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东北)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是他们留着作退路的存在。他们想着有一天,在中原混不下去了,还回到关外去。蒙元在中原被大明推翻后,在漠北(外蒙古地区、内蒙古地区一带)仍然坚持了较长时间。事实上,满清末代皇帝宣统在逊位之后,也确实回到了关外,在日本的扶植下,建立了傀儡国。也仅仅是傀儡国,完全受日本国的操纵的。
龙兴之地风水,龙兴之地怎么看
原文清政府想用封禁政策,保住祖先壮丽肥沃的白山黑水。
然而,封禁带来的不仅是故乡荒芜还有俄日觊觎、土地丢失,丰美富饶的大东北几度衰亡。
壹九一四年,清室宣布退位已经两年了,远在辽宁的兴京(现辽宁省新宾县)副都统兼永陵守护大臣德裕才被告知,他的衙门将仍保留约三百名兵丁驻防永陵,除了护陵以外,还要负责周边治安。
建于1598年的永陵,是努尔哈赤六世祖、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叔父的陵园。
1603年努尔哈赤的皇后、29岁的皇太极生母去世,宗亲班布理请命守陵,努尔哈赤应允,从此以后班布理的子孙,“阖族累世,不纳官差,闲暇度日,在皇后陵上看守。
”(《福陵觉尔察氏谱书》)1606年开始,努尔哈赤的这位堂兄弟成为永陵的第一位守陵人。
班布理与努尔哈赤有着同一位曾祖父——明建州左卫都督福满。
福满有6个儿子,班布理的祖父德世库是长子,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是四子。
班布理与努尔哈赤是堂兄弟,他们远祖的故乡,是女真人的发祥地白山黑水,祖谱中记载,“原居长白山之东,花腰山迤北……即长白山东边旧城,并谋呼阿喇等处”。
此后至1914年的308年间,历任守陵官员都享有清廷赐予的丰厚俸禄。
他们的子孙也不用像其他满人那样入伍参军。
蓬勃年代:从建州到入关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1616年2月17日),辽东最寒冷的季节,平顶的赫图阿拉(意:横岗)山上热气腾腾,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
都城就在赫图阿拉(今新宾老城)。
从此,这个后金的汗国割剧辽东,与明朝并存。
后金建国两年后的1618年正月,58岁的努尔哈赤踩着积雪掩埋的沙石斜坡,迈上他高高的都城赫图阿拉,在城堡上宣读“七大恨”以祭天地,从此不承认与明朝的附属关系。
他的贝勒们也在这天听到号令:“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七大恨是一份对明王朝的檄文,也是女真人的政治宣言,女真人终于在1644年以5万5千兵马冲入山海关。
此时努尔哈赤已经命额尔德尼参照蒙文创制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后金国的历史已经从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五部开始书写了。
但是努尔哈赤为统一建州女真而付出的艰辛,却像东北大地一样被埋入冻土,努尔哈赤先祖在建州女真时代的战争史和生活史——建州女真的历史,也因女真人中出了大清皇帝的缘故,被刻意地断裂了。
直到20世纪,这段被掩埋了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才从周遍国家的历史记载中被发掘出来。
1932年,清华大学历史系23岁的学生吴晗,在胡适点拨下研读明史。
此后数年的节假日,北平图书馆里从早到晚都能看到他在抄写。
那是吴晗正从朝鲜史书《李朝实录》中摘抄他在《明史》中找不到清前史内容,他一共手抄了厚厚的80本、357万字 与中国女真、满族 和清前史 有关的资料。
从李氏王朝的史料中,吴晗查找出了一个来自白山黑水的民族从女真走向满族的过程中,《满文老档》和在清人张廷玉所修的《明史》都不曾记载的历史,并且“发现”了一个地方:今天的桓仁。
1877年之前的李氏王朝记载的建州卫、兀弥府、兀剌山瓮城(今五女山城瓮村),都在今天的桓仁县。
还有一本对清前史中被遮蔽部分有所反映的中文译著,比吴晗的发现早十余年,那是孙文秘书但焘于1915年翻译出版的日本人稻叶君山所撰《清朝全史》。
从19世纪中期以后,日本一直在觊觎中国东北的土地,对于中国东北的研究,比被正史遮蔽的中国史学界还透彻。
1910年日韩合并后,日本史家从朝鲜的史书中,看到了许多明末清初时的中国史料。
清朝正统史学为何要专门隐去这一地区,而只从五大部开写清史,并篡改清前史呢?努尔哈赤的五世祖建州左卫首领董山、董山的侄子建州右卫首领樊察都跟着女真首领建州卫酋长李满住,驻守在建州。
建州三卫本是明朝政府在辽东的职能设置。
女真族、以及努尔哈赤几代先祖,直到其父和他本人,是世代受明朝所封的地方官员,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为明廷丢了性命的臣子。
1433年,李满住的“三卫合一”仿佛一个奠基礼,完成了女真历史上第一次具有民族奠基意义的联合。
而对于成立了后金国的努尔哈赤来说,自己的起事就成了“谋反”。
所以,他们更乐意让建州那一段女真历史成为空白,而在书写满族史、明史、后金史和清前史时,把女真人塑造成一个独立而强悍的打进来的一个北方民族。
从1996年开始,桓仁县史志办与考古队联合,在桓仁境内进行了8年考古调查,通过各种生活遗迹,证明了吴晗根据史料进行的判断,兀剌山瓮城(今五女山城瓮村)就是三卫合一后建州女真的活动区域。
