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生于平民,几经波折之后,于顺天府登基称帝,摇身一变,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于朱元璋的经历,可以用传奇来形容,他曾经做过和尚,当做乞丐,即便这样,也不影响他的结局。对此,后人经研究表明,这是和朱元璋祖坟分不开的,关于朱元璋的祖坟风水传说,还有几个小故事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天子"现世
朱元璋,公元1368年于应天(南京)称帝后,首先想到要把父母、兄嫂的坟迁址,盛装豪椁隆重再葬,并派精通风水的刘基前去安徽凤阳老家堪查。刘基回奏,山川灵气不可动,一动风水就不灵了,会破了朱家龙脉。迷信的朱元璋遂放弃了重葬的念头,选择在原址上修建大型皇陵。朱元璋葬父葬到了风水宝地上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当时朱父"尸陷地裂",得以平地起坟。
雨过天晴,朱元璋急急跑出躲雨的寺庙,到原地一看坏了,父亲的尸体没有了,感到十分迷惑,便横在抬尸的扁担上四肢拉开,仰天长叹,等二哥赶回来商量怎么办。一个老和尚恰好走过,觉得惊奇:扁担与朱元璋的身体正好构成了一个"天"。不一会儿,朱元璋又侧身翻转,这更不得了了,又成了一个"子"。
"天子"现世,此人必贵。果然不出老和尚所言,朱元璋后来当了大明皇帝。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朱元璋能够建立大明王朝,也是与蒙人、张士诚、陈友谅等拼杀出来的,是"马上得江山"。但朱元璋家祖坟葬到了风水宝地上,过去竟然一直有人相信,李自成的起义军攻打到安徽凤阳时,便将朱氏的祖陵破坏得乱七八糟,坏其风水,名为"断龙脉"。
朱家天子刘家相,改朝换国不换相
明太祖朱元璋,原籍苏州,其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世居苏州,业家为活,家里非常贫穷,后因饿荒迁徙至凤阳,自世人皆以朱元璋为凤阳人也。说起这位皇帝,还有一段风水故事呢。
朱元璋之祖父,惯水性,经常潜入深潭捕鱼,浮沉自如,技术超人,故人呼之下得海。一次,下至潭底捕鱼出来,正遇刘仙师觅龙至潭畔,见直龙结在潭底,因不谙水性,无法下潭猎龙,坐正潭畔,正在凝思,突见一人从潭中浮起,急呼之登岸,询以姓名;下得海则以绰号告,刘仙师闻之,欣喜万状,即与下得海商量,约定某日各携骸至此,共迁深潭龙穴。
既至吉日,二人携骸至潭畔,刘仙师告以潭底某处为西犀牛下海形,某时某刻会开口,嘱其携骸下去,待其开口时,将骸投入牛口内,牛口即必合拢。下得海因所携祖骸没有包好,临时见田中有青菜,乃取菜叶包之,携之下潭,果见潭底一巨石,西东方向,俨然石牛。张口吐唇,牛固喜吃青草蔬菜,瞥见菜包,即抢令之,于是下得海之亲骸即被石牛吞入肚内。石牛食到包后,口唇合拢,下得海无法把刘仙师之祖骸投入牛口。遂上岸实告刘仙师,高仙师知道此情,但无可奈何,只好将骸分成二包,嘱咐分挂于石牛角上,下得海再入潭底,将骸骨分挂牛角上,返报刘仙师,刘仙师即祝曰:"左角为臣相,右角为臣相,牛口出和尚。"
下得海听至牛口出和尚一语,当下愤慨不已,刘仙师见此情景,迫不得已即改呼曰:"左角左臣相,右角右臣相,朱家天子刘家相,改朝换国不换相。"下得海听到"朱家天子"乃息怒,打恭谢恩而回。
后来朱元璋却是当过一段和尚,再后来被拥立为帝,刘伯温为相。国号曰明,经二十二帝,历三百余年,龙气之旺,富贵之盛,可想而知矣。由此观之,风水之事,实非迷信,地灵人杰,谁能不信?
