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站在麦芒上
南京自唐宋以前就有六朝古都之说,可见该地风水还是比较不错的。那么南京到底有没有龙脉呢,如果有,为什么建都在南京都是诸侯国,而不是一统天下的某个王朝?即使是大明帝国也只是朱元璋和他的孙子朱允炆定都在那里,等朱棣从侄儿手中夺得王位后,就请了当时有名的风水师为自己挑选灵位后,借故迁都北京。于是就有了明十三陵和故宫这一伟大的建筑。那么南京既然也是风水宝地,又有龙脉,可千百年来为什么入主南京的人,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成不了王者霸气呢?
这或许还真跟秦始皇有关。今天我就来讲一个秦始皇擅自改变南京风水的故事,也许是他的这一改动,让南京的龙脉有了变动吧。
对于秦始皇,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就我个人而言,他统一天下,扫灭六国,统一海内,废分封,立郡县,还是颇有成就。建立大秦帝国后,制定出皇帝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等,为后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军事上他南平百越,北伐匈奴,为帝国的长治久安修建万里长城,在古代虽说是无数民工尸骨垒起来的,但在建筑史上却是独一无二的,他在崇山峻岭中创造出奇迹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话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就有不下五次的出巡记录。那时候出巡相当于现在的视察工作,以那时的交通来说,外出视察工作可是个苦的差事,从这一点上可以说秦始皇是个很勤勉的皇帝。
有些皇帝坐稳江山,就在皇宫这温柔乡里享乐了,可秦始皇却不同,他要看一看自己统治的帝国还有那些纰漏之地,他得去补救。万里长城这一浩大的工事就是这样子,如果不是为了抵御外敌的铁蹄,打死他也不会做这劳民伤财的事。那时民间就流传着:亡秦者,胡人也。他把这胡人定义为匈奴人,所以大兴防御工程,可他没有想到这胡也竟然是自己的儿子胡亥。(以后抽时间专门写这段故事)
为了能让自己一手建起来的大秦帝国能世代永存下去,他又有了长生不老的想法,高大的工事可以挡住外敌,可人的生命何其短暂,既然如此那就向神仙讨要不老仙丹吧。没他把这想法一说,朝堂上有个姓徐名福的人说:皇上我知道东方有一叫蓬莱仙岛的地方,那里住着长生不老的神仙,你给我派些人手,拿些金银珠宝,我去到神仙那里为大王求取丹药,你看如何?
秦始皇一听非常高兴,就让他带五百善男善女人去蓬莱仙岛为他求取长生不老药。可徐福呢一路游山玩水,钱花完回来对秦始皇说:皇上,我这次是白跑一趟,神仙们嫌钱少,都不来见我。
秦始皇一听就说,不就是嫌钱少吗,这次你多带些钱去就是了,一定要为我求取长生不老药。这次徐福带了很多金银珠宝,带着人浩浩荡荡出去云游四海去了。他这一去就是十年,要不是秦始皇出巡途中遇到他,徐福还过着乐不思蜀的生活呢。他花言巧语骗秦始皇大量钱财,就是给自己出游拿川资路费呢。秦始皇哪里知道,还等着他去蓬莱仙岛为他求取长生不老药呢。
再说秦始皇出巡可不像徐福那样一路尽情于山水之间,他视察大秦帝国,为的是铁桶的江山能万世永存。不过这次秦始皇出巡,他的所作所为惹怒了玉皇大帝,不仅彻底改变了秦王朝也让他死于归途中。秦始皇一定没有想到,公元前210年的这次出巡,为他的人生画上一个遗恨千古的大句号。他为能长生却已老死在归途中,那一年他才50岁,生命的行程却走向终点,这个地名我记得,如今大家叫它邢台。
有些时候我愿意以宿命方式来写故事,于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是如此。当然这是故事,但故事里透出的玄机,却值得我们每一个读故事的人去思考。
还是回到这次出巡上吧。这一次出巡,秦始皇依然以他九五之尊号令于天下。在途径南京的时候,只因他听身边的术士们说金陵山势俊秀,有王气透出,五百年后必出君主,言外之意又似乎告诉秦始皇你的大秦帝国有五百年统治时间。可秦始皇哪里听得出这些,他想的是自己的江山自己做主,并且世代永存下去,自己还要长生不老呢。再说自己金戈铁马横扫天下,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怎能让给别人。于是他命令百姓,把金陵山脉给挖了,断了南京城的龙脉,又泄了它的王气。切断了石头山的山脉,还用秣草填满,把金陵山改名为“秣陵”,这“秣陵”可有贬低的意思,人家金陵叫得好好的,怎么就把它变成草料叫呢。从这点上我看秦始皇真不怎么厚道。
