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著名军事将领。557年接受梁敬帝的禅位,成为南朝陈的开国皇帝,陈霸先属于一代英主,557年至559年在位。死后被追上庙号、谥号为陈高祖武皇帝。又被后人简称陈武帝。
侯景叛乱,陈霸先于梁大宝元年(550年)正月,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讨侯景,次年与征东将军王僧辩会合共进。天正二年(552年)三月,领军围石头城(在今南京),大败侯景。因功授征虏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司空,领扬州(非今日之扬州市)刺史,镇京口(今江苏镇江)。
梁承圣三年(554年),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杀。陈霸先与王僧辩请晋安王萧方智以太宰承制,又遣长史谢哲奉笺劝进,晋安王入居朝堂。承圣四年(555年),王僧辩屈事北齐,迎立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梁帝,陈霸先苦劝无效,遂诛王僧辩,立萧方智为帝。后又击退北齐的南下侵略,铲平了王僧辩余党的反圌抗,晋封陈公,再封陈王,受九锡。
王僧辩的部下王圌琳得知陈霸先立萧方智为帝,并不服气,太平二年五月,进攻陈霸先。六圌月。陈霸先命平西将军周文育、平南将军侯安都等征讨王圌琳。侯安都至沌口(今武昌)与王圌琳对峙多日,侯安都军大败。陈霸先再派遣侯瑱、徐度进攻王圌琳,再派谢哲调解。八月,王圌琳退军湘州(今湖南长沙),陈霸先以大军进驻大雷(今安徽望江)。双方再度对峙,直到陈霸先病逝。
梁太平二年(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位,陈霸先代梁称帝建立陈朝,史称南朝陈。王圌琳也立永嘉王萧庄,称帝于荆州。陈永定三年(559年)六圌月十二日,生病。六圌月二十一日病逝。遗诏追临川王陈蒨入纂。八月甲午,群臣上谥号曰武皇帝,庙号高祖。丙申,葬万安陵(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隋灭陈后,王僧辩之圌子王颁是隋军大将,为报父仇,掘陈霸先之墓,挖出骨骸,焚化成灰水喝进肚里。
为什么说天下汪姓出徽州?
为什么说天下汪姓出徽州(转) 一、汪氏姓氏的起源 汪氏祖上本姓姬,应是周文王的后裔。
汪鲁父亲叫姬黑肱,公元前573年,姬黑肱妻姒氏夜梦白兔,虹复其身,居期生子,手上有字曰“汪”,因该地当时属鲁国,取名汪鲁叫姬汪鲁。
汪鲁的出身地是现河南太康县西面,嵩山东面,颍水流域的一村落,晋时该地是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
汪鲁长大后有功于鲁,被封为上大夫,卒葬河南阳城山南的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伏龙山下(共有十五祖合葬其中)。
后人以其尊贵称他为颍川候,并以他手上的汪字为姓,这样汪鲁就成为汪氏一世祖。
,汪氏望出应是颍川而不是百家姓中写的汪氏望出平阳(现山西临汾市)。
在“汪氏通宗世谱”中的“平阳辨、颍川辨、平阳后辨、汪茫辨”诸文中分析了这一谬误根由。
特别是宋代大家歙县人罗愿在“平阳后辨”中指出了产生这一谬误的原因。
他在文中指出,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国界多变动,犬牙交错,相互伸入可达千余里。
考之古代有两平阳,望出平阳者有十五姓,为鲁平阳(在曲阜北面)者有三姓:衡、饶、汪;为晋平阳者有八姓,还有四姓不知何平阳。
后来晋平阳比鲁平阳出名,又加上从汪氏一世到宋代过去了一千多年,宋人就误把汪姓归为晋平阳了。
二、汪姓的发展概况 汪氏的发展大概有下面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人物介绍如下: 1、汪氏一世到三十世。
