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百家讲坛》以来,各种讲坛还没有这样讲过“风水”,会不会引起一些争议?前两年,南京大学讲“风水”有争议,武汉有一个大学分校讲“风水”也有争议,但是“风水”确实是值得讲的一个文化问题,特别是“风水”中有些问题是需要拨乱反正,以正视听。
讲两个问题:一个是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文化,一个是武汉的风水。
第一个问题,风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早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有风水观念。比如,仰韶文化的半坡村庄,这个村庄的选址非常之好,坐北朝南,有壕沟,房屋的样式等等都符合我们所说的风水理念。最近几年又发现,同样是仰韶文化的村落,在考古遗址上,就有用蚌壳做的左青龙、右白虎的图案。大家知道,风水中讲四相,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六千年的遗址上有这样一些图形,也是一种风水。可以说,风水这种观念在我们先民的生活中早就有了。到了两千年前,我们又有了风水理论。也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有很多的诸子,也有很多风水专家、地理学家、建筑学家,他们在一些文本中都有了很多关于风水的思想和理论。
在唐朝,不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有很多流派。那么,风水也有很多流派,例如形势派、理气派等等,特别是在我国的南方,派别很多。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在欧洲、美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都有学者研究风水。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五年以来,大陆也开展了一些初步的风水研究,这是大概的一个时间叙述。
什么叫“风水”?很多人认为就是算命,占卜、测字、看相、看八卦等,这些说法跟学术界或者学院派的理解是不太一样的。我写的《古代风水术注评》书中,把风水当作一种文化。我们不要轻易说风水是科学、也不要轻易说风水是迷信,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不要轻易说这是好人、这是坏人,这种思维方式太简单了。风水就是一种文化,它是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
“文化”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文字与教化。我自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体现人们的思想和实践的现象。文化里面,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风水,它是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术数”是文化当中的一种方式,是古代道教五术中的重要内容,是一种民间流传的约定俗成的民俗,是一种有关环境与人、建筑与人的学问。
可以说,风水是有关于人与建筑、人与环境的文化,它的宗旨是创造人的最佳生存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也可以说,风水是有关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有关阴宅和阳宅的一种文化。风水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板块,有一种分法把风水分成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阳宅就是活人生存的建筑空间,比方住房、宫殿、礼堂、图书馆、餐厅、机场等;阴宅就是陵园、坟墓之类。风水是人们试图探讨人与自然的吉凶关系,希望能够择吉避凶的一种文化形态。这是我对风水的一个定义。
“风水”两个字其实是符号,是用“风”和“水”来代表我们对文化,尤其是对环境的一种关注,是基于天、人思想的一种理念。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当中,到底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贡献?著名学者钱穆先生,在他九十多岁,也就是他去世之前,有人问他,“中国到底对世界的贡献是什么?钱先生回答,“天人合一”的思想。风水就是一种探讨天与人,环境与人关系的一种文化。
关于“风水”的定义和体系研究,在海外有很多探讨。1909年,日本就有学术刊物《风水论》。直到现在,日本每隔几年,文部省都要拿钱出来设置项目,然后鼓励学者做研究。我国的学者研究风水比日本要滞后。前几年,韩国的学者曾经提出,要把“风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对我们大陆的政府官员和学者产生很大的压力,因为我们大陆不太谈风水,在高校里也不太讲风水课。
国内真正启动关于“风水”研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当时建设部副部长、建筑学会会长肖桐发表了《论风水研究》,说风水可以研究,应该让学者们研究。93年南京大学的潘谷西先生、武汉大学的唐明邦教授等都发表了相关文章,认为风水应该研究,如果我们不研究,社会上认为风水很稀奇,甚至有一些误导,就会“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后来很多人开始来研究风水,大家基本的共识就是,不要去谈科学和迷信,就把它当作一种文化来探讨。
