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以来,中国两千年历史,出现过数十个王朝,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多数皇帝大多是北方人,而治国安邦的文人大多是南方人,这是什么缘故呢?
自古以来,文豪墨客大多聚集在南方,江南才子更是名传天下,数个大一统王朝的科举考试,南方人占据绝大多数。至于历朝开国皇帝,却几乎全部来自北方,汉高祖刘邦沛县人,宋太祖赵匡胤河南人,明太祖朱元璋安徽人,元和清更不用说,至于混乱时期的短暂皇帝,北方占据绝大多数。
从地理上来说,中国古代起源于北方,相比于南方,北方的社会制度,宗法观念更加完善,所以古代中国大部分时间,北方是政治中心,何况北方人勇武好斗,所以改朝换代大多发生在北方。南方的社会统治相对宽松,所以人的思想更为活跃,容易造就文豪墨客。
孔子有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揭露了两种不同的思想。仁者喜欢山,山大多在北方,仁者多倾向政治,于是北方出皇帝的概率高;而智者爱水,水大多在南方,智者倾向文学,所以南方出文人的概率较高。
那么,为什么南方的文人就做不了皇帝呢?
1.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一直都不低,所以一般情况下,没有造反的必要。
2.文人所学是圣贤之道,都是为了治国,而不是造反建国。
3.文人就算受气举兵造反,但因为没有社会底层经验,没有开过帝王气质,大多会失败。
所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这种奇怪现象,真正仁德才智的人是做不了开国皇帝,历朝的开国皇帝要么是流氓,要么是豪强。
我是趣味的历史,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我。
如何解释文人风骨?
不请自来。
题主此问稍显简略,若略加描述和限定,针对性强一些,就更好作答了。答主根据自己的理解,勉强作些解说。
据《汉语大词典》,“风骨”一词有六个义项:
指人的品格,性格。《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睹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色。”
指刚正的气概。《北齐书·武成十二王传论》:“文襄诸子,咸有风骨。”
古典文艺理论术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有《风骨》篇。
意谓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
指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格调。
指诗文书画的风格。
显然,“文人风骨”之“风骨”,只可能取前两个义项。如此以来,不难不发现,“文人风骨”是对文人美好品格或者刚正气概的一种高度概括,同时也是一种希望,一种高标,一种鞭策,而非对文人群体的客观描述。因此,答主旗帜鲜明地反对某些答主的观点,反对把“文人风骨”一词视为文人们自我标榜,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说辞。
在答主看来,“文人风骨”具有积极的内涵和价值,具体如下:
首先,“文人风骨”,高扬的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的坚守原则,坚持正道的精神。
为何不说“武人”风骨,“商人”风骨,“农人”风骨呢?《孟子》其实曾给出了答案——“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翻译成白话:“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就会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译文摘自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
文人虽然不能等同于“士”,但与“士”一脉相承,在责任担当、道义精神方面,与士无异。文人们,虽然时常是弱小的,但因为他们熟稔历史文化,对现实有着超出普通人的洞察力,因此他们更能跳出自身利害,为大义为公心代言,即为天道为圣人代言,他们是孔子等先贤的子孙,他们更是道义的守护者。
所谓“文人风骨”,首先是一种为坚守正道而超越个人利害的崇高精神!
其次,“文人风骨”,也是对识时务者(“聪明人”),对乡愿(老好人)的批判和反对,是对重实利而轻道义、重私利而轻公心倾向的反拨。
相对一般人而言,文人熟悉历史兴衰,人物沉浮,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他们有着更多的经验借鉴。然而,相当部分的文人过于聪明,过于理性,在义利相冲突时,鱼与熊掌难以得兼之时,取利弃义,孟子痛恨这种行径,提倡“士”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殉道精神。
“文人风骨”,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孟子大力呼吁的“士”精神之延续!
最后,“文人风骨”,更是对弱者的激励,激励他们在面对强权,处于逆境之时,仍然能够坚持品格。
孟子曾申说的“伟丈夫精神”,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之时,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才叫做大丈夫!文人富有才情、知识文化,但在现实社会中,特别是与权势地位较高的统治阶层相比,属于弱势群体,面对强权霸道,还能够保持独立不迁的品格和志趣,铁骨铮铮,这种大丈夫精神,显然是对包括但不限于文人等弱者的激励。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文人风骨”。无论你是否饱读诗书,是否富有才情,若具有此种精神,便是真文人,便是大丈夫,便是可爱可敬之人!而那些顶着文人才士、专家学者之名,却缺乏操守,毫无原则之徒,自无风骨可言,是不折不扣的败类,当然不配得起鄙视和唾骂了。
如觉文章不错,还请点赞鼓励。
更多人文精彩,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古时有一文人出了一上联:《上观音山观山观水观全城》?
想到重庆北碚有座《朝阳桥》以此桥对出下联,见笑:过朝阳桥朝天朝地朝太阳
为什么至独尊儒术以后,中国文人出不了更伟大的哲学家了?
