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拜之交相信每个人都很熟悉,但这八拜之交的得名以及背后都有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1.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鲍叔牙又称鲍叔、鲍子(约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4年),是鲍敬叔的儿子,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据说,周初分封了几百个诸侯国,到春秋时期只剩下一百多个,其中比较大的只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陈、蔡、郑、曹、吴、越等十几个国家。这些诸侯国,都想自己当上霸主。因此,大国争霸成为春秋时期的主要特点,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这就是历史书上所说的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庐、越王勾践。齐桓公最先当上了霸主。齐国在今天的山东省北部.
齐国称霸,与齐国的大政治家管仲分不开,齐桓公称霸主要靠了他的帮助。但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的,是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为了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的国君襄公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异母兄弟。一个是公子纠,母亲是鲁国(今山东省西南部)人;一个是公子小白,母亲是卫国(今河南省北部)人。有一天,管仲对鲍叔牙说:“依我看,将来继位当国君的,不是公子纠就是公子小白,我和你每人辅佐一个吧。”鲍叔牙同意管仲的主意。从此,管仲当了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师。
齐襄公十分残暴昏庸,常常找碴儿责骂大臣。朝政很乱,公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公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公子小白。 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公孙无知杀死了齐襄公,夺了君位。不到一个月,公孙无知又被大臣们杀死了。齐国有些大臣暗地派使者去莒国迎接公子小白回齐国即位。 鲁庄公听到这个消息,决定亲自率领三百辆兵车,用曹沫为大将,护送公子纠回齐国。他先让管仲带一部分兵马在路上去拦截公子小白。
管仲带着三十辆兵车,日夜兼程,追赶公子小白。他们追到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听说莒国军队已经过去半天了,就接着赶路,一口气又追了三十多里。他们远远看见莒国军队正在小树林边生火做饭,公子小白端坐车中。管仲跑上前去,说:“公子,您这是上哪儿去啊?”小白说:“去办理丧事啊。”管仲又说:“公子纠比您年龄大,有他办理丧事就行了,您何必急急忙忙赶路呢!。鲍叔牙知道管仲的用心,很不高兴地对管仲说:“管仲,你快回去吧。各人有各人的事,你不必多管。”管仲左右一看,那些随从的人,一个个横眉立目,摩拳擦掌,好像要和他拼命似的,再看看自己的人,比他们少多了,心想,硬碰硬非吃亏不可,便假装答应,退了下去。没走几步,突然回过身来,弯弓搭箭,瞄准小白,一箭射去。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周围出人一窝蜂跑去救护,其中有人大叫“不好了!”接着,很多人就大哭了起来。
管仲看到这个情景,认为小白一定死了,便驾车飞跑回去,向鲁庄公报告。鲁庄公说小白已经死了,马上设宴庆贺,然后带着公子纠,慢慢悠悠地向齐国进发。 哪里知道,管仲这一箭并没射死公子小白,只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怕管仲再射箭,急中生智,把舌头咬破,假装吐血而死。忙乱中大家也都被他瞒住了。直到管仲走远了,小白才睁开眼,坐起来。鲍叔牙说:“我们得快跑,说不定管仲还会回来。”于是,公子小白换了衣服,坐在有篷的车里,抄小路赶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这时候,鲁庄公和公子纠还在半路上呢!
