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厚葬之风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帝王在上位后大肆修建自己的陵墓,比如我们熟知的千古一帝——汉武帝,他在上位后就曾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自己的茂陵。如今随着古代的墓葬不断出土,专家在墓中挖出各种怪异的珍贵文物不计其数,,但是墓室中出土的众多文物至今却让专家无法理解。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在内蒙古地区的一个小山村,当地村民发现了一座千年古墓,专家得到消息后,连夜赶往当地对墓葬进行清理研究,当时的考古结果让在场所有专家震惊不已。
据当时的历史资料记载:这座大墓的主人竟然是当年大辽国的一位传奇公主,在历经九百多年之后,这座墓葬竟然依旧保存完好,这座辽国墓葬的发现顿时在考古界引起巨大轰动,专家经过简单的研究,墓葬中的各种珍贵文物对于研究辽国的经济,文化,历史等领域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墓葬中出土的2000件珍贵文物中,其中一件造型奇特的文物吸引了所有专家的极大关注,这件文物正是著名的“玉柄银锥”,然而对于它的用途,见多识广的专家却长时间难下定论。
于是有专家大胆猜测这是一件装饰品,但其锋利的锥形头明显带有攻击性,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武器,但辽代公主并非武将,墓中安放武器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最终经过专家的研究,认定这的却是一家武器,但他的作用并非刺杀敌人,而是用来捕猎的武器,这件文物与辽代特有的“捺钵”皇室制度有关。
辽代皇室有规定,每年的特定时间必定会出去打猎,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猎杀天鹅,天鹅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纯洁,高贵的象征,也是国家保护动物,被保护的如此安全的动物竟然是古代帝王家族捕猎的对象,更让世人无法理解的是,如此精美的国宝文物,竟是古人用来杀害天鹅的利器。
古代墓葬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些?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
西安,秦始皇的《兵马俑》。
河南安阳商代武丁时期的《妇好墓》。
四川德阳的《三星堆》。
为什么一些古代大型墓葬经常出土大量的陶俑?
如果出土大量陶俑,基本可以肯定这个墓十之八九出自汉代、且极可能是西汉。
我们知道,秦国统一天下后,段时间内在全国上马了很多超大型土木工程,客观说,确实加重了人们负担。天下经过几百年战乱奋争,好不容易统一下来,老百姓都盼望着不再打仗了,可是秦始皇的一系列为政举措,不禁让六国发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哀叹。由最初的虎狼之国,变成“苦秦久矣”,足见这些工程带来的负担。
六国遗老和复辟势力反对秦国而起义兵造反时,正是看中和利用了这一点,“推翻暴秦”一时成了民心所向。而这个“暴”正是对“苦”字的升级,因为这其中还包含了秦国律法给六国带来的严重不适应!
作为推翻“暴秦”这个最大红利的最终受益者刘邦、以及汉家王朝的后人,对于义军如何推翻暴政的感受自然最为深刻,便时刻警醒、生怕自己走了嬴政的老路,这应是一个无需赘言的常识。另一方面,汉室接收的中原天下,早被几百年战乱严重透支,国家和社会负担沉重,亟需休养生息。所以,“勤俭”在这一时期成了一种客观和明智的选择。
所以,到汉文帝时便率先垂范提出“薄葬”,不能再像秦始皇那般穷极民力、奢华无度。也正因如此,作为帝王配享的那些与真人等高的秦代兵马俑,到汉代便严重“缩水”,仅为秦兵马俑的三分之一左右,既体现了帝王陪葬规格又最大程度缩减了对国库和人民的负担。
尽管汉室的殡葬有迫于现实的因素,但一个能时刻体恤民情、提倡勤俭的政权,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赞扬和提倡的。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
古代墓葬中永不熄灭的“长明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长明灯”在古代墓葬中多次被发现,代表着古人对永久的追求,也代表着古人对光明的渴望。
长明灯能够经久不息,成为千古之谜。历来被人们不停探索,始终没有一个能够说服的答案,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经过潜夫整理,目前所流传的长明灯不灭之谜版本总体有三个。
①电灯说。
密闭的墓室是一个厌氧环境,就有人推测古人掌握了电的技术,采用了电灯。灯具里面装的燃料液体可能就是用来导电的汞类物质。这样只要一通电,就会发生蓝色的光,即不怕风又不怕没有氧气。但是问题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源源不断的电从何而来。
②灯油说。
古人对长明灯的灯具、灯油进行改进,灯具是防风设计,对氧气消耗极低;灯油采用耐燃的灯油,并且储量极大,就能够长期燃烧。《史记》记载,秦始皇墓采用“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但是问题是这种长明灯最终对氧气、灯油的消耗都有用尽的时候。
③自明灯。
根据美国人西蒙实验推测,古人把黄磷和其它易燃物质糅合在一起,制作出一种全新的在空气中不易挥发,但可充分缓慢自燃的新物质。在墓室空气不足的情况下,就会熄灭;每当有人重新开启墓室时,新鲜空气流入,墓室里面的灯就会重新自燃。
虽然,对长明灯的推测版本各种各样,但能够真正说服人的还是没有。
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大家好,我是安定郡潜夫,让我们共同拨开历史的迷雾去探究真相吧。
如果在施工挖到古代平民墓葬,但又无重大考古价值,该怎么处理?
