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 跟“江郎才尽”有关的四个文化人。
第一个文化人是钟嵘,钟嵘的文学评论著作《诗品》,是所有中文系学生都知道的学术名著,当然了,看过的就没有多少了。“江郎才尽”的典故就是出自《诗品》。《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之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这个典故里面,就引出了第二个文化人:郭璞。
第二个文化人是郭璞。郭璞也是晋朝的文人学者,实话实说,虽然也被称为诗人,但是自己也没有多少佳作问世,钟嵘说江淹的才情来自于郭璞的赠送,实在有点牵强,至少郭璞没有做出来像江淹的离恨二赋嘛。即使有那只神笔,还是留在江淹身上好,拿回去,埋没了宝贝。当然了,郭璞也有一个独门秘诀:看风水!呵呵哒!他写的《葬经》就是风水的经典著作,而所谓风水的定义,也是郭璞定义的: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山主人丁,水主财。这套说辞就是他整出来的。
第三,第四个文化人是张协和丘迟。因为关于江郎才尽的典故还有一个版本,也是冲江淹要东西,看来这江淹平日里欠了不少外债!这次要债的是张协,说江淹做梦,梦到张协问他要彩绸,说江淹欠他一批彩绸要归还。江淹从怀里摸了半天,只剩下几尺了!债主张协大怒,说你怎么用掉这么多啊,回头丘迟在旁边,得,张协就做了一个顺水人情说:这么点绸缎也排不上什么用场,送给你吧。于是丘迟就得了这么点存活,后来果然在历史上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几句,就是他留下的千古名句。当然了,这里面也有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就是这张协自己也没什么好文章问世,凭什么资格送才华给江淹和丘迟呢。武侠小说里面,不都是有了一甲子功力,才能传送仙气给别人么。呵呵哒。
第二个问题, 江郎为什么会才尽?
梦中被人废了武功纯属扯淡,但是后来江淹的确没有什么妙文出事是事实。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下来,可能有下面几个原因。
1,社会文风大变,江淹固守自身特色,不屑于跟风。江淹成名之后,社会上流行的是永明体,几大文学集团都是扎堆抱团在一起玩的,江淹这个人比较孤傲狂狷,不屑于跟他们玩,自然被排斥在牌局之外。
2,诗穷而后工。江淹过上了好日子,已经没有发奋炼字的动力了。江淹打小家里穷,他在《自序传》中说:“仕所望不过诸卿二千石,有耕织伏腊之资则隐矣。常愿幽居筑宇,绝弃人事。苑以丹林,池以绿水,左倚郊甸,右带瀛泽。青春爱谢,则接武平皋,素秋澄景,则独酌虚室,侍姬三四,赵女数人。否则逍遥经纪,弹琴咏诗,朝露几间,忽忘老之将至。淹之所学,尽此而已矣。”有了好日子,何必苦自己,求玄问道不是更爽么?
3 政治环境所迫,装疯卖傻。江淹生活在南北朝的乱世,文人被干掉的不计其数,尤其是他自己伺候的就是一个文人皇帝梁武帝,你要是天天妙笔生着花,皇帝的面子往哪儿搁?天长日久,你肯定是个死字!
总结一下:江郎才尽之江郎,非江淹莫属。但是所谓才尽,还是有很多难言之隐的,希望在历史的洪流中,把这种难言之隐,一洗了之。
你怎么看待国学文化?
国学一个概念性词汇。
国学就是国家之学,国学是中国历朝历代学术文化的总称。
《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概念。“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文化、学术体系。
首先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自己国学体系的文明古国,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有理由感到骄傲。
中国的东方文明,相对于西方世界,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与文明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到现代的一个奇迹。
国学在历史的发展上来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一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兼容并蓄,丰富壮大自己的内涵。
如何传承国学文化?
