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何许人也?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他的传说,文曲星下凡,诸葛亮转世,在民间享有盛名。假如朱元璋没有刘伯温刘基相助,恐怕中途也早就让陈友谅收拾了。朱元璋多次夸刘伯温为:吾子房之有也。可见其举足轻重之地位。
中国自古以来,但凡王侯将相,皆是生前享时间之荣华富贵,死后也不忘选风水宝地,修陵寝宫殿,借以表示自己的尊贵和无上的权威。而刘伯温是个例外。
他临死之前,他的两个儿子曾经拿着坟墓图让他挑选,并且坟墓有石马,石狮,石将军把门,规格较为宏大。谁知刘伯温看后大发脾气,并撕碎坟墓图愤怒的说道:“坟墓就应该是上面长满青草下面落满尘土。”于是刘伯温逝世后,其子遵照意愿,一切从简,大明开果功臣刘伯温的墓穴就真的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土坟,青草萋萋。后世之人甚至不知其具体葬在什么地方,只知道大概方位。
至于刘伯温为何这样做,后世中说纷纭。有人说刘伯温是诸葛亮的转世,世人皆不知诸葛墓在何方,刘伯温既然是其转世,自当效仿他的做法。也有人说刘伯温的死因是因为向皇帝上奏治理谈洋地区的盗贼问题,从而被胡惟庸弹劾,引起皇帝猜忌从而郁郁而终。他深刻的认识到再坚固的石墓也挡不住盗贼的侵袭,所以干脆示之以贫,从之以简,彻底断了盗贼的心思。还有人说刘伯温认为依靠人造的陵寝即使再豪华也无法流放百世,反而劳民伤财。因他心系百姓,所以不肯......
历史也证明,这样的选择是何其明智。大多数的帝王之墓在千年之后或被发掘,或被破坏,可谓不得安宁。而刘伯温之墓,虽芳草萋萋,却受后人的传颂和礼遇。别具一格,流芳百世。
刘伯温为什么要挖诸葛亮的墓?
没有什么正史记录这个梗。诸葛亮的墓在陕西汉中定军山下,刘伯温又是哪一年哪一天去的呢?古代对于挖坟是重罪,见到尸体的要判死刑。诸葛武侯到了明初早就被神话了,他的墓又是谁敢轻易去挖的?这么大的事情,难道不需要朱元璋批准吗?
有趣的是这种坊间段子,却越传越真实。各种信誓旦旦的解读,把每个细节都写的那么清楚,似乎作者当时在现场或者看了纪录片。
刘伯温也是后来被半仙化的一个人,在明初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并不是等同于诸葛亮。后来的政治需要,又追封再歌颂,配合各种文艺作品的演义,刘伯温也变神仙了。一本《烧饼歌》似乎预测了千年的未来。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都是民间故事了。
《水浒》与刘伯温有关吗?
《水浒》与刘伯温没有关系,刘伯温是朱元璋的谋士,帮朱元璋取得天下,《水浒》作者施耐庵是张士诚部下,俩人同为元未农民起义军,却各为其主。
张士诚接受了元朝的招安,在征讨朱元璋时,被朱元璋击败并将张士诚部队消灭。
所以有学者认为,《水浒》其实描写的就是张士诚的部队。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就开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了周边的番邦日本、高丽、安南、占城四国,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告诉他们这几个国家的统治者,现在中国之地是大明当国,元朝已经完蛋了。让他们俯首称臣,将来磕头别磕错了人。第二就是去探查这些四夷有没有可能帮助元朝余孽。
使者去了这四个国家后,高丽,安南和占城都还不错,只有小日本出现情况了。
当时日本处于南北朝时期,明朝使者以杨载为主使的使团见到的是南朝的怀良亲王。此人是后醍醐天皇的皇子,性格残暴,作战勇猛,反过来说就是个大老粗。
而朱元璋对于日本人十分蔑视,加之当时南北朝时期日本浪人都跑到中原王朝这当倭寇,让朱元璋十分不高兴。因此老朱的国书写的十分不客气。下面给大家摘录一段:
“圣旨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
这段话大意就是,你们日本要么认我大明当宗主国,要么就整军备战等着挨揍。要是不知悔改,非要当倭寇,就等着我们杀过去吧!
