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作为一种学问体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早在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便有了"重形势"和"重理气"的雏形;"枕山面水"实为"重形势"的表现,"面南而居"实为"重方位理气"的前兆。只是当时的人们是在不自觉中作了合乎逻辑的选择。
到了秦汉时代,风水学已有了一定雏形,相地方法开始有了形式上的差别。《汉书 艺文志》中所录的两部相地书--《堪舆金匮》和《宫宅地形》,分别是"气论"和"形论"的早期著述。前者归五行类,后世的五行相宅、五音相宅均与此有关;后者归为形法类,后世所强调相峦头形势便与此一脉相承。
唐宋以来,风水学的流派可分为两派。一是形法派。形法派讲形势、形法、峦头。一是理气派。理气派讲理气、方位、卦义、宗庙。两派不能决然分开,形法派也讲方位,理气派也讲形势,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形法派,又称峦头,由江西人杨筠松、增文遄、赖大有,谢子逸等人创立。注重龙穴砂水和定向,杨筠松是形法派的宗师,撰有《二龙经》,又有《撼龙经》,都是讲龙脉、述形势的书。形法派认为:崇冈复岭,伤于太急;平原旷野,则病于散。观其变化,审其融结。意则取其静,势则取其和。没有多少忌讳,易于理解,流传较广。
此派承袭江西派之说,认为"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著。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经曰:地有吉气,圭随而起,化形之著于外者也。气吉,形必秀润、特达、端庄;气凶,形必粗顽、欹斜、破碎"。这就在抽象的"气"与自然环境具体形态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只要认真深入自然形态便可知"气"之吉凶顺逆,从而推导选出佳地。
形法派的理论又分山川形式与宅形格式两类。前者指住宅外部视线所及甚至不能及的总的山川地势的配属,比如何方有山,何方有水、道路、坑凹等。其理论要点可归纳为所谓的"地理五诀"一龙、穴、砂、水、向。因此"地理五诀"常被风水学视为理论入门。它就是把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龙、穴、砂、水四大类,根据这四大类本身的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决定建筑基址及位向的布置。
所以,对这四大类要素的考察和踏勘所构成的形法活动最主要内容,称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①觅龙。
在风水学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变化。因为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山势就像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
风水学以中国的四条大河划分龙脉,叫做三大干龙。长江以南为南龙,长江黄河之间为中龙,黄河、鸭绿江之间为北龙。三大干龙的起点为昆仑山。每条干龙从起点到人海又按远近大小分远祖、老祖、少祖,越靠近起点越老,越靠近海边越嫩。山老了无生气,嫩山才有生气,因此寻地当在少祖山寻,不要到远祖、老祖山寻。每条干龙又有分节,起一峰过一峡即为一节。为什么要分节呢?因为节数的多少与吉福的长久有关。如《天宝照经》中说:"节数多时宝贵久,一代风光一节龙"。
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固然不如山地龙脉那么明显,但仍有踪迹可寻。它的标志是微地形和水流。"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地学简明》中张子微云:"中原平地及湖乡,行龙人地至难详。寻得龙来无穴下,茫茫阔远何相当。此名天平只看水,水绕弯环是穴中。若还舍水去寻穴,望望皆平无定踪。龙若逢水穴方止,无水难断去不穷。"
"觅龙",用现在的白话来说就是"寻找靠山"。清代叶九升在《山法全书》中指出:"龙者何?山之脉也......流行于地中,神秘莫测,故以龙神名之,状其妙也。"清代孟浩《雪心赋正解》曰:"龙者,山之行度,起状转折,变化多端,有似于龙,故以龙名之。"
风水学为什么要"觅龙"呢?就是指出要想寻找"藏风聚气"之处,就必须"以认脉为先"间接地从能完成此功能的龙脉上进行寻求。正如清代张凤藻在《穿透真传 序言》中所指出的:"然气不自成,必依脉而立,盖脉则有迹,而气本无形,所以气之法又以认脉为先。"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正如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所指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只是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图腾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此推论,龙也当和生殖崇拜有关,龙的原型乃为胎儿,而相地则是为了寻求利于生长发育的有生气之处,由于功能上的相互契合,故需"看龙脉"。同时,还认为最根本最深刻的原因还在于,自古以来山都是女性乳房的稳定象征,有些地方的山脉本身即名为乳山、奶头山;而乳房也称作乳峰。浑圆、丰满的乳房是女性哺乳的特征,以此来比喻有大地母亲营养丰富的乳汁哺育,可以更好地成长发育。
如何觅得好"龙"?
