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中华民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是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但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龙的形象从封建社会就已经存在了,它是皇权的象征,具有驱邪、避灾、祈福的作用,而且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封建社会时期,皇帝的帝都并不是随便选的,而是选在龙脉上。这龙脉就是地形,从上空看就像是一条龙,所以管就管它叫龙脉。
而中国,一共有3条龙脉,这3条龙脉分别是北龙、南龙和中龙。风水业内公认:昆仑山是“万山之祖、龙脉之源”,是龙中的祖龙。龙脉从昆仑开始发源延伸到世界各地。
北龙上至东北三省,下至青甘晋,而这条龙脉上,有中国的首都——北京。北京自从金朝开始便一直作为首都存在,至今已经有800多年了。
中龙上至山东,下至四川,经过黄河和长江。这条龙脉上,有最具代表性的洛阳。众所周知,洛阳自从十三朝到秦汉,到唐朝,都是在这里建都。洛阳可以说风水非常好,这里还有一句俗语,叫: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洛阳经历了汉朝唐朝的繁荣时代,也算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了。
南龙经由长江、贵州等8大地区,到达广州、上海、南京等地。南龙上的古代表,便是南京。南京曾是六朝古都,也是经历了明朝南朝的统治。
对于中国的三条龙脉,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积极评论!
古代的长安和洛阳哪个更适合当首都?
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长安那么偏,洛阳无险可守,为什么能成为古代王朝的首都?
洛阳与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座古都城,前后相继作为都城使用的历史合计2500余年(洛阳建都史1500余年,长安建都史1060余年),这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
先说洛阳:
洛阳(现今)地处九州腹地,河南省西部,位于中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交界带,欧亚大陆桥东段,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
境内东北部为伊洛河平原,其余大部属豫西山区。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山环水绕、是洛阳基本的地貌特征了,按说山水多些应该交通便利才对,事实也的确如此,自古洛阳依靠天然的山、水环绕,交通极为便利,但是交通便利的同时,也代表着无险可守。
放在地图上观看一下“八关都邑”,这八处还只是比较大的关隘,扼守的是进出洛阳的八条主干道,还有四处小关隘扼守的是小路,至于披荆斩棘,绕过关隘的险路,就不可查了,但是历史上,进攻洛阳多是从大道上直接杀入的,足见关隘虽多,然无险可守!
图为东汉时期,洛阳周边八处关隘分布图
洛阳全部十二处关隘分布图
就是用脚趾头想想,作为一朝都城,需要派十二队士兵分守十二处关隘,才能确保敌人从大路上进攻时会有预警与防御,这样的地方防守起来太难了,预备队放在哪?敌袭来临时兵力如何调配?一处关隘被突破后,后续如何协防?从冷兵器军事战争角度看,洛阳这种地理地貌对于防守者来说糟糕透了!
但是为什么前前后后还会有这么多朝代痴迷于此呢?
原因有二。
第一个原因就是山水环绕带来的天然交通,上图是环绕洛阳的河流分布图,什么都不用讲,光看这广域的河道分布,就可以想象在那个开山需要火烧水浇的年代,这样便利的天然水利系统,是多么便捷的出行方式、货运方式、邮递方式、军事调动方式。
这还只是河流,前文提到的十二出处关隘,代表的十二条进出洛阳的陆上通道,天然的交通道路,省下多少人力、物力。越是在那个消息传递速度缓慢地年代,这种水陆交通便利带来的战略地位就越高,政令可以第一时间下传,治下有警,会以最快捷的方式上传给君主,这对于统治阶级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举个这个道理的反例,因为现在信息传递方式与时间上极为快捷,所以我兔家把战略火箭军专往大山沟子里藏,有事情一个命令,拉出来就能打,就是因为现在信息的传递与时间,将原本的交通因素降到最低了(火箭军调动都是走我们平时大家走得道路,并不会为他们特别修建道路,那样的话间谍卫星一扫就知道火箭军在哪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古代人自己总结出的风水学中的龙脉一说了。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龙”在风水学中不是具体的神物,而是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山是龙的脉络,水是龙的血液,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
世界的龙脉起源于昆仑之西,龙脉之祖在现在的帕米尔高原,(感兴趣的朋友关注我头条号,查找万山之祖昆仑山着篇文章,有详细论述)
按昆仑山衍生出的山脉看:正北阿尔泰山脉,正南喜马拉雅山脉,正东阿尔金山脉,正西喀喇昆仑山山脉;东南唐古拉山脉,东北天山山脉,西北阿拉套山脉,西南冈底斯山脉,标准的八方出脉。再看昆仑山脉总体走势,自西向东经长安,一路东出至中原洛阳,开枝散叶般四向而生(东、西、南、北),各分散的山脉名称各有区别,但是老祖宗都是昆仑山。