随着国家的提倡,国学越来越热,文化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周末黄金时段的荧屏。作为劳动人民的我们,看得不亦乐乎!要想更好地传承国学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诵读百家经典,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首先,从最基础的“三百千”、《弟子规》、《声律启蒙》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常识。然后再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最后再读《道德经》、《庄子》。当然,这些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习《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大量经典著作。
第二,诵读文学类经典书籍,比如四大名著、《古文观止》、《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当然,如果你喜欢历史,可以通读一遍二十四史,这个很难很难,普通人花费十年光阴也读不完。
第三,经常收看一些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来增加自己的国学知识储备。比如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及《诗词大会》,另外像其他的节目《中华好故事》、《诗书中华》等也可以看一下。
第四,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经典文化,这个很重要。一个孩子从小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对其人生是很有帮助的。当然,让孩子学国学不要学得太死,呆头呆脑的。如果那样的话,还不如不学习呢。
第五,参加国学比赛节目或者加入传统文化圈子,参加比赛,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加入传统文化圈子,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加入诗词圈子、书法圈子、绘画圈子、汉服圈子等,当然,加入什么圈子全在于自己的爱好。
传承国学,很难很难,作为国学爱好者的我们只需要掌握基础的知识就行了,学的太多也用处不大,毕竟国学属于落后的经典,已经不适用现代社会了,不应该被过分夸大。
你对国学文化持什么看法?
对国学文化有什么看法,首先要定义什么是国学文化!
国学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泛指5000年来中国的古老文化。包括历代百家经典,琴棋书画,宗教饮食等等。
从现在角度来说。国学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历史上文明的巨大贡献。他从道德修养给予我们指引。使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大多时期都处于一个先进文明的国度。
一个国家的盛衰,都会有一个周期。在清末我们的国家出现一个衰竭的时期。究其原因,是闭门锁国,没有赶上工业革命时期。是当权者的愚昧自大。然而却有人归咎于文化的腐朽没落。因此就出现了否认传统文化,以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断代百年之久。
一个国家的强盛,必定是文化的强盛。在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再一次的屹立在世界的顶峰。这是一种厚积薄发。是我们骨髓里千年文化沉淀的迸发,势不可挡。
正是传统文化的回归,才使我们中华民族有了自信心,不再崇洋迷外。放眼看去,我们的文化已经走向全世界。中国的节日春节、中秋节、国庆节都已成为世界的节日,全世界都在欢腾。在联合国的讲台上,全世界都在聆听中国的声音。关注中国的态度。
当然我们还有许多不足,我们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努力。因此我们更需要将国学文化推广普及,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是什么原因让你对国学文化知识不感冒?
这个问题,答案好找,不好答。姑且答之。
首先,说一下,我对国学文化知识还是“感冒”的。
“感冒”一词,这里大致是指有兴趣、感兴趣的意思。
没事儿时,我喜欢读点儿国学类经典,只恨时间少、生得笨,读不进。从书类来讲,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都想翻翻。其它国学类书也偶尔读读。因为家里原装宽带上不去“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网站,本人甚至直接换了网络公司。那里面全是经典啊,查阅很方便的。
同时,我觉得对国学或者说传统文化“感冒”的人越来越多了。一些国学类的电视节目很火,其实就可见一斑。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其次,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也有人对国学文化知识不感冒吧。
其一,什么是国学?基本认识上还需要研究、统一和普及。
国学最初本身就是官学。对“国学”的界定,非一己之力可行。
这个恐怕要在尊重“中国学”本身,尊重中华文化和学术的原滋原味的基础上来研究。用其本身的内容、价值和历史发展来界定、还原,并把它的本来面目、最主要的方面展示出来甚至集中展示出来,并拓展渠道去推广,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
假如,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国学”、国学到底都有些什么,怎么会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学习、研究呢?
