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以九嵕山自然山势而建,九嵕山是由九道山梁拱举而成,驻足远望,昭陵犹如一把铁锥直刺云天,气势颇为壮观。这九道山梁由东向北依次被称为半截岭、狼虎岭、簸箕岭、砖瓦岭、庄河岭、走马岭、皇城岭、皇坪岭和小鸭嘴。在半截岭和狼虎岭之间的沟壑中,有一股长年川流不息的泉水,这股泉水喝起来甘甜可口,沁人心脾,当地群众都称之为“娘娘泉”。
关于娘娘泉的来历,据说来自于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唐代贞观年间,太宗皇帝经常带领左右随从来九嵕山狩猎娱乐。
这一天,风和日丽,天高气爽,劳累国事多日的李世民又乘兴带人狩猎。夏日的九嵕山脉,遍地都是花草相间,茂密的柏树林中不时传出阵阵叽叽咋咋的鸟鸣声,既象鸟儿欢快的歌唱,又象是它们在紧张的嘶鸣。
李世民一边策马慢行,一边环顾四周,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拥有感,让这位登基不久的年轻帝王脸上不时划过一丝丝会心的微笑。
“陛下,快看!梅花鹿!”一名侍卫突然喊道。李世民循声顺着侍卫的指向望去,一头黄白相间的梅花鹿在不远处静静的啃食着野草,并且还时不时的还竖起双耳,抬起头来警惕地环顾一下四周。
李世民大喜,轻轻吩咐道:“尔等在此等候,待朕前去捕来。”言毕,摘弓取箭,正要瞄准时,小梅花鹿好象发现了来人的不友善,猛地撒腿急奔。李世民也迅速反应过来,立刻策马急追。哒!哒!的马蹄声好象疆场上的战鼓声,不断刺激着这位久违沙场的马上皇帝,一种志在必得的欲望促使他不停的追赶。
追逐之间,梅花鹿忽隐忽现,时而奋蹄急奔,时而回头观望,大约一炷香的工夫,李世民追随梅花鹿来到一条山沟中。这时,梅花鹿猛一回头,看了一眼追赶者后纵身跃入一片草木中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李世民收马恍惚之际,却听见伴随着溪水的流淌声传来一阵阵女孩的嬉笑声。他不由下马循声前行,却看见不远处的泉水池边,一位浑身裸露、肤白如脂、美丽绝伦的少女正在嬉水沐浴。霎那间,太宗皇帝被她的美丽所折服,愣在一边,目不转睛的望着这位足以使宫中三千佳丽所黯然失色的山村姑娘。这时,姑娘也发现了这位衣装华丽的不速之客,也许是被李世民的堂堂仪表所吸引,姑娘竟傻站在原地直怔怔地望着他。
突然,战马的一声嘶叫使二人都回过神来,姑娘慌乱之中扯过衣裙护在身前,并且跪地行礼,说道:“民女郭玉兰参见皇上,请皇上恕罪,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李世民急忙上前,扶起姑娘,眼睛却直勾勾地看着姑娘,并且顺势把她揽在怀中……。
自此以后,太宗皇帝李世民每有空闲,便径直来到九嵕山,以期与玉兰姑娘幽会。一次,分隔已有月余的二人经过一番温存之后,李世民说道:“我们这样绝不是长久之计,跟我回长安吧!”,玉兰回答道:“不是臣妾不想去享受荣华富贵,只是京城宫中佳丽上千,到了宫中皇上便不会象现在这样陪我了,因而,我宁愿粗茶淡饭陋居山野,只要能得到皇上的恩宠,也绝无怨言。”
李世民大受感动,立即传下旨意,为玉兰姑娘在九嵕山南簏修建一座宫殿,名曰“皇城”。工程完工后,李世民便把此当作一处行宫,经常来此赋闲作乐,有的时候甚至数十日不回长安城。一些军国大事也在和玉兰姑娘的温存之下而显得无足轻重,朝臣哗然,多次上奏,李世民却仍是我行我素,不予理睬。
这一天,并州大督都李绩(徐懋功)和大将军尉迟敬德又有重要军情上奏,却左等右等也等不到皇上诏见,多方打听方知皇上已去九嵕山行宫十多日,朝中事务都暂搁一边,无奈之中,他们来到丞相魏征府中,共同商议办法。一番合计之后,他们一起来到九嵕山,由魏征、徐懋功二人进见,以朝中政务紧急为由,将李世民诓骗回京。尉迟敬德则亲率轻骑百人飞马翻越一道山梁,绕行至皇城。他先命人四面围困,封锁宫门,然后率人直入宫中,欲抓玉兰而刃之。几番找寻未果后,敬德亲自放火,刹那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皇城”顷刻之间化作一片废墟。
随后,敬德又派人四处查找,终于在山北面的鸭关口抓住了逃亡的郭玉兰,敬德言道:“玉兰姑娘,非在下不能容你,而是为了皇上,为了大唐江山社稷和天下苍生,请姑娘恕罪”。说罢,敬德挥刀欲砍,但就在回头的一瞬间,玉兰摄人魂魄的目光使得这位沙场老将一哆嗦,手中的刀“咣”的一声掉在地上。如上几番后,敬德无奈,急吩咐兵丁动手,但都是挥刀难砍,有的士兵竟跪地求情,希望放过玉兰。敬德不由昂天长叹:“我戎马一生数十载,诛杀强敌逾千人,今日却无法杀一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说完后,敬德索性解下战袍,蒙住双眼,重新举刀……。
敬德回到长安后,便一病不起,终日郁郁寡欢,饱受折磨,直至病终。李世民得知真相后,怒火中烧,欲斩敬德以祭玉兰。在魏征、秦琼、李绩等大臣们的百般劝说之下,也体谅了大臣们的良苦用心,便免了敬德罪责。悲痛之余,他亲自用他们初次见面时的泉水给玉兰洗了一次澡后,把她厚葬在九嵕山北簏的一处空地上。
