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唐朝皇宫)
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
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
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00余年。
大明宫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其建筑形制影响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多个国家宫殿的建设。
大明宫占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誉为千宫之宫、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大明宫毁于唐末战乱。
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西安市在原址建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大明宫位于隋朝皇宫大兴宫(唐称太极宫)之东北,京师长安城外,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父亲唐高祖李渊而修建的夏宫,也就是避暑用的宫殿。
贞观九年(635年)五月,永安宫尚未建成,李渊病逝于京师长安大安宫,营建工程就此停止。
李渊去世后,永安宫改称为大明宫,又称“东内”。
时隔28年,高宗龙朔时期,大唐举全国之力再兴土木营建大明宫。“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风痹,恶太极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
为修建大明宫,朝廷征收关内道延、雍、同、岐、幽、华、宁、鄜、坊、泾、虢、绛、晋、蒲、庆等十五州121钱,且在龙朔三年(663年)二月减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
经过此次大规模营建,大明宫基本建成,更名为蓬莱宫,大唐皇室从太极宫迁入大明宫,开启了大明宫做为新的政治中心的序幕。
咸亨元年(670年),蓬莱宫改名为含元宫。
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大明宫。
此后大明宫尚有多次营建和葺修,如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曾修大明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818年)又曾两次增修宫殿,“新造蓬莱池周廊四百间”,浚龙首池,起承晖殿。
中唐和晚唐时期,朱泚和黄巢先后据大明宫称帝。
唐僖宗时,大明宫屡遭兵火,最终于乾宁三年(896年)被烧毁。
唐哀帝天祐元年(904年),大明宫彻底毁于战火。
建筑布局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区,选址在唐长安城宫城东北侧的龙首原上,利用天然地势修筑宫殿,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
宫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
宫城外的东西两侧分别驻有禁军,北门夹城内设立了禁军的指挥机关——“北衙”。
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
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大殿,正殿为含元殿。
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馆。
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
著名的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位于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此外有别殿、亭、观等30余所。
主要建筑
城门
大明宫宫城共有九座城门,南面正中为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东西分别为望仙门和建福门;
北面正中为玄武门,东西分别为银汉门和青霄门;
东面为左银台门;西面南北分别为右银台门和九仙门。
除正门丹凤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
在宫城的东西北三面筑有与城墙平行的夹城,在北面正中设重玄门,正对玄武门。
丹凤门是唐大明宫中轴线上的正南门,其长度、质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体现其千般尊严、万般气象的皇家气派。
它的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均创都城门阙之最,对研究唐长安城和中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
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北面正对含元殿,两者之间为长600余米的御道。
丹凤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是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大明宫南墙也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的。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曾改名“明凤门”,不久复名“丹凤门”。
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
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
前朝三殿
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位于丹凤门以北、龙首原的南沿,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之所,也称“外朝”。
主殿面阔十一间,加上副阶为十三间,进深四间,加上副阶为六间。
在主殿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分别有三出阙翔鸾阁和栖凤阁,各以曲尺形廊庑与主殿相连,整组建筑呈“凹”字形。
主殿前是以阶梯和斜坡相间的龙尾道,表面铺设花砖。
在龙尾道的前方还有一座宫门,左右各有横贯东西的隔墙。
含元殿建造时充分利用了龙首原的高地,居高临下,威严壮观,视野开阔,可俯瞰整座长安城,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形容了它当时的巍峨气势。
宣政殿