再说他挖山把城外的水引到南京城里,要知道过去的秦淮河是在城外流淌的,秦始皇这一举动改变金陵的风水布局和走向。或许正因为这一点,断了龙脉和王者霸气的金陵倒也润育出数不尽粉黛佳人,她们似水柔情,有些人一直被今天的人谈起来还津津乐道。
如果说秦始皇挖了金陵山又人家改名,还把秦淮河引进南京城里,仅仅是为了破坏风水也就罢了,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鞭打方正山,他这鞭子打下去也就打断了秦朝500年基业,触怒了三界之主的玉皇大帝,这可犯了大忌。王权统治至高无上,哪怕你是人间帝王,还不是受玉帝的统治。另外秦始皇只是把自己当成人间地主,认为天下任何东西都是他的,他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他哪里知道这方正山可是大有来头。这可不是凡间之物,人家乃是玉皇大帝手中的大印,那天玉皇大帝刚盖完公章,把它放到桌子上,它呢就趁机溜到桌下又滚落到人间,化成一座方方正正的方正的方山出来。玉皇大帝一看也只好作罢,放它下界历练一段时间,就当休假了。现在天下基本稳定,分裂局势已经统一。他屈指一算大秦国还有五百年的基业,未来的大东胜神洲也会呈现出一统九州四海大业繁荣昌盛新面貌,现在一时半会儿也用不上它,姑且让它在人间逗留一番。可玉皇大帝哪里想到,这秦始皇出巡的时候听手下术士说金陵有王气就切断那里的龙脉。他不仅鞭打方正山的身,还用宝剑削方正山的山顶,这一打一削让玉皇大帝这块大印元气大泄,正在里面养精蓄锐的它,疼的身体猛地抽搐一下,一股气流从山里面窜出。
这天玉皇大帝正在龙书案上阅读公文,他的桌子猛地颤了三颤,只见方正山里窜出一股青气冲向云霄宝殿,直奔自己的书案上飞来。玉皇大帝就是一愣,待他仔细看清眼前的龙书案上那块大印自己又飞回来了,只是这印首削去一个角,印身出现三道鞭痕,最让他吃惊的还有大印正中还有窟窿透出,玉皇大帝一见他这副模样摸样就问人家发生什么事了,这大印声泪俱下就把自己遭遇说了一遍,末了还添枝加叶地说秦始皇想与玉皇大帝同寿,想争得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现在他四处派人寻找长生不老方,等长生后好到天上跟玉皇大帝争王位,他现在已经修登天的梯子了,让天下青壮年都为他修,如果主人你不出手整治他,迟早有一天秦始皇会把登天的梯子修好,带领凡人来天宫捣乱的。
玉皇大帝起初也没在意,听大印一说,还真动怒了,他派顺风耳和千里眼查看人间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这两个神仙不大一会儿就回来了,都是一脸的惊慌。报玉帝,大事不妙,人间乌烟瘴气的,有一大队人马挖河劈山,另外还有数不清的劳工背着石头往山上爬,从海洋到山岭人间正在建一座巨大的工程。还有一队人马正在蓬莱仙岛,看样子是在寻找登天的入口。
玉皇大帝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怒骂道:好你个不识好歹的赵政,我派你下界一统天下,为的是让你把神州管理好,建设好,别整天兵荒马乱的给我添堵,谁让你修登天梯子了,我给你大秦基业五百年也是增加你在人间的功德,想不到你把下界前和我约法三章的事全忘了,既然这样我就让阎王爷收了你的阳寿,回天上好好给我反省反省,反省好我既往不咎,反省不好,我让你下辈子当猴子。
秦始皇就这样在出巡回来途中死了,他的长生不老梦破灭了。徐福带着童男童女跑到日本岛落地生根繁衍后代去了。只有秦始皇心生怨气,为了不让冥界鬼差抓住他,灵魂飘离肉身四处乱撞,刚好被三十三重天兜率宫里的太上老君遇到,他赶忙分身下界到人间,化成一道士收了秦始皇的魂魄。这位自开天辟地第一神仙,为了有朝一日夺回自己最高统治权,就把秦始皇的魂魄放在花果山上一个可以孕育天地灵气的石头中,也不知孕育了多少年,秦始皇的魂魄在接受天地日月精华后,成为不可一世的猴子,于是就有了明代吴承恩老先生的《西游记》流传后世。
南京的秦淮河沿岸有很多仿古建筑,是什么建筑风格?
