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督师袁崇焕是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学者之一的朱舜水,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里,直呼袁崇焕为“卖国贼”。
明末名士徐石麒也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
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也记,袁崇焕为了与后金成功议和就“杀毛文龙以为信物,勾引入犯,以城下之盟,了五年灭寇之局”。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则称“(袁崇焕)无以塞五年平辽之命,乃复为讲款计”。
《国榷》记:后金“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
甚至,袁崇焕被处剐刑时,刽子手“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
不过,袁崇焕深得追随多年的卫士佘姓义士尊崇,其死后,佘义士冒死偷出骸骨葬在北京的广东旧义园,终身守墓,并与家人发誓世代埋名为袁守墓,死后他亦葬在袁墓旁。
大概一百五十多年后,清高宗乾隆皇帝认为袁崇焕是个大大的忠臣,只不过当时主暗政昏,致使好人蒙冤,大张旗鼓地予以平反。
于是,袁崇焕由奸贼蜕化为英雄,由人晋升成神。
清末维新人士康有为认为,“袁督师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
梁启超也称赞袁崇焕是能影响国家安危、民族兴亡的人。
武侠小说作家泰斗金庸先生作在《袁崇焕评传》将袁崇焕比作“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称赞“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
……
当初,袁崇焕名声不好的时候,他到底是哪里人,大家并不是很以为意。
而当袁崇焕成了“古今寡比”的“忠烈武棱”,乡里自然以之为荣了。
东莞人率先发声指出袁崇焕是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村人。
此说一出,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上风。
金庸先生在作《袁崇焕评传》时,就把袁崇焕定位为广东东莞人。还脑洞大开,硬生生地给袁崇焕搭配上一句东莞土语“丢你老母”,作为袁崇焕的口头禅,巨搞笑。
可真甭说,说袁崇焕为东莞人也是有根据的。
比如说,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时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在宁锦大战之中,临阵怯敌、谋略失当、守土无方,种种表现让人大失所望。
袁崇焕自己也很知趣,于该年七月向天启皇帝上《乞休疏》,引咎辞职。
天启随即批复:“袁崇焕暮气难鼓,物议滋至,已准其引疾求去。”
袁崇焕因此回到东莞水南。当时,正值水南父老重修三界庙,于是他们便请袁崇焕写疏文。袁崇焕在《重修三界庙疏文》中写道:“予请告以还”。疏文中的“予里”、“吾乡”、“同乡”、“里人”之“乡”与“里”,均指东莞水南,袁崇焕自署“里人”,即是说自己是东莞水南人。
再有,袁崇焕的许多诗词里面者提到珠三角一带的名胜,其中包括光孝寺,罗浮山等。
有的诗,更说罗浮山离他家只有四十里——东莞石碣镇水南村可不就距罗浮山只有四十里?