现在,九嵕山皇城附近的地上地下,随处可见许多残砖碎瓦和炭火烧过的痕迹。李世民和玉兰姑娘初次见面的地方的这股泉水被称为“娘娘泉”。玉兰的墓地被称为“郭娘娘墓”,墓地所在的山村不知何时起也被叫作“玉兰村”。敬德纵马翻越的那道最高山梁也被称为“走马岭”。
二、九嵕山上羊粪的来历
九嵕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之地,凡是到过此地的人只要稍一留意,就会发现这里漫山遍野的有许多羊粪。相传北宋时期,有人想要测看羊粪层的实际厚度,就从一天早晨太阳初升之时开始刨挖,直到日落西山之时才发现土层。如此大量的羊粪是怎么来的呢?各方观点一直是众说纷纭,难以定论。但是,其中一种说法却是和昭陵的修建有关,且仔细想来,却也不无道理。
贞观十一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颁令“九嵕山卜陵诏”,开始了历时十三年之久的昭陵营建工程。为了保证工期,负责建设的官员便四处征调民夫,集结劳务。
在征调的民夫中,有一个名叫周英的青年人,他一面要和上百名工友背负大量的砖瓦从山下运至山顶,还要照顾家中双目失明、生活难以自理的老母亲,同时还得放牧家中仅有的十多只山羊,经常是顾此失彼,难以周全。无奈中他请求工头允许他不用集体排队搬运,把分给他的任务交由他自选路线运到目的地。工头也比较同情周英,考虑周英家就住在附近,不会耽误工作,就同意了周英的请求。
周英得此照顾后,每天出行前给母亲作好饭,然后赶着羊群,边放羊边运送砖瓦。一天,周英望着眼前的羊群,突然灵机一动,找来布袋装上工料,然后给每只羊都驮上一条布袋,自己赶着羊群边运送工料边放牧羊群,这样一次下来,便很快完成了二、三天的任务,便也落了个轻松。
有了这个发现后,工头很是高兴,破例解除周英的劳役,允许他回家照顾母亲的生活。同时,工头报请工程督办,调集成千上万只山羊来运送工料,不但节省了人力,还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度。此后的十余年中,九嵕山上上下下成了羊的世界,羊群成了昭陵建设中的一支重要运输力量。
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昭陵营建工程完工,十多年内这里积淀了大量的羊粪。每到雨季,羊粪随着雨水冲到陵山以南的农家田地,直到现在,不但九嵕山上的羊粪随时随地可见,而且附近乡村群众中间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唐王陵上的羊粪,肥了南坡下的赵镇。”
三、“御石榴”的传说
在昭陵以北约二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庄河”的小村庄,这里的农户几乎每家都或多或少的栽植一种果树——石榴。这里的石榴果大籽肥,酸中有甜,甜而不腻,爽口宜人。据说这种石榴在此已有近二千年的种植历史。
相传李世民早年经常率军路过此地。一次,李世民(时为秦王)的王妃长孙氏突然感到腹部胀痛,食物无味,茶饭不思,四处求医,仍难以治愈,就连当时盛名远扬的医圣——药王孙思邈也是一愁末展,无能为力。李世民情急之下,张榜公告,重金求医,以期早日解爱妃的病痛。
这一天,一位年愈花甲的老人来到帐中,献上二个碗口一般大的石榴,请求一试。李世民无奈之中,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亲手剥开石榴,将一颗颗珍珠般晶莹剔透的石榴籽送于长孙氏口中,半个石榴食完之后,王妃顿感胀痛消失,食欲大增,病痛之状瞬间烟消云散。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登上皇帝宝座,便下令将庄河村的石榴定为宫中贡品,年年上贡,自此之后,庄河村的石榴便有了“御石榴”的称誉。
四、银针铜钱定昭陵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建元贞观。按照以往惯便,太宗皇帝让找来当时通晓天文地理的二位资深风水术士李淳风和袁天罡,让他们分头出行,为自己百年之后选择一处安身之处。
二人领旨之后,相约南北分路而行,并以三年为期,到时回京复命。分手后,李淳风向北行进,便四处遍访,这一日,他来到礼泉地界,发现一座山宛若擎天巨柱,一峰独秀,直插云天,看罢好不高兴,登上这座高山,更是气象万千,浩浩渭河之水漂带其前,滔滔泾河蜿蜒左右,八百里秦川俯收眼底,尽现一派九五之尊的王者霸气。于是,李淳风连忙盘腿打坐,曲指掐算。终于,他在山腰一道山梁的中间找准了一处穴位,并埋下一枚铜钱以作标识。接着,他又继续前行,直到复命之日也没找到更能令他满意的地点。
袁天罡择南路而行,一路打寻无果,正当他懊恼之时,也来到了礼泉地界的九嵕山,逐眼前一亮,把一根银针插在了他认为满意的地方,便也一路欢喜的回京复命。