如果在基础建设中遇到了古代平民墓葬,该通知当地的考古部门来进行处理。
首先来看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章第32条明确规定:
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如无特殊情况,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赶赴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
依照前款规定发现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
那就很清楚了,无论发现的是平民墓,还是古代的遗址,都应该停止施工,联系当地文物部门。
另外,现在通行的原则是,一块土地在进行施工作业之前,必须先由考古部门做钻探,假如钻探出地下有古代遗址或者墓葬,必须先进行抢救性发掘,然后才能施工。不过在实际当中,钻探获取的信息毕竟有限,有时候会有遗漏,所以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应当遵守法律。
平民墓真的没有重大考古价值么?
答案是否定的。
很多人可能一说到考古,就会联想到兵马俑、马王堆、海昏侯这些古代帝王贵族的墓葬,觉得只有那些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才具有较高的价值,平民的东西没什么意思。
实际上在考古工作者的眼中,文物古迹的学术价值并不是由它们的材质、工艺或者市场价值所决定的。
事实上,就墓葬而言,考古发掘的墓葬中,绝大多数都是古代的平民墓,而非帝王将相之墓。
我们知道,古代的史书,尤其是正史,所记载的主要是帝王、大臣的政治活动,对于普通人怎么生活,很少涉及。那如果想知道这些该怎么办呢?最主要还得靠考古。
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说,北宋时期曾经创立过漏泽园。什么叫漏泽园呢?简单地说,就是官办的墓地,专门收纳无主的尸骨,或者供财力贫乏的贫苦人使用。
在考古工作中,陕西、山西、四川、河南都曾经发掘过漏泽园,里面的墓葬非常简单,就是把尸骨或者骨灰装进小罐子,挖个坑埋了,在罐子口上会放一块砖,上面刻着时间地点人名,如果是无主的尸骨,就会刻“不知姓名”。
(漏泽园里的埋葬方式)
漏泽园里的这些墓,都是平民墓,而且是连随葬品都没有的最下层古人了。它们就没有考古价值吗?并不是,通过它们也可以研究很多问题,比如可以研究北宋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等级区别,还可以通过砖上的地名,研究北宋时期的行政地理,比如下面的这些。
当然,也让我们看到了与《清明上河图》不同的、北宋繁荣的另一面。
再比如说,在西汉景帝阳陵的西北,曾经发掘过一片的汉代墓地,里面遍布尸骨,估测有一万多具。但是没有棺材,普遍没有什么随葬品,有的尸骨手脚、脖子上还套着铁质的刑具,还有的身上有刀砍痕迹,这就是西汉时的刑徒墓地。
(汉阳陵刑徒墓地出土刑具)
(汉阳陵封土)
这些墓地的墓主人,就是那些给汉景帝修陵的刑徒们。我们都知道,西汉帝陵规模庞大,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这些刑徒就是主要来源。从刑徒墓地可以看出,这些刑徒的处境真是悲惨,干活时要带着刑具,哪怕是病、困而死,也不摘下来。刑徒墓地的发掘,也让我们看到了文景之治的另一面。
除了上面的这两个例子,通过古代的平民墓地,还可以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墓葬里的随葬品,还可以研究古代的文化交流、商品传播,它们的学术价值并不低,也并不存在所谓的不具备考古价值。
因此,别忘了,施工遇到古墓应该上报考古和文物部门。这不仅是遵守法律,也是维护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用心回答历史、考古问题,欢迎关注与点赞,也欢迎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
古代墓葬中的买地券长什么样?是它做什么的?