关于“风水”的产生,首先是一个人的本能。几乎每种动物都有自己选择环境的本能。比如候鸟,它们每到一定季节一定要向南飞,或者向北飞,这就是对时间、环境的选择。我曾经到澳洲中部土著人当中生活过一段时间,做田野考察,那些人完全没有文字,但是他们盖的茅草棚子,非常有风水理念。他们不知道什么叫风水,但在我看来,这些棚子都是讲究风水的。所以,我想首先风水是一个本能,动物的本能,而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人对这种环境的选择,更加有一种文化自觉,当然有的不一定是完全自觉。
对于我们这个民族而言,“风水”是如何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农耕经济生活方式的因素。我们中华民族有两大经济生活方式:农耕和游牧。农耕是主体。凡是农耕民族,在盖房子、建村庄都会注意到环境的选择,有时候整个族群不断的迁徙,就是为了在最好的环境里能够生活得舒适、能够发展起来。这是经济生活所决定的。特别是在农村,几乎每个村庄,不论是不是按风水来选择,都有风水思想在里面,有的是刻意按风水去建设。浙江金华诸葛八卦村是典型按照八卦思想来设计的村庄,在所有的村庄里面,最为典型的就是祠堂,祠堂的整个朝向、门前的岳池、形置都非常讲究。
产生“风水”原因之二,是自然因素。“风水”讲究五个方面:龙、水、穴、山和向。龙就是龙脉,山是龙脉、水也是龙脉;穴,就是具体的位置;山,就是小山;水,就是河流;向,朝向。我们的祖先认为,大地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和宇宙是呼应的,它本身也是一种生命体。人本身从大地当中生存起来,要跟大地和谐相处,对自然的这种观察,或者对自然的影响,这是祖先总结出来的一些风水思想。另外就是心理因素,它包括很多方面:有择吉因素。任何一个族群或者一个家族,都希望能够子孙兴旺、少得疾病、心理健康;万物有灵观念。每一座山、每一片水,甚至每一石块、树木,都是有情感的;还有一些宿命论思想,以及孝道的心理等等。
社会因素。一个社会当发展到特定的水平,将产生特定的风水文化。在传统社会里,科学欠发达,人们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是停留在扑朔的阶段,这种扑朔对于人与环境的想法,就是一种风水的思想。风水还有许多其他的一些名称:相术、相宅术、堪舆、形法等等,但是“风水”是最流行的两个文字符号。
人的因素。有些人专门去研究风水这方面的理论,然后就成了风水师。在人类童年时期,像巫师是中国童年文化当中最早的知识分子、最早的智者,他们总结出人与环境的理念。
“风水”本身的一些因素,导致了风水的产生。各种因素慢慢的、不断的形成一种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很突出的一种文化。
“风水”在哪里?风水在哪些地方得到体现呢?现在我国每年都要申报一项世界文化遗产,每一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都选择了具有风水的文化遗产,并且在做论证报告的时候,都加进了关于风水的理念。像故宫是典型的宫殿风水,它的中轴线、后面的景山、它的水从西北到东南、对称美、颜色黄红相间等等,都是风水的产物。北京的天坛,直接是和天、神、人感应的,也是风水的产物。明陵,就是十三陵,典型的阴宅风水。还有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申报成功,也是风水的功劳。最近几年,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打民居牌,像徽州的西递、宏村古民居,还有休宁、黟县、歙县、婺源,都是徽州的文化圈,这些地方都是非常讲风水的。现在徽州成为旅游的圣地,主要是世界文化遗产之地。这里几乎所有的物质文化遗产都与风水有关,都是风水的魅力。像武汉长春观、宝通寺,也是典型宗教风水的产物,包括武汉大学的建筑,现在也是作为非常典型的风水的活教材。
如果我们要想了解风水,你只要去找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不用去读文字,就会发现,这里面的语言、思想,就是风水。
“风水”还存在于精神文化遗产当中,因为文化的传承,精神层面是它的核心。在精神层面,首先是气的思想。这个气的思想,最要记住的是天人一气、顺乘生气这两个思想。在宋明理学中,整个宇宙就是气,气是精微的物质构成的,人也是这个气当中的一个气,万物一气、天人一气、都是一个气。在中医里面,也是把人的身体解释一种气。那么气的思想,就是风水的思想,所谓看风水就是看气。常常有人说,看风水就是为了得到生气,避免死气,是为了纳气,采纳好的旺气。为了聚气、包气,为了使气场非常和谐,所以风水这个气的思想,就是要万物一气,顺乘生气,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一个非常和谐的环境。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东方哲学的一个贡献。另外就是审美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伦理思想、道家的美学思想,都贯穿着对环境的解读。这种美的思想有对称美、非对称美,自然美、曲线美。在中国园林学当中,最讲究一种曲线美。
