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皋位于华亭东南部,傍福厦公路,离荔城七公里许。南与九龙山隔溪相望,北峙紫霞山。“霞”紫霞的霞,“皋”意指水边高地,故取村名“霞皋”。 6000年前,莆田还是在一片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小岛,当中长满蒲草,周边大陆农民在岛上种蒲草编草席和捕鱼为生。这个岛屿当时就叫“蒲田”,而霞皋则是与岛屿隔海相望的一片高地,渔船可以经过霞皋驶到今天的后角。随着地层变化,蒲田岛逐步升高西与后角接壤,北与南山(后建的广化寺)接壤后,蒲田的蒲字才去掉三点水变成今天的莆田。霞皋也就成为莆田的一个自然村。 自唐代始霞皋村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古代主要有18姓,方、林、郑、彭、陈、黄、翁、周、苏、卢、崔、张、许、吴、徐、梁、桂、卓。 1,霞皋八卦村[2]的形成。传说:木兰溪边九龙山下九龙潭有九龙蛰居,九龙腾飞时霞皋前程无量。霞皋四周中有一环天然水系屏障,村中原有七座册墩呈七星伴月状朝向村中心,整体地貌酷似一条卧西朝东的大鲫鱼,极像八卦太极中的“S”形。先民在村中建大宫,取名“巽离”,栽l 8亩松为鱼鳃,建东、西两座“灵应社”为鱼眼,人工开挖外圳、内沟,形成三水环绕。继之以“巽离宫”为中心,修八条主要村路呈放射状四面八方展开,民房层层叠叠逶迤向外延伸,千姿百态,纵横交错组成99条巷弄、配99口水井。再建“精一堂”为太极眼,造“大妈府”为月,挖七个大窟为星星等等,组成严密逼真的八卦图腾,整个构建气势恢弘,构思巧妙,令人拍案叫绝。莆田著名的“老游击”诗人陈其臻先生曾赋诗赞云:“八卦诞生伏羲朝,古老辨证中华骄,霞皋境中巽离宫,莆田唯一八卦村。(百科 虽是霞皋人,以前对本村的历史却并不了解 走遍莆阳地方多,也该来一次本村之旅了
用图片来解说,霞皋八卦村
龙云殿:主祀玉皇大帝 此地曾是村里的集市,听父辈们讲,一排过去,都是店面,小时候,地上铺的都是那种鹅卵石的路 也是隔壁樟林村去城里的必经之路,地处十字路口,可想那是的繁华 却不知,此庙历史悠久,为明朝所建 西外墙嵌有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重修宫庙碑记一块,高56cm,宽42cm,文曰:“积宝于天,惟处诚者能行此事也。天有至尊之主宰,赫赫在上、鉴察人心,虽远而寔非远。然则龙云殿之建于本乡者,直欲使人睹圣像而生敬畏之心,不敢为非作恶,而专以行善也。但建此殿宇殊属不易,必须赖有处诚之人,一齐出力,方克有济。是故募缘而倡建此殿者,彭文荣可称为都缘主;捨地而建此殿者,方文杰可称为檀越主;拾园而奉此殿之香火者,方绍良可称为功德主。其姓名各宜刊石,以垂不朽。民国三十六年孟夏吉旦 立石。”
边上小巷来有这样一口水井 犹记小时,由于井壁光滑,打一次水特别的吃力
家门口一条小巷直走,弯过两道弯,就到这个地方 松柏碑坡,据说早年那里是一片海坡地,后来因地壳运动浮起一片小土坡,人们就在那里种了18棵松柏,就代表着霞皋18姓。 村里巡游,出游都在这个地方集合 后汉凤山宫主祀:田公元帅
此宫边,一条土路进去,经过果树林,爬上在建的护坡,就到了以前的溪渡口,图中石亭,那时候对面的樟塘往来城里,都要从这个渡口过去 小时过溪去吃喜酒,胆小,渡溪总让人害怕 现在木兰溪上架起了大桥,方便了来往的村民,此渡口也没用了,摆渡的船工,亦消失了
从后汉往社后走 就到了这里 灵应社 本村总社
不知建于何时的村约,石碑上的字迹都已退化,不可辩
社中保存着一块石碑↓ 为莆阳方志学家所书
