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辟谣?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追求真理本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真相未必被人接受。再有意义的文字,必然会有反对者。很正常,没有反对者,早就世界大同,科普就没有必要了。也有人说,老子就是喜欢骂人,言论自由,你管得着吗?我不想辩解,只能说:法律之外还有做人的基本道德素质。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个体总是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做出非理性的判断。记得在2009年6月底,一股谣言突袭福建,说盐场受到污染,食盐断货且要涨价,许多市民抢购食盐随之劲刮的食盐抢购风席卷全国。缺乏独立思考,就是谣言的土壤。好在科学的思维,是战胜愚昧的良方,可以培养独立思考之精神。
作文做人,首推“德”字,我们看见,很多不负责任的网站散步各类谣言和伪科学,为量子佛学、风水通灵、星象占卜、易学算命等伪学说背书。我国总体上科学还很落后,承认差距、勤奋磨砺才能进步;靠歪门邪道的“超科学”、“走捷径“获取“民族自豪感”,以诋毁真相的文章博取读者眼球,无助于社会的进步,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的利益。作为媒体工作者和科普人,严守职业操守,以事实真相为准则,是最基本的要求。多揭露些伪科学、迷信,世界上就少些“假、空、丑”,子孙后代生活的环境就好一些;实事求是多一点,人民群众就多一点福祉。
由于特殊原因,网络上出现一些诋毁杨振宁先生的歪风邪气,欺骗、误导了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制造、故意传播谣言者,无君子之诚,更是不义的可耻行径。
诋毁杨振宁只是社会现象的一个小小缩影,说明我们的人文生态出了问题。辟谣的意义,不在于能否还原杨振宁的真相,即使不做任何辟谣,在太阳系也只是一个小事情,地球还在转动,我们更注重的是透过个例给国民性把把脉,提倡更务实、更理性的科学人文精神。
制造、传播谣言是不义行径
尽管在知识界,杨振宁受到广泛赞誉,但总有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说杨振宁替敌国干活出卖祖国,年纪大了人家不要了,就回来养老了,骗吃等死,是一个大汉奸;还有人拿杨振宁娶翁帆以证明其“不伦”,所以“人品差”。
然而,稍加思考的人都会知道,这些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歪曲言论,背后是一种恶意的炒作,以达到非道德的目的。这种谣言,有四个站不住脚:道德上站不住脚;证据上站不住脚;目的上站不住脚;逻辑上站不住脚。
道德上站不住脚:有恩于国反遭诋毁
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在知悉真相之后,都不会去侮辱杨振宁这样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人。杨振宁对中国的外交、科学、教育、思想建设都是很有贡献的。知恩图报,饮水思源,是中华传统美德,而不是学习少数人不遵道德,哗众取宠、为了制造点击率而恶意传播谣言,大搞人身攻击,与“文革”批斗何异?
证据上站不住脚:皆为捏造事实
迄今为止,对杨振宁先生的诋毁,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们统计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十几个谣言,没有一个在证据上站得稳,皆为不实捏造。比如谣言传播者说,杨振宁回国后是“享福”。然而,据我们调查,为了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高龄的杨老先生不辞辛劳,往返奔波,访问过国内几十所大学,应聘担任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十所高校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他还在我国许多高校主持并且直接参与建立研究机构。比如,1986年他不仅应聘为南开大学的名誉教授,同时应陈省身之邀,负责建立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并担任该所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对这个研究室的建立与发展,杨振宁从组织工作、专家构成、基本规划到学术活动、研究方向、具体课题,他都亲自过问,倾注了大量心血。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到处学术演讲、参加科研活动,所有报酬分文不取。
请问:
美国的生活条件不好吗?不足够“享福”吗?80年代中国的生活水平难道比美国还要“享福”?一个70多、80多岁的老人,义务协助中国建设了60多座一流的科研实验室,他难道不能在家中“享福”吗?
他图什么?名?不要说华人首获诺贝尔奖的荣誉,在美国领导以自己姓名命名的研究所,还被学术界评价为古往今来排名第10的科学家。这个名不够吗?利?他的养老金不够用吗?清华大学给杨振宁年薪人民币100万元,他为什么多年来分文不取全部捐献?他为什么把美国的住宅卖掉折合百万美元捐献给国家?他不能作为遗产留给后代吗?1997年,高龄的杨振宁还开始为本科生上课,难道他没有资格养老吗?
杨振宁为科教事业,冒着酷暑严寒奔波各大学,所有报酬全部不取。居然还有黑杨振宁的人说:他坐汽车的,不累。请问:您家有老人吗?谁家的老人70多、80多不是颐养天年?您的心肠、人品、道德在哪里?
目的上站不住脚:有人为什么制造谣言
我曾经和辱骂过杨振宁的朋友有过对话,颇能反应某些心态。
他说:“他如果一辈子在国外就没有人骂,现在回国被骂是活该”。
我反驳:”这个很荒诞,他如果一辈子不为中国做贡献,没有人骂。1971年回来了,为国家效力了,反而有人骂。”
他又说:“我知道杨振宁对中国有贡献,但杨振宁是我们的敌人,对付敌人可以用谣言。我们就是要用谣言对付杨振宁。”
我问:“为什么说杨振宁是敌人呢?”
他说:“杨振宁年轻的时候效力美国,帮助美国造原子弹对付中国,美国是中国的敌人,所以杨振宁就是我们的敌人。”
我拿出具体的例子告诉他:杨振宁是研究基础物理的,与制造武器八竿子打不着,他的贡献是全人类永恒的贡献。他告诉我:“告诉你实话,我们是故意造谣的,目的是避免杨振宁这样的人才出国,让他们知道出国就是汉奸就要被骂。我们对出国的人很不爽。”
我表示:”加入外国国籍并没有错,每个公民都有自由迁徙的人权自由。杨振宁替美国造武器杀人了吗?没有。杨振宁出卖祖国情报了吗?没有。杨振宁损坏民族利益了吗?没有。杨振宁触犯法律了吗?没有。事实上,自由宽松的人才政策为中国储备了大量的海外人才,这些人才在国外吸收最先进的科学知识,这些华人科学家常常回国,召开各种研讨会,帮助国内的科研人员提高自己的水平。有的学有所成之后还会回国创业。中国的科学发展离不开这些人才。将'爱国'与杨振宁捆绑本身就是伪命题。即使是一个没有为国家做贡献的人,只要他的心到了,我们就不应该责全求备。很多海外华人一辈子没有回国,但只要他们心里装着祖国,我们就认他们是朋友。何况一个从1971年开始就为中国做出无数贡献的老人。天地自有正气在。贡献不容抹杀。”
他又说:“爱国主义哪里会有理性逻辑?我们爱国有错吗?”