其次是整体思想。中华民族对世界很大的贡献,就是它的系统的整体思想。这出自于《周易》。我们和西方人在思维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先民习惯于观天察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然后得出结论。这一点是西方人很难学到的。因为我们是农耕民族,在种田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种庄稼的天时、地利、季节、谷种等等,久而久之,农耕民族就养成了这种整体的思维,整体思维是我们的一个特点。风水里面也很讲究这种整体的思维,然后再辩证思想。风水当中,最讲究阴和阳,就像太极的两仪要把它协调起来,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很多的这种阴阳、刚柔、强弱、里外、聚散等概念,都是风水经常探讨的东西。这种辩证思想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居安思危。再好的风水里面都有缺点,再不好的风水里面也有优点,这就是《周易》里的思想。贯穿到风水当中,太卦,非常好的卦,积极卦也是非常好的卦,但是这两个卦里面都有很多毛病。
再就是现实生活当中,无处不“风水”。吃饭、坐板凳、坐桌子有风水。春夏秋冬讲究的方位:床的方位、办公室桌椅的方位,四季应该是不同的,因为它的气势是不同的。比方说,武汉图书馆是坐北朝南,能够负阴抱阳,能够聚气;武汉图书馆前面有个广场,就叫明堂,明堂有内明堂、中明堂和外明堂,是扩大空间、视野的活动场所。武汉图书馆是采取的中轴线,错落有致,由低而高、步步高等等。我们还可以说出很多优点,它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用风水去解读。
凡是根据风水理念设计的建筑,应该说比没有风水理念设计的建筑要好,至少减少好多争议。因为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是有文化认同的。而这种文化,是几千年传下来的,如果完全不讲这种文化认同,你就可能受到很多非议。现在几乎每个国家大学的建筑学系,或者建筑学家们,都在补风水的知识,或多或少掌握一点,对丰富他们的设计会很有帮助。
现实中,西方人出的风水书比中国人要多。讲风水,日本、韩国比我们要流行。在中国像港台都非常流行。中国南方也非常流行。现在很多事情,都需要用风水来论证,像宾馆、公园,甚至飞机场都要考虑到风水等等。陵园、坟墓更要讲究才有卖点。
过去有一种说法,如果买一个好坟墓,将来子孙兴旺、升官发财,这个我不敢说有道理,但是选择一个好风水的地方,把先民埋下去,有时候可以使先民的遗体保存好多年,这样后人在心理上可以得到很大安慰,说明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在清明节“踏青”的时候,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享受,所以阴宅理论,不是一无是处。
江湖上的人看相,看手相、看长相、测八字,都把它称做风水,所以现在风水的这个概念已经泛化,已经成为所有术数的代名词,已经不是原生态的风水。
现实生活中,风水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古文献当中。在古文献当中,最早的像《墨子》、《周礼》、《尚书》、《山海经》、《管子》,都有很多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一些论述,这都可以构成风水思想理论的一个源头。
比如《尚书》里面,周成王命令昭公去相宅,就是去选择地点,昭公选择了很多地点以后,然后确定一个地方。当周这个族群迁过来以后,一下子发展壮大起来。还有秦国的祖先,也是迁了无数次,迁到关中平原定居下来,一下子发展壮大,最后打败楚国统一天下,这些都是风水理论产生效果的故事。到了汉代,有很多风水的书,这和先秦时期不一样,像“堪舆”这个词,在《史记》当中就已经有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本书叫《皇帝宅经》,现在有人把它附会成“皇帝”,事实上,不是皇帝,就是说五千年产生的风水。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馆阁”和“国谱”(音)被称为风水的鼻祖,但是真正查阅《二十四史》,又没有介绍,它可以姑且成一隅。但是,现在有些关于一些风水书,都归在它的名下。南北朝时期,风水确实有理论上的一些构建,《风水》书非常流行。
唐宋时期,风水形成很多的流派,主要有形法派、理气派。刚开始的时候,一个叫杨毅或者杨骏松的人,他在宫廷里面管理这些文献,后来因为宫廷腐败,他把风水书带到宫廷外面来了。他特别注意那个“望”,根据“望”,就是中医里面讲的望、闻、问、切嘛,看形状、看龙脉走向,来讲究风水。他带出了很多徒弟,他把这个“形”叫做“龙”或“抓梗”。
江西,非常流行风水。一般我们要去田野考察,就到江西去。福建有一批人到江西去考察,他们根据江西的民居和一些坟墓,去揣摩、去琢磨这个风水,并把《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都融在里面,慢慢慢慢地形成了另一个派别,也就是今天的理气派。福建的理气学派,在港澳特别的流行,并占主导地位。
现在,研究风水有这两派:一个注意观察这个形,另一个注意它里面的思想,里面的阴阳五行是怎么转换的,跟那个罗盘是什么关系,这两派成为宋代以来的主要流派。
明清时期,风水得到大发展。我曾经把明代定为江湖时期,有各种各样的风水流派。作为主流的一些文献和文化,比如,明末造园家计成的《园冶》,这本书被誉为世界造园学最早的名著,他写的就是苏州园林,他的修建思想,整个空间布局,树木栽种等等,都体现了风水的思想。这本书曾经失传,后来在日本找到,并回到祖国,现在它是《中国园林史》上最重要的经典。
另外《徐霞客游记》里,也讲有风水。我曾经专门撰文写过徐霞客的风水思想。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里,也有风水的理念和思想。风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研究的人很少,但在港台一直非常流行,日本和韩国一直把风水作为文化和学术在进行研究。