按昆仑山衍生出的河流看:山脉是龙的脉络,那么河水便是龙的血液,龙脉,能否成势,河水很重要。中国境内孕育的三大河,长江、黄河、珠江,除珠江外都是经昆仑山脉孕育出来的,源头都在昆仑山脉里了,换句话说长江、黄河,那么多支流,都算昆仑山的孙子辈。
洛阳自身是山环水抱之地,外加正处在“中龙”东进之势上,然后开枝散叶,所以风水是极好的,以洛阳城北的邱山为例,历史上素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在邙山几十公里的主地段内,仅皇家陵园就有五处,分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皇陵区,埋葬着汉光武刘秀、蜀后主刘禅、南陈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等帝王,以及贾谊、班超、李密、薛仁贵、狄仁杰、杜甫、石崇、孟郊、颜真卿等名流。是不折不扣的风水宝地。
综上,交通便利及风水宝地,让洛阳得以成为王朝之都。说完洛阳,咱们再看长安。
咱们还是先看交通:洛阳是无险可守,长安恰恰相反:易守难攻!《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代张良对西安的赞誉:“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进而,天府之国也。”
长安(现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关中平原南有终南山、首阳山、太白山及其后面横亘的秦岭,西有岐山、陇山、六盘山等天然屏障,北有黄土高原,东有骊山、华山的屏蔽和重要的函谷关通道。关中平原的西北、北面、东面又有黄河为天然壕沟。
关中平原上有渭河、泾河、洛河、灞河、沣河、浐河、洨河、灵诏河,史称“八水绕长安”。也是一处山环水抱之地的!而与洛阳截然不同的是,这么好的一块山水之地,易守难攻。
长安境内共五处关隘,图片中还差一处金锁关(现位于铜川市),仅需卡住五处关隘就能稳坐偌大的平原,山环水抱之地,从军事成本上讲,这是极为划算的!
看看长安水文图,再加上易守难攻的地形,肥沃的平原,温暖湿润的气候,不搁这建都绝对是一种浪费!
再看风水:前文已经说了昆仑山脉总体走势,自西向东经长安,一路东出才到洛阳的,长安的脉相更盛于洛阳的,谈长安的风水就得说秦岭,秦岭在中国的地理上有着它特殊的作用和含义,与淮河并称“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中国两大“水龙”——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的中轴。
秦岭处于中龙的主干,东西方向绵延千里,西起甘肃、青海,以太白山为主峰;东至河南,西倾山、氓山、终南山、华山、崤山、嵩山、伏牛山都在它与大巴山合承一气的支脉上。写这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秦岭占的位置既正又稳,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它全包圆了,想不红都难!
交通便利、易守难攻、风水又好,偏就偏些吧!(按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版图看,西安所处的位置尚称西部,更不要说先秦了,确实是偏地)
从都城意义上讲,是不是洛阳更适合做陪都,而西安更适合做首都?为什么?
谢谢邀请
对这种无聊的问题,我现在是不想回答了。直接发图
洛阳是隋唐首都吗,为什么整个河南也没有隋唐帝陵?
这个问题一看就是别有用心。
洛阳从来没有否认过长安在一定时期内作为李唐国都的事实,但部分西安网民却执意罔顾事实,矢口否认洛阳也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作为唐朝国都的历史地位,甚至在确凿证据面前依旧百般耍赖,让人无语。
此外,有无帝陵根本就不是判断国都的依据,北宋的国都在开封,皇陵却在洛阳。我们判断是不是国都,一是要看文献资料,二是考古发掘,并以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加以佐证。目前,无论是文献史实,还是考古佐证,还是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都否充分证明了洛阳作为隋唐国都的事实。
隋朝 定都洛阳 共计15年 历 隋炀帝 隋恭帝二帝
史料:《隋书.宇文恺传》:“炀帝即位,迁都洛阳,以恺为营东都副监,寻迁将作大匠”。隋朝共在洛阳建都15年。
图一:节选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图二:节选自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唐朝 定都洛阳 共计92年 历武周及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前10年)、昭宗、哀总共七帝(含武则天)
唐朝设置两都制,长安、洛阳为“东西二宅”,中晚唐后,又曾一度实行三都、四都,但皆非首都。李林甫曾对唐玄宗说“长安、洛阳,陛下东西宫耳,往来行幸,何更择时”,唐高宗也说“两都,我东西宅”。可见,在唐人看来,在大部分时间里,根本不存在陪都之说,至少也是“两都并行制”,洛阳要么是首都,长安为陪都,要么是和长安并列为都。(见论文)
图三:节选自《中国古都年鉴》
图四:节选自北大博士论文
根据《中国考古年鉴》的考证,唐朝在洛阳定都,经历了盛唐时期的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前10年)和晚唐的唐昭宗、唐哀宗七位皇帝,共计92年。
证据确凿,不容西安网民篡改历史,迷惑大众!很多西安网民要么揣着明白装糊涂, 要么别有用心,糊弄民众,希望广大网民以事实为依据,不要相信个别西安网民别有用心的杜撰,相信事实,相信学术。
北宋有四京是洛阳是北宋的首都吗?不是由于北宋是四都制?
