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墓
在离牛首山不远的长江边,有座没有碑文的“秽墓”,这是南宋初年臭名昭著的奸相秦桧之墓。秦桧世居建康,并被宋高宗封为“建康郡王”,死后埋葬在南京西南郊和牧龙镇牧牛亭,当年墓上“丰碑屹立,不镌一字”,据说是因为无人为其撰碑文。明朝成化十一年(1485年),秦桧墓被盗发,盗墓者“获金银器具巨万”,被抓获后,当地官吏有意“减其罪,恶桧也”。
[牛首山位于南京市南郊风景区江宁区境内]
(摘自《百度百科》)
青山处处埋忠蛊的主要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好象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
“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至于“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自同一首诗就不知道了 参考资料:http://www.ccview.net/htm/qing/shi/gongzizhen006.htm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这两句话是岳飞墓前的墓联。
意思是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岳飞坟前以白鐡铸造的秦桧夫妇像,何其无辜无辜, 因二人而日夜为人所唾骂。
“青山”和“白铁”本是死物,根本就不会“有幸”,也不会“无辜”,但经联子这样一些,天地万物仿佛都有了人性! 扩展资料: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抗金英雄 ,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的业绩不可磨灭。
他表达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岳飞...
白铁无辜铸佞臣的上一句
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写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 下联「白铁无辜铸佞臣」写岳飞坟前以白鐡铸造的秦桧夫妇像, 不骂二人而写白鐡之无辜, 因二人而日夜为人所唾骂。
对联所用到“青山有幸”和“白铁无辜”,“青山”和“白铁”本是死物,根本就不会“有幸”,也不会“无辜”,但经联子这样一些,天地万物仿佛都有了人性!青山本忌坟头,因为这会坏“风水”,但联中却说“青山有幸埋忠骨”,这就好比连山神都为忠臣而感动,宁可坏自己风水,也要做忠臣邻居!下一句“白铁无辜铸佞臣”也是同出一理!可见世界也为忠臣而感慨! 历史背景: 岳飞是南宋初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但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 ”罪名诬陷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
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
2l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
嘉泰四年(1204年)即岳飞死后63年朝廷追封为鄂王。
配殿启忠祠,原祀岳飞父母,今改作岳飞抗金史迹陈列室。
岳墓,也称岳坟。
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潜负其 尸,葬于北山之麓,宋孝宗即位后,以礼改葬于此。
陵园入口处有“精忠柏亭”,亭北侧墙上,为冯玉祥书写 的石刻题词“民族英雄”。
进墓园门,两侧是碑廊,陈列历代石碑125块。
北廊是岳飞诗词、奏札等手迹; 南廊是历代名人凭吊题咏、岳庙几次重建的碑记。
现在的岳飞墓阙是1979年整修时按南宋建筑风格设计的 ,墓道两旁陈列的石虎、石羊、石马和石翁仲,是明代的遗物。
墓阙下有四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 ,即陷害岳飞的泰桧、王氏、张俊、万俟呙四人。
跪像背后墓阙上有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我姓来,我想知道来姓的起源是什么?非常感谢!!!