还有,袁崇焕生平所交往举荐的文臣武将大多数都是广东人甚至就是东莞人,这也很能说明问题。
另外,东莞石碣镇水南人陈杓作有《朔夜与袁大司马话别》诗,如果袁崇焕和陈杓不是同乡,就很难解释他们为什么会相识。
特别要说的是,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当时,休致居家的翰林院编修陈子壮约梁国栋、黎密、邝瑞露及袁崇焕幕宾邓桢、梁稷等十九人在广州举行盛大的饯别会。会上,各人都作诗来送别,并由赵口夫绘成《袁督师督辽饯别图》,各人将所赋的诗写于图右,最终形成《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
以上种种可见,袁崇焕就是东莞人。
今天,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村村投资上亿元修建了袁崇焕公园,并花费千万元拍摄了电视剧《袁崇焕》。还把北京袁大将军祠、袁崇焕墓修葺一新之际。
则袁崇焕墓成为了广东人怀念英雄的聚集地,称“广东义园”。
近几年的清明节,一批在京东莞籍人士和大学生都会来到袁崇焕墓前敬献花圈,表达哀思。
每届全国人大的东莞籍代表和市领导,也都会在会议间歇,专程到墓祠拜谒。
不过,让东莞人极为尴尬的是,现在北京孔庙存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题名碑记上第三甲第四十名进士,赫然刻着:袁崇焕,广西藤县。
广西藤县人因此认为,袁崇焕的故里在藤县。
东莞当地不能接受这种说法,以大篇幅的报道对袁崇焕籍贯“广西藤县论”进行了反击。
为袁崇焕守墓的佘义士后人佘幼芝女士甚至在电视镜头前失声痛哭,痛斥广西藤县人的说法是一种对历史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里,不得不顺带说一说这位佘女士。佘女士一家为袁崇焕守墓长达17代、逾四百多年,其精神无疑是令人敬仰的,但绝不能因为这个,就认为自己是历史权威。举个例子,她口口声声地称袁崇焕为“袁大将军”,袁崇焕墓碑上也刻“有明袁大将军墓”,其实,这种称呼,袁崇焕未必喜欢。
要知道,明朝军事制度承袭宋朝,以文制武,文官带兵,所谓“国初兵事专任武臣,后曾以文臣监督,文臣重者曰总督,次曰巡抚”是也。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是文臣全面掌蓟、辽、天津、登莱四镇军务,属“将首”——袁崇焕杀毛文龙前,也曾自得而不失杀气地称:“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一个将首!”
所以,称袁崇焕为“袁大将军”,其实是对他的贬称。
再有,广西藤县人认为袁崇焕的故里在藤县,除了北京孔庙内明清进士题名碑上袁崇焕的名下所刻“广西藤县”字样外,还有多种证据。
即《明怀宗实录》、《崇祯实录》《崇祯长编》、《国榷》、《明季北略》等诸书中,均记载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
如《明实录崇祯实录》卷三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癸亥条云:“崇焕,藤县人,万历己未进士。”
《国榷》卷九一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条云:“崇焕,字自如,藤县人。”
另据《明季北略》卷二“袁崇焕守宁远”条云:“袁崇焕,号自如,广西梧州府藤县人。”
甚至,连袁崇焕本人也说自己是藤县人。他在《天启五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言“臣籍已属西江”,西江即浔江,指藤县。
现在,藤县白马乡有很多袁崇焕遗迹和故里纪念碑。
1984年,“袁崇焕诞辰40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也在广西藤县举行。
那么,袁崇焕到底是广东东莞人还是广西藤县人?
李济深在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载:“督师为广东东莞人,而以广西藤县通籍。两粤人士感今怀古,用纪其事于石,以谂来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已成为藤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即袁崇焕原籍是广东东莞,后落籍广西藤县,两广都是他的故乡。
清史大家阎崇年在其大作《袁崇焕传》中干脆写:“袁崇焕往来于广东东莞和广西藤县之间。袁崇焕下狱后,袁崇煜等前往藤县。看来,袁崇焕在广东东莞、广西藤县都有家产。”
李济深、阎崇年等人以为这么一说,袁崇焕既属广东东莞,又属广西藤县,则广东东莞和广西藤县就会皆大欢喜了。
实际还是一笔糊涂账,广东东莞、广西藤县都不认可。
广东东莞、广西藤县两地人都不相信,象袁崇焕这么大的一个历史名人,不可能连个籍贯都查不明白。
于是,就有了许多历史学家投入到其中的调查研究中来。
不查不要紧,这一查,结局让人大出意外。
道光年间的广西巡抚梁章钜早有考证,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实居广西平南,又寄籍广西藤县。袁崇焕曾回东莞谒墓,作诗云:“少小辞乡国,飘零二十年。”又据《游雁洲》(平南县城河中洲)诗注云:“予居平南(即其故里),初应童子试,被人讦。今改籍藤县。”为什么被人讦?据传因科举考试,规定要有三年籍贯,而袁崇焕在平南居住只得一年,故到藤县他祖父嫡兄的孙子袁崇熠家寄籍考藤县童子试,没人发现他没有三年籍贯,被他考中了。以后便以藤籍考乡试和到京会试,一路顺风。他的宗兄袁崇熠住在藤县何处,据藤县史料载,就在平南白马即袁崇焕的故里对河藤新白马莲塘村,即藤县立碑纪念的袁崇焕故里。实际袁崇焕已经讲清楚:“予居平南”,藤县所谓崇焕故居实是崇焕宗兄崇熠的住宅,崇焕实没在那里住过。
也就是说,从严格意义来说,袁崇焕既不是广东东莞人,也不是广西藤县人,而是广西平南人。
袁崇焕之所以会成为广西平南人,得从他的祖父袁大郎说起。
袁崇焕的曾祖父袁大郎是广东东莞县水南村人,生有二子,长子袁红瑁(字世祥),次子袁红珩(字耀祥)。
袁红珩生有三子东海、东山、东轩;东山生崇煌、崇煇、崇熠、崇烘;崇熠生端一、鹄宸。端一迁藤县新白马,鹄宸迁平南六陈桥背。
