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兑下离上)睽(1):小事吉。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2)。见恶人,无咎。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六三:见舆曳(3),其牛掣(4),其人天且劓(5)。无初有终。
九四:睽孤(6),遇无夫(7),交孚(8)。厉,无咎。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9)。往,何咎?
上九:睽孤,见豕负涂(10)载鬼一车(11)。先张之弧(12),后说之弧(13)。 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注释】
(1)睽(kuí)是本卦名,本义是瞪着眼看,这里是不顺、乖离的意思。
(2)复: 返回。
(3)舆:大车。曳:拖拉。
(4)掣:牛角一俯一仰,形容牛拉车很吃力的样子。
(5)天:用作“颠”,意思是额部,这里专指一种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劓(yì):割掉鼻子(一种刑罚)。
(6)睽:乖离,这里指外出。睽孤:乖离独处,孤单行路。
(7)元夫:元用作“兀”,兀夫就是跛子。
(8)交:一起,全部。
(9)厥:其,这里指代旅人。厥宗:跟他同宗族的人。噬:吃。肤:这里指肉。
(10)豕:猪。涂: 泥巴。负涂:背上有泥。
(11)鬼:这里指用图腾打扮的人。
(12)张:拉开。弧:弓。
(13)说:用作“脱”,意思是放下。
【译文】
睽卦:小事吉利。
初九:没有悔恨。马跑掉了,不必去追,它自己会回来。途中遇到恶人,也没有灾祸。
九二:刚进小巷就遇到主人接待,没有灾祸。
六三:看到一辆拉货的车,拉车的牛很吃力,赶车的人是个被烙了额、割掉鼻的奴隶。开始拉不动,最后还是到达目的地。
九四:孤身赶路,遇到一个跛子,一起被抓住。危险,结果却没有灾难。
六五:没有悔恨。看见同宗族的人在吃肉。往前走去,哪有什么灾祸?
上九:孤身赶路,看到一头猪满身是泥,一辆大车载满图腾打扮的人。他们起初拿起弓箭要射,后来放下弓箭。这些人不是来抢劫,而是去订婚。旅人继续前行,虽然遇到下雨,但平安吉利。
【解读】
本卦象为“大泽微火,欲灭未灭”,形容一个好人在独处孤旅时的艰难。坚守正道,心怀仁善,虽有艰险,终得平安。故言“小事吉”。初九之阳爻居全卦极阴位,客观条件极为不利,但孤旅之人怀有仁德,就没有悔恨之事发生。马跑了自己会回来,不必追赶;途中遇到恶人,以善待之,也没有危害。九二之阳爻居下卦中位,有德之人自有人助,在小巷遇到主人款待,没有危害。六三之阴爻居下卦阳位,见一受刑之人艰难赶着牛车拉东西。开始拉不动,坚持前进终于到达目的地。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受刑之人意志坚强,二是拉车之牛坚忍不拔,三是孤旅之人上前相助。并由此受到感召和启示,自己虽然孤单无助,但只要坚强不屈,就能克服困难,抵达目的。九四之阳爻居上卦阴位,途中遇到一位跛足残疾人,为了照顾他,与他同行,一起被抓住。为善之人不会被伤害,所以有惊无险。六五之阴爻居上卦中位,虽遭误解无所悔恨。遇见同宗族之人在吃肉,前去必然得到款待。上九之阳爻处于全卦极阳位,孤身赶路遇到一辆载着猪、打扮怪异的人,还受到弓箭威胁。胸怀仁德之人临危不惧,才发现对方不是强盗,而是去订婚。前行又遇下雨,但总会雨过天晴,终得平安吉祥。本卦以孤旅独处之人在困难重重时,还能帮助他人。遇到种种危险都能化险为夷,肯定美德必有善报。用“迷信”的说法:世上的善人,老天总是瞪着眼睛在照看。
易经风水属于迷信吗?
《易经》不属于迷信,它是人类千年智慧的笔记总结,和中医、历法一样不属迷信范畴。《易经》里的理论表现在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物极必反诸方面;体现在静极生动,动静结合中;解释在穷(尽)在变,变则通,顺势而为地辩证关系上。一味地说《易经》是迷信,也不是科学的,对《易经》的理解是智慧(水平)多高,《易经》的作用就有多高!
被曹操称为鹰睽虎视的司马懿,最后如何翻身成为辅佐大臣?
