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各方势力登上政治舞台,数十年之间,天下动荡不安,各种英雄人物纷纷登场又下场,在这个剧烈动荡的年代,涌现出了很多大人物,诸如崇祯皇帝、李自成、张献忠、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多尔衮、李定国等人,却也留下了很多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明末笔记体史料《明季北略》一书中,曾经记载过一个到死都不忘初心、为大明江山鞠躬尽瘁的小人物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吕维祺,字介孺,是河南省新安县人。据史书记载,在他出生前,母亲曾梦到月亮跑进怀里,所以他出生之后被认定是家族兴旺的吉祥,被寄予厚望。
万历年间,吕维祺在乡试和会试中夺得榜首,被授予官职到兖州上任。但是他刚上任时,辖区内就突发乡民起义,依靠吕维祺的身先士卒,兖州城才得以保全。城内居民感激其功劳,居民们专门请人为其画像并进行供奉。后来,吕维祺因功勋卓著被征召入京师,升为吏部侍郎。
天启年间,吕维祺因病告老还乡,专心研究儒学。他与王阳明的传人冯从吾关系很好,冯从吾称赞吕维祺为王阳明心学传道后的第一人,可谓赞誉有加。当时正值大太监魏忠贤掌权,各地官员为了拍马屁,争先恐后地在各地为其建生祠。地方官员为表功,勒令当地的乡绅捐钱捐物或出人力修建生祠。
吕维祺对此颇为不满,对身边人说:“天下的读书人志气迟早会被扫荡一空。”他自己也始终没有参与。当然,因为他的倔强,他被上层权臣所记恨,便唆使言官御史诋毁吕维祺,说他在乡里的讲学是宣扬与朝政不合的政见,意图不轨。皇帝听闻,便下令将其捉拿归案。然而,之后天启皇帝暴病死亡,吕维祺才逃过一劫。
到了崇祯年间,吕维祺被言官推荐起用,被任命为太常寺正卿,随后升迁为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在南京任职期间,曾建议用纸币印钞筹集军饷,认为这样能满足国家备战需求,但是没有被采纳。
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率农民军攻破和抢掠了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县,还毁掉朱元璋的祖陵。农民军作乱后,从凤阳折返向西,攻陷庐江,还派出一支农民军北伐,攻陷颍川。吕维祺为保护南京城,连忙派遣都督赵世臣,仅凭三百人的兵力镇守关山。由于兵力悬殊,明军战败崩溃逃到乌衣。
南京官员廷议中将过错全部归咎于吕维祺,于是吕维祺被免职赋闲在家。不久,农民军攻陷雒阳,恰巧吕维祺在乡,被活捉。农民军知道他是个人物,便劝其投降,但是吕维祺宁死不屈,还破口大骂农民军为乱臣贼子,最终被杀。死后他的忠义名声传到朝廷,崇祯皇帝下令追赠其为太子少保,到弘光朝时,又被上谥号为忠节。
时光转瞬即逝,多少历史人物都化作一抔黄土。像吕维祺这样的人物,历史上很多,是官方认定的忠君之臣。事实上,身处当时那样的环境,能做出这样选择的人很少。
参考文献:《明季北略》
想证实,是不是跟祖坟风水问题有关系?
