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众来说,感兴趣的都是一些很浅显的东西,如一些简单的风水摆设,或是一些如何改运的小办法,是最受欢迎的。
然而这些东西,从专业角度上来看,太多虚假夸张的东西,实在是不堪入目啊。
比如有人教人催财,就是往财位上直接放个鱼缸,说水能聚财,而且鱼缸是水库,鱼在里面动,水是活水,这样招财效果会比较明显。
然而,有人这样一做了后,要么是没什么作用,要么是反而破财,真正能因此而招财的仅仅是少数。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世上的事哪里有那么简单的,即使是安放一个鱼缸也是要讲时间与方位的。
如果要不讲时间与方位,那么就必须是自然的。
家中任何一个摆设,都有其风水效应,然而一般的摆设,是任其自然的,因为这样的摆放,它总会与人的命理相同步,气场总是与人相合的。
然而如果是受外界影响,刻意去摆放什么东西,那么它起到的风水效应,属于是附加的,于是会产生某一方面的催进作用,而催进并不总是好的。
换句话说,如果安放的鱼缸是本来就想要的,并且按自己的心意去放,那么它只会与命理相同步,起到本来的效应。
然而如果想改变现状,那么此时去放置到并非是自己虽是认同,但并非本来自然心意的地方,这就会产生明显不同的风水效应了,那么它就会施加命理之外的影响。
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有时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宅内那么多东西,独独只有一部分能够产生风水效应。
这就是命理与风水的关系。
那么在道教中有什么特殊的看法?
在这里道教更会考虑一个叫“承负”的机制,这个“承负”的奥秘是非常多的,很多人认为它简单,其实是因为他们的脑子简单。
承负机制,在风水中的一个影响,首先是在体现在大范围的概念内,比如祖先积下了有益的部分,那么后世子孙就能够享受余荫,然而如果子孙奢侈浪费,最后就会透支,于是又成了负,这样就会给后世子孙带来害处。
在印度的轮回理论中,只关注自身,因为在种姓制度中,种姓是天然而来的,即一个人世世代代的子孙是否应该有地位过得好,是注定了的。
中国有极大的不同,中国自古庶人与士族之间有极大的区别,然而庶人是可以通过立下功绩而上升到士族阶层的,更重要的是,在自古法律方面,虽然有"刑不上大夫”之说,然而犯罪的一样跑不掉。
印度完全不同,如婆罗门贵族阶层,犯罪是没事的,没有什么祸及子孙的说法,所以转世轮回体系中的业报思想主要是针对个人。
而在中国有纵向的祖上与子孙的一脉影响,在印度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也是转世轮回的体系所无法涵盖的。
所以风水只能用承负来解。
在小的方面,这个承负体现在一得一失之上,如一个人努力学习,发奋上进,这就是得,而这种得,后面就会转化成相应的现实利益福报。
有人会说了,有人考了大学读了研究生不一样找不到工作。
这个很简单,那是因为不够优秀,找不到工作的大部分都是成绩不好的,大学成绩足够好的,有几个没找到工作的?
有人又会说了,那还有读北大去卖猪肉的,这个怎么解释?