二人回到京城后,一块来到宫中复命,太宗李世民听到二人都选在九嵕山,便深感惊讶!就和他们一起来查验,结果是袁天罡的银针正从李淳风埋设的铜钱孔眼中插入,不得不令人称奇。就这样,一代明君唐太宗的陵寝昭陵便定址在九嵕山。
五、断魂崖与“烈女花”
在昭陵陵山附近,生长着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该草叶似竹叶,高约寸许,开一种红色的艳丽小花,十分美丽。令人称奇的是这种小花只有在昭陵九嵕山周边很小的范围内生长,稍远之处便是难觅其踪。当地群众都称这种植物为“烈女花”,而这个名称的来历据说源自于发生在这里的一个泣天感地的爱情悲剧故事。
相传唐高宗李治仪凤年间(676-679),有一个名叫石靖的青年军官,奉命随军驻守戍卫昭陵。一日,空闲之余的石靖一人单骑出营游玩,正当他集中精力放马飞奔之时,战马突遭异物羁绊,一下子将石靖抛出丈许,失去知觉,也不知过了多久,一丝凉意伴随着阵阵疼痛使他慢慢地苏醒过来,朦胧之中,一位娇小漂亮,貌若天仙的姑娘出现在他的面前,神情专注,十分认真地轻轻擦试着他脸上的血污。石靖挣扎着试图坐起来,但阵阵撕裂般的疼痛又使他失去知觉,再次昏迷过去。
石靖重新醒来后,发现他已经回到了军营。以后,姑娘娇美可人的笑脸和轻盈似水的柔声不时浮现在石靖的脑际,久久回荡,难以忘却。
二个月之后,伤势基本痊愈的石靖刚一下床,便拿起姑娘给他包扎伤口的披帛,径直来到宫女们居住的地方,寻找搭救过他的姑娘。多方打听之后,终于找到了哪位名叫阿竹的姑娘,一番客套感激的言谈之后,二人都被对方所折服,陡生爱恋之情,一见钟情的奇迹在这二个年轻人之间成为现实。自此以后,石靖和阿竹每有闲遐,便相约出行,互吐心扉,每当他们相依相偎时,轻轻的山风和绿色的小草都会给他们奏响快乐的乐曲,和他们一起他享生活的甜蜜。
一日午后,石靖又来到他们约会的地方,可直至日落西山也没有等到心爱的阿竹。第二天,满腹疑虑的石靖正在心不在焉得操练,忽然传来一宫女于神游殿前山崖跳下,已经奄奄一息的消息。霎那间,一种不祥的感觉不由涌上心头,石靖迅速出营,跑向出事的山涧。预感成为了现实,眼前的阿竹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活泼好动,静静地躺在乱草丛中,看见了石靖后,便投来会心的微微一笑,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原来,日前不久阿竹被人发现已怀身孕,便向陵令告发。陵令震怒,先皇神灵之地岂容发生如此伤风败俗之事,为了查究男方事主,便命人百般拷问,阿竹自知难免一死,不愿牵连石靖,便借机逃到崖边,纵身跳下。
石靖知晓实情后,自愧不已,身为七尺男儿,却不能保护心中的爱人,还要阿竹舍命保护自己,悲痛之余,石靖抱起阿竹,昂天长叹,言罢,便拔出佩剑,横刃自刎,二人鲜血所浅之处的小草都在瞬间开出一种鲜红如血的美丽花朵。人们为了纪念这对至死不渝、相爱至深的恋人,就把这种小红花称之为“烈女花”,也有人叫做“石竹”,阿竹跳崖的地方亦被后人称为“断魂崖”。
六、扁担随玉兔
相传,在离昭陵陵山不远的“皇城”村,有一位勤劳英俊的年轻后生叫郭泉。有一天,东方刚露鱼肚白,他就拿起扁担上山打柴。刚一上山,在前方不远处就有一大堆干草,于是就走过去用镰割它,突然一只白兔从干草堆里窜了出来,郭泉撇下镰刀提起扁担猛追,追着追着,白兔就不见了,他气得用扁担在地上一戳,只听“咣铛”一声,一扇大门打开。郭泉走进一看,是昭陵地下宫殿,只见殿内金壁辉煌,富丽堂皇,“宏丽不异不间”。里面还有一盏青油灯,灯光微弱,将要熄灭,郭泉走过去,从旁边的大油缸里为油灯添满了油,顿时殿内灯火通明,亮光一片。这时郭泉看见一位衣着华丽的贵妇正把她的头取下,放在膝盖上梳,那头发浓密墨亮,像瀑布一样直泻地上,只见那贵妇利落有致的把头发盘起,带上金簪玉钗,然后把头放回原处。于是一个貌似天仙,高贵迷人,满身珠光宝气的妇人款步向郭泉走来,此时的郭泉早已被这一幕给惊呆了。恍惚中,只听见那妇人轻唤一声“泉儿”,郭泉回过神,问那妇人怎会知道他的名子,那妇人说她是郭泉死去的姑姑郭娘娘,于是两人便抱头痛哭,郭娘娘说,敬德火烧“皇城”那年她含冤而死,告诫郭泉以后做事不可如敬德般鲁莽,多做善事。最后,告诉郭泉手中的扁担就是开启昭陵地宫大门的钥匙,并让他带上那盏青油灯,路上照亮,以免走进昭陵迷宫能出去。
原来送郭泉回家的那盏青油灯是一台非常精美的昭陵宫灯,据说这盏灯至今还留传在“皇城”村一带。
后来,郭泉在“皇城”村为他的姑姑郭娘娘修了一座庙,庙里塑了一尊郭娘娘像,她慈眉善目,正襟危坐。据说郭娘娘经常显灵,为前来跪拜的善男信女排忧解难,让你心想事成。
七、石马岭的传说
在昭陵陵前和城垣四门上,立有许多石人石马。白天它们就站在那儿守陵,晚上石人便骑上石马,围绕庞大的帝王陵园四处巡逻,从不间断。
这可气坏了一些盗墓贼,他们想挖墓取宝,可一连几个晚上,每当他们准备却手时,黑暗中就神秘出现一队人马,绕陵狂奔,盗贼便吓得仓皇而逃。
