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8年11月12日,名为“曾仕强”的加V微信公众号发布讣告证实,曾仕强已于2018年11月11日19时54分在台湾去世,享年84岁。他在台湾的学生陈侯忠在社交平台上透露,老师是因为癌症离世,自己一直在老师曾仕强身边,曾老师走得很安详,在睡梦中离去。
早在2016年,曾老师就在一次采访中透露自己的病的态度。生死是有命的,那过程很重要。我们要欣赏那个过程。所以我就常常跳出自己看自己。这个老先生得了癌症,而且还已经扩散,无从开刀起。他又八十几岁了,经不起化疗的折腾。那怎么办呢?那只好快快乐乐地面对它。所以每个人来看我的时候,都看我笑嘻嘻的,没有什么,既不怨天尤人,也不在那里叫苦连天。相信曾老爷子这样平和,早已看淡生死,想必这也是走的如此安详的原因之一吧。
曾仕强,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大师,被称为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大师第一人,又被尊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在央视节目《百家讲坛》里面讲解《易经》、《胡雪岩的启示》备受人们喜爱和尊崇,很多的易经爱好者尤为喜欢他的讲解。小编也是在百家讲坛上面知道和了解曾老师的。随后买过曾老师的《易经的奥秘》,几乎他每一期在《百家讲坛》讲解中的《易经》片段,小编都有记录和保存。
他的著作有《易经的奥秘》、《中国式管理》、《易经的智慧》、《道德经的奥秘》、《胡雪岩的启示》等数十部著作。
2018年毕竟不是一个太平年,一月份作曲家李敖先生去世,3月份霍金先生离去,9月份单田芳老师去世,主持界李咏去世,国学大师曾仕强昨天去世,李心敏、侯焕玲、师胜杰、张文霞、朱旭、常宝华、王丹凤……写道这里小编都不敢一一列举了,只希望所有走的人,能安心的走,逝者安息……
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何风光不再?
现在几乎不看《百家讲坛》了,而且已不记得从何时开始不看的。
自2001年7月开播的央视品牌栏目《百家讲坛》,堪称红极一时的“造星机器”,作为一座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的荧屏桥梁,打造出易中天、纪连海、于丹、袁鹏飞、阎崇年、马未都、王立群等一批专家型荧屏明星。一时间,这些学者明星所拥有的粉丝甚至可与歌星、影星比肩。
然而,15年过去了,曾经风光无限的《百家讲坛》不仅已丧失了“造星”功能,收视率也逐年下降,恐怕已成为不争的现实。有一阵,由于《百家讲坛》收视连续跌出央视10套所有栏目前十名,其地位岌岌可危,甚至一度传出了将停播的传闻。
当年受到万众瞩目的《百家讲坛》为何出现收视冷落,对此观众议论纷纷。
有人归纳出《百家讲坛》存在着节目偏娱乐、解读显浅陋、题材不够新、讲解太枯燥、话语权霸道等五大问题,说她过快地完成由“纯学术”到“泛娱乐”的转型。过度的包装、过度的炒作,歪说戏说多了、悬疑与噱头多了,让讲坛充满了媚俗气息,越来越像娱乐类脱口秀节目,难免遭遇到瓶颈。
也有人认为,是因为《百家讲坛》品位过高,帝王将相的故事说多了,选题变得越来越窄。同时,像易中天、于丹那般善于演讲的学者就那么可遇而不可求的几个人,因此新人难以推出,形式又多年不变,再加上全国各地类似节目一窝蜂竞相模仿,时间久了,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也是情理中事。
《百家讲坛》的收视冷落,令人想起了央视另外两档讲坛类节目《开讲啦》、《青年中国说》的兴起,同时也证明了讲坛类节目唯有创新、与时俱进才有出路。
《百家讲坛》是专家、学者“一桌、一人、一口”的自我演讲与单向灌输,15年来从未改变,既没有观众的互动环节,也没有彼此争论的空间。就是这么一座单向通行的桥梁,阻碍了观众互动交流,在“互联网+”给这个世界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显然有点落伍。
而登上《开讲啦》、《青年中国说》讲坛的嘉宾都是现身说法,而台下众多听众可与嘉宾积极互动、讨论甚至争执,犹如网上的点赞、点评、争论,充满了互联网的平等、互动、宽泛、多元、参与、挑战等特点,如此的自由碰撞,无疑比单向说教更具吸引力。何况,后者更贴近当今时代,话题也更接地气。由此可见,讲坛节目潮起潮落,其实反映了节目创新与守旧的巨大落差。
《百家讲坛》的遇冷是一个值得反思的话题。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百家讲坛》能走出过于精英化、学术化的束缚,将自己定位的更加通俗化,更加接地气,还是可浴火重生的。因为老百姓对历史文化、国学知识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一档电视栏目单靠简单的复制,必定会走向灭亡。所以《百家讲坛》要想有新的发展,就必须创新,一定要推出新人、新选题、新思路,那就是培养一批具有号召力的主讲人,开拓更多的讲坛话题,挖掘更多的讲座内容。
同时,不少观众也强烈要求继续保留这一档学术性文化节目,不能因讲坛节目收视率低了就末位淘汰掉,让其成为一段历史。他们强调,电视荧屏上不能全是泛娱乐化的东西,纯文化节目的可以被挤压,但应该有自己的位置。
百家讲坛的阎崇年教授为什么会被打?