买地卷?顾名思义,就是买地的一个凭证,但是这个买的“地”不是真实的地,而是这里的:
阴间的!
“活人要买房,死人也要买房!”
说起这买地卷,其实是咱中国古人的一种传统民间信仰,它被放置于死者的墓中,通常以石碑、木板或者纸质的形式来书写,一般长这样:
上面记载的内容大致都差不多,一般就写着“谁谁于哪年生,死于哪年,今天他从阳间到阴间来了,已经向阴间的大神买了地,现在这块地属于他,算是他的家,有产权保护,以后所有的孤魂野鬼都不能再来侵犯这里了。”
同时,这块所谓被买下的阴间的地一般会用“东西若干步,南北若干步。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这样的字眼来表示面积,而这个面积不是指墓地的面积,而是一块“虚拟的空间”。
说白了,就是人活着需要一块地,一处房作为居所,死了也同样需要,不然到了阴间住哪啊,所以中国人买房买地不仅仅是在阳间买,阴间也在买,不知道阴间的房地产市场如何呢?
“买地卷从哪里来的呢?”
这样的买地卷可以上溯至西汉前期出现的“告地策”,即当时死人了,要写块石碑随着亡人下葬,告诉阴间的掌管者,这个人已经从阳间来到阴间报道了。
从东汉开始,“买地卷”代替了“告地策”,同时书写内容也增多,不仅写明死者的死亡时间,还写明其买的地。唐代时,买地卷上还规定了买阴间地所需要的钱数(约为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
到了明清时,买地卷改用纸张来书写,随死者一块下葬,同时内容也为事先写好,只是死者死时再添上其名字和死亡时间,变得很程式化。
从这里,小君渐渐觉得古人对于死亡的理解和重视是慢慢变“轻”的,一开始买地卷还用石碑书写,字迹整齐,仪式感很强,而到了明清时,渐渐用纸张代替,且有敷衍了事的感觉。
也许是明清时,人口激增,天灾人祸也比较多,大家对死亡也渐渐变得麻木。
“生人上就阳,死人下归阴;生人上高台,死人深自藏;生人南,死人北,生死各异路”,这是买地卷里最常见的一句话,人死了,灰飞烟灭,买地与否其实不是为死人所买,而是为生人,买一个寄托,一个安慰。
古代的墓葬是实心填土的还是有空间的?为什么?
中国古代墓葬形制多样,从墓内的空间角度讲,这两种结构都是有的。
1.实心填土墓
这种墓,用专业名词来说,多属于“竖穴土坑墓”。简单地说,在地上挖个大坑,放入棺椁,然后把挖出来的土回填进去,就完成了整个埋葬过程。
这样的墓,填土与棺椁之间压得密密实实,没有多余的空间。
应该讲,这种墓起源很早,也是沿用时间最常的,直到现代,一些地方的土葬还在采用本质相同的做法。
2.墓室空间的形成
也就是题主所说的“有空间的墓”,考古专业名词叫“室墓”。
从第一种墓到这种,经历了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在竖穴土坑墓中,小型墓比较简单,尸体外包裹草席,或者用棺材装起来就行。但是大型的墓,会在棺材外面用木材修筑椁室。椁室一方面加强了对棺木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在地下构筑起一个空间,里面可以摆放各种随葬品。
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是这样的椁墓,在墓坑之中有木椁,椁室内又用木板分割成好几个小的边箱,里面放满了各式各样的随葬品。
(马王堆汉墓椁室)
不过,木材修建的椁室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木材价格昂贵,比如木材长度有限,因此椁室的空间有限,等等。因此人们也在寻找其他的办法。后来主要有以下两种办法:
1.砖室墓
就是用拱券技术,在地下用砖修砌一个墓室,可以理解为地下的小砖房。这样的墓内部空间很大。墓顶封闭之后,墓室内部是“空的”,并不用土填埋。
(砖室墓顶部外观)
(曹操墓内景)
当然,除了用砖,也有用石头的,称之为石室墓。
顺便一提,砖拱券技术在中国出现的很晚,大概在两汉之际才开始普遍应用于修建墓室,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受西方技术的影响而出现的。
2.崖洞墓
在多山地区,利用山坡或山崖,水平向山体之中掏挖出墓室来,就像地道一般。埋葬的时候,墓室中同样不会填土,只需要把墓道封堵起来就可以。
这样的崖洞墓在古代也很流行,甚至有些皇室贵族也会采用,如徐州发现的西汉楚王墓,大多采用这样的形制。
(徐州龟山汉墓内景)
用心回答历史、考古问题,欢迎关注~
内蒙古人的酒量如何?