欢迎您来南京游玩~南京秦淮河沿岸的建筑风格是:“徽派建筑”风格。
南京秦淮河沿岸“徽派建筑”风格具体表现为什么样子呢?
简单一句话可以开门概括:“青砖小瓦码头墙,回廊挂落花阁窗。”细心的您肯定发现,这秦淮河沿岸的仿古建筑物,都是“青砖小瓦”的。这“青砖小瓦”有什么作用呢?您可别小看了它们,它们不仅小巧而精美,还具有冬暖夏凉的作用呢。
那么这“马头墙”又是何解呢?
这“马头墙”,就高高的挂在秦淮河沿岸,古时候又称“防火墙”,这和咱现在电脑上的“防火墙”可不同,它是为了防止火势扩大的城墙。
所以您看这秦淮河沿岸的仿古建筑,不仅古色古香,还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呢!
古时候秦淮河上有许许多多船只,有卖各种各样的东西的,两岸的居民只要打开窗户放下篮子财物,说清楚要买什么东西,篮子一提就搞定了哦~
【我是小欧南京本地自媒体,南京老乡点个关注呗~】
风水是伪科学和迷信吗?
电影《寻龙诀》胡八一口中总是念叨着那四句“寻龙诀”: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同时他手里还总拿个“风水罗盘”,罗盘的指针自己一转,棺椁位置便可得知。
风水罗盘
还别说,中国古代墓葬的选址还真和风水、八卦有点关系。但其中玄妙,远比这虚构出的“寻龙诀”复杂多了。
《地理新书》是北宋唯一官修的阴阳术书,保存至今。其中对于墓葬选址,主要的理论是“五音姓利说”与“昭穆(贯鱼)葬法”。这套理论是如何应用到墓葬选址的呢?我们尽量给大家一个简明的解释:
所谓“五音姓利说”,就是将人的姓氏分成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对应阴阳的金、木、水、火、土,由此在阴阳地理上便可找到与姓氏相应的宅(冢)地之位向与时日。譬如说北宋的皇帝姓“赵”,属“角”音,对应木行;木主东方,阳气在东,最吉利的墓葬选址便如图:
“角”音吉利葬地
“昭穆(贯鱼)葬法”解决的是如何体现宗族内部各成员的长幼辈分、亲疏关系,换言之,也就是祖庙的排位、祖坟的葬地等应该怎么安排。
“昭穆”语出《周礼·冢人》——“先王葬地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它提出了一种被后世称为“昭穆制度”的宗法次序管理概念。在《地理新书》中,昭穆制度被形象地展示为了一种类似贯穿的鱼串的形式,如下图,其中术语可大略地理解为:“尊穴”是你的墓,“昭穴”是你儿子的墓,“穆穴”是你孙子的墓,他们以如下“贯鱼”的样子安排。
昭穆葬图
注意,上面这个“昭穆图葬”只是一种相对位置关系,而非南北位置关系,最终的葬地还要把“昭穆葬法”和“五音姓利说”结合起来才能推出,需参见下图:
《地理新书》把地域划分为7*7的方格图,每个音的姓氏在图中都有各自不同的最吉、次吉、不吉不凶、次凶和最凶位置,“角”音的最吉、次吉和不吉不凶分别对应图1、2、3中“穴”字的所在。按照“最吉给你,次吉给你儿子,不吉不凶给你孙子”的思路,于是在图4中,南边的“祖穴”就是你的墓,西北的“穴”就是你儿子的墓,东北的“穴”就是你孙子的墓,简化来看就是图5(丙、壬、甲是穴位,1、2、3是祖辈顺序);而这又正好和“昭穆图葬”的要求相合。同理,“商”音姓氏最后推算下来,墓葬选址就如图6。
结合“昭穆葬法”和“五音姓利说”
现实证明,“五音姓利说”与“昭穆(贯鱼)葬法”这套理论是被践行的,北宋皇家的宋陵就基本按照这些理论布局;如有相左之处,大概是陵区的实际情况无法同时满足陵区中众多墓葬的山水、穴位要求,因而只得做了适当变通。
不过问题在于,要知道北宋可是中国历史上格外重视风水堪舆的一个时代,北宋之前之后是否也使用同样甚至类似的墓葬选址理论呢?并不尽然。譬如且不论“五音姓利说”,前述《周礼》所记的“昭穆制度”是否在前朝的现实中被推行?如何推行(与《地理新书》所展现的是否一样)?现存的陵墓又该如何使用这一理论分析、认识?这些都仍是学术界争论不下的问题。
至于什么“前有照,后有靠”(背山面水)之类的“风水”说法,可能也确实在中国古代广泛流传,只是尚未上升至如前述那般高度理论化的层次吧。
宋陵中宋真宗的永定陵
有哪些书籍是关于风水的?