黄仲昭撰《重建均惠陂记》
村里小路条条相通 成八卦布局 纵横交错,条条相似,外来人很容易走错 后汉郑氏宗祠,门前条石打磨多么光滑,可见此地曾经的辉煌
汉巷~汉兴阁主祀:崔府大妈
又是个十字路口,一路通向庙前,一路通向霞间
观音亭,又名紫霞堂,是黄仲昭曾经读书的地方,霞皋百姓在观音亭正面东侧外立柱刻石纪念黄仲昭,表达了乡人无限崇敬之情,文曰:“莆先贤黄仲昭先生是明之理学名臣,曾在我乡读书,除即景作七绝一首外,灵应社‘泽润梓桑’、‘福赐枌榆里,神司土彀田’及《均惠陂记》都黄公手泽,现仅存《均惠陂记》稍有残缺,仍保存在灵应社内。还有捐地壹拾捌亩遍植榕树及名之曰‘榕树坡’。乡中耆老为纪念计,特在黄公读书原址观音亭刻石为记,供人瞻仰。 此庙位于路中,路人通过得走几字形,每逢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游灯夜,这里最难通过,精彩纷呈
旁边一古井还在用,不得不佩服先人们挖的井,水质好,也不易露水 这些年,工业的发展,很多井水污染,都不能食用了
此屋即是黄仲昭故居 附近巷子绕了一圈,无意间就找到了 其实就在观音亭通往草尾的路边
年久失修,破败成这样 从残破中还是可以窥得曾经的辉煌
在附近小巷中,座落了一古民居,整体保存尚好 布局可以看出,应是官宦之家 算是此行的意外收获
从霞间~汉巷~至庙前 有这一古民居 是现本村规模最大的一处故居 古居分上下两厅,出入有正门,偏门 此门通往上下厅 此古居原是一佘姓人家,也是官宦世家 后来出了一败家子 最后家业败光,连房子也卖了 现后厅为林姓人家 前厅原是郑姓,后转卖于方姓 古代身份地位阶级森严,房子建造都有其严格的规定,不能暨越 三台阶代表着,探花,榜眼,状元 看看此天井就知道 曾经此宅的辉煌 古居年久失修,还是有些破落了 厅里有一古井,名龙泉,以前是附近村民饮用水源 巽离宫 位于庙前,也是小时候经常到的地方 以前游灯,是要经过庙里一圈再出来的,那场面是相当的刺激,后来由于灯具损坏过多,就没有了这个习俗 在全村的地位最为重要。它是八卦村的中心,亦是村庄最中心,民间俗称“大宫”,因其面向八卦巽、离,故曰“巽离宫”。该宫坐正北朝正南,始建于宋代,历代重修,最近一次是1985年。2008年公布为莆田市城厢区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莆阳方志学家黄仲昭手书《唐室遗忠》 东侧廊道外隔墙嵌有“明兵马指挥敕宋公墓道”碑(尚不知宋公何人) 村中古井密布,形状各异 霞皋地理位置好,山水相间,风水宝地也 南向九龙山,位于木兰溪畔 九龙山,此山的九条山脊就像龙脊,每逢大雨,山涧的水流恰似九条巨龙,所以此景人称“九龙朝驾”。相传九龙经常下山到木兰戏水,腾浪翻溪,天长日久,山下便形成一潭,老百姓称之“九龙潭”,潭边有一盘石,石上怪石林立,有三支约2米的石柱直指蓝天,景色壮美,现西沙村(原沙里村)的龙沙宫有一联就形象地描绘了此景:“龙汲九潭沙出浪,虎腾三岛石朝天”,可惜盘石和石柱在20世纪70年代被炸毁,在当时亦属奇景。 此潭干旱时不枯,应是地下泉眼出水口 听父辈们讲,以前溪边有几座古塔的,现都消于历史的遗迹中 西为西淙瀑布,瀑布飞流而下,是招财聚财之象征~ 北为“五虎下山”,这是因为霞皋境北面的石斗村有虎头山,这里风水极佳。 霞皋村的地形还有一个鲤鱼穴的风水传说。说的是早年霞皋的塘尾至草尾约三里的路程,就像鲤鱼的脊柱,海水涨潮时,总也淹不到霞皋,实为一奇;而庙前的精一堂和塘尾的石霞堂就像鲤鱼的一对眼睛,日夜守护着霞皋全境,所以霞皋是块风水宝地。 欢迎来霞皋,带你逛逛村中小道,走走八卦图
为何有人说福建莆田妈祖湄州岛很有名气?