袁红瑁即袁崇焕祖父,生子腾、子鹏;子鹏生崇煜、崇焕、崇灿。
袁崇焕祖父袁红瑁在东莞水南乡开木铺,由儿子袁子鹏出外采购木材。
袁子鹏得知叔父袁红珩的曾孙袁端一已迁居广西藤县新白马莲塘村,该村对河平南县白马圩有个海关,西江的木材都要通过海关办手续才能到达广东,是个木材集散地。
因此,袁子鹏就以袁端一家为中转站,经常到平南白马采购木材。
有了这个使得,袁子鹏生意越做越大,很快成为东莞木材的经纪人。
不久,袁子鹏干脆将一家迁平南白马定居。
注意,平南白马也在西江边上,即袁崇焕在《天启五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言“臣籍已属西江”其实不是说藤县,而是说平南。
袁崇焕继嗣元孙袁炳在乾隆四十九年撰的《袁氏家谱》中就写:“(红瑁)公长子游粤西山川兼贸木材,定居平南白马”。
乾隆二十一年修的《平南县志》记载:“袁崇焕,字元素,祖籍东莞,父子鹏徙平南白沙村,与藤县接壤,万历丙午,崇焕由藤县籍中式举人,己未进士”。
现在,袁崇焕在平南白马的故居遗址有两处:一处在白马圩江边码头,故居的一部分做住宅,一部分作商号,后来又划一部分做客栈,商号名“西堂”,西者粤西,堂者兴旺吉祥,是袁红瑁起的名,也是他主持经营这个商号,故后人尊称世祥为西堂公。另一处遗址在白沙村,房子依山面水,风水先生说,该地属“宝鸭下莲塘”。
袁崇焕从小跟随父亲袁子鹏、祖父袁红瑁到平南白马定居,在平南考童子试时,被人攻讦,失去考试资格。
袁崇焕父亲袁子鹏找到河对岸广西藤县新白马莲塘村的侄孙袁端一,让他为袁崇焕办个藤县籍贯,让端一称崇焕为嫡叔。这样,袁崇焕成了藤县的秀才,以后他中举人和进士,都是用藤县籍。所以,袁崇焕才会在他本人写的《游雁洲诗》中诗跋说:“予居平南,初应童子试,被人讦,今改籍藤县,故云。”
袁崇焕的祖父袁红瑁过世后,葬在了藤县白马的犁头山蝙蝠含珠大地。
1606年秋,时年22岁的袁崇焕参加省一级科举考试,得中举人。该年,他回故乡东莞祭祖墓,写《谒墓》诗一首,中有“少小离乡国,飘零二十年,敢云名在榜,深愧祭无田”等句,时年22岁的他,写“飘零二十年”,即是说他整个青少年应是在平南度过的。
天启七年,袁崇焕引咎辞职,首先回到祖籍东莞水南村居住。
在东莞水南村,他为家乡的三界庙撰写了《重修三界庙疏》,疏文写明为“里人袁崇焕谨撰”,撰写时间是“天启七年腊月十八日”,下的官衔是:“钦命巡抚辽东、山海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加从二品服俸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此外,袁崇焕还为当地父老写了《募修罗浮诸名胜疏》。疏中说:“罗浮洞天,去余家不下四十里”、“去冬余告归”、“未抵家,而明主促之再出,使者络绎道路。两旬席不暇暖,又塞上征夫矣”这篇疏充分说明袁崇焕的老家是东莞水南村,而他的家是平南白马,同时他在东莞二十天,崇祯帝登基。
袁崇焕在东莞呆了二十天后,即赶回平南白马。
当时,白马圩乡亲正在重修白沙村三界庙,大家请袁崇焕撰《重修白沙三界庙疏》。袁崇焕因父亲袁子鹏、伯父袁子腾、兄长袁崇灿、袁崇炜等人在自己在辽东打仗时先后去世,心情不畅,就不另写疏文,将在东莞为重修三界庙写的疏文略为修改,交给当地父老。又从自己的积蓄中捐献三百两白银作建庙资金。疏文时间为“崇祯元年夏月初七日”,署名是“里人袁崇焕谨撰”,官衔署“钦命巡抚辽东、天津、登莱军务所司,加二品服,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兵部尚书”。从《重修三界庙疏》和《重修白沙三界庙疏》两份疏来看,时间相差几个月,地点不同,官衔不同,由此可见,三边总制和兵部尚书两官衔是袁崇焕回到平南的时候新封的。
袁崇焕在白马期间,在白沙村建了“三边总制”坊。
这个牌坊于抗战期间被毁,1986年,平南县人民政府在原地重建。
一句话,从严格意义上说,袁崇焕既不是广东东莞人,也不是广西藤县人,而是广西平南人。
广西平南县发展经济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一、西江江阔水缓,内河适航条件非常好。
二、平原广阔、可开发土地多
三、在第二的基础上,靠近广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相较要好
平南县在哪里?
平南县是广西贵港市辖县,早几年去过几次,但没呆多长时,风土人情和习俗不了解,感觉天气比较闷热,热带水果种类比较多,当时消费也不高,外地人去可以讲客家话、粤语(白话)、普通话等。
对联:雪花飘洒洒大地?
上联:雪花飘洒洒大地
下联:腊梅吐蕊蕊满香
风水是迷信吗? ?
中国风水学
风水学,传统五术之一相术中的相地之术,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因有风水著作《青囊经》、《青鸟经》影响广泛,故也有人称风水为“青囊”和“青鸟”。“风水”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
风水学是古代环境学
在古代又称为“堪舆学”。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
风水释义
风水学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它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协会理事高煜翔主张辨证研究风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释风水现象,它用于占卜其实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虽然其存在一些道理,但是只可用于趋吉避凶,若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枉然,不可痴迷其中。
理论依据
通俗的讲,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象征人事兴旺,盼望令后代富贵、显达。严格的讲,即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
