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伟,1981年3月出生于汉高祖刘邦故里、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地——江苏沛县,那里被誉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其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家庭熏陶,自9岁起对中国国学、周易文化孜孜以求,努力钻研,精修佛法、广结善缘,至今已有20余年。
周易到底是什么一【术数?天文?历法?】
中华之祖,非神,非妖,是血肉凡人,是真正有真知、丈量天地的大丈夫。伏羲氏从天文演河图洛书,造卦爻统一时间空间,后世文王老子孔子以天文照人文,以人效法天地,传万世不变之大道。
然而人们关于 《周易》的解读却丢失了原味,把《易经》奉为群经之首,解读却在数术和哲理的框架中打转,甚至以神话传说掩人耳目,个别与天文相关的解读亦不成系统不够科学,以致其从论述天地大道降格为预测旦夕祸福,远没有呈现这部传世之作的精髓,甚至歪曲它的本质,导致它沉寂了上千年。
实质《周易》是民族文化之源:
《周易》是天文学,它对宇宙运转规律的很多描述已经达到现今科学水平,个别认识甚至远超今人;
《周易》是历法学,是立足不同角度解读宇宙天时天象的大智慧,时至今日我们仍在使用的“阴历”就是来源于此;
《周易》是生命科学,揭示人的生命节律与日月运动的紧密联系,教人效法天地之大道,遵从自然规律更好的生存繁衍;
《周易》是一部历史,客观记述了周朝以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
10000多年以前,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结绳造数作《河图》《洛书》,描述了宇宙的生成和运转规律,揭示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月亮绕地球公转等科学本质,并把时间空间高度统一在“卦、爻”上,由天时天象演变出六十四卦,精确记录地球、月亮、太阳的运转和活动周期。
风水一词,来源于晋代郭璞的《葬书》,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清人范宜宾先生作注说:“无水则风到而飞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藏风之地为次等。”在现代很多人以风水术基本原理与现代环境科学的高度结晶,既传承了祖国几千年的优秀风水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的最新发展潮流,同时也解读了周易风水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奥秘!
周朝时期,文王得蓍龟作大衍之数,以后天六十卦配合六十甲子创作“周历”,指导生产生活沿用至今;补《易》作卦爻辞,详述天文、人文大道规律,并把人们的生产生活记录在其中。老子在前人的基础上作《道德经》,阐发了从“无”到“有”、以“无为”求“有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天文照人文,教化世人顺应天时效法天地。孔子深得伏羲氏、文王和老子精髓,作《十翼》相辅,用数学详细解读了天文、历法规则。
我们将以《古易》到《周易》产生发展为叙述线索,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出发,运用科学的依据、独有的传承、独特的视角解读古人原著和古人思想,向读者描述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周易》系统,全面展示《周易》的科学本质和价值追求,带给人前所未有的震撼和颠覆性的认识,引导观众对中华民族文化、文明产生全新的认识和思考,从根本上找到对于《周易》的认识误差,跳出阴阳五行数术和哲理哲学的框架,还原《周易》的科学原貌,强化对先祖的崇敬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由于《易经》只是记录八卦的预测结果,并无基础理论用以解释八卦的预测原理。为防不致于使预测发生差异,从战国末期到前汉初期,不同时期的学者们逐渐完成了“十翼”,从而形成了《周易》哲学。这是一个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是《周易》哲学形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没有《易传》的理论说明,《易经》就失去了灵魂;没有《易经》的存在,也许不会有《周易》哲学的产生,并且《易传》的理论也失去了它的一个重要实际应用价值,即预测价值。
《周易》哲学,特别是阴阳学说,从此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周易》则被尊为百经之首。
据传,八卦是伏羲氏所作,六十四卦是神农氏所作,卦辞和爻辞是文王与周公所作,十翼是孔子所作。这显然有借托名人之名之嫌,但不可否认,《周易》首先来自于实践,经过众多学者、先贤们的修正完善,完成了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然后形成理论体系,再用理论体系指导实践的整个检验过程,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周易>>理论及其应用体系,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然,<<周易>>记载的并不是现在“八卦预测学”的全部,只是该体系的基础部分,后人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有更多的预测方法出现,如“梅花易数”、“六爻预测”等。经过漫长的发展,最后才有了现在的“八卦预测学”体系。
在古代,由于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人类造成巨大的伤害,因而人类对未来产生了莫名的恐惧。人们最需要知道,未来将要发生什么? 未来发生的事将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如何避开不利事物对人们的影响?种种对未来未知的需求,促成了有识之士对自然界、人类行动的研究和对未来的研究,八卦就由此产生了,《周易》哲学理论也由此产生了。
因此,至少可以这么认为,《周易》是一部研究自然界和人类行动的著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用现代语言来说,它研究的主题,就是“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与未来预测”。
周易二字如何解释?
