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78)
特别说明,文中中药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打开中医治疗水肿之门
我们曾经了解过大青龙汤,它是一剂治疗风寒束表引起的肌表热盛,导致患者高热烦躁的方子;也是一剂治疗人体肌表湿热混杂,导致患者自觉身重的方子。
这个方子由七味药物组成,具体的量是:
麻黄六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也就是50~60克),生姜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约为12克)。
大青龙汤用方的深意是,为热邪或湿邪开辟了两条排出体外的去路:从汗解;或从膀胱,尿解。
汗解,我们可以理解为麻黄+桂枝实现的。
促使肌部湿热回流,内泄邪热,最终肃降至膀胱而去,我们可以理解为石膏+杏仁实现的。
后来我们也了解一味具有健脾祛湿之力的药物,那就是白术。
白术小剂量时,12克左右时,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但是一般需要看患者是否胁下有水气,腹中有肠鸣,大便溏或稀。
白术大剂量时,也就是60克以上时,则有很强的健脾利水的功效。
了解上面这些,对于我们理解下面这个治疗风水的经典方剂很有裨益:这个方子叫越婢加术汤。
大青龙汤的一次变身
我们先看看这剂方子的组成和用法(我简单翻译了一下):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面六味药,用水1200毫升,先煮麻黄,捞出泡沫,再放其他药物,煮剩6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恶风恶冷厉害,加炮附子一枚。
我们恍然一看,这个方子和大青龙汤非常相似,其实就是大青龙汤去掉了桂枝,杏仁,加上了白术。
去掉了桂枝,发汗解表的力量就减弱了;去掉了杏仁,疏通肺气的力量也减弱了;重用了石膏,白术,同时大枣由十二枚变成了十五枚。
大家知道,石膏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也有收湿的作用,可以引导湿和热从肌表向心下小肠回流。
但是石膏很伤胃气,所以增大石膏量的同时,增加了大枣了用量,用十五枚来守胃,其实你用十六,十七枚也行,和数术毫无关系。
我们知道祛除水湿,有两条路,一条是开鬼门,也就是宣肺发汗;一条是洁净府也就是使滞留于人体的水邪,通过小便而出。
大青龙汤的第二个适应症: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是一个湿热并存,两者势力相当的局面,可汗解,可尿解。
但是到了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湿的成分越来越重,所以治疗上也越来越倾向于内泄尿解,而不是汗解了。
《金匮要略》是这样描述越婢汤的: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这个时候肢体水肿的程度已经很重了,加之患者本身已经有汗,皮肤腠理是开的,这个时候再发汗祛湿,效果不大了,所以,只能在宣肺的同时,用尿解法。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的区别在于一个有白术,一个没有白术,越婢加术汤是加强版的越婢汤。
大剂量白术将肌水向心下,小肠,膀胱引导的能力,比石膏的作用强很多,实际上,再加上大剂量的茯苓,效果会更好。
越婢加术汤的二象性
越婢加术汤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方子,它能治水肿中的一种,也就是所谓的阳水,有点恶风,恶寒,肢节酸重,浮肿,小便不利,脉浮滑,皮肤尚有紧凑感,身体不那么虚。
治法上呢,就是用麻黄宣散肺气,用石膏来清热收湿,用白术来利水,再用生姜,甘草,大枣来守护胃气。
但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它竟也能治疗身体津液亏虚: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其实细细想来也不难理解。
红旗渠建设好了,水道通调了,水灾时可以泄洪,旱寨时可以供水,可谓一举两得。
伤寒论中的治法,真是耐人寻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中医大青龙汤的一次变身,治疗水肿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