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著名的草根皇帝有朱元璋,刘邦等人,但是像他们两人这种屌丝逆袭的例子,还有很多,像黄巢、陈友谅、李自成、洪秀全这些人都是屌丝逆袭,在乱世之中自立为王,只是后来都失败了,没有被后世承认过罢了。
陈友谅的祖籍是湖北省洪湖市黄蓬,陈友谅年轻的时候上过几年私塾,肚子里有点学问,被父亲托人到衙门里当了个小衙役,之后娶妻生子生活稳定,这些和历史上所记载的杀戮无情的陈友谅截然相反。
按理说陈友谅的小日子过得无比舒坦,为什么还会起兵谋反呢?这一些都是来自于一位风水先生,元朝末年社会动荡,天下大乱,有一位算命先生找到了陈友谅,告诉他家里有条龙脉,日后必定会大富大贵,陈友谅听了并不相信,但是算命先生告诉陈友谅,不信半年后看看你家田地附近,肯定会没有一根杂草。
半年后,陈友谅家的田地果然没有一根杂草,于是陈友谅就相信自己家族有龙脉,而自己就是这条龙。
算命先生还告诉他,如果想要成为人中之龙,必须在祖坟旁边挖九个池塘,形成鱼跃龙门之势,陈友谅也很听话,自己开始挖池塘,挖到第八个的时候,起义军已经到了沔阳,于是陈友谅就迫不及待地参加了革命。
在起义中,陈友谅遇到过数次生死危机,却每次都能逢凶化吉,在部队的势力不断的提高,最终成为和朱元璋,张士诚并驾齐驱的三大军阀之一。不久后,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失败后,战死沙场。
传说在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的时候,家里的鱼塘里面出现了一条条鲤鱼,鲤鱼一个坑一个坑的跳,等该跳到第九个坑的时候,由于没有第九个池塘,鲤鱼一下子跳到了地上,便渴死了,陈友谅也随着就失败了,如果当初陈友谅挖完第9个池塘再走,说不定最后成功的就是他了。
可惜世事难料,不过传说朱元璋也是靠龙脉发家的,估计是陈友谅的龙没有朱元璋的厉害吧。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本文为百家号作者无风却起念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何评价陈友谅?
四大特点:冷酷,多疑,有反抗精神,有民族气节。许多人对陈友谅的了解,大概还停留在影视作品或小说层面。无论是金庸的《倚天屠龙记》,还是胡军主演的《朱元璋》,陈友谅都是冷酷卑劣的反面角色。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人物并不是这么脸谱化。陈友谅出身贫寒,从小受尽各种艰辛痛苦,和朱元璋一样都有一个悲惨的童年,令人同情。冷酷无情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而非陈友谅独有。受尽世态炎凉之苦的陈友谅,对元朝极度憎恨,是明末各路反王中唯一不接受招安的义军,反抗精神令人敬佩,民族气节远胜朱元璋张士诚等人。陈友谅性格有重大缺陷,就是过度迷信暴力,早早猜忌部下,令兄弟反目,众叛亲离,一手好牌越大越烂,终为比他更狡诈更有谋略的朱元璋所灭。
陈友谅为什么打不过朱元璋?
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元朝末年,反抗朝庭暴政的起义军首领。这两支各自为政的起义队伍,在一致反元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武装力量。同样为了扩充各自实力而相互争夺地盘。展开了长达数年的争斗。
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一败涂地,突围吋身中流矢而亡,朱元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建立大明扫清了最大的障碍。那么军事实力更强的陈友谅为何不敌军事实力较弱的朱元璋呢?个人认为原因有二。
一,陈友谅建立的大汉政权,大多是徐寿辉旧部,他们对陈友谅弑主篡权夺位的行为不满。
大汉将士的相继倒戈,大大削弱了陈友谅的实力。一支离心离德,没有凝聚力的队伍,注定失败。
二,陈友谅在战术上与朱元璋相比也是相形见拙,在鄱阳湖大战中并没有吸取火烧赤壁的教训。竟然在湖面联舟布阵,暴露出战船机动性差,不利进退,分散困难的弱点。而朱元璋抓住其弱点,采纳大将郭兴计谋,出动填满柴火,硫磺,火药的战船冲撞汉军船支。风助火势,一时火光冲天。汉军战船瞬间成火海。
大汉皇帝陈友谅到底是哪里人?
