈中,发现他们都有“男人不能娶岳姓男子、男子不能嫁岳姓女子”的共同祖训。但是,这一祖训却被马铺镇完老家村的完颜三永改动了。
1992年,完颜三永和邻村一位姓岳的姑娘偷偷相爱了。他们预备结婚时,遭到完颜三永父母的坚决支持,村里的一些族人也坚决支持,他们以为,金兀术的先人和岳飞的先人是不能和好的仇敌。但是完颜三永以为他们是干预本人的婚姻自在,力排众议。
村支书完颜三和召集族人停止讨论。完颜三和与村里的一些开通人士以为,如今是新社会,婚姻法也有明白规则,婚姻自在,再说不与岳姓通婚曾经没有理想意义了,做通了完颜三永父母的任务。无情人终成眷属。
完颜三坤说,这是鹿邑完颜家族第一例和岳姓通婚的。2005年,完老家村的完颜立石也和一位姓岳的姑娘结了婚。
完颜族人的祖训有的被改动了,但是一些官方信仰仍深深地烙在他们心中。他们不吃马肉和狗肉。
完颜三坤说,女真族是游牧民族,对马怀有深沉的感情。不吃狗肉有这样一个典故,努尔哈赤幼年时,明朝总兵李成梁要杀他,努尔哈赤匆忙中偷了一匹马,带着本人喂养的一条大青狗逃出军营。逃跑途中,坐骑中箭毙命,努尔哈赤只好躲进一个大草甸子里。李成梁放火烧他,他的大青狗飞快地跑到河边跳入水中,然后回到努尔哈赤身边打滚灭火,交往不止。努尔哈赤终于遇险,而大青狗却被累死。从此,满族人敬狗爱狗,不杀狗不吃狗肉,至今婚丧时仍用红纸剪出马和狗的图案,张贴在门窗上。
满族人喜欢喜鹊,视之为神,并把它当作本民族的图腾。
听说,满族人的祖先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的子孙暴戾成性引发叛乱,只要一个叫樊察的幼儿逃跑了。途中追兵赶来,樊察听其自然,兀立不动。正危殆时,一群喜鹊飞来落在他的身上,追兵远远看见,误以为是根枯木。樊察劫后余生,有限慨叹,便把喜鹊当作神灵。
完颜三坤说,鹿邑的完颜村民交往中还用“抱拳礼”,年幼者向晚辈行礼时,右手抱拳,左手从右边半抱着右拳,两个大拇指并列平行;晚辈行礼时,两手姿态相反。春节时行跪拜礼,跪姿为半跪式,眼正视,头端正。
在丧葬风俗中,完颜村民要在棺材上放一把用柳条、麻绳和高粱杆作成的弓箭,箭头正对着棺材后方。
金代以来,因和平而动、而迁的完颜女真人以家族群聚式定居并成外地望族的地域有:安徽肥东、福建泉州、台湾彰化、甘肃泾川。从金代起,未东归的女真人多保存着本人的民族之别。目前,安徽、福建、台湾的完、苑、粘姓者,经查证都是金代女真宗室的完颜氏后嗣。而金朝沦亡当前,完颜守祥东归,其后世子孙失掉后金(清)的认可,归入镶黄旗满洲.昔日完颜氏多改汉姓为王或汪。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完颜女真后嗣11594人,其中河南省6601人,占全国总数的57%,鹿邑县有5836人,占全国总数的50.3%。另外,甘肃省泾川县的完颜村有3000多人,安徽肥东县的完颜牌坊村有2000多人。在老子故里鹿邑这块陈旧而神奇的土地上,聚居着大金国的后嗣完颜氏,他们在这块人杰地灵的沃土上繁衍生息了400多年。如今,5836名完颜氏村民共散布在该县的5个乡镇11个自然村。而鹿邑完颜氏竟占全国11594名完颜女真后嗣总数的50.3%。
登封这个地方怎么样?
谢邀!
登封和它兄弟开封一样都位于河南省。中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夏就建立于其境内的告成。登封位于少室山和太室山脚下,郑少洛高速绕城而过,交通便利。
登封著名旅游景点有:少林寺,少室山,嵩山,嵩阳书院,中岳庙等。
登封美食主要以面食为主:饸饹面,烙馍卷菜,芝麻焦盖烧饼,烩面,油泼面等
登封水资源有限!通过登封市区的有三条小型河流:少溪河、书院河及五渡河。登封市水资源总量2.4亿立方米,人均390立方米,是我国人均占有量的1/7。
登封市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先后发现和探明的矿种有40余种,包括铝、铁、金、银、铅、锡、铌、镓、钽、煤、磷、灰岩、硅石、重晶石、钾长石、水晶、白云岩、花岗岩、玉石、油石、莹石、云母、石棉等。
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和尚还种地吗?