妈祖原名林默,世人尊称林默娘,宋初期清源军莆田县湄洲岛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本是我国宋代一位道德高尚、人所钦佩的杰出女性。她的大名在千年的岁月变迁中,不仅没有销声匿迹,而且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千秋不朽”、“万古流芳”(梁启超题天后宫联句)泽被苍生的天上圣母。清源军那时为莆田人陈洪进管辖。
湄洲妈祖
妈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妈祖曾祖父莆田人林保吉,参加北宋军队,林保吉参与了作战指挥。妈祖祖父莆田人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亲莆田人林愿(惟殷,又作惟悫),宋初官任都巡检,但林愿却毅然辞官,归隐回乡, 在她出生之前,父母曾朝夕焚香祝天,就在这个孩子即将要出生前的傍晚,众人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异彩纷呈,奇光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透出了颜色。由此天降异样,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生的非常奇特,自然也就倍加疼爱。因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家里人都唤她林默。关于妈祖,最早史料记载于,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能预知人祸福……”同样的记载也出现于明代的《三裁搜神大全》卷四:“林默母陈氏,尝梦南海慈航,与之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八按《莆田县志》这样写道:“林默出生时,而地变紫,有祥光异香。林默则满周岁时,在襁褓中看见诸神像,叉手作欲拜状。五岁能诵《慈航经》,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妈祖少年时,一日在家静思熟读诗书,偶见一怪异道人从门前过,心中顿悟,拜之为师,得‘玄微真法’。故长大后,能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乡民若以病告,辄意。”这些都是说她有生有异能,少年慕道,精于占卜,长于医术,为民解忧;成年后的妈祖,这些特点更是突出,立志普济众生, ?坚决不嫁, ? 父母最终也都顺从了她的意愿,使她更能专心致志地做慈善事业。由于平素精研医理,常为众人治病,教众人防疫消灾,也就赢得了大家的钦佩尊重,人们无一不感颂她的功德。林默素来性情和顺,热心助人。不图回报的为邻里乡亲们排忧解难,更是常引导人们趋吉避凶,预防海难。邻里乡亲遇到困难,都愿意跟她商量,请求帮助,久而久之,林默大仁大义的事迹也就逐渐的传开了.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妈祖 【画像】,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测吉凶,必会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羽化飞升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看见,妈祖同诸姐登高于湄峰之巅,告别亲人们之后,独自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之间,忽见彩云布合,人亦不可复见。此后,航海的人又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
妈祖乡人感其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道观)。祖庙于公元1023-1032年(天圣年间)扩建,日臻雄伟。1403年-1424年(明永乐年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至清康熙时,已形成了具有五组建筑群的“海上龙宫”。可惜,原有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已废圯,现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规模较小。湄洲祖庙进行了大量的复原修建工作,另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妈祖新殿,新殿宏伟壮观,被世人誉为“海上布达拉宫”。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祇,并对于东亚海洋文化及中国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除莆田湄洲岛的上妈祖庙外,泉州的天后宫,宁波庆安的天后宫,天津的天后宫,澳门的妈祖阁,台湾北港的朝天宫和鹿港妈祖庙,汕头妈屿岛的天后古庙,汕头市区升平路的老妈宫,漳州漳浦的乌石天后宫为中国天后宫有名的大庙。道教封号:辅兜昭孝纯正灵应孚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升天成神
因林默救世济人,泽被一方,被朝廷赐封,沿海人民尊为海神,立庙祭祀。后因灵异非常,屡显灵于海上,渡海者皆祷之,被圣母慈相尊为天上圣母,庙宇遍海甸。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1000多年,起初作为民间信仰,后来成为道教信仰,最后成为历朝历代国家祭祀的对象,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信仰所不曾有过,不可思议的。历代皇帝的尊崇和褒封,使妈祖由民间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而且神格越来越高,传播的面越来越广。由莆邑一带走向五湖四海,达到无人不知,无神能替代的程度。
提到妈祖的显圣,始于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路允迪出使高丽,“感神功,奏上。立庙江口祀之,(徽宗)赐顺济庙额。”其后,妈祖的加封原因皆为“神雾神济兴、泉饥”,“以神助火焚强寇”(《湄洲屿志略·卷二·封号》)。