首先解释一下“易”,自古就有三种解释,但可能不够通俗,早就有很多让我说的更加明白一些,因为周易,也称易经。是象,数,理的结合,再加一些特定的符号,阳爻,“一”,阴爻“——”.,又是八卦,六十四卦,更别说卦辞,彖辞,爻辞,系辞等一系列问题,真是有点让人眼花暸乱,不知该从何入手。
“易”的笫一种解释“简易”,为什么叫简易呢?因为八卦是由阳爻“一”,和阴爻“——”三个爻组成的,为什么要用三个爻呢?古人称“三才”,最上面的代表天,中间的代表人,最下面的代表地,根据阴阳爻的不同组合,一共形成了八种卦象,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就是八卦的来源,又因为他是八卦来描述世界万物的,没有更加复杂的东西,因此叫“简易”。
“易”的第二种解释,称为“变易”,八卦的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火,艮代表山, 兑代表泽,他用宇宙最基本的物质,根据八卦依次组合,一共形成六十四种卦象,来描述天体以及人事的复杂变化,因此又称变易。
“易”的第三解释“不易”,易经是由阴阳,八卦,卦辞,彖辞,爻辞组成,在六十四卦中,最下面的“爻”称为“初”,依次类推,二,三,四, 五,六不叫六,称为“上”,虽然错综复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用“一阴一阳谓之道”不变法则,讲解万事万物,因此又叫“不易”。
在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时期,人们认为山最大,有了山然后才有万物,因此出了一部易书叫《连山》,到了商朝,人们认为地最大,因为山在地上,因此又写了一部叫《归藏》的著作,易经是以天最大,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因为他兴起于周朝,因此才称为周易,读者朋友你明白了吗?
《周易》怎么学习?
学习易经主要弄清这几个观念即可,即是理,象,数,辞,义,在《易经》中含有许多特定的观念—象、数、辞、义。这些观念只是隐藏在卦爻象和卦爻辞中,还没有形成范畴,但有助于我们认清和把握《易经》的整体思想脉络“象”观念我们首先说“象”。
何谓“象”?易传《系辞下》说:“象也者,像此者也象就是指形象、象征。象作为《周易》的观念,照后来的解释,其义有三:指《易经》中的八卦、六十四卦卦形及三百八六爻爻形,即所谓卦爻象,如三、三、等为卦象为爻象;
指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如乾卦三象取物象为天、坎卦三象取象为水等;指卦爻辞中说的具体事物,如乾卦爻辞中说的龙”,坤卦辞中说的“牝马”等。以上三种含义,见于《周易》者,指卦爻象和卦爻辞中讲的物象,第二种含义为后来的解释。象的特征是可以感知,有形象可见,特别是卦爻的图象,乃《周易》一书的一大特征,被看成是吉凶的象征,进而被看成是一切事物的象征,形成为一种符号系统的体系。
“数”观念《易经》中不仅有象,而且有数。所谓数,又称“易数”,是指《易经》和筮法中数的观念。数有三类:其一,占筮是通过数的计算来进行的,最后导出七八、九、六之数,以定一爻之象。此种数被称为筮数。其二,为阴阳之数,即以奇数表示阳爻,以偶数表示阴爻;此即《易》中阴爻称六,阳爻称九,六和九又来源于筮数。其三,为爻位之数,一卦六画由下向上数,初画称初,二画称二,三画称三,四画称四,五画称五,六画称上在占筮过程中,数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揲筮方能得出一卦之象,依其象方能推测吉凶。