谢谢邀请(原创文字作品,图片源于百度。)
人长得啥样,这种东西是父母所生。但拿别人的相貌特征开玩笑,嘲弄别人,起个绰号,小学老师就教过,是不文明的行为。
但《晋书》的编撰者房玄龄老前辈(确实老,比我大一千多岁)好象没有这种觉悟。因为司马懿脖子长得长些,回头不用转身,就给司马懿起了个绰号,叫“狼顾之相”。搞得我们一提起脖子长的人,不是联想到长颈鹿,而是一下子想起到了司马懿。
公元208年,曹操再次想起了司马懿。派人去征召,并告诉派去的人,“这小子如果还是扭扭捏捏,推三推四,便收了他”。意思就是“不管死活,把人带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司马懿害怕了,乖乖地去曹操那里报到。司马懿时年29周岁,开始了他一生为曹魏政权服务的历程,也为他的后代攒足了开启晋朝历史的资本。
曹操如果知道后来,他辛辛苦苦一枪一刀打拼下来的基业,被司马氏一锅给端走了,估计拿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也不会把司马懿拉过来入股。
我写了上面这段话的时候,斟酌再三,还是把“被司马懿一锅给端走了”这句改为“被司马氏一锅给端走了”。因为历史上司马懿到死还是在事奉着曹魏。篡了曹魏是他的子孙后来干的事情。硬要把篡魏这档子事按在司马懿身上,显然不够尊重历史。
说到这里,还是不得不佩服魏武,能创一番基业真不是吹的。光看了司马懿脖子长于常人就能产生出强烈的预感,预感几十年以后曹魏可能被司马懿所篡夺。而此时的司马懿人微力薄,角色只是一个跑龙套的。就因为司马懿的长脖子在曹操面前晃了晃,就预感到司马懿有“雄豪志”。
曹操对司马懿的忌惮,一直都没有消减过。司马懿在丞相府当主薄的时候,一次跟随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向曹操建议:“刘备刚刚得手益州,虏获刘璋,蜀地人心还没有依附,他却急着去争夺江陵。这个机会稍纵即逝。我军如果现在驻兵汉中,威慑益州,人心必然震动。再进兵攻击,益州必然瓦解。”
如果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刘备估计又得无家可归,到处流浪去了。但曹操没有听。不仅没听,还借机敲打提醒司马懿:“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我好象听到了当年曹操在训诫司马懿说:“做人要安份守己,不要得陇望蜀。”
曹操不仅经常敲打司马懿,甚至动过杀念。他多次郑重其事地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信号。按照曹操一贯的作风,碰到可能危及他老曹家的人,操起砍刀来从来没有手软过。
《晋书》写道:“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也就是说,曹丕和司马懿的关系一直很好,每次曹操动起杀司马懿的念头,曹丕就全力保全,所以司马懿没事。
我认为,“善”字还是没有把关系好的原因交代清楚。具体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第一,曹丕很依赖司马懿,“每遇大事,遂有大谋”。每次遇到难题,司马懿很快就帮他拿出解决的好办法。第二,曹丕比司马懿年轻(8岁)。按照正常的算法,司马懿死了曹丕应该还活着。而且曹丕能压住司马懿,只要盯紧一些,司马懿这辈子就没有兴风作浪的机会。第三,司马懿也知道自己长脖子闯了祸,处境比较危险。于是干起活来很卖命,从不粘轻怕重,从不怨天尤人。粗活重活抢着干,经常加班加点。做人低调,团结同事。
所以,曹丕时时保全司马懿。
但终及曹操、曹丕父子俩的时代,司马懿就没有干过什么体面的工作。只是做些传达命令、写写文字材料、当当办公室主任、搞搞农副业生产、放羊牧马、军需补给、水利工程等等的工作,其他的如带兵打仗、主政地方的独挡一面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司马懿的事。
历史真的很神奇。想让一个人成事肯定有办法,想让一个人败事也肯定有办法。有时也挺能开玩笑。什么狗屁能力、才智在它的面前,通通可以忽略不计。《晋书》记载,曹丕死的时候司马懿才47岁,等到曹操的孙子曹叡死了司马懿还活着。能不让人嗟叹唏嘘?
直到魏明帝曹叡即位,司马懿才得以主政荆州,主持拒孙吴的军事重任,真正成为曹魏倚为股肱的辅助大臣。曹丕和曹操对司马懿的防御底线,到了曹叡就荡然无存了。
东晋明帝司马绍有次问重臣王导:他的祖上是怎么得有天下?因为“马与王,共天下”,没有许多避讳。王导就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曹魏朝的时候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晋书》记述说:“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迹其猜忍,盖有符于狼顾也。”
王导说这番话的时候,司马懿刚死了七十多年。看来司马懿生有“狼顾之相”的事情应该是真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易经浅读:三八卦 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