“风水”只是名称,而非风和水。风水又称堪舆,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在中国古代的文义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是以古代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把古代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步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术以气为万物本源,认为世界是从无(未见气)到有(气之始)。气是本源(一),它分化出阴阳(两仪),又分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有度而不渝),并且有了祸福(吉凶悔吝),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
渊源流变
谈风水学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中国人对地理风水的意识产生很早:“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那种危机四伏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先以树木为巢舍,后来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首先对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村落——半坡村遗址,“选址多位于发育较好的马兰阶地上,特别是河流交汇处……离河较远的,则多在泉近旁。”西安半坡遗址就坐落于渭河的支流浐河阶地上方,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开垦。到了殷周时期,已有卜宅之文。如周朝公刘率众由邰迁豳,他亲自勘察宅茔,“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公刘》)
到了战国与先秦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司马迁《史记·樗里子传》载:战国秦惠王异母弟樗里子,生前自选地于渭南章台之东,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宫夹我墓。”至汉兴果然,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反映了当初活人的住宅和死人住宅的选择规律。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成为风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汉代时,人们已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理论体系。这个框架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石,对风水的应用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风水由以前人们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升华到理论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代,风水理论已经逐渐完善,如托名郭璞的《葬书》一直被推崇为风水理论的“经典”。同时他还著了《葬书锦囊经》。当时的风水师也颇受推崇,如管辂以占筮、相术、相墓著称于世,据说他经过魏将毌丘俭的墓,曾“依树哀吟。”人问其故,曰:“树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失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当灭族。”唐宋时期,风水学普及最突出的表现是《葬书》的流行、罗盘的广泛使用。《青囊奥语》的诞生,使风水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流源。这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科学的发展所决定的。隋末到唐时,李播、李淳风父子作《天文大象赋》、《大衍历》、李淳风负责编纂的《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等诸多的天文书籍,皆对天上各大星座作了详细的描述,使风水之学与天地相对应。在地理学上则兴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从而促进了风水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
到明清时代,风水发展到了极点,风水活动遍及民间及至皇室。明朝开元时的刘伯温就是一位风水大师,他对风水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后期蒋大鸿对地理风水在杨公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阶段。所著《地理辩证》是以挨星为理气的主要内容,为近代风水理论的经典。
风水宝地标准
首先要有山脉从很远的地方蜿蜒而来,这就是风水中所谓的来龙,将至到头处再隆起山峰,峰前有案山,峰左伸出青龙山、右有白虎、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福荫后人;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风水在中国有着古往今来的漫长历史,几乎每个人对风水一说都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通常有很多人把风水和《看相算命》论为一体,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风水是一种人世间无形的科学,就像人的灵魂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存在,而看相、算命、卜卦、测字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道术。