1、首先是寻祖宗父母,审气脉,别生气,分阴阳。
这里,祖宗指山脉的出处,亦即群山的起源之处,父母山即山脉入首处。山脊的起伏轮廓线为脉的外形,审脉时先粗观是否曲屈起伏,再细察山的分脊、合脊处是否有轮有晕,起伏有晕者则脉有生气,吉;否则为死气,凶。分阴阳即是考察山的向背。阴阳是一对极重要的范畴,可表征各种各样相对立的概念,不同的条件下说法相异,在此,形法将之简单化,对于一座山而盲,以南有阳光照射的山面为阳,朝北的山阴面为阴。对于住宅而育,以阳宅的正面(多为南面)为阳,背面为阴。而对于山和住宅而育,山为阴,住宅为阳。为了能"负阴抱阳",房屋(阳)的阴面与山(阴)的阳面相对。虽是推衍之说,带有深厚的附会硬凑成份,却决定了房屋基址的位置以"山阳"为理想,从而使建筑获得良好的朝向与通风条件。茫茫阔远何相当。此名天平只看水,水绕弯环是穴中。若还舍水去寻穴,望望皆平无定踪。龙若逢水穴方止,无水难断去不穷。"
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其审辨的方法是"以水源为定,放大干龙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于则以大溪大涧夹送,大枝龙则以小溪小涧夹送,小支龙则惟田源沟洫夹送而已。观水源长短而枝干大小见矣。"风水学认为,龙的贵贱基于龙祖山的远近,龙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根,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山脉来得绵远者,发富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福亦短促。
应该看到,龙脉大致反映了我国的山脉走向,是古代先哲对中华地理的朴素认识,是千百年经验的积累。
2、其次是观势喝形。
对于"势"的说法颇多,最著名的有"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居乎粗,形在乎细"、"左右前后兮谓之四势,山水应案兮谓之三形"。可见势指的是群峰的起伏形状,一种远观的写意效果,形则指单座山的具体形状,近观写实景象。所谓"有势然后有形",故"欲认三形,先观四势"。正反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察问题的特点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怎样观势?方法同样多而杂,有"寻龙先分九势说"即:
回龙--形势蟠迎朝宗顾祖如舐尾之龙回头之虎,第一龙;
出洋龙--形势特达发迹蜿蜒如山出之兽过海之船;
降龙--形势耸秀峭峻高危如入朝大座勒马开旗;
生龙-一形势拱辅支节楞层如蜈蚣槎爪玉带反藤;
飞龙--形势翔集奋迅悠扬如雁腾鹰举两翼开张风舞鸾翔双翅拱抱;
卧龙--形势蹲踞安稳停蓄如虎屯象驻牛眠犀伏;
隐龙--形势磅礴脉理淹延如浮排仙掌展诰铺毡;
腾龙--形势高远峻险特宽如仰天壶井盛露金盘;
领群龙--形势依随稠众环合如走鹿驱羊游鱼飞鸽。
观势还有五势说:
"辩五势,龙北发朝南来为正势;龙西发北作穴南作朝为侧势;龙逆水下朝顺水下此乃逆势;龙顺水下朝逆水上此乃顺势;龙身回顾祖山作朝此乃回势。"
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殊途同归,都是希望来龙要山势奔驰远赴,因为"势远形深者,气之府也"。而山之人首处则要山碧水环,左右盘旋以形成曲折的入口,显然是出于山区居民要避风的生存需要,同时也满足人的安全防御心理以及审美趣味。
所谓"喝形"就是凭直觉观测将山比作某种生肖动物;狮、象、龟、蛇、风等。并将生肖动物所隐喻的吉与人的吉凶衰旺相联系。实际上,这种隐味并非真的把山川比作动物,而是借助动物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比拟关系,由此确定人在自然界的居住位置。这种隐喻手法比较直接,既方便又合乎中国人特有的对特定动物的崇拜心理。因而流传极广,在江西、皖南等地所见的任何一本族谱的村基图上,都可发现"喝形"的痕迹。