我答复:”谁说’爱国就不能有理性'?那只是缺乏独立思考的人。很多朋友当初由于缺乏了解也有过激言论,在认真、冷静的思考后,也主动为老人家道了歉,其中还有铁血网的版主。我和杨振宁没有任何交集,我个人是愿意为国家赴汤蹈火的。但我这个一定回国的人,一定会维护一个不回国的人的利益。别说杨振宁是我不认识的老人,即使是我的仇敌,当他们面临不公的时候,我也会站出来替他们说话。我不强迫大家改变对杨振宁的看法,只是摆事实和讲道理。批评一个人可以,但要有理有据,不能玩下流栽赃。很多没有文化的村野乡人也知道尊重老人。尊老爱幼是国际标准,而不是中国标准。”
他又说:“反正在我眼中,杨振宁贡献不如邓稼先大。我不稀罕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
我答复:“我们指责别人的时候,总不愿意先反省自己的错误。无论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只要是为国家做出贡献,我们就应该张开臂膀热忱欢迎。哪一年回国并不是判断对方爱国还是汉奸的标准,'不论中外,一切人才为我所用,利用你的智慧和知识造福社会,才是王道。'杨振宁独自把清华大学的冷原子、凝聚态的科研水平提高了几十年,你能吗?杨振宁参加建设了南开大学物理研究室,你做了吗?”
他又问:“为什么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没有回来?”
我答复:“从50年代开始,杨振宁是多次打算回国的,但条件并不成熟。1971年,杨振宁访华,通过周总理的秘书再次向周总理提出回国工作,由于中国当时谋求与美国建交,被婉言谢绝,后安排杨振宁去参观复旦大学。当时其实验室的条件居然比杨振宁家的私人实验室还差。抛开这个不谈,新中国真的需要他必须回国吗?
第一,新中国迫切需要的是军事工业,而作为与军事工业八竿子打不到的研究理论物理的他即使回国,也不可能对当时的国家起什么作用,只能沦落为普通学者,甚至性命不保。第二,为国效力本就不是必须的义务,而是情分,你有何资格要求人家回来效力?国家是利益的契约体,并没有神圣性。爱国源于民族利益的附带品,比如,本民族的人比其他民族的人拥有更大的资源分配利益。不土改分地,董存瑞会炸碉堡吗?为本民族争取最大的利益,就是最大的爱国。诋毁杨振宁,就是阻碍中华民族获得最大的利益。因为他不仅为全人类,也同样为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举例:
a,民族尊严。今天的奥运会,中华健儿金牌拿到手软,但回到100年前可不是这样。在近代,种族主义歧视盛行,华人被视为智力低下的土著,是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为华人争了尊严,从智力上证明我们不是'东亚病夫’。
b,外交。聂华桐阐述:'杨先生在1971年第一次回国访问回到美国之后,他对中国的情形做了很多报告。由于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风和为人,他的演讲和报道在美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完全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所到之处,人们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这些报告,对当地的华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接近,杨先生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此外,杨振宁在科学、教育、思想、建言献策等方方面面都对中国有巨大贡献。”
他表示:“我就是看他不顺眼。骂杨振宁是我的言论自由。”
我:“刀子,是对付敌人的,而不是捅朋友的。杨振宁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更是英雄。爱因斯坦没有回德国,也没有回以色列,他不但没有被责骂,反而被视为民族英雄。如果硬要说他是敌人,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实现中国梦。一个忘恩负义,没有正确三观、人品的集体,即使强大了,也会自私自利危害世界。言论自由,不代表可以无下限的制造谣言、肆意辱骂,上面还有法律和公德。中国人强调自己是礼仪之邦,须知:爱国理念的建立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依靠蛮横的语言暴力骂出来的。对中国人的朋友,中国要有大国气概。”
他最后说,“明白告诉你,我们故意诋毁杨振宁就是为了避免出现更多的杨振宁,用舆论压力避免知识分子出国效力”。
我指出,这是很荒诞的想法。
“首先,没有必要为了拔高一个人而凭空树立一个虚假的敌人。这是民族自卑的表现。第二,回国不分前后,贡献不分大小。为人民做了好事,就应该老老实实的承认。即使没有贡献,只要他的心在中华,我们就认他是朋友。第三,真正的进步依靠的是‘科学的发展’和“合适的社会制度”,避免人才外流,只有从“科学”和“制度”上面着眼,而不是靠谩骂恐吓、道德绑架来喝阻。环境基础打好了,人才必然会回来,饶毅、施一公就是例子。国家的富强最终不靠几件大杀器,而是科学和民主。朝鲜有原子弹,人民幸福吗?一个国家如果不尊重科学家,这个国家只能是思想上的东亚病夫。”
逻辑上站不住脚:自相矛盾
有人说,“我们故意诋毁杨振宁是为了避免出现更多的杨振宁,避免科学家出国效力”,“如果杨振宁和其他华人科学家如吴健雄、李政道一样老了就死在美国,没有人骂他,现在回来被骂是活该”。
这就很奇怪了。世界上华人科学家有千万,没有回国不被责骂,真正回国做贡献的人反被苛责,这不是很荒诞吗?
有的说,“杨振宁没有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贡献不如某某某,某某某是完美的英雄,杨振宁是一个自私的狗熊”。
套用你的逻辑,我反问你:你在绿色和平组织做过保护热带雨林的志愿者吗?你签署文件把自己的遗体自愿捐献给医学院吗?你在非洲、南美和其他贫困的地区支过教吗?你见义勇为、浴血盘肠斗过歹徒吗?如果你没有,我把“你”和那些做过这些伟大事迹的“英雄”比较,然后辱骂你是“龌蹉小人”,“自私自利的鬼”,你是不是要生气?
关于杨振宁的谣言
谣言1:杨振宁劝钱学森不要回国
真相:杨振宁在美国与钱学森并没有接触过的可靠资料,两个人就如同地球和天狼星那样遥远。杨振宁和邓稼先倒是相濡以沫,杨振宁对邓稼先的功绩是非常钦佩的,而在2005年的铁血网,突然出现一篇《杨振宁劝邓稼先不要回国》的谣文,被网友指出内容很荒诞。到了2006年,这篇文章几乎一字不动,改了一个标题,直接变成了《杨振宁劝钱学森不要回国》。
谣言2::杨振宁问垂死的邓稼先为10元钱搞科研值不值
真相:某些媒体曾有过这类报道,以突出邓稼先的无私。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回忆,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我就在旁边,杨振宁只是询问病情。”“1986年6月13日,杨振宁又来看望稼先。那个时候稼先开始大出血,医生已无法控制病情的恶化。”
邓稼先要许鹿希代他送杨振宁下楼。杨振宁上车前,许鹿希告诉他说,稼先病情已非常危险,几乎无治愈的希望了。得知消息后,杨振宁受到很大打击,他为老朋友的病情焦虑不安。回到美国以后,他找到当时还没有上市的治癌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我没有听他问过稼先奖金的事情”。
谣言3:翁帆是贪图杨振宁家产才嫁给他
记者采访了一位与翁帆关系较密切的同班同学,该同学表示:“网上更是有很多不公正的言论,令她伤心欲绝,我都替她难过,你们应该给她一个宁静的空间。”该女生表示:“在我的感觉中,他们会很幸福的,因为从翁帆的讲述能看出来,他们两人情投意合,无论在对问题的认识还是生活小事上都很合拍。与翁帆一同学习了两年半,从与翁帆的相处,我们深深知道她绝不是一个为了某种利益而生活的人。她很可爱,也很善良,更是一个单纯的女孩,并不是如一些人评论的是‘看重金钱和名利的女人’!”应该说,“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翁帆曾经私下表态,她是敬佩杨振宁的为人,所以决心照顾他的生活。翁帆的父亲翁云光是潮州中国旅行社老总,家境殷实,说翁帆为了钱去接近杨振宁于理不合。
朱嘉铭教授表示:“老夫少妻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一点不奇怪,女性偏向喜欢成熟男性,特别是事业、心理成熟的,因为这样的男性更能体贴人,更有安全感。他们既可敬又稳重,有见地,能给人依靠。”朱教授说,年龄差距大的人结婚,只要双方婚前有充分的考虑,旁人是不应该说三道四的。”
在谈及女性喜欢嫁比自己年长的男性是否因为考虑到“利益”问题时,朱教授表示反对,“因为如果喜欢钱,也没有必要找太老的,社会上也有很多中年成功人士啊!”
