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乾隆下江南,沿着富春江旅游观光,一路上吟诗作画,沉醉在江南的清山秀水之中,到富春江镇的钓台时,忽然觉得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
这时天色已晚,附近又无人居。忽见半山腰上一间茅屋,炊烟袅袅,乾隆赶到,只见屋内住着一位老婆婆,乾隆向老婆婆要些东西果腹。老婆婆不知他是皇上,一时家里又拿不出什么好吃的东西招待贵客,便从鸡窝里拿了一些已孵一二十天的胎蛋来,烧给他们吃,乾隆吃了赞不绝口,觉得这东西不仅味道鲜美,风格独具,而且益智健体,对身体大有好处。
乾隆爷当年在富春江上吃到的胎蛋,应该就是我们现在不难买到的毛鸡蛋,乾隆爷给了它一个很是文雅的名字——雏凤明珠。这里皱凤是未出壳的小鸡,明珠就是人们俗称的毛鸡蛋,也就是胎蛋了。
“乾隆下江南”,江南究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在古代,江南曾经被中原称为吴楚。
后来随着中原汉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
江南,意为长江之南面。
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区域大致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太湖,钱塘江流域地区。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
它常是一个与“中原”“边疆”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
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和人文区域。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
《史记·秦本纪》中亦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早期出现的江南指的便是现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
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区。
《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一直到隋朝,那个时期的江南往往指的都是湖南、湖北一带。
到了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西、湖南、湖北长江以南部分。
宋改道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与皖南部分地区,分江南东路与西路,其中江南东路包括宣州、池州、太平州、徽州部分、饶州(鄱阳)、信州(上饶)、抚州、洪州(南昌);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江州(九江)、筠州(赣州)。
从元代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清代初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苏和安徽的统称,两江总督指的便是江南省与江西省,但文化意义上的“小江南”越来越明确地转指传统的江东、吴或三吴地区。
乾隆下江南几次?
一、乾隆六次下江南。
二、乾隆帝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后四次还要到浙江的海宁。
三、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日、十七日,乾隆帝弘历相继下了两道上谕,讲述欲于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圣祖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三是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
四、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是:江浙两省经济条件和人文条件都在全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两省上交的赋银赋粮分别达到全国赋银总数的20.8%和赋粮总数的 30%,盐课银占全国盐课银总数的68%,关税占全国税额总数的一半。
江浙人文茂盛,是全国文化最发达地区,才子学者之多,数倍数十倍于其他省份。
仅以关系到政局和学术文化界的科举而言,从顺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里,共举行了61科,其中,江浙两省出了51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87%;出了38 位榜眼,占榜眼总数62%;出了47位探花,占探花总数77%。
再就大学士九卿督抚来看,江浙两省出了很多大学士和尚书总督巡抚,像状元出身的吕宫、徐元文、于敏中等都任至大学士。
另一方面,江苏、浙江又是明末遗民活动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断,发生了多起文字狱。
没有江苏、浙江这两个省巨大的财政收入和绅衿支持,清朝的统治是很难巩固的。
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发展其“盛世“。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 究竟为什么执着于下江南
乾隆帝名叫弘历,是雍正皇帝第四子,25岁即位,89岁辞世,做皇帝做了60年。
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野史上说乾隆下江南,是为了寻找自己的汉人生母,因乾隆是雍正与一名汉族女子所生,因当时清政府执行的是满汉不能通婚,所以当生下乾隆后,乾隆被抱回宫中抚养,而他的生母则遗落民间,所以乾隆就六次下江南寻访生母!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乾隆下江南,首要原因是江南风景秀丽,苏州杭州天下独绝。
乾隆帝下江南当然有饱览江南秀美山川之意,其实还有以下原因:其一、视察水利。
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
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其二,要和祖父比比。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自称“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均效仿其祖康熙。
康熙曾六次南巡,乾隆帝也想在江南巡上和乃祖一决高下。
其三,找美女。
有人说苏杭多美女。
民间传说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
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
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
琼瑶小说《还珠格格》里面的夏雨荷不就是江南美女吗?其四,乾隆皇帝一生以诗人自居,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
这些诗歌自然不能光在颐和园皇宫里写吧。
乾隆要出去走走,自然要选择山川秀美的江南,反正车旅费实报实销。
既有美女相陪,又能产生灵感,何乐而不为?其五、阅兵。
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
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
其六、笼络人心。
首先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
其次来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
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
再次南巡途中乾隆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
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
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应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名额。
《四库全书》告成后,他个人掏腰包让人抄录了三份,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
这些举措,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最后当年清兵入关,在江南杀掠太重,“嘉定十日”、“扬州三屠”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康熙、乾隆等均将笼络当地士民人心作为重要事件处理,如重修史可法庙等措施。
总体来说,乾隆六巡江南,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乾隆在其晚年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清史稿·吴熊光传》载,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
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是呀,后人在演绎小说时,也把乾隆下江南当成去寻找美女,看来还真有点冤枉的味道。
为什么很多小吃的传说都和慈禧或者乾隆下江南
因为清朝的太后,皇帝,亲王都很爱吃 他们对美食都很热衷。
他们对美食和健康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八大碗的最后一道菜就是努尔哈赤发明的阿玛尊肉。
乾隆是最长寿的皇帝讲食物与他有关可以起到广告作用当然乾隆曾经亲自动手做过饺子馅是给他的母亲
乾隆皇帝下江南
乾隆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六下江南。
他是乘船顺大运河南下,大运河两岸的城市,象济宁、无锡等自然是他停游的地方,另外还巡游了扬州、苏州、杭州、镇江、南京等许多风光秀丽的城市。