含元殿正北是宣政殿,为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
宣政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在殿前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
宣政殿作为常朝的殿堂,是大明宫中轴线上三座主要朝廷主殿的核心,大唐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影响历史进程的诏令,都是从这里策划和发出的。此殿的主要使用情况如下:
一、望朔受朝
皇帝御宣政殿受朝,是经常的活动,它是望、朔视朝。
二、常朝
平时的常朝听政,并非每天都有,一般是皇帝和宰相根据情况决定几天一次朝会。
三、皇帝亲躬
皇帝亲躬的典礼、仪式多在宣政殿举行,庆典结束后,一般都是登大明宫丹凤门楼宣布天下,并宣布大赦令。
四、传授国玺及新帝即位
在宣政殿也举行过太上皇向皇帝传授国玺及皇帝即位仪式的情况,诸如:至德二年十二月,作为太上皇的玄宗,在宣政殿将国玺传授给肃宗。
翌年元旦,玄宗又在宣政殿册肃宗尊号“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
五、进行殿试举人
皇帝经常在宣政殿进行殿试举人,例如: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即位未久的肃宗,在宣政殿对“文经邦国”等四科举人进行御前殿试。
六、读时令
读时令之礼创始于魏晋时期,即每年的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五个节气,都要在御前读时令。
节日这天,皇帝升御座,身穿与节气相应的服装。
尚书令以下各就其位,尚书三公捧着时令宣读。唐时仍有沿袭,但是不那么严格了。
七、每年五月一日大会群臣
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至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会群臣。
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场面极其隆重。
八、接见番邦使节
例如,贞元四年(788年)十一月,德宗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回纥的两位公主及宰相。
紫宸殿
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
宣政殿之后有紫宸门,门内有紫宸殿,为寝区主殿。
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之所。
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
紫宸殿为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
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现。
内庭建筑
大明宫的北部为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
紫宸殿以北为太液池,又名蓬莱池,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称蓬莱山。
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还有多座亭台楼阁和殿宇厅堂。
麟德殿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的西北部,是宫内规模最大的别殿,也是唐代建筑中形体组合最复杂的大建筑群。
建于高宗麟德年间,是皇帝宴会、非正式接见和娱乐的场所。
唐代皇帝经常在这里举行宫廷宴会、观看乐舞表演、会见来使的活动,唐代宗曾在此一次欢宴神策军将士3500余人。当时,唐代的官员以能出席麟德殿宴会为荣。
史载在麟德殿大宴时,殿前和廊下可坐三千人,并表演百戏,还可在殿前击马球。
道教宫殿
唐朝的统治者崇尚道教,认老子为祖先,因此在大明宫内也有三清殿、大角观、玄元皇帝庙等道教建筑。三清殿位于宫城的东北隅,台上是楼阁式建筑。
道教与李唐王朝有着特殊的深厚渊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强大,若非系出名门,就很难得到社会的尊重。
唐朝皇帝为提高自己的门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附会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
道教因而也就成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而三清殿则成为大明宫中最重要的道教建筑。
价值影响
自唐高宗开始,大明宫成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234年。整座宫殿的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王维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绘了当时的盛景。
唐大明宫规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大明宫第一大殿韩元殿,比天安门还要高大。自唐高宗起,唐朝历代帝王大都在大明宫居住、处理朝政,曾经是中国220年的政治、文化中心,唐代很多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大明宫遗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
开放时间:全年开放 09:30~18:00
门票:60.00元;套票90.00元(含景区门票 、 影票 、摆渡电瓶车票)
交通:
公交
景区南门——大明宫丹凤门站(推荐):2路, 262路, 528路, 717路, 723路
景区东门(太华路沿线)——大华1935站:2路, 17路, 22路, 104路, 209路, 216路, 263路, 309路, 517路, 703路, 707路, 801路, 913路;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站:2路, 17路, 22路, 46路, 104路, 209路,216路, 263路, 309路, 409路, 517路, 703路, 801路,913路;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含元殿站:2路, 17路, 22路, 104路, 209路, 216路, 263路, 309路, 409路, 517路, 703路, 801路, 913路;
太元路站:2路, 17路, 22路, 104路, 209路, 216路,227路, 263路, 309路, 409路, 517路, 703路, 801路
地铁:乘坐西安地铁2号线达安远门站后,可在北关站乘坐公交车达到大明宫丹凤门站
自驾:太华路上园区沿线及园区北门玄武门分布多个停车场方便自驾游客停放。
备注:欢迎本地及去过的朋友留言反馈最新情况,给准备去游玩的朋友提供参考,谢谢!
唐朝有几个陪都?
除京兆长安:
唐肃宗设洛阳太原,凤翔成都四个陪都。
唐朝是不是汉人建立的?唐装跟唐朝有没有关系?