今天女真人在建州的活动,以及这段历史在清前史中所处的地位,已经写进“清史工程”正在撰写的《清史》中。
今年91岁高龄的王从安老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对照查阅《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与中国明代各种史料记载中的差异,并参与了寻找的过程。
他告诉《看历史》,当年朝鲜人回国的报告中,描述建州婆猪江(今桓仁浑江)两岸“都已耕种、牛羊遍野”。
万历十五年(1587年),按黄仁宇的描述,在中国历史上真的是一个极其普通、无关宏旨的年份吗?这一年,28岁的建州...
从唐朝至清朝的龙兴之地,有你的家乡吗
清军入关之后,关外的东北地区被满族人看成了龙兴之地,而其中的长白山山脉更是龙脉所在之处。
为了保护祖宗圣地不受打扰,清圣祖康熙开始在长白山地区实行禁边政策,规定除皇族以外其他任何人不得留居此处。
爱新觉罗家族认为那里是他们的圣地,每年都要祭祖,如果这块地区被割了去,清朝皇帝想要祭祖就要办理签证了。
清朝皇帝怎么会放了这块地呢?
大清的龙脉是什么意思?
龙脉是风水中的词语。
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
因为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
山势就象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
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是微地形和水流。
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
山脉来得绵远者,发富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富亦短促。
王朝的龙脉多是指王朝龙兴之地,清朝的龙脉应该是长白山脉
清朝的东北边里边外指的是什么地方?
在清朝,大约相当于现今的东北地区为“边里”,其面向的内蒙、河北一带则为“边外”。
但要真正搞懂“清朝的东北边里边外指的是什么地方”,首先要对“柳条边”有一个认识。
“柳条边”是在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上植柳条的土堤,又称条子边,这就是“边里”、“边外”所指的“边” 。
柳条边是清廷为维护现今东北一带的“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重地”而修筑,始筑于崇德三年(1638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基本完成,后来在部分地段有所扩展。
柳条边共设边门21座(后减为20座)、边台168座,数百水口(柳边横跨江河处称水口),分为东、西、北三段。
以今辽宁省威远堡镇为交点向东南、西南、东北方向延伸,呈人字形。
东段从威远堡镇向东南到辽宁省凤城市(1638-1661年),西段自威远堡镇向西南至山海关与长城相连(1648-1654年),这两段全长975公里,因修建时间较早而称“老边”,由盛京将军管辖。
北段自威远堡镇向东北到吉林省吉林市北部的法特镇(1670-1681年),全长约345公里,相对于“老边”而称“新边”,由吉林将军管辖。
以“柳条边”为标志,在“柳条边”往西往北为“边外”,而“柳条边”所圈定的现今东北地区则为“边里”。
由于关内移民的不断涌入,后来又荒废失修,柳条边形同虚设。
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东北放垦弛禁,柳条边也随之渐趋废颓。
我父亲是满族镶黄旗,在他的《自述》中谈到:所谓“边外”,即满汉族与蒙族交界的北面的通称。
边界以矮矮的柳条树林形成篱笆墙,隔若干距离,以村落为准开一门——即口子,界北即称边外,界南则称边里。
我父亲同时说,他所居住的地方,离义县最近的口子是清河门,当时的新(立屯)义(县)铁路在清河门设一车站。
此或为印证。
清朝实行货币改革的历史背景
经济: 清朝前期,清朝前期手工业生产比明朝更加发达康熙年间,奖励垦荒屯田,重视兴修水利,多次减免租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丢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中国与世隔绝,和清朝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打压,反对工商业的发展。
造成经济落后。
政治:清朝是满族贵族创建的一代封建王朝。
它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全国建立了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
东北是它的故乡,被清朝统治者尊为〃龙兴之地〃,因而受到格外重视,很快设官建制,逐渐完善起来。
自清朝定都北京后,以盛京(沈阳)为留都,设文武大臣驻守其地〃自山海关以东,留都之地,统以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
〃这是清入关初,以留都总管三省一切军政庶务。
顺治三年(1646年),改为奉天昂邦章京,乃全权掌管三省。
以后,三省分治,各设独立行政机构。
今吉林省初设于顺治十年(1653年),称宁古塔昂邦章京,兼辖黑龙江,即两省为一个机构所辖,治所设于宁古塔(黑龙江宁安)。
