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秦始皇占骊山祖龙,汉武帝居千古第一吉壤,唐太宗长眠龙兴之地,永乐大帝永埋长陵龙穴,然秦朝终于二世,汉朝自武帝后走向衰落,唐贞观后武代李兴,明永乐后强盛不再,南明皇帝客死他乡,结合古人死者为大,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更看重死后礼节的历史,无不说明风水墓葬,君王传播威,常人传承孝!
风水,本为寻龙点穴相地之术,古称堪舆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而现代墓葬风水被认为是一门科学,一个显著的特性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生气的和谐。生气,指流走于土中,不可见但真实存在,具有增人福气,旺人运气的一种能量,能量强大的生气,人称之为地脉,更有甚者为龙脉。墓葬风水说:死者下葬后,真气会与穴气结合形成生气,通过阴阳交流成的途径,在冥冥中有影响、左右在世亲人的气运。
我国古代墓葬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墓址的选择要看风水,一般都要选择“前有照,后有靠”的地方,即前有水流穿过,后有山峰为靠,境内层峦叠翠,也就是说要枕山而面水,以山势聚四方之气,以水环锁地气于陵寝。
自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寰宇,登九五之尊,风水墓葬就一直影响着之后的历朝历代。虽然秦朝仅历二世便被颠覆,但始皇帝在世时,汉高祖刘邦不过是泗水一混混,楚霸王会籍一武夫,张子房不过一书生,陈平胸怀大志,却只能娶死了5任老公的富家小姐。始皇之强,威压天下人杰,故而后人称之为祖龙。他的陵墓,是整个秦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墓葬陵寝。
始皇陵寝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占地超过平56平方千米,传说嬴政生前欲求长生,死后亦希望自己称雄无敌,故而整个陵寝以水银为星河,以兵马俑为侍卫,纳关中龙气于地宫。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始皇长眠骊山后,秦朝终于二世。虽聚天下最强之风水,然并卵,始皇子嗣近乎死绝,国祚绷断,宗室香火,就此断绝。
始皇之后便是那个追亡逐北,杀得匈奴不敢南下牧马,且称臣数百年的汉武帝了,汉武帝茂陵北依九峻山,南望终南山,且又与渭北诸陵连成一体,西、北龙脉相连,被称为千古第一吉壤。
传说,武帝游猎于茂乡,见一动物,貌似祥瑞麒麟,麒麟消失后长出一果树,形似长生树。于是在智圣东方朔的建议下,想要长生的汉武帝就把这个千古第一吉祥的土壤定为自己陵寝地。这一建就是五十三年,然并卵,武帝去世后,这个被智圣东方朔成为可令大汉国运长久的墓地,没多久就被挖了,西汉也逐渐走向没落,最后被王莽所替代。要不是后世子孙中出了一个“气运之子”刘秀,估摸着,大汉也就终于王莽了。
再之后,便是唐太宗的昭陵了,昭陵选址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11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满足皇帝陵寝所应具有的一切,被堪舆家认为是历代帝王陵寝之最!
然而,李世民去世后没多久,武则天便以武代李,以周代唐,李氏子孙被杀的更是不知凡几,纵使有后来的开元盛世,也掩盖不了李唐走向没落的事实,毕竟作为盛唐之主的李隆基连自己的女人都没保住。当然有人说昭陵是假龙穴,而李治与武媚娘的乾陵才是真龙穴。且不论以李世民在世时的霸气,哪个大师敢给他定假龙穴。就以被传的神乎其神的袁天罡和李淳风而言,也不可能为了武媚娘而得罪李世民,毕竟昭陵自贞观十年就开始建造了!
最后要说的,便是号称明十三陵之首的长陵了!明朝的帝王,在选择陵寝的时候是最重风水的,而作为明朝对外最强势的永乐大帝的陵寝,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
然而这个就连乾隆皇帝也盛赞过:太行龙脉西南来的长陵,在永乐大帝永眠后,明朝风雨飘摇百余载,南明更是被称为伪帝,最终客死缅甸。
风水之说,太过玄乎,从历史角度看,对子孙后代来说,其实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汉高祖刘邦不过一亭长,明太祖朱元璋更是穷得吃不起饭,一样于微末崛起,开一朝伟业,留名千古,哪来的什么龙脉庇佑?风水之术,的确存在,帮人更好的梳理、改造生活环境,运及今人可以,至于风水墓葬,福及子孙,就见仁见智了
明代的青绿山水画有什么特点?