关于这个问题,他是哪里人的说法很多,有的说是湖北沔阳玉沙县人(今仙桃市),有的说是湖北荆州洪湖人,还有一种说法来自《明朝的那些事儿》说是湖北浠水人。现在说法最多的是说他是湖北仙桃人,但是这个争议也比较大,说他是洪湖人的也比较多,那么这个说法可信吗?答案是可信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其实在历史上,仙桃市和洪湖市都属于一个地方,那就是沔阳。简单的来讲,就是是沔阳县在建国初期以东荆河划分成两个县,东荆河南面成立洪湖县,东荆河北面为沔阳县,后来又改名为洪湖市和仙桃市。所以就成了现在仙桃和洪湖都在争陈友谅这么一个现象,至于是浠水人这个说法,那可信度就很低了。
陈友谅究竟败在哪?
谢谢邀请
陈友谅,一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爱玩套路,无情人士”的典型。他一生的沉浮,也许告诉我们,真正要团结一帮人去干大事,还是多点真诚,少点套路的好。
有人说,陈友谅是渔民。
其实个人认为这是不对的。是的,他出身于渔民之家,但是,他读过私塾,还曾经在老家县衙里当一个基层公务员。这能是个天天风里来雨里去,“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船家吗?与其说他是个渔民,不如说他十分了解渔民,特别是渔民出身的人,比如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天完国大丞相,领军大元帅倪文俊。
这里要稍微交待一下,什么叫做天完国,而这位倪文俊又是何许人也。“天完”,这是元末红巾军中的一支。这支被称为南方红巾军的武装,其实是由彭莹玉草创,徐寿辉,邹普胜发展壮大的一支反元武装。这群人笃信“弥勒降世”,原在今湖北东部,安徽西部活动。
1351年,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后。徐寿辉,邹普胜在大别山区同时起兵响应。不久,席卷蕲州,黄州。而这位徐寿辉,据说天生异像,于是在起兵之初,他就按耐不住,在蕲水县,居然登基称帝。国号就叫天完。“天完”什么意思呢?原来“大”上加“一”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压倒“大元”。因此天完国就此建立。徐寿辉成为天完国的皇帝。
倪文俊,就是这支天完红巾军的将领。这个人就是地地道道的渔民。他外号蛮子。率领水军纵横江汉一带。十分勇猛。曾经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大破元朝威顺王宽彻普化的水路大军。甚至将威顺王的王子,王妃一干人等都抓了。并一举攻取武昌,汉阳。使得原本已经被打得退入深山的天完政权,复振于湖广。因此,他自然成为天完国的头号人物。徐寿辉也到了他的地盘——汉阳。并将汉阳设为天完国的国都。他也成为天完国丞相,领军大元帅。统率军政大权。
这个人也是陈友谅的第一个贵人。陈友谅本来为县吏,红巾军四起时,他率他的几个亲兄弟,义兄弟一起投奔到倪文俊帐下。由于他当过县吏,有些行政能力。于是倪文俊任命他为簿书掾。实际上,成为倪文俊的秘书长。
要知道,陈友谅本来就是渔民之家出身,对于这个外号蛮子的天完大将,可以说多了一分心理上的理解。再加上,他是这群泥腿子的红巾军中,难得的行政事务的人才。再加上他又在县衙里,学了这么一套官场上的权谋。于是在倪文俊这里自然是如鱼得水。提拔很快。随着倪文俊当上了丞相,领军大元帅。他渐渐也开始独立领军,并被外放,去驻守天完国的战略要地,也是起兵之地黄州府。
黄州当时位于天完国国都汉阳的下游,东面,等于是武昌,汉阳的东大门。当年苏东坡就是在这里任职。倪文俊将其派驻到这里领兵,不可不说是有私心的。因为,一旦武昌,汉阳出事,他这支力量是可以作为依靠的。