对山形的吉凶判断还有许多方法,如赋予山形以特定的象征--五星,说、九星说等。五星者,金木水火土也,金头圆而足阔,木头圆而身直,水头子而生浪平行则如生蛇过水,火头尖而足阔,土头平而体秀。
在观察山形时,还好作拟人化的比喻,所谓"相山如相人"就是将山的各部分与人体的部位对应进行考察;"因龙首尾以辨肢足瓜鬣,因臂腕以辨腰脐液乳,因浅深以辨腹肠,因藏露辨以胃脏,因高下以辨颡角......盖有坐龙腕、镇龙脚,避龙爪......"还把山的轮廓线与"三才"(天、地、人)对应:"额为天,欲阔而圆;鼻为人,欲旺而齐;颏为地,欲方而阔。"自然与人的尺度相类,于是大自然成为一种通人性的有灵机体,有首有尾,有耳有手,并且按人的比例组合,这种比拟极为天真幼稚,却使一切都洋溢着生机。这种环境空间的有机观念与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以天地为庐"的宇宙观察密切相关。
再者察分合向背,分主客正从,主龙四周要有帐幕;
帐幕指主龙山之前后左右的小山,形法认为无帐幕则主龙孤单,所谓"真龙"应居中。"后有托的有送的,旁有护的有缠的,托多护多缠多,龙神大贵。"
②察砂。
砂即主龙四周的小山,与帐幕同意。
黄妙应《博山篇》根据其前后的位置将砂分为侍砂、卫砂、迎砂和朝砂等。足知砂与龙之间存在着一种"主仆"关系,并且这种"主仆关系"与中国的宗法制度颇相吻合。
这种主仆关系和中国宗法制度中的官吏出门总有侍从跟随左右。轿前有人擎着一把标志其权力的华盖,两边则有手持军械的衙役为其喝道,以笔者之见,这也是借鉴风水学之察砂。
这里"砂"指的是主龙(靠山)四周的小山、高地或隆起之处,它们因位不同,黄妙应在《博山篇》中有着许多具体的叫法:"两边鹄立,命曰侍砂,能遮恶风,最为有力;从龙拥抱,命曰卫砂,外御凹风,内增气势;绕抱穴后,命曰迎砂,平低似辑,拜参之职;面前特立;命曰朝砂,不论远近,特来为贵。"正如这些名字所说的,这些护砂的职能即在于和主山之间是一种主仆、上下和尊卑的关系。正如《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所指出的:"主山降势,众山(指砂)必辅,相卫相随,为羽为翼......山必欲众,众中有尊,罗列左右,扈从元勋。"
在诸多的护砂中,位居穴位左侧的叫龙砂,又称上砂,位居右侧的叫虎砂,又称下砂。
通常,看砂时先认星体,即根据砂山的形体来判决吉凶,以尖圆方正呈珍贵之物类状者为吉,歪斜破碎似凶晋之器品者为凶。
在风水学中,对于阳宅来说,形法在观砂时还特别地注重左右护砂。且根据风的来向分为上砂、下砂。若风从右边来则右边之砂为上砂,反之为下砂。《阳宅会心集》卷上"阳宅总论"根据东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认为该地区最应注意上砂,要长、高、大。"盖收气挡风落头结构全赖乎此"。对于下砂在一里之内虽不可全无,但要低平,忌高大湾环,一里之外则便无所顾忌。这里同样出于避风、通风和回风等方面的考虑,可用简图分析之。
依此可体会到为什么有"青龙要高大,白虎不能抬头"的说法。
此外,对主龙之前的砂(山),则根据距离的远近分为朝向(远)和案山(近)。清代孟浩在《雪心赋正解》中将龙砂(上砂)和虎砂(下砂)比作人的两足,而聚穴之区比作"人的阴囊",他说:"下聚之穴,如人之阴囊,两足即龙虎也。"有学者认为,将其看做是大地之母的两条腿,也许更全面、更准确。至于图中的龙砂、虎砂皆呈弯抱之状,也许和女性的骨盆较宽,两腿自根部就较开,并形成明显可见的鼠蹊沟,以致看起来略呈弯抱之状不无关系。这里再次证实了穴乃生殖崇拜的反映。这一形象的比喻,便可看到了一个理想的穴地,都必须有左右护砂保护,前方也不能是决然开敞的,而是有案砂、朝砂拱卫而成,从而形成一个挡风聚气的环境布局。
砂的层次越多越好,只有"层层护卫",微微向内倾斜,看似有情,而且砂脚要有潺潺流水,缓流环绕,才称得上好环境。