真正要想去了解风水、研究风水,首先要进行文本的阅读,读古籍当中的风水、进行田野考察,观察我们的文化遗产,然后分析我们周围的一些场景,利用已有的思想,跟风水结合起来,了解风水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风水有好有坏。如何选择好的风水?我们刚才说了阴宅和阳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蓝图、礼器和择吉。所谓蓝图就是形胜;所谓礼器就是用宗法解读阴阳五行;择吉,主要是选择时间。择吉学在古代很发达,清朝有本书叫《协纪辨方书》,是宫廷里青天鉴的官员必读的书。清朝每年颁布的皇历,就是用的这本书编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编过我国的皇历,也是根据《协纪辩方书》来编的。由于人的视野,物质结构、大脑结构,对设计的认识是很有限的,通过风水研究人与自然、人与未知世界的关系,其目标就是追求天人和谐。
什么样的风水好或者不好,这在学术界很混乱。我自己这些年还有一点贡献的话,那就是我提出了风水的基本原则。
风水有没有原则?我在这个问题上做了一些探讨,刚开始我自己也没有提出十三大原则,我在华中师大学报,93年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讲了风水的六大原则,后来发现六大原则不可以概括风水的全部,又概括出十二大原则,当时有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在会上宣读了这十二大原则,之后又加了一个原则,共有十三大原则。有人问我,“王老师,什么风水叫好?什么风水叫不好?”我说,“这个事情,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商店的风水和住家的风水是不一样的,学校的风水和其他城市的风水又是不一样的,阳宅和阴宅风水也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定。当然,风水一般这十三点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是依山傍水原则。就是能够靠山,最好这个山在北边。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北半球,冬天的寒气、寒风,都从北边来的,所以北边有山,可以挡住寒流。相反,南半球一定是山在南边,才能挡住冬天南方的寒流。依山傍水,有了山就有了资源,就有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源。还可以傍水,傍水就可在生活方面获得方便。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是因为我们身处北半球,“向阳门第好风光”。
二是点面和谐原则。就是说一个建筑,不仅这个建筑本身风水要好,而且它周围环境也要好。比方说,你家楼下是一个卖早点的餐馆,你说好不好,当然不好。记得武昌有个楼盘买不出去,为什么卖不出去呢?因为它旁边就是火葬场,再旁边就是一个肿瘤医院,那个价格真是没有卖出来。所以点面和谐,就是要整体的去看。
三是地理位置适中原则。中国的《周易》思想,就是恰当的、适中的位置,就是风水的好地方。武汉图书馆在我们解放大道的北边,作为一个公共的服务场馆,我觉得它得气,就是得人气,大家到这里来听讲座或看书,非常方便。另外就是美感和适用,要有美学的理念,这在风水里面很讲究。
四是绿化原则。在农村,农户对植被特别在意。农民把很多树林叫风水林,房屋后边的树林,他们叫农龙作林,就是龙脉过来的林子,房屋前面的树林,左边的林子,右边的林子,都非常的爱惜,无形当中也保护了植被。绿化也是风水的原则。
五是系统原则。这个系统原则,和点面和谐有一点相近,就是全面的一个整体思维。
六是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就是只能根据特定的地方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我看过很多古代的陵墓,看到北宋陵墓的时候,让我大吃一惊,怎么不讲风水?北宋几乎每一个皇帝的陵墓都是步步低,真正讲风水应该是步步高,就是一步一步的往上面走,越走越有信心。我觉得北宋的陵园,有一个严重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建筑一定要往上走,包括现在的祠堂、建筑,都得讲究要拾级而上。像中山陵,那就是步步高,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七是观形察势原则。什么是观形察势呢?主要看龙脉,任何时候谈风水,都讲究龙脉。大山是怎么走来的?祖宗山在什么地方?山在什么地方停下来?停下来以后有没有情义?这个山适不适合你做一个城镇?它讲这个大势和小形,讲形势之间的这种关系,这个形势就要引申到水。
八是地质检验原则。地理条件是不适合人生存?我的书上举过好多这样的例子,我到通山一个村庄去,那个村庄里的人就是高寿,为什么高寿呢?与这个地质有关。我曾经到三峡上面一个很重要的新县城去,这个新县城在选址方面,没有注意到地质条件,这里有严重的地质腐蚀,显然是不适宜人生存的,因此地质是很重要的。武汉的地质条件是比较好的,江汉平原是泥沙慢慢堆积起来的。黄河流域呢,也是黄河泛滥慢慢堆积起来有六十多米高。我到开封去,开封过去的老城,都被埋在黄土层下面,有些地方的地质就有问题。
九是水质原则。武汉的水质是淡水,水质还是比较不错的。如果水质不好的话,那个地方就不适宜生存。风水为什么现在能够成为被大家关注的一个领域,就是风水非常注意水质。事实上,像太湖的水已经严重污染,淮河的水严重污染,珠江三角洲河流的水也基本上都不能用,杭嘉湖平原的有些水也不能用了,这些都是工业化造成的。为什么很多海外的企业向江西、湖北转移,那不是偶然的。