不仅如此,数变还会引起爻变和卦变。总之,《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爻都可解释为数,每卦、爻都是由一个确定的数演变而成数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故后人又称《易经》为象数之书,进而将象和数看成是解释世界的重要范畴。
“辞”观念《易经》除了符号系统外,还有文字系统。而文字系统就是筮辞。“辞”的观念表现在以言辞表达所占之事的吉凶上无论是卦辞还是爻辞,都是用来解释或说明卦爻象的,是为了使卦爻象的象征意义更好地被人领悟,它给人们理解这个卦或爻限定了范围,指定了方向。例如《讼》卦,其卦辞说:“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窒惜为“怪”,惧。“惕”,警惕。其意是说,占到此卦,战争中有所俘虏,但须戒惧警惕,防止俘虏逃跑,其过程是中段吉,终段凶;利于见大人,不利于渡大河。其初六爻辞说:“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永”,久。“不永所事”,指从事未久而中止。“言”,谴责。是说,占到此爻,所做的事件中止,将小受他人的谴责,但结果是吉利的。由于《易经》卦、爻象是为了显示人事的吉凶休咎的,以此而推论,作为卦爻象解说的卦辞和爻辞,其基本的功能和作也是断占而辨析人事的吉凶。古时“辞”具有“断”的意思。后来《易传》解释说:“辨吉凶者,存乎辞。……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认为人事吉凶的辨别,完全可从卦辞和爻辞的文字中寻求,卦、爻辞的含义,有险有易,但都在指示各卦,爻象变化的趋向。
“义”观念《易经》中所谓“义”,是指象、数、辞中所蕴含的意义和道理。就卦爻象说乾之名为乾,照后来的解释,其义为刚健;坤之名为坤,其义为柔顺;乾象二爻为阳爻居阴位即偶数二位,又居下卦之中位,其义则为中正。
就卦爻辞说,其所说的事和物象又有其内在的义理,如乾卦初九爻辞说“潜龙勿用”,其中含有潜藏勿动之义理。象、卦辞都是有形有象的,而义是无形无象的,但通过象、数、辞表现出来。具体说,就是卦、爻象依赖于卦、爻符号的暗示,而卦、爻辞则借助于文字的描述,二者相互照应,共同来喻示诸卦诸爻的义理。此种关系,后人称之为象义和言义关系。探讨二者的关系,成为历代易学的重大问题之一。
怎么解读《周易》?
(本文文字是出差外地写成,其时没有模型在身边,故不附图,增加读者理解困难,现附上图。)
在正式学习《周易》之前,首先要知道,《周易》是古人论述周易模型的结构造型和演绎成果的书。由于此书成书于文明的早期,因此用词艰涩,阅读困难。
该书的《卦辞》《爻辞》《彖辞》《象辞》,是古人利用周易模型演绎,抽象出来的概念和文字的堆砌。要真正弄懂这些内容,必须依靠周易模型,逐句逐字对照演绎,这样会不断收到惊喜。
举例。《蛊卦.卦辞》有云,“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如果不依靠周易模型,永远也无法搞清楚这句话是怎样来的。又比如,《睽卦》爻辞有云,“见恶人,无咎”,“先张之弧,后说之弧”,“载鬼一车”,都是周易模型抽象出来的概念与文字,只能靠周易模型去演绎解读。