砂的外观形态以肥圆正、秀实的看起来舒服为好砂;而斜臃肿及破碎的、直强的、狭逼的、低陷的、斜乱的、粗大的、瘦弱的、短缩的、昂头的、背面的、断腰的等看起来不舒服的为坏砂。
③观水。
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随山行,山防水去。故观水之要,以认龙察砂为准。水与山不可分离,故风水学中观水往比觅龙更为关键。
《博山篇》云:"凡看山,到山场,先问水。......水来处是发龙,水尽处龙亦尽。"为什么凡看山要先问水的来去呢?因为山水往往相伴而行的,知道水的源头,也就知道了山的发脉,知道水的尽头,也就知道了龙的落脉。《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关",表明古代先哲很早就阐述了山水间的伴生关系。
山水本不分离,而水口和龙穴的关系比龙脉更为直接,所以"入山首观水口。"这是风水学相地之要诀。
水口理论在明代已十分盛行,清代的《地理大全》、《地理五诀》、《入地眼图说》、《阴阳宅》等书也都明确提出水口概念及其作用意义。如《人山眼图说》卷七"水口"节曰:"托长者曰:人山寻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注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财用不竭。"由此知水口本有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一为水流出之所。对这两种水口的要求也不一样,前者要开敞,后者当封闭。即"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水处乃地之最低点,为众水的好去处,同时也多是聚落所在小封闭环境的入口。在平原地区,水口多为河口;在山区,水口多为山口。既然水口地处交通要道,位置如此重要,故人山应当首寻水口。
找到"水口"后,就应该结合察砂对龙穴左右两侧的三条水系即第一分(合)水、第二分(合)水和第三分(合)水进行踏勘。《葬经翼》称:"砂之湾者,水必湾;砂之秀者,水必秀;砂之走窜者,水必不收。砂水之形,实相比附者也。"因此观水就必须结合"察砂"。
接着便是观察水城,所谓水城指的是水的形局。先粗观大致;"凡到一乡之中,先看水城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即是说村落要定在水环抱的一边,亦即水的隈曲的一边,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油位"。
再接着便是审理水的具体形态。"若方圆平正有澄凝团聚之形,无歪斜倾泻之患,则水法便是七八分好了"。
至于水的流向则以由西向东流为最妙,显然又是从中国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大的地形地貌特点推衍而出的。
事实上,一个好的环境,都少不了水的作用。水一方面是气候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影响着区域内的土壤、植被,最终影响着小区域的景观生态。作为居住地,水又是生产、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因此,传统的古村落都特别注重水口的选择,把水口作为出入的要道、园林的借景以及村落的标志,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正因为水的重要性,因此传统民居都十分讲究宅前有水,宅前无水的则开挖水塘。通常认为:"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宅前开塘的功用还表现在便于生产、生活等方面。
孕期的胎儿生活在母体的羊水之中,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在风水学中,对水极为重视;除了"水口外"还要结合察砂勘察龙穴左右两侧的三条水系。