阎崇年这样的人不是个体,而是当今社会有一批人在极力美化清朝,使人反感,其目的,我就不做分析了,我就说说我个人对于清朝的看法
一,清粉们总结的满清的几大“贡献”。
1,满清奠定了中国版图,理由是明朝没有实际控制新疆,蒙古,西藏等地,但在中国人心中,中国的疆域在汉唐就大致确定了。明末距今400年,或许没有了明朝,但肯定会出现新的王朝,而随着热兵器的进步,游牧民族只有挨打的份,当开疆拓土在军事上变得更容易,经济上不再是只亏不赚,而变得有利可图,那对外扩张将会是中原王朝的必然选项。
2,清朝促进民族融合。我们华夏的民族融合不是从清朝开始的,曾经的匈奴,鲜卑,契丹,党项,他们在哪里?不是都被汉族同化了吗。而满清是利用少数民族压制汉族,少数民族地位高于汉族,恰恰阻碍了民族融合,看看现在,恐怕能谈得上融合的只有满族吧,而且很多还是汉八旗。
3,人口发展。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有一定作用,而大部分是要感谢土豆,红薯及玉米等作物的引进推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明朝末期引进并推广开的,而明末是处于小冰河时期,自然灾害频繁,社会动荡,人口依然发展到一亿人,就是得益于此。
二,再说说清朝带来的恶果吧。
1,打断了中国社会向前的发展。明末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一些工场雇工达到几千人。海外贸易大规模开展,每年流入大量白银,沿海地区大量向南洋地区移民,而这些活动不晚于欧洲,而明末大量土地兼并,一方面是造成了社会危机,但另一方面,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到城市谋生,而这些劳动力正是发展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学过中学历史的都知道,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圈地运动”吧,如果没有满清,那明末的社会危机是可控的,那工业革命最先在中国出现也不是没有可能。而满清的入关,在大范围屠杀和破坏,随后进行闭关锁国打断了这一进程。
2,开历史倒车。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宋朝,明朝都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宰相或者内阁的权利和皇权相互制约,分工明确,文官治国,已经接近现代国家政体,才有了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国家依然正常运转的事。同时明末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思想。而清朝为了维护少数统治多数的局面,极力推行奴化愚民教育,发动残酷的文字狱,打断了读书人的脊梁,消灭了士大夫敢于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思想,所以清朝的皇帝独裁,大臣全是奴才,所谓军机处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而不是内阁。这种后果,遗害至今。清朝统治者思想的禁锢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不但没有进步,比起明朝反而退步了。同样,为了维护统治,对枪炮等汉人容易掌握的武器极力压制而得不到发展,使得中国的科技水平停滞不前和甚至倒退,当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清朝军队装备水平甚至不如明朝。
华夏民族既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三次历史发展关键时期都被野蛮民族或者极端思想的外来入侵打断。幸运的是流淌在华夏民族骨子里的优秀文化基因还未被完全抹去,几千年锤炼出的聪明头脑依然还在,同时我们依然是最吃苦耐劳的民族,所以虽经历磨难,但依然走在复兴的道路上。清朝喜欢或者不喜欢都已成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我们研究这段历史的专家就应该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客观的展示历史的真相,以便于今人吸取其中的得与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上是个人看到这个话题而对“清粉”的某些言论的一点想法,仓促之间难免有偏颇之处,欢迎指正,不喜勿喷。
百家讲坛最火的是谁?
《百家讲坛》最火的是易中天老师和于丹老师,二者在当时难分伯仲,一个讲历史,一个讲国学,领域不一样,一样的是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当时新华书店门口的大电视滚动播出于丹讲的论语心得。驻足听了一会儿,太浅薄。易中天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结合起来品评三国,引经据典,生动活泼,讲的确实好!也因为《品三国》买上了别墅。
后来,批评的声音多了起来,有人专门写书,什么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啦。前几天,看到某个著名主持人在他的节目里说:于丹说的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于丹对于批评持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承认自己没有专家专业,自己讲的通俗,虚心接受。于丹老师的心胸格局让人佩服,深得《论语》精髓!