齐国原来主张立公子纠为国君的大臣们,见公子小白先回来了,就对鲍叔牙说:“你要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公子纠回来了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齐国连遭内乱,非得有个像公子小白这样贤明的人来当国君,才能安定。现在公子小白比公子纠先回来了,这不正是天意吗?你们再想一想,鲁庄公护送公子纠回来,要是公子纠当了国君,鲁庄公肯定要勒索财物,齐国本来就够惨的了,那样一来,怎么受得了呢?”大臣们听鲍叔牙说得有理,便都同意让公子小白即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过了好几天,鲁庄公才率领大军到达齐国的边境。他听说公子小白并没有死,而且已经当上了国君,顿时大怒,马上向齐发动进攻。齐桓公只好发兵应战。两军在乾时(今山东省淄博市西面,乾)混战一场,鲁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弃车逃跑,才保住了一条性命。鲁国的汶阳之田也被齐国占领了。真是偷鸡不成蚀一把米。
鲁庄公大败回国,还没喘过气,齐国大军又打上门来了,强令鲁庄公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鲁庄公一看,大兵压境,不愿意为一个公子纠冒亡国的风险,就急忙下令将公子纠杀死,又叫人把管仲抓起来,准备送给齐国。谋士施伯对鲁庄公说:“管仲是天下奇才,如果齐国用了他,富国强兵,对咱们是莫大的威胁,我看还不如把他留在鲁国。”
这时候,鲁庄公的心里只有国门外的齐军,哪里还敢把管仲留下重用?施伯话还没说完,鲁庄公说;“那怎么行!齐桓公的仇人,我们反而重用,齐桓公是不会饶过我们的。”施伯说:“您如果不用,那就干脆把他杀了,也免得齐国用他。”鲁庄公动了心,打算杀死管仲。 鲍叔牙派到鲁国去接管仲的隰朋,听说鲁庄公要杀管仲,慌了,急忙跑去对鲁庄公说:“我们国君对管仲恨之入骨,非要亲手杀他才解恨。你们把他交给我吧。”鲁庄公只好将公子纠的头连同管仲都交给隰朋带回齐国。
管仲进了齐国的地界,鲍叔牙早就等在那里了。他一见管仲,如获至宝,马上让人将囚车打开,把管仲放了出来,一同回到临淄。鲍叔牙把管仲安排在自己家里住下,随后去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说:“管仲不就是射我衣带钩的那个家伙吗?他射的箭至今我还留着呢!我恨不得剥了他的皮,吃了他的肉,你还想让我重用他?”鲍叔牙说:“那时各为其主嘛!管仲射您的时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纠。再说,您如果真要富国强兵,建立霸业,没有一大批贤明的人是不行的。”齐桓公说:“我早已经想好了,在我的大臣中,你是最忠心、最能干的了,我要请你作相,帮助我富国强兵。”鲍叔牙说:“我比管仲差远了,我不过是个小心谨慎、奉公守法的臣子而已,管仲才是治国图霸的人才哪!您要是重用他,他将为您射得天下,哪里只射中一个衣带钩呢!”
齐桓公见鲍叔牙这么推崇管仲,就说:“那你明天带他来见我吧。”鲍叔牙笑了笑说:“您要得到有用的人才,必须恭恭敬敬以礼相待,怎么能随随便便召来呢?”于是,齐桓公选了一个好日子,亲自出城迎接管仲,并且请管仲坐在他的车上,一起进城。 管仲到了宫廷,急忙跪下向齐桓公谢罪。齐桓公亲自把管仲扶起来,虚心地向他请教富国强兵、建立霸业的方法。管仲讲得一清二楚。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三天三夜,真是相见恨晚。齐桓公接着就任命管仲为相。
2.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朝廷最高学府)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
后来张劭得了病,非常严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视他.张劭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的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
范式忽然梦见了张劭,带着黑色的帽子,穿着袍子,仓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式恍然睡醒,悲叹落泪,于是穿着丧友的丧服,去赶张劭埋葬的那天,骑着马赶去.还没有到达那边已经发丧了.到了坟穴,将要落下棺材,但是灵柩不肯进去.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张劭啊,难道你还有愿望?”于是停下来埋葬.没一会,就看见白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的母亲看到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式到了之后,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之落泪.范式亲自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于是才前进了.范式于是住在坟墓旁便,为他种植了坟树,然后才离开.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陈重和雷义,是东汉年间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两位品德高尚、舍己为人的君子.两人为至交密友,当时人们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事见《后汉书·独行列传》.后以“陈雷胶漆”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元无名氏《鲠直张千替杀妻》楔子:“咱便似陈雷胶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离.”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两人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始终不谈自己的恩德.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
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初时任郡府功曹,举荐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雷义曾经救助过一个犯了死罪的人,使他减刑得以赡养一家老少.这个人为了感谢雷义的再造之恩,攒了两斤黄金送到雷家,以表寸心.雷义坚辞不受.这个人没法,只好趁雷义不在家时,暗暗把金子放在雷家老屋的天花板上.若干年后,雷义修葺房屋,翻开屋顶,才发现那两锭金子.但是送金子的人已过世,妻小也不知流落何方,无法退还.雷义便将这两斤黄金交付县曹,充入官库.雷义任尚书侍郎时,有一同僚因犯事,当受处罚,雷义为他分担责任,向上司上书申辩,愿意自己独担罪责.陈重闻知,弃职进京自陈曲衷,请求为雷义赎罪.后顺帝下诏,两人皆免官,并免予刑事处分. 雷义回乡又被举荐为秀才,雷义要把这功名让给陈重,刺史不批准.雷义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应命就职.因此遍乡里传颂他们两人的事迹,说道:胶和漆自认为融为一体,坚不可摧,还不如陈重与雷义,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后来三府同时征召两人,雷义被任命为灌谒太守,让他持节督察诸郡国的风俗教化,他设席讲学,太守令长各级官员来听讲的有70多人.不久雷义官拜侍御史,授南顿令,卒于任上.