当然,这事儿说来就来。倪文俊,和天完皇帝徐寿辉不久,也就是在公元1357年闹崩了。倪文俊斗争失败,于是逃出武昌。此时,倪文俊第一时间想到的落脚点,就是陈友谅的黄州。于是,倪文俊立马逃到黄州来,准备依靠这个这些年在自己面前鞍前马后,看上去尽职尽责,又善解人意,被自己一手提拔的心腹亲信,东山再起。
这,就是陈友谅面对的第一个选择,如何面对自己的老恩公,老上级,如今朝廷的叛逆,倪文俊?(未完待续)
续更:
得到倪文俊要来到自己驻防的黄州城的消息,陈友谅犯愁了:此时,接纳倪文俊,自己当然对这位恩公是有情有义,可自己马上成为天完国上下的公敌。说不定已有利益皆会失去,自己身败名裂,性命不保。
可要是抓了倪文俊呢?忠义的形象有了,倪文俊身后的巨大真空都有人填补了。于是,他主意已定。
陈友谅大开城门,摆出一副欢迎倪文俊到来的样子。
可就当倪文俊看到陈友谅亲切的笑脸时,早己埋伏好的刀斧手一齐杀出。倪文俊就这样死在了他曾经最信任的部下的手中。
斩杀倪文俊,是陈友谅在元末这乱世舞台上,第一次以男一号的身份露脸。正如如今许多一炮而红的明星一般,陈友谅瞬间收获巨大利益。他被授予天完国宣慰使,名义上是安抚,慰劳倪文俊的旧部,实则他接管了倪文俊的军队,地盘。一跃成为天完国实力最强的势力。不久,他入主天完国核心地区,武昌,汉阳。改任平章政事,实际总揽天完国大权。
这次成功,看上去陈友谅完胜。但他真的胜了吗?从长远看,是没有的。
倪是天完的叛逆,却是陈的恩公。倪可以死在任何人手上,却独独不能在此时死在陈的手上。为什么?
因为陈这么做,完全暴露了他的凶狠,阴险。在这个大争之世,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反而是大危机。
首先,会造成信任危机。在如此乱世,那些谋士也好,武将也罢,在这元末乱世这么一个特定只有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其数量是一定的。那怎么将这些人笼在自己身边呢?
当然空口无凭,大家都是看其实际的所作所为。擒杀倪文俊,让人看到陈友谅,不过就是个过河拆桥的枭雄。那没来的人,岂不要考虑以后自己的生存;已来的人会不会给自己留退路?
更新:
倪文俊死后,天完国“权力的游戏”的玩家,其实分成五股:
其一,就是陈友谅部。这是天完的主力部队。
其二,是赵普胜部。赵普胜号称“双刀赵”,赵部手下也是猛将如云:傅友德,廖永忠这些后来朱元璋手下大将,全出自赵的门下;
其三,是明玉珍部。此时明玉珍还在湖北江陵,但有了取蜀的打算;
其四,是欧普祥部。欧普祥割据江西西部。
还有一支最重要的力量,便是天完皇帝徐寿辉。他虽无兵无权,却有名义上的正统地位。
此时,天完国并非高枕无忧:北面,韩宋小明王政权已立;东面,是朱元璋,东南福建一带,是拥元的陈友定;南面,是何真。按理说,先平外患,才解内忧。
当然,陈友谅也不是不明白这一点。在他杀了倪的当年,他就率部攻江西,一年不到,就占据了江西大部。
此时的陈,愈发对割据淮西的赵普胜不满了。自然,赵在淮西处于半独立状态,不可能完全买陈的账。
陈于是故伎重施,准备干掉赵。
其实,要干掉赵也是有方法的:比如顺江东下攻朱重八,借机驱虎吞狼。
可陈又用的是,鸿门宴。
陈在赵接待他的船上,杀掉了赵。
这一用可不妙。首先,赵普胜与倪文俊不同,倪是“背主”,赵可没有“背主”。
其次,赵还有这一帮能干的手下。陈这么无理由的干掉赵,他手下不叛变才怪!
由此,一大帮战将,全部投朱重八去了。
这就看出陈的短视。的确,内部的敌人比外部的敌人更危险,但不一定更致命。因为,狐兔未息,天下未定。自毁长城,只能让对手获利。
再者,赵普胜既是彭莹玉彭社的弟子,还是彭社中辈分最高的,“普”字辈弟子。就这么把他杀了,让其他“普”字辈的大权独揽者,如太师邹普胜,割据江西西部的欧普祥,不会兔死狐悲?