易中天老师在写《易中天中华史》,买了一本《祖先》看,把一些悬而未决,模糊不清的问题下了个结论,逻辑严密,合情合理,挺好!比柏杨好,柏杨讲历史除了痛心疾首,骂中国人是酱缸外,拿不出一个解决方案,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百家讲坛最火的是谁?
央视的《百家讲坛》应该是21世纪初,随着经济传媒技术不断发展,中国人对文化需求不断增加的一个代表。我从初中,大约是2004年左右就开始看《百家讲坛》,现在又从事与历史、文化相关行业的人,可以说,《百家讲坛》对于塑造我对历史的认知,历史感有着很大的帮助。
《百家讲坛》的栏目创立于2001年,开始的口号是“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开始的《百家讲坛》栏目真的是,天文地理、生物医学无所不包,当时的摄制组主要是奔赴各个大学,去录制一些公开的讲座。这些主讲人也都是在学术界非常有影响力的,比如叶嘉莹、厉以宁、李政道、杨振宁等等。当时,《百家讲坛》的定位是给高中文化水平以上的人看的,所以学术性比较强,曲高和寡。因此而名列央视10套收视率的末位,俨然被淘汰。
我开始看《百家讲坛》的时候,这个节目还没有火起来。尤记得,当时已经在开始转型,比如与现代文学馆合作,开始偏向人文类题目,比如讲曹禺、老舍、张恨水以及北京文化等等。那个时候,《百家讲坛》首播时间是在每天中午12:45,正好我所在的学校离家较近,所以每天中午都是回家吃完饭,看完电视才回学校。
后来,开始出现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当时,节目组选择这个题目原因就是清宫剧盛行,所以本着正本清源的原则开始做这个节目。没想到一经推出就效果强烈,后来很多人将阎崇年称之为“开坛元勋”。
后来,则又有了易中天讲汉代风云人物(时间是2006年,在易中天之前,也请了很多学者讲论语、老子等等,但是都不温不火)。我印象之中,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讲的比较中规中矩,其实在首播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印象之中是重播的时候,才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易中天是尝试用现代语言讲历史的第一人,所以大家很新鲜,一下就被吸引过去了。易中天应该算是《百家讲坛》里面知名度最高的。
其实,在诸多节目里,收视率最高的并不是易中天的节目,而是纪连海的《正说二十四臣》。因为纪连海是中学老师,所以讲课没有太多的理性分析,更多的是讲故事。所以,这趟节目开创了评书话的讲课方式。
后来,真正推动国学热的人应该是于丹。我有幸曾在现场听过于丹的试讲,大约是2007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已经上了高中。对于高中生,且不了解《论语》的人来说,于丹的内容的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为她所讲的东西,让我发现了传统古籍离现代生活不远,它是有存在的价值的。虽然后来知道,于丹的东西有很多问题,我在之前的问题也分析过,但是那个时候真的觉得于丹很厉害。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于丹在第一次录制的时候,因为衣服与《百家讲坛》的背景色相近,所以录制之后效果并不好。于是,导演要求于丹在当天晚上重新进行录制,也就是重讲一遍。一般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不愿意去听了,而且又是晚上七点开始,大家都要回家吃饭。可是没想到的是,那天晚上,听众不减反增。大家听完之后,纷纷感慨,于丹肯定会火。果然,在节目播出之后,于丹的节目成了一个文化事件,也推动了普及传统文化的作用。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论你喜不喜欢于丹,也不论她讲的对与错,于丹在推动传统文化方面,确实气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什么有人说《百家讲坛》里部分学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这个提问没有错,《百家讲坛》不是学术论坛,而是科普文化论坛,主讲人如何用通俗语言把事情讲清楚是最基本要求。另外重要的是讲的技巧,如何增加故事性和生动性,吸引更多的人去听。
如今媒体传播非便捷常,网络平台给每一个人以公开表达的机会,百家讲坛也是如此。这个节目不是说“权威讲课、听众不能质疑、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考试要考。引发观众收听收看并参与讨论更重要。所邀请的主讲人,并非泰山北斗级别的,只要是资深人士,就有机会,
早期比较活跃的几位,如纪连海、袁腾飞,都是中学教师。如蒙曼等大学老师职称还是副教授。这些主讲人都不是所谓专业一流。如有了教授职称的于丹、易中天,同样被质疑。
钱文忠应该专家级的了,但他讲的印度史听起来很无趣。很难坚持听完就放下啦。
最喜欢的还是马未都的系列,这与喜欢逛博物馆看文物有直接关系,但马爷结合自己经历讲出来的知识,很吸引人并容易被记住。
百家讲坛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
易中天: ”百家讲坛“里最大名鼎鼎的就算他了,讲了一遍”三国“,后来据说觉得自己的肢体语言有的地方会误导听众,于是要求重新讲一遍,所以有了“易中天品三国“的“重新讲演版”。不知道他自己对这第二次讲演有什么感觉,准确了很多? 我却觉得少了很多激情,互动和包袱似的。这种事情好比“一鼓作气,再衰而三竭”。第二次虽然思想上会完备很多,但却无论如何有第一次的情绪饱满。所以我觉得AL GORE是不会再出山竞选。那种经历一次就让人精疲力尽。况且最近春风得意,又是奥斯卡又是诺贝尔,不要太忙。。。想必他是深有体会所谓“一门关一门开” 的道理了。哪条路又比哪条路好呢? 不过是人以自己的贪心来妄想罢了。坏了,扯远了。是要说易老师的。。。无论如何,很佩服易老师的敬业和认真。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想必生活中也是个很NEAT的人。
高晓松为什么上不了《百家讲坛》?