十是定量规定原则,所谓定量规定,就是多大的空间做多大的事情。比方说,房子太大了,家里人太少,风水就不好。再比方说,本来是桃花源的一个平地,只适合居住2000人,如果居住五万人,那风水就不好,定量有问题。我国现在有十三亿、十四亿人口,我们不能再增加人口,一定要控制我国的人口,这就是定量问题。
十一是调治改造原则。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风水一定要按道家思想,无为、顺其自然。其实,这不一定都对,环境是可以适当改造的,只要能够使他变得更加和谐,变得更加美好,是完全可以改造的。这样的例子太多,比如承德避暑山庄,真是一个好地方,那是满清皇帝郊外的大花园,为什么好呢?就是改造风水的原因。一条五列河流下来的时候,本来是适中的,后来有风水家把这个水引到这个园子里,从园子里转一大圈再流走,整个园子里面,植被非常好、空气也非常好,整个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皇家花园,所以风水是可以改造的。对自然不是完全不可以动的。
在风水界,曾经有一个很大的争议,就是张家界有一个非常高的山,叫袁家界,山坡上修了一个320米高的室外电梯,很多人批评。我到实地考察以后,发现它是现代科技与大自然完美的结合,并不是坏事,这是我的看法,只要不对环境造成太大破坏,以环保为主,还是可以的。另外,还有教化审美原则和顺乘生气原则,以上是风水的十三大原则。
风水,在二十一世纪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二十一世纪,风水还会不会流行?我断言,仍然会流行。虽然我们的主流媒体不太讲风水,但事实上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之所以会成为有生命的文化,是因为风水本身的任务所决定的。风水就是为了认识人们居住的环境,山川、水文、气侯、空气、地质、地基、方向等等,是人们选择环境、利用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协调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文化。它的宗旨就是要造福于人民。
风水存在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第一,就风水本身,它有一定的合理性。说风水里面有迷信的成份、有垃圾的成份,但是我们要化腐朽为神奇。至明清以来,学术界,尤其是乾嘉学派非常推崇风水的理念。风水在传承当中注意到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关系,使它能够为民众关注和研究。
第二,这个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我们越来越追求人的需要、人的自我、人的享受,风水就是要使人们生活得更好,住得更加舒适,心理上更加和谐。
第三,后工业时代,严重的资源消耗,环境的污染,需要保护资源,保护环境。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美国、英国,环境污染严重,现在他们已经非常注意保护环境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大地与人类的母亲》这本书,是一本关注环境的书。他认为,在西方,工业时代将环境破坏太严重,寄希望于东方的思想和文化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工业化比西方要晚,我们现在走西方的老路,环境遭破坏,资源浪费严重。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古有的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或者可以通过改造重新被认识。
工业时代的房屋大都不太合适,不讲究唯美或不讲究天人和谐。到了后工业时代,城市建设多元、丰富,更加以人为本,风水在里面起到一些作用,当然也有环境保护的需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风水思想,是非常注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讲究和谐,这样的理念正在从风水的古籍当中,或者一些文化遗产当中被发掘出来,并运用到当下的生活中。
在国外,风水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在国外的书店里,关于风水的书很多,很多人以观风水为职业,帮助人们去做规划、去做设计,这已经是一种行业生态。我国还不一定有这种可能。不论风水有多少迷信的东西、不论政府是什么样的态度、不论江湖上风水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我觉得,风水它和中华文化一样是会流传下去,还会在社会上起到它的作用。
第二个大问题:武汉的风水与武汉的文化。
武汉人都关心武汉的风水,甚至关系到武汉未来的命运,所以有必要谈谈这个问题。历代有识之士对武汉风水多有赞誉。武汉的风水,我认为是好的。如果没有好风水,就没有武汉。
谈谈武汉的码头文化。武汉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悠久的大码头,并在中国占有重要一席,是因为这里的风水好。历史上,很多有识之士都议论过武汉的风水。陈夔龙的《梦蕉亭杂记》里面,对武汉风水的议论,他说他曾经陪一个英国军官,船驶到长江上,这个英国海军军官,看着汉水流过来,看着龟山夹江而立,这个英国军官感叹道:“我到过世界好多好多地方,没有那个地方的形胜,有武汉这个地方好。”我觉得他的这个话不是夸耀之词。有人曾经说,全世界最适宜生存的城市,或者说最有发展后劲的城市,武汉排在前面。