假如有很多国学馆,储藏并展示中华文化和学术瑰宝,允许甚至鼓励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参观和选择欣赏的内容学习研究,那对国学“感冒”的人自然会逐渐多起来。
其二,国学或者国学普及中的历史或现实的曲折经历需要进行反思。
比如,如今一些所谓的国学教育,其实也有一些弊端。如形式大于实质意义,内容上严重落后于时代的也大行其道,如“二十四孝”故事尚用于中小学“孝”道教育等等。
(图片来自网络)
其三,国学有用无用之争,并未正本清源,国学“大师”凤毛麟角,也是一个原因。
到底有不有用都不明白,谁愿意多化时间去“试验”?
国学偶像缺失,必然导致国学粉丝消失。
讲国学的学者,得受众宠爱的不多。相反,却有一部分令人十分厌恶。个中原因,内容丰富。与此同时的,却有媚俗、浮躁,甚至是打着国学的愰子无节操的谋求功利者。修行不够,偏偏要打造成大师招摇一番,其效果会如何?国学中的优良人文情怀、士林品格对普通人的良好影响可能就很少,甚至引起了人们对国学的误会。
第四,“中学”“西学”都不学,麻将幼儿学,娱乐至死不是个好现象。
以前有两个词,一个是表扬读书人的,叫“学贯中西”。这个词不大好找用处了,大概和找不到多少这样的人有关吧。有这样的人,未见其出名,也不大好用这个词褒扬吧。还有一个词,叫“中西合璧”,是表扬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的。似乎也基本上见不到了。
倒是有种现象令人担忧。每到周末,一些小区里,小孩子们都追逐打闹到深夜,他们的家长忙着打麻将哩,约定打到十二点收工的,时间未到那些孩子就自得其乐了。至于,家长打麻将孩子在一旁玩麻将,或者家长怀抱幼儿搓麻将者,也不少见。
诗书无趣,麻将有戏。哪管你国学不国学,较多的家庭文化氛围太差,这算不算一个原因呢?
再说,快餐文化盛行,段子成为流行文化精品,搞笑娱乐大行其道而得厚利,谁还对之乎者也感兴趣呢?
第五,弘扬优良传统文化是国学复兴的一个良好开端,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是国学传播的最主要形式和重要的突破口,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引领和示范,必将带动国学在更大范围内的复兴。
中国书法的传统表现在哪里?是如何融入国学文化的?
中国书法的传统表现为,其点划,间架结构的规范化。而不是像某些人胡乱涂抹还自称大家。优秀的书法作品,经的起众人的点评和时间的考验,并且,把书家的内心感触融入作品之中而跃然纸上。
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文字,都不能做为艺术而传播,只有中国文字以‘’中国书法艺术‘’,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继承传统,传承了上千年。因此,中国书法早已融入国学也就是说,中国书法是中国‘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就人格的教育离不开国学,促进国学教育离不开新国学文化,大家有什么看法?
什么是"新国学文化"呢?恕我孤陋,这个词还是第一次听到。至于"人格教育离不开国学",这话有道理却不全面。
国学确实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以国学进行人格教育举重若轻,很好进行。但现代社会,各种思潮引入,西方的人格心理学也应当在人格教育方面占一席之地,独守国学会变成井底之蛙的。
说实话,国学在"创新"方面是短板,不说反对创新,至少是不鼓励创新。国人的性格也是如此,看历史的变法,哪一次不是步履维艰甚至血雨腥风!安分守己、安于现状是国人最好的写照。
因而,在新时代下,国学应当勇于拥抱西方文化,补齐自己的短板,培养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新型人格,这才是时代的召唤!
谢谢邀请!
祝您愉快!
中国的国学文化指的是什么?