中国风水学中经典入门风水书籍有哪些?
风水堪舆,是中国独有的一门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然而古今的风水师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故意加入一些玄理,使得风水学出现鱼龙混杂,难辨真假。故而编者特意推荐一些经典的书籍,读者有兴趣不妨买来学习学习,从这些经典可靠的书籍入门。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一:《易经》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这是从古流传下来对此书的一个评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它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且深邃的经典巨著,它包罗万象,其中亦有对未来事态的发展的预测,最早的风水便是从这本书里演变而来。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二:《青囊经》
在风水当中,堪舆是重中之重,比如选择一个好的风水宝地,这便需要用堪舆的手段来寻找,而《青囊经》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权威也是首部理气堪舆的经典巨著,为学习风水必看的经典,后一些古名人也是据此书而创作了许多经典的风水书籍。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三:《撼龙经》
此书亦是属堪舆一脉,乃是风水地形脉络方面的权威圣典,它也被称作是最极至的中国古代测绘学代表,古代许多皇帝找的风水师,选择龙脉时便是依此来挑选。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四:《葬经》
《葬经》是中华古代术数奇书,也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其作者郭璞亦是受后世代风水界的推崇,被尊称为东晋后历代中国风水的鼻祖。《葬经》从阴阳到五行等方面,都开辟了风水历史上的一个先河,也算是万经之首。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一:《地理正宗》
杨筠松等人著作。上卷为搜集整理的阳宅典籍及注解,如《黄帝宅经》、《阳宅十书》等;中卷为阴宅典籍,历代风水宗师存留下来的理论著述及注解;下卷为针对风水的历代檄文,如王充、嵇康、胡翰等人的辩论与对答。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一:《地理五诀》
《地理五诀》一书著于清乾隆丙午年间,著作者为赵玉材先生,字九峰;,当年编写《地理五诀》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风水学中“泥沙俱下,龙鱼混杂”的局面,希望言简意赅,言语显近,地理风水学者一读能懂,达到通俗易懂的目地。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一:《发微论》
《发微论》·一卷〔通行本〕 宋蔡元定撰,从辩证的角度讲解了风水的理论精髓,只有一定风水基础的人才能感觉到内容全面,思想深邃,于事无所不究,义理洞见田原,奥义精妙,融会贯通。此书可称的上是风水理论的“心经”。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一:《葬法倒杖》
葬法倒杖,唐代杨筠松·著 。共六章:认太极、分两仪、求四象、倍八卦、倒杖十二法、二十四砂葬法。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一:《玉尺经》
作元刘秉忠撰,明代刘基作注解。为风水实践的玉尺经“三赋”——《造微赋》、《逐吉赋》、《天机赋》是选择、衡量风水好坏的标准。所以《玉尺经》“三赋”的内容是精微至妙的正统风水文化。
经典风水学书籍推荐之一:《催官》
《催官篇》·二卷〔通行本〕 是书分龙、穴、砂、水四篇,各为之歌。龙以二十四山分阴阳,以震、庚、亥为三吉,巽、辛、艮、丙、兑、丁为六秀,而著其变换受穴吉凶之应。
结语:
古语有云:顺应天时,巧借地利,促进人和。建立天理人的和谐系统,就是风水的本质。古往今来。风水学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就是很多人不得要领,今次编者推荐了一些相关书籍,希望风水学爱好者们能够自己找到风水的入门方法,很好的传承下去。
秦淮河的夜景好看吗?
如果是北方人的话,还是值得去看一看的。南方人,又恰巧是江南地区的话就算了,同类型太多了。也就怀念一下古人了情怀嘛。
最后,夫子庙附近的饭店慎入。又贵又难吃。
上联:秦淮河上灯影乱,如何对下联?
下联:昆明湖畔人如潮。
夫子庙和秦淮河是不是晚上游玩比较好?