在解读《爻辞》的时候,要懂得一个基本规则,即卦义决定爻义。
所谓卦义,是指古人用周易模型荡成一个重卦时,其地盘八卦与天盘八卦组合成的卦象(或与此卦象的前象、后象一起组合成复合卦象)给这个重卦所赋予的含义。
所谓爻义,是指根据归藏演绎原理,用周易模型演绎出爻象(爻象也是地盘八卦与天盘八卦组合成的卦象),由此爻象所赋予本爻的含义。
举例。例如,雷地豫这个重卦,是周易模型的第五个基本卦象(称为图5)荡成的重卦,如图5。
图5(图序遵周易卦象之序,下同)
图6
荡成重卦之后,再往前一位得到图6,再用上述两个基本卦象进行组合,抽象出“豫”这个概念(并演绎出其文字),同时赋予这个卦名以“享乐”的内涵。这是大前提,这个大前提决定该卦各爻的爻义。
有一些内容,在依靠演绎的基础上,需要你掌握较多的知识,而且在翻译时要足够灵活。例如,豫卦二爻云,“介于石,不终日”。一定要记得,这些文字都是周易模型演绎出来的,且赋予相应内涵,但在解读时,必须与本卦卦义“享乐”切合。
“介于石”是什么意思?这是图2之象产生的概念,如图2。
图2
介,即界。图2的天盘艮卦位于地道之旁,“艮为小石”,是以界于石。有人翻译为“以石为界”,这就脱离了卦义。介为界,界即界定,引申为只限于。所以,“介于石”,是指玩石只限于自娱(娱,乐也。文中不出现娱乐字样,但本卦为豫,是大前提)。“不终日”,图6得离乾相重叠,离为日,乾卦表象终(不详述)。以石为乐不可终日,是故不终日。直译为“不可终日沉迷其中”,可引申为“不可作为终生的目标”。寓君子不可玩物丧志。这样的解释就与卦义贴切。(当年老蒋取介石为字号,其后有“不终日”,冥冥之中有注定矣!)
只有采取这种方法,才能对《周易》作出合理解读,否则,周易的基本卦象只有八个,而所有汉文字都是由基本卦象和复合卦象演绎出来的,那为什么用于豫卦二爻是“介于石,不终日”,而用在其他卦上面却是其他内容?道理就在这里:卦象赋予卦义,卦义决定爻义。
再举一例。睽卦初爻有云,“见恶人,无咎。”见到了恶人,怎么会“无咎”?
睽卦是周易模型图2的地盘离卦与天盘兑卦荡成的重卦,“离为目”,兑卦之数为二,故离兑相荡(为火泽睽)表象“二目”。图中又得天盘离卦分居于地盘离卦邻位,离为目用于视(看),所以,上述几个卦的关系就表达了“二目分视”的意思,分视即分,分开。故用地盘的离卦(目)与其对宫的地盘坎卦(其天干为癸)二者分居于两头进行组合,得出睽字,作为这个重卦的卦名,而这个卦名隐分之义,故初爻“见恶人”也是用分居于卦图对宫之卦进行组合抽象出“见”“恶人”等概念和文字。何以无咎?卦义为分,见恶人之后分道而行,何咎之有?
周易就是这样演绎出来的,也要用这样的方法才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阅读《周易》离不开周易模型。你可以自己制造一个模型,对照演绎解读。若歉自己制模型麻烦,可网购一部《中国古代宇宙理论研究》,书中附有一个制作精良的模型。用此模型来演绎学习干支原理,也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上内容,请转发,以免太愚重复回答之苦。
《周易》讲的是什么?
周易,讲的核心思想就是"大道"。万事万物皆遵循道的规律。故曰,远取诸物,近合自身,圣贤治世可以前知。周易,简单说乃为周天甲子,变化推演之常态。阴阳合和,起于乾坤应乎性命,终于未济,灵尸分离之真假分别也。
怎样才能看懂《周易》?