擅杀赵普胜,结果就是天完国内部先乱了阵角,一大批干将出走。陈的这招臭棋,是他最终败亡的开始。
随后,1359年底,当时在汉阳皇宫的天完国治平皇帝徐寿辉,忽然就宣布迁都龙兴(江西南昌)。徐寿辉这个举动有何考量,现在无史料证明了。可陈却视为威胁,于是当徐寿辉一行到了江西江州(今九江)时,陈先设伏兵于城外,最后杀了徐的左右心腹,最后事实上将徐寿辉软禁于江州了。
这一举动,个人认为陈友谅没错,蠢的是徐寿辉。但是,转过年了,1360年,陈友谅的行为,就真蠢到家了。
1360年,陈决定顺江东下,去消灭他的死敌朱重八,报池州常遇春杀降的一箭之仇,顺便拿下金陵;这回他决定,带着天完皇帝徐寿辉一起走。这大军浩浩荡荡,战太平,夺采石矶,一路东进,兵锋直指金陵。
可以说,在他到达采石矶之前,陈友谅虽也曾犯过杀赵普胜这样的大错,可毕竟他气吞万里如虎-此时的他,已经是长江流域,四雄(朱元璋 陈友谅 张士诚 明玉珍)之冠,势力大的惊人。如若放在1360年来看,陈友谅才是最后决定中国命运的人。
可当他到了采石矶,他犯下一个致命错误。
在采石矶的五通庙,他与天完皇帝徐寿辉登临游玩,就在这庙里,他埋伏的人用一把铁锤,取了这位天完国开国即亡国的皇帝,徐寿辉的性命。
随即,陈友谅在此,正式登基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
当他在采石矶五通庙前,接受诸将朝拜时,他有没有想过,他这一弑君自立之举,使他自己成了众矢之的。
而随即,他又犯下一个错误-轻信朱元璋手下康茂才的诈降书,偷袭龙湾遭灭顶性失败。
这两件事(杀徐寿辉,龙湾之败)才是决定陈最后命运的两件大事,也是他从天堂坠入地狱的关键。
当他率残部回到江州之时,大势已经越发不利于他:西面,占据巴蜀的明玉珍以其弑君为由,与他敌对;东面,欧普祥也因其弑君,投降朱元璋。朱元璋也趁势西进,将安庆以下所有陈的地盘都拿下。
陈友谅至此,已经是强弩之末。他退回武昌,而后他发现朱元璋尾随而至。
1363年,这是他困兽犹斗的最后一年。他从武昌倾全国之兵东下,欲夺回洪都。
由此,洪都保卫战,鄱阳湖大战爆发。这一回,陈品尝到了他之前错误的恶果,而他,也死在这个节点上。
最后,总结一下这个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枭雄。他不懂得,一个人的强大,是靠他自身的德,才;有高尚的道德,有出色的才能才能确保大业的成功。有才无德,那就只能赢不能输
如果当年陈友谅赢了,历史会怎么样?
陈友谅是徐寿辉的头号大将,当时抗元的是四大力量,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朱元璋。各代表北方正统小明王,中部中坚抗元,苏北安徽抗元力量和江浙抗元力量 其中刘是直接肛元朝主力的,极大的消耗了元朝的正面进攻和,自己也消耗巨大,为消灭元朝做出最大的贡献,其次是徐寿辉方面军,就人数和军备是四方力量最强。再次是张士诚,钱多人多,占据了最好的大后方。朱元璋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就龟缩在根据地的苏北一代游击,表面服从小明王和刘福通,实际刘指派他打仗他是出声不出力的,保存实力,这样才拿下急功冒进的小明王挟天子以令诸侯。
陈在徐时候继承了徐的全部军事力量,但是陈和徐一样都是武斗派的,政治头脑比较缺乏,这和朱元璋比政治头脑不是一个层次。陈的失败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的是朱元璋以少胜多,朱的侄儿能坚守小城60天,这是大大出乎陈和朱本人的预料的,朱本人当时已经做好了战败身死的准备。他自己不要说必胜的把握,就是活着的把握都不大。
而必然是陈急功冒进,刚收了徐的人马就急不可耐的大战,不知道用政治手段去解决朱,另外陈一上台就大杀功臣,问题人家朱元璋是坐稳了再杀,他陈友谅。屁股刚上位子就开始杀,陈还傻了吧唧的称帝,犯了社会舆论的大忌。
陈的政治弱智和急功冒进注定他成不了大事。
张士诚过于爱惜羽毛,他商人惜金如命的秉性在斗争中是致命的,这也是为啥中国北方人总能打败南方人的原因,南方人都太在乎生死得失,不愿意真正将士用命。所以所谓张士诚如果上位如何如何也是扯淡,他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商人,不是职业军事家政治家。
朱元璋和刘邦一样,都是天生政治领袖型的人物,非常懂得韬光养晦,审时度势,他们有个特点就是善于集聚人才,很会做人。陈友谅说到底就是一个徐达常遇春式的大将,不是做领袖的料。而张就是半个李善长加半个朱元璋,也不是朱的对手。
陈如果鄱阳湖大战成功,我能推测的是:他绝壁不会类似朱那样稳扎稳打把蒙古人彻底干翻。很可能导致蒙古人死灰复燃,他绝不会带给中国几百年的统一安稳。他充其量是南北朝或者五代十国里一个军阀一代目的皇帝,他的管理之下中国必将陷入大混乱。
朱元璋为何先打陈友谅后灭张士诚?