朱教授最后强调,对于老夫少妻现象社会应给予更多的理解,而不是指责和妒忌。
有媒体人表示为,对待杨振宁与翁帆结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理性地把它当做个人的私事,相信他们,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并送上应有的祝福。中国人向来是喜欢讲“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为什么在“杨翁恋”这件本属喜事的问题上,我们就缺少了这种乐见其成的态度呢?年龄的悬殊早已不再是情感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瞎揣摩甚至是不逊言辞的理由。如何对待“杨翁恋”,既显现我们社会的宽容度,更显现出我们应有的文明水平。
谣言4:杨振宁老了、无用了,所以归国养老
杨振宁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美国超级天才费曼、盖尔曼、施温格这些白人种族优越的对象都多次声称自己的伟大物理贡献不过是他的物理理论的小小扩展,这样的人才似乎没有必要“混饭吃”。
朱邦芬院士:杨先生到清华后,在冷原子物理和统计物理领域发表了13篇SCI研究论文,亲自做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工作。当时他已经80多岁了,但全部研究工作都还是自己独力而为,最多有时有一个合作者。他有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物理快报》上,我常收到他发来的电子邮件,发件时间经常是晚上10点多、11点。
2008年,86岁的杨振宁及其合作者发表了一篇冷原子方面的新论文,令同行惊讶于他的学术活力。此后至今,他已在冷原子领域陆续发表了13篇论文,放在年轻学者中也属“高产”。
据葛墨林回忆,杨振宁在80年代初期直接参加和领导了南开大学物理科研,“管”得很细。从1988年开始,南开的理论物理室办过7次讲习班,邀请的都是各个方向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因经费匮乏,要靠杨振宁从香港募捐讲课费。
1992年,为了南开主办的一场国际会议,杨振宁筹集了两万美元。考虑到大陆不易换开百元大钞,他特地换成20元、50元的钞票,捆在一个包里带来。南开数学所的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也是杨振宁当时自费购自香港,运到天津的,他还派自己的秘书负责打字。他甚至考虑到了外宾喝咖啡的习惯,打算自带咖啡壶。
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早期毕业生,包括现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都曾受杨振宁的资助到他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一年。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杨振宁为了筹钱,曾发着高烧去唐人街演讲。
葛墨林说,杨振宁做事不愿向人解释。“杨先生率性而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就是这么个人——我怎么做是我的事,至于你怎么想是你的事。”
据1997年的《人民日报》,高龄的杨振宁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在清华物理基地科学班的教学模式,清华IAS的建立,以及凝聚态物理和冷原子领域方面,我国的物理学研究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和杨振宁的直接帮助有莫大关系。杨振宁为我国理论物理的研究团队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90年代清华物理系甚至请不到一些一流的研究者来组建团队,甚至某些课还要请外校的教授来上,杨振宁以个人影响力把清华物理系的基础给打了起来,以私人社交圈在国际上招了不少大牛研究者,而这个影响是全中国业界都普遍受益的,那代人或多或少都受了杨振宁私人社交圈的影响。凝聚态和冷原子恰恰也是我国物理界弯道上赶上世界水平的一些领域,包括偏向工科的东南大学,物理学在凝聚态的水平也是极高,杨振宁对于我国物理学的成长确实是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截止目前,90高龄的杨振宁依然在做科研,高龄状况下也有一些产出。
据学者统计,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一共拉来了20亿美金的科研经费。他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SCI论文30多篇,将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年,为国家在科学界争得了巨大荣誉。杨振宁私人推荐1200多名青年学者出国访问、深造,绝大多数都归国成为科学界的栋梁之才。
谣言5:住几千万高档别墅,拿千万年薪
真相:清华大学提供的是并不奢华的公屋,杨振宁把年薪100万全部捐献学校,分文不取。连美国的住宅也捐献给国家。
《北京青年报》2002年6月19日报道:
“没有飞檐挑壁,没有豪华的外墙面装饰,一水儿乳白色的石灰外墙面,一米多高的矮围墙,外面看上去,三栋别墅小楼出人意料地朴素大方。
记者“探秘”时,碰巧遇到一些清华的老师们也前来“参观”,在上上下下将一幢正在进行最后装修的大师别墅参观完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说:像杨振宁先生这样的世界级大师,一年中有不少时间是在清华度过,给他们建一个舒适的家,值!何况,这些别墅比想像中要简单和朴素得多呢!
这是最早的原始报道,然后就有人抹黑了:
“杨振宁在中国住中国纳税人付出的1000多万人民币的带电梯的二层别墅,在美国他的房子也只有100万美元(600多万人民币)。每年中国纳税人还要为他的高级消费付出几百万人民币。”
尽管以他的地位贡献,奖励这些完全配得上。聘请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家落户应该给多少钱合适大家心里有数。但是我到现在看了很多东西还是找不到谣言的证据。如何确定这房子的造价,如何确定清华确实把房子产权给了杨老,请拿出证据来。如何确定杨老一年花费几百万人民币,也请拿出证据来。所谓的在美国他的房子也只有100万美元(600多万人民币),这话就露怯,杨把房子卖了返回清华是在那一年,那一年美元和人民币汇率是1:6?
而且杨振宁老先生可是把他在美国的房子卖了捐给学校的。
那么,清华大学专家公寓B栋是送给杨振宁的吗?
新闻报道:
林家翘缓步走到窗户旁边,面向镜头留下自己清华百年身影。此刻,他的导师、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拿着烟斗朝他微笑着。卡门的画像就悬挂在紧靠窗户的墙壁上。他的邻居,清华大学三栋“大师别墅”的另一位主人杨振宁,不在家。
《中国经济周刊》:2002年,您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到了清华大学,这距您上世纪30年代在清华读书,已经整整70年了,在这70年中,您在美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什么选择回到清华?