世人赞道:陈雷胶漆,肝胆相照;为官为民,政声载道.
4.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来自于“羊左”的典故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战国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春秋时,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之人闻其风而归者,不可胜计.西羌积石山,有一贤士,姓左,双名伯桃,勒亡父母,勉力攻书,养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年近四旬,因中国诸侯互相吞并,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未尝出仕.后闻得楚元王慕仁好义,遍求贤土,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径奔楚国而来.迤俪来到雍地,时值隆冬,风雨交作.有一篇《西江月》词,单道冬天雨景: 习习悲风割面,蒙蒙细雨浸衣.催冰酿雪逞寒威,不比他时和气.山色不明常暗,日光偶露还微.天涯游子尽思归,路上行人应悔. 左伯桃冒雨荡风,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湿了.看看天色昏黄,走向村间,欲觅一宵宿处.远远望见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灯光,径奔那个去处.见矮矮篱笆,围着一间草屋,乃推开篱障,轻叩柴门.中有一人,启户而出.左伯桃立在檐下,慌忙施礼曰:“小生西羌人氏,姓左,双名伯桃.欲往楚国,不期中途遇雨.无觅旅邸之处.求借一宵,来早便行,未知尊意肯容否?”那人闻言,慌忙答礼,邀入屋内.伯桃视之,止有一塌,塌上堆积书卷,别无他物.伯桃已知亦是懦人,便欲下拜.那人云:“且未可讲礼,容取火烘干衣服,却当会话.”当夜烧竹为火,伯桃烘衣.那人炊办酒食,以供伯桃,意甚勤厚.伯桃乃问姓名.其人曰:“小生姓羊,双名角哀,幼亡父母,独居于此.乎生酷爱读书,农业尽废.今幸遇贤土远来,但恨家寒,乏物为款,伏乞恕罪.”伯桃曰:“阴雨之中,得蒙遮蔽,事兼一饮一食,感佩何忘!”当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话胸中学问,终夕不寐. 比及天晓,淋雨不止.角哀留伯桃在家,尽其所有相持,结为昆仲.伯桃年长角哀五岁,角哀拜伯桃为兄.一位一日,雨止道干.伯桃曰:“贤弟有王位之才,抱经纶之志,不图竹帛,甘老林泉,深为可惜.”角哀曰:“非不欲仕,亲未得其便耳.”伯桃曰:“今楚王虚心求士,贤弟既有此心,何不同往?”角哀曰:“愿从兄长之命.”遂收拾些小路费粮米,弃其茅屋,二人同望南方而进 行不两曰,又值阴雨,羁身旅店中,盘赉罄尽,止有行粮一包,二人轮换负之,冒雨而走.其雨末止,风又大作,变为一天大雪,怎见得?你看:风添雪冷,雪趁风威.纷纷柳絮狂飘,片片鹅毛乱葬.团空搅阵,不分南北西东;遮地漫天,变尽青黄赤黑.探梅诗窖多清趣,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人行过歧阳,道经梁山路,问及樵夫,旨说:“从此去百余里,并无人烟,尽是荒山旷野,狼虎成群,只好休去.”伯桃与角哀曰:“贤弟心下如何?”角哀曰:“自古道生育命.既然到此,只顾前进,休生退悔.”又行了一日,夜宿古墓中,衣服单薄,寒风透骨.