④点穴。
阳穴的穴指的是住穴所立之基,称作阳基。点穴便是确定阳基的范围。
风水学中的穴位类似中医针灸学中人体的穴位,是"取得气出,收得气来"的地方,正如人体的穴位与经络相通一样,风水学中的穴位与龙脉的生气相通。要感受到龙脉的生气,就必须找到真穴。根据风水学所强调的胎息孕育的原理可知,应以大地为场所,以人体为范式,进行穴位的选择。穴的原型又是象征"生生之根"的女阴为本宗。点穴在风水学中是最关键的一环,看过龙脉和明堂后就要点穴,点穴错了则一切枉然。故有三年寻龙,十年点穴的说法。《玄女青囊海角经》卷三《点穴》云:"定穴之法如人之有窍,当细审阴阳,熟辨形势,若差毫厘,缪诸千里,非惟无福荫祜,抑且酿祸立至,可不慎欤尸
点穴,首先是看山川,称为看龙,龙要真。所谓真就是山川朝向着穴地,若人依偎有情状。其次要得气,《海角经》云:"点穴无他法,只是取得气出收得气来,便是妙手。"什么是气,实际上就是有利于发展变化的生机,是物质因素,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抽象的概念,"气不和,山不植,不可扦"、"气未止"、"气未会"、"气不来"、"气不行"、这些都不是单纯地指空气、土壤。
穴场讲究"藏风、聚气"为生态的最佳格局。认为高垅之地"藏风",要特别防止生气散荡,其途径是要求周围的山川形势环抱紧簇,从而达到"聚气"和"避风寒"的目的,形成所谓的"穴暖而生万物。"穴场周围的水流,应能阻止生气的散失,即所谓的"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水口紧锁严实,而不直冲,是为了关住生气等。总之,高垅之地是靠环境形势来"藏风"、"聚气",而平旷之地是靠水龙来"聚气"的。
"穴"是最富生气之处;"点穴"不仅是相地的结尾,更是它的高潮,风水学的象征意义在这里达到最为集中的表达,也是"大地为母"和"女阴崇拜"的具体展现。清代黄妙应在《博山篇》中曾含蓄地用'圈'来代指女性的外阴部,认为:"天下道理,阴阳五行,不离一'圈'。这一'圈'者,生死之窍。天地之间,有小的'圈',有大的'圈',认乃此'圈',处处皆'圈'。偈曰:白玉团团一个'圈',乾旋坤转任自然。谁知"圈"内百般趣,便是人间行地仙。""这一'圈',天地'圈':圆不圆,方不方,扁不扁,长不长,短不短,阔不阔,尖不尖,秃不秃,在人意会,似有似无,目自然'圈'也。阴阳此立,五行此出。'圈'内微凹,似水非水;'圈'外微起,假砂非砂。"明代缪希雍在所著的《葬经翼》中画出的穴形图和清代孟浩在《雪心赋正解》中画出的穴形图中都极为一致的表示了颇似女性的阴部。比如:
化生脑--为主山之前的山麓隆起,它"自圆顶隐隐而下,复起微突。"其原型为女阴之阴阜。
八字水--因龙穴位于带有化生脑的主山正前方,因此两水落到主山后,就应当自沿山坡向穴之两边分流,故称之为"分水",又因其形状恰似"八"字,故也名"八字水"。分水(八字)有三:位于穴后最近的水路为"第一分水",即"小八字";靠近主山至龙脉所交的水路为"第二分水",即"中八字";离穴最远的叫"第三分水"即"大八字"。
圆球--位于化生脑之下,葬之上的隆起部分,其原型为阴蒂。
蝉翼--又名暗翼,指"第一分水"和"第二分水"间的两股细砂。由于此砂暗藏不明,隐约可见,形如蝉翅,故名蝉翼。
明肩--"第二分水"内侧的两道明砂。
葬口--即穴口
太极晕--位于葬口之中。
明堂--穴前注水之处,如君子之殿堂,以受朝贡。根据离穴的远近不同,明堂分为大、中、小。"小明堂"位于葬口之下,它平坦窝聚,可容一人侧卧,是第一合水的汇聚处,孟浩的《雪心赋正解》称:"所注虾须、蟹眼之真水,犹如母血藏聚,滋养胎气,故穴得此而成,气得此而聚也。"中明堂为第二合水的汇聚处,它位于龙虎砂之内侧,故也称"内明堂"。大明堂为第三合水的汇聚处,由于其位于龙虎砂之外侧,故又称"外明堂"。
综上所述,由化生脑、八字水、圆球、蝉翼、明肩、葬口、太极晕以及明堂所构成的穴形图,完全是一幅"女阴象征"的超现实主义的"人体图"。
如何确定阴阳风水中水的吉凶?
