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视死如生”,不只是自己的住所风水要好,关键还要为祖宗选择一块风水宝地,这样可以庇荫子孙,对家族很好。皇家更是如此,他们富有天下,为了让自己的家族千秋万代,国家运势昌隆,就要在全国选取最合适的墓。
中国最著名的墓地之一就是明朝的十三陵了,最早葬在这里的是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而选择这块宝地的人也是朱棣。那么这块地方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明末的学者顾炎武曾形容过:这里的山坐落在南方,气势像飞翔着的蛟龙,卢龙为他的脚趾,太行山脉为他的脊梁,它的尾部在黄花镇,面朝神京,万年的老宅“康家庄”居于其中,可容纳上百万的人,“豁然开明堂”。
可见这里很符合堪舆学中对风水宝地的条件:山水环绕。不止如此,在它的西北20公里处,就是长城上的要塞,居庸关了,居庸关号称北京的锁钥,地理位置之险要不言自明,继续往北走,就是八达岭了。长城之外,就在明朝的死敌蒙古的势力范围之内了。
明长城至今还有不错的保留,抗日战争也在这里打过。历史上的明朝在长城沿线设置过9个重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九边”。而十三陵如此靠近这里,显然是一个很典型的边塞陵区。
十三陵之首是长陵,这里是朱棣为自己和自己的皇后选择的墓地,自然贵不可言。如果从上俯瞰,我们能看到,这座陵墓修建于一个盆地之中,周围的山有天寿、蟒、大屿、汗包、虎、龙等十几座高山,而长陵就居于其正中,藏风之地也。而长陵中又有数道河水穿流而过,恰似数条腰带,风水宝地无疑了。
我们知道明朝有16位皇帝,而这里只葬了13位,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当时定都南京,没有葬在这里,第二位朱允炆被朱棣拉下台,也没有葬在这里,而第三位就是那位明代宗朱祁钰了,他在经历了夺门之变后遭到软禁,死后被按亲王之礼葬在了别处,成为在明朝迁都之后唯一一位没葬在13陵的皇帝。
而朱棣之所以迁都,是因为他拉侄子朱允炆下马后,总觉得南京镇不住,一是镇不住政治,他篡了父亲安排好的皇位。二是镇不住军事,明朝灭亡后,蒙古的旧部逃到北方,为了稳定北方,他选择迁都抵御。
故宫博物馆跟十三陵,哪个更推荐去?
感谢平台邀请
对于故宫与十三陵景点哪个更推荐去呢?咱们分析一下。
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是国家5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首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明十三陵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明十三陵也被列入是世界遗产,国家重点文武保护单位,是国家5A级风景区。
两处景点各有千秋,都是中国千年文化代表,两处景点都应该推荐,一个是宫殿建筑群,一个是墓葬建筑群,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再次感谢平台邀请,谢谢!
明朝十六个皇帝只有十三陵,那另外三个在哪里?
明十三陵指的是北京昌平天寿山的十三处明朝皇帝陵寝。分别是长陵(明成祖朱棣)、献陵(明仁宗朱高炽)、景陵(明宣宗朱瞻基)、裕陵(明英宗朱祁镇)、茂陵(明宪宗朱见深)、泰陵(明孝宗朱祐樘)、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永陵(明世宗朱厚熜)、昭陵(明穆宗朱载垕)、定陵(明神宗朱翊钧)、庆陵(明光宗朱常洛)、德陵(明熹宗朱由校)、思陵(明毅宗朱由检)。
明朝没有葬入十三陵的皇帝有三个,分别是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的孝陵。代宗朱祁钰,就是明景帝,葬在北京玉泉山的景泰陵。朱祁钰生前营建的北京孝陵夺门之变后被英宗捣毁,荒废,被百姓称为景泰洼,一百多年后,明光宗朱常洛继位一个月就驾崩,未及营造陵寝,只好葬入景泰洼,改称庆陵。还有一个是成祖靖难后不知所踪的建文皇帝朱允炆,他显然是不会有陵寝的。
这样算下来,似乎明朝在崇祯之前有十五个皇帝陵寝,实际上,明朝的确是有十六个皇帝陵寝的。最后一个就是位于湖北钟祥的明显陵,里面葬的是献皇帝朱祐杬,不过他其实一天皇帝都没当过,他是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
如果一定要强迫症到底的话,还可以加上安徽凤阳的明皇陵以及江苏盱眙的明祖陵。
南明诸帝没有什么陵寝可言,位于福建的唐王朱聿键的隆武陵和位于广西的桂王朱常瀛的兴陵只能是凑个数吧。
请问我这个户型的财位等风水怎么样位置在哪?谢谢,一楼带院子?
