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茜 图/唐伟青
说起张兰,在古玩收藏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中国古玩名镇,张兰的古玩市场早已闯出了名堂。身为收藏界外行人的我,对张兰也早有耳闻,心想,那一定是一个遍地皆“黄金”、处处是宝贝的地方。不久前,一次采访的机缘,满足了我探访这座古玩第一镇的愿望。
初识张兰
对于一个初到张兰的人,这里的各式古玩仿若时光机器,可以带你上演一出现实版的“穿越剧”。穿越到哪里?那要看你“历史学”的功底了。
一进入张兰镇区,就感受到了这里浓郁的商业气息,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汽车机器,几条主要街道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大大小小千余家店铺,衣食住行,店铺种类十分齐全。
和我想象中一样,张兰的沿街店铺建筑吸取了中国古建筑式样,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红底白字的仿古广告牌,黑底金字的木质仿古牌匾,古色古香。而各家古玩店铺内,也大多摒弃了现代化的装饰,供顾客坐的太师椅、长板凳,陈列古玩的木质展示柜,乃至自家常用的烟灰缸,都是古色古香,与各式古玩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由于是星期五,正逢张兰古玩市场开市的日子,店铺、地摊都在展示着自己的宝贝,吆喝着吸引淘宝者前来驻足,街巷上,到处都是或站着、或蹲着,正在讨价还价的买卖双方。张兰的古玩品类众多,瓷器、木器、玉器、书本、邮票、钱币……样样俱全,各店家既有自己的主营项目,又兼营其它种类,所以,千万别小看了这些蹲在地上、衣着朴素的古玩商们,那些随意摊铺在地毡上的小摆件中,很可能就有价值不菲的古玩珍品。
穿梭在这样的古玩世界里,你怎么会没有穿越时空的感觉呢。明清时期的瓷器、民国时的海报、建国后的邮票、像章,文革遗品……这些各个时代的器物俨然就是一部部时光机器,带你穿越古今,一瞬间就能沉浸在某个时光片段中,开始揣测物件的主人,它可是落魄书生典当的心爱之物?胭脂盒的女主人又曾喜欢过什么样的钗裙首饰呢?
这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据几位店家介绍,每到收藏品交流会时,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便会聚集到张兰,进行买卖交易,场面颇为壮观。店家郝师傅自豪地说:“前不久我们这里刚刚举行了秋季交流会,那个时候来的人更多,满街满巷都是古玩摊位,人山人海,甚至还有外国人来淘宝。”得知自己错过了古玩交流会这么盛大的活动,同行的几人遗憾不已,纷纷约定明年的秋季交流会千万不可错过张兰。秋季交流会之所以在全国收藏界都深具号召力,和政府的扶持力度分不开。在一份资料中,记者看到了一份2007收藏品交流会的宣传单,上面红色的一行字格外引人瞩目:“特别通知:报到不收会务费,摆摊不交摊位费”,这个规定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几年尝试下来,非但没有减少交流会带来的经济收入,反而因为大批参会人员的到来,刺激了当地旅游、住宿、餐饮各业的发展,激活了农村经济。只凭这一点,张兰人的聪明可见一斑。
2000年,张兰村委尝试性地建起了第一个拥有50间商铺的古玩市场,当年便红火了起来;2001年村里便又紧邻着建成同样大小的第二个市场,并成功举办了张兰镇第一届全国收藏品秋季交流会。2008年,张兰村民郭建胜又建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古玩城,并成功举办了张兰镇第一届全国收藏品春季交流会……至今,十余年过去了,张兰民间工艺品收藏交流会的会期已由三天扩大到了一周时间,辐射范围也扩大到了中国的整个北方,交流会期间临时摊位多达5000个,与会人员超过10万人次,每天都是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成了比春节还热闹的当地节市。
张兰人武光辉在张兰做古玩生意30余年了,他说:“每到交流会时,张兰便格外热闹,全国各地还有外国的藏友蜂拥而至,还有媒体记者也前来采访报道。”作为改革开放后,张兰古玩第二代从业者及曾经的古玩一市场管理者,武光辉就经常被采访:“最多的时候有40多个记者采访我。”
古玩市场的建立,如同“家有梧桐招凤凰”,吸引了众多古玩客商。前来摆地摊的有本地人,也有周边乡镇和县市的;外地来买货的以京津的居多,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西藏、海南的也有。据不完全统计,张兰镇每年古玩业成交额在20亿元以上。
件件都是店主的宝贝
可别小瞧这些地摊
价值不菲的一对宝瓶
探寻张兰
历史、人文的积淀;蕴藏丰厚的宝藏;“囤得千日货,自有赚钱时”的民间心理传统,积聚出了张兰古玩名镇的资本。
众所周知,山西省文物古迹众多,可为什么却是一个小小的张兰旋转出一个深具影响力的古玩市场?此地的民间收藏之风又始出何处?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并随机采访了几位张兰人。