你爷爷是汉人,你奶奶是鲜卑人,你父母都是汉人,然后,你就被定性为鲜卑人?,李世民什么时候说过自己是鲜卑人了,这样的说法流传出来,是一个民族中的人在大肆渲染-就是满族,只有满族人最想虚无汉民族,不信你去看宣扬这李世民鲜卑人朱元璋回族人他的评论他的文章是不是都是清粉满遗,54个少数民族都不会那样说,蒙古人都不屑这样做。
这不过是满人亡我之心不死的无耻行经罢了,狭隘卑鄙阴毒的渔猎后代。
唐朝是谁推翻的?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289年。
朱温(852年—912年),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人,五代十国后梁开国皇帝。早年参与黄巢起义,后脱离黄巢大齐政权而归唐。后被唐廷赐名朱全忠,篡唐建梁后又改名朱晃。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史称“后梁”,是为后梁太祖,自此唐朝结束了它289年的统治,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在位时颇重视农业发展,下令两税之外不得妄有科配;但因后梁连年战事,民不聊生。朱温生性残暴,杀人如草芥,其夫人张氏在世时尚能劝止,死后却大肆淫乱,甚至乱伦,连儿媳都得入宫侍寝。乾化二年(912年),被第三子朱友珪刺杀,享年61岁,庙号太祖,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葬于宣陵。
唐朝第一美人是谁?
人们都说杨贵妃是唐朝第一美女,因为她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实际上从有关野史上看,我认为唐朝第一美女应该是安乐公主李裹儿。因为安乐公主与杨贵妃生活在不同时期,无法比较。但不管是谁,只能作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大家可以展开讨论。
安乐公主李裹儿,因当时唐中宗被武则天贬去庐陵,途中韦氏产下安乐公主,但因为当时出境窘迫,便扯下衣服将其裹住,所以得名李裹儿。
但长大的安乐公主出落得更加美丽动人。更有甚者冠以唐朝第一美女的称号,足见其姿色不可方物。中宗和韦氏也对安乐公主宠爱有加,养成日后生活奢靡,性格骄横的坏习惯。因此也有很多人好奇,号称大唐第一美女的安乐公主和日后宠冠后宫的杨贵妃谁更美艳动人呢?
有传说称安乐公主比杨玉环还要美上三分,也有人奉她为大唐第一美女。可惜关于安乐公主的美只有这样的虚词并无实际的描绘的诗词:
而杨贵妃的美貌却有许多诗句描写并流传下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白居易把杨贵妃的美写的传神,称其为“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生媚”,可见杨贵妃之美实在令人沉醉。
而人们将安乐公主的美与杨贵妃进行比较,还说比杨贵妃美上三分,足见安乐公主的美也是货真价实的,令人神往。但因为没有直接史料、诗文的记载,后人要想重见安乐公主之美的是何等模样、只能依靠人们想象力了。
其实安乐公主还有两件百鸟裙,取白鸟的羽毛精心缝制而成,色彩变化千万种,不知其真正的颜色。试想,是一个怎样的美人才能衬得上这件绝彩的华服呢?这百鸟裙则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安乐公主的美貌动人之处。
安乐公主和杨贵妃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又都生在同一年代,不免会被人拿来进行对比。但安乐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女儿,而杨贵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李隆基又是李显的侄子,然而安乐公主在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时就已经被杀,而杨玉环是在李隆基登基之后才进入人们视野的,所以安乐公主和杨贵妃根本没有出现在同一个时期过。
为什么唐朝打不过吐蕃?
再锋利的刀剑也有生锈之日,
再辉煌的光华也有暗淡之时。
繁荣昌盛终不长久,
秋尽冬来兴衰更替。
树高千丈,轰塌之时猢狲各散。
草低几尺,花发当时蜂蝶自来。
人无百好总有坏处,
国不万胜必存败所。
唐朝的军事力量有多强?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缔造了无数神话,名将云集,国富兵强,是真正太平盛世的代表。尤其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带领下,国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外蒙古、西域以及里海地区,尽显中华神威。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军队武器装备极其先进,作战技术精良,曾一度让西方国家闻风丧胆。那么唐军能够威名远扬其原因究竟有哪些?