这段话说的非常不客气,怀良亲王本就是粗人,一怒之下把杨载给揍了,还杀了其他使者。
朱元璋得知这件事情后愤怒值爆棚,此时刘伯温出场,第一次劝朱元璋。他说此时国家初定,老百姓刚过安生日子。国力不足啊!况且兵凶战危,没有必胜的道理,如果重蹈元朝伐日本的覆辙,岂不是大损国力!
朱元璋虽然生气,但是一代雄主,他并不蠢,明白现在不是伐日本的好时机,便忍了下来。
等到第二年,老朱再次写了国书给日本人。好死不死,还是南朝这个怀良亲王收到国书。也就是说老朱的国书一直没有送对人。更悲催的是,此次的使臣姓赵。怀良亲王认为这次的使臣是元朝赵良弼后人,非常生气,上来就要杀人。要不说小鬼子脑子有病呢!你先分出来谁是谁啊!
这个姓赵的使臣好一通解释后,怀良亲王才明白怎么回事,打开国书一看,是这么写的:
蠢尔倭夷,出没海滨为寇,已尝遣人往问,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扰我民。今中国奠安,猛将无用武之地,智士无所施其谋,二十年鏖战,精锐饱食,终日投石超距。方将整饬巨舟,致罚于尔邦,俄闻被寇者来归,始知前日之寇非王之意,乃命有司,暂停造舟之役。
怎么说呢,老朱还是不拿小鬼子当人。
怀良亲王也修书一封,是这么答的:
臣闻陛下有兴战之策,小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
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救黎庶之艰辛。年年进奉于上国,岁岁称臣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诣丹墀。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具表以闻。
这段文字写的确实文采斐然,但是,我一直不明白,第一段怀良亲王还在吹逼自己有何惧哉,怎么到第二段就惶恐,就稽首了呢?
老朱接到这信后,再次炸毛。此时刘伯温又出现了,他并没有如第一次一样劝说朱元璋放弃,而是上书说西北不平。委婉的表示,现在咱们还是消停为上,日本人留给后人吧。
这就是刘伯温第二次劝朱元璋的过程。
不过,有一说一,刘伯温如果不劝朱元璋,没准以老朱的能力,加上南北朝时期日本的分裂,还真能一战灭了日本呢!
所以说,都怪刘伯温,书生误国啊!
刘伯温临终遗言,有何玄机?
在古代谋臣中,刘伯温名气极隆,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治军打仗、治国理政都是拿手好戏,朱元璋多次称之为:“吾之子房也。”
却说朱元璋登基后,大封功臣,刘伯温固辞不受,仅受封诚意伯。树欲静而风不止,当时朝廷暗流涌动,皇帝猜疑,大臣多陷入党派之争!刘伯温深知其中危险,小心行事。
洪武八年三月,刘伯温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留下遗言,他将平生所学《天文书》交给刘琏,嘱咐他“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令长子赶紧呈报皇帝,刘家后人不能学,不能看,免得受到朝廷猜忌。此外别无多话。刘琏除了有文行,别无长处,且性格过于柔弱。在刘伯温看来,刘琏可以长子身份袭爵,衣食无忧,守成而已。
按照后人推测分析,刘伯温遗嘱虽没有直言,其实并不希望长子入官场,只是不便直言而已!
