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主讲《易经的奥秘》时,曾仕强在百家讲坛已是三进宫了。而他为广大观众所知晓,缘于北京奥运会期间播出的《胡雪岩的启示》,他对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深刻剖析,即使在赛事热点频 出的情况下,依然取得很高收视率。
其实,曾仕强第一次走上百家讲坛,是2007年《我读经典》系列讲座。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回忆说:“曾教授的《易经与人生》是系列讲座的压轴,播出后网上反响强烈。当时我们就想把《易经》搬上百家讲坛,可碍于当时各种条件尚不成熟,没能如愿。”但是,曾仕强借此 成为第一位登上百家讲坛的台湾学者。有人戏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第一个拉肚子的人。百家讲坛一 位工作人员说,第一位台湾学者的登坛过程,其中的周折,可以写一部小说。
登坛尚且不易,讲《易经》更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王咏琴说:“这主要由于社会的长期误解 ,以为《易经》是一部算命的书、是封建迷信。我们三次打报告为《易经》正名: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后来在多位领导的支持下,节目获得批准。”3个月紧张制作,反复磋商讲授内容,克服以前从没遇到过的技术难点,譬如阴爻与阳爻的爻线,要一条条地仔细画出。后期制作时,为六十四卦的象数排列顺序,节目组内还非常较真地发生过争吵,直到把曾仕强的学生李志峰请来断案,过了一道坎又一道坎。
当听说节目播出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时,老人家却很淡然,劝慰大家:“不要着急,《易经》 2009年一定播! ”他甚至断言:十·一 播出就好。王咏琴心中却暗暗叫苦:十·一是国庆60 周年,红色经典讲座是春节就确定的。看来老先生一厢情愿了。”偏偏天缘得便,国庆七天长假,红色经典讲座几经调整最后编辑成5集。从10月6日起,播出《易经的奥秘》,不过只播出了前5集,据说是投石问路,看看反应如何。没想到,仅仅5集的节目,竟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百家讲坛的电话几乎被打爆,许多人都反映不过瘾:没讲卦象就没有清晰解释易经的奥秘,希望能继续播出。
节目组再次将报告呈送主管领导,请示15集连播问题。但直到那个周五下班时间,还没有任何回音。这就是说,如果没有领导拍板,就意味着没戏,《易经的奥秘》就有可能搁置到2010年 。没想到,星期一早晨刚上班,电话通知来了:15集获准连播。如果说生命中有大喜悦,那就是节目组全体成员当时共同的心态。大家相互报喜、祝贺,就连主管内务的老吴,也用手机短信将好消息接二连三地通知出去。
2009年11月9日,全本《易经的奥秘》在百家讲坛播出。社会反响强烈,相关书籍和光盘一度脱销,该系列节目还受到宣传主管部门好评。谈起《易经的奥秘》一波三折的播出过程:曾仕强也发出感慨:公道自在人心,这是天人合一的结果。正如孔子所言“时也,命也”。他始终坚信《易经》节目能够播出,因为“中国需要《易经》”。
海口市火山遗址公园,半山腰处有一露天平台,泥土砌成的祭台上供奉着火山神、风雨神、土地神的牌位。只见曾仕强向旁人交代了几句话,很快,30多人列队在祭台前。曾仕强双手抱拳 ,朗声说道:“诸神在上,我等在此发愿。”30多人齐声大喊:“两岸和平!中国统一!世界大同!”礼毕那一刻,大家鼓起掌来 。
曾仕强说:“中国人其实不是一个拜神的民族,我们是礼佛的民族。礼佛跟拜神有什么不同?礼佛是一种礼貌,就是我们看到神佛跟他打个招呼。”他认为“祭祀是一种教化而不是迷信” 。虽然有人用《易经》算命,曾教授的态度是:不反对。但他说,那不过是《易经》的小用。 “易有大用。首先用来看世界大势。老天把发展的机会给西方四百年,但是他们的现代科技走错方向,过度商业化,造成人类资源的浪费。风水轮流转,21世纪中华民族必定复兴。”他说 ,金融危机后,很多美国人都在学习中国式管理。他认为,对于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世界性 难题,只有回到《易经》“天人合一”的路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自救。其次,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处世哲学和文化心理,与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西方重“法理情”,而中国人重“情理法 ”,中国人一味追随西方那一套管理方式,是灾难。
据说,老先生私下偶尔也会发脾气,但在学生面前,他始终是蔼蔼长者,讲经论道,令人如沐 春风。多年讲座,他收获了一块块牌匾,金字镌刻着受益者的评价:“作育英才”、“传播智慧”,“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
如何评价《百家讲坛》?