谢谢邀请。
我从一九九五年开始学习研究《周易》,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刚开始也是和许多人一样看不懂,但是还是坚持不断的去看,慢慢的慢慢的就会有很多的感悟。可以说周易对我的思维方式和做事的风格都起了很大的影响。
关于怎么看懂周易,我来总结以下几点,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一、先了解周易的基本概况
《周易》,又叫《易经》或者《易》,分为“经”、“传”两部分。“经”即《周易古经》,分上、下两篇,成书时间大约于西周初期;“传”即《易传》,又称《易大传》、《十翼》,成书时间大约于战国晚期。
《易经》就是把八卦两两组合,,共组成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每个卦都有卦辞,每个爻也都有爻辞。所以全书共有六十个条卦辞,和三百八十六条爻辞。有人会问,怎么好像多出了两条?因为乾、坤二卦都有一个用爻,所以是三百八十六条爻辞。《易传》包括《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加起来共有十篇,因此称为“十翼”,就像是《易经》的十只翅膀。对易经的解读起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按照顺序学习
我建议初学者,要先看易传,就是对照卦爻辞,从易传中去寻找解释。不要贪多,每天看一卦,积少成多,如果时间不够,可以两天三天看完一卦都可以。总之一定要持之以恒的看,才会有收获。
很多初学周易的人,都会止步在开头的乾、坤二卦,因为这两卦的内容特别多,看着看着不懂,就没心思往下看了,感叹周易好难啊!然后就懒得再去碰那本书了。其实这就错了,从第三卦屯卦开始,内容都比较少,你会越看越进入状态的。
三、心无杂念的学习
看周易,不要一开始就满脑子想着什么时候会算卦啊之类的问题。周易虽然是所有数术的基础,但周易不等于数术。
其实学习周易最大的好处是能让你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变,从中你能感悟到它是一部关于宇宙自然规律的学说,是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学说,更是一部关于怎么做人做事的学说。这是一部会影响你人生的经典之作。《周易》在历史上一直被尊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化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实对整个人类世界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关于怎么读懂周易,我就简单说这么多,最重要的是,多看、多看、多看,有的人穷其一生研究周易,到头来还说自己没看懂。当然不是没看懂,而是说周易涵盖的范围太大,角度太多,就看你用什么角度去理解她的意思。好了,祝各位初学者都学有所获。《周易》是本什么书?
(周易)是本智慧书,军事家用是战术,政治家用是谋略术,哲学家用是辨证术,民用是查神找鬼术,阴阳风水术,求医问药指导术,趋吉避凶术,,,谁用谁知道,
《周易》是否有科学依据?
《易经与科学的现代关系》
有的人会这么来提问:易经和牛的哪个更伟大?这样的对比有可比性吗?其实,这是在问一个问题,已经是科学吗?
但是我应该在这里问一下:为什么科学是一切事物的判断标准呢?或者说中国的文化中有更加超级的智慧方法来认识人的自身宇宙万物:易经就是这样的一种超级认知方法,他把天地人宇宙万物放在一起来观察。这就是说,中国人他有自己非常智慧的观察人的身心宇宙万物的方法。
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把中华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放在一起平衡的运化。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眼光来观察中国古老的智慧,我们也更应该把中国古老的智慧来观察西方的文化。100年以来,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注重于前者,对于后者,我们往往都忽视了。现在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我们用中国的智慧来观察一下西方的文化,会让我们打开眼界。
易,对于现在的人来说,首先已经变得非常陌生了。我们往往都没有经过深入的观察研究,一方面认为它深奥无比,另一方面又把它等同于迷信就是占卜、算命代名词。