思维不要那么浅,读了北大再卖猪肉,很容易就被新闻报导火了,火了就有名气,生意自然源源不断,于是就会有钱,有钱了就能开公司办企业做集团。
这些源于什么,自然是源于前面的认真读书的“得”。
而关于得失之间,古人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的时候,并非你失去了什么,就是不好的。
承负的奥秘同样是在这里体现,有时候,你不去消耗一些应该享受的东西,它是会为你积下福的,以后便能够去承。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现代经济有说法认为,钱财流通越频繁,经济活动就越繁荣。
然而,从承负的观念来看,我们显然可以推断出,如果一个经济活动的繁荣是建立在浪费的基础上的,那么必然会出现问题。
因为浪费是消耗,当成了一种习惯后,消耗尽了本来有的,会继续透支下去,结果会导致负面效果。
只有物尽其用,才是真的好。
风水上也是一样的,一个宅子有自己的气运,人宅相偕是最好的,适当催动一些风水,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去拼命透支气运的话,结果会导致负面作用。
有很多官员请风水师为自己催官运,结果是一下子兴旺了,最终结果是下马坐牢了。这是因为官员不好好干实事,做实绩,而是一天到晚跑去找风水师给自己催官运,这种事情显然是不对的,一开始的目的便错了,这个纯粹是一昧追求更高的权力,且不说这本身有就可能超过了自身命理的负担,并且更为严重的是贪污腐败,在外包养情妇等,这些所获取的利益都是建立在伤害别人的利益基础上的,对气运的损耗最为巨大,这种情况虽是易发,当然也是易败。
所以,凡事一定要拿捏火候,过犹不及。
问题于是便来了,如何才能做到风水上的物尽其用,然而又不会出现透支?
这个需要两个基础条件,一是对命理上的一个把握,一个是对风水的足够认知,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容易,所以专业的事还是得找专业的人来做。
那么一些简单的风水调整,是否可以自己进行?答案是可以的。
前面已经说过了,要保证这种调整不出意外,那么首先应该是你自己主动需要的,而并非是看到人如何如何之外,而产生的一种被动念头。
比如说,如果别人告诉你,家里放了个鱼缸财运好了,你也去想安一个并且还要自己安,那可能产生你并不想要的结果。
但是,如果是某一天,你心血来潮,觉得家里应该添个鱼缸吧,同时又去看了一些风水知识,发现还可以安放在财位,而家里财位放着也很协调,于是正好,这样便没有问题。因为你命理好时,它就会在好的地方,不好的时,它就会在不好的地方,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超越命理之外对你产生意外影响。
人总是害怕无意犯错,实际上大多数错误都是有意的,无意犯的只是很少一部分,风水上的事也是这个道理。
道家创始人是谁?
谢邀,提起道教,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老子,但老子并不是道教的创始人,下面我们聊聊道教的创立。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基础上,沿用神仙方术、黄老思想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大致产生于东汉中叶,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两大派系。
五斗米道是天师道的前身,其创建者是张陵。江苏省丰县人,精通五经。于141年,创作了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了“五斗米道”。因为入道者必须缴纳五斗米作为酬谢,所以被被称为“五斗米道”。
后来五斗米道势力在汉中发展迅猛,声势浩大,但是黄巾起义失败后,领导人被杀,后来由张陵的孙子张鲁领导,五斗米道势力达到了鼎盛。
几乎在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同时,在河北一带民间也有个人在传道,他就是张角,两人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不过结局却不同。
张角利用《太平经》中的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创立了一支庞大的宗教组织,以此为基础发动了黄巾起义,由于起义仓促,教徒又没有经过训练,没过多久张角就死了,太平道就这样渐渐散亡。
黄巾起义利用道教组织发动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标志着道教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可见道教并非是单一某个人创立,它是政治斗争的产物!
孙悟空是道家的还是佛家的?
鲁迅把《西游记》列为“神魔小说”,也就是说,书中的正面人物,是满天神佛,反面人物是遍地妖怪。
在正面人物中,“三教同源”,儒释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存在信仰的鸿沟或宗教纷争。事实呢?