可以说,当时朝堂之上局势微妙,刘伯温本身已受皇帝猜疑,尽管是遗言,也不得不谨而慎之,倘若明确告诫长子不入官场,避免卷入各种官场漩涡中去,一旦传入皇帝耳中,乃不忠行为,有违君臣之道,生怕留下祸端。
对于次子刘璟,刘伯温更加不放心了。
历史记载,刘璟弱冠通诸经兵,性刚直,喜谈兵,这一点很随刘伯温。关键一点,刘璟跟皇家走得很近。刘伯温归老于乡后,朱元璋“每岁召璟……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朱元璋特别喜欢刘璟,在刘伯温看来,刘璟迟早是要在官场上混的。为此,他则特意叮嘱次子:
“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
刘伯温是个慷慨有大节之人,凡事不耐繁剧,说话注重骨架,不谈细节。他这话,从大处上讲,说的是如何治国、理政;从细微处,则说的是如何修身、处事。首要叮嘱若要从政,要学会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可谓用心良苦。
可刘伯温万万没想到,两个儿子都未曾领悟他话中的神医,最终双双惨死。
刘伯温死后,由于胡惟庸从中作梗,刘琏不但没能袭爵,反落了官司,这恐怕是刘伯温没想到的。后被朱元璋赦免。如果这样一直下去,也许好了。然而,刘琏终究进了官场,洪武十年任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后放了外差,出任江西参政。最终,刘琏“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以跳井自杀结束了一生。这大概也是性格使然。
再说次子刘璟。刘伯温死后,刘璟漂在京师,和各年龄相仿的皇子均有,却无官职在身。刘璟棋艺高超,曾跟燕王朱棣较量过,把朱棣杀得丢盔卸甲。朱棣说,你不能让让我?刘璟把脸一沉回答,“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朱棣个性强悍,哪受过这等窝囊气,于是“默然”,不欢而散。
洪武十四年,浙东山贼叶丁香作乱,唐胜宗带兵前去镇压,命刘璟随行,平叛行动“决策于璟”。朱元璋很高兴,夸赞刘璟“真伯温儿”。后被擢升为谷王左长史,随朱橞前往河北宣化一代。
建文元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刘璟“献十六策”,但没被建文帝采纳。后来,刘璟成为草包将军李景隆的帐下参事,跟朱棣对杀。李景隆兵败后,刘璟回到浙江青田老家。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称帝后,“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刘璟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由此可见,终究官二代出身,未读懂刘伯温遗嘱的深意,终引来杀身之祸。
精彩看点:古代神童知多少,有何成就?其中一个竟被灌醉,埋入雪堆冻死
下面我们看看古代出现过的神童。
第一位:甘罗
甘罗出身官宦世家,秦国大臣甘茂之孙。幼时聪慧过人,后拜入吕不韦门下,12岁时出使赵国,使计赚得十几座城池,因功被赐任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乃少年政治家。其后事迹史籍无载。
第二位:曹冲(196年-208年)
曹冲乃三国时曹操和环夫人之子,“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可惜未到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第三位:王勃(约650年-约676年)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唐代绛州龙门人,初唐四杰之首。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6岁。
第四位:骆宾王(约638年—684年)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武则天光宅元年,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第五位:解缙(1369年-1415年)
解缙出身书香门第之家,5岁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岁能述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数诵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以十九岁之龄中进士。受明太祖、明成祖重用,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后被疑为太子 (朱高炽)党,囚于锦衣卫狱中。因锦衣卫史纪纲为二皇子党,载缙被灌醉后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
第六位:严嵩(1480年-1567)
严嵩出生于寒士家庭,五岁启蒙,九岁入县学,一试即过,善于作对。当时地方父母官口占一联:“关山千里,乡心一夜,雨丝丝。”他随口应对:“帝阙九重,圣寿万年,天荡荡。”25岁考中进士,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拜相入阁。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被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首,后罢职抄家,削籍为民,家产被抄,87岁寄食于墓舍,贫病交加而死。
第七位:夏完淳(1631年-1647年)
明朝名士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自幼聪明,"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父殉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17岁。以殉国前消遣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
第八位:纪晓岚(1724.年-1805年)
纪晓岚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4岁启蒙,7岁过童子试。11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21岁中秀才,24岁中顺天府解元。接着母亲去世,在家服丧,闭门读书。31岁中进士,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82岁时病逝。
刘伯温斩龙脉,为何放过了长白山?