其实入易不难,把握了道体,《易》就易。 《易经》不是一本哲学之书,勉强说是哲学,这个哲学也有别于西方的哲学。西方的哲学,名为爱智慧,但是他们自己至今没有发展出一种智慧体系,他们可以把天地人放在一起观察吗?我们看一下,西方人的哲学,他们就是把心与我放在一起观察,都拎不清,究竟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他们到今天还没法确定,他们没法把心与物同一起来观察。西方的人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困境,为什么他们还认识不到,这是他们的认识论上的一种缺陷?因为他们的哲学方法,最主要的是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他们用这个方法注定的只能获得知识体系,何以故,他们的这个方法无法启开人本有妙德。如果我们把《易经》等同于西方的哲学,这不能发现中华真正的智慧。《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的,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告诉我们,易是一门观象的形象思维,至于中国的文字创立的规则他是一致的。通过观象,融会卦爻各象之意,从形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广拟于形象,得意忘象,感而遂通,于是天下事物之理得矣。这是基于道而有的智慧思维方法,能够令一一法悉归于本源,用易则能体道,体得大道,则天地人万物宇宙复归无为。用西人哲学的话来说,就是能在本质于表象之间建立辩证的关系。西方的哲学探究本质,但是他无法建立这种智观系统,无法于有形的万物与无形的大道之源获得究竟。
中华古老的文化有无尽的发明创造,现在大多数人只知道四大发明,有的人还在努力证明四大发明,这是科技,不是科学,这个工作是谁在做的?是现代的部分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的五运六气,这是中华古老智慧的伟大发明,这要远远比四大发明来的奥妙。中华古代的圣人在研究的天人关系时候,不仅只知道地球环境影响了气候,还研究到了九星和七曜对气球的影响,九星包括天蓬星、天芮星、天冲星、天辅星、天禽星、天心星、天柱星、天任星、天英星,七曜包括日、月、金星、水星、木星、火星、土星,而且还观察到了二十八星宿等。中国古代的圣人们,发现中国的气候会以60年为周期循环,年与年之间相互影响,每一年有其特定的规律。古人把这些气候变化规律整理出来,就形成了五运六气学。这种大道学问,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这种观察天地宇宙及万物的运化,与人与人类社会结合在一起,西方的人现在虽然他们的仪器非常先进,但是他们还是做不到这一点。虽然现在的西方人已经意识到全息性,系统性,整体性的重要,但是他们还不会应用,这些方法来真正建立天人一体的智慧文化大系统。我们现在要问的是,中国的古人,他们没有先进的仪器,他们是怎么做到这种状态的?把这个里面的奥妙搞明白,才知道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
河图洛书是超科学的存在。这是中国的古代祖宗们,他们引用了宇宙中最为高级的,生物仪器:人本身心,了解了天地人相应的奥妙,这河图洛书,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对于天地宇宙万物来说,用这简单的图就能了解把握天地宇宙万物与人的关系以及规律,不能不说,这是大智慧的体系。人与天地宇宙万物的关系,以及规律,这种观察的方法,主要是以能量的运化来显现,这是不是非常奇妙?西方人,按照西方的观点来看,中国人没有造仪器,中国人没有现代科学的方法,他们是怎么了解28星宿的运转与人的身心健康相关规律的?我们现在反过来观察一下西方文化。西方的现代科学能够制造先进的仪器,来观察人,也来观察宇宙万物,由此建立了无数的分科学,但是西方的科学到今天还没法建立天地人一体的能量运化模式。我们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天地人宇宙万物一体的能量运化模式,可以应用于医学领域,可以应用于社会的管理,可以应用于农事,可以应用于对人身心的观察,这是不是一种伟大的发明?这是不是一种超级的认知模式?中国人他们也叫:这是科学,但是,我们只要了解其内涵,了解它的使用方法,就能了解它的精妙,这是一种超科学的存在,超与现代西方科学的认知范围,能够对于现代的西方科学的方法有指导作用。
易经的智慧思维方法的奥秘。易有三义!不易,变易,简易。不易,道也,不生不灭之寂体。变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阴阳四仪八卦,64卦,万物。简易,不生不灭的道体,与阴阳五行万象的世间万物,可以用一个至简的图式来表达,来总持。用西方的哲学来诠释一下,道体,本源也;万象,现象也;在本源与表象之间,发现他们的规律,用一个非常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明白了吗?对了。易经要表达的方法本质,这是西方人他们孜孜以求的哲学的科学的目标,西方人到今天没法建立万物的统一理论,他们,研究事物的表象没法究本源。易为什么能够预测?因为道体他能够超越够现在未来时空的界限,了解每一个事物都能突破时空达于源头。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阴阳,易经中了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可以来观察一切事物,可百可千可万可无穷。用阴阳来可以观察人,也可以观察天地宇宙的运化。一年四季,冬至夏里,秋分春分,用阴阳来观察,于是有了河图。这由天地宇宙有形的观察而了知能量的变化及运转,这是不是非常高明?这里面还有更加微妙的内涵,天地人宇宙万物都可以用阴阳来观察,观察久了,天地人宇宙万物都可以用一两个字来总持,在西方人这叫绝对理念,在佛法叫总持。阴阳的这种观察法,能够有有形客观而达象,进而能够观察无形的能与性(本质),从这个性(本质)来通微徹天地人的奥妙,这是中华智慧的一种体现。