姓氏起源——来姓 来姓起源:一、出自子姓,是汤王后后裔。
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东南,一说在河南荥阳东),其后遂以封地名郲为姓,后因避难去邑为来姓。
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参见《史记.殷本纪赞》。
路史: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
二、传说大禹的后代。
三、商朝莱侯的后代,莱侯曾与太公争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后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一作唐,在今山东鱼台东),遂有莱氏,后去草头作来氏。
郡望堂号:江都郡 姓氏家谱:萧山来氏家谱 历史名人:来济, 来曜, 来秉奎 下面是我们山东寿光的家谱上的序:来氏序者,序来氏也。
周有来章,汉有来歙,唐有来济。
来氏之姓,自古有之,非一世矣。
即今之世,登莱莒州、益都、朐邑、乐安、寿县,来氏之姓,渤海(这儿还有两个字,我不认识)。
嗟夫!古今之不同,典籍之不明者,闻吾姓,愕然惊,哑然笑者,真犹蜀犬吠月,粤犬吠雪,少所见而多所怪。
坐井而观天,非天之小,实所见者小也。
余自少时,至职参髯澹??淦自啤N沂俏颐悄嵌?牡?1世,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是第11世来笑山(字秀春),现在有这位先祖的墓碑,是同治三年岁次甲子五月立石。
我们那儿的排辈是这样的:朝城凤常庆,延寿建庭恩。
我是延字辈。
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资料:萧山来氏,属于子姓,由于未入《百家姓》而被人视为不是古姓。
其实,来氏在史传中早有所见,东汉云台28将中就有来歙,因战功被封为征羌侯;三国时蜀有来敏,学识为时人所称;唐朝来氏入仕而有名者更多,甚至有人冒姓。
但因谱系失传,世系不易贯穿。
据现存《萧山来氏宗谱》所载,萧山来氏是两宋之间,由河南鄢陵迁来,卜居萧山,繁衍生息,成为大姓。
来姓后裔有分布四川、湖北、陕西、山东等地者,也有返迁回河南者,惜难详考。
从现有资料看,萧山来氏的世系,派脉、事业以及繁衍沿革尚能研究其概貌。
萧山来氏的繁衍外迁 萧山来氏向外省繁衍,大约在宋代后期。
始祖来廷绍之幼孙来师周一支,迁回河南洛阳,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献不足,无可征考。
据《洛阳来氏家谱》序所记,在明代中期,来氏家族自萧山迁入洛城,至今四百余年,洛阳来氏的始祖名无考,字承甫,迁洛后住城内西北角仓街,卒葬城北金家沟村西,为洛阳来氏一世祖。
冢前有碑,相传至五世,有来思信者又迁至距洛阳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
延秋是唐武则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缓秋凉而得名。
洛阳来氏至今已有二十余世,现有二百二十余户,人口近千。
洛阳、延秋来氏的前十二世,据延秋来布周考列如次: ①来承甫 ②③④失考 ⑤来思信明末避乱,由洛阳迁延秋 ⑥来秉乾 ⑦来焕 ⑧来迎祺 ⑨来大生来廑生 ⑩来百龄 ⑩来加禄来加福 ⑩来宗有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赴陕州 三子太和、遂和、三和(后由陕州迁咸阳)。
洛阳来氏族人有传代排字,在重修洛阳来氏家谱后附有一大段联句称: 来氏祖籍本萧山, 洛城、延秋一脉传, 至十二世有“宗”字, “景、志、朝、大”不一般, “会、启、英、华”归一支, 原定辈字已传完。
民国年间经商议,续十六字作规范, “增、福、延、庆”承华后, “克、绍、祖、武”紧相连, “尊、师、重、道”接着续, “光、耀、家、庭”四百年。
谨遵祖训勿更改, 重名重字应避免, 续字用尽无以继, 后人共商再续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①宗字之后有景字、志字和朝字、大字两种排法。
②据传民国年间有孟县(现洛阳市吉利区)来敬斋过延秋时与族人相议,后续十六个字。
③十六字排辈估计能传四百年。
这一首小诗说明了洛阳地区来氏的渊源、字辈,有重要资料价值。
萧山来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历史上知名者为哲学家、思想家来知德。
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别号十二峰道人。
其祖先由萧山迁出,先至湖北麻城。
元末时有来泰者由楚入蜀,居于梁山,成为蜀地来氏之始祖,在古之贤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谱序》中已言明其事。
其世系如次: ①来泰(元末由楚入蜀,居于梁山。
一②来均受一③来晁富一④来志清(以上四世均“潜隐未仕”。
一⑤来昭宜良令-⑥来尚廉“好施予”-⑦来朝“拾金还主”-⑧来知德配倪氏,有子二人-⑨来时敏来时升邑廪生-⑩来许来谒来译邑廪生。
其中的来知德是蜀地来氏的第八世,生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卒于万历三十 二年(1604年),享年80岁。
来知德专研《易经》,自中举后即隐居万县求溪山中,达30年,生活于“不庐不扇,忘食忘忧”的状态中,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等,尤以《周易集注》十六卷更为著名,来知德著此书先后经29年,成为易学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来氏易”之说。
来知德在《明史》有传。
洛阳来氏和麻城来氏中有向西迁至陕者。
如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携子赴陕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经郧西入陕。
今人陕西505集团总裁来辉武虽已难追述其始祖渊源,但据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郧西县,民国初年其祖父为逃荒,辗转曲折到陕西定居,来辉武即出生于陕西周至县尚村乡,则陕西来氏或亦为萧山来氏之后裔。
在河南除洛阳外还有南阳、柘城等地有来姓族人,其中南阳有上来村、下来村。
据洛阳市志办来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