平地起坟
徐桢卿所著《翦胜野闻》记载," 帝(朱元璋)父母兄弟相继死,贫不能具棺,与仲兄谋草葬山中,途次 便 断,仲返计,留帝视尸。忽风雨,天大晦,比明视之,则土裂尸陷,已成坟。"意思是:"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
约够一顿饭时,雨过天晴,到山坡下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坡土松,一阵山洪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尸首。"这段记载在中国民间广 为流传,就是说朱元璋放下扁担的"土裂尸裂"地方,正好处于龙脉上。因为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结果"平地起坟", 朱家子孙有了帝王命,从此风流三百年。公元1644年灭亡了,则是帝王之气不存,龙脉受伤之故。
坐了南京坐北京
《明史·太祖本纪》记载,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他们是一路逃荒到此地,就是埋也无葬身之地。当地一位乡绅刘继祖看他实是可怜,动了恻隐之心,说:"看在乡里乡亲的面子上,就把他祖上骨骸埋在村南的海滩上吧。"
后来一位风水先生路过此地,端详了一会儿墓地,对人们说:"啊!帝王之墓,帝王之墓!"这话传到了刘继祖耳朵里,他坐卧不宁,心里一万个不舒服,不行,我得把墓地夺回来。于是,他找了几个人偷偷的将朱家坟扒开,把尸骨棺木一块运到村北的山坡前草草埋掉。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这几个人还没埋好就跑回家了。
第二天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山坡土松,一阵山洪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棺木。过了一段时间,那位风水先生又路经此地,对着墓地左看看右看看,对大家说:"你们这儿要出大贵人了,村南有一个帝王墓,这村北又有一个帝王坟。"这时,有人偷偷的告诉他,这座坟就是从村南那座帝王坟里拔来的。"啊,这就对了,我想怎么能有两个帝王坟呢?这一挪更好,凤阳陵,凤阳陵,坐了南京坐北京。"
可见,朱元璋父母那块风水宝地不是巧遇,而是上天送给朱家的,尽管如此,朱元璋称帝后也不忘记恩人,虽然刘继祖已死了,仍给他当了官,特下诏追封他为"义惠侯",以示感激。
熹贵妃死后为何不愿与雍正合葬?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古皇家就有母凭子贵的说法,也是每个地位卑微的妃嫔们的终极梦想,一旦儿子能继承皇位,自己也就山鸡变凤凰了,雍正帝的熹贵妃也是如此。
乾隆帝的生母钮钴禄氏系原任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钮钴禄氏虽然属于满洲镶黄旗人,姓氏高贵,可父亲只是个四品官,她z13岁时被赐给当时还只是贝勒的胤禛当侍女,也叫“入侍格格”,由于父亲职位低下,在当时政治联姻兴盛的情况下,自然就得不到宠爱,几年间一直被当做丫鬟使用,连雍正面都见不着,十年间一直是格格身份。
当时府内的嫡福晋是出身名门的乌拉那拉氏,按理说钮钴禄氏是没有机会接近雍正的,可就在康熙四十九年的时候,胤禛不慎得了传染病,在其他的福晋都不愿意侍候时,钮钴禄氏却煎汤熬药,伺奉殷勤周到,她性格温柔可爱,近身侍候了60多天,自此雍正对她心存感激,就留下来侍寝,在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下了四王子弘历。
两人的关系逐渐升温,感情甚好,雍正继位后就封钮钴禄氏为熹妃,雍正八年又册封她为熹贵妃,并私下册立弘历为皇位继承人。
乾隆登基后根据雍正帝遗命,母以子为贵,封熹贵妃为皇太后,熹贵妃以前被孝敬皇后压着没少吃苦头,但在儿子当上皇帝后,可谓是苦尽甘来,乾隆对母亲非常孝敬,有言必参、有求必应,乾隆帝曾伺奉母亲游五台,下江南,还多次到塞外避暑,可谓是享尽了荣华富贵。
可母亲的后事问题却给乾隆出了个难题,自古帝王和皇后都是合葬的,可是当时孝敬皇后和年妃已经随着雍正帝葬入泰陵地宫,对于母亲他不知道然后安排,他只好去请示母亲。
皇太后就下了一道懿旨:世宗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在先,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
乾隆的母亲知道懿旨帝的墓里已有孝敬皇后,自己如果真的进去,也只能屈居于孝敬皇后之下,她不愿意这么做;另外她也觉得自己身份卑微,配不上雍正帝,更何况雍正已去世四十多年了,不想去打扰早已仙逝的雍正帝。
她只想依照孝庄皇太后的昭西陵的宪制,另见一座陵墓,自己单独居住。
这样在乾隆帝大手笔下,一座最豪华的皇后陵--泰东陵兴建而成。
母亲改嫁后去世,你觉得把母亲的骨灰带回与父亲合葬合适吗?有什么说法?