看过以前的好几期百家这个栏目很是喜欢我,但反观现在的百家讲坛不如之前几位老师讲解的那么生动了!谢谢悟空大师的盛邀答题!!!
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何风光不再?
现在几乎不看《百家讲坛》了,而且已不记得从何时开始不看的。
自2001年7月开播的央视品牌栏目《百家讲坛》,堪称红极一时的“造星机器”,作为一座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的荧屏桥梁,打造出易中天、纪连海、于丹、袁鹏飞、阎崇年、马未都、王立群等一批专家型荧屏明星。一时间,这些学者明星所拥有的粉丝甚至可与歌星、影星比肩。
然而,15年过去了,曾经风光无限的《百家讲坛》不仅已丧失了“造星”功能,收视率也逐年下降,恐怕已成为不争的现实。有一阵,由于《百家讲坛》收视连续跌出央视10套所有栏目前十名,其地位岌岌可危,甚至一度传出了将停播的传闻。
当年受到万众瞩目的《百家讲坛》为何出现收视冷落,对此观众议论纷纷。
有人归纳出《百家讲坛》存在着节目偏娱乐、解读显浅陋、题材不够新、讲解太枯燥、话语权霸道等五大问题,说她过快地完成由“纯学术”到“泛娱乐”的转型。过度的包装、过度的炒作,歪说戏说多了、悬疑与噱头多了,让讲坛充满了媚俗气息,越来越像娱乐类脱口秀节目,难免遭遇到瓶颈。
也有人认为,是因为《百家讲坛》品位过高,帝王将相的故事说多了,选题变得越来越窄。同时,像易中天、于丹那般善于演讲的学者就那么可遇而不可求的几个人,因此新人难以推出,形式又多年不变,再加上全国各地类似节目一窝蜂竞相模仿,时间久了,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也是情理中事。
《百家讲坛》的收视冷落,令人想起了央视另外两档讲坛类节目《开讲啦》、《青年中国说》的兴起,同时也证明了讲坛类节目唯有创新、与时俱进才有出路。
《百家讲坛》是专家、学者“一桌、一人、一口”的自我演讲与单向灌输,15年来从未改变,既没有观众的互动环节,也没有彼此争论的空间。就是这么一座单向通行的桥梁,阻碍了观众互动交流,在“互联网+”给这个世界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显然有点落伍。
而登上《开讲啦》、《青年中国说》讲坛的嘉宾都是现身说法,而台下众多听众可与嘉宾积极互动、讨论甚至争执,犹如网上的点赞、点评、争论,充满了互联网的平等、互动、宽泛、多元、参与、挑战等特点,如此的自由碰撞,无疑比单向说教更具吸引力。何况,后者更贴近当今时代,话题也更接地气。由此可见,讲坛节目潮起潮落,其实反映了节目创新与守旧的巨大落差。
《百家讲坛》的遇冷是一个值得反思的话题。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百家讲坛》能走出过于精英化、学术化的束缚,将自己定位的更加通俗化,更加接地气,还是可浴火重生的。因为老百姓对历史文化、国学知识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一档电视栏目单靠简单的复制,必定会走向灭亡。所以《百家讲坛》要想有新的发展,就必须创新,一定要推出新人、新选题、新思路,那就是培养一批具有号召力的主讲人,开拓更多的讲坛话题,挖掘更多的讲座内容。
同时,不少观众也强烈要求继续保留这一档学术性文化节目,不能因讲坛节目收视率低了就末位淘汰掉,让其成为一段历史。他们强调,电视荧屏上不能全是泛娱乐化的东西,纯文化节目的可以被挤压,但应该有自己的位置。
《周易》讲的是什么?
周易,讲的核心思想就是"大道"。万事万物皆遵循道的规律。故曰,远取诸物,近合自身,圣贤治世可以前知。周易,简单说乃为周天甲子,变化推演之常态。阴阳合和,起于乾坤应乎性命,终于未济,灵尸分离之真假分别也。
百家讲坛最火的是谁?