对于阳宅
风水
,因为它与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客观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越来越被引起重视,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承认它是科学的。而对于阴宅风水
,则许多人认为它与现代人日常生活无关,阴宅风水
好坏对后代有影响,认为不可思议,心存疑惑。阴宅是安葬死人的地方,骨骸或骨灰安葬地方的好坏,为何荫佑子孙后代的祸福?甚至还有一些高深的风水大师
也一筹莫展,谈不出其中缘由。其实,世间上的事物,总是阴阳平衡的,有阳也就有阴。人在生为阳,人死后为阴,其骨骸是物质的,物质是不灭的。凡属物质都是有一定特性的,有一定能量的。作为能量物质信息是可以发射的,也必然被相同的基因物质所接受的。现实中许多事实,早已证明了,阴宅对其后人的影响。一、人体是各种信息的接收和发射源人体是由多种化学元素构成的最高级的有机生命体,人体本身也不断地产生各种信息与能量;这些信息和能量也必须与自然界中的信息和能量协调同步,或者相互交换信息和能量,以达到和谐共振效应。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既受周围自然物体、信息能量的影响,也可以影响周围的自然物体,包括人或事物。人体既是接外界信息能量的天线,是接收源;人体同时也具备向外发射信息和能量的功能,是各种信息能量的发射天线,是发射源。人的接收是靠身体的感应、感受、感知和感觉来体现的。人的发射是靠与生俱来遗传基因密码和后天修炼而来的精、气、神,而向外界发射和影响的。大自然的各种食物,包括空气、阳光和雨水,能够不断地补充人体的能源。同时,加强身体锻炼和必要的食物疗养,能够不断调节人体信息能量与自然信息能量的交换,达到协调同步、和谐对应。人体还可以通过五官、皮肤和肢体对外界的物理现象进行感知感觉和认知。人体也可以通过五官(如声音)、肢体运动及气质神态对外界作出展示和传递信息。人体作为一个导体,它能够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经研究,如各种微量元素和可以产生的微波、电波、电磁波、静电……在人的身体上客观存在,勿庸置疑。人体还有像其它生物一样的超强功能,如蝙蝠发出的超声波,海洋鱼类发出的电波等等。人类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已经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人类对自身人体的研究,则还刚刚起步。人体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奥秘,人体甚至还有许多超能量的物质和功能未被发现,还需要我们的科学家们去努力研究和探索。二、人类血缘基因有同步共振和相互传递的功能根据现在已经研究出来的成果:每个人体细胞包含有23对(46条)成对的染色体。人类染色体由DNA构成,DNA是人类遗传的基本载体,而DNA是由数以万计的核苷酸构成的。人体约有30亿个核苷酸构成整个染色体系统(俗称人类基因系统)。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核苷酸系列,这就是人的遗传多态性。在亲子鉴定中,只要获得微量的DNA,根据人的遗传多态性和遗传稳定性原理,即可精确地进行亲子鉴定。因为每个人的遗传基因和染色体不同,人的生、老、病、死,归根到底都与之有关,为了破译人DNA分子顺序,建立完整的遗传信息库,由美、英、日、德、法及中国6个国家共同参与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果。人体的基因和染色体,在直接血缘关系上是一样的,根据亲子鉴定:孩子与父(母)亲相对机率RCP≥99.99%,人类遗传具有多态性和稳定性,遗传的基因染色体具有物质性,凡属物质性都有同步共振和相互传递的特性。我曾作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大厅里放有多台古筝或杨琴,如果拨动其中任何一台乐器中的任何一根弦,那么,其它乐器同音律的那根弦也相应振动,发出同一个音调的声音。这就是物理同步共振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一个母亲在家,孩子在外地工作,远隔千山万水,当母亲或孩子任何一方发生灾祸或意外,其另一方必定有所反应。有一天晚上,我与朋友在河边散步。突然朋友心口发痛,他马上反应说:我母亲有危险!我说你母亲前两天我们都见过面,很健康,不会有事的!我们刚散步回来,朋友家里就来紧急电话:他母亲病危,请速回去!俗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同理,母亲在家也会感觉到自己亲生儿女在外的安危。以上的例子很多很多,甚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亲历。我们也常听别人说:我梦见死去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他们要我怎么样、怎么样……。综上所述,人体是有感知的,直系血脉亲人之间是有相互传递信息的功能的。三、阴宅是靠电磁波向后辈传递信息的众所周知,地理是一个大磁场,磁极则在地球的南北两端。风水