明朝建立前,汉人起义军有三顾势力: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城,张士诚尤为逼近朱元璋的地盘,所以有人建议他先打张士诚。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先易后难,各个击破。但是,朱元璋听从谋臣刘伯温建议,并不先打张,而是逆江而上,先消灭陈友谅,然后才合围张士城,这是一种正确的策略,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它的合理性。
我们现在这么揣摩老朱采用这种策略一些想法,也只是是一种马后炮,但是既然问题,我们絮叨絮叨为什么这样的原因:
第一、陈友谅威胁最大。
当时朱军师刘伯温认为,陈友谅素性骄傲,而张士诚器量狭小,两相比较,“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刘伯温认为张士诚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如果先攻陈友谅张士诚不会干预。相反如果先攻张士诚,对于野心十足的陈友谅肯定会从中渔利。
还有一种更重要威胁,陈友谅的地盘在长江上游,正在朱元璋的上方,若要攻打朱元璋,出兵朝发夕至,对朱元璋的威胁远比张士诚要大得多。
第二、刚好巧遇灭陈友谅时机。
因为那个时候陈友谅杀主篡位,已经让陈友谅自己内部已经开始动摇,此时他有错误连杀几位患难的同僚,陈友谅军队里很多人已经开始出现叛逆之心,当时李明道就给老朱谏言道:“友谅弑徐寿辉后,将士离心,政令不一,骁勇如赵普胜,又忌而杀之,虽有众,不足恃也。”陈友谅在弑徐寿辉后,又杀大将赵普胜,搞得手下军士人心惶惶,离心离德。于是朱元璋召诸将谕之曰:“友谅杀主僭号,犯我近疆,殒我名将,观其所为,不灭不已。尔等各厉士卒以从。”这一种机会,只能说朱元璋好好把握了,再后来与陈友谅战争中确实很多叛军出现,无意帮助老朱。
第三、张士城地盘靠近元朝势力,刚好让他成为天然的屏障。因为在虽然元末农民起义军把元朝赶回自己地盘,但是当时元朝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朱元璋先打张士城,势必一开始就有面对强大的元军 ,这也给当时并不强大的朱元璋很大的压力。因为张这人没有大的跟我,只是占山为王,在朱陈战役中主动出击,甚至三国联盟那一套,这无意让老朱放下新来,专心致志攻打陈友谅。
如果开始攻打张士城,陈友谅和元军都不会抓住时机,一定形式各位,死的不仅仅是张,还是朱元璋。这样蠢事老朱肯定不会干,因为他也是从夹缝里闯出来,因此他抓住了主要矛盾,应该是技高一筹。
第四、这战术这也是一步好棋。因为一旦攻下陈友谅,从三面包围张士城,已经瓮中捉鳖,简单之极。但是张士城却看不到这一步棋,在朱元璋逆江攻打陈友谅时就应该主动与陈联盟,那么历史也讲会改写。估计一是张太狭隘,而是陈友谅杀主篡位,合作也估计难处。
总之,历史选择朱元璋还是有他道理,第一寻找到一个好的能臣为他出谋划策,还有一个老朱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不过,“英雄出于乱世,富贵当于险中求“,朱元璋的这一招先打陈友谅极具冒险性,鄱阳湖一战朱元璋赢得很侥幸。但最终的结果还是打败陈友谅,给明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018年11月16日中午于宜昌夷陵吾同斋
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元末的时候群雄并起,各种英雄豪杰都建立起自己的事业,或者加入别人的事业。陈友谅就是一个在别人麾下效力,羽翼丰满之后自立的典型。
陈友谅画像
他是湖北人,出生在一个渔夫家里,排行老三,年少的时候只是略通一些文义,但是力量过人,自己也经常习武。曾经有一个江湖术士给陈友谅做了预言,说此人以后是个富贵命。随着元末各门各派的的农民起义的爆发,陈友谅便参加了黄蓬起义,加入了红巾军,由于头脑和武功都不错,从簿书掾一路升到了元帅。
很快,另一支起义军首领徐寿辉遇到了问题,他的手下倪文俊谋害其不成,便逃到了陈友谅那里。陈友谅直接杀死了倪文俊,并且将其军队化为己有。随着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1358年陈友谅一路开疆拓土,成为长江以南范围内,势力最强的起义军。
(朱元璋)