说到明代书画就不得不提【沈周】、【吴门】、【文徵明】、【仇英】……(题主的配图真的太随意了)
明代中期,以沈周和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在苏州画坛崛起,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元四家」重视水墨和逸趣的文人气息,一方面也重拾以往唐宋贵族院体画派喜好的青绿山水,很好地将青绿山水与文人笔墨趣味相融合,整体呈现出具有时代性的「墨色清趣」的审美意涵。
明 沈周 南山祝语图 (局部)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此时期除了沈周、文徵明,以及文伯仁、陆治等吴门画派的后辈之外,吴门地区职业画家仇英笔下的青绿山水将回归院体的重设色与界画相结合,同时也兼具文人趣味,代表了明中期青绿山水的另一种成就,且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明 文徵明 东园图卷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认为水墨和青绿两种绘画方式是没有优劣之分的,青绿早出,可谓神品,水墨晚出,可谓逸品。文徵明始终学习并继承这两种绘画方式,这种包容和兼得的绘画方式其实从更早的沈周乃至明初深受元人影响的姚绶就开始有了。吴门画派的前期画家在元代文人画家和明中期吴门画家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明 文徵明 东园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生未应科举,学识渊博,世代隐居吴门。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开宗之人,其笔下水墨山水为多,也有一些青绿设色的山水画作存世。《南山祝语图》是为韩世光所写的轩室图,亦为祝寿图。此卷为沈周笔下典型的青绿山水长卷,山石用笔豪放而圆润,在墨色勾皴和点苔的基础上,大面积坡岸染以淡绿色,块状山石多染以花青,整体色调清雅温润,墨色融合。
明 沈周 南山祝语图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作为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书画造诣非常全面,其山水绘画有粗笔和细笔之分,更有水墨和青绿设色兼可的包容,对吴门后学乃至清代绘画都影响深远。就像文徵明认为水墨与青绿两种方式没有优劣之分一样,他不仅学习「南宗」董、巨、元人的水墨山水,对赵伯驹、赵伯骕这几位「北宗」的青绿大家的画作也不遗余力地搜寻、观摩和临仿。此外,对赵令穰、赵孟頫等笔下经典青绿理法的学习也奠定了他自出机杼的青绿创作。
宋 赵伯骕 万松金阙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在吴派后学当中,有些是文徵明的直接后代,有些则是文徵明的学生。文徵明的儿子文嘉、侄子文伯仁乃至曾孙文震亨都继承发展了文氏的青绿风格。
明 文嘉《林屋洞图》 故宫博物院藏
例如文伯仁《溪桥策杖》扇在金笺扇面上以青绿法绘湖山之景;文震亨《唐人诗意图》册以唐人诗意入画,其中有不少青绿设色,色彩浓丽古雅,富装饰趣味。
明 文伯仁《万笏林图》 故宫博物院藏
在文徵明学生辈中,陆治作为其弟子,《竹林长夏图》轴中山势高耸峻峭,所绘山体、坡岸及竹林皆以石绿色为主,山石方折辅以小斧劈皴,体现了文人趣味与南宋院体笔墨的融合。
明 陆治 《竹林长夏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在明代中期的苏州地区,除了沈周、文徵明和吴派后学这样的文人画家群体之外,仇英所代表的职业画家群体笔下的青绿山水展现出的是另外一种样貌。仇英笔下的青绿山水题材是广泛的,有不少和仙境有关,例如《桃源仙境图》轴(天津博物馆藏),为仇英大青绿一路的代表作。
明 仇英 《桃村草堂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玉洞仙源图》轴的图式与理法和《桃源仙境图》轴相近,只是整体设色更为淡雅,石青色更少,绿色部分山体也晕染更淡而赭色更多,更具文人趣味
明 仇英 《玉洞仙源图轴》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桃村草堂图》轴是仇英画给项元汴的兄长项元淇的,此图采用青绿重设色画法,多勾斫少皴染,敷以石青、石绿、赭石色,色调明丽,也是仇英青绿山水画中的代表作。可以说,仇英在临摹唐宋名家的基础上,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但也学习元明文人用笔,其擅长的青绿画法具有「工」、「雅」兼具的美感。
原文作者:许彤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7年9月刊《墨色清趣——明代青绿山水画》
《紫禁城》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明代的杂剧有什么特点?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朱恩杰
杂剧是一种糅合了歌曲、宾白、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传统艺术类别。一般认为,杂剧在元代迎来了其黄金时代;但事实上,杂剧艺术在明朝继续发展,在剧作家数量、杂剧作品数量等各个方面都超过了前代。这种发展趋势与文学本身的发展逻辑、贵族士大夫的偏好、娱乐业进一步发展的社会背景是相符的。那么明代的杂剧相较前代,又体现出什么特点呢?