谢谢邀请,希望我的回答能得到你们的认可,同时希望留下你们的不同意见和关注!
这个话题有点复杂,因为所站的立场不同,答案也就不同,下面我来逐一给大家分析一下吧。
其一,母亲改嫁时,儿女都已成年,也能自立根生了,所以母亲为了有个美好的晚年生活改嫁了,如今去世,作为儿女应该通过继父或他一家人的同意,把母亲的骨灰带回去和你的父亲合葬,来完成你们的心愿。
其二,做母亲为了自己的幸福,在老公去世后,坚决的撇下孩子改嫁他人,这样的母亲我想也没几个儿女心甘情愿的把骨灰带回来和父亲合葬的。
其三,根据各地风俗习惯 ,母亲一旦改嫁,无她生活的好与坏,去世后是坚决不可能带回来和原来的老公合葬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一女嫁二夫,有带绿帽子的说法,所以这种做法永远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的。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儿女,尽孝有好多种渠道和行为,别为了一个骨灰惹出争议,所以说,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嫁到哪里,去世了骨灰就埋到哪里,至于合葬就免了吧!
平阳公主先后三个丈夫,为何选择与卫青合葬?
首先,平阳公主三次嫁人、有过三个丈夫的说法,是有争议的。
平阳公主的婚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她先后三次嫁人,分别是平阳侯曹时(曹寿)、汝阴侯夏侯颇和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其中,平阳侯得了恶疾,而汝阴侯夏侯颇因为有罪而自杀。
另一种说法:平阳公主只嫁了两次,分别是曹寿和卫青,当曹寿得了恶疾之后,汉武帝让平阳公主离开曹寿,嫁给了卫青,比如《汉书·卫青列传》这样记载:
“初,(卫)青既尊贵,而平阳侯曹寿有恶疾就国,长公主问:‘列侯谁贤者?’左右皆言大将军。”
可以说,平阳公主在嫁给卫青之前,不管是嫁了一次还是嫁了两次,都嫁得不好。她为曹寿生下一个儿子曹襄。元狩四年,平阳侯曹襄曾经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担任后将军。
卫青和平阳公主相识多年,卫青的父母都是平阳侯府里的仆人,卫青就出生在侯府当中,当年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卫青也在侯府中当差。所以当别人向平阳公主介绍卫青时,公主笑道:“此出吾家,常骑从我。”
但此时的卫青已经封侯,贵为大将军,三个儿子也被封侯,绝对是汉武帝的大红人,姐姐又是当今的皇后。如此尊贵的身份,平阳公主当然也不能再用旧眼光来看待。加上汉武帝和皇后都支持,于是两个人结合。
卫青后来的运气也开始走下坡路。汉武帝性情狂放,高兴的时候皇恩浩荡,发怒的时候冷酷无情。卫青的三个儿子先后丢掉了侯爵,卫青最后死在元封五年,大儿子卫伉继承了他的长平侯,但很快就被夺爵。
卫青和平阳公主死后葬在一起,《汉书》中说:“(卫青)与主合葬,起冢象卢山云。”
不知道两个人谁死在后,如果是卫青,当然会选择与尊贵的公主合葬。如果是平阳公主死在后面,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从功利上来看,选择和长平侯卫青合葬,也都是必然的。
丧偶再婚后,去世的时候你认为应该与哪一任妻子(或丈夫)合葬?