林家翘:2002年,我回过一次清华大学,见到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他跟我谈,清华想要请我们这些人回来,帮助清华走向世界性的一流大学。我愿意落叶归根,愿意回来帮忙,给母校帮忙。
他说,“杨先生的这一举动将对众多在国外学有所成的青年人归国创业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改革开放前景喜人,为广大海外学子回国施展才华提供了大好机遇。希望杨先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带动更多优秀人才回国创业。”
而教育部长的说法和另一位科学家的说法说的更清楚了。清华并不是只邀请杨老回国,更不是只给杨老这个待遇,而是邀请了多位海外著名科学家回国,给住宅的待遇是给杨振宁、姚期智、林家翘三位科学家的。
朱邦芬院士在南开大学讲的一件事情,令在场的许多学者感到惊讶。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还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大房子,向清华捐了100万美元。他把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也捐给了清华。
谣言6:杨振宁不爱国
真相:杨振宁冒险回国访问,推动中美建交,为中国的成就落泪
1971年夏天,以“全美华人协会”创始人身份的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那时,中美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杨振宁这次回国是很有风险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卷有这样一段记载:“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在1971年即毅然率先访华,意义重大。与杨振宁共事多年的聂华桐教授用“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来描述杨振宁的爱国情怀,并认为“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
1977年2月27日,杨振宁又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并自费8000美元在当天的《纽约时报》上刊登全页广告启事“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据《工人日报》,当杨振宁听到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后激动不已。杨振宁曾经询问邓稼先,中国的原子弹,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杨振宁在为他饯行的宴会上”顿时泪水夺眶而出“,他控制不住地起身到洗手间去了。作为一个宴席的主宾,突然地泪流满面,在座的陪同人员非常惊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2009年1月杨振宁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的专访时,刚好说到这一段。他说:“当时自己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就流了出来。后来有人问‘你为什么流眼泪’,既然有人问了,我也就想了,为什么流眼泪呢?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的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其实我也说不清楚,当时的感情可能很复杂吧。”
许鹿希说:“我与杨先生曾有过面对面谈话和信件的交往。以他的应变能力,可达外交家与政治家水平。他风度傲然,令人很难看到内里。他在人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因为他在海外盼望过的强国梦,被他的同学实现了。中国人再不必有屈身向外之感了。”
谣言7:父子断绝关系,
真相:杨振宁和父亲并没有断绝关系,杨振宁回国,杨父也有参加,还对周总理说:”他就听我的”
攻击杨振宁有条罪状是所谓“不忠不孝”。虽然我不知道评价一个科学家和忠孝扯的上什么关系,管仲,李世民等人好像没人谈他们不忠不孝的问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被皇帝清算自杀的蔡伦好像没人因为他“不忠不孝”而否定他发明的造纸术对全人类的贡献。但是“不忠不孝”这罪名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所谓不忠,某些人总喜欢拿他加入美国国籍来扯杨振宁为求荣华富贵而抛弃祖国。常识是,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才加入美国国籍。请注意,20世纪50年代是麦卡锡主义反华最厉害的时候,杨在1957年之前根本就没想过加入美国国籍。而到1957年获得诺奖可谓功成名就。之后长达7年,杨振宁也没拿美国国籍。所谓为了荣华富贵加入美国纯粹扯淡。反华风大兴的时候,没成就的时候不加入美国国籍,功成名就后好几年不加入美国国籍,他为了荣华富贵?另外,李政道加入美国国籍也是1964年。
所谓不孝,即杨振宁父亲和他划清界限。然而我查阅了不少资料,这类说法完全是无出处。看了杨振宁回忆录,于是真相大白了:
1957年1月吴健雄的实验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以后,我打电话到上海给父亲,告诉他此消息。宇称不守恒与对称有关,因而也与群论有关,父亲当然十分兴奋。那时他身体极不好(1955年因多年糖尿病加某种感染,不能吸收胰岛素,医生曾认为已无希望,后来幸能克服感染,但身体仍十分虚弱),得此消息对他精神安慰极大。
1957年我和杜致礼和我们当时唯一的孩子光诺(那时6岁)去日内瓦。我写信请父亲也去日内瓦和我们见面。他得到统战部的允许,以带病之身,经北京、莫斯科、布拉格,一路住医院,于7月初飞抵日内瓦,到达以后又立刻住入医院。医生检查数日,认为他可以出院,但每日要自己检查血糖与注射胰岛素。
我们那年夏天在Rue de Vermont租了一公寓,每天清早光诺总是非常有兴趣地看着祖父用酒精灯检查血糖。我醒了以后他会跑来说:“It is not good today, it is brown.“(今天不好,棕色。)或“It is very good today,it is blue.”(今天很好,蓝色。)过了几星期,父亲身体渐恢复健康,能和小孙子去公园散步。他们非常高兴在公园一边的树丛中找到了一个“secret path”(秘密通道)。每次看他们一老一少准备出门:父亲对着镜子梳头发,光诺雀跃地开门,我感到无限的满足。
1960年夏及1962年夏,父亲又和母亲两度与我在日内瓦团聚。致礼、光宇(我们的老二)和二弟振平也都参加了。每次团聚头两天总是非常感情冲动,讲一些自己的和家人与亲友们的遭遇。以后慢慢镇静下来,才能欣赏瑞士的一切。
父亲三次来日内瓦,尤其后两次,都带有使命感,觉得他应当劝我回国。这当然是统战部或明或暗的建议,不过一方面也是父亲自己灵魂深处的愿望。可是他又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有此愿望,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我应该留在美国,力求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
和父亲、母亲在日内瓦三次见面,对我影响极大。那些年代在美国对中国的实际情形知道很少。三次见面使我体会到了父亲和母亲对新中国的看法。记得1962年我们住在Route de Florissant,有一个晚上,父亲说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1971年夏天我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那天乘法航自缅甸东飞,进入云南上空时,驾驶员说:“我们已进入中国领空!”当时我激动的心情是无法描述的。
傍晚时分,到达上海。母亲和弟妹们在机场接我。我们一同去华山医院看望父亲。父亲住院已有半年。上一次我们见面是1964年底在香港,那时他68岁,还很健康。6年半中间,受了一些隔离审查的苦,老了、瘦了许多,已不能自己站立行走。见到我当然十分激动。
1972年夏天我第二度回国探亲访问。父亲仍然住在医院,身体更衰弱了。次年5月12日清晨父亲长辞人世, 享年77岁。5月15日在上海为父亲开的追悼会上,我的悼词有这样两段:
近两年来父亲身体日衰。他自己体会到这一点,也就对我们的一切思想行为想得很多。1971年、1972年我来上海探望他,他和我谈了许多话,归根起来他再三要我把眼光放远,看清历史演变的潮流,这个教训两年来在我身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父亲于1973年5月12日长辞人世。在他的一生77年的时间里,历史有了惊天动地的演变。昨天收到他一位老同学,又是老同事的信,上面说“在青年时代,我们都响往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解放以后二十多年来在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当时我们青年梦寐以求的这个新中国实现了。”我想新中国的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事实以及它对于世界前途的意义正是父亲要求我们清楚地掌握的。
6岁以前我生活在老家安徽合肥,在一个大家庭里面。每年旧历新年正厅门口都要换上新的春联。上联是“忠厚传家”,下联是“诗书继世”。父亲一生确实贯彻了“忠”与“厚”两个字。;另外他喜欢他的名字杨克纯中的“纯”字,也极喜欢朋友间的“信”与“义。父亲去世以后,我的小学同班同学、挚友熊秉明写信来安慰我,说父亲虽已过去,我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杨的回忆录说的已经够清楚了:他父亲从来就没和他断绝关系过,1957-1960年三次和杨振宁见面。1971年第一次回国见了父亲,1972年第二次父亲病危回国也见了父亲。父亲死后参加了奔丧,他父亲的心里对其加入美国国籍不以为然,但是哪有什么断绝父子关系?