研究国学的钱基博先生,就是钱钟书的父亲,他写过一本《吴楼贞传》。吴楼贞是留日的军事家,辛亥革命时期是一个活跃的人物。吴楼贞考察武汉形胜时,说:“要首义、要干什么事情,就要以这个地方为支点。”就是武汉是发动革命最佳地方,也是发展经济最重要的地点。
章太炎也曾经说过,“辛亥革命要选择真正的中心点,就选择武昌。”清代的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里面专门谈到武汉,他说武汉是一个商业的地方,经商最好的地方。关于武汉这个地方好,很多人都这样看。作为一个武汉人,又研究风水,我认为武汉的风水让我来评价,就是十个字:居中、藏风、得水、多元、当时。
居中。大家知道,我们武汉是中国最发达地区之一,不论到北京、西安、上海,广东都是夕发朝至,都是一千多公里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大圈圈里面,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最有生机的地带。早在八十几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经来武昌讲座,他谈到武汉的地点居中,但是偏南。他说中国的文化,北方的代表是北京,南方的代表是武汉和苏州,但是吴文化是受楚文化的影响,所以南方文化的代表应该就是楚文化。武汉居中的位置使我们在文化方面、在风水方面,可以得到四面八方来的文化之风,这个地方发展机遇多,机会也多。
武汉居中,在整个中华文化当中,受到很多文化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就是汉阳朱姬,姬因为是周朝的姓,姬姓,这也许是湖北最早来的一批外来人;接着楚人又来了,有人说楚人是山东、安徽过来的,然后形成了楚文化。也有人说楚人是从金山、巴山、巫山来的,但是主流认为,楚人是从东边迁过来的。武汉由于居中,得到吴楚文化的影响。过去吴国,就是以苏州、南京和江浙为代表的吴文化,曾经长期覆盖武汉,所以武汉的文化,在先秦时期,或者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吴头楚尾的文化。武汉由于有长江,所以又受到了巴蜀文化的影响。
河流的流向也对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世界上有些河流是南北向,有的是东西向。南北向和东西向的这个河流,对每个文明都有很大的影响。武汉在长江的中部,大家知道,中国两条河流:一条长江,一条黄河。黄河早就没什么水了,并且是浑浊的黄泥巴水。现在,整个黄河流域已经不能给中华民族带来太多的利益。现在,西安缺水、郑州缺水、济南缺水,这些地方已经不是中国最发展的文化带和经济带。长江流域,目前有最好的发展。武汉东西向有长江。南北呢,更不用说了,从中国的北方到南方,也就是从北京,经中原、湖南、广东必经过湖北,历史上曾经是走荆州,后来由于京汉铁路,京广铁路的开通,加上公路的开通,这一条通道已是南北非常重要的通道。
历史上,从武汉到襄樊、信阳、南阳,都是直通北方文化的通道,也受到这些地方的影响。武汉还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进入中国,首先就要经过武汉,自1861年武汉开埠,这里逐渐建立了英、德、法、日、意等国的租界。武汉和云南、贵州、广西、东北一些省份大不一样,居中就能够得到好处,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武汉的文化就有一种包容性、多元性,具有多种文化的特点。
报纸上谈武汉的文化,经常有这几句话,就是“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不是东西。”这样说有一定道理,武汉固有的文化是怎么样的,说不清楚,但是它又有很多文化,这正是武汉本身的一种文化。
武汉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我觉得武汉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爽”字,就是一个“爽”,少有城府,能够接纳新朋友、接纳新文化,这是我在高校里面,与其他地方的人比较后的一种感觉。
藏风。何为藏风?风水的好坏,就是“藏、风、得、水”四个字。从天上看湖北、看武汉,你会发现武汉在湖北肥沃的地带。《考工记》里有一句话,“天下之大势,两山之间必有川也,”在湖北的北边就有南北文化的分界线----秦岭和淮水。秦岭挡住了北方的寒流,在湖南的南部就是岭南,这两座高山当中就有条大河,长江就在秦岭和岭南之间,所以两边的大山水都往当中汇集,在两个大山之间靠近武汉的地方又有山,在北边有大别山,在南边有幕府山脉,形成了第二道聚气的山体。再往里面,还有一些山脉,这里是说的卫星图上面的秦岭,大别山山脉,另外一个就是南岭,就是往广东那边去的地方,武汉有没有这个龙脉呢?有的。武汉总体说来少山,但有龙脉,所以才会形成武汉。