人死如灯灭。当生命走到尽头时,不管怎样个葬法,对死都毫无意义了!像西藏的一种葬法叫“天葬”!把死去的人抬到悬崖顶上,秃鹰出没的地方,将死者用斧头剁碎摆在杂草上面让飞鹰啄食!有的将死者掛在悬崖峭壁上的树杈里任由鹰啄或日晒风化。
我们在这里大肆讨论夫妻再婚后应跟谁合葬?殊不知人,生在何处?死在何方?根据时势的发展当一个人死去的时候是火葬还是土葬也无法预知!像人人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后,遵循他生前的遗愿,也是火葬后将骨灰洒在太空随风飞扬!如果夫妻再婚后,有的在农村去世多半土葬。有的在工作死在城市,就应火葬。葬法不同再言是否合葬有意义吗?
现在各大寺院都设有“凡圣同居”——专门存放骨灰盒的地方。让凡人的骨灰和“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同处一世。死者安稳,生者吉利!这是目前人们最推崇的一种方法!经济且安心!
我的很多老年朋友,不想为后人添麻烦,早几年前就出几千元钱在寺院里定后了位子,准备自已去世后火葬,再将骨灰盒安进“凡圣同居”!他们的说法是:土地金贵,一块墓地随便要大几万,还要大型葬礼,棺材,统统加在一起少说要上十多万。这样多好,一个骨灰盒一百多元,用一人捧着放进几千块钱买的位子里了事,简便快捷。还一个最有意义的想法是:死人不与活人争地盘!
要我说:人最关键的是生前活好!夫妻之间不伤和气,恩恩爱爱、相扶相携走到终点。死后随顺时势——土葬、火葬、天葬均可!更不言刻意要求跟谁合葬!特别是有的夫妻生前分房睡,死后去合葬这有点滑天下之大稽!
武则天为何愿意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之谜?
乾陵座落在陕西乾县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我们家乡人把乾陵叫瓜坡陵(我估计意思是姑婆陵)。公元705年5月,张柬之等人趁武则天年老有病,发动了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将帝位还给中宗李显,11月武则天病死在洛阳上阳宫,临时死交待儿子李显"袝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为何死后要与唐高宗李治葬在一起?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个人认为可能有下列原因:
一是为了得到李氏子孙的香火。如果武则天给自己另建陵墓,不和丈夫李治葬在一起,就正儿八经的使自己死后成了孤魂野鬼,作为女人,武家人不可能在武家祠堂来供奉她,一来自古没有这个规矩,二来她又把皇位交给武家;对李家来说,她背叛祖宗,篡位夺权,以帝王身份进李家庙堂会名不正言不顺,没有人会祭拜她,给她上香添火。所以她才死后立下遗嘱,附庙,归陵,去帝号,以高宗李治皇后的身份合葬她,这样会名正言顺地得到李氏子孙的供奉,享受到李唐子孙的香火。
二是为了死后不受可能的鞭尸之辱。为了夺取皇位,武则天一生杀了不少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她若不和李治葬在一起,而以帝王身份另选墓葬,必将引起李唐子孙的不满,闹不好还会遭到开棺鞭尸的羞辱,如果她和高宗李治葬在一起,既是大家对她仇恨再大,也不可能会遭到鞭尸之辱,因为按照风水上讲,帝王陵墓不能随便动土开挖,一旦挖掘会走了龙气,伤了龙脉,最终导致江山不保,故武则天要把她和丈夫李治合葬在一起。当年中宗李显为了完成母后武则天心愿,力排众议,不顾大臣们反对,坚决把武则天葬在父亲的身旁。
三是为了寻找她的真爱。武则天在丈夫李治死后有过不少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武则天与这些人只是为了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相互之间没有多少感情,纯属逢场作戏,真正让她动了感情的只有高宗李治,她也为李治生了不少孩子,李治也非常喜欢她,为了和她结婚,把她从寺庙里接到宫中,这本来犯了李家大忌,但唐高宗李治宁愿违背祖宗规矩也要立她为妃,足见丈夫李治对她的感情,为了找回曾经的真爱,武则天最终决定把自己和丈夫葬在一起。
四是为了向李家表示忏悔。作为李家媳妇,武则天无疑做了不少对不起李家祖宗的事情,篡权夺位历来被视为大逆不道,何况又是一个女人,为了表达她对李家的愧疚和歉意,她决定把自己埋在李家祖坟,并以李家媳妇身份向李家表示悔过自新,祈求李家列祖列宗对她的原谅。
五是让儿子李显好在世上作人。她不宣布祔庙、归陵、去帝号,让儿子以帝王身份下葬她,这对李唐列祖列宗来说是为大不孝,让李显愧对李家列祖列宗和天下子民,如果李显不以帝王身份下葬她,那就是儿子对母亲的大不孝。现在她去帝号,要求以皇后身份葬她,她不但名正言顺的能进李家的庙堂,还帮儿子李显解开了心中的疙瘩,让儿子李显能在世上堂堂正正和理直气壮的做人。
总之,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最后把江山还给李唐,确保了唐朝的长治久安,为唐朝后来的开元盛世做出了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至于她要求把自己与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到底出于什么原因,我们在此只能予以猜测,就象她的无字碑到底要向人们说些什么一样。谢谢!