导读:早晨一起床,我就发现我满嘴是泡。这不是内蒙的风吹的,而是内蒙的酒烧的。 到内蒙,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只要你能喝酒,谁都会把你当兄弟对待。你看我往桌中一座,我说:“来来来,上大碗!”已经惊倒了一地的内蒙人。 这一次到内蒙,你说不喝酒能叫内蒙嘛!于是乎从第一天开始,从第一餐开始,我还没有跟人家弄清姓甚名谁,我就“咣!咣!咣!”地大杯开喝了。 内蒙人喝酒首先是从“吃”开始的。我这“吃”可不是你那“吃”,你那”吃”是小汤小碗、细嚼慢咽,我这“吃”是海吃海喝、大块朵颐。每一餐开始,我还坐在小木
点击看大图
早晨一起床,我就发现我满嘴是泡。这不是内蒙的风吹的,而是内蒙的酒烧的。
到内蒙,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只要你能喝酒,谁都会把你当兄弟对待。你看我往桌中一座,我说:“来来来,上大碗!”已经惊倒了一地的内蒙人。
这一次到内蒙,你说不喝酒能叫内蒙嘛!于是乎从第一天开始,从第一餐开始,我还没有跟人家弄清姓甚名谁,我就“咣!咣!咣!”地大杯开喝了。
内蒙人喝酒首先是从“吃”开始的。我这“吃”可不是你那“吃”,你那”吃”是小汤小碗、细嚼慢咽,我这“吃”是海吃海喝、大块朵颐。每一餐开始,我还坐在小木屋内,隔着一层轻薄的透明门帘,我就发现有人端着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羊肉飞奔着过来,那天然的香味从门缝的第一个瞬间就窜入我的嗅觉器官,我连呼:“天!天!天!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内蒙羊肉!”于是,我也不用客气,刀叉并举,如同穆桂英大战天门阵一般,只一会儿的功夫,一大盘羊肉就不知道去哪里了。
内蒙人的好客是出了名的。这与我们河南人好客不同,我们河南人好客一般只会把你的衣襟扯烂才会放手。也就是说,你假装客气,说:“啊,兄弟,今晚我不能在你这里吃酒了,我老婆还有一个尿片没有洗呢,我要赶紧回去。”你这样说,我们河南人就会当真,于是扯住你的衣襟死死不肯放手,一直要到把你的衣服扯烂才会让你走。但内蒙人就不这样,内蒙人首先会像圏羊那样把你圈在帐篷内,然后说:“啊,兄弟,你就在我这里住上十天半月吧,体会体会我们内蒙的大草原!”说“大”时没有一丁点儿做作,他这话里全是作为一个内蒙人的自豪而自然。他还正说着这话的光景,就听“嘭”的一声,酒坛子已经打开。我的乖乖,他们以为我不能喝酒,没想到我一大碗一大碗地喝下去,推杯换盏,我们就成了兄弟。
内蒙人能喝酒那可不是传说。一般情况,他们会像南方人一样客套,他们首先摆出一大堆红酒、白酒、葡萄酒,嘴上还正和你客气,说:“你看,这有白的、红的,还有啤的,大家随意吧!”他还在说“随意”的时候,手上已摸出一个大酒坛,看也不看,揭开盖子就往碗里倒。你说我这能不喝吗?他们那么好客,这酒又这么香,即使我不是一个“酒鬼”,你也很难拒绝。
喝就喝罢,一餐两餐地喝下去,我就觉得地球的引力出了问题,总是左右摇摆着不够稳定;一天两天地喝下去,地球引力没了,我又觉得太阳系出了问题。以前我都是围着太阳转,后来我发现是太阳围着我转;再到后来,太阳不转了,我被他们困在黑屋里,天天喝!天天喝!一点阳光也不给看见。这让我想起关二爷单刀赴会,这要有多大的胆量才敢和蒙古兄弟喝酒呀。
喝酒人的难能可贵之处不在于你一餐喝了多少酒,而在于你能够连续喝多餐。第一天,我喝两餐;第二天,我喝三餐;第三天,我喝到后半夜。一个俄罗斯姑娘从我身旁经过,你看她屁股扭的,跟我喝了三天酒似的,一点正经味都没有了。每当这时,我就会告诫自己说:“淡定!淡定!泰山要崩于前,而蛋不变!”