首先风水是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利用大自然、征服大自然,为我所用,实现天人合一。
如:阴阳宅要避开急流险滩、沟壑纵横及类似刀剑等凶器之象的煞物等等,同时更要避开八方所对应的不吉之气。
对应为煞气的即为凶,相对应的是吉祥物即为吉,阴阳宅同。
风水是迷信吗? ?
中国风水学
风水学,传统五术之一相术中的相地之术,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因有风水著作《青囊经》、《青鸟经》影响广泛,故也有人称风水为“青囊”和“青鸟”。“风水”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
风水学是古代环境学
在古代又称为“堪舆学”。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
风水释义
风水学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它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协会理事高煜翔主张辨证研究风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释风水现象,它用于占卜其实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虽然其存在一些道理,但是只可用于趋吉避凶,若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枉然,不可痴迷其中。
理论依据
通俗的讲,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象征人事兴旺,盼望令后代富贵、显达。严格的讲,即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
“风水”只是名称,而非风和水。风水又称堪舆,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在中国古代的文义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是以古代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把古代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步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术以气为万物本源,认为世界是从无(未见气)到有(气之始)。气是本源(一),它分化出阴阳(两仪),又分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有度而不渝),并且有了祸福(吉凶悔吝),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
渊源流变
谈风水学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中国人对地理风水的意识产生很早:“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那种危机四伏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先以树木为巢舍,后来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首先对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村落——半坡村遗址,“选址多位于发育较好的马兰阶地上,特别是河流交汇处……离河较远的,则多在泉近旁。”西安半坡遗址就坐落于渭河的支流浐河阶地上方,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开垦。到了殷周时期,已有卜宅之文。如周朝公刘率众由邰迁豳,他亲自勘察宅茔,“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公刘》)
到了战国与先秦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司马迁《史记·樗里子传》载:战国秦惠王异母弟樗里子,生前自选地于渭南章台之东,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宫夹我墓。”至汉兴果然,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反映了当初活人的住宅和死人住宅的选择规律。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成为风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汉代时,人们已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理论体系。这个框架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石,对风水的应用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风水由以前人们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升华到理论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代,风水理论已经逐渐完善,如托名郭璞的《葬书》一直被推崇为风水理论的“经典”。同时他还著了《葬书锦囊经》。当时的风水师也颇受推崇,如管辂以占筮、相术、相墓著称于世,据说他经过魏将毌丘俭的墓,曾“依树哀吟。”人问其故,曰:“树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失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当灭族。”唐宋时期,风水学普及最突出的表现是《葬书》的流行、罗盘的广泛使用。《青囊奥语》的诞生,使风水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流源。这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科学的发展所决定的。隋末到唐时,李播、李淳风父子作《天文大象赋》、《大衍历》、李淳风负责编纂的《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等诸多的天文书籍,皆对天上各大星座作了详细的描述,使风水之学与天地相对应。在地理学上则兴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从而促进了风水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
到明清时代,风水发展到了极点,风水活动遍及民间及至皇室。明朝开元时的刘伯温就是一位风水大师,他对风水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后期蒋大鸿对地理风水在杨公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阶段。所著《地理辩证》是以挨星为理气的主要内容,为近代风水理论的经典。
风水宝地标准
首先要有山脉从很远的地方蜿蜒而来,这就是风水中所谓的来龙,将至到头处再隆起山峰,峰前有案山,峰左伸出青龙山、右有白虎、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福荫后人;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风水在中国有着古往今来的漫长历史,几乎每个人对风水一说都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通常有很多人把风水和《看相算命》论为一体,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风水是一种人世间无形的科学,就像人的灵魂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存在,而看相、算命、卜卦、测字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道术。
所谓天有三宝日、月、辰; 地有三宝风、水、火;人有三宝精、气、神。风和水合之为气,则脉气,归之为灵气,得之可行昌运也,失之停滞不前;青龙为水,水化为气,阳宅风水定数为龙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堂正中。
阴宅风水定数为龙穴,上有仙气,下有兵马,前招阳,后至阴,四方猛兽来潮,堂中土壤有甜水,即是安息圣地。个人风水定数为天年,龙脉龙穴合一,即可增人体天年之气,德之涵养,福纳四海,寿与天齐,风水好必家安旺人丁第及状元,封侯拜相尽在气数之中!