北宋时期科技,文化,经济和军事非常发达,经济实力远迈汉唐。全国有许多大城市形成经济中心,在都城建设上参照随唐实行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两都制。后来唐朝又实行了五京制还被渤海国和辽金等外族政权应用。宋代实行两都制即东京汴梁(河南开封市)和西京洛阳,此外又设两个陪都北京(河北大名)和南京(应天)。形成东西南北四京。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就是在应天(南京)称的皇帝。
历史为什么多选洛阳、西安为首都呢?
大家好,欢迎关注头条号:牛仔交通旅游,这两个城市我都去过,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我就来说一下原因吧:
西安和洛阳的地理位置图↓
1.西安和洛阳相距300多公里,两个城市大致位于我国的中心位置,在这里定都,有利于辐射到全国,而且在古代,我国的政治中心大多在中原。
2.西安和洛阳地势相对平坦,西安有渭河经过,洛阳有黄河经过,能够提供水源和航运,便于城市物资的运输。
3.西安西安和洛阳气候相对温暖,周边农产品丰富;
除此之外,当这两个地方有了做都城的历史,历代定都也会优先选择这些地方。
长安和洛阳都是唐朝的首都,那唐诗用陕西话和河南话读才是正解吗?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洛阳只是四大陪都之一。所以说唐朝两个首都者休矣。
唐朝四大陪都为:北都太原;东都洛阳;西都凤翔;南都成都。
我们说第二个问题,唐朝话是什么话?从西周以来现在的陕西关中方言就是所说的普通话。这一点和题主所说的洛阳毫无关系,关于洛阳的来历大家都知道。他是西周时期,陕西人周公营建关押殷绒的监狱。我们看上图,了解洛阳人说当时的“普通话(关中话)”非常正常。
洛阳市区标志性建筑:陕西人周公营造雒邑
至于后来民族迁徙衍变,但是相信大多数虽然留在洛阳,但是考虑其母语仍然是关中话,虽然有所变异也属于正常。
但是真正的官话,如我们所说:在周秦汉唐大朝代,都是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且成为官话,成为北方语言的主流没有之一!
西汉的首都本来是洛阳,为何后来刘邦要迁都长安呢?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关中后,在众人“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建国号汉,很快建都问题便摆了上来。
- 当时有两种选择,关中长安和洛阳各有很多人的支持。正当刘邦左右烦恼之时,有一位戍守陇西的兵士娄敬面见刘邦,建议建都长安,对刘邦阐述了建都长安的几个理由并深度剖析。
- 1.周文王从祖先开始积累仁德,有广泛地群众基础,最终后人在洛阳建立大周成为天子。而刘邦上位来杀伐无数,跟周朝当时的兴盛是没有办法比较的。
- 2.洛阳地势平坦,不具备军事上的地理优势,如果后世之君无德,大汉首都很快就受到毁灭性打击。
- 3.在关中秦地,四面高山环保,可作为坚固的军事堡垒。战争之时,可派士兵前往前线,周围土地肥沃可供吃穿,后勤保障俱全。
- 4.进入函谷关立都,便掐住了天下的咽喉,可以有效的打击各地的后背。
- 刘邦听取后,在百般的纠结中就去征询张良,张良说:“洛阳建都的东周虽然比秦晋两世好,但是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反观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没错。”于是刘邦决意定都长安。
为什么有说法说,西周和东周首都都在洛阳?
谢头条!这个说法纯粹是胡说八道!有这种想法和说法的人完全不知道历史上为什么有西周、东周之分,更不知道他们在表演着中国式的皇帝的新装。
如果西周、东周京城都在洛阳,那么周朝就不会有西周和东周之分,正因为从地理位置上看一个京城在西(镐京,今之西安西南方向),一个京城在东(洛阳),为了将其区别开来,史学界才把京都定在镐京的叫西周,把后来京城搬到洛阳的才叫东周,西周和东周与历史上西汉和东汉的称呼的由来一模一样,都是为了把他们前后周和前后汉从称呼上区分开来,便于人们了解和学习周朝历史。
西周和东周的区别,不尽在地理位置上的区分,还在时间先后上有前后之分,如果没有当年东迁都城于洛阳,就没有后来西周和东周之说,更没有洛阳什么事了。
说西周和东周都城都在洛阳,这无疑是一个荒唐的命题,这个问题不仅在否定周朝历史,而且最重要的是不尊重历史史实,面对历史,信口雌黄,一点都不严肃,说到底,不但无知,而且还很流氓和强盗!