中应用的罗盘,运用了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的原理,N代表北方,S代表南方。另外,磁性有多种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有记录功能,它可以录音,还可以录相。我们平时应用的录音机、摄影机中的磁头,则是磁性功能的体现。同时,磁也有转化为电的功能,因此,磁亦有传播的功能,也有人把风水学称之为地磁学,也不无道理。因此,阴宅(坟墓)建在某个地方,则地磁场忠实地记录了阴宅周围的一切。对阴宅周围的来龙去脉、来水去水、坐山案山、左右护砂及明堂格局的风水情况记录下来。然后,在自然转化中,产生一种带有阴宅内骨骸遗传基因发出的电磁波信号,传送到了空间,从而影响到外界。阴宅风水如何只能对自己子孙产生影响,而对其它人无影响呢?因为子孙与长辈具有同等类型的遗传基因,其生物电磁波之间具有同位共振现象,信息能够相互传递、感应和沟通。而其它人遗传基因不同,接收不到不属于同等类型遗传基因发出来的信息。就如收音机的音频、电视机的视频音频一样,要能收到某电台广播和某电视信号,必须具备同频道同频率和同赫磁的信息,人体接收到同类型的电磁基因信息后,将在人体内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如果先辈阴宅的风水
好,如龙脉踊跃、山环水抱、穴位准确、明堂平敞、罗城无缺、山峰秀丽、四神护卫、理气合法。那么这个阴宅的先辈就会发出信息:“孩儿们,我这住的地方太美了!我很高兴,你们可以放心地搞工作、奔前程,发财发福、平常健康,幸福地过日子吧!”带着这种良好信息的电磁波,被后辈子孙接收到后,能取到加强人体器官功能和思维功能的良好作用。假如某阴宅的风水不佳,山水混乱无序、无龙无穴、恶水穷山、形体粗浊、山水反背、直射无情、风吹人劫,理气又刑冲破害。那么这个阴宅的先辈就会发出信息:“儿孙们,不得了啦!我这住的地方太差了,简直住不下去了!你们快来救救我吧!”这种带有坏消息的电磁波被后辈子孙接收到起物化反应后,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坏作用,破坏削减人体思维功能和调控心理情绪的功能。自然而然,后辈子孙必然工作无业绩、财源枯竭、人丁受损、灾祸连连。羊祜为何要破坏自己祖坟的风水?
其实真不知实情。私下估计,这恐怕是玩的“为臣之道”,就像晚清重臣曾国藩,怕太后猜忌,公布家书以表心迹。如果顺便往下猜测,那就是羊祜公看透了为官的险恶,或者朝廷的血腥,以期后人决不为官。
怎么看待兵部尚书刘大夏愤而焚毁郑和的航海图?
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海洋远航,郑和七次下西洋向外宣扬了明朝的国威,第一次向世界展现了东方实力。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也记入了档案,但是现在关于下西洋的记录却没神秘消失了,很多人都将此归因于明朝的一位官员,他名字叫刘大夏,据史料记载,刘大夏藏匿并威胁销毁郑和海图。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刘大夏销毁海图的行为?
说刘大夏焚烧了郑和海图的历史记载,陆树声的《长水日抄》、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焦竑的《玉堂丛语》、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张岱的《快园道古》都有记载,不过《明史》中没有记载。刘大夏焚烧海图的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是明宪宗时期,太监当道,他们想要效仿郑和再次下西洋,便怂恿明宪宗下诏让兵部找回郑和航海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他就问车驾郎中刘大夏东西去哪了,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这就是刘大夏毁掉了郑和海图的记载。
我们先不管刘大夏的行为到底存不存在。不可否认,刘大夏的出发点是好的,他考虑到了现实情况,明朝经过郑和下西洋后,国力已经有所衰弱,这样的面子工程不适合再次办,办只会劳民伤财。不过按我们现在的观点,肯定是觉得刘大夏的行为简直是作茧自缚,要是保留着郑和的航海图,中国怎么会在海洋时代落后于西方国家,可能就不会有鸦片战争了。但这不怪刘大夏,在那个陆权社会,谁会注意到海洋的风云变幻,封建社会的人觉悟都不会太高。
不管是谁毁掉了郑和海图,事情已经过去了,说再多已经没有用了。现在的中国正在迎头赶上,弥补数百年前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海洋实力。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兵部尚书是一个什么职位?