元代杂剧家关汉卿
首先,明代杂剧较前代体例更为灵活,元代杂剧在折数、唱法、曲调、音律上都有严格的轨范,明代杂剧逐渐突破了前代的科条,与元杂剧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式面貌。
其二,从内容上看,明代杂剧刻画文人故事的作品呈现井喷式增长;同时,明代的贞洁观念进一步被强调,因此明代杂剧中的妓女等边缘人物失去了前代杂剧中的才气与浪漫而被被赋予了哀怨的形象;此外,明杂剧中表现社会叛乱和绿林生活的题材急剧减少,这与民族压迫的接触和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或有密切联系。
明代戏剧家徐渭
其三,从明杂剧作家群体来看,南方人逐渐成为作家主体,随着这一趋势的加强,北杂剧在元代的统治地位被打破,明杂剧也更多地吸纳南戏的因素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同时,杂剧作家群体在阶层上出现上移趋向,贵族和士大夫逐渐成为剧作的主体,这直接影响了明代杂剧风格的变化。
明代的古戏台
参考文献:
曾永义,《明杂剧概论》
李修生、赵义山,《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
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史》
个人简介:朱恩杰,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15级本科生。曾任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学术刊物《史林新苗》主编,主持筹办多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宝鸡申新公司史探与保护开发研究”;并有多篇文章在《魅力中国》等省级刊物及学校内部交流刊物上发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明代经济有哪些阶段性特点?
16、17世纪间,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明代前期太祖朱元璋对腐败深恶痛绝,大力根治使明朝维持了70年的清廉政治,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桑麻棉种植为手工业提供原料,他积蓄下来的钱与粮,为数不少,然而太祖积蓄下来的,不够成祖花费。洪武年间,有所谓"开中"的办法,招商人送米进官仓,换取"勘合",到出盐的地方领盐。这一种以米易盐的办法,与所谓"引"(运盐的许可证),是相辅而行的。
发展
中国明朝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分为两个阶段。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开国,到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宣宗执政的这段六七十年时间里,随着政局的稳定,被战乱破坏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农业逐渐恢复,户口与垦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多,官营民营手工业陆续发展,商业城市增多,东西南北商业流通畅快,海外贸易往来活跃。
从公元1522年,明世宗嘉靖元年,到公元1573年,明神宗执政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
中后期
经过弘治太平盛世到嘉靖、隆庆时期,政治混乱、处于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明神宗万历朱翊钧在张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下,实行新政,使朝政为之一振。使大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开创万历新政的局面,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他也曾28年不上朝听政,被后人认为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懒惰的,他还穷奢极欲,使吏治更加腐败,为此背负了千古骂名。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宁夏副总兵官哱拜起兵反叛、西南又发生杨应龙叛乱,朱翊钧被迫三路出征,史称"万历三大征"。三征历时十余年,丧师数十万耗银数千万两获得全胜。明朝铁产量为北宋的两倍半,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品的主流产品,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200/3以上。军事力量的强大从军队装备上可见一斑,神机营3600步兵1000骑兵400炮兵。其用霹雳炮4600杆(步骑兵用的多管步枪), 合用药9000斤, 重八钱铅子90万个,大连珠炮200杆(子母冲快炮,子冲相当于炮弹), 合用药675 斤,手把铳400杆(炮兵用的防身手枪),盏口将军160位(重炮)...除神机营外明朝还有数个炮车营。但这只强大的军队在"万历三大征"40多年后败给了李自成。
我是Lloydxia一名历史爱好者,有什么与我意见不一的,可以关注我留言一起讨论。
明代珐琅工艺拥有哪些风格和特点?