学术观点的提出,是一件非常严谨和科学的事情,没有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大量的历史史实作支撑,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中国西周和东周的历史,是经过历代记载、考证和研究得出的科学总结,被国家正式写入中国历史教程和史册,对这一段历史,国家和民族已早有定论,现在极少数人提出不同观点,可以理解的同时,但认为这个观点缺乏科学依据和权威支持,不过是几个别有用心之人一厢情愿、另有所图罢了,不值得理采和推敲,应该坚决予以否定和批判。谢谢!
为什么历史上总是西安、南京、洛阳和北京这样的城市当首都?
原因很复杂,除了人口、经济这些显而易见的因素之外,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和地形地势,也是重要因素。。
西安和洛阳,作为中国历史古都中的双璧,几乎包揽了宋之前各朝古都的半壁以上江山,究其原因,首先就是两者所代表的关中地区和宛洛地区,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最早、人口最多的地区,夏现在不可考不好说,商都中原,西周都关中,东周再回洛阳,秦统一六国后定都关中,都不是偶然因素。而从地形来说,长安有黄河、秦岭和陕北高原拱卫,向东则有潼关天险;洛阳也有黄河和宛洛之险,都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而随着华夏文明对长江中下游的开发,作为长江沿岸最发达城市的南京,因为背靠苏湖熟天下足的太湖平原,自然也成了南北朝时期和朱元璋明朝开国的首都之选。南京(健康、建业)扼长江之险,又有经过数代经营的石头城,地形也是不二之选。
北京成为首都,首先是源于游牧民族对于草原的留恋,作为中原地区跟游牧草原的交界地带,北京及其前身幽州、蓟历史悠久,曾经是战国七雄燕国的首都,在隋唐之后,北京的地位陆续突出,尤其是后梁皇帝石敬瑭交结契丹人之后,辽国、金国和之后的元朝都曾经将北京作为首都(或首都之一),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于长久统治中原地区并无信心,需要在北京这样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左右逢源,再到后来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天子守国门了……
再说风水因素,这玩意是有点玄虚,但古老相传,华夏大地有三条龙脉,历代帝王自然期待自己的统治能够天长地久,惠及子孙万代,所以对于风水之学也是穷尽根本。
中国山脉皆起于昆仑,昆仑山也被称为华夏文明的祖龙之地,总其大干而以「中国的四大河划分龙脉,别而为三。中国的三大龙以长江和黄河为界,长江以南的干龙叫“南龙”,长江和黄河夹送的叫“中龙”,黄河北面与鸭绿江夹送的叫“北龙”。三大干龙同是昆仑山南麓的分枝。所以说昆仑山是中国所有龙脉共同的祖宗。
北龙:沿黄河通过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东三省等北部地区,延伸至朝鲜半岛而止。实际上,北龙不应到朝鲜便终结,它相接于朝鲜的白头山。也就是朝鲜的龙脉发于白头山,但并未停止,只是隐入了海中,最后连接了日本列岛。北京、天津等城市处于北龙之上。
中龙:通过黄河、长江之间的地区,包括四川、陕西、河北、湖北、安徽、山东,到达渤海终止;西安、洛阳、济南等,均为中龙气聚之所。
南龙:沿长江通过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南部地区入海而停止,通常把香港、广州、福州、南京、上海等城市划为南龙。
这三条龙的干脉生出支脉,支脉又生出支脉,犹如人体血管和经络一样,遍布于中华大地。(以上部分信息来自天涯社区)
值得一提的是,龙脉和风水也算不上什么穷极天人的奥秘,历史上也有各种破风水、斩龙脉的手段,比如据说秦始皇南巡至长江边上,顿觉南京一带有王者之气,于是立刻命令风水术士想办法,当时用了两个办法:一是挖断紫金山,斩断了南京一带的龙脉,并且在紫金山上埋了许多金银财宝,以此来镇住龙脉,南京旧称金陵;二是挖开了秦淮河以泄南京的王者之气。别管信不信吧,反正从此之后在南京建国的君主不计其数,但从孙权到蒋介石,没有一个能从南到北统一全国,唯一的例外就是朱元璋的大明朝,但之后不久建文帝被朱棣推翻,成祖很快把首都迁至北京。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中国有3条龙脉,龙脉上的城市个个是首都,令人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