从1156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封号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天妃(明永乐年间),立庙京师,而至1648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封天后。 并列入国家祀典,进行春秋祭祀,所属宗教为道教。
妈祖湄洲祖庙在宋,元,明,清受到的国家祀典就达36次,清 朝咸丰给予最长封号“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后来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经礼部核议,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全部字后再加上‘嘉佑’二字。”道教 的妈祖阁为澳门最古老建筑之一。
台湾的妈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妈祖,台湾全岛共有大小妈祖庙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它们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有的叫天后寺、天后祠、圣母坛;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宫、双慈亭、安澜厅、中兴公厝、纷阳殿、提标馆等。福建、台湾、广东及东南亚的林氏宗亲都称妈祖为:姑婆、姑婆祖、天后圣姑、天上圣母姑婆等。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妈祖信众2亿多人,仅在台湾就有信众1700多万。妈祖信仰流变全球,全世界各地种族纷纷信仰妈祖,祈求妈祖永保平安!
历代褒封
宋朝
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赐“莆田林氏神女”林默“顺济庙额”。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封“灵惠夫人”
绍兴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加封“灵惠昭应夫人”
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淳熙十二年1184年,宋孝宗封“灵慈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绍熙三年1192年,宋光宗诏封“灵惠妃”
庆元四年1198年,宋宁宗封“慈惠夫人”
嘉定元年1208年,宋宁宗封“显卫”
嘉定十年1217年,宋宁宗封“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
嘉熙三年1239年,宋理宗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
宝祐二年1254年,宋理宗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
宝祐四年1256年,宋理宗封“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
开庆元年1259年,宋理宗封“显济妃”
景定三年1262年,宋理宗封“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
元朝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封“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封“护国明著天妃”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封“护国显佑明著天妃”
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封“辅圣庇民明著天妃”
延佑元年1314年,元仁宗加封“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
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封“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惠宗(元顺帝)封“辅国护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明朝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封“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清朝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圣祖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
乾隆二年1737年,清高宗封“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
嘉庆五年1814年,清仁宗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祐天后”
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宣宗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天后”
咸丰七年1857年,清文宗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
现代
2009年10月,妈祖信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福建莆田种什么水果能丰收?为什么?
龙眼、枇杷、荔枝、文旦柚,还有香蕉,橄榄,芒果。
福建莆田房价为什么那么贵?
莆田!
莆田,是福建下的一个地级市,自古以来是闵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人口329万人。其中莆田还是著名的侨乡,截止2012年,莆田还在侨胞150万人,其中华侨31.43万人,华人118.57万人。
2017年。莆田以2045.19亿的GDP,排名在福建省的第七名,增速为8.4%,此增速超过全国6.9%的平均增速!