这个题好,值得好好梳理一下。兵部尚书一职起源于隋唐的三省制,其前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兵尚书。兵部隶属于尚书省,是尚书省下面的六大主要职能部门之一,兵部下属有职方司(负责地方事事防务的规划、军事地图的绘制等)、驾部司(负责军事交通的规划)、库部司(负责武器装备的储藏等)等,隋唐时代兵部的性质属于“军事行政部门”,兵部尚书不负责指挥军队打仗,也不是国家军事决策机关,而是负责全国的日常军事行政事务的机构,比如处理军队武官的考核和任免、军事基础设施的建设、军队武器装备的储藏供应等,隋唐时代兵部尚书为正三品,属于高级官员。这一时期的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部长。不过,唐代中期以后,“使职”发达,“使职”类似于临时工作领导小组,这个系统逐渐取代了三省制,这种情况下,唐末五代以来,兵部尚书的职权被“枢密使”侵夺,此后一直到元代为止,军事机构的重心在枢密院,兵部形同虚设,北宋前期,兵部尚书只表示官员的级别和待遇(类似于正部级、副部级之类的头衔),没有实际的事权。宋神宗时进行官制改革,恢复三省制,兵部的职权得到部分的恢复,但实权仍然大不如唐代。元代兵部尚书的职权更低,只负责军事交通事务的设计、管理和规划。这一时期的兵部尚书在大部分时间里只相当于名义上的国防部部长。明清时期,废除宰相,兵部直属皇帝,兵部尚书地位得到大大提升,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由于枢密院被废,兵部成为全国军事机构的重心所在,兵部尚书的职权大大加强,成为全国最高军事领导机关,负责制定军事计划,管理内外武官考核和任用,组织军队训练校阅,掌管军籍、军户,传达皇帝军令和依令调遣全国军队等。这一时期的兵部尚书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部长。
请问哪里有风信子折纸图解?
风信子折纸步骤图解
中国古代兵部尚书有权利调动全国兵马吗?
古代共分为六部,每个部门设置尚书一人,为最高长官。明朝时尚书品级为二品,清朝时为从一品。六部之中名义地位最高的是礼部尚书,但因为吏部尚书主管天下官吏选拔任用,所以实际上实权最大的是吏部尚书,各级官员见了吏部尚书甚至要叫一声天官老爷。
到了兵部权力就相对较少了,至于调动全国兵马的权力,兵部尚书根本就没有。其原因就在于明朝有内阁和清朝有军机处。
明朝时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成为了权力中枢,所以也在蚕食了六部的权力。就连吏部四品以上官员的任选也要通过内阁,其余五部的权力更是大部分落于内阁之手。
兵部的权力也不例外,兵部尚书作为文官,没有军队的统领权,而军队的调动权是由内阁决议,皇帝批准。比如明朝为抗击北方鞑靼人入侵调动军队,由兵部拟定,然后送至内阁,内阁决议之后由皇帝批准。
到了清朝时,虽然军机处代替明朝内阁成为了权力中枢,但是兵部权力依然没有变化,而且设置了满汉两名尚书,所以兵部尚书的权力进一步分散,各地的督抚大臣因为要管理当地的军队,所以经常加衔兵部尚书,所以全国各地有十几名兵部尚书。权力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兵部尚书多为军队辅助,管理军队成员的记功升迁、发放饷银、运输粮草、拟定战略等等。
实际来说,军队是皇帝的命根子,最重要的就是统领权和调动权,而军队的统领权交给了军队的将军,那么调动权一定得由皇帝本人实际掌控,兵部只能是辅助皇帝。
苏东坡做过兵部尚书吗?