【文藏来答】明代传世的铜胎珐琅制品有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两种,署有官方纪年款识的掐丝珐琅器见有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朝,故宫现藏这四朝具款掐丝珐琅器共130余件。从这些具款的珐琅器不难看出,珐琅器的生产得到了皇家的重视,而且制作已形成规模。
明初 景泰蓝蕃莲纹僧帽壶高22.5、口径12、足径8厘米 西藏博物馆藏
明代早期的器物上仍可见到元代掐丝珐琅的特点,作品风格简单朴素,器型炉、瓶为多,胎体仍较厚重。掐丝和纹饰保留有元代特点,釉色、装饰花纹及构图风格多有相同,勾莲纹仍保留花朵饱满、花瓣肥厚等特点,但又富有变化,缠枝花卉的叶子收小,也有折枝花卉纹等。最具代表性的是西藏自治区博物馆藏的掐丝珐琅蕃莲纹僧帽壶,此壶是永乐皇帝赏赐给西藏政教领袖而流传下来的,体现了永乐时期掐丝珐琅的精湛技艺。
明宣德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
錾胎珐琅器实物,目前所见我国制造最早的是故宫收藏的“宣德年造”篆书款錾胎勾莲纹小圆盒。是迄今发现最早有纪年的宫内御用监造錾胎珐琅实物。
1981年杨伯达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上发表了“景泰款掐丝珐琅的真相”一文,他从掐丝工艺、釉料呈色以及金工特点等方面入手,破解了景泰款掐丝珐琅之谜。指出了有些器物各部位花纹图案早晚连缀,呼应失调,其成型工艺、掐丝、装饰、釉色、款识等方面均有后期拼接的痕迹和破绽,有悖时代风格统一的科学的艺术规律,从而确定具有景泰年款的掐丝珐琅器几乎均为后期拼配改造、仿制和伪造。
档案中清人仿造和改造的事例较多,但掐丝工艺、釉料呈色以及金工等均属清代特点,容易辨认。也有的学者认为,具有景泰年款的珐琅器“一部分属于明朝景泰年间在御用监严格控制下改制的,除参与者外鲜为人知,由此才有了‘景泰御前珐琅之美誉’”。
明景泰款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瓶
景泰以后的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由于珐琅生产状况的文献和具款实物双重缺失,而使之无从知晓,成为了一个空白期。虽然嘉靖时期工艺美术出现了新的繁荣,同比其它工艺相比,掐丝珐琅制品的烧造却没有形成气候。
明晚期 掐丝珐琅勾莲纹凫式匙
从遗存较多具有万历年款的掐丝珐琅器可以推测出,万历朝内廷珐琅的烧造远胜于嘉靖朝,从器物造型、珐琅釉色、装饰图案、落款形式等诸多方面可见都具有独到之处,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器物胎体多厚重(压手),成型规矩,形制较以前丰富;珐琅釉不再具有半透明的光泽,以宝石蓝、豆绿、白色等偏冷色调的釉色为地的作品增多,色彩鲜丽,对比强烈,松石绿是万历时期常见的新釉色;掐丝稍显潦草,不甚规矩;装饰图案多有变化,前期的缠枝莲、龙凤等内容的装饰纹样虽有延续,但明显减少;折枝的小花小叶图案明显增多,狮子戏球、海马、瑞兽和寓意吉祥长寿的图案成为突出特点。
明万历款 掐丝珐琅八宝纹长方熏炉和款识
万历掐丝珐琅器最具特点的是其落款形式,大多在器物底部中心处用彩釉如意云头纹组成长方形边框,内掐丝勾云施深蓝或绿等色釉作地,均以掐丝填红釉或阴刻双线“万历年造”“大明万历年造”四字、六字年款,款识多以“造”易“制”,是为万历掐丝珐琅的标准款式。
明万历 掐丝珐琅万寿如意三足炉、底和款识
但现今可见的一种现象,是多件万历器物的原款上嵌有长方形镀金片,大小正好盖住原有的万历款,镀金片上刻有“大明景泰年制”“大明景泰年造”款。由于镀金片年久脱落,才使得原有的万历年款得以重见天日,并以此了解后世制作假景泰年款这一真相。更有甚者,藏品中还有被挖掉了原有的万历年造真款,保留如意云头边框,后嵌上镀金铜片,錾刻上“大明景泰年制”款。
明晚期 掐丝珐琅鹭莲鱼藻纹缸
还有一部分无款识的掐丝珐琅器被确定为明代晚期的作品,其依据是以嘉靖、万历制品作为参照标准,应属同类风格者被作为同期或明代晚期。这部分作品多以密集的掐丝勾云纹填补空白处,花茎多用双线掐丝,叶子呈小蝌蚪形,均具同期漆器等装饰手法。珐琅釉色有红、蓝、宝蓝、白、黄、赭、紫、绿等,艳丽醒目,对比强烈。有些装饰纹样和器型等具有民间气息,证实明代晚期既有内廷也有民间制作的珐琅器。
原文作者:陈丽华
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7月刊《金属胎珐琅器鉴赏》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明代青花麒麟纹瓷器有什么特点?
元未明初麒麟纹,就如本文所叙。见解到位,描叙明了。
明代的铜香炉有什么特点?
明代铜炉以宣德为最 器型注重神韵 看上去 精巧灵动 散发着一种贵重 宝气的气质 用料泰国进口风磨铜 经多次提炼 并配以金 银等贵金属 因而 成品虽历经几百年 却宝光四溢 宣炉极具压手感 原因是密炼纯净 规格极严 不差分毫 ……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纵观中国四大帝陵风水,民俗风水墓葬传承千年的真正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