这个名字在2016年成立一度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楼主说到莆田楼市很高,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
首先,在2017年,全国三四线城市普遍上涨,不早说莆田市是东部城市,现在就是西部的四线城市,房价就已经过万。现在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
2017年,由于一线城市不断加强楼市调控政策,限购,摇号等层出不穷,同时银行贷款利率上浮,高的甚至提高到20%,购房成本上升。炒房团于是将目标从一线城市挪到三四线城市,由此,2017年,三四线城市出现暴涨的情况。同样作为沿海的四线城市莆田,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肯定也不能幸免!
第二,说到莆田,大家自然而言的就想到2016年站在风口浪尖的莆田系。莆田系,主要指莆田系医院,现在主要形成四大家族:陈、詹、林、黄。国内的“玛丽医院”“玛利亚妇科医院”“华夏”“华康”“华东”“博爱”“仁爱”“曙光”以及北京的“天伦不孕不育医院”“玛丽妇婴医院”等,都是他们的产业。
据官方统计,莆田医疗商占中国民营医院的80%份额,当年号称莆田系下的医院一年的营业额和西部的一个省的GDP持平!
试想一下,这么有钱的莆田人,他们的老家,房价能不高吗?
为什么福建莆田人经商这么厉害?
中国90%以上的民营医院是莆田人开的,全球90%以上的高仿耐克和阿迪运动鞋也是出自莆田,近年来莆田还出了很多大的房地产公司和房地产老板,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莆田人对于财富的这种极端饥渴呢?
“地理决定论”或许可以说明。莆田位于福建省沿海,南接泉州,北依福州,处于古代所谓的“七山两水一分田”的闽越之地。由于自古以来的封疆禁海政策,导致莆田人在现代以前,要出人头地只要两条路可选,一条是科举致仕,即当官,一条就是下南洋,即经商移民。其实莆田人在古代中举中进士的很多,现在在莆田还能看到很多古代留下来的深宅大院。但能中科举的人毕竟少之又少,对于草根莆田人来说,就只剩下外出经商闯荡世界这一条路,一句话,跟很多其他人多地少的地方的人一样,都是被逼出来的。
正是由于人多地少,让莆田人的根子里就有着不安分的基因。70年代集体经济刚有松动,莆田人就开始到全国各地做那时候还属于“投机倒把”的各种生意。
现在一提到莆田人,大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各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产业,首当其冲的就是民营医院和高仿鞋。
90年代的时候,全国的小巷子里,都会有各种“老军医专治性病疑难杂症”的牛皮癣广告,这背后的黑诊所基本上就是莆田人在经营。再到后来承包公立和部队医院的美容整形、皮肤性病科室,资本壮大后,又纷纷成立民营医院,莆田民营医院老板们一度成为百度最大的广告金主。各家莆田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基本都是说着莆田言的莆田人,外地人很少能成为高管。
莆田当地曾经是全国最大的鞋类代加工基地之一,后来由于各大国际品牌纷纷把生产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让莆田的鞋加工行业一时陷入低迷。但这难不倒聪明的莆田人,很快互联网上就到处充斥着各种名牌高仿鞋,针对低消费人群,而且最令人惊讶的,有些做的好的莆田鞋,已经不光是以假乱真,甚至有的比原厂的质量还好。让人不得不佩服莆田人的聪明才智。
莆田人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钻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产权保护的漏洞,相信未来随着资法律监管的加强,这些行业会越来越规范。
福建莆田市的经济排在全省第几名?
莆田是台海备战的最大牺牲品,没工业没.资金被逼四海闯荡形成莆田经济在外面的现实,在外木材全国占比,珠宝黄金占比,民营医院占比,加油站占比,贵木家具占比等等在全国.都很高。所以莆田在外经济总量是市内的几倍多!
李嘉诚祖籍是福建莆田吗?