次日,雪越下得紧,山中仿佛盈尺.伯桃受冻不过,曰:“我思此去百余里,绝无人家;行粮不敷,衣单食缺.若一人独往,可到楚国;二人惧去,纵然不冻死,亦必饿死于途中,与草木同朽,何益之有?我将身上衣服脱与贤弟穿了,贤弟可独赘此粮,于途强挣而去.我委的行不动了,宁可死于此地.持贤弟见了楚王,必当重用,那时却来葬我未迟.”角哀曰:“焉有此理?我二人虽非一父母所生,义气过于骨肉.”我安忍独去而求进身耶?”遂不许,扶伯桃而行.行不十里,伯桃曰:“风雪越紧,如何去得?且于道旁寻个歇处.“见一株枯桑,颇可避雪,那桑下止容得一人,角哀遂扶伯桃入去坐下.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热些枯技,以御寒气.比及角哀取了柴火到来,只见伯桃脱得赤条条地,浑身衣服,都做一堆放着.角哀大惊,曰:“吾兄何为如此?”伯桃曰:“吾寻思无计,贤弟勿自误了,速穿此衣服,负粮前去,我只在此守死.”角哀抱持大哭曰:“吾二人死生同处,安可分离?”伯桃曰:“若旨饿死,白骨谁理?”角哀曰:“若如此,弟情愿解衣与兄穿了,兄可费粮去,弟宁死于此”‘伯桃曰:“我乎生多病,贤弟少壮,比我甚强;更兼胸中之学,我所不及.若见楚君,必登显宦.我死何足道哉!弟勿久滞,可宣速往.”角哀曰:“令兄饿死桑中,弟独取功名,此大不义之人也,我不为之.”伯桃曰:“我自离积石山,至弟家中,一见如故.知弟胸次不见,以此劝弟求进.不幸风雨所阻,此吾天命当尽.若使弟亦亡于此,乃吾之罪也.”
言讫,欲跳前溪觅死.角哀抱住痛哭,将衣拥护,再扶至桑中.伯桃把衣服推开.角哀再欲上前劝解时,但见伯桃神色己变,四肢撅冷,一不能言,以手挥令去.角哀寻思:“我若久恋,亦冻死矣,死后准葬吾兄?”乃于雪中再拜伯桃而哭曰:“不肖弟此去,望兄阴力相助.但得微名,必当厚葬.”伯桃点头半答,角哀取了衣粮,带泣而去.伯桃死于桑中.
后人有诗赞云: 寒来雪一尺,人去途千里. 长途苦雪寒,何况囊无米? 并粮一人生,同行两人死; 两死诚何益?一生尚有恃. 贤哉左伯桃!陨命成人美.
角哀捱着寒冷,半饥半饱,来到楚国,于旅郧中歇定.次日入城,问人曰:“楚君招贤,何由而进?”人曰:“宫门外设一宾馆,令上大夫裴仲接纳天下之士.”角哀径投宾馆前来,正值上大夫下车.角哀乃向前而揖,裴仲见角哀衣虽蓝缕,器宇不见,慌忙答礼,问曰:“贤士何来?”角哀曰:“小生姓羊,双名角哀,雍州人也.闻上国招贤,特来归投.”裴仲邀人宾馆,具酒食以进,宿于馆中.次日,裴仲到馆中探望,将胸中疑义盘问角哀,试他学问如何.角哀百问百答,谈论如流.裴仲大喜,入奏元王,王即时召见,问富国强兵之道.角哀首陈十策,旨切当世之急务.元王大喜!设御宴以持之,拜为中大夫,赐黄金百两,彩段百匹.角哀再拜流涕,元王大惊而问曰:“卿痛哭者何也?”角哀将左伯桃脱衣并粮之事,一一奏知.元王闻其言,为之感伤.诸大臣旨为痛惜.元王曰:“卿欲如何?”角哀曰:“臣乞告假,到彼处安葬伯桃己毕,却回来事大王.”元王遂赠己死伯桃为中大夫,厚赐葬资,仍差人蹋随角哀车骑同去. 角哀辞了元王,径奔梁山地面,寻旧日枯桑之处.果见伯桃死尸尚在,颜貌如生前一般.角哀乃再拜而哭,呼左右唤集乡中父老,卜地于浦塘之原:前临大溪,后靠高崖,左右诸峰齐抱,风水甚好.遂以香汤林浴伯桃之尸,穿戴大夫衣冠;置内棺外椁,安葬起坟;四周筑墙栽树;离坟一十步建享堂;塑伯桃仪容;立华表,柱上建牌额;墙侧盖瓦屋,令人看守.造毕,设祭于享堂,哭泣甚切.乡老从人,无不下泪.祭罢,各自散去.角哀是夜明灯燃烛而坐,感叹不己.忽然一阵阴风飒飒,烛灭复明.角哀视之,见一人于灯影中,或进或退,隐隐有哭声.角哀叱曰:“何人也?辄敢夤夜而人!”其人不言.角哀起而视之,乃伯桃也.角哀大惊问曰:“兄阴灵不远,今来见弟,必有事故.”相桃曰:“感贤弟记忆,初登仕路,奏请葬吾,更赠重爵,并棺椁衣衾之美,凡事十全.但坟地与荆轲墓相连近,此人在世时,为刺秦王不中被戮,高渐离以其尸葬于此处.神极威猛.每夜仗剑来骂吾曰:‘汝是冻死饿杀之人,安敢建坟居吾上肩,夺吾风水?若不迁移他处,吾发墓取尸,掷之野外!’有此危难,特告贤弟.望改葬于他处,以免此祸.”角哀再欲问之,风起忽然不见.角哀在享堂中,一梦一觉,尽记其事.