大唐朝廷中的大儒极力反佛(第八回),道教神仙里面,连一个仙童都认为他们和佛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而孙悟空皈依佛门之后,因人参果到蓬莱向寿星求助也曾被他揶揄……
凡此种种,道与佛之争,或明或暗,都是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这么一来,再审视孙悟空的信仰问题,就很有必要了。
取经团队人员构成中,唐僧是奉皇命踏上西行之路的。
他本是如来第二大弟子,因言获罪下放到人间挂职以备重用,所以他自始至终都是佛门弟子。
而保护他的四位徒众,八戒、沙僧、白龙马,都曾经是道教天庭内的既得利益者,犯错后被逐出天庭,弃道皈佛,保护唐僧取经,是他们回归的必要条件。
只有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是绝对的草根出身,在天上也闹过革命,本应是最彻底的造反者才对。
只是,他被如来拿住并压在五行山下之后,痛定思痛,知道根本斗不过他们,投降才有活路,这才有了后来的取经之行。
按理来说,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本来应该像一张白纸没什么信仰的。
其实不然,我们看第一回,当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泉中,发现可供群猴居住的洞天福地之后,猴子们一个个只顾着抢盆夺碗,占灶争床,这时:
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这情节大家都熟,只是有几个人注意到,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怎么一开口就说出如此文绉绉的话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原是孔子的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原文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的意思,人失去了诚信,就像车没有了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活销,寸步难行。
石猴就是以此来提醒其他猴子,要守信用,拜他为王。此话一出,众猴听说,即拱伏无状,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此“千岁大王”,又是儒家东东,天子称万岁,分封诸王只能称千岁。
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皆权倾朝野,也只敢称“九千岁”,不敢僭越称“万岁”。
称王之后,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
注意这个“分派了君臣佐使”,也是儒家君君臣臣那一套。
如此看来,石猴脱口而出就是《论语》,生下来就懂三纲五常,这些都足以证明:他天生自带儒家思想。
但这个天生的儒家信徒,偏偏粉上道家那一套。
当他为了学长生不老术,听从通背猿猴的话离开花果山寻仙访道,到了灵台方寸山时,一听到樵夫唱歌,歌中有“静坐讲《黄庭》”句,他立马就说:“《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
《黄庭》,即道教《黄庭经》,该经为上清派重要经典,全真教功课之一。
这只能说明,石猴在寻仙访道的八九年时间里,关注的全是道家学说,否则,他怎么可能一听歌词中有“黄庭”二字,便知道是“道德真言”?
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是西游里面最神秘的角色,很多人为他到底是佛是道掐个不停。
前面说过,“菩提”一名源于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须菩提”,号称“解空第一”。
但在《西游记》里面,菩提本人及手下仙童,却全是道家装束。他的讲义,杂七杂八什么都有,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他想教给孙悟空的术门之道、动门之道,是道家功夫;而流门之道,则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只有静门之道才是佛家参禅打坐的功夫。
所以,孙悟空拜菩提为师,基本上,也算是入了道家。
后来,被太白金星忽悠上天,当上弼马温,孙悟空算是正式归了道。
但他跟道派的蜜月期很短,在天宫无理取闹之后,被如来掌控并镇压,见识了佛家法力的可怕,六百年痛定思痛,为了重获自由,在观音面前发誓,这才皈依佛门。
入佛之后,孙悟空的信仰是否就坚定了呢?
也不是,且看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孙悟空跟唐僧正式踏上取经路没多久,走到观音院,进了山门,唐僧诚心便去打鼓,孙悟空就去撞钟,“祝拜已比,那和尚住了鼓,行者还只管撞钟不歇”。
这时有和尚问他怎么撞这么久,看他怎么说:悟空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这虽是玩笑话,也透露出孙悟空的潜意识,并不是真心皈依,只是迫于无奈罢了。
第十九回,收猪八戒那一节,孙悟空第二次杀上老猪的云栈洞,在向他吹了一通大闹天宫的牛逼之后,老猪问他:“你这猴子,我记得你闹天宫时,家住在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里,到如今久不闻名,你怎么来到这里上门子欺我?莫敢是我老丈人去那里请你来的?”
且看孙怎么回答:“你丈人不曾去请我。因是老孙改邪归正,弃道从僧,保护一个东土大唐驾下御弟,叫做三藏法师,往西天拜佛求经……”注意这“弃道从僧”四字,这可是孙悟空自己说的,如果佛道一家亲,何来的“弃”和“从”?