从三峡坐船下来,从宜昌下来没见过山,但是一到了武汉附近,就看见有山了。从长江上游沿江而下,可见龟山和蛇山、夹江而立,在这个地方,肯定可停船,肯定有小镇,如果没有这个龙脉,如果没有这个龟山和蛇山,武汉这个地方不会形成一个历史上的一个人的家园,因为在武汉上面的地带,九曲肠回的地方,虽然也有小镇,但是都不可能形成较大的像武汉这样的一个空间,我们武汉,一条山脉就是从郭锭山(音)到九宫山,另一条是从京口到纸坊(音),它是并列的两条龙脉,武汉市民都熟悉那一个扁担山,然后到梅子山、到龟山,龟山跨江而过,就是蛇山,洪山、珞珈山、伏虎山,桂子山、喻家山到九峰,神龙峰(音)等等这些地方,这就是一条山脉。我们最早的文化都依附于这条山,因为山边可以聚气,没有这条山脉的话,武汉不可设想,它会成为一个武汉?另外一个山脉,就是向南推移的地方,也有一条山脉,就是从京口到纸坊(音),这个我们武汉人一般不太熟悉,在这条山上面就有了一个大君山、马龙山,神山、铁景山、纡子山、蛟尾山(音)等等,现在中山舰那个地方、京口那个地方,就能看见这个山脉,然后一直走到什么地方呢,走到梁子湖旁边的龙泉山,这是块风水宝地,非常好的地方。二龙戏珠阁(音),这两条山脉当中,两边都汇聚了我们的文化,这个山就能够藏风。比方说,你三月里划船,经过监利、嘉玉等地,突然看见龟、蛇山,你会在这里停下来,住上一晚,做一些交易,然后你再继续往鄂州那边走,一到鄂州又是一个山,那到了黄石又是一个山,没有这个山,就停不下来,就形成不了镇。我们武汉呢,就是因为这两个山至关重要,可惜这个山不高,山也不那么雄伟,对武汉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得水。得水是武汉最突出的特点。武汉在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很少有哪一个城市的淡水资源能够跟武汉相提并论。在长江边上,有一千多公里的汉水,从陕西的汉中流下来,流入长江。长江、汉水是武汉的生命之水,是我们城市得以发展的根本。武汉不仅有两条河,而且带来很多的湖泊。过去湖北称为“千湖之省”,武汉大概有三百多个湖,后来填了一些。武汉这个地方过去实际上是云梦的范围,云梦的范围说到底是一个大湿地公园。解放公园就是一个以湿地为主题的公园。现在,杭州西湖旁边也做了一个湿地公园。从天上看武汉的话,一片片大湖像一片片明镜,湖水都不深,就是一个大湿地,非常好的地点,水资源永远用不完。武汉这个地方由于有湖,还有一点山,所以武汉人再穷都可以生存。现在,洪湖不仅生藕,荷叶、荷花都能吃,湖里面的东西多得不得了,所以湖北人天生没有讨饭的习惯。你到湖南去的话,湖南如果一碰到灾害,就没有办法了,只好吃树皮、吃观音土,举家迁徙。
湖北这个地方,水是我们幸福之水,并且我们的湖泊特别多。在农耕时代,我们的主要的交通,不是靠陆路,而是靠水路。比方说,阳逻洞的茶叶是水陆运来的,虽然离武汉很近,还是走的水路,所以水路也带来人气和财气。
武汉的民心也与水文化有关。一个城市要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看它的淡水资源,淡水资源丰富,取之不竭,这个城市就可持续发展。我经常跟大学生们说,你们能够在武汉读书是很幸福的,希望你们大学毕业以后能在武汉安家,你们会有幸福感,当然也是想为武汉招揽人才。
武汉在农耕时代,它是一个商业城市,主要靠运输大米、木柴、土布、茶叶等。现代社会,武汉是个立体码头,应该是金融、网络、人才、文化等方面的一个码头,它从一个传统码头变成一个现代码头。
多元。武汉另一个特点是多元。武汉有江、有河、有湖泊,所以水把武汉支撑开,很早就听说有大上海和大武汉,武汉为什么大?就是因为水,水把武汉分割成很大的空间,我们自己没有感觉,但是如果从天上看的话,整个武汉就是很宽广、很泛滥。从民国年间就有一种说法,“从早走到晚,一天都走不穿。”就是因为武汉大。
武昌、汉阳和汉口,我这里说说武昌,其实武昌讲风水是最早的一个地方,汉口是最晚的一个地方。在三国时期,有很多的文化在武昌,这里修过一个吴国的临时都城。武昌的解放路就是现在的武汉,最早的一条街道在蛇山上面。修的黄鹤楼也不是偶然的。清朝晚期,武昌有城门,大东门、小东门、文昌门、汉阳门;还有城墙,都是依山而修的,可惜都被毁掉了。武昌的政治衙门就是现在的武昌造船厂。长江引桥改造的时候,曾经挖出很大的石础,就是过去衙门的基子。
汉阳比武汉要早,汉阳在长江的北岸,是商业中心。过去在长江上面,还有很多洲头,如果你坐船到武汉,先看到的是龟山、蛇山,再看就发现白沙洲、鹦鹉洲、天兴洲在江当中,这些洲就是停气、聚气的地方。过去这些洲上还有人家,还有商业贸易,后来这些洲慢慢跟江岸联在一起了。在黄河,也有一个洲头,正在旅游开发,做得非常好,我们这几个洲还没有开始做。
汉口更晚些才有。以前汉水流到武汉呈一个扇形状,变成了很多河流,像一个大湖泊一样的流向长江,可能有几个小河滩,它稍微大一点,总体上是很大一片汪洋,到底哪个地方是主河道,现在还没有搞清楚。过去汉口的水,一直流到什么地方呢?流到现在的天河机场,也就是长江当中。
商朝的时候,在长江道路上能看到一个小山包,它上面有一个城,这个城就是盘龙城,这个盘龙城上面住着人家,有手工作坊。大冶用的铜矿,通过长江运到盘龙城,盘龙城有加工厂,有的就运到现在的襄樊、中原的殷墟,这一条路线叫青铜之路。后来水退掉了,武汉真正的城市应该是三千五百年的盘龙城。最近在黄陂,又发现了四千五百年的一个部落,但还不能够说,那是一个村庄,它一定是我们武汉的根源。
汉口往北就是山脉。比如,在木兰山旁边就有一个大禹湾,就是我们湖北省申报的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名城,我和我们的研究生去考察时,当地的老百姓都知道他们村庄的风水。在这个村庄里,曾经出了不少的名人,当地人归结于这里的风水好。汉口这个地方,西方列强进来以后,他们发现在汉水边发展没有太大空间,于是就沿着汉正街下面的花楼街,顺着江的下游修建了租界,由于租界的修建,就带动了滨江大道、中山大道、解放大道,这样武汉的道路一直向后湖扩展。
清朝时,汉口有城墙,也是居仁门、友谊门、循礼门、大智门,城墙外还有护城河,就是玉带河。这些所谓叫“门”的地方,都是过去的城门。武昌、汉阳和汉口,由于受各地方文化的影响,因此武汉的文化和其他地方比较起来是多元的文化。
正当。在历史上,武汉这个地方未必是个好地方。在春秋战国时期,湖北真正的中心是现在的江陵,那时出了不少的名人,包括屈原。俗语讲,风水是轮流转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就转到襄樊去了,那个地方是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很多黄河流域的人迁到了襄樊。在唐宋,人们都说北方话,连襄樊人自己都感到非常惊奇,到了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襄樊是湖北最热闹的地方。