天明,再唤乡老,问:“此处有坟相近否?”乡老曰:“松阴中有荆轲墓,墓前有庙.”角哀曰:“此人昔刺秦王,不中被杀,缘何有坟于此?”乡老曰:“高渐离乃此间人,知荆轲被害,弃尸野外,乃盗其尸,葬于此地.每每显灵.士人建庙于此,四时享祭,以求福利.”角哀闻言,透信梦中之事.引从者径奔荆轲庙,指其神而骂曰:“汝乃燕邦一匹夫,受燕太子毒养,名姬重宝,尽汝受用.不思良策以副重托,人秦行事,丧身误国.却来此处惊惑乡民,而求祭把!吾兄左伯桃,当代名懦,仁义廉洁之士,汝安敢逼之?再如此,吾当毁其庙,而发其冢,永绝汝之根本!”骂讫,却来伯桃墓前祝曰:“如荆轲今夜再来,兄当报我.”归到享堂,是夜秉烛以持.果见伯桃哽咽而来,告曰:“感贤弟如此,亲荆轲从人极多,旨土人所献.贤弟可柬草为人,以彩为衣,手执器械,焚于墓前.吾得其助,使荆轲不能侵害.”言罢不见.角哀连夜使人束草为人,以彩为衣,各执刀枪器械,建数十于墓侧,以火焚之.祝曰:“如其无事,亦望回报.” 归到享堂,是夜闻风雨之声,如人战敌.角哀出户观之,见伯桃奔走而来,言曰:“弟所焚之人,不得其用.荆轲又有高渐离相助,不久吾尸必出墓矣.望贤弟早与迁移他处殡葬,兔受此祸.”角哀曰:“此人安敢如此欺凌吾兄!弟当力助以战之.伯桃曰:“弟,阳人也,我皆阴鬼:阳人虽有勇烈,尘世相隔,焉能战阴鬼也?虽茎草之人,但能助喊,不能退此强魂.”角哀曰:“兄且去,弟来日自有区处.次日,角哀再到荆轲庙中大骂,打毁神像.方欲取火焚庙,只见乡老数人,再四哀求曰:“此乃一村香火,若触犯之,恐赂祸于百姓.”须舆之间,土人聚集,都来求告.角哀拗他不过,只得罢休 。
回到享堂,修一道表章,上谢楚王,言:“昔日伯并粮与臣,因此得活,以遇圣主.重蒙厚爵,乎生足矣,容臣后世尽心图报.”词意甚切.表付从人,然后到伯桃墓侧,大哭一场.与从者曰:“吾兄被荆轲强魂所逼,去往无门,吾所不忍.欲焚庙掘坟,又恐拂土人之意.宁死为泉下之鬼,力助吾兄,战此强魂.汝等可将吾尸葬于此墓上右,生死共处,以报吾兄并粮之义.回奏楚君,万乞听纳臣言,永保山河社稷.”言讫,掣取佩剑,自则而死.从者急救不及,速具衣棺殡殓,理于伯桃墓侧. 是夜二更,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喊杀之声,闻数十里.清晓视之,荆轲墓上,震烈如发,白骨散于墓前.墓边松相,和根拔起.庙中忽然起火,烧做自地.乡老大惊,都往羊、左二墓前,焚香展拜.从者回楚国,将此事上奏元王.元王感其义重,差官往墓前建庙,加封上大夫,赦赐庙额曰“忠义之词”,就立碑以记其事,至今香火不断.荆轲之灵,自此绝矣.土人四时祭把,所祷甚灵.
有古诗云: 古来仁义包天地, 只在人心方寸间. 二士庙前秋日净, 英魂常伴月光寒.