少林寺的和尚有种地,但这应不会是他们的主要收入。
前一段时有新闻报道,少林寺禅耕农场位于少林寺西约一公里,是少林寺僧众日常出坡禅耕的地方。农场总面积1600余亩,今年种植小麦120亩,预计每亩地可收小麦八九百斤。图为抱着沉甸甸的麦穗,僧人们很开心。
但东方网报道,释永信拥有至少30亿美元的高额身家,
事实上自1999年,住持释永信升任第三十代方丈后,少林寺更进入急速发展时期,且颠覆了人们心目中传统佛家弟子固有的形象。多年来少林寺名下已有少林寺五大子公司,少林寺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少林欢喜地有限公司、少林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少林寺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和少林药局有限公司“5大赚钱法宝”。
除此之外少林寺在柏林、伦敦等地直接办了40多家公司,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专门研学少林功夫的学校和团体,另外还间接办了一些公司。已经形成了以慈(公益活动)、禅(禅宗祖庭)、武(功夫、秘笈)、医(少林药局)、艺(书画、音乐、雕刻)、刊(出版发行)为集群的全产业链,这些都是少林寺的主要收入来源,它们也为少林寺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少林寺在国外的影响不亚于国内现在,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少林寺建有专门研学少林功夫的学校和团体,各种中国武术、气功和太极拳的协会层出不穷,嵩山少林寺在全球广开分寺,每年收入达10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为9910万人民币。
登封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一、登封著名的少林寺景区,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地处中原,故称中岳,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两座高山层峦叠嶂,绵延起伏于黄河南岸。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
推荐:少林寺风景区、嵩山风景区、三皇寨、嵩阳书院、中岳庙、观景台、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
二、少林寺风景区
电影《少林寺》使嵩山少林寺风景区名扬天下,“中国功夫惊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是对少林功夫的美称。上图左上既是。少林寺在鼎盛时期规模很大,可惜在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把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统统毁于一炬。仅剩山门、立雪亭、千佛殿等,现在看到的主体建筑都是之后重建的。
少林寺主要有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达摩洞、武术馆、禅宗—音乐大典(图9)、三皇寨等,到少林寺旅游已成为中外旅游的热点之一。
三、嵩山风景区
有哪个地方能在禅宗上有如此众多的汇集,只有嵩山!!看一看幽静神秘的佛门胜地,感受那里的清净脱俗,也许会成为每个喜欢旅游者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四、三皇寨
三皇寨景区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嵩山风景名胜区和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嵩山风景名胜区内一个以山岳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位于嵩山少室山西麓(第一幅图的左下角),距登封市区15公里,北与少林寺景区接连交壁,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三皇寨是一处悬挂于少室山腰的天然山寨。整个景区山体陡滑,山顶平宽。具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北恒之奇、南衡之秀等特点。
五、嵩阳书院(图4)
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嵩阳书院环境十分幽美,为读书胜地。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六、中岳庙(图8)
登封中岳庙,道教著名宫观。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七、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图9)
全球最大的山地实景演出,88架古筝的激情演奏,近600人的禅武演绎,春夏秋冬的景观变化,直指心性的佛乐,你去了不会后悔。
八、观星台(登封市东南7.5公里的告成镇)
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周公为测日影定地中而建土圭,观星台建于元代,郭守敬以此为中心点观测并推算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其精确度与现行公历仅相差26秒,创制时间却早了300年。
关注《肆海云游》,了解更多旅游信息。带着你,领着她,我们一起云游天下!
坟地能种地吗?
坟地能种吗?
为什么不能种呢?7O年代农业学大寨期间,有多少无人管的坟地,都按规划改土平地成为耕地,并且,坟地很长庄稼,还能创高产呢?我认为不要让死了的人与活着的人争地,不要迷信,只要是荒芜无人管的坟地,由集体统一开荒耕种没有问题。
怎样选择坟地?
答.怎么样选择坟地?
这个问题从科学的觉度来讲,其实很筒单,可以说,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可以看风水。
今天,我就把选择坟地的重点告诉大家,让我们大家,从此风水不求人,人人都会看风水。
(一)平感觉:
就是说,当你看中了一处穴地时,你可站在穴地之上,眼观四方,心里面有着一种好的感觉,比如:如果家居此地也是块好地方,居之可让人心情舒畅即可。如果心里面对此地没有好感觉的话,应该充之,视为失地。
(二)观查:
就是观四周,是否有山体滑坡的可能,会不会引响到此穴地。
(三)选择:
在选择决定之前,必须查看此地地堪是否结实等,松土,沙石,底凹积水的地点不可选择使用,否则,恐有落穴位的现象。
(四)定位:
就是排除以上顾虑以后,可以决定使用了。当然有很多的其它讲究,只能在私信中讨论。
河南登封与开封是不是一个地方?