首先,一个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肯定离不开其充足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可以说经济基础为强军强国提供了物质保障。而唐朝的繁荣在当时足够令整个世界为之惊叹,再加上唐朝人丁兴旺,所以选拔精兵强将,组建军队,为其提供先进装备对唐朝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我们就拿就唐军的主力部队来说:唐军的一个军团主要包括约一万两千人的步兵和五六千的骑兵以及两千多辎重兵组成,所以一支部队差不多由两万人马组成。当然这其中要是细分的话还有轻步兵、甲兵、陌刀兵等职能各异的兵种。当然对军队来说装备也是不容忽视的,据史料记载:唐朝的陌刀兵每人至少配备一张弓,三十支箭、背后还交叉插着长柄陌刀一把和长枪一支,因此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光是装备就能威慑四方,比秦汉军队火力强出五倍有余。
其次,唐军如此强大除了装备和人马,战略技能也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唐朝大力改变以往传统的作战方式,从以防御为主改成到主动进攻,野战技术达到一流。
最后,在组建军队上唐朝也是下了一番功夫,使得士兵作战素质极高。因为盛唐时期的部队主要由良家子弟和年轻贵族组成,所以大都受过教育,对保家卫国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再加上他们对唐王朝的崇拜,希望通过作战立功来获得唐对他们的肯定。因此在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唐朝军队实力非常强大,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强军强国。(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各位军迷在评论区留言。)
唐朝刺史是什么官?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唐朝的地方官制。唐朝前期的行政区域划分,主要是设置2级行政区,分别是州和县,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就是刺史。由于行政级别是二级,所以州就直接归中央管辖,按现在的说法州就是直辖市或省,那刺史级别就是省部级。到了唐朝后期 ,因军事发展的需要,又在边境地区设置了一些都督,主管几个州的军事大权,后来都督又演变为节度史 ,到了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逐渐开始实行节度使政策,节度使下面管辖几个甚至十几个州,节度使便成了正式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省的级别,那么州就成了普通的地级市,刺史的级别就降低了,相当于市委书记正厅级。
唐朝的皇帝姓李,为什么不叫李朝而叫唐朝?
北齐的皇帝姓高,难道叫自己“高朝”?
朝代享誉万代,儿戏不得。我国各朝各代,都有一个特定的国号,它既可以代表版图,也可以代表时间,这在世界史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趣事儿。
我就在想,每一代开国君主,在给自己的国家命名时,有没有想过这个国号会用多久?
其实,国号是在打天下创业之初就已经有了的,就像你要创业开公司一样,公司还没成立前,你就得先取好名,有了名字后,你才可以拿着它去注册,去招商引资,去招兵买马。
国号这玩意威严肃穆,它代表着一种强大的文化背景与广告效应,一定要显得有情怀,一定要高端大气上档次。
例如悔创阿里的杰克马,他创立的公司叫阿里巴巴,如果改成姓氏,就成马牌了,不仅重名,还暴露了他山寨的本质。项梁、项羽叔侄起兵反秦,以“大楚”作为国号,因为“楚”是一种情节,它能激起原楚国人民的共鸣与拥护。如果以“项”作为广告牌,那就太单薄了。
其实唐朝跟绝大部分朝代一样,是以发源地或起兵时的领地来命名的。唐高祖李渊在隋朝的爵位是唐国公,封地在山西太原一带,当年也正是拉起唐国公的大旗,在太原起兵,得到各界有识之士的拥护与支持,才一步步做强做大,一举统一天下的。
古代封建社会,是很迷信的,从传国玉玺上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可见一斑,都鼓吹君王是上天选中的,你这改朝换代的,得有一个强大的家族背景或品牌文化支撑,大家才能信服你。
例如汉朝,高祖刘邦虽然屌丝起家,但后来通过实力,与项羽平分天下,有汉王背景;隋朝,文帝杨坚他有隋国公背景;宋朝,太祖赵匡胤有宋州节度使背景;只有明朝的开国大帝朱元璋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但可别小瞧他,人家还有明教背景咧!
在开国立业上,南北朝陈朝的CEO陈霸先是个特例,背景荒凉,完全凭借自己的拳头打下的天下,就是这么强大、这么自信,就是要以自己的姓氏来命名自己的朝代,爱咋地咋地。
我觉得陈霸先那心态,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暴发户,从一无所有到拥有天下,就是想显摆下自己的强大。
此外,还有一件很巧合的事,我国朝代顺序名特别通顺,读起来跟诗词一样有味道,像是某位诗人提前写好的一样,你听听“唐宋元明清”,多美妙啊,随便改一个字,就失去味道了。
如果大家都以自己姓氏来命名王朝,恐怕我国朝代名都快成百家姓了,好像就是没有姓张的。
唐朝开国名将是谁?
