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肇建紫禁城时,建筑设计上极为注重风水。“前朝后寝”式的建筑格局,后三宫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西六宫建在左右,形如《周易》中的坤卦。“坤”应顺从“乾”,意即这里的女人们,顺从皇帝意愿。
这是西六宫中的翊坤宫,曾经住着雍正帝的年妃,也就是电视剧里的“华妃”。现在我们看到,这里已经和储秀宫,成为一体。那是因为,慈禧五十岁生日时,耗费六十三万两的巨资,在这里大兴土木,改变了原有格局。
慈禧将储秀宫门推倒,连通了翊坤宫。在两宫之间,新建了体和殿,这将是慈禧用膳之处。改造后的宫殿,成了四进院落,就是豪华版的后宫妃嫔住宅了。
翊坤宫内室,慈禧亲自参与设计,将自己的喜好融入其中。乾隆曾经立下规矩“东西六宫陈设器皿,永不可移动。”这条成规祖制,在慈禧那里完全不是问题。她已经是大权在握的女人了。
慈禧的储秀宫,不仅改变了格局,同时装饰相应奢华。她的房间,每天散发着水果的自然甜香。看,图中那个巨大“花瓶”,就是存放水果的。每天定时更换,果香不断。国困民穷的晚清,慈禧是“以天下资财奉一人”,焉有不亡国的道理?后面会继续“细说故宫”,欢迎朋友们关注、评论。
历史上王朝更替后,前朝的文武百官都怎么处置了?你怎么看?
历史上王朝更替后,前朝的文武百官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归顺留用,留用前朝官员,对于新朝来说,有助于收拢和安定民心。加之,前朝官员熟悉民情,又有一定的势力和社会关系,也有助新政权的巩固。对于归顺的官员来说,也有"识时务者为俊杰“和"良禽择木而栖”的说辞。
二是抗敌殉国。前朝灭亡新朝建立过程中,一些忠于国家心怀信念,誓死抵抗的文官和将军,会对新朝的统治产生一定威胁,多半会被杀掉。对于新朝来说,这是必须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巩固统治,震慑前朝遗民的不臣之心。而这些被杀掉的人,多以忠义之名而留芳千古,后人缅怀。
三是罢黜退隐。也有一些怀念前朝,不愿为新朝效力的官员,选择退隐乡野。从新朝的统治者来说,这类人,虽还怀念前朝,但没有能力反抗,也能接受新朝的统治,愿意做个顺民,也不必一定杀掉,而落得一个残暴的名声。此类官员,有自行归隐的,也有罢官归乡的,但多为小官。
历史上,新的王朝建立后如何处置前朝官员?
愿意效力新朝的官员和特别有才能的忠臣都能得到重用,像唐朝的魏征。三国时陈琳写讨伐檄文骂曹操,俘获陈琳后曹操并没有为难他,而是继续任用他。
对于罪大恶极的顽固分子,新政权是坚决镇压的。
明朝灭亡后,为什么清朝皇帝还住在前朝的故宫里?
因为清朝和别人不一样!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杀进北京,崇祯自缢,明朝崩溃。但是一个月后,李自成匆匆退出北京,随后清军入关,开始了清朝在中原的统治
一般而言,颠覆前朝,必毁其标志性建筑,而后迁都别处,即所谓“隳宗庙,焚皇城”。周武王灭商后对商朝王墓进行了发掘性毁坏;朱温灭唐后将长安和洛阳焚毁,从此长安再也没能恢复帝都荣光。但是清朝似乎是一个例外,没有毁城,没有迁都。稍微修补,拎包入住,摇身一变成为紫禁城的主人。
那么,清朝为何要这么做?谁给了它逆势而动的勇气?
1、只是单纯地想要收拢汉人的心
相比于元朝98年的国祚,清朝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国268年,最大的区别在于清朝善于收服汉人民心。元朝虽然从《易经》中找到国号灵感,但蒙古统治者在心底还是非常抵触汉文明的。
清朝汲取了元朝教训,在汉文明的接纳上比元朝更加深入,因此清朝的统治也更加稳固。
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宣布明朝官僚一切如旧,照常任用,一下子就把汉人官僚的心收住了。要知道,李自成入京后,对京城四品以上官僚大范围追饷,很多官僚死于农民军的严刑拷打。现在好了,清朝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拥护呢?至于谁当皇帝,和自己的荣华富贵相比真的很次要。
多尔衮一再强调,自己是明朝的继承者,大清入关的使命,就是替苦命的崇祯皇帝报仇,彻底消灭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暴乱分子。为了把戏演好,他们还厚葬了崇祯皇帝,顺治皇帝还亲自主持祭拜这位前辈。既是一家人,当然就没有烧掉自己的家做打自己脸的事,所以清朝就顺理成章地住了进来。
2、比紫禁城更舒爽的,是圆明园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一把大火,将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抢劫后烧毁,作为法国文豪的雨果痛心疾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谴责这群强盗的行为。
奇怪了,清朝政治中心明明在紫禁城,要烧也是烧这里啊,为什么英法联军哪里不会点哪里,把圆明园给点了呢?