国学这个概念很奇怪。
有时候,它会包括所有中国传统文化。
有时候,它又会专指传统文化当中的儒学。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
古人认为的小技,现代有些人认为的国学的粗枝末节:中医药、书法,国画,茶艺,古董,象棋,围棋,麻将,传统音乐、传统乐器,传统手工艺、玉石古董、卜卦算命这些,现在都非常流行。
君不见街头巷尾许多人在摆什么象棋摊,算命摊。
君不见各个城市麻将馆四处开花。
君不见电视电影上无数古装影视大行其道。
君不见网络上有无数各种茶女、大街之上有无数茶馆。
古人认为的大学问是文化的核心、是人文思想。古人所谓的大学问都在诸子百家当中。如今已经融合进现代科学当中,许多已经分不清到底是国学还是科学了。
名家相当于逻辑学;纵横家相当于现代的外交家;商家现在大行其道,无数店铺企业开闭无常;兵家思想在军队里、在商场上也是运用自如;农家说来远远比不上如今的农业科技、生物科技;墨家的机关术与机械学异曲同工。
为人处事方面,现在利己主义大行其道,古人有杨朱学派与之对应。但提倡的却是公德良心,这又是儒家的思想。
社会方面,现代人注重法律,强调以法治国。这难道不是法家的思想。
网络上有无数流派的小说非常流行。诸子百家当中也有小说家的流派。
现代国学当中唯一难以继承的就是形而上的修身理论。让现代人清心寡欲、避处静居实在太难了。
但是古人所描述的种种神奇的境界,神奇的事物,又让无数人趋之若鹜,佛道思想大为流行。
现实热闹喧嚣的环境,让人难以注重日常行为的自我修正。所以无数人在空谈玄学,导致种种玄妙的描述又如何理解?又如何体悟?又如何验证?又如何继承发扬?
又有无数人说现在国学不流行,那是单指国学当中的儒学了。
若是如此,国学确实不流行,也难以流行。
难道现代社会当中,人与人相处要学古礼,穿汉服,学鞠躬作礼嘛?
你觉得孩子应不应该学国学?国学属于封建礼教对天性的禁锢,还是中华智慧的结晶?
国学很热,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在生活中我们就会发现,大街上有很多国学幼儿园,社会上还有一些专教小学生的私塾教育,起名国学课堂。这些课堂教的是儒学,却自诩为国学,有点夸大其词了。
我觉得孩子们的年龄尚小,理解不了博大精深的国学。还是学习钢琴、舞蹈、画画、英语和书法更合适一些,这些技能同样能开发智力。学习国学的孩子,有些人会变得木讷,脑子的灵活度是不够的。这是真实的案例,作为家长的应该重视起来。一切知识都应当与时俱进,学习同样如此。
国学是一个很大的词汇,一生都学不完,《孙子兵法》属于国学,“二十四史”属于国学,包括我国的一切传统文化。其中有精华亦有糟粕,我们应当辩证看待。比如国学里的诗词,像《唐诗三百首》就属于精华,像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就属于糟粕。
国学很热门,属于金字招牌,,其中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样也有落后的思维和理念。我觉得国学和成功学一样,都属于大而虚空,也许某段时间很热,但时间久了,人们就会认清其真正的面纱。经过实践之后,大家觉得成功学不靠谱,因为成功不可复制,国学恐怕也会步成功学的后尘。
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当然需要继承。国学启蒙教材也有好的知识,比如《三字经》、《笠翁对韵》就非常好,可以让孩子熟读甚至背诵下来。《弟子规》通读一遍就行了,有点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至于《论语》,理解其精髓就行了。
孩子们学习国学,基本上都是死记硬背,背的时候不是很快乐,而且长期不学习的话就会忘记。学习一些浅显的国学是可以的,全当认字、学习说活了。孩子的天性是玩耍,钢琴、舞蹈和绘画,学习的同时能够带来大量快乐,学习这些功课,也是不错的选择。
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将国学文化和西方文化求同存异?