西方意义上的哲学的产生有三个条件:第一、对于第一因的探索,第二、基于形式逻辑之上的概念体系的产生,第三、各种流派间的思想碰撞。
首先,儒家思想对于第一因是不关心的,儒家思想极其信徒们从来不管什么宇宙是怎么来的?世界被什么推动这类对他们来说难以想象的问题。他们的宗师孔子信奉的是“述而不作”和“子不语怪力乱神”的那一套。这种思想可以说是直接遏制了中国人对于第一因探索,这种封闭的思想对于中国的哲学和科学进步的危害之大,超乎想象。
因为随着独尊儒术的产生,中国的绝大多数知识阶层都被儒家思想统治,再加上后来的科举制度,知识阶层基本上就被儒家给统治了一大半,他们既然信奉儒教,本着“述而不作”和“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教条,自然对于什么新知识和“怪现象”是没有什么探索的兴趣的。
反而那些火药之类的发明倒是和道教有关系。因此,儒家思想本质上是一种闭环宗教,他们知识体系里面没有一种是与探索这个世界的真相有关的,它的信徒们也从来不关心世界是怎么来的,世界被什么推动着。所以儒家思想与哲学乃至科学都是绝缘的。
其次,形式逻辑极其概念体系的发展是以古希腊为代表西方哲学得以博兴的根源之一。如果说,在亚里士多德之前是依靠对于宇宙第一因的探索兴趣来推动,那么亚里士多德之后特别是文艺复兴前后那些庞大的哲学体系的产生,都与形式逻辑密切相关。如果说科学的逻辑工具是实证逻辑,那么哲学的逻辑工具就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其先辈的哲学探索和思辨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形式逻辑可以规避很多无效和荒唐的思辨判断过程,是哲学的概念体系得以建构的一个重要基础。儒家思想与形式逻辑没有什么关系,中国本来也有机会产生形式逻辑,本来包括庄子、恵斯、公孙龙在内的一些思考者已经触及到了诡辩论,也就触及到了逻辑底层了。
可惜,中国没有出现一个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形式逻辑的总结归纳者,中国只发现了辩证逻辑。所以中国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也就建不起来,中国古代的唯一称得上哲学家的就只有老子,因为他讨论了宇宙是怎么来的问题,也运用了辩证逻辑去建构一套概念体系。不过用辩证逻辑来思考问题容易走向相对主义。哲学大厦还是要形式逻辑的架构。儒家思想,你看孔子的论语就知道,它的结论是不按逻辑判断走的,这是一种很原始的思考方式,但却封印一个文明的整体心智和逻辑能力。
最后,也正是因为独尊儒术之后,由于儒家思想便于统治者的伦理统治,所以后世的儒家就比较强势,百家争鸣的时代一去不返,一家独大,没有了思想碰撞,包括哲学在内的各种知识体系也极难发展起来!
为什么中国古代,布衣、文人出了很多将帅?
你提的问题很有趣,题目也很大,全面回答,将是一部大型的学术著作方可做到的——应该是一部中国文化和兵书戰策相结合的巨著。但我们聪明伟大的老祖宗也给我们留下了回答这类型问题的绝技——大题小做。其实,你已经高度概括地回答了你自己提出的问题,那就是布衣文人的智慧源于四书五经。但也会有人说,四书五经那么艰深,普通的布衣书生又是怎么得到它的智慧滋养的呢?这就涉及到了中国的文化史,教育史,军事史等问题。我重点从文化史说说。现在大家谈到中国文化,马上立刻就会想到它的源头《易》,那么《易》的源头活水又在哪里呢?我的回答是在民间!今天我们从历史传说和文献记载中大家都知道《易》是伏羲画卦而来,其实严格地说,伏羲也是汇总了大量的民间智慧总其成而已。这个说法应该是符合文化起源的比较科学的说法。《易》的诞生,首先是为了安排农时,播种五谷的需要。阴阳八卦,是我们的老祖宗最初对宇宙万物的科学认识。它把宇宙分为阴阳二体,而人在其中,这是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最初认识,说明我们的老祖宗已形成了初步的宇宙观,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太极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已经是当时对天象地理最高级的理解和认识,它确定了日月运行的基本规律:一年有四季每季三月,共12月,每月约30天,每年约365天,而闰年则384天(巧的是今年农历就是闰6月,恰好全年384天),还确定了每年24节气,让人们据以安排农时。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到农耕时代的伟大发现,对几千年的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乃至于奠定了中国五千年农业文明社会发展及其它一切文明的坚实基础,所以今天我们说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易》的发展史。由《易》及易学的研究所产生的中华文化,由它而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几千年来已经深入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大凡是个中国人,就自然而然受到了它的熏陶,无论上至帝王下至贱民概莫能外。那你说布衣书生中产生那么多的军事人才还觉得意外吗?
如何看待宋朝文人风骨?
谢邀!
所谓文人风骨,就是坚持真理,坚守节操,不阿谀逢迎,不做有辱斯文之事。
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的精神风骨。
说起宋代文人,当首推范仲淹,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一个文人,一个政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刚正不阿,受权贵吕夷简排挤绝不妥协,最后被贬饶州(现在的江西波阳),做官。
他正直高尚的性格从来没有因被贬官而改变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就是在被贬途中写下的不朽名篇。
欧阳修写作严谨,改革宋代文风,作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著名的《醉翁亭记》反复修改。这也算文人的风骨吧!
还有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或达观,或严谨,或作学问都是文人的典范,宋代是我国历史上词赋最盛行的时代,留下许多不朽篇章。
这仅是本人一点见解,望友友们批评指正。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南方出文人,北方出皇帝,这是地理风水造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