- 秦淮河哪里都好就是味道太不一般了,十一月初夜游秦淮河需要多穿些,即便岸上不冷,坐久了也有些不舒服,游船有两种,不建议大家坐豪华版,失去了意境;吃的就太多了,我没有在里面吃,也不知道里面哪家好吃,但是在这里在这里推荐大家去“南京大牌档”,价格亲民,口味地道,可以微信关注取号排队、点菜、买单,很方便。顺便提一下大牌档附近有一家“紫砂烤梨”养生祛火,不那么甜,但是冬日里暖暖的一盅真的沁人心脾!
风水物品真的有用吗?
我看了多年风水了,我来给你解答一下。首先风水主要是讲的气,道家认为所有的物品都由气化而成,这个已经得到科学的证实。看风水,无非看的就是气,这个气跟玄空里面的气不是一出,我所说的气是阴阳之气。风水里面藏阴阳,风水师要做的就是将阴阳之气平衡。关于你问的风水物品,我可以跟你说是有用的,但是得用对位置,比如我们讲的五行之气,如果房间内五行不调和,就需要用到风水物品,比如带有五行属相的摆件,当然我很少用这些,我通常用动物的毛发。还有镜子,比如门外有煞,就需要用的凸镜。这些只是浅显的道理,关键还是一句话,风水物品有用,但需要用对地方,有些是需要开光的。
上联:烟波浩渺秦淮河;请来个下联,谢谢?
烟波浩渺秦淮河,
风平浪静夫子庙。2018.2.9知足常乐
南京的秦淮河有什么历史么?
感谢不甘落后的邀请,我这里有一篇对秦淮河介绍的极其详尽的文章,但我不知出处与原作者是谁,只能致谢!原文如下:
历史由来:在远古时代,秦淮河就是扬子江的一条支流。新石器时代,沿岸就人烟稠密,经济发达,这里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秦淮风光,以灯船最为著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灯悬挂,游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灯船为快。朱自清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可领略灯船丰采。现在经过修复的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白鹭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线,极富感情和魅力。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两岸酒家林立,浓酒笙歌,无数商船昼夜往来河上,许多歌女寄身其中,轻歌曼舞,丝竹飘渺,文人才子流连其间,佳人故事留传千古。六朝时,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更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胜地,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千百年来传于后世。乌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风流的中心,东晋时曾经聚居了王导、谢安两大望族而名满天下。隋唐以后,秦淮河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儒学鼎盛,南宋始建的江南贡院,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于是秦淮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节时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灯万盏,秦淮两岸,华灯灿烂,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在清代江南贡院考区高中状元者达58名,占清代状元总数的52%。明清两代名人,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翁同龢[hé]、张謇[jiǎn] 等均出于此。重要地位:流入城里的内秦淮河东西水关之间的河段,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两岸全部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飞檐漏窗,雕梁画栋,画舫凌波,桨声灯影,加之人文荟萃、市井繁华,构成了集中体现金陵古都风貌的游览胜地——秦淮风光带。在众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心目中,秦淮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她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摇篮。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主要景观:秦淮风光,以灯船最为著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灯悬挂,游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灯船为快。由朱自清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可领略灯船丰采一二。游客云集之处。“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因其得天独厚的地域人文优势,古往今来,星移斗转,在这“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美称“十里珠帘”的秦淮风光带上,点缀着数不尽的名胜佳景,汇集着说不完的轶闻掌故;曾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又留下了多少可纪可述的史迹!它既有历史上的繁华盛况,更有现代再创的灿烂美景,历代名人为它击节吟咏,当代志士为它慷慨放歌!