几经不能得手,于是,他们就花钱请教一个懂得法术的道人指点。那人便告诉他们夜里遇到的巡夜兵马,就是白天站在昭陵四周的石人石马。如果晚上盗墓,再遇到它们,你们就藏在暗处学鸡叫,只要一听见鸡叫声,石人石马就知道阴阳交替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显出原形,不会动了。
经过高人指点,他们晚上便开始行动,埋伏在一个暗处。果然巡逻队又来了,他们就开始学鸡叫,惹得周围村子的鸡一同叫了起来。因为时晨未到盗贼就学了鸡叫,所以那些石人石马还没来得急赶回原地,就显了原形,倒在昭陵附近的石马岭上,摔坏了身子,再也不能夜里巡逻了。
从此,陵区无人守护,昭陵及其周围一百多座陪葬墓时有被盗。
八、九嵕山上的烟霞洞
在唐昭陵九嵕山的脚下,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烟霞洞。远在西汉武帝时,有一位名震京师的高士郑子真,慕名隐居,弃官从田,离开繁闹京城,来到绿树成荫、云雾缭绕的九嵕山下。
九嵕山乃天下名山,海拔1188米。虎踞渭北,气掩关中,九梁拱举,一峰独秀。另以浩浩渭水萦带其前,滔滔泾水逶迤其后,衬托得陵山主峰更是孤耸回绝。难怪一代英主唐太宗把九嵕山做为自己的归宿之地。
话说这郑子真领略九嵕山的风光后,就在九嵕山麓的南面,凿洞为室,隐居耕读。早晨,旭日东升,朝霞满天,透过树林,霞光入室,因之,郑子真便把他的窑洞称为“烟霞洞”。
隋朝有人曾用烟霞洞前的泉水酿出纯正爽口的上等米酒,称作“醴酒”,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烟霞洞泉为“醴泉”。
烟霞洞胜迹,引来历代许多名人学士的寻访。
明代一位诗人,前来昭陵游览,曾在郑子真的洞室题诗一首:“柴门流水曲曲斜,青山有洞锁烟霞,野人不知当年事,笑到有洞锁烟霞,野人不知当年事,笑到村无姓郑家。”到了清代,闻名全国的爱国教育家刘古愚先生,也在此办了一所“烟霞书院”,举世闻名的昭陵博物馆也建在离烟霞洞不远的烟霞镇。
烟霞洞地极幽静,洞前泉水西流,清秀如带,斗转蛇行,犹如世外桃源,真是旅游的一个好地方。
九、黄巢揭昭陵
唐朝未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了唐都长安。唐王朝宣告灭亡。黄巢的父母被唐王朝地方官杀害,而且抛死荒野。致使他的父母尸骨无存。他对唐王朝非常仇恨,他要灭了唐朝,将他们除死,也要抛尸荒野,唐王朝灭亡,他杀掉了所有的宫廷李姓,还要揭开昭陵及陪葬墓,他要亲自动手。这时他就想能不能自己化做无数个黄巢让每个墓的尸体同进遭毁,所以他就请了一个法术很强的法师,将他由昆仑山上的仙人洞内寻找来的千年宝剑施法变成无数只专在地下食死人的穿山甲,在地下穿行无阻,将昭陵及陪葬的大臣们的尸体全部吃掉。我们现在发掘昭陵陪葬墓时没有见到尸体,可能就是被这些穿山甲吃掉了。后来人们发现这穿山甲有个弱点,见柏木即死,因而唐以后有钱人家,就用柏木做棺,一般人做不起,也就用柏木做档,连墓四周植柏树,以防穿山甲。现在昭陵陵区这一带的人死后做柏木棺或柏木档及四周植柏树。
十、司言女神徐娘娘
唐太宗贤妃徐惠,民间叫她徐娘娘,聪慧绝伦,资貌迷人,旧史说她五个月大的时候就会说话,四岁时能背诵《论语》,到了八岁,就写一手好文章。唐太宗驾崩后,年仅24岁的徐娘娘哀慕成疾,香消玉殒。唐高宗把她安葬在昭陵主峰之石室。昭陵主峰上的石室很多,到底徐娘娘葬在哪个石室,连考古学家也说不清。在昭陵主峰东侧,有两孔石条砌成的窑洞,昭陵陵区的群众传说它们便是安葬徐娘娘的石室,其中一个是墓室,一个是供灵魂起居的寝室,并流传着一个徐娘娘显灵救治聋哑女的神奇故事,人们因之还把徐娘娘奉为司言女神,彩描玉身,供奉香火。
这个故事大概发生在唐末。
昭陵北麓村子里的一对年轻夫妇,生育一女婴,眉目清秀,逗人喜爱,名叫昭容。但是,小昭容长到五岁,还不会说话,是个聋哑女。小昭容的不幸使这对年轻夫妇非常痛苦。一天下午,小昭容与邻居一同龄男童玩耍,将一块泥巴抛在小男童家的门楣上。邻居主妇是个尖酸刻薄的人,将小昭容挖苦讽刺了半天。小昭容虽听不到邻居的辱骂,但见其凶神恶煞般的指划,吓得直哭。小昭容的妈妈出来,好言道谦,不料又遭到邻居妇人的无情奚落,双方不免高声了几句。回到家后,小昭容的妈妈难过的倒卧在炕上,蒙头哭泣。小昭容的爸爸被昭陵陵令召去修缮寝宫,还没有回家。小昭容见妈妈蒙头哭泣,想起爸爸平日对她的千般钟爱,便独自一人去找爸爸。爸爸正在修缮的寝宫在昭陵西南,小昭容不知,穿过北司马院,从院后尾门出,缘山向东南爬去,等爬到徐娘娘石洞前,天色已黑,只见洞内灯火辉煌,小昭容便入洞找寻爸爸。进得洞去,见一妇女侧坐床沿,年龄与妈妈相当,衣着华美,长发披肩,容貌若花,却紧锁双眉,似有伤感之色。这妇女见小昭容进来,只略略点头,微笑不语。小昭容在家常闹着给妈妈梳头,见这妇女身旁妆奁盒上,放一梳子,竟把她当成妈妈,拿起梳子,蹑蹑而前,为这妇女梳起头来。梳子划过,只嗅得秀发里散发出阵阵幽香,小昭容的身内喉头便有阵阵暖流涌动,隐约听得秋风呼啸,松涛震荡,喉头也一阵刺痒,几欲说话。突然,灯火熄灭,那妇女不知去向,小昭容惊出一声:“妈妈!”随即失去了知觉……