朱元璋在攻取太平府以后,派出常遇春攻打陈友谅,但是遇到了著名的将领赵普胜。朱元璋一看,变使用离间计,加上赵普胜本人也经产公开宣称自己有恩于陈,导致了陈友谅的不满和怀疑,最终这名骁将被陈友谅杀死。
此前由于陈友谅杀死了徐寿辉的叛将,二人关系不错。1360年徐寿辉决定迁都,经过陈友谅地盘时,被假意欢迎,陈友谅将徐的部下一律消灭,把徐寿辉当作人质,然后自称汉王。值得一提的是,在接下来与朱元璋太平军的战斗中,陈友谅令士兵爬过城墙进入城内,攻克了太平军,然后杀死了徐寿辉。徐寿辉一死,陈友谅正式称帝,国号汉。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即位典礼上由于狂风大作,百官只能在沙滩上祝贺。
接下来就是与朱元璋的决战了。陈友谅自恃兵力强大,想直接攻下应天府,朱元璋更害怕他和张士诚联合,于是谋士刘基献出一计策,令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骗他,陈友谅中计,率水师东下,和朱元璋战于龙湾,陈友谅大败。此后面对朱元璋的进攻几乎全是败绩,部下多有投降。
终于,鄱阳湖上,双方进行了决战。陈友谅集合巨舰,以连锁为阵,但由于朱元璋合理利用了风向,陈友谅并没有占到便宜,而且还折损了弟弟陈有仁。数日之后,陈友谅的部队被困,部下将领也多有投降。但是陈友谅依然不想投降,在粮食断绝的时候,铤而走险冒失突围,本人被流箭直接射穿了头颅,当场死去。
陈友谅作为元末的枭雄之一,从杀死倪文俊开始展露头角,最终与朱元璋分庭抗礼公正天下。他在发家的过程中凶狠而阴险,杀伐果断。但这也导致手下多有叛变,《明史·陈友谅传》中有一句评价:“ 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
鄱阳湖之战
参考文献:
《明史》
(美)富路特,房兆楹原主编. 明代名人传 哥伦比亚大学 1[M]. 2015
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 中国通史 14 第8卷 中古时代 元时期 下[M]. 2015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张珍瑜
怎么评价朱元璋的死敌陈友谅?
关于这位朱元璋人生路上的最强敌人,元末大汉帝国皇帝陈友谅,或许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位注定要输给朱元璋的英雄!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他是那个时代,无可争议的英雄人物。虽说明初的文士学者们,对他弑主篡位的暴行大书特书,几乎把他塑造成残忍好杀的恶魔。但诸多被一笔带过的事迹,却难掩其英雄之处!正如民国学者饶汉杰的一句赞叹:汉江先英,三楚雄风!
尤其以出身说,陈友谅的奋斗路,足以和从草根到帝王的老对手朱元璋比励志。他出身于沔阳一个渔民家庭,属于那种朱元璋家这种平民们见了也都歧视的身份。父亲更是个在当时农村受尽歧视的上门女婿。少年时的陈友谅,就是在这种多重歧视下读书习武,不单练得一身本事,更养成狠辣风格。三十五岁那年扯旗造反起,更把这风格发挥到极致,无论争权还是打仗,都是这样毫无压力火速一击。一边扫清湖广地区的元朝势力,一边擦着老上级倪文俊和徐寿辉的鲜血,建立了彼时南中国最强大的“汉”政权。
然而比起这狠辣风格来,被很多明朝学者一笔带过的,却是陈友谅强大的领导力。别看他不停弑杀领导,但驾驭部下的手段却高超,诸如张定边等心腹部下,都是一辈子对他死心塌地。治军手腕也极强,虽说总被丑化成魔头,但陈友谅亲手打造的汉军,在当时却以纪律严明著称,作战勇敢且不扰民。整个湖广大地在他的治理下,更是一派欣欣向荣。因此在他兵败身亡后的几百年里,他位于武昌桥头的墓地,香火从未断绝。
被各种野史演义成魔头的陈友谅,在元末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却也无可争议,堪称一位深得民心的英主。甚至,倘若那个历史空间里,并没有一位叫朱元璋的人。中国的统一大业,一个崭新的“汉”王朝,极有可能在他手里完成。
但是,哪怕英雄如此,很负责任的说,无论与朱元璋的角逐,重新来过多少回。陈友谅,却注定是一个输家。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后世也有不少人给陈友谅鸣不平,认为朱元璋能够打赢陈友谅,完全靠的命好。典型清朝人丁耀亢那句话:鄱阳贯颅,摧枯拉朽,殆天授非人力也。老天爷选择了朱元璋,你陈友谅再强也白搭!