天天有酒喝,这本来是极好的生活,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好生活是不可以持久的。这是因为,我只骑了一匹马,又要走一千里路,今天斩文丑,明天杀颜良,快到满洲里的时候,后边蔡阳又追了过来,还说:“匹夫,快来受降,且吃我一碗!”我说,吃你个头啊,我端起大碗,“咣当”一声,又战了一个回合。
天天这么喝,我渐渐觉得人困马乏,所以一到后半夜,我就不知自己是怎么睡的,一到四天大亮,我又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醒的。你说说、你说说,像我这样一个喝法,内蒙人能不把我当兄弟嘛!他们不仅把我当兄弟,而且还要把我当八辈子的兄弟。这个说,那谁谁谁,明年把你的老婆孩子带过来转转啊!那个也说,那谁谁谁,明年再来内蒙,保准一个月不重样。我心说,你这“不重样”是指“风景”呢?还是指“喝酒”呢?我理解当然是喝酒,也必然是酒。
内蒙之行,我喝的酒一个名字也没记住,反正都是高度的,烧烧的,我满嘴是泡。临到最后一天,有人开玩笑说:“黄河水,兑白糖,搅和搅和河套王!”我这才想起,原来内蒙是有一种酒,五大三粗的,就叫“河套王”。“河套王,昏又黄,东边看日出,西边睡张床。”我日,谁编的?我一看窗外,艳阳高照,而我正躺在床上。我想一想,昨晚又喝多了!是真的又喝多了!
我回想,我昨晚不是和兄弟喝多的,我是和几名女将喝多的。内蒙的女人,那才叫“真的汉子”,个个能喝酒。你不用主动去敬,她们会主动攻击上来。你说喝一小杯吧,她们说“喝大杯!”你说喝一大杯吧,她们又说“上大碗”。喝着喝着,我就喝红了眼。我心说:“小样儿,我个大老爷们,我还喝不倒你们几个娘们儿!”于是我也一大碗一大碗地回敬过去,娘娘的!娘娘的!我花事渐无醉迷眼,这一堆堆娘们儿稳如泰山,我却是扶着墙、且战且退了。
现在太阳已升到八丈高了,我突然想起一个关于“狐狸也吐”的笑话。那一天,酒桌上的一位大仙说:“喝酒的人,再大的酒量,经历的酒场多了,狐狸也吐。”这话好理解,从我个人的体会,就是关羽虽然可以过五关、斩六将,但也会有走麦城的那一天。没想到一个对喝酒三心二意、无所事事的兄弟却听走了音,他连忙附和说:“是啊是啊,草原上尽是狐狸野兔。”我以为这个笑话到此可以为止,没想到有一天我们从一个湖泊经过,我问内蒙的兄弟那湖叫什么湖,兄弟说:“狐狸也吐!”
“什么?什么?狐狸也吐?”我都要奇怪我的耳朵了,这湖跟喝酒有什么关系?兄弟见我不明,连忙解释说:“这个地名叫‘胡烈也吐’,所以湖也叫‘胡烈也吐湖’.”我连连称是,仿佛我活了这一世,就这一会儿才茅塞顿开。我依稀记得,我们前天向一个草原深处开拔的时候,路过一个叫着“胡烈也吐”的牌坊,一个傻逼老年怎么也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也无法记住那个地名,但现在我记住了。我记得这几天连连征战、硝烟渐起的,不在别处,就在“胡烈也吐”!(by 风生水起)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内蒙古惊现大辽墓葬,专家不惜连夜挖掘,诡异文物揭露千年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