《百家讲坛》最火的是易中天老师和于丹老师,二者在当时难分伯仲,一个讲历史,一个讲国学,领域不一样,一样的是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当时新华书店门口的大电视滚动播出于丹讲的论语心得。驻足听了一会儿,太浅薄。易中天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结合起来品评三国,引经据典,生动活泼,讲的确实好!也因为《品三国》买上了别墅。
后来,批评的声音多了起来,有人专门写书,什么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啦。前几天,看到某个著名主持人在他的节目里说:于丹说的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于丹对于批评持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承认自己没有专家专业,自己讲的通俗,虚心接受。于丹老师的心胸格局让人佩服,深得《论语》精髓!
易中天老师在写《易中天中华史》,买了一本《祖先》看,把一些悬而未决,模糊不清的问题下了个结论,逻辑严密,合情合理,挺好!比柏杨好,柏杨讲历史除了痛心疾首,骂中国人是酱缸外,拿不出一个解决方案,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你怎么评价百家讲坛?
谢谢邀请。这个节目好,我非常喜欢看。
百家讲坛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节目,哪个方面的都有。我喜欢里面讲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我原来不知道的很多历史知识都是在百家讲坛里学习到的。
百家讲坛好,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评价。首先是它讲的东西非常真实,都是经过历史考证的,或者是得到大家认可的。
其次,它讲的知识有连贯性,一个人物,一个故事,都要讲完整,讲透彻。让人听着很过瘾,一听就要听完,不然心里受不了。
再有,百家讲坛这个节目留下了好多悬念,让人想去刨根问底。有些没有经过完整认可的事情,我们不免去想,去研究。增加了这个节目的趣味性,令人留连其中,不能自拔。想不喜欢都不行啊。
还有,百家讲坛里面讲课的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去跟随他们学习进步。
高晓松为什么上不了《百家讲坛》?
连大学都没读完,拿个扇子装文豪。恶心!
你认为《百家讲坛》谁讲得最好?
这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观众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本人已经很久没有看过百家讲坛了,还停留在十年前的记忆里。我觉得讲的比较好的有易中天,王立群,蒙曼,钱文忠,曾仕强等人,本人比较喜欢曾仕强,觉得曾仕强教授讲的最好。
曾仕强教授来自于宝岛台湾,是一位管理学大师和演讲大师。我在百家讲坛看了曾教授所讲的《胡雪岩的启示》和《易经的奥秘》,从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感慨良深!
曾教授的演讲方式和技巧无人能及。曾教授每次演讲都是面带笑容,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百家讲坛其它的主讲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多是一本严肃、一本正经地讲课,太严肃了讨人不喜欢。像郦波那样的笑咪咪的,又使人感觉很轻浮,不像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曾教授面带微笑,每次演讲都使人很舒服,如沐春风。
曾教授演讲水平之高,无人能及。曾教授不像其它主讲人一样,90%都在讲故事,给人一种你看书你也会的感觉。曾仕强是以讲道理为主,顺便讲一下故事。其它主讲人从故事中所讲的道理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是曾教授得出的道理独特而且深刻,放佛使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人生。比如从胡雪岩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所谓人生,就是阶段性的调整”,我深深地记在了心里,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曾教授讲的都是为人处事之道和为人的智慧,非常实用,我们可以灵活的运用于生活之中。不像一些学者所讲的内容,假大空,文采华丽,毫无用处,净是心灵鸡汤。也不像另外一些学者,不切实际地吹捧表扬,歌功颂德,显露出了自己的奴性媚骨,让人看不起。
百家讲坛上,我最喜欢曾教授的演讲。他演讲的内容深深地影响了我,听了他的演讲之后,才能够真正地觉悟,打造乐天知命的无忧人生。
百家讲坛最火的是谁?