但是,如果细致对比一下这两人的性情,就知道这胜败的结果,绝非拼的是运气,朱元璋能够赢,是因为在两项领导人的关键素质上,他恰恰胜过了陈友谅。高手过招,这看似点滴的差距,却决定了不可思议的解决。
第一个关键素质,就是取舍能力。
任何事业打拼,取舍选择从来无比重要。就如很多创业成功人士挂嘴边的“做减法”学问,陈友谅在1363年,起倾国六十万大军决战朱元璋时,就先遇到这挑战:他先撞上朱元璋重兵防守的洪都,因垂涎朱元璋储存在这里的军粮,决定发兵猛攻,没想到却碰了硬钉子。被洪都守军决死守卫了三个月,硬是怎么也啃不动,闹得还没撞上朱元璋的面,已然师老兵疲!
但陈友谅不知道,这抓狂的三个月里,他错过了一个多么宝贵的机会。他起兵东征朱元璋时,正是朱元璋猝不及防的时候,甚至连战船都少的可怜。只要陈友谅留少量兵力牵制洪都,然后一鼓作气东进。朱元璋极有可能被一击即溃。遗憾的是,就为这个崩了自己门牙的洪都,陈友谅发狠血拼,就像一个纠结于蝇头小利却错过大项目的晕头老板一般,叫朱元璋躲过了最大劫难。
这件事乍一看,是朱元璋的幸运,但如果仔细对比,在陈友谅一生的各种战役里,充满了种种奇袭争胜的妙笔,但从没有弃子争先的大局观。而在这一条上,朱元璋后来北伐元朝的战役就证明,他赢得当之无愧:著名的太原决战上,北元以重兵佯攻明军刚刚收复的元大都,企图引诱明军钻口袋,没想到朱元璋直接来了个豪气应对:大都丢了又如何?再打回来就是!依然重兵直扑太原,一举吃掉元军主力。这眼光境界,一场洪都大战已证明:陈友谅差得远!
而与这取舍能力相比,陈友谅的另一个素质,同样差得远:战略判断力!
三个月的死磕,让原本灭顶之灾的朱元璋,有了从容准备的时间,终于以二十万养精蓄锐的兵马扑来,迫使陈友谅在鄱阳湖与之决战。虽然以装备兵员说,拥有巨型战舰火器以及六十万大军的陈友谅是绝对优势。但以士气状态说,刚刚受到严重攻坚挫折的陈友谅汉军,正是士气最低落时。然而一心想吃掉朱元璋的陈友谅,却未曾考虑过战败的可能,竟连提前的湖口退路都不曾重视。结果在战事受挫后,才发现朱元璋已提前封锁了鄱阳湖口,六十万大军陷入绝路!
如果说三个月拿不下洪都,还有幸运成分,但这悬殊的战局判断能力差距就证明,这两个人的较量,没有幸运可言。
于是,错失后撤良机的陈友谅,也就在鄱阳湖面上,迎来了覆灭的命运,他苦心经营的富饶湖广大地与精锐火器战舰,更成了整个明朝大受裨益的嫁衣裳。比如郑和下西洋船队的造船技术,就大量吸取了陈友谅团队的高科技。任何事业的打拼,却更逃不过陈友谅输给朱元璋的硬道理:缺少全局的眼光,没有取舍的胸怀,无论曾经如何辉煌,终归要给别人做嫁衣裳!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陈友谅家里也有条龙脉,可惜还没等到鲤鱼跃龙门,就渴死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