这类事实判断类题目,本来较为简单,然而,弄清楚却不容易。鉴于现有答案都给出了错误解答,鄙人就稍作解说吧。
名人受世人瞩目,而其生平事迹未必是常人所知的。苏轼作为极为罕见的全才型大名人,被人误解之处就更多了。
答案很简单,苏轼做过兵部尚书。
1092年(元祐七年)8月,宋廷任命苏轼兵部尚书。苏轼时为扬州知州,上书辞免新任,辞文即《任兵部尚书乞外郡劄子》。
同月22日,朝廷诏苏轼以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兼侍读。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六。所谓侍读,就是陪侍皇帝读书论学。苏轼作疏辞免,文即《辞免兼侍读劄子》。
[记述苏洵、苏轼和苏辙生平最为可靠权威的书籍,乃是孔凡礼先生所撰《三苏年谱》]
9月,苏轼到兵部尚书任,诏赐对衣、金带和马,苏轼上表谢赐。这几篇文章(《谢除兵部尚书赐对衣金带马状二首》《谢兼侍读表二首》),见《苏轼文集》卷二四。
苏轼任兵部尚书,陈师道上书祝贺。陈师道就是后来位列“苏门六君子”之一的穷酸文人,他的外祖庞籍过宰相。他受业于曾巩,苏轼爱其才,曾经想把他拉入门下,这家伙不愿意。后来,因敬佩苏轼学生黄庭坚,从其学诗,愿列门墙,甘心作黄庭坚的学生。黄庭坚也是奇葩,当仁不让,不过,他们更多是朋友关系,而非严格的师徒关系了。
兵部尚书,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防部长。时杜纯任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他是苏轼四大弟子之一的晁补之的老丈人。因为与苏轼的学术和派系不同,对苏轼没有太多好感,觉得苏轼“尚气好辩”。晁补之就两边写信,希望两人和平相处。这时晁补之是扬州通判,相当于扬州市长,而此前扬州的一把手就是苏轼。
【苏轼诗词文最好的编年校注版本《苏轼全集校注》,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23日,苏轼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辞免,朝廷不允许,只得就任。
故而,苏轼任兵部尚书时间,前后不过四月(8-11月),实际在任才俩月左右。
此外,有几个问题要说明:
第一,六部尚书的高低问题。
唐宋之际的六部尚书,实际爵位由高到底的排位是吏、户、礼、兵、刑、工,即吏部尚书品级最高,工部尚书最低。这六部尚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组织部部长、民政部部长、教育部和文化部的部长、国防部部长、最高法院院长、农业交通工信等部的部长了。
第二,兵部尚书是京官,是文官,在朝廷,不直接领兵,不上前线。
兵部尚书,手中并无军权,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参谋军事的是枢密院,重大事件,需要宰辅集团共同商讨,然后上呈皇帝,隶属于尚书省的兵部尚书主要是执行机构,并无决策权。
而礼部尚书管教育和文化,特别是科举,一般由礼部组织选拔人才,在礼部考试的叫作省试。在地方的叫作乡试,最后一关,皇帝亲自考试,叫作殿试。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电脑版检索页面】
最后,推荐一些书籍和文献。
像苏轼这样的大文豪的生平履历、作品事迹,有没有方便快捷的查询方式?
以前没有,现在有了,将来会更完善。中南民族大学的王兆鹏先生主持开发了“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把唐宋时期的主要作家文人的生平事迹,作品等信息都录入数据库,目前推出了试用版本“唐宋文学编年地图”(https://sou-yun.com/poetlifemap.html)。专门的网站和软件,还在开发之中,将来会扩展到整个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到时,再查阅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作品,都相对便捷多了。
大家再遇到基本的这类问题,可以在上面检索,遇到问题,可在平台进行反馈。也可以向我提问,或者把问题告诉我,我再转达给信息平台开发方。
如觉文章不错,还望点赞鼓励~~更多文史专业解读,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挖祖坟算不算盗墓?
挖掘自己的祖坟算不算盗墓?这问题很有想法。
答主说,究竟算不算,还得看祖坟的具体时代。
根据我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任何个人不得私自破坏或者挖掘。
另外,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
我国《刑法》也规定,盗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要根据情节轻重判刑。
通过这些法律规定,我们都可以看出,古墓葬是不得随便进行挖掘的,否则就得进去吃牢饭。挖自己家的祖坟算不算盗墓行为,就取决于祖坟是不是古墓葬了。
那么,古墓葬的年代下限究竟在什么时代呢?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模糊。曾经,我国考古学的时代下限在明代,也就是说,明代以后不属于考古范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明代以后的墓不算古墓。按照现在的一般标准,清代的墓葬也属于古墓,民国及以后的可以不算。
所以,如果去挖掘清代以前的祖坟,任然属于违法行为哦!