小昭容爸爸回家后,不见小昭容,连忙叫起妻子,出门寻找,走家串户,千寻万觅,只是不见小昭容的身影,夫妻二人相顾失色,顿足痛哭,可又有谁能怜悯他们的失女之痛!只有一轮明月挂在昭陵主峰东南,似乎能给这对年轻夫妇黯然的心神一丝慰藉。突然,有一道人,鹤发羽衣,翩跹而至,自言见到一女童,将晚之时,入北司马门上陵去了。夫妻二人正要道谢,却见这一道人,化作白鹤,冲天而去。夫妻二人狐疑失色,只好赶向北司马门。则至门口,见月光下站一女童,分明是小昭容,正要呼唤,不料小昭容脱口叫道:“妈妈、爸爸!”音质清脆,若银铃激响。夫妻俩大惊,忙抱起女儿,却见小昭容明日皓齿,咯咯而乐,手里还着一张纸,隐约有字数行。回到家里,小昭容又说又笑,夫妻俩欣喜若狂,问起小昭容情由,小昭容只说到徐娘娘洞里为妈妈梳过头,并将写有字的纸张递给父母。夫妻俩都不识字,忙抱着女儿去找陵令。陵令接过纸张一看,连忙跪倒,口称:“娘娘千岁显灵普救众生,实万民之大幸!”后来陵令为小两口分析说,小昭容见到的那位资质风流的妇女一定是徐娘娘的仙体,小昭容为她梳头,徐娘娘才以法力使小昭容耳聪齿俐。徐娘娘以善辞令闻名当时,她到了仙界,一定成了主司女孩言辞的神仙。另外,她交给小昭容的纸上,写着“作法手俭,犹恐其奢;作法于奢,何以制后。”16字,是要求人们在修缮寝宫时,务以俭约,不要劳费民力。这几句话,原是当年徐娘娘请求太宗皇帝罢除徭役,停止战争的疏文里的原话。
小昭容铁树开花,能会说话,但是邻居家那个尖酸妇人的额头上却生了一个恶疮,久治不愈。小昭容的妈妈相信那个恶疮是徐娘娘的法力所为,乃备时令水果,鲜花香烛,祭拜于徐娘娘洞前,请求徐娘娘不要惩罚邻居妇人。果然,小昭容妈妈与邻为善的品德感动了徐娘娘,不几天,邻居妇人额头恶疮竟不治而愈了。
小昭容的神奇经历一传十,十传百,当地群众认为陵令的分析确有道理;于是人们纷纷至徐娘娘洞焚香上供,把徐娘娘当成专司女孩子言辞的女神。据说徐娘娘慈悲为怀,有求必应。年轻妇女朝拜徐娘娘时,只要用梳子象征性地为徐娘娘神像梳头,婚后只要生育女婴,定然聪明绝伦,口齿伶俐;聋哑女孩朝拜徐娘娘时,只要为徐娘娘神像梳头,就会铁树开花,终能说话;就是会说话的女子,只要朝拜徐娘娘,定会更加聪颖,能书善画。现在,徐娘娘洞里还供奉着徐娘娘的画像,香火不断。画中的徐娘娘,头梳高髻,玉簪明亮,慈眉善目,容貌秀美,额饰花钿,脸描斜红,上穿绣百合的对襟宽袖衫,内着粉红色抹胸,微露半乳,下穿白纱羽裙,衣袂飘飘,足着云头如意履,左肩栖一白鹤,左手轻扬水袖,似在驱除病魔,右手持一朵莲花,取意专治女孩聋哑恶疾,每天都在接受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
十一、撕温台传说
撕温台在昭陵南司马院外的土阙前,相传五代后唐时,唐庄宗李存勗在此碎撕大将温韬,故名撕温台。
李存勗和温韬都是历史上的名人。李存勗的先祖是沙陀人,因归唐建立功勋,得赐国姓。唐亡后,李存勗与其父李克用以太原为中心建立割据政权,与朱全忠建立的后梁政权在中原展开混战,李存勗勇冠三军,灭梁后,他称帝,历史上叫唐庄宗。温韬最初为后梁耀裕二州节度使,驻扎耀州一带(今陕西富平、耀县、三原一带),他在镇七年,领人马盗掘唐陵,臭名远场,后梁亡,他投奔了后唐,李存勗的假子李嗣源继位后,把他赐死。
李存勗在昭陵前碎撕温韬的传说,在昭陵一带被父老兄妹绘声绘色地传扬着,原来,唐太宗,李存勗以及温韬,他们之间有着一些神奇的恩恩怨怨。
相传太宗当年携宰相魏征来昭陵视察营陵工程,君臣并辔过一溪流,见一年轻妇人于溪边洗衣,魏征观之良久,乃对太宗说:“臣请陛下速斩此妇!”太宗颇为震惊,问道:“魏爱卿辅朕以来,每要朕以民为本,今何无故使朕杀一妇人?卿欲致朕于不仁乎?”魏征沉吟半晌,但摇头不语。
过了几天,太宗又率武士宦官于山间驰猎,又见到当日溪边洗衣之妇采摘野果,由于魏征要他杀之,便觉好奇,上前与她搭话。这次太宗看得真切,但见这一妇人,年纪也就二十出头,素衣素裙,颇有颜色,问其身世,妇人告诉太宗,她的丈夫叫温松,本是中即将,率领官兵穿凿昭陵地宫,一个月前因地宫塌方,不幸身亡。太宗颇为怜悯,乃令宦官取绢三百匹、金十挺以赐之。这妇人得到赏赐,扭动腰枝,连道万福,却见得丰乳隐约,身段婀娜,更加那一对黑色眸子,若秋波荡漾,顾盼生辉,对太宗似有留恋之意。太宗本是风流天子,群妃争宠,息不知女子眼中含义,当下已知这妇人有春闺之思。况且见这妇人,素面清雅,与后宫的三千佳丽另一翻滋味,不觉心旌摇曳,当晚,便令这一妇人侍寝,果然肌肤如脂,清幽绝妙,一宿雨露,欢娱无比。
却说次日魏征于太宗行宫寝殿见着太宗,大惊失色,赶忙退下询问宫官,才知太宗昨夜宿于僻壤,连声叹道:“悔不当日杀掉此妇!”此话偏巧被走出寝殿的太宗听着,乃召魏征细问,魏征说:“一月之前,臣夜观天象,见一贼星降于昭陵,其尾颇长。臣推究数遭,预测三百年后,将有逆贼于昭陵为盗。及那日与陛下并辔过溪,见那女子骨法清奇,身负冤情,且已怀孕一月有余,臣察其所怀之子,乃灾星所托,恐遗患将来,故请陛下杀之。”太宗听罢大惊,乃解龙泉剑道:“待朕杀之!”魏征阻道:“其兆已成,人力不可违。且那女子,身内已有陛下体液,陛下杀之则为自戕,臣等杀之则为不忠。”太宗问:“既如此,何以制之?”魏征说:“陛下若依臣三事,其祸可除。”太宗自无?