5.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6.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陈泰叹服曰:“公料敌如神,蜀兵何足虑哉!”于是陈泰与邓艾结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 出处 《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遒文壮节,足以振靡起懦者,于汉季得一人焉,曰孔融。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建安中,献帝都许,累拜将作大匠。既见曹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操惮融名重天下而建正议,虑鲠大业。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操遂构成其 罪,令路粹枉状奏融:「前与白衣祢衡跌宕放言,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竟坐诛。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遒亮,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而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纵笔无结构,然雄迈之气,弥以不掩。其辞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嵇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能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 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宏矣。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欢!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 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当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 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因表不悉。 不甚斫削,然疏俊可诵!又《荐祢衡表》,则于典丽之中,能为疏宕;虽野于班固,而茂于蔡邕。
建安文章,雅壮多风,结两汉之局,而开魏晋之派者,盖融有以先之也。融所为五言杂诗「严严钟山首」一首,气郁勃而辞道壮:「远送新行客」一首,意凄惋而笔曲达;骨气奇高,不假藻饰 。融与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璃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公干,并称建安七子。六子皆与操子丕植友善,各被操辟为掾属;独融为汉尽命。 平原祢衡,字正平,亦有文采,而不在七人之列。自以有才辩,而气尚刚傲,好矫时慢物,惟善于融,融亦深爱其才。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既为疏荐之,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于是遣人骑送之荆州刘表,复侮慢于表。 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卒以见害,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独传《鹦鹉赋》,未极铺采摛文之能。其他文章,俪体行文,亦伤平典;雅而不壮,未及孔融之逸气贯注,淋漓行墨间也。盖融气盛于为笔,衡则思锐于为文,有偏美焉。
7.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8.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已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已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俞伯牙,是楚国郢都人,在晋国任上大夫。晋侯想与楚国通好,就派俞伯牙访问楚国。俞伯牙到楚国办完公事,拜辞楚王,楚王赠给黄金彩缎,高车驷马。俞伯牙离楚国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绕大圈而回,饱览楚国江山胜景。就假奏楚王说:“臣身患小恙,不能骑马乘车,想坐船回去,以便医药。”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命令水师拨一只大船送俞伯牙回晋国。俞伯牙乘着官船,不一日,到了汉阳江口。正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倾盆,官船不能前进,停靠山脚下。不一会儿,风平浪静,云散月现。那雨后之月,更加光亮。俞伯牙坐在舱中闷得慌,就走到船头上,一边观赏月色,一边捧起瑶琴,轻轻弹奏。忽然,俞伯牙发现有人在偷偷地赞赏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当场找来了一个樵夫。俞伯牙见是个砍柴的人,就笑着说:“山中砍柴之人,也能听琴?叫他走吧。”
那个樵夫不仅不走,还高声说:“大人错了!岂不知‘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无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山脚下也不应该有弹琴之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凡,就问他:“他既是听琴的,我刚才所弹何曲?”樵夫答:“刚才大人所弹的是孔子叹颜回。对不对?”伯牙一听回答,非常高兴地说:“先生果然是听琴者。”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请上船细谈。 那樵夫上得船来,伯牙手下的人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手拿尖担,腰插板斧。就嘱咐他说:“喂,你见了我老爷要下跪叩头。问你什么,要小心答应。”那樵夫说:“诸位不用粗鲁,待我解衣相见。”说完脱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担,下船舱向伯牙作了个长揖而不下跪叩头,说:“小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中哪里有这樵夫?