风水上其实并无财位之说,多是不学无术之辈投现在人快速发财的心理,而弄出的花样,但风水上确有改善财运的方法,但不是一二个位置就是财位
北京的十三陵,都是哪位皇帝的陵寝?
明代有十六位正式皇帝:
① 其中太祖朱元璋葬南京明孝陵。
② 建文帝失踪于靖难之役,陵墓无考。
③ 景泰帝在英宗夺门之变后贬为王礼葬北京玉泉山麓,至侄子宪宗时又恢复其皇帝身份,扩建陵寝。
④ 其余十三位皇帝,葬北京昌平,即十三陵。按时间顺序: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崇祯)。
以永乐长陵、嘉靖永陵、万历定陵规模最大。末代崇祯帝思陵是以其田贵妃墓为基础改造的,规模最小,配置也很简单。
除思陵被盗、定陵被主动考古发掘外,其它各陵均未被盗。
明代皇后都不单独建陵,无论死在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地宫。十三陵区域内,另外有七座妃子墓和一座太监墓。
除了上述帝陵外,在江苏盱眙有明祖陵,是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衣冠冢及祖父墓原址。在安徽凤阳有明皇陵,为朱元璋父母墓。都是大明朝建立后修建的。
另外太子朱标死后,葬东陵,其址在明孝陵东侧。但永乐帝继位后,撤销了大哥的皇帝追谥和陵号。
嘉靖帝追尊生父兴献王为睿宗,其显陵在湖北钟祥。
整理的各陵卫星图,没办法,系统有自动压缩,原图很清晰的。
风水物品真的有用吗?
我看了多年风水了,我来给你解答一下。首先风水主要是讲的气,道家认为所有的物品都由气化而成,这个已经得到科学的证实。看风水,无非看的就是气,这个气跟玄空里面的气不是一出,我所说的气是阴阳之气。风水里面藏阴阳,风水师要做的就是将阴阳之气平衡。关于你问的风水物品,我可以跟你说是有用的,但是得用对位置,比如我们讲的五行之气,如果房间内五行不调和,就需要用到风水物品,比如带有五行属相的摆件,当然我很少用这些,我通常用动物的毛发。还有镜子,比如门外有煞,就需要用的凸镜。这些只是浅显的道理,关键还是一句话,风水物品有用,但需要用对地方,有些是需要开光的。
明朝十三陵是真的埋葬有皇帝吗?
可以肯定的告诉你:明十三陵是真的埋葬有皇帝,明十三陵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帝后陵墓建筑群,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距离北京天安门大约50公里。
从永历7年开始修建长陵到崇祯帝葬入思陵为止,先后230多年间,明十三陵先后埋葬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两位太子,三十余位嫔妃,两位太监。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分别是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的明孝陵,第二任皇帝建文帝靖难之后下落不明无陵寝。第七任皇帝朱祁钰在他的哥哥朱祁镇复辟后被废除了皇帝号,以王爷的身份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各位朋友有喜欢的请帮忙评论、点赞加关注,谢谢
为什么明朝十三陵没有被清朝拆了?