说到张兰镇的历史文化,让他们颇为自豪的一段就是关于唐太宗的传说,张兰镇党政办主任宋团庆向我们介绍说:“张兰古镇历史悠久,唐代时,原本叫做张南堡。在《唐书》中还有‘太宗败宋金刚于介休,追数里,至张南堡’的记载,说明是在此收服良将尉迟恭的。但由于‘南’和‘兰’发音相近,久而久之,便叫做‘张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逃长安,路经张兰镇时曾在西街曹姓宅院留住。傅山先生也曾多次莅临张兰镇,并留下不少典故及诸多墨宝。张兰镇还曾作为消灭阎锡山‘亲训师’的主战场被写入新中国解放战争史。可见张兰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一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此外,张兰镇与平遥古城、祁县乔家大院等晋商大宅相邻,“人人爱好古玩,家家经营古玩”的风气养成颇受晋商发展的影响。明清时期晋商财富雄视全国,商号遍布天下,许多奇珍异宝纷纷流入他们的豪宅,有的晋商家族还开设古玩店、字画店,把收藏古玩当成一种投资、一种风气。当时,为了迎合周边商贾大户、富户的需求,张兰这块宝地,一度成为商贾云集的收藏大镇,已有“小北京”之誉。
同时,在当地的风俗习惯中,“古玩秀”是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张兰村民介绍说:“古时,每到过年过节,很多地方都会垒旺火、架排楼、搭彩台,扭起秧歌、耍龙灯,在我们这也不例外,但最特别的是各家彩台上摆放的是古玩、字画等艺术品,寓意吉祥、富有、高雅、财源广进。张兰人几乎家家藏宝、户户玩古。自古便有男人外出找‘宝’,女人在家卖‘货’、‘童叟妇孺皆识宝’的美誉。”
战争年代,张兰人也不忘收集那个时期的油印品、干粮袋、绑腿带、粮米票、账单、书籍等;即便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收藏风已入骨入髓的张兰人大多偷偷地将旧砖木石雕、古玩字画、连环画册等藏掖了起来;城镇化改造,张兰人又将别人遗弃的旧家具、旧书本、旧书画当宝贝进行收存,他们不以捡“破烂”为耻,反以“囤得千日货,自有赚钱时”的祖训为荣……岁月流逝,日积月累,张兰人就这样囤积了丰厚的藏品。
上世纪50年代初,张兰村里设了古玩收购点,专为山西省古玩商店和北京供货。村里人起初拿自家东西卖,后来便去周边村子收,日子一久渐渐看出了门道,学会了认年份、辨贵贱,再收到东西,就自己到北京琉璃厂去销售。慢慢地,整个收藏界都知道有个古镇叫张兰,张兰的古玩不得了。再往后,随着改革开放,张兰的民间古玩市场逐步成型了。
热闹的张兰古镇
展望张兰
盛世收藏热,是国家昌盛富强的一个象征,当收藏不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时,张兰古玩市场,请千万不要浪费你的独特资源。
众多古玩汇聚的张兰俨然是一处收藏家的“文化驿站”,一处天然的文化博物馆。张兰古玩市场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收藏业的发展。而在一次次古玩交易的背后,体现的则是一种文化现象,古玩交易使张兰人从泥腿子变成了行家,古玩交易提升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收入,更有文化品位的提升,家家藏宝、户户玩古、人人识宝,张口便能对各类古玩点评一二的张兰人,比普通村民多了一分文化涵养与自信。
张兰人闫师傅从事古玩收藏交易已有30多年了,他对古玩的了解与认识,也是从古玩收购点开始的。谈及收藏心得,他说:“我们张兰人都是靠自己摸索的,见得多了,自然有了经验。小时候,经常到收购点转转,自然产生了兴趣。古玩收藏是一门集知识、技巧、运气的活计,要想收到宝贝,除了捡漏外,还得有深厚的功力。”
现在,这份功力开始受到挑战。
电视鉴宝节目的层出不穷在普及古玩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持宝人对古玩价位的心理预期。不少古玩经营者向记者抱怨说:“过去收古玩比现在好收,但卖不起价钱来,现在,古玩收藏交易越来越火,价钱提上去了,但很难收到好东西。”
受到挑战的还有市场运作方式与能力问题。张兰现有的4个古玩市场中店铺合计400家,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交易场地28000平方米,古玩从业人员多达3000余人,加上周边乡镇和县市的从业人员可达5000人以上。但其古玩的出售渠道,主要还是集中在古玩掮客身上,也就是俗称的“二道贩子”。张兰人长期以来充当的只是一级批发商的角色。大量的古玩被运往北京、浙江、河南等地二次消化,在那里再高价卖给真正的收藏爱好者。同时,经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小规模运作不抱团的问题也渐渐显露出弊端。
如何破题发展,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真正将古玩业做成能量巨大的文化产业,成为当地政府的首要责任。
据介绍,张兰镇为打破这种规模不高、处于市场链条初级阶段的古玩市场现状,已开始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一个集鉴定、拍卖、交易、培训、餐饮、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古玩城。该古玩城投资1.5亿,占地60亩,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建成后不仅会配备交易中心、鉴宝厅、博物馆、星级宾馆等硬件设施与场所,同时还会为其注入文化因子,以期改变目前这种低端初级市场的状况,全面提升张兰古玩业的档次、品位和专业水准,使该行业由无序自由发展走向有序化、规范化经营。例如将培育、聘请和引进具备执业资格的经纪人、鉴定专家;组织开展古玩拍卖、收藏讲座、现场鉴宝等收藏活动;开展古玩研究论坛,开展市场管理、营销管理培训,聘请知名学者、专家讲授指导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张兰‘古玩第一镇’的名号实至名归。”宋团庆这样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张兰 斑斓在现代文明中的古玩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