清朝的历史上,记载了康熙与乾隆都曾经六次下江南。
说起乾隆南巡,从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都有许多描述:或是说他修筑堤堰,功泽千秋;或说他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自己迷恋在江南美景中;或说他风流成性,挥霍无度……总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实际上乾隆南巡一开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对。
《清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
讷亲从心里就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说:苏州城外的虎丘还算得上名胜,实际上像一个大坟堆。
苏州城里河道狭窄,粪便船只拥挤在一起,过了中午就臭不可闻,根本不算什么风景。
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
洪泽湖 到了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为了迎合乾隆,上奏请求乾隆南巡浙江,这一请求正合乾隆的心思,在当年的十月初五,乾隆宣布两年后举行南巡。
康熙当年南巡主要是为了视察水利,乾隆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
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来到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
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乾隆接受了这个意见。
这样,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
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
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
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江苏镇江金山寺 原乾隆行宫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
乾隆多次来到这里。
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
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
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
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
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
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
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
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
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
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
喀尔吉善奏折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
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乾隆南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笼络人心。
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
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
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
在南巡途中,乾隆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另一方面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
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
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为题。
取得一等成绩的考生,立即授予官职,这样就选拔了许多实用的人才。
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应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名额。
《四库全书》告成后,他个人掏腰包让人抄录了三份,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
这些举措,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乾隆八旬万寿庆典 阅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动之一。
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
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
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
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
一时传为笑谈。
乾隆南巡,当然还有一个重...
乾隆六下江南是真的吗
弘历在位六十年,曾六次南下巡视。
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
”乾隆下江南是仿其皇祖父康熙,目的之一是为了探访民情,古代信息不发达,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间走走。
其二是为了加强清政权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
江南是明朝起家之地,当地居民对明朝最拥护,清军入关后反抗最激烈,也遭到了最惨烈的屠杀。
而江南经济发达,帝国财赋又大半来源于此,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为加强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以巩固统治。
其三是为了河工,康熙时期主要是治理黄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视察黄河大坝,还视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
弘历自己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然而,和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游乐的目的大大增加。
康熙帝六次南巡轻车简从“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
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
”而弘历则是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
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
为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动用马六千匹,骡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征调夫役近万人。
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食品,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著名泉水。
乾隆下江南遇到夏雨荷的真实故事
夏雨荷的故事在济南一直流传着,在大明湖的北岸就有夏雨荷的家。
大明湖的东北角,有一处院落,里面有雨荷厅,这里就发生了乾隆皇帝和夏雨荷的故事。
辛酉年夏末秋初,赏荷时节,乾隆皇帝又游大明湖,他乔装打扮,微服私游。
见大明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十分高兴,游兴大发。
当他行至大明湖东北角时,忽闻悠扬悦耳的古琴之声传处于荷柳丛中。
他循声寻至,见一四面环水、荷莲围绕的大厅。
此厅为一古式建筑,红柱青瓦,出厦回廊厅内摆设古雅,一淡妆青年女子正在抚琴,琴台旁,香烟袅袅。
乾隆见这女子生得姿容秀丽,柳眉风眼,樱口朱唇,胜过宫中佳丽三千,心中大悦。
与之攀谈,该女子谈吐高雅,落落大方,知书识礼。
两人谈眼前景致,琴棋书画,诗词文章,十分投契,相见恨晚。
这女子名夏雨荷,是世居湖畔的一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
当夏雨荷知道这是皇帝造访时,更是受宠若惊,她对乾隆皇帝是十分崇拜的。
二人遂成知己,乾隆皇帝也在湖畔暂住,他们吟诗做画,抚琴弈棋,荡舟游湖,赏荷观雨,其乐陶陶,一来二往,便双双坠入爱河。
一日,风雨忽至,二人在雨荷厅内,听雨打荷叶如珍珠落玉盘,湖上烟雨朦胧。
如诗如画。
夏雨荷亲手泡制了荷花茶献给乾隆品尝。
这荷花茶是夏雨荷以鲜荷花瓣、嫩荷叶和莲子、冰糖等制成,非同一般。
乾隆呷了一口,满口生香,赞叹不已,这是他从来没喝过的好茶。
他十分高兴,称赞夏雨荷慧心手巧,边将随身所带折扇铺在案头,攒笔蘸墨,勾皴点染,在扇上画成一幅“烟雨图”,并题诗一首:雨后荷花承恩露,满城春色映朝阳。
大明湖上风光好,泰岳峰高圣泽长。
写毕,郑重的赠于夏雨荷。
夏雨荷是极端聪慧伶俐,善解人意的女子,她深知这段情缘恐难久长,为表明心意,也即在锦帕上写了古乐府诗一首,回赠乾隆,诗曰:君当如磐石,妾当如蒲草。
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这个故事一直在济南流传。
乾隆皇帝为何喜欢下江南?