央视的《百家讲坛》应该是21世纪初,随着经济传媒技术不断发展,中国人对文化需求不断增加的一个代表。我从初中,大约是2004年左右就开始看《百家讲坛》,现在又从事与历史、文化相关行业的人,可以说,《百家讲坛》对于塑造我对历史的认知,历史感有着很大的帮助。
《百家讲坛》的栏目创立于2001年,开始的口号是“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开始的《百家讲坛》栏目真的是,天文地理、生物医学无所不包,当时的摄制组主要是奔赴各个大学,去录制一些公开的讲座。这些主讲人也都是在学术界非常有影响力的,比如叶嘉莹、厉以宁、李政道、杨振宁等等。当时,《百家讲坛》的定位是给高中文化水平以上的人看的,所以学术性比较强,曲高和寡。因此而名列央视10套收视率的末位,俨然被淘汰。
我开始看《百家讲坛》的时候,这个节目还没有火起来。尤记得,当时已经在开始转型,比如与现代文学馆合作,开始偏向人文类题目,比如讲曹禺、老舍、张恨水以及北京文化等等。那个时候,《百家讲坛》首播时间是在每天中午12:45,正好我所在的学校离家较近,所以每天中午都是回家吃完饭,看完电视才回学校。
后来,开始出现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当时,节目组选择这个题目原因就是清宫剧盛行,所以本着正本清源的原则开始做这个节目。没想到一经推出就效果强烈,后来很多人将阎崇年称之为“开坛元勋”。
后来,则又有了易中天讲汉代风云人物(时间是2006年,在易中天之前,也请了很多学者讲论语、老子等等,但是都不温不火)。我印象之中,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讲的比较中规中矩,其实在首播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印象之中是重播的时候,才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易中天是尝试用现代语言讲历史的第一人,所以大家很新鲜,一下就被吸引过去了。易中天应该算是《百家讲坛》里面知名度最高的。
其实,在诸多节目里,收视率最高的并不是易中天的节目,而是纪连海的《正说二十四臣》。因为纪连海是中学老师,所以讲课没有太多的理性分析,更多的是讲故事。所以,这趟节目开创了评书话的讲课方式。
后来,真正推动国学热的人应该是于丹。我有幸曾在现场听过于丹的试讲,大约是2007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已经上了高中。对于高中生,且不了解《论语》的人来说,于丹的内容的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为她所讲的东西,让我发现了传统古籍离现代生活不远,它是有存在的价值的。虽然后来知道,于丹的东西有很多问题,我在之前的问题也分析过,但是那个时候真的觉得于丹很厉害。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于丹在第一次录制的时候,因为衣服与《百家讲坛》的背景色相近,所以录制之后效果并不好。于是,导演要求于丹在当天晚上重新进行录制,也就是重讲一遍。一般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不愿意去听了,而且又是晚上七点开始,大家都要回家吃饭。可是没想到的是,那天晚上,听众不减反增。大家听完之后,纷纷感慨,于丹肯定会火。果然,在节目播出之后,于丹的节目成了一个文化事件,也推动了普及传统文化的作用。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论你喜不喜欢于丹,也不论她讲的对与错,于丹在推动传统文化方面,确实气到了很大的作用。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的表现怎么样?
哈哈,看到这个问题,第一个就是那句:悲剧啊!后来还在娱乐大咖秀被大张伟模仿的惟妙惟肖。
上大学时,也找来《百家讲坛》认真拜读过,感觉易中天应该是《百家讲坛》早期讲得最好的那一批人之一。个人感觉他在《百家讲坛》的表现,硬伤几乎没有,善于把历史跟现代事物相结合,而且用得恰到好处,基本上可以称得上严谨。软伤倒是有不少,主要表现在:他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个人主观性太强以及矫枉过正。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吧:易中天说诸葛亮不是杰出的军事家。
他对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则是来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一句评语: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意思就是说,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治军严整,但在运用奇谋妙计上却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当统帅的谋略。
可是陈寿是司马家族时期的晋国人,如果他高调称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那岂不是打晋国皇帝的脸?当时晋武帝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曾经在战场上和诸葛亮交战多次,诸葛亮那么牛,是不是反衬的皇帝的爷爷很无能?
个人感觉,易中天对很多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先主观对这个人物定性,然后找相关的史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但我想说的是:历史不是做数学证明题,不能为了证明自己主观的观点,就抓住一两句史料而忽视了其它的相关分析。既然《百家讲坛》是一个历史文化类的教育科普讲座,就应该最大限度的尊重历史,做到客观公正,不能摘取几句有利于自己的史料就用一个反例推翻了其他所有相反例子。
大概就是这些吧。
劳烦各位看官动动小手,点个赞or加个关注,三克油~
《周易》是本什么书?
(周易)是本智慧书,军事家用是战术,政治家用是谋略术,哲学家用是辨证术,民用是查神找鬼术,阴阳风水术,求医问药指导术,趋吉避凶术,,,谁用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