因为从康熙时代开始,清朝的皇帝们就已经“移情别恋”了。和唐太宗为父亲建大明宫一样,为了大清的万寿,当然主要是自己的万寿,一定要找一个舒适宜人的地方去,于是他们看中了西山,这是圆明园兴建的最初缘由。
从康熙初年开始,一直到乾隆时代,前后一百多年,圆明园终于成为万园之园。每年夏天,每当皇帝不想去避暑山庄时,这里就成为他们的落脚点,康熙最后也是在畅春园驾崩。
所以,就和长安城中的太极宫一样,北京城中的紫禁城也到了非常尴尬的地步,从神坛上掉落,最后就连侵略者都看不上,所以英法联军才会跑到圆明园放火。
说到底,紫禁城毁灭与否都已经不重要了,不重要到已经代表不了统治者的意志,说起来也是一种悲哀。
除此之外,清朝的统治者虽然努力在中原站稳脚跟,但是他们还是始终给自己留有后路。1673年吴三桂起兵造反时,康熙皇帝在气势汹汹的吴三桂面前,曾多次有退出关外的打算,关外,有沈阳故宫。
北京是清朝前出的一个支撑点,也是退却的起始点,别人看来很重要的紫禁城,在清朝眼中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明朝灭亡后“反清复明”比其他朝代“恢复前朝”的时间长规模大吗?为什么?
因为满清劣等民族统治太残暴太压抑奴化人的思想了,本来中国人以为只是换了个皇帝而已,没想到异族统治是这样,这才想起大明的好,所以反清复明。不过好在孙中山先生驱逐了鞑虏恢复了中华,变相的实现了这个口号,所以我们中国人一定要团结,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了!满清统治误我中华太深了!最耻辱最没骨气的朝代,让外国人误以为我们本来就这样,我们一定要努力恢复大明时期一样的荣光!
为什么古代都是后朝给前朝修史?前朝在时为什么不给自己修史呢?后朝修前朝的资料是从哪来的?
其实并不是当朝不会修史,前朝不修,后朝修史也找不到依据。
举个例子,张廷玉修明史的时候大量参考了明实录和起居注,实际上明实录就是明朝后一个皇帝给前一个皇帝修的历史,包含了前一个皇帝在位时的官员任免,重大历史事件等等,当然也有溜须拍马屁的成分。
但为何不把实录当成正史呢?因为当朝修史,多少会有主观成分,不能真正反应当朝的情况,并且时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后世修史能纵观整个朝代,能较好的分析前因后果,当然也不排除有抹黑前朝,吹捧当朝的嫌疑。
所以不能说当朝不修史,历代皇帝都会给上一个皇帝修实录,这其实就是当朝修的史。但因为其本身的局限性和主观性,后朝修史相对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
中国古代是后一个朝代为前朝修史,为什么金灭辽后没有为辽修史?
谢邀。
金当然有为辽修史,而且前后修了十几年,但是最终也没有刊行,这个烦恼最终到了元朝脱脱主持修史工作,大手一挥,辽、宋、金各为正统,平等对待,分别撰写,才解决了这个老大难的问题。
金朝两修《辽史》,德运之争让修史工作持续了18年
元朝修《辽史》的参考资料主要是耶律俨《辽实录》和陈大任《辽史》。
这位陈大任就是金章宗时期第二次修辽史时的一位重要人物,这次修《辽史》长达18年。第一次是金熙宗时期,辽国遗老耶律固受命修史,可惜书未成人就先逝世,耶律固弟子萧永祺继承遗志,终于修成
《金史·萧永祺传》记载:“固作《辽史》未成,永祺继之,作纪三十卷、志五卷、传四十卷,上之。”
不过后来这部书就没有消息了。然后就到了陈大任修《辽史》。
但是这个时候,章宗朝中发生了德运之争的事情,金朝究竟是继承宋朝土德说、辽朝木德说,还是传统的金德说,经过十年的反复论争,章宗最终选择了土德,所以《辽史》也修了十年,但是最终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停止。
再然后到了元朝修《辽史》后才有了正式的版本。
不过这个事情还是要请专家来解说一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细说故宫:慈禧不顾祖制修建“豪宅”,改变了原有风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