李嘉诚先生祖籍为福建莆田,这是李先生自己确认的。1993年8月,李嘉诚在福州对时任省委书记的陈光毅说:“我的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我可以说是半个福建人。”此事《福建日报》当年8月18日头版头条作了报道。李嘉诚这样说既有历史依据,也有现实基础。历史依据是,潮州当地的《李氏族谱》和地方志书写得清清楚楚,李嘉诚祖上由莆田迁居至粤东潮州海阳县(即今日之潮州市),定居于潮州城内北门面线巷。其现实基础是,至今潮州城内李氏后裔众口一词,都说自己祖先来自福建莆田。所以,我就不必在已经搞清楚了的问题上面花功夫。我的调查重点放在:他是莆田哪里人氏?他的祖籍地还有一些什么可成为佐证的资料?他的莆田李氏世系与潮州李氏世系是如何传承接续的?他的莆田李氏在历史上有何荣耀?他的祖籍地文物保护情况如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自1992年开始,莆田市和涵江区的有关单位已经有好几拨人,在为李嘉诚追根溯源这个问题上,花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工作,甚至多次去潮州寻踪,但是由于没有统一指挥,缺乏协调一致,缺乏互相通气,所以,最终没有形成有定论的成果。不过他们的工作为我提供了基础,使得我能够把他们分散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研究,也避免了重复,少花力气。
现在,我可以说,对于李嘉诚祖籍这个问题,既有毫无异议的定论,又有更深的了解,既有清楚的脉络,又有详实的佐证。
首先,李嘉诚的祖先就是莆田涵江白塘洋尾李氏,他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南宋抗金英雄、大慈善家李富李制干的后裔。
据调查,莆田李氏虽有几个支派,但都归属于入闽始祖——江王李元祥。在莆田及其周边地区生活繁衍的李氏,绝大多数属白塘李氏,即李元祥第14世孙李伯玉的后裔,在现存一些《李氏族谱》中,只有《白塘李氏族谱》提供了李嘉诚的祖先李统(号明山)的线索。李统是潮州许多李氏中一个支派的一世祖,就是说,是李统(明山)率家人从莆田迁居潮州,然后世代相传,直传到李嘉诚,正好是第10代。而这个李统(明山)在《白塘李氏族谱》中载明是入闽始祖李元祥第36世“沆”公的第四个儿子,其本身属37世。有趣的是,族谱中有关李统的资料只有短短7个字,统:“沆公四子,号明山。”7个字以下为空白部分。那么,据此分析:李统去哪里了?是在白塘去世或外迁了?显然不是前者,因为凡去世的族谱会载明,只能是外迁了。至于迁到何方,却因重山阻隔,杳无音讯,修谱的人也毫无办法将这一支续下去,只能空着。没想到,事隔几百年,潮州那边传来消息,李统这一支没有绝,他们在潮州繁衍,子孙兴旺,形成族群,其第10世出了个亚洲首富李嘉诚。
其二,李统(明山)迁徙广东潮州这件事,在其祖籍地白塘洋尾能够找到许多有力的佐证,其中最重要的佐证是解释李统(明山)迁居广东潮州的缘由。
我市已故文史专家陈长城先生对历史上莆田人大量迁居广东、海南的现象颇有研究,他在《迁居外地的莆田人》一文中,总结了三条外迁原因:一、仕宦;二、离乱(避仇、逃难);三、负贩。还有个别渔民遇灾飘泊异地。那么,李统(明山)全家迁居广东潮州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我排除了“仕宦”和“负贩”,推测是因为离乱。对此,我在白塘找到了佐证。
佐证一:在《白塘李氏族谱》上找到李统(明山)的同曾祖堂兄弟辈有一位名叫“振曜”的人,族谱上记:“振曜,字子肯,号健行,妙年由县学生中崇祯九年(1633)丙子科举人。”这段记载点明了李统(明山)和他的堂兄弟辈所处的时代是明末清初,而明末清初正是历史上朝代更替、兵荒马乱的时代,造成离乱是十分正常的。