这一阶段主要在北方发展,这时人口增加不快,在“通宗世谱”中辑录的唐初汪华主修的谱中,当时,北地共有七支派三十九户,这大概与北方中原地区多战乱有关。
这一段的汪氏子孙绝大部分在政府中为官,小的也是个县令。
2、三十一世文和公感到北方多战乱,在平黄巾起义时打过江南,攻下会稽令后被孙策上表汉献帝册封为淮安候,任会稽令。
攻下歙、黟后(当时歙、黟属会稽邑)成立新郡叫新都,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就家于始新,其次子超公仍住会稽。
文和公卒葬邵石山(今淳安小金山)并建有墓祠。
之后几世任职地和住所多有变动。
3、三十六世道献公任歙县令(又一说任黟县令)就家于歙,卒葬歙东七里吴清山(现吴三铺吴山)建有墓祠,合葬的还有三十三世澈公夫妇等五人。
墓祠已遭破坏,现改建为吴山铺小学。
墓前练江(上游为绩溪扬之水)从北向南偏西流过。
从三十六世以后汪氏基本以歙州基地发展,所以道献公被称为新安始祖。
举公字鹏远,宋孝武大明间为军司马,又一说南齐明帝为军司马(相当于兵部尚书,或大将军手下主管军政要务的军官),人称司马公,也有人称司马齐人的,一场大病后勇退不仕,于乡间乐善好施,后举家迁绩溪登源洞汪村,九十八岁卒。
司马公墓有两处,一处在登源洞汪村,汪华的“忠烈庙”后,墓前有“司马公祠”,“司马公祠”目前尚在。
另一处在登源岭前白杨坑,土名叫高车村、石榴村附近,墓道两边有石人石马,现已无存。
叔举公之后汪氏在登源洞有较快增长,四十四世及其子女都是在这儿出生长大的。
汪华之后汪氏人口急速增长,成为汪氏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唐初由于汪氏政治上的地位加上人口急速地增加,唐开元五年丁已族望敕中汪氏被封为十大柱姓之一(同时还封了十六大木梁姓)。
三、汪华其人其墓 汪华原名汪世华,因避题李世明的世字改名为汪华。
其祖父勋明陈武帝时为会稽令,后历任两朝,陈元帝时因功被封戴国公。
父僧莹于陈文帝天嘉元年袭封戴国公,为海阳令。
汪华出生于陈至德四年正月十七日(公元586年)。
汪华青少年时代就好习武,以勇侠著,其叔父常教以兵法。
故汪华成年后具有统帅兵马作战能力。
隋末大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汪华顺应民意揭竿而起,很快聚集十多万众,并占领歙、杭、宣、睦、婺、饶六州,自称吴王,从此六州人民免受了很多战乱之苦。
唐王逐渐统一中原后,汪华于唐武德四年九月归顺唐王。
因保卫六州有功,唐高祖于武德四年封汪华越国公,食邑三千户。
后在长安任典宿卫二十余年,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伐辽时被诏为九宫留守(房玄龄为正)。
三年三月(公元649年)卒于长安。
死后灵柩于永徽三年(652年)由家人运回徽州葬于城北七里云岚山下,墓前建有墓祠,并在歙城乌聊山建忠烈庙,庙中供有高祖授越国公圭;皇朝榜文一;铜印之一;玉束带二等庙之镇宝。
现庙已经没有踪影,庙中之许多珍贵文物也不知流向何方。
除此之外在汪华出生地登源洞建有规模宏大的“忠烈庙”,徽州地区各县都建有“忠烈庙”。
凡有汪氏后裔的村落都建有宗祠与宗庙,宗庙供着汪华及其子的塑像,每年定期(一般春节期间)迎接到宗祠进行祭祀活动(宗祠中还供着族人按辈分摆放的灵位牌,对族人的最大处罚是不准其灵位牌存放在宗祠中,族人也把这看作很神圣的事,这也成了约束族人不敢做坏事的紧箍圈,这是徽州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有不少非汪姓的村落也建有供着汪华及其儿子的塑像,并每年进行祭祀活动。
宋朝皇帝宋徽宗、宋孝宗、宋宁宗、宋理宗、宋恭宗不断下昭追封汪华为各种名目的王,九个儿子也不断被追封为候、公,德祜元年四月元顺帝也封汪华为昭忠广仁武烈英显王,到了明朝汪华又被追封为越国汪公之神,后人称汪华...