平阳公主先后有三个丈夫,为何死后选择与卫青合葬?
平阳公主是汉景帝和王娡之女,是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开始的时候平阳公主嫁与平阳侯曹寿为妻,因为曹寿承袭的爵位是平阳侯,因为公主称为平阳公主。
后来曹寿因病去世,平阳公主寡居在家,而后平阳公主又嫁于夏侯颇,但夏侯颇因为和他父亲的侍女私通,事情被泄后,夏侯颇因为畏罪自杀,因此平阳公主再次守寡。
而卫青本是平阳公主府上的骑奴,后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宠爱,并且生下皇子刘据,卫子夫也被封为皇后,而卫青也开始被汉武帝重视。
虽然卫青是因为姐姐卫子夫才进去汉武帝的视线的,但卫青后来反击匈奴,七站七捷,开疆扩土、这些战功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才能取得的。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
平阳公主虽然两次守寡,但她始终是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地位还是很高,而卫青虽然出身地位不高,但他却通过努力取得很高的成就,被封为侯。所以最终平阳公主嫁于卫青、卫青娶平阳公主在当时也是一桩很好的婚姻。
卫青因为功劳和才能,深受汉武帝的器重,官拜大司马大将军,在当时的大汉朝卫青是居汉武帝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军政人物。
卫青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人非常谦虚谨慎,从不飞扬跋扈,因此卫青当时也深受爱戴。
在因为卫青的存在,所以在卫青在世时,当时没人敢攻击、诬陷太子刘据。直到卫青去世多年后,才开始有人敢攻击太子刘据。
卫青后来因病去世,平阳公主再次守寡,但这次平阳公主没有再次改嫁,到平阳公主临终之时,选择要和卫青合葬,平阳公主也走完了她的一生。
那平阳公主先后三任丈夫,为什么选择和卫青合葬呢?
第一,平阳公主的三任丈夫,曹寿虽然是平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但他的爵位是承袭而得的,肯定不能和卫青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努力而取得的爵位相比。
第二,平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夏侯颇,因为私通他父亲的侍女私通,事泄畏罪自杀,平阳公主是不会选择和夏侯颇合葬的。
第三,卫青不仅战功赫赫,而且位高权重的同时有深受爱戴,官拜大司马大将军,这些都是曹寿和夏侯颇不能比的。
同时,卫青是平阳公主的最后一任丈夫,他们之间是有真情实感的。卫青去世后平阳公主也没有再次改嫁,所以平阳公主虽然有三任丈夫,但还是选择与卫青合葬。
孝庄太后死后为何不愿与皇太极合葬?这一心愿为何难倒康熙?
孝庄不入昭陵原因之一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太皇太后薨逝,享年七十五岁。熟悉清代后陵规制的人就要问了,一般死的比皇帝晚的皇后要在皇帝陵墓外面修建专门的后陵,可孝庄并没有。她的陵墓非常特殊,是修建在了孝陵红墙外。原因呢?有人说,是因为孝庄下嫁了多尔衮,改嫁了的人怎么还能和前夫葬在一块儿呢?然而,这是真事儿吗?
光绪年二十七年(1901年),史家章太炎将南明张煌言的手抄本《张苍水集》排印出版,里边有首诗是这么写的:“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下不得了了,孝庄居住的慈宁宫大婚,还明确地写出了是“太后婚”,就因为这诗,孝庄的名节开始不保了。这张煌言又是什么人呢?他怎么对皇家秘事这么了解?
