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士辉
一所城市的建筑布局体现的是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这所城市历史文化沉淀的集大成者,作为明清畿辅八府之首的天雄古郡——大名府古城,其构造、其布局均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雄伟高大的古城墙、棋盘式布局的街道、独具特色的古宅旧第、别样风情的西洋教堂,还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都是这所古城历史的载体,是这所古城的灵魂。
桂士辉/文
04
庵观寺庙
二、大名府文庙
位于城内县前街路南,始建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占地一万多平方米,进入民国后作为大名县简易师范校址,现为实验学校所在地。四至清楚,原建筑无存,泮池等填平,幸存碑刻运到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保存。建筑示意图有清乾隆《大名县志》、咸丰《大名府志》所载文庙图存世。
文庙坐北朝南,三进四合院中轴对称布局,整个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对称排列,由南向北依次为:文庙最南端应该从小南门说起,小南门门上建有奎光阁,在小南门东南城墙外的炮台上建有文峰塔,这些都是明嘉靖年间大名兵备道陈大宾,为了使大名府文风鼎盛而开辟的。但小南门的开辟有碍大名城的风水,不久即被堵塞。堵塞小南门后,在小南门北建万仞宫墙(照壁),在照壁东西两侧各开一个门,东为“圣域”门,西为“贤关”门,进入民国后,将照壁改建成大门,木质瓦顶牌楼式建筑,宽约十二米,设三个门,高约八米,分三层。大门正北是泮池,深3米,周围60米,上面横跨三座石桥,泮池呈半月形,池旁有井,专供祭祀孔子时沐浴盥洗之用。泮池栏湾环如带,与小南门上魁星阁上下相映,东瞻文峰塔,大名府胜景文峰夕照就是这里。新考取的秀才,需要从泮池中间的小桥上进入大成殿祭拜,这就是“入泮”,其他人等只能从泮池两侧绕过,泮池两侧有历次重修碑记等石刻。
泮池正北是棂星门,门为石质瓦顶牌楼式建筑三楹,东坊门上书“德配天地”、西坊门上书“道冠古今”,两侧各有房屋三间。棂星门正北是戟门(即大成门),戟门有两个角门,东为“金声”,西为“玉振”。两门旁为斋宿所各三楹(间),石刻林立于院之左右。戟门北有甬道直达大成殿,在戟门外边,东侧是乡贤祠,西侧是名宦祠。大成殿坐落在一米多高的砖石砌成的月台上,月台四周是石雕透花围栏,每3米是一个石质立柱,立柱上雕刻有石狮子。大成殿五楹,左右两侧各15楹(间)。庭院宽敞,松柏森森,是当年建庙时种植,解放前夕被砍伐。大成殿东还有一座龙头阁,用砖石砌成高台,高台周围60多米,在台上建有重楼,高出云霄,与小南门上的魁星阁遥相呼应。
大成殿后是明伦堂,堂五楹(间)。自明朝以来,科贡题名榜于两壁。斋房12楹(间),左为“进德”、“日新”,右为“修业”、“时习”。明伦堂北是尊经阁,这是文庙最北端的建筑,楼三楹(间),后壁墙上镶嵌有石刻的文昌君像,两侧有房屋各三楹,东边是五贤祠,西边是刘安世祠。
文庙的规制大致如此,在文庙东侧还有一个附属建筑,崇圣祠和节孝祠。此外,因为文庙在城东南角,属于“离火之象”,“气郁不畅”,为了大名教育发达,除开小南门、建文峰塔等风水学建筑外,又在大名府署的仪门东侧建一座牌楼,牌楼前由南往北开一直道,名景行街,以达到疏散“巽气而向离明”的目的。
三、大名府城隍庙
大名城西北有城隍庙街,但这个街道的城隍庙并非大名府城隍庙,而是元城县城隍庙,二者不可混淆。大名府城隍庙在县社辨厂旧址东南,与大名府城同在明永乐元年徙建。徙建以来,修建多次,但建筑示意图历代编修的《大名府志》没有载录,结合柴续昌先生和周围群众回忆,参考文献中的零星记载,大名府城隍庙建筑大致如下。
大名府城隍庙坐北南向,占地万余平方米,最南端是大门,大门内有两方石碑,上书“名有法度”和“幽有鬼神”。进大门北行,有甬道直达二门,二门北东西各有配房5间,北端是一座坐南向北的戏楼,正门从台下经过。戏楼两侧各有角门供人出入,戏楼分前后两部分,中间有透花木质隔扇。前台两大间,后台五大间。造型古朴美观,雄伟华丽。过戏楼北行,东西两侧各有10间廊房,廊内塑有大名府所管辖的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等8个县的县城隍塑像,均为泥塑坐像。1927年开办织布厂的时候,将泥塑全部拆毁,1941年日伪大名县长又重新将城隍庙修整彩绘,8个县的城隍改为画像,两侧墙壁上有绘制了人死后在阴曹地府遭受到的种种酷刑的壁画,形象逼真,颇具匠心,看后令人胆战心惊。戏楼尽北五十米处是城隍大殿,大殿五大间,约18米长、20米深、10多米高。大殿前半部分是鼓棚,鼓棚东西两侧各塑有一列站班塑像,分别是路神、黑吉角、白吉角等奇形怪状的鬼神,神态怪异,面目狰狞,瞪牙咧嘴,张牙舞爪。大殿正中是大名府城隍泥塑坐像,形态威严肃穆,两侧站立有手拿生死簿的判官和手持钢叉的牛头马面,加以大殿内空旷宽敞,光线暗淡,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
过大殿北行是寝宫大门,过大门东西各有三间配楼,这里是宫娥佣妇的住处。正北是五大间楼房,这里是城隍夫妇的寝宫,楼下中间塑有城隍夫妇二人泥塑坐像,笑容可掬,两侧放着轿,旗、锣、伞、扇等出行仪仗用具。楼上也塑有城隍夫妇的坐像,端庄安详,西侧放有象征性的日用家居,东侧放着数只大木箱子,箱子有开着的,有盖着的,里面放的是衣服、鞋子之类的,很有生活气息。墙壁上绘有反应城隍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色调明朗,颇具人情味,与大殿内的阴森恐怖气氛形成鲜明对比。城隍奶奶的塑像是木质结构,内由机关控制,老年人烧香供奉之后,因活动不便,必定会扶着城隍奶奶的膝盖站立,此时便触动了机关,城隍奶奶便微微欠身,似有点头还礼之状。寝宫东墙外,有一座道观,住着几位火工道人,主管庙内一切日常事务。
1929年冬,国民政府废除神祠令下,国民党县党部发动男女学生,捣毁城内外各寺庙的神像,城隍庙未能幸免。解放前夕,此庙被拆除。建国后,这里成为县供销合作社辫厂的一部分,城隍庙内的碑刻和石像被埋入地下。今天城隍庙原址部分成为民居,其余仍被工厂占用。
(连载五)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大名城古建筑遗存概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