解放后,为什么把婺源划给江西,到现在称婺源人为老表,他们就会蹦...
我找到原因了,是因为婺源是徽州人,不是你们江西,当然称他们考表,会不高兴。
婺源必须返“徽”,理由有五: 一、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析休宁和乐平一部分始设“婺源”,一千二百多年,婺源一直属徽州之域。
无论其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风情、村落建筑风貌、语言习惯,都属于徽州地域文化圈。
二、宋代婺源朱熹集儒学大成而成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而徽州新安理学由朱熹发端,构成徽州文化理性内核,婺源是徽州“东南邹鲁”所在,徽州文化的内在肌理,文脉相连,不可分割。
三、上世纪三十年代,蒋介石为“剿共”政治需要,强行将婺源划入江西,立即遭到了婺源和徽人上下一致的激烈反对,酿成了持续十年之久的“婺源回皖运动”,声势浩大、影响深广,婺源百姓呼喊“宁当徽州鬼,不做江西人”,表达了强烈的徽州文化认同、乡土认同、社会认同,后来慑于不可违逆的强大民心民意,国民党政府也只得仍将婺源划回徽州。
至于1949年后六十年婺源仍归江西,纯粹是偶然因素造成。
当年蒋介石将婺源强行划归江西的“理由”已不复存在,现在我们更没有必要再延续蒋介石的蛮横决断。
在国人日益重视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的今天,正本清源、实现“婺源返徽”,了却徽州文化团圆的百姓心愿,正是顺理成章,顺适民心。
结束这种行政区划的历史瞎折腾,是执政为民,善莫大焉。
四、婺源地处徽州丛奥,徽州文化生态遗存丰富而相对保护较好。
2008年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的设立,60年来首次由国家明确婺源属于文化徽州的整体一部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徽州百姓民心民意的顺应和尊重。
为了有效实行对徽州文化生态空间的保护,便于统一筹划,统一实施对徽州文化物态、非物态遗存以及环境空间的保护开发利用,必须打破行政划障碍,形成合力,最终实现婺源返徽。
五、婺源到上饶,以前公路车程要六七个小时;婺源到屯溪高速车程目前仅需半个小时,从几十年的行政成本无端耗费统计来看,婺源返徽也是较合理的行政决策。
总之, “徽州”复名,绩婺返徽,是几十年来广大百姓强烈表达的不可违逆的民心民意,也最符合国家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的文化发展战略安排,所有地方利益的考虑都应该服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大局,为了实现陶行知夫子“对全徽州来一个通盘的筹划”之宏愿,保护“徽州万年不拔之基”,我们所有徽州同道需要同心协力,不懈争取。
请问各位,我儿子叫陈志臻名字可好
古银杏长廊位于长兴县西部小浦镇八都岕十里古银杏长廊内,为我县三大古生态奇观之一,被誉为"世界银杏的故乡",3万余株原生银杏树遍布十余公里,构成了罕见的生态奇观。
其间地势平缓,依山傍水,古银杏、竹林、青梅树、有机茶树等珍稀物种配置丰富。
八都岕,因汉光武帝刘秀为太子时,八躲追兵而得名。
介岕内青山排挞,大涧中流,12.5公里长的银杏林成为一道以"原、野、奇"为特色的风景线。
人们称誉"走遍天下景,难见银杏林"。
因为外地把银杏作为"圣树"、"风水树",几株立于庙堂或村头。
银杏六奇 一奇:银杏是"活化石"。
中科院化石专家在考察"长兴灰岩"时,将2亿多年前的"银杏化石"拿来同现在的长兴银杏比较,竟毫无变异,证明银杏"活化石"的美誉名不虚传。
银杏树因其种形似杏而核色白如银而得名,属雌雄异株的裸子植物,远在2亿7千多万年地球上就有银杏,因此就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