经过修复的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白鹭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线,极富情和魅力。瞻园:曾为明功臣中山王徐达之府邸花园,太平天国时为东王杨秀清王府。瞻园是江南名园,布局典雅精致,小巧玲珑,曲折幽深。瞻园素以假山著称,全园面积仅八亩,假山就占了3.7亩。园中有三座各具风姿的假山,为明代遗物。位于夫子庙西,是南京现存两个古典园林之一。另一个是天王府中的煦园,建于明初。当时这里是徐达的府邸花园。后来乾隆南巡时曾驻跸于此,并题“瞻望玉堂”,遂名瞻园。走进雅致的回廊,数步后,便可见到一玲拢的奇石“仙人峰”,相传为宋徽宗时“花石纲”遗物。石高约丈余,颇具瘦、皱、透、漏、秀五个特点。该园分东西两个部分,大门在东半部,大门对面有照壁,照壁前是一块太平天国起义浮雕。大门上悬一大匾书“金陵第一园”,字系赵朴初所题。进门正中是一尊洪秀全半身铜像,院中两边排列着当年太平天国用过的大炮20门。二进大厅上有郭沫若题写的“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匾额,主要陈列文物有天父上帝玉垄、天王皇袍、忠王金冠、大旗、宝剑、石槽等300 多件,总陈列面积约1200平方米。该馆现已收集到太平天国文物1600余件,其中有42件一级文物,这是东半部。西半部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园内古建筑有一览阁、花篮厅、致爽轩、迎翠轩及曲折环绕的回廊,这些建筑和回廊把整个瞻园分成5个小庭院和一个主园。穿过玉兰院、海棠院,便来到精巧的花监厅。这里一步一景,涉足成趣。主建筑是静妙堂,静妙堂为鸳鸯厅,它一面建在水上,宛若水榭。堂前廊檐下有一排靠椅,供游人休息。同时可以仔细欣赏榭前假山,聆听山上泻下的三叠瀑布的声响,凝视山中石洞和山下一泓池水,这时你会很自然地走下廊檐,沿着假山小径及临波而建的石路走一趟,爬上山巅,看看曲水的源头,俯视全园景色,倍觉心旷神怡,无比愉悦。静妙堂把全园分成两个空间,南部视野近,北部视野远,北静而南喧,南北各建一假山和水池,以溪水相连,有聚有分,水居山前,隔水望山,相映成趣。瞻园位于南京市瞻园路208号,又称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从夫子庙向西步行七八分钟即到。夫子庙:是孔庙的俗称,原来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公元1034年,位于秦淮河北岸贡院街。它利用秦淮河作它的泮池,南岸有照壁,北岸庙前有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另外庙东还有魁星阁。由于时代要求,孔庙现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985年修复夫子庙古建筑群,周围茶肆、酒楼、店铺等建筑也都改建成明清风格,这里供应的传统食品和风味小吃不下200种。临河的贡院街一带则为古色古香的旅游文化商业街。同时按历史上形成的庙市会的格局,复建了东市场、西市场。
明远楼:高3层,为四方形,飞檐出甍,四面皆窗,是用以监视应试士子入贡院考试情况的栋宇。明远楼为江南贡院的中心建筑,据《贡院碑刻》所载:此楼修建于明嘉靖13年(公元1534年),虽距今已有460多年历史,但仍保存完好,它是我国目前所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明远”二字,取自于《论语》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含意。此楼高3层,底层四面为门,楼上两层四面皆窗,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它当时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此外,每逢中秋佳节,监临、提调、巡察等官员还可登楼赏月,品茗行吟,凭窗眺望那名闻遐迩的秦淮灯火。
乌衣巷:在夫子庙文德桥南,地处秦淮河畔南岸。三国时孙吴的卫戍部队驻此,因官兵皆身穿黑色军服,所以其驻地被称为乌衣巷。晋灭吴后,作为演武场的乌衣巷遭到荒弃。东晋衣冠南渡后,定建康为都城。位于城郊的乌衣巷渐渐有士族搬来居住,后来许多高门士族聚居于此,成为六朝有名的商业区和王公贵族的住宅区。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媚香楼:是李香君的故居。李香君是名著《桃花扇》中的秦淮名妓,传说实有其人。媚香楼位于南京秦淮河南岸,左牵文德桥,右携来燕桥,南望乌衣巷,北依夫子庙。
中华门:为明都城南门,明清两代叫聚宝门,是南京城门中最雄伟的一座,也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城门规模宏大,设计巧妙,结构复杂,共有四道券门,三道瓮城,另外还有27个藏兵洞,并有马道可骑马登城,在我国城门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白鹭洲公园:白鹭洲公园是一个以桥为特色的园林,园内宛如襟带的小桥竟有15座之多,其中有典雅玲珑的独孔桥、三孔桥、七孔桥,还有四角重檐的亭桥等。景色幽丽的白鹭洲公园,历史上称为徐太傅园,徐中山园、东园,是明初中山王徐达王府的东花园。解放前夕,已沦为一片废墟。1951年结合秦淮河整治,滩湖堆山,广植花木,整合适和新建了烟雨轩、话雨亭等园林建筑,园容初具规模,1976年建成开放。重建后的白鹭洲公园,以中国自然山水园为主格调,建筑采用明清江南园林的传统风格,与夫子庙地区明清风格的建筑群互为映衬,相得益彰。近来又建成集惊险、刺激、健身、消暑为一体的水上乐园,为游人提供了新的场所。白鹭洲公园紧邻夫子庙闹市区,是闹中取静的好去处,犹如镶嵌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秦淮灯会:以“神龙跃两岸,盛世共和谐”为主题,延续了去年的“水陆空”立体布展格局,在夫子庙陆上、十里秦淮河水上、明城墙空中立体布展,灯展、灯景、灯船、灯市“四灯”同展。