刘伯温自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为大明江山鞠躬尽瘁,但是千算万算,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大明江山,却被满清夺了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说朱元璋在灭了元朝统一江山之后,国家也逐步稳定,有一天在宫中散步,突然从天上飞过来三支箭,幸好朱元璋身手敏捷,躲了过去,但是这件事却让朱元璋龙颜大怒,他问朝中大臣这三支箭从何而来?但是都无人知晓。
这时朱元璋想起了刘伯温,先生既然知前后五百年,于是就去询问刘伯温。
原来刘伯温早就知道这三支箭是从哪里来的,据说是之前有个叫李靖王的人被发配到西边,虽说在西边待的好好的,山清水秀,可是李靖王就是想回京城。
一日李靖王的父亲去世,有个道士来到李靖王家中,说:“你等到父亲死后的第一百天,向东边射三支箭,然后就可以带兵返回京城了,”没想到李靖王在第99天的时候就等不及了,结果这三支箭都没有射到朱元璋,一支射在了皇宫的柱子上,一箭射进了金銮殿的墙壁中,一箭射到了皇上洗脸的金盆里。
接着刘伯温又说:“臣昨夜夜观星象,发现北斗七星的附近有一颗星星闪耀夺目,特别光亮,又听闻陛下差点命丧毒箭,看样子北方有真龙天子啊!”
朱元璋一听不高兴了,自己还是刚刚打下的江山,怎么可能就轻易让人夺去!
思前想后,朱元璋决定让刘伯温去处理这件事,让他去北方寻找龙脉,心想,既然是北方有真龙天子,那我就将龙脉斩断,没了龙脉,还谈什么真龙。
(挖龙脉)
刘伯温也确实替朱元璋埋头苦干,发现西北有座山峰像极了龙头,整体山势蜿蜒,真的和龙是一样的形状,于是刘伯温让人日以夜继的挖山斩脉,也就是将龙的脉气给断了,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刘伯温终于将此地龙脉挖出,他将这个巨大的树根挥剑斩断,刹那间树根里的鲜血一直往外流,据说是通往黄河的流向。
之后禀报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很是高兴,正想让刘伯温回来,可是心想,中国龙国一直都很多,要是不能讲龙脉全部斩断,怕是不妙。
于是朱元璋让刘伯温继续寻找龙脉,刘伯温在寻找之后,将所寻龙脉一一斩断,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还是忘了一支龙脉。
这支龙脉就是位于长白山的龙脉,可能是因为长白山太大,刘伯温没有看清长白山的形态,最后这里成了满清兴起的地方,而满清又覆灭了明朝,而清朝皇帝知道长白山是自己的龙脉,因此历代皇帝都会派重兵看守这片区域,还下令封锁长白山的进口和出口,不让其他人靠近这里。
(长白山龙脉)
所以说并不是刘伯温不斩长白山龙脉,而是没有发现。
当然后世文人替刘伯温反驳,说刘伯温知前后500年,怎么可能不知道,是因为刘伯温知道自己的后世子孙有人在这个“真龙天子”手下工作,为了保全自己后代,只能放过长白山这条龙脉了。
【羽评郡主,欢迎关注、评论、点赞】
明朝刘伯温到底死在哪里?
谢邀
观点:刘基死在了老家青田,但却死在老朱的手里。
刘基一生无污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可称当世之卧龙!
然而,史载善终(病故)实则应为枉死。死于内斗,死于智慧,死于嫉妒
不过,纵观明朝开国功臣,刘基的结果真的还算不错。
多少人被处以极刑、灭族,满门抄斩!
笔者下此定论,源于两件事,而这两件事直接促成了刘基的悲剧结局。
朱元璋忌之,功高盖主自古以来便是命门
老朱称帝后,所有人一致认为文臣中刘基功劳最大,当为宰相,而结果我们也都知道。
老朱三问刘伯温,刘基连否杨、汪、胡;而结果就是,老朱觉得刘基自恃功高,除了他没人适合当丞相!此事一出,老朱已然不再信任刘基。
而从他的爵位(诚意伯)和他的俸禄(最低)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其实已然不信任刘基了。
但是,刘基自己却没把自己当外人。在朱元璋问他宰相人选的时候,连续三人接连被刘基否定。然而历史证明,这三人的确都不得善终。
党争毁之,老朱眼里容不得任何集团
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是自朱元璋打下南京之后加入的,算是后入伙的。而以李善长为首的老乡团才是老朱的嫡系,夺天下的时候顾不上内斗。
夺得天下之后,必然得争权夺势。
而结果显而易见,建国初期分封公爵,浙东首领刘基与老乡团首领李善长(兼老朱亲家)的俸禄差距是二十倍之多!