杨回忆录和父亲几次对话,写的合情合理,他60年代70年代多次见父亲有地点有人证有对话,他父亲病危他回国,他父亲死他参加追悼会,这都是公开场合的公开活动,是骗不了人的。
谣言8:杨振宁剽窃了李政道论文
真相:由于李政道回国比杨振宁早,民众在该问题上往往支持李政道。实际上,杨振宁的贡献更大(如圆光定律),论文也符合规范。
国人对杨振宁“有看法”,起源于杨振宁与李政道之争。这桩学术公案,从可靠的事件顺序梳理来看,是李政道首先宣布“宇称不守恒”发现的主导权归他,杨振宁才对此做出反驳。并且考察文献可知,李政道在70年代和2004年对“宇称不守恒”发现过程的论述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从各种证据来看,并不支持李政道的说法。
另外,李政道还披露,两人合作的第一篇论文,本是他的贡献较多,且当时的习惯是署名按字母排序他应在杨之前,但杨振宁却表示自己年纪比李大,所以要求署名在前,这也是“抢功劳”。但据科学史家研究,李政道提出的“署名习惯”也并不存在,杨振宁的署名完全符合学术规范。
在物理学界,按照惯例,在发表论文时,署名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李政道这样让自己成为第一作者:
TD Lee, R Christian. Phys. Rev. 94, 1760–1767 (1954)
TD Lee, K Huang, CN Yang. Phys. Rev. 106, 1135–1145 (1957)
TD Lee, J Steinberger, G Feinberg, PK Kabir, CN Yang. Phys. Rev. 106, 1367–1369 (1957)
倒是杨振宁遵循“惯例”把自己名字放在最后。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08, 1611 (1957)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08, 1645 (1957)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09, 1755 (1958)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12, 1419 (1958)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13, 1165 (1959)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13, 1406 (1959)hys. Rev. 119, 1410 (1960)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22, 1954 (1961)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26, 2239 (1962)
TD Lee, CN Yang. Phys. Rev. 128, 885 (1962)
除了第一篇是杨振宁排第一,其他22篇全都是李政道排第一。
有人认为,不管谁是谁非,杨振宁和李政道既然互相争功,那也说明他们不大度,气量狭隘。不过,既然牛顿、莱布尼茨这种历史上的科学巨头能为微积分的发明权争破了头,又何必苛责杨振宁他们?
谣言9:杨振宁家庭关系混乱
有人将《汕头都市报》年前的一篇专访,改头换面,指66岁的翁云光将和杨振宁的18岁玄孙女结婚,哄动网坛。《汕头都市报》昨强烈否认曾作有关报道,直指是有人“恶搞”。
“我们将在今年愚人节举行婚礼。”85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比他年轻54岁的汕头美女翁帆结婚两年多后,中国多个论坛广泛流传一篇声称来自《汕头都市报》的文章,指翁父翁云光将与杨振宁的玄孙女(曾孙之女)结成夫妇。对此,《汕头都市报》表示,该报从未刊登这篇文章,是网民“恶搞”。
谣言10:杨振宁在得奖后首先访问台湾
据《科坛春秋》, 杨振宁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台湾当局把杜母曹秀清一家当作累赘。曹秀清曾多次想取道美国转往大陆,但台湾当局怕她一去不复返,一直不允许她离开台湾。可是当杨振宁获奖后,国民党却态度直转,对她一家倍加关照。曹秀清借机提出到美国探亲,并在1959年如愿来到美国,见到了与她女儿结婚9年却一直没有谋面的女婿杨振宁。
曹秀清与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时,杨振宁对她十分孝顺,并挤出时间陪岳母散步聊天。当曹秀清提到蒋介石要杨振宁到台湾访问时,杨振宁深思熟虑地说:国民党和共产党针锋相对,我先访问哪边,一直是双方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科学家,我虽然可以撇开政治,却不能撇开亲情,因为岳父大人和我父母都在大陆,我要访问,自然首先要回大陆探亲。
半年后,国民党当局为曹秀清规定的探亲期限到了,当曹秀清为是否回台湾而犹豫不决时,杨振宁果断建议她不要再回台湾了!他认为,几个舅兄姨妹都长大了,能自食其力了,岳母作为年近六十的人,应该留在自己真正的家乡———祖国大陆好好生活。
谣言11:老夫少妻违背几千年的伦理道德
在自然界,雄性以年轻、健康的雌性为配偶是本能。伦理与道德无关,其目的是分配生产资料,传递更优秀DNA,有利于物种的发展。比如,禁止亲近婚配是为了优生优育,而不是涉及道德因素。道德是进化的产物,并非一成不变。伦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古代少数民族有丈夫死了妻子改嫁小叔子或者庶子的习俗,目的是财产的分配。而在现代,一些战乱频频的非洲国家,甚至俄罗斯,很多议员提倡恢复一夫多妻,目的就是繁殖人口。
所以,伦理本身就与道德无关,伦理更没有一个永恒的标准,而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息息相关,社会变了,伦理就会变,不存在“几千年的伦理”。
笔者还特意采访了赵南元教授等二十余位科学家、人文学者,他们一致表示“老夫少妻违背伦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杨振宁对思想界的贡献
杨振宁反对玄学,提倡现代科学观,对易经做出过批评,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民网评价:“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但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分开,而《易经》的“天人合一”观念却将天道、地道与人道混为一谈。杨振宁指出易经的思想和方法根本就与科学格格不入,甚至要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承担罪责,自然也就否定了易经是“科学明珠”、“科学指南”、“科学预言书”种种无稽之谈。已有许多人做过类似的批评,有的批评要比杨振宁的演讲更严密、更尖锐、更全面、更有说服力。但是杨振宁做为人人敬仰的大物理学家登高一呼,其影响非同小可。特别是,杨振宁向来被视为具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华人,反戈一击,矛头直指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一的易经,更要让易学家们恼羞成怒了。这实际上是自20世纪初以来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延续,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也反映出当今中国科学与玄学、科学与伪科学、科学与反科学的争斗的激烈程度。由于杨振宁的加入,大大增加了科学一方的力量,算得上是他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的一个大贡献。
何祚庥::“就“《易经》文化”的主流来说,在现在的条件下,“《易经》文化”的主流是促进还是促退了中国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易经》文化”是顺应了还是违背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以为,这是区分何谓先进文化,何谓落后文化的最根本的标准。如果问我的意见,我以为杨振宁先生对《易经》批评,恰好打中了某些“易学”研究者的要害!一个重要理由是:“《易经》文化”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已传承并弘扬了几千年,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大,超过了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然而中国的科学却落后了!”