慢慢举手说:“贤友免礼罢。”叫书童搬一个凳子放在下席让他坐。那樵夫见伯牙全无客礼,也不谦让,俨然坐下。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问姓名,劈头就问:“刚才岸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正是。”伯牙说:“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弹它有甚好处?”樵夫答:“此琴是伏羲氏所琢,是瑶池之乐,故名瑶琴……”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熟知乐理,非常高兴,但又怀疑他是死记的这些话,想再试他一试。就对他说:“有一次,孔子正在室内弹琴,他的学生颜回从外面进来,忽听琴音中有凶杀之意,不免一惊,问明之后,才知刚才有一只猫,想捕捉一只老鼠,孔子见了,不由得在感情上受到一点影响,并在琴音中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出来。象颜回这样,真可算得是知音了!假如下官弹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说:“大人试弹一下,小子尽心猜度。若猜不着,大人休得见罪。” 伯牙望望高山弹琴,在琴音中表现山的高耸之状。樵夫听了,称赞说:“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伯牙又对着江水弹琴,在琴音中表现水的奔流之势。樵夫听了,又称赞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俞伯牙听见樵夫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大吃一惊,赶忙放下瑶琴与樵夫施宾主之礼。连声说:“失敬,失敬!真是石中有美玉之藏,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躬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说完,又转问:“大人高姓?在何处为官?”伯牙拱手说:“下官俞瑞,在晋国做官,是访问楚国而来。”伯牙推子期坐到客位上,自己坐主席相陪,叫书童奉茶。喝完茶,二人上席饮酒。伯牙又问:“听先生口音,是楚国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说:“小人寒舍就在离此不远的钟家村。”又说:“实不相瞒,小子上有双亲在堂。为赡养父母,在此砍柴度日。虽三公之尊也不能使我离开父母。”伯牙见他这样有孝心,愈加敬重。又问:“青春多少?”子期说:“虚度二十有七。”伯牙说:“下官年长一岁。子期若不嫌弃,愿与先生为知音之交,以兄弟相称。”子期笑着说:“大人是上国名公,我钟徽是穷乡贱子,怎敢高攀!”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拜罢,二人继续饮酒,彼此谈心。
钟子期同俞伯牙谈得兴趣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准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伯牙紧握子期的手说:“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想请贤弟与愚兄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说:“只因双亲在堂,不敢远游,小弟只好失陪。”伯牙沉默了一会儿,说:“也罢,明年中秋节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说:“既如此,小弟来年中秋节准在江边恭候贤兄,不敢有误。”伯牙叫书童拿来一些银子赠给子期,二人洒泪而别。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第二年的中秋节晚上,俞伯牙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将船靠在去年中秋节与子期相会的地方。伯牙走上船头,见月光明高,照得如同白昼,却不见子期。等候到天高,仍不见子期的踪影。伯牙梳洗后,带着随从,上岸到钟家村去探望。走了不远,来到三叉路口,不知哪条路往钟家村去。正好迎面来了一个老翁。伯牙向前施礼之后,问:“请问往钟家村去,应走哪条路?”原来,这两条路都是到钟家村去的,一条往村南,一条往村北。老翁便问:“先生要拜访何人?”伯牙说:“拜访钟子期。”老翁听后,放声大哭说:“子期就是我儿。支年中秋节,晋国上大夫俞伯牙送了他一些银子,我儿买书攻读。他白昼砍柴,夜晚读书,耗费心力,染成疾病,数月之后就亡故了。”伯牙一听,双手捶胸,倒在地上痛哭不已。钟公问书童:“此位先生是谁?”书童说:“就是俞伯牙老爷。”钟公说:“原来就是我儿子的好友。”忙扶起伯牙。伯牙含泪问钟公:“令郎葬在在何处?”钟公说:“按儿的遗言,葬于马鞍山江边,以候晋大夫俞伯牙。”于是,伯牙请钟公领他到坟前一拜。 俞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前,拜了几拜。捧起瑶琴弹了一曲之后,便把瑶琴在石头上摔了个粉碎。钟公感到奇怪,便问:“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钟公说:“原来如此,可怜,可怜!”伯牙对钟公说:“下官伤感在心,不随老伯到府上去了。待我上表晋侯辞官归家,再来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我家,养老送终。我即是子期,子期即是我。请伯你不以下官为外人。”说完,给钟公送了一些银子,辞别而去。
后来,人们把善于欣赏音乐的人叫做“知音”,并且用“知音之交”来比喻彼此非常了解的知心朋友。
我姓刘他姓张求情侣网名?
刘备、张飞
如果刘备不姓刘,《三国演义》中的人设会崩塌吗?
不会崩塌 不过还会有别的姓出来 历史就是历史
平度女孩怎么样?
我不知道平度二个字是平度意思的解释还是地名的解释,至于女孩,每个人有喜欢的理由,每个人有拒绝的理由,青春男女在婚前海誓山盟的也有,但婚后不堪一击的也有,所以幸福是双方互谅还要互尊的。
为什么《三国演义》中当时的人都觉得曹操是汉贼?刘备姓刘就是刘邦后代吗?
谢谢邀请
在《三国演义》中,大家都觉得曹操是汉贼,刘备是汉室后裔。在我们从小玩的三国类游戏里面都是以刘备阵营为主线剧情,曹魏为反派BOOS。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老爷子。《三国演义》是一部演义小说,虽说是建立在正史的基础上,却也加入了个人的见解。也就是说《三国演义》是经过艺术加工,也融入了个人情感在里面。
意思就是,写《三国演义》的人,他认为是什么那就是什么!