人既有独霸的权力欲望,也有求同存异的生存智慧,这两者都几乎算得上我们的生存本能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求同存异。在内心,我们实际上是多元思维,一个成熟的头脑,会把互相矛盾、各执一词的知识,给它划定一定的范围,让他们不但不冲突,还组合起来覆盖了更多的知识盲区。在外部,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样东西,人的认识总有差异,但是大家都要在社会中生存,所以就学会了求同存异。求同有了协调,存异,至少各不相妨,更好的情况是把不同之异,留作自己的智慧的备份。
国学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各自国家、民族的精神、知识的凝聚。文化首先是为自己服务的,文化首先具有自利性,我们接受或坚持一种文化,是因为它对我们有意义,而不是仅仅因为它出自我们自身。这应当是我们采取求同存异的作法的出发点。
求同存异要能“学”异。向西方文化学习,是中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然途径,异质文化的引进,一直是中国能够一再居于世界前列的绝招。国学文化要发展,也应当吸取西方文化的材料和工具,这是过去不具备的条件,也是发展和继承国学的趋势之一。
求同存异要能“容”异。我们可以不同意,不喜欢,但不必花很大力气去攻击和排斥。文化形成,非一日之功,各有各的道理,不理解的文化,如果无大害,就应保持互相尊重,礼尚往来,和而不同。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西学文化,中国人喜欢不喜欢、适应不适应,往往和自己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状况、人们的文化惯性等有关。文化态度与时间有关。今天不利于自己的今天先不学,等到了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再引进也不迟,求同存异应当有历史眼光,以我为主吧。
求同存异要能“别”异。“别”异是指坚持和发扬自己的长处和特色,有自己的鲜明文化标志,在与西方文化的互动中,坚持国学文化的自信、自主、自立。对于世界来说,这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的需要,对于我们自己,则是保持自己的社会动力和活力的需要。“别”异不是鼓励处处与人家不同,更不是自闭,而是好好保留不该丢弃的好传统、必须保存的好成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表示一种精神自信和精神支柱,带有民族性、国别性的印记,不是随便任意可以选择的。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文化个性就是身份识别的标志,世界文化在共同进步中会互相吸收,同时也会互相区别地发展自己的个性,这个个性是“别”异的结果。国学文化和西方文化,处于逐步具有了并行对话地位的时代,都会遵循这样的路径发展、更新和完善。
求同存异的“别”异,还包括洁身自好,拒绝“毒品”,特别是“木马病毒”。这个道理都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国家竞争和对抗中,文化也是武器,能用于攻击,对此不能否认。但也不要搞得草木皆兵,防卫过当。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胸怀,没有求同做基础,文化主体就可能是对掐的公鸡。
现在有些世界冲突,看起来就是无解的死结,其形成根源,在于总有一方处于政治经济没有出路的绝望之中,阻断了文化妥协和沟通的渠道,把应有的尊重变成了敌意。这也是未来需要吸取的教训。
在求同存异中,不必过于强调中西文化的“异”。文化的矛盾,都可以在利益追求中,找到自己解决自己的道路。餐馆里的文化关系,最能启发中西文化的相处之道。
中西差异的部分,同类相比,主要在一部分政治文化理念、一部分思维方式、一部分生活习惯和风俗。这需要反思和互动,凡是有利于自己的可以学习引进,不利于自己的尊重对方。
不管求同还是存异,都要认识、定位两种文化的特点。国学文化和西方文化应当都是东西方各自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产物。国学文化,是在中国长期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长期连续,长期稳定;西方文明,在近代捷足先登,发扬了游牧和海洋生存方式中的智慧,发展出来现代知识体系。中西文明的背景对比,表明西方文化更加现代化。但国学文化也有不可替代的优长,不仅深入人心,有坚固的社会基础,而且,确实对未来仍然有文化价值。
因此,求同存异搞得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做出了正确和合理的选择,应当是不带偏见,以有利于生存和发展为标准,各有取舍,各用其长,让不同文化,在认识上、解决问题方面和丰富精神文化方面打好配合,达到我们的认识目的、求利目的、幸福目的。
求哪些同,存哪些异,要有专门的研究,不能凭感觉走。理性思考应当走在时代的前头,把握了世界大势,了解自己的使命和定位,在同和异的辩证统一中持续长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江郎才尽,跟这四个文化人有关,第一位竟是风水学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