杨振宁对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
1971年后,杨振宁和太太多次回国,他创设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设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设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身数学奖,还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等。为此,中国将杨振宁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国务院还于1996年向他颁发了首届“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朱邦芬院士:
现在网络上谩骂、造谣和污蔑杨振宁先生的话很多,我想他不在乎这些。他几十年来被人骂惯了。在美国,联邦调查局一直盯着他,因为他是在中美中断了20多年关系后于1971年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回到美国后他到处公开演讲,称赞新中国的成就;中苏关系交恶的年代,苏联人也时常攻击他,说他是中共在美国的“第五纵队”;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级别的科学家中第一个回到大陆的,又说了很多大陆的好话,所以台湾和美国很多亲国民党的华人一段时间内也一直在攻击他,攻击得非常厉害。
杨振宁1997年在清华大学创办高等研究中心(现在叫高等研究院),2003年正式回到清华园定居,成为清华大学全职教授。国内一些人说杨振宁到清华是来享福的。我可以专门用一两个小时来讲讲杨先生回清华后所作出的很多重要贡献,这里我只简单说几句。杨先生说自己的一生画了一个圆,起点是在清华的科学馆,当时他只有7岁,父亲杨武之是清华数学系的教授;他在人生的终点又回到清华科学馆,画了一个圆。
杨振宁回到清华后“画圆”的收笔之作十分出色,他所作出的贡献至少包括:
(1)学术领导。他创办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物理和其他相关研究领域做出了非常好的研究工作,他担任清华物理系的国际评估委员会成员和顾问,帮助清华物理系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他是“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的顾问,他的辛勤工作和慧眼,使得这两个奖项声誉卓著,评出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和成果。例如,早在1996年,求是基金会就授予屠呦呦等10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工作的主要科研人员“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而当时没有任何机构授予屠呦呦等奖项。他还就一些重大的科学工程以及科技政策,发表了真知灼见。可以说,杨先生在科学界的领导作用非常显著。
(2)物理研究。杨先生到清华后,在冷原子物理和统计物理领域发表了13篇SCI研究论文,亲自做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工作。当时他已经80多岁了,但全部研究工作都还是自己独力而为,最多有时有一个合作者。他有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物理快报》上,我常收到他发来的电子邮件,发件时间经常是晚上10点多、11点。
(3)教育家。他已经在清华培养出了多名杰出的青年物理学家,其中好几位在国际上已经很有名声。他还曾经为清华物理系的新生讲了一学期的大学物理课。
(4)科学史研究。杨先生写了很多科学史方面的研究论文,特别是对一些他亲身接触过的物理学大师和数学大师的研究和评述,独具匠心、极其精彩和珍贵。(5)其他方面杨先生还做了许多事,包括就文化、教育等问题作了很多精彩的公共演讲,他还就学术诚信问题发出了声音。杨先生回清华后一共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单位都署清华大学,此外还出版了几本专著。
李星河: 可以说没有杨振宁,就没有今天的清华物理系!就凭这个贡献,杨振宁就不应该受到这么多攻击(很多是污蔑)和非议。我认为他已经对中国物理学发展做了应有的贡献了。
我来简要回顾一下清华物理系这十几年从无到有,从90年代末国内二流都算不上的物理系到现在最顶尖的物理系之一的历史:
1998年,在杨振宁的提议下,清华成立了高等研究中心(就是现在清华高等研究院(IAS, Tsinghua)的前身)。但当时的情况是,国内有志于物理的最好的本科生都去科大、北大读物理了,清华的物理系刚刚成立(从现代应用物理系改名),师资力量很弱,甚至很多基础课都开不出来。众所周知,90年代末的清华还是一所彻彻底底的多科性工科大学,物理系(现代应用物理系)虽然已经复系十多年,但主要任务仍然是是给各个对物理要求较高的工科院系开始基础物理课,所以IAS缺少研究生源。
当时IAS的建立,除了杨先生以外,顾秉林校长也是力排众议(很多校“LD”没意识到发展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杨先生和杨杜致礼夫妇两人给IAS捐了自己的私款,同样捐款的还有很多香港的私人企业家和杨先生的好朋友Simons夫妇。
还有另外一件影响深远的举动就是基础科学班的成立。当时的清华,物理系的学生人心浮动,这样下去IAS的老师很难招到优秀的研究生。所以杨先生就建议成立基础科学班,在校内二次招生(可惜这种方法现在已经被清华用滥了),集中优秀的师资和生源。98年第一届的基科班招生就很成功,99年第二届的基科班更是有几个传奇人物,下面会介绍。
虽然物理系很弱,但清华毕竟是清华,基科班从校内二次招生,招到了一批全国最好的生源。比如99级基科班的祁晓亮学长,就是当年辽宁的理科高考状元。这批人中有很多真正热爱基础科学的,而不是冲着所谓热门专业来的,毕竟基科班当时名气不大。
98年第一届基科班的学生,现在在物理圈里比较有名的就有两位:翟荟老师(现在IAS的终身研究员)和曾蓓老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量子信息与计算中心教授)。这两位老师的背景都挺传奇的,曾蓓老师还是曾经的国际象棋大师特招进清华的,不过这里就不展开了。
99年第二届基科班的学生,出现了更多的大牛:祁晓亮(辽宁理科状元、清华IAS博士,现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刚刚拿到终身职位)、刘朝星(清华IAS博士,滨州州立副教授)、许岑珂(湖南高考状元,UC.Berkeley博士,现在UCSB终身职位,副教授)、顾正澄(清华IAS博士,现在Perimeter Institute研究员)。
以后的几届基科班,随着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的选择也越越来越多样化(CS、金融),渐渐留在IAS读研的人越来越少,逐渐偏离了最开始设立的给IAS输送研究生源的目的,所以到后来和数学系、信科学院一起弄了大基科,最后因为三个院系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实在难以调和(数学系觉得我们的高等微积分不是数学,我们觉得学太多数学会让学生钻牛角尖,忽视物理),从我这一届(2011级)开始,又变成了物理系、数学系分开招生。现在的清华学堂物理班取代了以前的基科班,成为了想做基础物理研究的同学聚集的地方。当然,现在的清华物理系已经不用担心师资和生源的问题,基科班这种特殊的实验班培养模式也就走入了历史。(PS:十几年前的时候,清华物理系是找不到老师教四大力学的,于是就从外系(主要是北大)外聘老师教基础课。)
这十几年里,除了前面提到的,现在在学术界做得很不错的学长学姐还有很多,比如最近刚刚在Caltech拿到Assistant Professor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的做量子信息理论的陈谐学姐,在斯坦福大学做弦理论PhD,最近要去IAS Princeton博士后的董希学长等。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几届基科班的学长学姐也会在完成博士后训练后找到非常不错的教职。