当然,孙悟空之弃道从佛,倒是不需要公开发表什么“退道”宣言,啥手续都不用办。
利益驱动下,佛道在很多时候总是联手对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以曾经的道家弟子身份转成佛教徒,还是会遭人诟病的。
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孙毁坏了五庄观的人参果树,无奈到蓬莱仙境求仙翁活树,碰到老寿星时,寿星一开口就是毒舌:“我闻大圣弃道从释,脱性命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遂日奔波山路,那些儿得闲,却来耍子?”
请注意这个弃道从释,寿星还算厚道老头,话没说绝,但言语之中,不乏揶揄之意。到了第九十回,孙被九头狮子打得上东极妙岩宫找太乙天尊帮忙——
行者朝上施礼,天尊答礼道:“大圣,这几年不见,前闻得你弃道归佛,保唐僧西天取经,想是功行完了?”
从这些明知故问不难看出,这位号称敢大闹天宫的前反动分子,为了脱性命而弃道从释,已成为仙道之间的笑话了。
综上所述,孙悟空的信仰堪称混乱,儒、道、释三教缠夹不清,这一点倒跟《三国演义》里面的三姓家奴吕布有的共通之处,都是有奶便是娘。
所以,说孙悟空是儒教弃儿、道教叛徒、佛教鹰犬,虽有点夸张,也不完全是抹黑。
毕竟,他再怎么神通广大,在天庭或西天眼里,也就一草根妖猴,为利益或活命而站队,也在可理解范围之内。
千百年来,在这个问题面前,很多东土百姓都是这样,哪家能保佑我我就信哪家,用一个词来概括,便叫做“宗教实用主义”。
多年以前,毒舌李敖写过一篇评三毛的文章,虽失之刻毒,但提到三毛的信仰问题,却很有代表性:“你真的信三毛是基督徒吗?她在关庙下跪求签,这是那一门子的基督徒呢?她迷信星相命运之学,这又是那一门子的基督徒呢……”
想想,你身边是不是不乏这样的“宗教实用主义者”?
道家是出自哲学吗?
哲学来自先辈的思想理论。这其中,自然包括中华民族的巜道德经》《庄子》等诸多大家的理论。哲学不过是后人为了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专门分立的学科。
在提这个问题时,你是否明白:
你在研究哲学;而非哲学在读你!拿这个阴阳球,先回家面壁吧!
道家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有何依据?
唯物和唯心这两个概念在历史上并没当作哲学的基本概念,它们是在现代才扑天盖地用起来的。它们的这种广泛运用,在我们的常识看来是个根本态度的问题,其实是为了哲学上尖锐斗争的需要。或者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设计出的概念。正如卑鄙和狡诈是为了把自已置于道德高点上样,隐忍和韬略也可以同样形客那些富于心机的行为。
我认为在哲学上天天讨论唯物和唯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其实唯物和唯心本身就是个永远辩不明的问题,那些天天谈自己是唯物的人,最终还是回到唯心去,而被说成唯心的,如果仔细分折倒更象是唯物主义的。
哲学在历史上更多是讨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方式,所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更应该是它的基本概念。现象,概念,观念,范畴才是描述哲学的基本用语。
《道德经》的哲学智慧确实高明,但不要神秘化,西方同时期亚里士多德并设比它差。它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但神秘化它其实是在庸俗化它,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并不是它的哲学辩析,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普罗大众并不太懂它的哲学辩析,它也没比西方思想高明到那里去。
思想并不是因为精妙正确而伟大并传承下来,而是有人实践而伟大并传承下来。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并不是巜道德经》,而是四书,而且不是普遍认为的四书里那些刻板的教条,而是四书里传递的生活态度,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才是中华文化的根。
《道德经》很多都是人生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并不是一定要读它才会懂得,认真踏实地生活自然是会懂得。很多人写诗不都透露着这种智慧吗?四书的教条也不是一定要读它才会懂得,比如孝敬父母,一个有良心的人都会做到,并不是要读了四书才会做到。
所以讨论《道德经》的唯物和唯心根本没意义。要讨论和认清的是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如果《西游记》是道家发生故事会怎样?