唐朝早期统一战争的阶段,主要在高祖武德时期(618~626)进行。在军事方面,可谓人才济济。我来列举一些有胡人或蕃人血统的开国将领们,欢迎朋友们补充。
丘行恭。先世出自鲜卑丘敦氏。武德初年,行恭以光禄大夫从李世民讨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皆立殊勋”。武德四年(621)二月.在讨击王世充的一次战斗中,李世民与随从将士相失,“将军丘行恭独从世民”,世民马中流失而斃,行恭以自己坐骑授世民,并“于马前步执长刀,距跃大呼,斩数人,突阵而出,得入大军”。贞观中,太宗思其护驾殊功,“有诏刻石为人马以象行恭拔箭之状,立于昭陵阙前”。此石刻像即驰闻中外的“昭陵六骏”之一。
刘感。族出匈奴,代为部落大人。北魏河间公刘提曾孙,北齐司徒刘丰孙。武德元年(618年),感拜泾州总管。是年,在讨击薛仁果中,兵败被执,不屈而死,赠平原郡公,谥“忠壮”。
慕容罗睺。族出鲜卑慕容氏。武德元年(618年),以大将军从李世民、刘文静讨薛举,于高墌浅水原战殁。
安兴贵、安修仁兄弟。族出安国。曾祖难陀,父婆罗,“周、隋间,居凉州武威为萨宝。”武德二年(619),兴贵受高祖派遣,与弟修仁共执李轨,遂以河西千里归国。兴贵因拜右武侯大将军、上柱国,封凉国公。修仁拜左武侯大将军,封申国公。
屈突通。族出库莫奚屈突氏。屈突氏,“本居元朔,徙昌黎,孝文改为屈氏,西魏复本姓”。七代祖遵,北魏中书令。父长卿,北周邛州刺史。通原为隋大将,义宁元年(617)十二月被擒降渊,拜兵部尚书,赐爵蒋国公。武德初,以秦王行军元帅长史从李世民平薛仁果,又从讨王世充、窦建德,“论功第一”。因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守东都洛阳。
窦诞。窦抗子。义宁初,辟丞相府祭酒,转殿中监,封安丰郡公,尚高祖女襄阳公主。从李世民征薛举,为元帅府司马。
窦德明。李渊妻太穆顺圣皇后兄之孙,窦威从孙。武德初,拜考功郎中。从李世民击王世充,频有战功,封显武男。
刘季真。族出离石胡(匈奴种)。父龙儿,隋末,拥兵数万,自称刘王,以季真为太子。武德二年(619)以石州降唐,授石州总管,赐姓李氏,封彭城郡王。
上图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族出羌人尉迟部。“其先魏之别种,号尉迟部”。而北魏之“代郡尉迟”,为西方尉迟(居今青海布哈河一带)支脉,因东徙云中,遂为鲜卑所融化。敬德曾祖本贞,北魏中郎将、冠军将军,封渔阳郡开国公。祖益都,北齐左兵郎中,入北周擢济州刺史。父伽,隋仪同三司、卫王记室。敬德原为刘武周部将,武德三年(620)降唐。从李世民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等,累有战功。
丘和。丘行恭父。大业末,为交趾太守。隋亡,以州附萧铣。及铣平,和“以海南之地归国”。累擢左武候大将军、稷州刺史。
高士廉。族出鲜卑是娄氏。曾祖飞雀,北魏赠太尉。祖岳,北齐侍中、左仆射、太尉、清河王;父励,北齐乐安王,尚书左仆射,入隋为洮州刺史。士廉于大业中,为治礼郎,见李世民非常人,遂以外甥女长孙氏妻之。隋末,谪为朱鸢主簿。交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武德五年(622),与和“上表归国”。时世民领雍州牧,荐士廉为治中。
阎立德。族出鲜卑。本居云阳,隋北魏孝文帝南迁,遂为河南人。曾祖进,北魏榆林太守。祖庆,北周少司空、上柱国、宁州总管,封太安公,赐姓大野氏。父毗,隋将作少监。立德于武德初,为秦王府士曹参军,从平东都。
突地稽。靺鞨酋长。靺鞨旧称“勿吉”,为北朝藩附。突地稽于隋末率部千余家内属,拜辽西太守。武德初,奉朝贡,高祖以其部置燕州,授突地稽燕州总管。从秦王李世民讨刘黑闼,以战功封耆国公。高开道引突厥攻幽州,突地稽邀击,大破之。贞观初,拜右卫将军,赐姓李氏。子李谨行贵显于高宗时代。
党仁弘。先世本出西羌,武德初年,大军东讨,仁弘以陕州总管,“转饷不绝”。历南宁、戎、广州都督。“仁弘有材略,所至著声迹。”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唐朝皇宫大明宫规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