《易经》的学问懂了以后,整个宇宙万物都懂了,所以说“范围天地之化”。《易经》的学问也是包含时空两部分的,就是“范围天地之化”的。这个宇宙,在我们中国文化里不认为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其他神创造,没有宗教的性质。在《易经》文化中,还有一种智慧科学观念,叫做造化——自造自化。整个天体宇宙是大化学的锅炉,我们人不过是这个锅炉中的一个小分子、一个小细胞、一个很会活动的细胞而已。这是造化的一种功能。人类把自己看的很重要、很伟大。但站在宇宙的立场看人类,不过像花木上的一片小叶子一样,是微不足道的。而整个的造化却非常伟大,只有懂了《易经》以后,才能知道《易经》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的,就是说,没有任何法则是超过《易经》以外的,所有宇宙一切学问,都离不开《易经》这个范围。
西方人用科学来观察万物与宇宙的规律,中国人普遍的用易经的方法来观察人与万物宇宙的关系。这两个可以放在平衡的运化吗?观察古老的智慧,我们有了一个科学的角度,从这个角度,它要求我们放弃古老智慧中的迷信成分,要求我们发挥古老方法中的智慧理性。用中国人的观点来观察西门人的科学,我们也就能了解西方文化的弊端,我们也就能够像西人提供智慧的方法。
我能把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科学放在一起平衡的运化,这样他们还矛盾吗?会把矛盾转化为智慧的来源。
周易的作者是谁?
关于《周易》的作者,由于该书并非一人所作,所以亦非一语所能讲清。我们先介绍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三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有关《周易》经传作者的故事。
其一,龙马负图,伏羲画八卦。
相传上古时代,黄河上通天界,河中出现了一条龙马,背上不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见到龙马背上的图案,至为惊奇,就将之临摹下来,便成为后来人们熟知的“八卦”。这是伏羲八卦的一种传说。
其二,周文王重卦并撰卦爻辞。
商魔纣王时代,周伯姬昌(即西周时追号的“周文王”)被纣王拘囚于羑里,姬昌忧患之中,结合自身的坎坷遭遇和经历,探研八卦之理,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并写成卦辞,爻辞各附诸卦、诸爻之下,借以表达对宇宙间万物发展变化、吉凶祸福看法。这就是“文王拘而演周易”,重易六爻,撰写卦爻辞的传说。
其三,孔子喜易,撰易传十篇。
春秋末年,孔子感叹“礼崩乐坏”,以为是“世道衰微,人心不古”所致。于是修订
《六经》,以“克己复礼”为任。他对《周易》颇为重视,曾经读《易》 “韦编三绝”,即在长期研读中把编系《周易》简册的牛皮制的细绳都磨断了三次,足见读《易》下的苦工。他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因此,孔子在晚年撰写了《易传》十篇,传于后世。这就是孔子作《十翼》的说法。
以上三说,把《周易》经传的作者均已囊括在内。西汉司马迁《史记》,即采用此三说明《周易》的创作。班固撰《汉书》,承司马迁之说,对《周易》的作者问题做了简要的总结。
然而,关于《周易》的作者,也并非没有异议。自汉至唐,对伏羲作八卦,孔子撰《十翼》之说,人们多信而不疑。而对重卦及卦爻辞的作者,却有异议。其中重卦者,除以为文王外,尚有三说:一是,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后自重为六十四卦;而是,郑玄认为神农重卦;三是,孙盛认为夏禹重卦。至于卦爻辞的作者,除以为周文王外,上有一说:认为卦辞文王所作,爻辞周公所作。
关于孔子作《易传》,北宋欧阳修也曾提出疑问,他认为《文言》、《系词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未可视为孔子所作。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界也出现过关于《周易》作者和创作时代问题的讨论热潮,特别是郭沫若认为《周易》之作绝不可能在春秋中叶以前,当在春秋以后,作者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所写。
此后五十年,人们又继续对《周易》经传的作者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所得结论也不一致,而较有影响的看法是:卦辞爻辞作于周初,《易传》作于春秋战国期间,经传作者均非一人,当是经过多人多时加工编纂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