题主这样一问,给人以远在千里的感觉。
从概念上看,登封乃省会郑州所辖一个县(市),从县成市仅20余年。开封乃七朝古都,宋代皇城,无论历史渊源,人口规模,历史地位,所处区位均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在四十余年前的儿时,参加期未考试,就是开封地区统一考试卷,那时的登封县属开封地区管辖,还记得电影《焦裕禄》中的一句台词,兰考向登封借粮,粮车在卢店被查,为灾民所急放行,一句【登封好人多】传遍大江南北。
登封因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的少林寺而闻名世界,坊间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以塔沟武术学校为首的少林武术正在走向世界。少林武术节也已成为登封的一张名片。
还有嵩阳书院,中岳庙,三皇寨,观星台等值得一看。
开封在豫东,人杰地灵,水波杨府,包公祠,相国寺,清明上河图,菊花节皆史上留名。郑汴一体化拉近郑州,开封与登封,更难细分,资源共享同根同宗,是“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最好验证。
有头条忠实网友说,中国城市的进化并不是只有一条确定的道路,要看自已最擅长的轨道,才会成为人们心中那个特别的城市。
也有网友认为:同饮黄河水,同为中原汗子,师出一门,方言相近,何分伯仲?
赵朴初先生在《宽心谣》中曾说,【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求同存异,难得糊涂,这些话说起来很有理,做起来难,可谁也不能因为做起来难就不做,也不符合新时代特色。
仔细想想,时间能够证明一切,有些本身就说不清楚的事,就更无必要较真。
有人问我,什么是根式?我无语,问者本科生,我乃初小文盲,但悟空问答天天去答,乐在其中,即如审核不通过的答,也在情理之中,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我在坚持中。而本科生毕业开封名校又如何?说起悟空问答,一头雾水,似懂非懂,我初小在登封至今,你怎么看?
本文不支持转摘,独家授权今日头条,注明摘自悟空问答的除外。
欢迎关注创业天天乐!
西安那个地段风水最好?
古人所言紫微星为天帝所居,在天堂的西北,关中是永州在中国的区域,永州西北九州,在肥沃的土壤中寻找痕迹。当倾斜时,西北的州府,很容易得到你的生活。所以司马迁的历史书说:“在东南部工作的人,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代殷,在韩行勇周姓秦皇帝,蜀”。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亦曰:“陕西据天下之上游,世界的命运也是。这是陕西起义,虽然微观必须是大的,但弱者必须强大,虽然不是为了世界,但世界会沉浸在十字架、灾难之中吗?。六百周百里之死,战国时期,赵、魏、齐国、储、汉、燕八千人被任命为千里的秦,这也被认为是一个白天和黑夜。同一时间开始步行,和王汉中,乃遂收巴、蜀,定三秦,五年而成帝业。李唐在长安,为秦,酷,然后拿着锤子,郑一夏。在陕西的世界里,犹大的人民是整个世界的首脑。在头部,它必然会死,或者不死,你得忍受痛苦是不正确的。”鉴于此,长安的首都,在皇帝李子伟,用电位扫描下来地从地缘政治方面的一个制高点,风水无恙。
当然,在德不在险,风水地利不是最重要的。上面说到,咸阳之风水当为关中之最,不幸的是,秦星也是鲍伯,死亡也是微不足道的。这是至关重要的,当世界被限制在他们的暴政时,最后,000位首脑受到普遍谴责。“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是大地上的眼睛和耳朵,失去人民的心就是要失去生命,“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在长安以南的魏晋南北朝西周时期,但是德化人民,把其余的人都修复了,所以享受几百年的时间。
综上,渭北风水好于渭南,咸洋峰水比西安好,但考虑到实际发展的必要性,西安在渭南更方便。来自大山的地形,西安风水不但没有什么问题,反而冠绝赤县神州。
风水是迷信吗? ?