明清皇陵的风水是怎样形成的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
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
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
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
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
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堪舆家(风水师),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
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
皇陵一般都位于京师附近,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
唐朝帝王陵墓区,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陕西渭水北岸之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
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不象秦汉陵墓那样采取人工夯筑的封土高坟,而开“山陵”之先河。
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北面为朝”的形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
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
除了四周山峦的护卫之外,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山水具佳,愈加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由昭陵主峰迤逦而南,有167座功臣贵戚陪葬墓,占地约30万亩。
李世民的玄宫居高临下,陪葬墓列置两旁,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坐落在乾县西北的梁山上。
据《新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于光宅元年(684年)葬于乾陵,神龙二年(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合葬于墓中。
梁山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山巅三峰耸立,北峰居中最高,即乾陵地宫所在,为陵之主体,与九峻山遥相比峻。
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而形体相仿,犹如天然门阙华表捍陵。
上面各有土阙,望之似乳头,俗称“奶头山”。
梁山东有豹谷,西有漠谷,整个地势似一个头北脚南仰卧在大地上的人体。
乾陵因山为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园有内城外成之分。
内城的南、北、东、西城垣基址程度分别为1450米、1450米、1582米和1482米,城垣均为夯筑而成。
内城四面各开一门。
陵园内有石刻群,除内城四门各有一对石狮,北门立六石马(今存一对)外,其余石像均集中排列在南面第二、三道门之间……从南至北,计有华表、翼兽、鸵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还有无字碑、述圣碑和六十一个“蕃酋”像,丝毫不减皇宫之气派。
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
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
北宋王朝建都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京,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
陵区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宋代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迥异。
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
原来,在宋代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术,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
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
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
明代以后,风水学特别重视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因而明清两代的帝陵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皇陵的选择与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昌平县北十里处,自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1644年明朝灭亡,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二百余年,未曾间断。
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帝位以后,即打算迁都北京。
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许氏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而是派礼部尚书赵江和江西风水名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
朱棣派出的人马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几处可供选择的地方。
据说,最初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猪要进了屠家定要被宰杀,犯地讳不能用。
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因后面有村叫“狼口峪”,猪旁狼则更危险,也不能用。
也曾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不吉利。
京西的潭柘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也未能当选。
到永乐七年,最终选定了由江西风水师廖均...
怎样看坟墓风水与生肖
祖先祖太爷爷、祖太奶奶孙孙子、孙女祖先的后代是孙子、孙女爷爷、奶奶上辈就是太奶奶、太爷爷太奶奶、太爷爷上辈就是祖太奶、祖太爷祖太奶、祖太爷的上辈叫祖宗儿子和侄子的后代叫孙子、孙女孙子的儿子、女儿叫孙子、孙女孙子的孙子、孙女孙子的后代都叫孙子、孙女
唐太宗征高丽的前前后后
唐太宗征高丽的故事 楔子: 在东汉时期,我国的东北的辽东郡有一支高句丽族,建立了高丽王国,咱们国家古代管那里叫辽东。
高丽国和当时周边国家和部族经常发生战争,很死伤了不少人。
隋朝的文帝、炀帝四次打算占领这个地方,四次失败。
听说唐朝新立,国王高建武赶紧派使者来修好,表示称臣纳供,并愿意放还因为战争而流亡过去的中国人。
那时候还是唐高祖李渊当政,他说:"名实须相副。
高丽过去也表示愿意作隋臣,然而最终还是同隋炀帝打了仗,怎么能算国家的臣子呐?现在咱们最重要的是安定人心,这事是不是先放下再说?"经过温彦博等大臣反复劝说,李渊才勉强答应修好,但打心底里,他跟这个东边的小国家很对不上劲。
高丽国时常和邻近的新罗国、百济国打仗,两个小国招架不住,也来求助。
刚当皇帝的唐太宗还在和北方的突厥作战,没心思顾到这头,只能派使者朱子奢去劝架。
到还真把三个国家暂时劝开了。
后来唐太宗攻打高丽时说:"辽东本来是中国的地方,过去隋朝四次征伐都不能取胜。
这次征讨此地,就是为了那些前朝死难者报仇。
何况天下大都被平定了,就剩下地方还没有收服。
我得乘自己还没完全老去之前,和大家一起占领它。
"可见唐朝进攻高丽是蓄谋以久的策划。
一、互起疑心探帝室,徒惹祸端杀国王 等到唐朝打败了突厥,抓住了吉利可汗,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
高丽王更担心了,赶忙卑躬屈膝的献上封域图,这在古代是表示绝对臣服的意思。
这李世民呐,也没说别的,先派使者长孙师到那里,毁掉了当地人为夸耀胜利而用隋人尸骨建立的京观(特大土堆)。
瞧着唐朝使臣这样的举动,建武王疑心加重了,悄悄沿着东北方扶余到西南边的大海,修起千里长城防备着。
过段时间,他又派太子桓权去朝拜,看看唐朝对高丽到底抱个什么想法。
唐太宗将计就计,也叫广州司马陈大德去还礼,顺便刺探虚实。
陈大德和他的手下在那里到处收买高丽的官员,搜集到不少详细情报;又经常和流落到那里的中国人聊天,说说谁家亲戚还在不在,谁的故乡有什么变化没有,弄的大家都挺喜欢他,有什么都对他讲。