那就翻翻史料吧,一翻不要紧,原来这人和满清是死对头!他是梁羽生小说里极度赞扬的抗清义士!他是南明鲁王政权的主要成员,他组织的义师和郑成功的大军一样都是东南沿海的主要抗清力量。康熙三年,张煌言抗清失败,于是,他跑到一座小岛上藏了起来,可清军还是不依不饶,硬是扮成和尚上岛把张煌言逮了并处死。说到这儿,大家都明白了吧,这人和清廷可谓是血海深仇,如梁羽生小说里的天山一脉一样,诸如乾隆之类在他们眼里那都是猥琐小人。
仔细看这首诗,张煌言在清军入关以后就一直在南明抗清,他怎么会知道千里之外的北京发生了什么事?难不成有网络、大哥大?再说,即使孝庄结婚,也不会给南明发一张请帖吧。还有,慈宁宫这个建筑比较破旧,顺治十年修葺一新,孝庄才搬进去住了,然而,多尔衮两年前就已经病死了。一朝太后喜气洋洋嫁给一个死了两年的人,还宾客盈门,这不是笑话么!
还有人说了,孝庄没嫁给多尔衮,那为啥顺治要叫多尔衮皇父?本来不是皇叔吗?没错,福临即位的时候,年纪很小,自己即位又是多尔衮出了大力气的,那时候,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两个人都摄政,小福临便称呼叔叔为“皇叔摄政王”。后来,多尔衮打败李自成,趾高气扬起来,在他眼里,福临就是个小屁孩,于是,顺治五年,摆布着福临叫他“皇父摄政王”。福临可是老大不愿意的,憋了一肚子气,要是他母亲孝庄再嫁给多尔衮,福临不得气爆肚皮才怪。所以,叫“父”的可不一定就是“父”了,周武王称姜子牙为“尚父”可不代表武王真认了子牙做爹爹。
在清代的各种史料中,压根儿没提孝庄下嫁一事。这么看,孝庄下嫁多尔衮也就是一个绯闻而已。
孝庄不入昭陵原因之二
下嫁多尔衮是个桃色新闻,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孝庄魂归北京而不是盛京呢?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庄妃托梦。
有民间传说,孝庄太皇太后去世后,她老人家一手带大的康熙不忍心让祖母漂泊异乡,于是下令将祖母灵椁移往盛京与太宗皇帝合葬。等到孝庄小祥(丧后一年为“小祥”,二年为“大祥”)一过,一百二十八名杠夫抬的大灵轿便浩浩荡荡出发了,从北京东直门一路东去。要说这些轿夫都是万中选一的好手,身子骨儿都“刚刚”的,可刚到遵化孝陵大红门前,这装有孝庄棺椁的灵轿就突然变得特别沉,把百十个轿夫压得直冒烟儿,整个轿子也不停地晃荡起来,难不成老祖宗想歇会儿?主管王大臣心里七上八下的,赶紧下令暂歇。
过了一会儿,估摸着歇够了该上路了,于是传令启程,可奇了怪了,这一百多个大汉愣是抬不起孝庄的灵轿!“一、二、三!嘿!起!”主管王大臣着慌了,赶忙挥动手中的法鞭,不停吆喝,可是那轿子就是纹丝不动!这是咋回事儿呢?抬轿子的汉子们开始窃窃私语,谁都不敢拿主意,主管王大臣一跺脚:“赶快报给皇上知道。”
很快,康熙知道了这件事情,他把文武大臣都召集了起来,询问此事,这可是关系到孝庄老祖宗的事情,大臣们先是装模作样议论一番,然后集体摇头说“臣惶恐臣不知”。康熙一想,也对,大臣们也不是啥通天神仙,怎么能知道呢!闷闷不乐地散了朝,康熙茶饭不思,他的祖母是他最尊敬的人也是最亲的人,想着孝庄以前慈爱的教诲,康熙不知不觉睡着了......
忽然,在他眼前出现了一片祥云,还伴随着美妙动听的仙乐,云雾缭绕中,一个身影慢慢出现,康熙定睛一瞧,呀,是皇祖母!不禁热泪盈眶,赶忙跪下叩头。孝庄对他说,自己实在舍不得和儿子孙子离得太远,因此不想去千里迢迢的盛京和皇太极团聚了。“我的棺椁停在我儿子的陵墓外面,就在那里给我下葬吧!”说完,孝庄飘然而去。惊醒后,康熙记起了这回事,就下令在祖母灵柩停下处,修建了昭西陵。
孝庄太后死后为何不愿与丈夫皇太极合葬?