佐证二:我在白塘洋尾看到两块至今保存完好的石碑,一块是《重兴大宗祠序》碑(涵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顺治辛丑(1661)冬立的碑,另一块是《重建大宗祠》碑,系乾隆二十八年(1763)立的碑。在第一块碑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于今年七月十四日兵燹其半,瓦木四周倾圮……”说的是李氏大宗祠被军兵焚烧,只剩一半,连屋瓦和梁木也倒塌了。在第二块碑文中又有这样一句话:“顺治辛丑祠燹兵氛。”这是乾隆年间立碑时再次提起100年以前(即顺治辛丑)发生的惨祸,而这场惨祸的发生时间,正好与李统(明山)迁居广东的时间一致。根据《李嘉诚传》所载:“李嘉诚的祖先原为中原人士,因为灾荒而南徙迁居至福建莆田。……时值明末清初年间,再因狼烟四起,战火连绵不断而由一世祖李明山带领全家,迁居至粤东潮州府海阳县(即今日之潮州市),定居于潮州城内北门面线巷。”这与我找到的佐证完全相符。
或许有人会提出另一个疑问:虽说李明山属洋尾李氏,但洋尾李氏在莆田还有许多分支,是否能断定他就是从洋尾迁往潮州的呢?答案是,李统(明山)在族谱序系中归“源部”,属白塘长房世系,而不归于其他各分支派系,本身就无可否认,完全可以说明他是从白塘洋尾出来的。
李嘉诚的祖先在莆田白塘居住、生活过的有24世(包括李明山),其中有职官(包括封赠)的有7世,可以称为簪缨世家。
其三,李嘉诚先生的潮州李氏与莆田白塘李氏的传承接续,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在谱牒学中称作“合谱”。历史上,潮州李氏曾经来过白塘“合谱”,但不是李嘉诚这支“面线巷李”。改革开放之后,各地兴起修谱修志之风,这也许同人们常说的“盛世修志”有关。于是,潮州市郊、距面线巷不远也居住许多李氏的鹳巢乡,一批热心人组成编写组,修了一本《鹳巢乡志》。这本乡志在“创乡”一节中,明确提到该乡李氏系南宋末从福建莆田白塘迁居至此,并开列了李氏一世祖“肇”公的名字。2002年11月30日,借莆田市白塘李氏宗亲会成立之机,潮州“鹳巢李”派了李泽瑜等5人专程来莆田白塘会亲,带来了乡志和有关材料。这次会亲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合谱”,因为《白塘李氏族谱》在23世“肇”公下面又是一片空白。潮州“鹳巢李”带来的资料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续了谱。此外,李泽瑜等人又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即,李嘉诚的祖先同样是从莆田迁居潮州的,他这支李氏的一世祖确实是李明山从明末清初迁来潮州传至李嘉诚正好第10世,因此,也可以说李嘉诚与他们“鹳巢李”是同宗同祖,同属莆田白塘李氏的衍派。
由于这次“合谱”,再加上其他材料佐证,尤其是夏萍所着《李嘉诚传》中详细记载李嘉诚往上10世祖先的名字,让我弄清了李统(明山)这一支在潮州衍续的脉络。所以,新版《白塘李氏族谱》上特地开列的“潮州李嘉诚世系”就真实可信了,也基本上解决了白塘李氏与潮州李氏的传承接续问题。现已查明的“潮州李嘉诚世系”具体是:渊→元祥(店高祖第20子)→皎→藂→万康(入闽始祖)→楚珪→尚炅→晋延→保→撮→岑→抗→伯休→格→伯玉(入莆始祖)→慧→明→泮→富→廷耀→若→偕→同→清淑→老→文森→有度→伦→旸童→悌→宗岳→材→承表→九峰→大埙→錝→沆→统(号明山)→朝客→子坤→仲联→世馨→克任→鹏万→晓帆→云经→嘉诚 。
其四、李嘉诚先生的莆田祖先,在历史上有过多少贡献?有过何种荣耀?当时的考虑是,这个问题对做李嘉诚的寻根和引资工作可能有用。我们想到,多年以前,宁波市想做香港船王包玉刚的工作,宁波市政协经多方搜寻考证,得出“包玉刚是包拯(包公)后裔”的结论后,迅即把有关资料送到包玉刚手上,包玉刚十分兴奋,不久即回乡寻根谒祖,并在宁波大量投资办学,投资建成北仑港。李嘉诚先生自己曾说过:“我的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其实,何止是“几代”,而是“24”代,其中有职官(包括封赠)的有7代。自宋至明、清,这里涌现了进士98名,举人62名,职官(包括科甲、征辟、封赠)共216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为官做事,可以说是白塘李氏的群体荣耀。当然,让白塘李氏最引以自豪的就是抗金英雄、大慈善家李富。