除了人才培养以外,杨先生还有很重要的贡献就是引导了清华物理系的发展方向,为清华招兵买马。这几年清华IAS引进的faculty member,几乎都是杨振宁的学生、或者杨振宁学生的学生。比如前面的翟荟,就是杨先生在国内的最后一个研究生;祁晓亮的导师是翁征宇老师,也是杨先生推荐从美国德州超导中心到IAS就职的,最后祁晓亮去Stanford也是张守晟(现在清华IAS客座教授,建议薛其坤院士做的实验,跟反常量子霍尔效应有直接关系;是杨振宁在Stony Brook时期的学生)推荐;姚宏老师(Stanford博士,现在清华IAS研究员)等等。
杨先生鼓励物理和别的学科交叉发展,特别强调清华的物理系要注重实验学科的发展。应该说这十年,清华物理系(也是国内物理学界)发展最快的就是凝聚态实验和冷原子实验。现在清华IAS的凝聚态冷原子理论和清华物理系的实验都是国内top1。清华IAS应该是国内做理论物理和理论计算机最好的地方(虽然方向还不全)。
我本人对杨先生对高能理论物理的看法持保留态度,也并不认同国内对杨先生过分的神化。但我觉得杨先生对清华和中国物理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完全符合他老人家的民族情感和学术地位。杨先生是从事基础物理研究的,我可以肯定,即使杨先生60年前回国,也不会对中国物理做出什么太大的贡献,甚至可能遭受牢狱之灾。(别忘了他的岳父是谁)只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上才第一次真正有了科学研究,才真正有物质基础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杨先生这个时候回国是恰到好处的,无论是对本人还是对国家来说。
清华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是杨振宁仿照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模式创立的,规模不大、人数不多,但人员和研究项目都一定是第一流的。“中心”的日常运作经费由清华校方负责,但如果要特邀一些科学家来担任访问学人,“中心”就要自己拿出经费。因此,筹款成了“中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筹款对大学及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华裔学者姚期智教授,是计算器学的全球权威,清华校方和杨振宁都很想把他聘到清华去,姚教授本人也有此意。但是。聘请姚期智这样一位高薪教授,在内地要经过重重“关卡”,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但姚期智不是坐在那里干等的,聘请的机会一纵即逝。
这时,杨振宁教授马上作出了决定,他打电话给姚期智说:“你来清华,你在美国薪酬多少,我们照付,一个子儿也不少!”
杨教授说,他之所以如此慷慨“拍胸口”,就是因为研究中心已经筹到了一千万美元,才能“财大气粗”。如果没有这些捐款支持,像姚期智这样的人才就有可能和清华擦身而过。现在,姚期智已经成为清华大学计算器学系的教授,并参与国家实验室的工作。
文/天罚/编辑整理/博科园
精选知识类科普看到这又告一段落了,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相信从喧嚣的世界中安静下来看这枯燥甚有乏味知识性的内容有些不容易。但我相信只要你愿意看必定能从中知道你未曾知晓的科学知识,因为我相信你我都没有丧失好奇心及对知识的渴望,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有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都共同看了本文而从中的体会及所识。如果你也还喜欢再阅读这类内容,也愿意再阅读其内容…那么敬请关注【百家号:博科园】今后我们会努力为你呈现更多科学知识。博科园-内容范围:宇宙传奇、生命之美、人类文明、科技之光!
滨州的大型企业为什么这么少?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滨州人,一个一直在企业工作的人,小编针对本地企业来说说这个问题:
一、滨州大型企业少吗?
为便于直观地了解滨州企业情况,我们用2017年山东企业10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来说明:
1、山东企业100强
滨州共有七家企业进入山东企业100强,准确的说是山东企业50强。其中,魏桥蝉联第一,京博排在第九。这一点,在山东省内表现非常抢眼。
2、中国企业500强
在中国企业500强的名单中,滨州共有5家企业上榜,分别是魏桥创业、京博控股、西王集团、渤海实业、创新金属。位次分别是:
魏桥创业 第36位
京博控股 第281位
西王集团 第416位
渤海实业 第428位
创新金属 第483位
这种表现也是不差的吧。
可以说,同北京上海等企业总部比较,滨州的大型企业确实少,但是同其他地市比较,滨州的大型企业算不得少。
二、限制滨州企业扩张的原因探析
1、观念的问题:滨州企业的经营范围基本在滨州市内,没有把经营触角延伸到其他地区。这有观念的问题,也可能有地方保护的问题。
2、能力的问题:由于地区经济整体落后的缘故,比如对人才的吸引力偏差,这就限制了企业发展的空间想象力。
3、资源的问题:滨州发展最早的是棉纺织行业,主要是因为滨州盐碱地适于棉花生长,其他资源能源相对欠缺,也就成长不出大型企业集团。
4、行业的问题: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形不成大的集群优势。
5、经营的问题:以实体经济为主体,对于资本的运用相对偏少,限制了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规模。
三、滨州企业的发展方向
小编认为,未来滨州本地企业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扩展:
1、人才: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已经关注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且由政府联合企业开展了多层次的人才引进项目,弥补企业在人才上的短板。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专业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在用人上也越来越舍得花钱。
2、品牌:这个不多说了,现在滨州企业越来越有品牌意识,一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通过品牌来扩大市场的规模。像之前的亚光曾排到全国毛巾行业品牌价值第一名,魏桥纺织也稳坐全国棉纺织行业老大位置,但是在盈利性上却输给了南方一些地区,这就是输在了品牌上。
3、资本:未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撑,滨州企业也会越来越多的运用资本的手段进行兼并,迅速扩大企业的规模和经营范围,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
4、集群:产业集群的作用是能够降低区内的交易成本,实现优势的互补,形成区内人财物的合流,带动区内企业的共同成长进步。
滨州穷吗?为啥?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隐含了问主的答案:穷!不过,穷富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于这个问题,本答主有以下几点意见:
1、从经济上说,在山东省范围内,滨州GDP总量排在全省倒数第四位,经济增速则位列全省老末,这一点来看确实比较落后。不过,滨州人均GDP排到全省第七位,在省内也算是居中的位置了。在全国范围比较的话,比滨州经济落后的地方还有很多。所以,经济的穷富只是一个相对的问题。
2、在任何地方,都有穷人和富人的区别,还要看你处在哪个圈子之中。
3、说滨州穷,大概穷在这几处:一穷在经济不够活跃,滨州不乏大企业,比如魏桥、京博、滨化等,但中小企业实在不够发达,比如小编所在企业,很多采购的物资都要跑到淄博去卖;二穷在交通不发达,没良港,没高铁,没机场,高速也不多,限制了对外经济交流;三穷在文教不够发达,高校仅滨州学院、滨州医学院,外面人才引不进来,好的学生也都流到外地;四穷在生活娱乐场所依然太少,消费没地去,就更显得穷乡僻壤了。
话说回来,滨州是我们的故乡,无论穷富我们都爱这一方土地。
你相信国内的这些风水大师吗 ?