从1月19日到5月4日,100多组大中型灯组、40多万盏花灯闪亮登场,再现“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盛世美景。同时,本届灯会秉承苏台交流的主题,延续了两岸互送灯展的良好传统,扩大了灯会规模,增加了灯组数量,相信今年的灯会可以吸引更多的两岸民众来南京亲身感受灯会的独特魅力,体验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民众同根同祖的浓浓亲情。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又称"金陵灯会",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早在南朝时期就有元宵灯会,当时的盛况堪称全国之冠。明初以来,南京的元宵灯会活动就逐渐享有"灯彩甲天下"之美誉,著名的河"灯船"也随之蜚声天下。20世纪以后,灯会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灯彩的扎裱技艺也不断提高,并推动了南京剪纸、空竹、绳结、雕刻、皮影、兽舞、秧歌、踩高跷等民间艺术的发展。
秦淮灯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时期,都城南京就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堪称全国之冠。自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以后,南京逐渐开始享有了“灯火(彩)甲天下”的美誉,河悬挂花灯的画舫(俗称“灯船”)随之蜚声天下。
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河流域,20世纪以后它主要集中在夫子庙地区,目前已经扩展到“十里”东侧五里地段,核心区域包括夫子庙、瞻园、白鹭洲公园、吴敬梓故居陈列馆、江南贡院陈列馆、中华门瓮城展览馆及中华路、平江府路、瞻园路、琶琵路一带。
秦淮灯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历代南京民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长久以来,它已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本土和外来的文化艺术贯穿于灯会中,构成其艺术内涵。每年的秦淮灯会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人,他们在领略秦淮灯会、感受金陵民间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秦淮灯会无论是历史意义、人文价值、经济价值还是社会影响都非常巨大,作为南京地区的特色文化空间,它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秦淮八艳:秦淮河,更以秦淮八艳的事迹闻名于世。秦淮八艳的事迹,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她们八人有几个共同点,首先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当时好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然后,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她们八人个个能诗会画,只是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来较多,她们创作勤奋,努力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
秦淮八绝:金陵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自六朝时期流传至今,多达80多个品种。名点小吃有荤有素,甜咸俱有,形态各异,尤其是以秦淮八绝(八道点心)叫绝。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夫子庙品尝秦淮风味小吃后,题写横幅:“小吃好吃”,亦作“吃好吃小”。
第一绝:永和园的黄桥烧饼和开洋干丝;
第二绝:蒋有记的牛肉汤和牛肉锅贴;
第三绝:六凤居的豆腐脑和葱油饼;
第四绝: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和什锦菜包;
第五绝:奇芳阁的麻油素干丝和鸡丝浇面;
第六绝:莲湖糕团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
第七绝:瞻园面馆熏鱼银丝面和薄皮包饺.;
第八绝:魁光阁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秦淮文学:唐朝诗人刘禹锡游金陵,看着以前非常显赫而后来又成为废墟的王谢宅第,曾作《乌衣巷》诗一首,慨叹这种历史变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也住这一地区。夫子庙附近的桃叶渡,据说是王献之迎接其妾桃叶的渡口。相传王献之的爱妾桃叶与其妹桃根乘舟来到这里,王献之来到渡口迎接,并作《桃叶歌》相赠:“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渡以王献之的风流故事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又以其“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的优美景色使人陶醉。唐代诗人杜牧有诗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全诗以叙事带出议论,但议论并非指向歌女(商女),而是指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人。这是诗的弦外之音。“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这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描绘的秦淮河畔在当时的繁华景象。朱自清和俞平伯曾共游十里秦淮并且各自都写了一篇游记散文,都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名。在他们清新优美的笔墨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卖艺歌女的同情与尊重,更可以看到作者对茵陈如酒的十里秦淮的喜爱与眷恋。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朱自清散文集》里有。