据《涵江区志》载,李富(1085—1162),字子成,号澹轩。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南京(今河南商丘)、临安相继失陷,国家处在危急存亡之秋。主战派李纲致书宗亲李富,劝其举兵勤王。李富毅然捐献家资,招募义兵3000人,从海道扬帆北上,入长江,向孟太后提出兴宋破金的谋划。太后把其义兵隶属韩世忠部,授承信郎。他随部收复建州,攻克大仪,屡立战功。金兵败回北方,宣抚使张渊赏识李富的才略,荐其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简称“制干”,故世称李富为“李制干”)。后李富又上书朝廷,陈述抗金的策略,被秦桧所抑,降了职。他知道权奸当道,报国志愿难以实现,托言母老,辞官归养。
李富事母至孝,捐家财在县内修筑海堤,围垦良田,建筑大小桥梁34座,在城南5里多的官道旁建凉亭2座,让过路人有歇脚的地方,重修囊山寺、重兴寺和满月院。
李富又捐巨款修建兴化军学,在梅峰寺畔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聚徒讲学;并捐资供给学子费用,“远近之贤且贫者,咸厚赖焉”。
他还是一位理学家,当时名士王进之、龚遂良、林观、刘孔珍、黄刍、黄庚等都出其门下。其着有《春秋注解》和《澹轩集》。
李富一生乐善好施,热心公益。逝世后,莆人称“乐善之士”必推“李制干”为第一人。
莆人彭韶认为李富是一位“千载殊绝”的人物,将他和蔡襄、陈俊卿、李光朝、陈宓相提并论。兴化太守岳正就在小西湖畔建“五贤祠”以祀他们。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到,尽管李富在历史上没有“包公”那么有名和显赫,但至少他在国家危亡之际,是挺身而出,站在风口浪尖上,无愧民族英雄的称誉;况且,他辞官回乡后,在家乡大做善事,贡献巨大,所以,他在莆阳大地是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大人物,他的业绩经历代传颂而名垂青史。
其五,李嘉诚先生祖籍地白塘洋尾文物保护情况是我十分关注的问题。调查结果让我有喜也有忧。喜的是,白塘洋尾村文化积淀丰富,文物遗存较多,总体环境清幽,古韵十足,于2003年1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我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忧的是白塘洋尾号称有旧祠堂4座、牌坊8座、古民居6座,但其保护情况还并不理想。如我看到的“佥判第坊”,其通道居然被新盖的民居切去一半,让人感到不适。而且当时我觉得这些文物保护缺乏总体规划,零零星星,形不成能够吸引游人的文物景观。除此之外,我还为洋尾村杂乱无章的新民居、一些碍眼的垃圾污染感到忧虑。
当然,我知道文物和古文化、古村落保护是个普遍性的问题,但具体到白塘洋尾,就有了特殊性,因为我们要吸引海外李氏乡亲来这里寻根谒祖,“根”和“祖”就显得格外重要。一座崭新的所谓祠堂,肯定唤不起后人对祖先的敬仰之情。不过,据说近些年来,随着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民众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尤其是白塘历史文化名村的名声日渐远播,这里的情况就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当下,听说有关部门和所在乡镇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历史文化名村的提升工程。
但愿青山长在,绿水长流,白塘历史文化永续不断,为子孙后代,也为李嘉诚先生守住一份绵长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