国内易经协会内也真风水大师,也有广吹牛很得行之人,但真正有水平的是在民间凭实际操作的风水师,他可运用星斗功夫绕一家四周一圈即下断语,农村最好看,甚至看整个村子都行。第二层次运用金龙诀依坐向而断,有些也能准,但此类人不肯找中心而分八方则假,合中心而分八方而断者更准,。第三层次的,只会今年大利南北,立南北向,明年大利东西,立东西向,做道场做法事,而脱离风水气运,山形,现中国百分之八十都是此类风水师,出了问题找不到,流年五黄,大运五黄不知,金龙诀更不会,这类地师全凭主人运气,钱花了也白花,而第二类与第一类有真功夫者收费又贵得多,最少上万,多者几十万,上百万,但有能力的主家在鉴定了对方有功夫者宁愿请懂行之行做,目前稍为有能力出名的大贵或大富都请有风水顾问,所以别人能风生水起。
滨州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滨州市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高,出门在外一般都要和别人解释一下,是淄博近邻。滨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省应该在中等偏下的水平。
滨州市最大的魅力应该在人文历史方面,武圣孙子、汉孝子董永、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都出生或成长在这里,有孙子故园、孙子兵法城、魏氏庄园、碣石山、鹤伴山、麻大湖等历史名胜和自然景观。
滨州沾化的泊头水煎包怎么样?
沾化泊头水煎包制作工艺,2013年5月被列入滨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水煎包”是泊头镇的特色小吃,人们习称之“煎包”。其状扁圆,如同柿子,制作好的上等水煎包上下呈金黄色,两面都有香脆的纸状面片,吃起来外酥里鲜,口感甚佳,而且味美价廉,成为深受人们喜欢的食品。
泊头水煎包制作比较讲究。馅儿料常有肉丁韭菜、肉丁白菜等荤馅儿,海米粉丝、豆腐青菜之类素馅儿,加葱、姜、五香粉、香油、盐调制。馅儿新鲜最为重要,必须现用现调,当日用完,不可隔夜。包子皮为发面,老嫩适度最为重要,太老太嫩都会影响包子质量。包制水煎包封好口是关键,既要捏紧不漏馅子,又不可聚成面疙瘩,必须使封口处包子皮厚度均匀一致。包好后即可上锅煎制。
刚出锅的水煎包,色泽金黄,酥脆嫩软,味道鲜美,妙不可言。由于泊头水煎包正宗纯正,色香味俱佳,引得很多食客,不惜相距百里,驱车前来品尝,每人花费3~5元,就能美美吃上一顿,可谓物美价廉,经济实惠。
目前泊头镇主要经营业户有老七煎包、徐良煎包、一品香煎包、老万煎包等4家。
泊头水煎包是极具沾化特色的传统美食,在沾化及其周边滨州、东营等城市,知名度越来越高,发展前景广阔。
水煎包的做法步骤1.酵母溶于温水中,静置5分钟备用。2.面粉加入奶粉、酵母水和成软面团,包上保鲜膜发酵备用。 3.肉馅中加入香油、蚝油、酱油各2勺、盐少许、葱姜水,拌匀腌制15分钟;香芹叶子择洗干净沥干,切碎。4.面团发至原来的1.5倍到2倍大,呈现蜂窝状;用手轻轻将面团挤压排除气泡。 5.肉馅中放入香芹叶搅拌至上劲。 6.把松弛好的面团再揉几下,切成剂子,擀成包子皮。 7.面皮包入馅料,打褶成包子坯。 8.平底锅倒少许油,加热后,把包子一个个码在锅底。 9.小火加热让油把包子底部煎脆。 10.把淀粉水倒入锅中,盖锅盖大火烧开,中小火加热。 11.煎至约5分钟至水收干,听到吱吱作响声。12.撒上黑芝麻、香葱碎,盖盖子焖1分钟即可食用。滨州如何实现逆袭?
作为一个对滨州很熟悉的人,滨州市成立之前,还仅仅是黄河岸边的滨县北镇公社的时候,我就到过这里。可以说,眼看着从一个小镇变成了现在的滨州市。滨州的城市快速的扩大再扩大,发展再发展。我认为,滨州会越来越好。但是,逆袭是什么意思呢?只能说,滨州若想更好的发展,只有一条出路,向东发展,迅速与东营接轨,加快打造东营滨州都市区。只有这样滨州才有出路,否则发展不会更快。
1、东营滨州一体化符合省政府规划。在山东省的城市群规划图中,东营滨州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都市区规划的,也就是说,这两个城市要携手发展,形成一个经济增长极。
2、东营滨州经济结构类似。东营滨州的石油化工产业都较为成熟,在本市的经济占比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滨海养殖等产业也有共同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
3、东营滨州两市有很深的历史和人文渊源。东营大部分县区曾经是隶属于当时的惠民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滨州市;两座城市可以说都是从无到有在八十年代相继建成的;无论胜利油田的部分单位在滨州市,还是滨州的飞地海防办事处在东营境内,都说明两市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4、随着德大铁路、济南滨州东营城际铁路开通和建设,东营G220国道西延过黄河与滨州对接,都是两市进一步融合的良好机会。
滨州一个城市逆袭,机会不可能,只有和东营联手,才能迎来更大的发展。
滨州怎样才能发展好?
滨州要想发展好,市府先换地,再说。
地级市的初衷是辐射,后边县市,现在的滨州能辐射大的了谁?以前的惠民地区起码阳信无棣惠民经常沟通。现在哪个县的人没事到滨城逛街?
市政府是驻地,不是住地,以前可以在惠民现在也可以在别的地方,青岛可以从栈桥附近跑出十几公里到晒海带的地方新建市府,滨州也可以。你可以到海边打沿海牌,也可以到邹平博兴打工业牌,别说渤海水浅天津港龙口港,甚至潍坊也有,哈萨克斯坦内陆国都可以有海军,渤海难道不是海,滨州海岸线那么长有谁觉得他是沿海城市?
让兄弟县市有认同感最重要,要让下面县市真正认同自己的老大地位。别说自己位置不好,邹平到济南也不近人家为什么爱往济南跑,到北京更远,大家都爱去。自身实力大了再不方便大家也喜欢你的辐射。
滨州想发展要么到海边重建新城,要么到靠近黄河的地方找个邹平博兴人去市中心都方便的地方,拉拢好这俩哥们才是滨州腾飞的关键,或者干脆狠狠心,把市府挪到邹平占个现成的好地,高铁有,又靠近济南淄博,搞不好靠自己一使劲一不留神能把淄博和济南连在一起。
猫在黄河渤海之间的平原上又没有朋友,阳信无棣惠民哥仨玩的挺好就是不太上滨城,邹平愿跟济南玩,博兴人出门都说自己是淄博的。孤家寡人想腾飞难!你又不是东营,人家家里有矿,还是油矿。你以为拉上沾化改成区弄点虾皮小干鱼就能飞黄腾达?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为什么有人诋毁杨振宁?揭露背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