道有道经,佛有佛藏。
道经讲求参悟:顺应自然,了解自然,参详自然,使用自然;讲求道法自然,顺天地人和。其实这本就是我们当今人类在做的,我们探索宇宙,专研科技,完善医学,这就是自然就是道! 佛经讲求如来,如果你奉献就有未来,或者如果来世等等,诸如此类解释很多,总之就是寄托,精神寄托。比如你做错了事,想悔过但是现实的法律不会宽恕你,你为了心理过得去就念“阿弥陀佛,对不起啊,别怪我,我其实……”一大堆理由,其实是宽慰自己。
这就是两种教的区别。
我们的主题是西游记,我继续回答问题,以上是区别,这对我接下来要说的话有很重要的作用。先来说佛版西游记,上面我说过,佛教是寄托,就是信徒,就是让你崇拜,让你信奉,让你弃恶从善改邪归正,其实是教导你规矩,要你有所惧怕,西游记中取经的每一位都是如此。比如唐僧,受唐王之命,如来所赐,必须去取经;悟空被压五指山,寓意如来想得此人,受观音点化,去取经;八戒,是奉玉帝之命去取经,取经可以回天庭,不去就是妖怪,换你你也得去;老沙和八戒一样,只是比八戒惨,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又没后台,所以取经路上都是老好人,因为他只想自己平安。如果是道家,就不会有西游记,道家讲究悟性,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每个人生的道,不会有悟明白的道让你去取,取来也不是你得道,所以故事不会发生在道家。因为道家讲求自行体会,创新创造,要在你的精神层面鼓励你多思考多创造,一代更比一代强。例如老子,一朝感悟,骑牛一去,留下道德经传世千载;刘伯温参悟天地阴阳,勘破天机,为大明得江山,躲过朱元璋杀臣;张三丰功参造化创太极。哪个人的路是相同的?再简单的说,道家鼓励我们积极面对,勇于突破创新;佛教给予我们心灵寄托,软弱的时候有个心灵宽慰。
我非道家也非佛教,客观讲,我受中华特有的文化底蕴熏陶,对二者都不排斥,只是应该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方为大能者。
如何评价法家、道家、儒家、墨家的中心思想?
寥寥说几句。印象中,这四家的特征是:法严、道超、儒教、墨爱。
法家追求法令的覆盖面以及执行的严厉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道家则超然俗世之外,求与天地同,寄情于山水之间,自然而然,修心修仙。
儒家则是以道德教化为己任,求一太平盛世,在俗世之中又高于俗世。
墨家的"兼爱"则视天下苍生为己出,尚侠义,扶危助困,反对战争。
谢谢邀请!
多谢关注!
这是那一朝的钱币?
朝鲜通宝,朝鲜古代钱币之一。
高丽王朝将军李成桂于1393年废王自立,改国号“朝鲜”,并分两期铸造朝鲜通宝。前期为世宗李祹五至七年(1423—1425年)所铸真书 小平钱,时值明永乐年间。“朝鲜通宝”四字雄浑朴茂,笔画清晰,直读,光背无文。此钱径约2.4厘米,重3.2~4克,制作精好,版式亦多,因规格相近而无大变异,传世多见此种真书钱。此类钱每枚市场价约100至200元。
后期为仁祖李倧十一年(1633年,明崇祯六年)所铸隶书钱。此钱铜色黄褐,文字不甚规整,笔画粗细不一,钱体大小不等,更有阔缘、窄缘、官铸、民铸之分。品类颇多,精粗互见。但隶书钱存世却少,欲求甚难。另有当十大钱,径4.5厘米、重近30克,世更希罕。此类钱市场价每枚约50至100元。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从道家坦切的理解命理与风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