不久陈大德就把当地情况打听的一清二楚,回来向李世民汇报,说:"听说高昌也被我们占领,高丽的大对卢(相当于中国的宰相)三次跑到我们使臣下榻的地方问候呐。
"唐太宗听了笑笑说:"高丽地方只有四个郡,我发几万兵进攻辽东,再从东莱沿海路直取平壤——要灭亡他们,实在太容易了。
只不过咱们刚刚让国家太平一点,可不能劳动老百姓。
"也就把这事搁下了。
这边唐太宗还没想动武,高丽国自个先乱起来了。
原来高丽的一个大对卢死了,他的儿子泉盖苏文当政,找机会把建武王给杀掉,立建武王弟弟的儿子藏为新国王,自己独揽大权。
唐太宗听说这件事情,派使者去吊唁,有人劝他就这个借口进攻高丽。
他说:"盖苏文杀了自己的君主,独揽朝权,不得人心,要惩罚他还不容易?可是我不想让天下百姓太辛苦。
不过光看着他这么干坏事也不行,我打算利用契丹等边境民族去讨伐他们,大伙儿觉得怎么样呐?。
"大臣长孙无忌建议:"盖苏文知道自己罪行不小,肯定防备着咱们,皇上您先隐忍着,叫他觉着放心。
要不咱们先写封信去抚慰新立的国王,先安稳住人心。
这样就能让高丽人减少戒备。
"李世民觉得这办法不错,采纳了。
公元644年,碰巧高丽和百济联合起来攻打新罗,占领了几个城镇,新罗国顶不住,赶紧叫使者来求救。
唐太宗替他们出了几个主意,他说:"要援救你们也成,一是我派点部队,再联合当地的契丹等民族的兵马进攻辽东。
二是给你们一些唐军的军旗军服,多半那两个国家看见会害怕,兴许就撤军了。
三是让唐军从海路袭击百济。
你们觉得那个办法好啊?" 这新罗使者暗自嘀咕,这些都是远水不救近火的办法,咱们要的就是您派大军去打高丽给咱们解围呐。
可是又不知道怎么答复好,一下愣在那儿了。
于是李世民先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去调处,叫大家各自退兵,恢复到战前状态。
可是盖苏文说那些占领的地方,原本就是高丽的领土,怎么也不答应退兵,相里玄奖没法子,回国如实汇报。
唐太宗瞅着机会来了,决定亲征高丽,不过他的朝臣们还没研究清楚这事儿呐。
第二回 议军旅先固国本 兴义师早运粮草 唐太宗想攻打高丽,先和大臣们一起讨论出兵有什么利害没有。
谏议大夫褚遂良不同意远征,说:"陛下这次打了胜仗还好,万一赢不了,对国家对您都挺危险。
"兵部尚书李世绩反驳说:"上次陛下打算跟踪追击,消灭来侵犯的薛延陀部,结果被魏征苦苦劝住。
当时要真那么做了,薛延陀部连一匹马都别想回老家。
如今他们缓过气,又经常来骚扰咱们,我一想起那件事就觉着遗憾呐。
"唐太宗回答:"这到的确是魏征的错呐,当时我挺后悔,但为了给大家树立直言敢谏的榜样,也就没露出这个意思。
"虽然这么解释,但很多朝臣还是反对皇帝亲征辽东。
大家都觉得唐太宗带兵攻打那么远的地方,留下这么大的帝国没人管,万一西北的突厥再次进攻,或者内部有人乘机作乱,不好对付。
唐太宗觉得这些想法挺有道理,便留下太子在定州看守后方,再给他配上马周等几个又忠诚又...
武则天墓为何万人挖不动
揭秘:为什么40万人都挖不动武则天墓 相关标签: [唐朝] 核心提示: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
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
唐乾陵凿山建穴,规模宏大。
乾陵布局 如果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
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
然而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一样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遗体。
我们不禁要问,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这事得从乾陵的修建说起。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当时群众称为“奶头山”。
从乾陵东边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
唐时的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
所以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昭令当时朝野闻名的大术士袁天罡和李淳风,要他们为皇上选址风水宝地。
二人分别遍游九州,回来后交旨都说选在了好畤县,,今乾县,,的梁山上。
武则天便便派使臣去察看,到了梁山顶,袁天罡说他在这里埋下一枚铜钱,李淳风说他在这里订下一枚铁钉。
刨开土,李的铁钉正好扎在袁所埋的铜方孔中,在场的人无不拍手惊奇。
于是,武则天便把陵址选在了梁山,即现在的乾陵。
单从风水来说,乾陵就超过了唐朝所有帝陵。
乾陵修建的时候,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
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
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
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
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至于里面的宝贝,经过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五百吨!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
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
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
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
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
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
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如果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
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
然而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一样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遗体。
我们不禁要问,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这事得从乾陵的修建说起。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当时群众称为“奶头山”。
从乾陵东边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
唐时的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
所以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昭令当时朝野闻名的大术士袁天罡和李淳风,要他们为皇上选址风水宝地。
二人分别遍游九州,回来后交旨都说选在了好畤县(今乾县)的梁山上。
武则天便便派使臣去察看,到了梁山顶,袁天罡说他在这里埋下一枚铜钱,李淳风说他在这里订...
为何李淳风的墓穴被盗空,袁天罡的却完全无事?
说起袁天罡和李淳风,这两位堪称古代神人的绝对代表。
他们著作的《推背图》更是直接预测到了21世纪,而且准确性让人简直不敢相信。
袁天罡是唐代最著名的相师,中国相术大师。
益州成都人。
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
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临邛)令。
预言杜淹将以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王?不出十年将官至五品;韦挺面相如虎,将出任武官。
并预言三人为官后都要遭贬谴,届时大家还会见面。
其结果可谓是和他预料的一模一样!李淳风是唐代道士,道号黄冠子,岐州雍县人。
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是《推背图》的作者之一。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当时两位著名天相家、高道袁天罡和李淳风编写了中华预言第一奇书《推背图》。
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
袁天罡和李淳风可以说是当时的神人,当然神人对自己的墓穴也是很讲究的,他们都看上了长安县郊区的杜公祠的山后,两人的坟墓相差也就是几百米。
但是李淳风的墓在大唐灭亡后就遭到了挖掘,到现在已经被彻底挖空了。
而袁天罡的墓那是保存完好,1000多年来岿然不动,无人敢挖。
当然,据当时的记录是称袁天罡已经成为了仙人。
古代是不敢对仙人冒犯的,其次就是防御了,可以说袁天罡的墓防御很是到位!
为什么北宋皇陵是倒葬墓???