中国风水学
风水学,传统五术之一相术中的相地之术,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因有风水著作《青囊经》、《青鸟经》影响广泛,故也有人称风水为“青囊”和“青鸟”。“风水”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
风水学是古代环境学
在古代又称为“堪舆学”。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
风水释义
风水学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它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协会理事高煜翔主张辨证研究风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释风水现象,它用于占卜其实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虽然其存在一些道理,但是只可用于趋吉避凶,若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枉然,不可痴迷其中。
理论依据
通俗的讲,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象征人事兴旺,盼望令后代富贵、显达。严格的讲,即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
“风水”只是名称,而非风和水。风水又称堪舆,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在中国古代的文义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是以古代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把古代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步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术以气为万物本源,认为世界是从无(未见气)到有(气之始)。气是本源(一),它分化出阴阳(两仪),又分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有度而不渝),并且有了祸福(吉凶悔吝),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
渊源流变
谈风水学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中国人对地理风水的意识产生很早:“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那种危机四伏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先以树木为巢舍,后来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首先对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村落——半坡村遗址,“选址多位于发育较好的马兰阶地上,特别是河流交汇处……离河较远的,则多在泉近旁。”西安半坡遗址就坐落于渭河的支流浐河阶地上方,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开垦。到了殷周时期,已有卜宅之文。如周朝公刘率众由邰迁豳,他亲自勘察宅茔,“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公刘》)
到了战国与先秦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司马迁《史记·樗里子传》载:战国秦惠王异母弟樗里子,生前自选地于渭南章台之东,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宫夹我墓。”至汉兴果然,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反映了当初活人的住宅和死人住宅的选择规律。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成为风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汉代时,人们已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理论体系。这个框架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石,对风水的应用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风水由以前人们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升华到理论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代,风水理论已经逐渐完善,如托名郭璞的《葬书》一直被推崇为风水理论的“经典”。同时他还著了《葬书锦囊经》。当时的风水师也颇受推崇,如管辂以占筮、相术、相墓著称于世,据说他经过魏将毌丘俭的墓,曾“依树哀吟。”人问其故,曰:“树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失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当灭族。”唐宋时期,风水学普及最突出的表现是《葬书》的流行、罗盘的广泛使用。《青囊奥语》的诞生,使风水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流源。这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科学的发展所决定的。隋末到唐时,李播、李淳风父子作《天文大象赋》、《大衍历》、李淳风负责编纂的《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等诸多的天文书籍,皆对天上各大星座作了详细的描述,使风水之学与天地相对应。在地理学上则兴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从而促进了风水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
到明清时代,风水发展到了极点,风水活动遍及民间及至皇室。明朝开元时的刘伯温就是一位风水大师,他对风水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后期蒋大鸿对地理风水在杨公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阶段。所著《地理辩证》是以挨星为理气的主要内容,为近代风水理论的经典。
风水宝地标准
首先要有山脉从很远的地方蜿蜒而来,这就是风水中所谓的来龙,将至到头处再隆起山峰,峰前有案山,峰左伸出青龙山、右有白虎、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福荫后人;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风水在中国有着古往今来的漫长历史,几乎每个人对风水一说都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通常有很多人把风水和《看相算命》论为一体,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风水是一种人世间无形的科学,就像人的灵魂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存在,而看相、算命、卜卦、测字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道术。
所谓天有三宝日、月、辰; 地有三宝风、水、火;人有三宝精、气、神。风和水合之为气,则脉气,归之为灵气,得之可行昌运也,失之停滞不前;青龙为水,水化为气,阳宅风水定数为龙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堂正中。
阴宅风水定数为龙穴,上有仙气,下有兵马,前招阳,后至阴,四方猛兽来潮,堂中土壤有甜水,即是安息圣地。个人风水定数为天年,龙脉龙穴合一,即可增人体天年之气,德之涵养,福纳四海,寿与天齐,风水好必家安旺人丁第及状元,封侯拜相尽在气数之中!
阴阳之术
风水学《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
中国风水学,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中国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风水学。如今,风水学已经上升到了准科学的地步,自王黛林以来,勘测风水已开始使用陀螺经纬仪、海拔测量仪、激光测距等工具。
风水准则
整体系统
风水学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依山傍水
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相适应。
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湖南岳阳县渭洞乡张谷英村就处于这样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五百年来发展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间房子串通一气,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
水质分析
怎样辨别水质呢?《管子 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糗,水黑而苦。风水经典《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不足论。”《堪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云:“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嘉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浆之气味惟怕腥,有如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终年不断,热气腾腾,当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药还见效。后经检验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经 西山经》记载,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云南腾冲县有一个“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可无生物,鸭子和飞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经科学家调查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氢,这是杀害生物的巨毒物质。《三国演义》中描写蜀国士兵深入荒蛮之地,误饮毒泉,伤亡惨重,可能与这种毒泉有关。在这样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庄的。
风水朝南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云:‘‘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
清代的《郇日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第。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认势惟准,观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适中居中
风水学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张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哽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顺乘生气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风水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做顺乘生气。只有得到滚滚的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河南省完颜姓女真遗民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