明清成化年间,汉水改道,由龟山旁边改到长江,沿着这个汉水旁边自然形成一条街,街上有很多的饭馆、旅馆,茶馆、戏馆,妓馆、会馆、武馆应运而生,慢慢就形成了汉正街,这就是我们老汉口的文化。
在明清以前,武汉并不是好地方,为什么不是好地方呢?因为这个地方湿热。大家知道,湖北是个大窑窝,窑窝底部全都是水,太阳一照,水蒸气上升,夏天就闷热闷热的。本来温度不高,大家都搬着凉床在巷子里睡觉。回忆那个年代,特别有意思。晚上看着星星,听着老人讲故事,听着邻居睡觉打的鼾声;推着自行车慢慢挤进小巷子里,现在当然看不到这种风景了。
武汉多水,所以武汉这个地方经常被水淹。1931年、1954年大水,曾经淹到汉口,淹过地面一米多深,这样的地方怎么能够发展得起来呢?过去有水、有湿气的地方,叫障戾之气,所以吴国人孙权的亲属,都不愿意在武汉生活。他们是“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虽然武昌鱼好吃,但是我们不愿吃,还是愿意把都城放在江苏,放在吴国。
武汉这个地方,易攻难守。因为武汉附近山不高。整个武汉不是一个军事好守的地方,所以历史上从不是都城。再加上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都城必须建在北方,因为我们最大的威胁是游牧民族,一碰到自然灾害,他们整个的几万、几十万的人,就翻过长城来争夺资源,所以这个政治中心,一般放在北方,放在南方不便调动兵力,所以还修了个运河,运河修好以后,加强了江浙与政治中心的联系,运河的气,还是要比我们旺。武汉这里没有办法修运河,所以历史上武汉不是太好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是水上航运通道、京广铁路以及高速公路是陆路通道、飞机是空中通道,随着交通及信息越来越发达,武汉这个地方越来越是好地方。
这几年我正在做生态史研究,过去的武汉是不适宜发展,适宜发展的是黄河流域,那时黄河流域有竹子、有大象,现在都没有了。现在武汉是发展的最佳时期,我不敢说两千年以后还是这样,但现在确实有很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武汉应该是湖北的龙头,湖北应该是整个东部的龙头,也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崛起的一个龙头,武汉人有这种历史的责任。有这么好的风水,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一番作为呢?所以,我讲风水最终落在一个点上,就是我们要有自信心,一定要把武汉建设好、把湖北建设好,在中华民族崛起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上联是:浓来梅子雨,下联怎么对?
浓来梅子雨,
墨伴乌云散。
今天怎么确定善良?
感谢邀请。善良可以确定是存在的。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最大的善良,也是我们累积福报最好的方法。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到处充斥着利益的竞争。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虚与委蛇昧着良心做事,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们没有了基本的是非观念,只是在大环境的驱使之下不得已而为之。
其实善良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性,佛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每个人都渴望和善良的人相处,一个口是心非,两面三刀的人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和他成为真正的朋友。而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单靠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我们必须依靠别人的帮助,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我们的福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品”)了。
那么福报是从哪里来的呢?佛曰:“境随心转”,福报就来自我们内心的善念。简单来说,我们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孝顺父母,善待妻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量的去帮助自己身边的人,善护口业,对别人不要恶语相加,更不要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
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吃亏,不愿意自己得到的比别人少,当年李嘉诚教育儿子李泽楷时说:“”你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利益合理,八分也行,那么我们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以这样做人做事的态度,李嘉诚不知道多赚了多少个“六分”。
所以说,人生在世如长河入海,决定胜负的从来都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百川聚来的泓沛。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