所以,老朱是不信任这个外乡人的,当时李善长洋洋得意,以为自己高枕无忧。
而刘基选择了低调做人,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继续生存。
在彻底失去老朱信任之后,选择退隐,宣告老乡团短暂的胜利。
“党争?还搞小团队,活腻了吧!谁都跑不了”老朱这么想
结局就是,一个一个的被解决掉了,短暂胜利的李善长、胡惟庸结局亦不是善终。
结果:
朱元璋已然动了杀心,奈何时机未到。
刘基告老还乡后偶感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携太医去给刘基医治,而后刘基病情加重,不久于人世。
而此事后续被翻案,定罪为胡惟庸故意毒杀刘基。
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如果得不到朱元璋的授权或是默许,胡惟庸有胆量去杀刘基吗?
不怕太祖怪罪追查下来,这可是谋杀开国重臣,要杀头灭族的啊!
所以
朱元璋杀掉了刘基!所以,他死的地方并不重要,方式才重要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
刘伯温是怎样死去的?
刘伯温的死看似离奇,实际上是一种必然。朱元璋以胡惟庸作为枪手,自己身居幕后,除去了一批元老重臣,最后连胡惟庸自己也被杀,株连广泛,几万人被处死。
作为作为最重要的谋臣,朱元璋本来是信任刘伯温的。但是,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就开始猜忌这些人。胡惟庸懂得朱元璋的心思,在刘伯温想要激流勇退,请求回家养老之时,胡惟庸捏造莫须有罪名,使得刘伯温被剥夺了俸禄。刘伯温何等样人,明白刘伯温不过是狂吠的狗,而主人是朱元璋。本来就已经有病了,还是赶紧回到京城请罪,没有皇帝的话不敢离开。可悲的是,即便如此,在别人眼里他仍是木棍上的刺。胡惟庸假惺惺的带着御医,来给刘伯温看病。
御医开了一通药,胡惟庸看着刘伯温吃了,就满意的走了。从此,刘伯温的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每天疼痛难忍,好像是肚子里吃了石头一样。过了几天,见到了皇帝朱元璋,就间接说了这一情况。朱元璋脸上笑嘻嘻,安慰他好好养病。刘伯温彻底明白了,胡惟庸就派人把他送回老家。刘伯温也不再找医生吃药看病,给儿子们交代后事,不久就病死在家里,一代谋臣驾鹤西去。
可以看出,刘伯温之死,明面上是胡惟庸挟私报复,毒杀之嫌,实际上就有朱元璋授意的影子。总之,伴君如伴虎,喜怒无常,像刘伯温这样的人,谨小慎微,明白局势,都难逃劫难,可以作为我们后世做人的警示。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谈到刘基,很多人都知道他前算五百年后算五百年,在民间形象和诸葛亮差不多。但一提到他的死,很多人都说是老朱和胡惟庸一起害死的,那么,真实的结果,到底是怎么样的?
作为一个爱好历史的医生,我可以很负责地说,刘基之死,很有可能是肿瘤。
《明史-刘基传》对刘基的死是这么交代的:
“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很多人都看到了前一句,老朱写了篇文章赐给刘基,还派人给送家去,结果刘基一看文章就加重了病情;又看到刘基病中只有胡惟庸带了医药过来,而且刘基还吃了他的药;最后胡惟庸被定罪的时候,毒害刘基也是一条罪名。由此而得出结论,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而且胡惟庸十有八九是受了老朱的指示,并且最后杀人灭口!
说得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但是在医生看来,最关键的地方,就在“有物积腹中如拳石”这句话上!
刘基的病程很长,大约在洪武六年左右就开始发病,排除了急性病比如肠梗阻的可能。而在不可能开膛验尸的前提下,都能发现其腹中有拳头一样大的石块,就高度怀疑是肿瘤了,而且极有可能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肝癌。
朱元璋的文章可能造成了已经肝癌晚期的刘基心理压力过重从而导致病情急转直下,仅此而已。至于胡惟庸,换个思路也可以知道,给刘基送药的就是他,刘基要是死了,大家就都会怀疑他,他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刘伯温临死前,为何不拿坟墓图挑选坟地,还大发脾气撕碎坟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