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五行:又称正体五行,金、木、水、火、土,这是传统的五个名称。
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寅甲卯乙巽为木,巳丙午丁属火,庚酉辛申乾属金,亥壬子癸属水,辰戌丑未坤艮属土。
正五行是根据罗盘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相结合产生的。
风水地理在预测运用中,各其所用多种五行。风水祖师杨筠松仙师常用来收水立向的是:四经五行,三合五行,四维五行,双山五行,元空五行,向上五行,这六种五行虽然各有不同,但基本原理都出于正五行。
此外还有宗庙洪范,穿山透地七十二龙,峦头理气,正宗斗首等五行有些略有道理,有些则自相矛盾,请谨慎用之。
通常还碰到天干五行,地支五行,阴府五行,八卦五行,纳音五行,化命五行,九星五行,纳甲五行,紫白五行,廿八宿宿主五行,廿八宿线度五行,河图五行,洛书五行,先天八卦五行,后天八卦五行等。
这一系列五行,都离不开正体五行的根源。风水祖师在三元地理中指出,所有五行原理来自于正体五行,俗称正体五行为老祖宗。
免责声明:文章系自媒体作者客家人在赣州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小编的文章可以点击关注,也可以留下您宝贵的评价。
风水和地理有区别吗?
有区别,对应季节叫理气也是时运,还有是峦头就是地形,整体看,才是风水!
请友对?金木水火土五行?
请友对?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出:[东西南北中五位]。[上下左右中五向]![眼眉鼻耳嘴五官]
地理风水甘十四向那向最好?
这个没有一定要看各方面来评,假如廿十四向各方面都是好的,话又说回来癸山丁向还是最好的。
地理风水怎么论坟对面的山或水?
坟地对面的山称为朱雀山,分案山与朝山,朝山要眠弓不要反弓,不要破碎和有险恶的沟壑、裸露的石头,这些是不吉的因素,根据后辈生肖年份的不同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不吉的因素在兑离之位,将会对女性带来不好的影响。
在平原,就会重水,也是要眠弓不要反弓,水形不能险恶。平原也要分南方平原、北方平原、中原平原、近山平原、泽国平原。
南方平原(黄河以南)喜水,北方则忌讳水的形状是否险恶。
什么是五行?
关于五行的观念最初见于《尚书·洪范》,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五行是日常生活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是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都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
战国时邹衍建构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相生即相互滋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地发生与发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五行学说后被道教吸取作为其教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如内丹炼养家就把五行说引入其炼丹实践。
如何学好地理?
地理,很多人都说很难,不知如何才能学好。想要学好地理,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对地理产生兴趣。
记得刚开始学习地理是在初中,在初中地理只是作为副课,一学期只有几节课,那个时候觉得地理真的很难。
高一的时候,我开始迷上了看天气预报,每次看天气预报都会思考,风是怎么形成的,雨是怎么来的,冷暖空气又是怎么形成的,台风是怎么形成,台风是怎么移动的,哪些地方会受影响,台风登录的地方是在中国哪个位置等等。为了解除心中的疑惑,就会去查看地理资料,慢慢地懂得了什么是等压线,什么是等高线,台风是怎么来的……学到的地理知识也越来越多,无形中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想要学好地理,可以结合生活,找到一个与地理有关,自己又感兴趣的点,通过一个兴趣点让自己对地理这一学科产生兴趣,有了兴趣,自己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专研。
为何《易经》里没有五行?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五行理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很多人认为五行是很久很久以前,甚至在夏商周就已经有了,但其实五行理论是出现在战国中期。
五行理论是战国中期的阴阳家邹衍提出来的,邹衍和孟子和张仪是同一时代的人。我们通俗的理解,他也就是百家争鸣里的其中一位,同时也是稷下学宫的一位著名学者。
比如邹衍曾经跟公孙龙子辩论过白马非马的经典案例。
他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都属于阴阳家的著名理论。
后世对邹衍的学说十分认同,比如东方朔、董仲舒、诸葛亮等人都曾经学习过邹衍的学说,并且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他们的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易经》里面没有出现五行理论呢?
原因很简单,《易经》成书较早,比如春秋时代的孔子。孔子喜读《 易经 》,以致《韦编三绝》,即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多次。他说自己从《 易经 》中受益很大,“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一个是春秋末期就已经成书的经典,而一个是战国中期才出现的理论,因此,五行理论不会在易经中出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三元地理中指出的正体五行为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