孝庄文皇后,生于1613年,死于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天降贵人的意思),清太宗皇帝皇太极的老婆,清世祖皇帝顺治的母亲,圣祖皇帝康熙的奶奶,但请注意,她还有几个身份要特殊说明: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孝端文皇后,名哲哲,生于1599年,死于1649年,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同时,也是孝庄的亲姑姑。
敏惠恭和元妃,也就是著名的海兰珠,皇太极的妃子,生于1609年,死于1641年,是孝庄的亲姐姐!
一家娘仨嫁给了一个男人--皇太极。
孝庄前半辈子的后宫生活并不如意,虽然13岁就嫁给皇太极,获封侧福晋,但是随着老公女人的增加她的地位逐渐下降,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册封五大福晋,孝庄从入宫的第二跌到第五。而其姐姐海兰珠虽然入宫比她晚,却宠冠后宫!
但是孝庄的后半生开挂了,皇太极暴毙以后经过一番争执:孝庄的儿子福临意外即位,而孝庄地位猛然提升,先是辅佐幼主亲政,顺治死后(一说出家),又辅佐孙子即位。
她也从五大福晋的末尾晋升为孝庄文皇后,1688年她走完了伟大而又多灾多难的一生,死前留下遗嘱:“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翻译过来就是:皇太极已经死了很久了,不方便打扰他,我就不和他合葬了,也免的劳民伤财,况且我不舍得你们父子,就想葬在这。
这是一份奇怪的遗嘱,记载于《孝庄后传》,是真是假,有待甄别,历朝历代,皇后后妃去世都是必须与老公合葬的,合葬既是传统也是一种荣誉,但孝庄偏偏不愿意,背后原因令人费解。但就事情的发展来看,遗嘱可信度很高。因为1688年孝庄去世以后一直没有下葬,直到雍正二年才正式下葬昭西陵!时隔38年。
究竟为什么不愿意归葬盛京和老公埋在一起,后世总结了几条原因
(1)对老公不满,哲哲是正宫皇后,自己纵然有大功也取代不了姑妈的地位,而姐姐后来居上,老公偏心疼姐姐,一来二去导致孝庄心里不舒服,所以不愿意和她们葬在一起。
(2)遗嘱属实,不愿意劳师动众,且眷恋儿孙。
(3)这点也是最有争议的,就是坊间流传的:孝庄曾下嫁皇叔多尔衮,因为二嫁,所以死后不好意思归葬皇太极。
第三点后世争议最大,许多人扒出来编造孝庄下嫁多尔衮的是张煌言是明朝旧臣,对清朝不满所以故意造谣诽谤。(简直是废话,和清朝关系好当然会为尊者讳)
我个人恰恰觉得第三条可信度最高,当年皇太极暴毙,皇子豪格和皇叔多尔衮争皇位,双方互不相让,后来诡异的落到了年幼的福临头上,福临的皇位来路无法解释;后来多尔衮更是自称“皇父摄政王”,这一新颖的叫法究竟代表什么学界也没有合理的解释;而嫂嫂下嫁小叔子在满族本就是传统,说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慢慢被中原孔孟之道同化,才渐渐抛弃。
如果孝庄的确曾经下嫁多尔衮,此事就可以圆满解释。而康熙显然是知道内情的,但囿于奶奶心愿和祖制无法取舍,所以就把奶奶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侧五间殿拆卸,全部建材运往在孝陵红墙外,按原样易地重建,作为太后的“暂安奉殿”。
这一“暂安”就是三十八年,直到康熙去世都没有结果,反倒是重孙子雍正有办法,先是给太奶奶一通歌功颂德,后来又引经据典解释不合葬是有理可依的,最后整出个昭西陵与太爷爷的昭陵对应起来,事情圆满解决!
最后补个彩蛋:1981年另外一位伟大女性去世也主动要求不和老公合葬,原因大家可以自己查。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摇身一变成了帝皇,看看他家的祖坟风水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