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活得最久的皇帝,当属清朝的乾隆皇帝了。
他在位时间60年,如果再加上禅位后继续训政的话,其实际执政时间长达63年之久,在89岁的时候辞世。
乾隆帝的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中无出其右,其开创的“康乾盛世”使大清朝进入到全盛阶段。
他在书法、诗词方面的造诣很深,一生作过的诗词多达几万首,是一位文采风流的潇洒皇帝。
而最让民间津津乐道的是他六下江南的传闻,传闻中弥漫着满满的“风流”味道。
那么,问题来了,乾隆六下江南真的是去寻花问柳吗? 对于乾隆六下江南的真正目的,通常有以下几种说法,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种说法与民间传闻差不多,就是说乾隆多次下江南是因为江南风景秀丽、美女众多,他是去“巡幸”去了,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找乐子去了。
乾隆是个风流皇帝不错,但他的风流更多的体现在文采方面,是文人骚客那种风雅,而不是下流。
乾隆帝虽是满人,但汉学造诣很高,饱读诗书,深谙帝王之道,怎么可能为了美色而耗费巨资频繁下江南呢? 第二种说法认为乾隆下江南与海宁陈家有关。
世传乾隆乃海宁陈世倌亲生,被当时的雍亲王即后来的雍正帝用掉包之计换成了他的儿子。
这种说法也不可信。
因为,在清朝,帝王之家的子孙从出生到死亡所有的细节都有宗人府监管、记录,不容出任何差错。
这种掉包之事瞒得了一人,瞒不了所有人,一旦东窗事发,雍亲王及王府上下人等都会有灭顶之灾的。
雍亲王绝对不会冒杀头的风险来干这事的。
何况,当时雍亲王只是个亲王,并没有想到以后会继位的。
就算他有觊觎皇储位之心,当时他已经有三个儿子了,健在的也有一个,没必要非要用自己的女儿偷偷换别人家的儿子,难道他是神仙,能算到陈家的儿子以后能被康熙宠爱不成?所以,乾隆六下江南是为了探视自己亲生父母的说法不靠谱。
第三种说法认为,乾隆下江南是为了巡查水利情况。
在史书上确有记载,乾隆六次下江南其中有好几次都巡查了黄河的治理工程以及浙江的海塘工程。
但,这不是他下江南的主要原因,只不过是顺便看看罢了,至多是次要原因。
皇帝嘛,出来逛逛,总要到处察看察看,体察下民情。
既然以上都不是,那乾隆六下江南的主要原因何在? 这还要从乾隆的爷爷康熙帝说起。
康熙帝一生六次南巡,其主要目的不外乎这个:安抚南方士民。
当年,清军入关后,在南方搞了两个杀戮大惨案:“嘉定十日”和“扬州三屠”,其惨烈程度不亚于几百年后的“南京大屠杀”。
这让南方士民在清朝统一天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满人是恨之入骨,民心不稳。
为了巩固大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康熙帝大力提倡“满汉一家”,几次亲巡南方,并亲自祭拜明太祖朱元璋之陵。
江南历来是鱼米之乡,是大清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再加上前明残余势力在那里还有深厚的根基,江南不稳,天下不安。
因此,清王朝无论是康熙帝还是乾隆帝都对江南十分重视。
乾隆下江南亲临史可法庙祭奠并下令重修庙宇,在杭州、镇江和扬州分别兴建《四库全书》文渊阁、文宗阁及文汇阁,就是为了安抚人心,试图减弱民众对满人的抗拒情绪。
乾隆六下江南主要是为了安抚、笼络人心,其次,督查下河海工程,搞搞阅兵以显示大清军的威猛,可谓是恩威并施。
当然,顺便“巡幸”几个江南美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女人自然也就是皇上的女人啦!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雏风明珠中的雏风是指未出壳的小鸡,那么明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