宋陵是“封土成陵”形制,建筑结构每座大体相同,由上宫、下宫、祔葬皇后阮三大部分组成。
上宫是关键区域,下宫在上宫的下方30米处,是地面建筑。
动土时,在“甲”字型的地面开始挖掘,前面伸出那块是斜坡,即一竖,便是墓道,后面就是“皇堂”。
相比于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宋陵节约多了,但相比南宋诸陵,则显得相当豪华。
宋陵尽管没有汉唐帝陵奢侈,但花费也巨大。
如宋仁宗赵桢的永昭陵,动用民工46700人,耗银达50万两、钱150万贯、丝绢250万匹,费用占了当时国库年收入的一半。
皇堂,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宫,也称玄宫,是放置棺椁的地方,一般往地下深挖20米一下,为陵墓核心部位。
皇常最上面正中便是陵台,也就是通常明清帝陵中的宝顶,民民俗称坟头。
陵台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呈方形覆状;分为三层,最上层广植松柏。
挖深地宫,其实是反盗墓的最常手法,当年秦始皇将自己的地宫挖到得不能再深,“达三泉”,便有这个意思。
南宋诸陵永安陵地宫可能最浅,据《宋史·凶礼志·山陵》(卷一百二十二),“皇堂下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台三层,正方,下层每面长九十”;地宫最深的可能是永熙陵,“皇堂深百尺,方广八十尺,陵台方二百五十尺。
”宋四尺约合现代的一米,永熙陵就是25米深,而永安陵近14.25米。
北宋皇陵的地宫很漂亮,确实是“皇堂”。
有一现代盗墓者曾由盗洞,爬进过永熙陵地宫。
发现,永熙陵地宫由14层青砖砌成,上下四周彩绘着天象、楼阁、树木、人物等图案,建筑得十分坚固。
唐朝李世民的两个算命大臣叫什么
袁天罡和李淳风。
袁天罡袁天罡,唐代最著名的相师,在中国相术史上也是赫赫有名。
四川成都人(今四川成都),生卒年不详。
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益州。
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临邛)令。
相传他懂得“风鉴”,即凭风声风向,可断吉凶。
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
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三世相法》、《推背图》(和李淳风共著)、《袁天罡称骨歌》等。
通志著录,其有《易镜玄要》一卷,久佚。
当代阴阳易辨派创始人高煜翔评价袁天罡:“名如皓月罩千秋,声似春雷震古今。
”李淳风李淳风(602-670),终年68岁,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家学者,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
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力定级的人。
李淳风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
其父李播,隋朝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
”李播“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做《天文大象赋》。
这些,对李淳风一生的学术取向,无疑有重要的影响。
《旧唐书》本传说李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
袁天罡的墓自古以来都是军事重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袁天罡,生卒年不详。
唐代最著名的相师,中国相术大师。
益州成都人。
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
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临邛)令。
袁天罡曾经写过《六壬课》、《五行相书》等,他还写过《称骨算命术》,当然,这个简单的算命术,并没有形成体系,而袁天罡和李淳风合著的《推背图》才是他们两个易林独步,名震天下的代表著。
关于他们两个人精于风水堪舆,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为武则天寻找陵寝,武则天为了考验李淳风和袁天罡对自己是否忠心,以及他们的堪舆水平,便分别让二人为自己寻陵点穴。
李淳风来到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他往山坡上放了一枚金钱,并往金钱上撒了一把土,将金钱浅埋。
随后,袁天罡也来到了梁山,他在山坡上插了一枚金钗,这枚金钗,正刺在了金钱的钱眼之中。
袁天罡和李淳风在风水和堪舆之术上,造诣很高,可以说当世无两,可他们也是肉身之人,他们也会生病也会死,他们为了百年之后,能有个稳妥的葬身之地,两个人就分头为自己寻找墓穴。
两个人经过寻找,不约而同地来到了长安县,他们在该县东南发现了一座黄土高坡,坡上有一片锦缎般平展的平地,这块地风景优美,眼界开阔,因为袁天罡最先来到,故此他最先选穴,袁天罡定完墓穴,随后而至的李淳风就在黄土坡上的平地,也选了自己的墓穴。
当然,两个人并没有毗邻而藏,而是相距了几百米。
墓穴选定后,两个人一起回到了长安。
李淳风身体不好,最先病倒了,袁天罡前去探望,就见李淳风正在测算自己墓穴将来的穴运,袁天罡看着厚厚的一叠纸上的测算结果,他问:李兄,您的墓穴几百年之后会是什么样子? 李淳风摇头叹气道:“不管我怎么测算,都是惨遭被盗!” 袁天罡用无奈的语气说:“我们的墓穴相距不远,看样子也是不能幸免了!” 让袁天罡没有想到的是,李淳风告诉他,经过他测算,袁天罡的墓穴1000之内也没有被挖盗的迹象,可是袁天罡还没等追问原因,李淳风就眼睛一闭,去世了! 袁天罡回去想测算一下自己墓穴为何免于被盗,可是计算还未出结果,就因为劳累过度,溘然而亡!?? 果然几百年后,大唐灭亡,李淳风的墓穴在乱世中首先被盗了,可是袁天罡的墓穴却没有人动,这是什么原因,是盗墓贼对袁天罡特别尊敬,对他的墓避而不挖?还是袁天罡的墓特别坚硬,根本挖不动?还是袁天罡的墓有很多厉害的机关埋伏,令盗贼退避三舍?其实,这三个回答都不对。
这两个风水大师都没有测算准的原因竟是这样的――唐朝灭亡以后,袁天罡的坟墓就被圈到了宋代的兵营里面,而且一个朝代灭亡,第二个朝代继续在这里驻军,没有哪个盗贼敢去兵营里盗墓,故此,袁天罡的墓穴就保住了。
而李淳风的坟墓在兵营之外,盗贼哪会对他的坟墓客气,这就是两座风水高人的坟墓,一被盗,一完好的最终原因。
到了1949年解放后,袁天罡的墓地仍然是军事禁地,这就让袁天罡的坟墓避过了破四旧之乱,改革开放后,这里的兵营撤走,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袁天罡的坟墓,还在坟头上安了一个报警器,故此,这座墓至今岿然独立,完好无损,不能不说是一个文物保护方面的奇迹!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当时两位著名天相家、高道袁天罡和李淳风编写了中华预言第一奇书《推背图》。
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
这样的高人,难怪会把自己的墓保护的如此之好。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唐太宗昭陵的风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