如今,秦淮河风光带,融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河房厅和民俗民风于一体,极富情趣,魅力空前。“十里秦淮”经过十年努力,如今以内秦淮河为轴线,以夫子庙为中心的具有明清风格、庙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多功能相结合的秦淮风光景区,以崭新的风姿出现在南京城,日益显示出她迷人的魅力。1991年5月,夫子庙和秦淮风光带被国家旅游局作为“中国旅游最好景点”推向国际旅游市场。
秦淮河从历史上看来,文明总是从有水的地方来的。且不说生命本身是从水从来,看几个文明古国,哪个又离的开水呢?正如同黄河之于中国、恒河之于印度、尼罗之于埃及。或者缩小到城市范围看,如同嘉陵江之于重庆、府南河之于成都、松花江之于哈尔滨、湘江之于长沙、珠江之于广州。
秦淮河对于南京就是这样的河,秦淮河在通济门分两支,一只绕道南城墙外向西流,称为外秦淮河;另一只通过东水关进了南京城,这才有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繁庶秦淮。南京城内的秦淮源自通济门,美在夫子庙。河水并不干净,有些发黑,显得怪沉重的,似乎连荡几道波纹都那么费劲,可在夫子庙、得月台、文德桥、石坝街、乌衣巷、朱雀桥、秦淮人家及长长的走廊之间不知怎么就显得美起来了。除了岸上人多,河里的人也不少,坐着画舫或是小船在泮池里随波荡漾的,大大小小的船儿象是在开碰头会,大船还象个样子,有几份古意;有的小船就有几份“今趣”了,它有个顶,看上去象是辆开在水上的夏利,很好玩。船儿一会儿穿过文德桥,一会儿钻过朱雀桥,来来回回的,好不快活。看着这些快乐的人儿和船儿,心情是不会不快活的,这长长的秦淮,给古老的南京带来不只是富庶、便利、金粉烟水气,还有数不尽的快乐。早在六朝时代,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已是繁华的地区,十里秦淮两岸是贵族世家聚居之地,也是文人墨客荟萃的地方。隋唐之后,一度冷落。明清又再度繁华,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为江南佳丽之地。秦淮风光最著名的是盛行于明代的灯船。河上的船,不论大小,都一律悬挂着彩灯,凡游秦淮河的人,必乘灯船为快。朱自清在他那篇著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此就有很好的叙述。经过修复的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古建筑群、白鹭洲、中华门城堡,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景观,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河房厅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线,极富情趣和魅力。千百年来,秦淮河哺育着古城南京,“锦锈十里春风来,千门万户临河开”,夫子庙附近的河房是绮窗丝幛,十里珠帘,灯船之盛,甲于天下。许多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风流韵夫子庙秦淮风味小吃是我国四大小吃群之一。夫子庙地区茶楼饭店,街边小吃,满目皆是,形成独具秦淮传统特色的饮食集中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夫子庙地区有七家点心庙制作的,因其工艺精细,造型美观、选料考究、风味独特而著称,经专家鉴定南京秦淮区风味小吃研究会于1987年9月正式命名这八套秦淮风味名点小吃为“秦淮八绝”。
悲情南京之秦淮河:一水秦淮多少梦:秦淮河与夫子庙一衣带水,由文德桥相连,一边是贡院书屋的谦谦君子,一边是阁楼红帐里的二八佳人,因了“君子不过桥,过桥非君子”这话,衍生了渡才子过河会佳人的画舫,想来“擦边球”古来有之。秦淮河流淌了千年、也包容了无数朝代里或沉重、或清浅的失意怠倦,文人骚客、仕人遗老,居庙堂之高的贵人达官,带着一身的落寞、半世的羁绊,在这十里秦淮上,在微凉却又飘荡着迷离的夜色里,听听江南小调,品品香茗佳肴、美人在怀,丝竹犹耳。大抵可以用浅斟低唱挥一挥尘世的浮名、官场的跌宕。六朝金粉、水洗凝脂的奢华,南宋隅安、晚明落魄的萧瑟,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一段段醉生梦死,与文人政客相互交缠的一腔腔辛酸与无奈,至今已变得遥远,曾经的十里秦淮唯一不变的、大抵是这喧嚣吧、如今你看、各地的游人、各色的景象、各样的声音,而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大抵也成了不同口中不变的谈资。眼前、没有了彼时的丝竹弦乐、昼夜笙歌、有的只是一水秦淮、承载者千古悠悠多少梦幻。
金陵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初1至30,为期1个月,在秦淮河夫子庙一带举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秦朝五百年基业,怎奈秦始皇三破南京风水,致使秦朝二世江山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