阴阳之术
风水学《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
中国风水学,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中国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风水学。如今,风水学已经上升到了准科学的地步,自王黛林以来,勘测风水已开始使用陀螺经纬仪、海拔测量仪、激光测距等工具。
风水准则
整体系统
风水学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依山傍水
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相适应。
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湖南岳阳县渭洞乡张谷英村就处于这样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五百年来发展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间房子串通一气,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
水质分析
怎样辨别水质呢?《管子 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糗,水黑而苦。风水经典《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不足论。”《堪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云:“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嘉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浆之气味惟怕腥,有如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终年不断,热气腾腾,当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药还见效。后经检验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经 西山经》记载,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云南腾冲县有一个“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可无生物,鸭子和飞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经科学家调查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氢,这是杀害生物的巨毒物质。《三国演义》中描写蜀国士兵深入荒蛮之地,误饮毒泉,伤亡惨重,可能与这种毒泉有关。在这样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庄的。
风水朝南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云:‘‘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
清代的《郇日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第。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认势惟准,观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适中居中
风水学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张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哽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顺乘生气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风水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做顺乘生气。只有得到滚滚的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水泥地面返砂该怎么办?
大家好!感谢关注装饰梦想之家,专业为你装饰梦想之家!
以前嘛生活条件有限,家里的地面能抹上一层水泥就已算是很豪华的装修了!因为条件有限所以水泥砂浆的配比也不是很达标,在经过一段时间打扫和踩踏后出现了返沙现象,久而久之越发严重影响美观!
近些年生活条件提高了,也出现了很多地板装饰材料,所以就忽略了水泥地面的美观度!对于水泥地面返砂的问题关注也比较少,家里盖房子封顶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还有做木地板装饰的地面需要抹水泥砂浆找平的地面也经常出现这种问题。遇到多了也就懂得了一些处理方法,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看看是否管用?
自建房的楼面和地面我们习惯用机器抛光一下,特别是楼面的处理更为重要,因为要考虑到防水防漏问题!在楼面封顶时要反复批刮,待水泥砂浆凝固到一定程度后还要用机器抛光,为了追求效益经常通宵达旦的工作,只为了把楼面抛得光滑预防渗水和返砂!
在处理地面返砂问题我们也试过很多种方案,最终还是要经过打磨才得到很完善的解决!首先要清理干净地面杂物污迹,用水湿润透后洒上水泥粉,待水泥凝固后利用打磨机打磨一遍。如果地面返砂不是很严重的可以直接打磨,为了保证更好的质量效果粗磨一遍后撒上水泥粉再细磨一遍效果更佳!
如果是家里的水泥地面返砂建议还是铺一层装饰材料吧,毕竟处理返砂的成本也不是很低。你要知道现在很多事情都是人工比材料贵!
对于水泥地面返砂你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呢?别跟我说铺贴瓷砖哦,这个我更在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风水知识必备:觅龙、察砂、观水和点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