连大学都没读完,拿个扇子装文豪。恶心!
你怎么评价百家讲坛?
谢谢邀请。这个节目好,我非常喜欢看。
百家讲坛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节目,哪个方面的都有。我喜欢里面讲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我原来不知道的很多历史知识都是在百家讲坛里学习到的。
百家讲坛好,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评价。首先是它讲的东西非常真实,都是经过历史考证的,或者是得到大家认可的。
其次,它讲的知识有连贯性,一个人物,一个故事,都要讲完整,讲透彻。让人听着很过瘾,一听就要听完,不然心里受不了。
再有,百家讲坛这个节目留下了好多悬念,让人想去刨根问底。有些没有经过完整认可的事情,我们不免去想,去研究。增加了这个节目的趣味性,令人留连其中,不能自拔。想不喜欢都不行啊。
还有,百家讲坛里面讲课的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去跟随他们学习进步。
你认为《百家讲坛》谁讲得最好?
这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观众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本人已经很久没有看过百家讲坛了,还停留在十年前的记忆里。我觉得讲的比较好的有易中天,王立群,蒙曼,钱文忠,曾仕强等人,本人比较喜欢曾仕强,觉得曾仕强教授讲的最好。
曾仕强教授来自于宝岛台湾,是一位管理学大师和演讲大师。我在百家讲坛看了曾教授所讲的《胡雪岩的启示》和《易经的奥秘》,从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感慨良深!
曾教授的演讲方式和技巧无人能及。曾教授每次演讲都是面带笑容,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百家讲坛其它的主讲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多是一本严肃、一本正经地讲课,太严肃了讨人不喜欢。像郦波那样的笑咪咪的,又使人感觉很轻浮,不像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曾教授面带微笑,每次演讲都使人很舒服,如沐春风。
曾教授演讲水平之高,无人能及。曾教授不像其它主讲人一样,90%都在讲故事,给人一种你看书你也会的感觉。曾仕强是以讲道理为主,顺便讲一下故事。其它主讲人从故事中所讲的道理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是曾教授得出的道理独特而且深刻,放佛使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人生。比如从胡雪岩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所谓人生,就是阶段性的调整”,我深深地记在了心里,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曾教授讲的都是为人处事之道和为人的智慧,非常实用,我们可以灵活的运用于生活之中。不像一些学者所讲的内容,假大空,文采华丽,毫无用处,净是心灵鸡汤。也不像另外一些学者,不切实际地吹捧表扬,歌功颂德,显露出了自己的奴性媚骨,让人看不起。
百家讲坛上,我最喜欢曾教授的演讲。他演讲的内容深深地影响了我,听了他的演讲之后,才能够真正地觉悟,打造乐天知命的无忧人生。
百家讲坛最厉害的讲师是谁呢?
最厉害的应该是叶嘉莹叶先生了,她讲的是唐诗、宋词、元曲,讲的古风古韵、不矫情、不做作,全是自己的感受,见解独特,没有八股,独树一帜。带你回到千年以前,身临其境,跟着古人一起悲伤,一起感叹,一起抒怀。每一讲都是一次身心的洗礼。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但是真正对诗词歌赋理解来说,叶老绝对是大家中的大家。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哪怕你是没念过书的人,也能领略到诗词歌之美。其他老师讲的听了后不感动,不激动,观点、理解都是统一答案,没有意境,像在听八股文,叶先生的观点能让你觉得她在用抒情的方式诠释作品。强力推荐!
中国近代能称得上‘’先生‘’的女人又有几人?叶老是公认的叶先生,易中天、王立群等人见到叶老恐怕也得尊敬仰视!叶老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功臣。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国学大师曾仕强逝世,曾为《百家讲坛》讲解《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