这里说的个人情感和见解不仅仅是指的罗贯中一人的看法,还要融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写书嘛,除了了遵循历史的轨迹,还得注重精彩,读者喜欢什么就怎么写。就好比现在的电影,观众喜欢什么就拍什么,观众喜欢哪个演员,那个演员就当红】
还有与现在拍电影一样的就是成品之后的官方审核。《三国演义》成书是在洪武三年,那时在民间,刘备阵营的许多人物已经深入人心,大获民间朋友喜欢,最重要的是皇家喜欢【朱元璋在位时期,大批历史人物被请出宗庙祭祀,只供奉各个朝代有为的帝王和名臣名将,刘备时代仅关羽和诸葛亮被选中留在宗庙祭祀】这就说明,尊刘贬魏不仅是演义作者罗贯中意思,更是朝廷的意思,若不按朝廷的意思写的话,说不定《三国演义》这本书都过不了审。
窦漪房的长女,人称窦太主,为什么不姓刘?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看过古装剧了,飞来飞去的太假,不爱看。
还有就是宫斗戏,一堆女人围绕着一个男人,天天斗来斗去,别的啥事都不用干了。
以前我在头条号上写历史人物,轮到写窦漪房的时候,详细的看了关于她的一些故事,她的故事分明就是一部宫廷励志奋斗史,太适合写一部小说了,我本来有这个想法,去网上搜索了一下,我擦,原来热播的《美人心计 》演的就是窦漪房,原著叫做《未央·沉浮》,作者写的挺细腻的。都有作品问世了,我也就不想再凑这个热闹了。
这个窦太主是谁呢?
她就是窦漪房的大女儿也是唯一的女儿,是汉景帝刘启的亲姐姐叫做刘嫖,既然她姓刘那为什么叫做窦太主,这个是有原因的,咱随后再说,先简单的说一下刘嫖的妈妈窦漪房的故事。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刘盈仁义善良,吕太后掌揽大权。这时,窦漪房以良家子身份入汉宫伺候吕太后,称为窦姬。后来,吕太后欲释放一批宫人出宫,并将她们赏赐给诸侯王,这个窦漪房阴差阳错的成为了代王刘恒的姬妾,还生了一女两男,但也没有被立为王后,这也是有原因的,与此题没有关系咱就不说了。
后来吕后去世,群臣拥护代王刘恒回京即位,是为汉文帝,窦漪房的大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母随子贵窦漪房被封为皇后,后来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位他就是汉景帝,窦漪房自然就升级为窦太后。再后来就是汉景帝刘启也去世,汉景帝的儿子也就是窦漪房的孙子刘彻继位就是汉武帝,窦漪房再度升级为太皇太后。
咱们再说说窦漪房的女儿刘嫖,也就是我们要说的主角,她在汉文帝时期被封为长公主封邑馆陶,也被叫做管陶公主,是大汉嫡长公主。在汉文帝三年,馆陶公主嫁给了青梅竹马的陈午,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叫做陈阿娇,是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
刘嫖从小生活在宫中,自然知道宫里的规矩,知道在宫里如何游刃有余,如何讨好皇上。窦太后早年失明,刘嫖经常去宫里探视,又常给汉景帝进献美女,所以景帝对姐姐也是十分好。刘嫖倚仗母亲的宠爱和弟弟的纵容,出入宫闱,为自己和陈家谋求权利和富贵,有着母亲窦太后的宠爱和弟弟景帝的纵容,刘嫖在汉宫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刘嫖工于政治心机,将女儿陈娥娇作为政治筹码。她想把女儿许配给栗姬的儿子太子刘荣,但因她经常向汉景帝献美女,太子的母亲栗姬对她很痛恨,自然就会拒绝刘嫖的提议。刘嫖被拒绝之后大怒,后又向刘彻的母亲王夫人求亲,王夫人同意了陈氏与自己儿子刘彻这门亲事。后来在刘嫖和王夫人的共同努力下,汉景帝把太子刘荣废了,立刘彻为太子,栗姬抑郁而死。
刘彻登基后,陈娥娇成为皇后,她是太皇太后窦漪房的外孙女儿。刘嫖因为辅助太子刘彻的有功,被汉武帝刘彻加了封号,跟从窦太后的姓尊称为窦太主。
这就是为什么刘嫖姓刘而被称为窦太主的来由!!
阿金大哥,一个爱好文史的油腻大叔。
欢迎关注和留言。
老公姓刘,该给宝宝取什么名字好呢?
男:刘俊铭
释义:俊 ,本义:才智超群的人,俊材千人也。
释义:铭,本义:在器物上雕刻文字 同本义 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女:刘亦昕
昕的基本意思:太阳将要出来的时候。多用于人名。作为名词指黎明,作为形容词指明亮的意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八拜之交”指什么?真的拜8个人吗,到底是哪八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