所谓天有三宝日、月、辰; 地有三宝风、水、火;人有三宝精、气、神。风和水合之为气,则脉气,归之为灵气,得之可行昌运也,失之停滞不前;青龙为水,水化为气,阳宅风水定数为龙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堂正中。
阴宅风水定数为龙穴,上有仙气,下有兵马,前招阳,后至阴,四方猛兽来潮,堂中土壤有甜水,即是安息圣地。个人风水定数为天年,龙脉龙穴合一,即可增人体天年之气,德之涵养,福纳四海,寿与天齐,风水好必家安旺人丁第及状元,封侯拜相尽在气数之中!
阴阳之术
风水学《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
中国风水学,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中国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风水学。如今,风水学已经上升到了准科学的地步,自王黛林以来,勘测风水已开始使用陀螺经纬仪、海拔测量仪、激光测距等工具。
风水准则
整体系统
风水学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依山傍水
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相适应。
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湖南岳阳县渭洞乡张谷英村就处于这样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五百年来发展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间房子串通一气,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
水质分析
怎样辨别水质呢?《管子 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糗,水黑而苦。风水经典《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不足论。”《堪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云:“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嘉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浆之气味惟怕腥,有如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终年不断,热气腾腾,当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药还见效。后经检验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经 西山经》记载,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云南腾冲县有一个“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可无生物,鸭子和飞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经科学家调查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氢,这是杀害生物的巨毒物质。《三国演义》中描写蜀国士兵深入荒蛮之地,误饮毒泉,伤亡惨重,可能与这种毒泉有关。在这样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庄的。
风水朝南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云:‘‘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
清代的《郇日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第。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认势惟准,观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适中居中
风水学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张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哽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顺乘生气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风水理论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做顺乘生气。只有得到滚滚的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上联:欢歌盈大地,求下联?
上联:欢歌盈大地
下联:笑语暖人间
上联:还我河山大地春,如何对下联?
驱除外寇家国盛,
还我河山大地春。
上联:和谐盛世大地添锦绣。求下联?
上联:和谐盛世大地添锦绣,
下联:蓝图梦想奋干奔前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袁崇焕故里之争何时休?结论已出:既非东莞,亦非藤县,而是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