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将治所迁至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称〃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吉林将军。
今辽宁省是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称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简称盛京将军。
黑龙江省设治,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反击沙俄前正式设立的,名称即为〃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
治所初设于瑷珲城(即旧瑷珲)。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再迁至墨尔根(今嫩江县),三十八年时,又迁到齐齐哈尔,此为将军衙门的长久治所。
清朝为政,反对〃华夷之辨〃,力主〃中外一家〃、〃满汉一体〃,在一个政权的统一治理下,无内外之分,所以,清入关后不再修长城。
以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圣祖发出不修长城的谕旨为标志,自秦始皇始修,为历代所依赖的这座长达万余里的人工防御工程,已维持了2000年,至此正式废除。
这不仅是清朝的防御观念的彻底转变,更重要的是,标志着清朝完全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
清朝废长城,却不废山海关。
这座雄关,对于清朝来说,仍有重大的意义。
它保留山海关,一是稽察往来商旅,抽取税收,对国家有利是为保护它的〃龙兴之地〃,严禁内地人通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免致破坏了它的风水〃龙脉〃。
自康熙时就实行封禁,为后世的遵循,厉行封禁长达200年左右。
山海关就成了清朝封禁东北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关口。
显然,在长城人去任何作用的情况下,惟独山海关及其相边的一段长城,却在新的时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换言之,山海关依然是限隔内外的一座界标。
盛京、吉林、黑龙江三省是作为清朝的政治与经济的〃特区〃而受到严格保护 文化:乾隆下令开馆纂修〔四库全书〕,「假在文稽古之名,行划除嫌忌之实」,「标榜文治」、「寓禁于征」,大肆推行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对那些违?悖逆的书籍采取严励的查禁措施,并对收藏禁书者严惩不贷。
大规模的征书最终导致更大规模的禁书。
虽然,乾隆的查禁措施标榜的是所谓「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然其直接原因,是要消除清入关以前汉满关系以及清初史实中对清统治者不利的内容,遏制汉族人民的反清观念。
因此,记载这方面史实的著作首先遭到摧残。
如彭孙贻的〔山中闻见录〕、陈继儒的〔建州考〕、张鼐的〔辽夷略〕等书,因记载满州贵族曾接受明朝封号以及向明朝频频入掠等事实而遭禁;王秀楚的〔扬州十日录〕、朱子素的〔嘉定乙酉纪事〕等书,因记述了清兵南下时大肆屠杀的残暴行为以及江南人民反抗清兵的?争事迹而遭禁;徐世溥的〔江变记略〕,屈大均的〔四朝成仁录〕,佚名的〔残明纪事〕等书,因记录南明政权在清初与满清对抗的史实而遭禁。
这些书的内容都是乾隆忌恨的,所以被列为查禁重点,反复搜缴。
满清禁毁图书的另一个原因是遏止汉族人民的反清观念。
所有记述和宣传反抗外族杀掠,能够诱发汉族人民民族意识的著作,也都被列入查禁之列,并将时限从明末上溯至宋元。
「凡宋人之于辽金元,明人之于元,其书内记载事迹有用敌国之词,词句乖戾者,俱应酌量改正,如有议论偏谬尤甚者,仍行拟销。
」因此,如晁说之的〔嵩山文集〕、陆游的〔老学奄笔记〕,洪迈的〔容斋随笔〕等都被严重削删、篡改,以致面目全非。
一些前明降清「贰臣」的著作,如有被认为眷恋前明,诋毁新朝的内容,也被查禁。
其典型者如钱谦益,不但他本人的著作如数查毁,别人著作中引用他的片言只字,也要铲除干净。
至于明亡后高蹈不出拒绝与清政府合作的文人的著作,当然更要遭到禁毁。
其中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孙奇逢等人的著作,或被抽毁,或被全毁。
乾隆年间的禁书活动始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直至五十八年(1793)方告结束,高潮持续8年(1775-1782)。
查禁书籍的年代从宋、元、明至当代间八百年的有关著作均被列入其中。
查禁书籍的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涉及宋元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宗教和乡土风情等诸多领域;种类有野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清朝为什么不让汉人到它的“龙兴之地”去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