您别说,现实当中,还真有这么干的不肖子孙。相信不少对文物考古有所了解的朋友都听说过北宋吕大临家族墓。吕大临是北宋名臣,其兄弟四人都有所成就,故有“蓝田四吕”之称。他的家族墓位于陕西省蓝田县,至今当地仍有不少吕氏后人居住。
2006年,文物黑市上突然流出吕氏家族墓的文物来,后来被公安干警破获。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的盗墓策划和实施者,正是吕氏家族的后人!
这种不肖子孙,为了个人利益,不顾法律法规,也不顾祖先荣誉,竟带头破坏祖坟,倒卖文物,于法于理都难容!
(吕氏家族墓出土部分文物)
可能有些人觉得,自己家祖坟的东西也属于祖先“遗产”,后人理应来“分一杯羹”。对于这样的人,答主只想说:你为了“啃老”连多少代的老祖宗都不放过,你祖先若泉下有知,愿意认你这个后人吗?
再说了,即便我们按照现在的遗产法规来看,这么多年过去了,又没有文物的原先拥有者(祖先)个人明确意愿,那些不知道隔了多少辈的后人,又有什么资格去继承呢?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说,那我不挖清代以前的祖坟,我就偏偏挖民国祖坟。对于这些人,再送一条《刑法》规定:
盗窃、侮辱尸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现如今,盗墓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剧都还比较火,远比正规考古的“群众基础”好。知道“三叔”的人很多,但知道中国著名考古学家的没几个。不过,毕竟一个是通俗文艺,一个是专门研究,普及程度不同是正常的。盗墓作为一种文学或者文艺题材,这也无可厚非。
理智成熟的人,能够分清楚小说跟现实的区别。但是很多缺乏判断力和基本法律常识的人,会迷惑于这些作品中所编造的盗墓的“神奇、冒险、刺激”,因而去美化盗墓,甚至去亲身实践,却根本不知道盗墓的违法性以及对于文物古迹的严重破坏性,悲哀啊。
用心回答历史、考古问题,欢迎讨论,欢迎点赞~
南阴兵部尚书史可法大家如何评价?
一直以来,南明史可法被当作和南宋陆秀夫、文天祥齐名的民族英雄,他于1645年率领军民在扬州血战清军,直至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清军在扬州大肆屠杀,遇害者达80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后世说书人每每说到这一段的时候,总是眼含热泪,哽咽失声,不能自己。
史可法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说到底,他只是文人,他有为国献身的勇气,却缺少在乱世中独挡一面的能力。如果史可法生在和平年代,他应该会是一个像包拯一样名闻于世的青天大老爷。可惜他生在乱世,南明小朝廷建立以后,内斗不止,身为兵部尚书的史可法既没有统领抗清力量的能力,也没有运筹帷幄的韬略,更不能上马杀敌,空有一身胆气,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身为兵部尚书,却无法节制各路兵马,只能在各藩镇之间不断进行协调。
历史有的时候让人很无奈,硬是把这样一个一身傲骨的文人推到了救国的前台。崇祯帝逝世后,在究竟立谁为皇帝的问题上,史可法犯了一个大错误,他推出的两个人选,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都不是合适人选。但是他无法坚持自己的意见,在以马士英为首的南明众大臣的裹挟之下,先选朱由崧,一年后朱由崧被俘,再选朱常淓,但是朱常淓仅当了六天皇帝,就无耻的投降了满清。
说史可法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还在于他推出的“联清灭顺”政策,当时李自成的部队正在败退,史可法天真的认为,向大清示好,消灭李自成,就可以保有自己的半壁江山。殊不知,他犯了南宋“联蒙灭金”一样的错误,唇亡齿寒,大清消灭了大顺政权,腾出手来,又怎么可能让南明政权长期存在呢?史可法只是一个文人,当清军兵临扬州城下的时候,他发出的勤王命令无一人听从,他只能孤身一人在扬州抗敌。可以说,他的军事才能几乎为零,面对清军大兵压境,除了赌上全城军民的性命,他找不到任何办法。扬州城破,史可法殉国,也许对他来说,死才是最好的解脱。他本不是将才,历史却玩笑般的将他推到了前台,他留给后人的,也只有那宁死不降的勇气和为国殉难的悲壮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张献忠烧了朱元璋祖坟,还抓了前南京兵部尚书,尚书说:誓死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