有诗赞道:"大树龙盘会诸候,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
二奇:长兴是世界银杏故乡。
中外地质古生物专家考察,地球在25亿年间共6次生物大绝灭。
其中3百万年的新生代第四系(纪)冰川时期银杏濒于绝灭。
全世界只在天目山余脉长兴等地保存下来,后传遍全国。
宋朝传入日本,再由日本传欧洲。
由欧洲传美洲。
1996年1月13日,《中国时报》(英文版)以《不怕冰川的银杏》为正题、《从长兴传遍世界》为副题进行报道,后被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刊转载。
据国际地质古生物协会认同此点。
所以,我们长兴县银杏为"县树",称赞它"寿、富、奇、神"的特点。
三奇:是长兴银杏同三个皇帝有关。
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做太子逃难时,曾在八都岕内烤食银杏充饥,后有人诗赞曰:"深灰浅火略相遇,小苦微甘韵最高,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长兴人陈霸先当了皇帝后,在帝乡下箬寺手种一株银杏,并到八都岕(丝沉潭来钓龙鱼;据已故的《中国银杏志》编委、长兴的林业老前辈吴大应考证,银杏,长兴人原叫白果,宋时长兴银杏进贡,皇帝见形似小杏,而核色,钦赐银杏之名。
北宋皇帝的龙椅,由天下12块银杏木板材做成。
长兴银杏木质细密,做为坐的椅面。
四奇:是八都岕"三极"都是国内极品。
岕内植物群落"三层楼",远远望去高的银杏大树,银杏树下梅树成林,梅树下是绿簇簇的茶丝。
这是典型的八都岕三极:白的银杏,质冠全国。
黑的乌梅,药中圣品;绿的紫笋茶,北京农博会金奖获得者。
唐代《茶经》作者陆羽,到八都岕考察过茶叶,明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到八都岕"考察过乌梅,吴承恩游八都岕青风洞后作为写作《西游记》黑风洞的素材。
近代吴昌硕大师为银杏长廊的观音庵题"成世一寺"匾。
五奇:是长兴银杏独特的药物和保健作用。
日本客商多次对我国12个银杏主产区的银杏进行化验,发现长兴银杏中的五碳多糖精氨酸、麦脂固醇、蛋白质等5种营养成份明显高出,所以长兴银杏对外贸易是"头牌",复旦大学分析测试中心ESR检测,长兴百年以上银杏树的银杏,还测出0.06ug/g锗,18ug/g硒,为其他产区银杏所没有,因此有独特的提高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抗衰老的功能。
银杏成林后能释放一种氢,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从而起到抗癌作用。
八都岕从没有肝癌病人,70多岁老人脸上少老人斑。
长兴人深知银杏对心脑血管、咳喘、美容的功效,人人爱吃银杏。
有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长兴陈朝出了景皇后、钱贵妃,张贵妃,唐朝出了徐惠妃、沈妃,她们生长在长兴,从小就吃银杏,所以美丽动人选妃进宫。
六奇:银杏是摇钱树。
八都岕所在小浦镇建成了"万亩银杏镇",其中挂果树5千亩,半产林达3500亩,常年产银杏360吨,八都岕内10个行政村人均收入近千元。
"银杏长廊"内,100年以上古银杏2348株,300年以上有376株,500年以上11株。
其中一株"怀中抱子"的银杏奇树,有1200多年树龄每年还产100多斤银杏。
此外,长兴的"银杏盆景"独具风骚,曾在全国获奖。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历史问题:陈霸先是怎样建立陈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