清朝身为第二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安抚人心可谓是煞费苦心,其中之一就是保护前朝皇帝陵墓群,入关之初,对于前明皇族宗室这些活人威胁是赶尽杀绝,留下几个不知是真是假的典范就好,对于帝陵这些没有威胁的死物,就是好好保护以安民心。
在雍正二年,甚至封明皇族后裔朱之琏为一等侯,抬入满清八旗中上三旗的正白旗,负责明陵的祭祀及其管理事情,虽有祭祀明陵之命,却没有服明服、行明朔、用明礼,而且祭祀明十三陵时,需要向本旗都统汇报,祭祀南方的明孝陵更是需要由礼部请旨皇帝获批准以后才可以前往,由此可见清廷的保护之名只是面子功夫。
1644年是极具讽刺的一年,腐败的明王朝在老百姓与士大夫的千呼万唤中被李自成推翻,北京被破崇祯帝自杀以身殉国,一群变节大臣期待做新朝大顺皇帝李自成的从龙之臣,结果没想到李自成对他们基本上都是严刑拷打逼其家产,后李自成败于山海关一片石之战,不久后像强盗一般带着大批金银财宝烧掉紫禁城,退出北京城将其拱手相让于满清。
满清当时打着报“君父之仇”也就是替崇祯帝报仇的名义进入北京的,在进入北京城以后反应很快,对外一直追击李自成,打的李自成最后不知所踪。派遣大军征四川大西政权张献忠。豫亲王多铎南下破南明政权。对内将紫禁城太庙中的明朝皇帝牌位迁往历代帝王庙,行剃发易服令,顺治二年修明史,为清廷统一中国成为全国性政权下了很多功夫。而其中关键之一就是收买人心,经过一系列动乱以后,之前让人怨声载道的明王朝也让世人无比怀念,清朝为了收买人心,保护了明十三陵还有南京的明孝陵,获得了当时世人的认可。
保护明十三陵的意义重大,有收买人心之举,并且在那个异族统治并且大兴文字狱,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敢叫你身死族灭的特殊年代,明孝陵及其明十三陵在汉人心中地位隐隐超然,好似祖地一般,清朝更是要保护好,最起码是表面上保护好。即使如此,之后乾隆帝对于明十三陵之首的成祖朱棣长陵中的金丝楠木羡慕不已,打着修缮长陵的名义偷梁换柱的将祾恩殿中的金丝楠木换走了一部分,根据一些资料参考,祾恩殿修缮以后变小了一圈,明显盗了一部分,当然这些资料并非权威,但是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年间的确修缮过长陵,而且修缮之前乾隆帝亲自去观看了,正史当然没有记载有没有盗,具体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明十三陵拥有安抚民心的重要用途之下,清廷保护的很好,有清一代,明十三陵有惊无险的渡过,最后完整的保存至今,也算是一种福分吧…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十三陵是什么时候建的?
十三陵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自永乐7年即1409年6月20日修建“长陵”始,到清顺治初年完成“思陵”止,时间长达200余年。
?
按陵墓建造的先后顺序,其陵墓名称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在整个陵区中一共埋葬着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贵妃和数十名殉葬宫人。陵区内还建有妃子墓7座、太监墓1座和行宫、园囿等附属建筑,全部陵区面积达4000公顷。
明朝16个皇帝,有13个葬在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建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称为孝陵。第二代皇帝朱允炆,在叔侄争夺皇位的战斗中下落不明,没有陵墓。到第三代皇帝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死后葬在距北京城区50公里的昌平县天寿山下的长陵里。从朱棣起,至末帝毅宗朱由检止的14位皇帝,除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死后葬于京西的金山之外,其他皇帝都葬在十三陵。
皇帝建陵选址最讲“风水”。十三陵所在地被认为是风水宝地。明朝永乐年间,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当朝皇帝朱棣决定在此建造陵墓,并改黄土山为天寿山,于1409年6月20日开始修建长陵。十三陵的陵园广袤宽阔,燕山余脉自西北逶迤而来,成为天然屏障;几股河水在平原交汇后,缓缓东去。这里山峦起伏,林木苍翠。
陵园营建时,四周因山势筑围墙,总长达12公里,围墙险要处设十几个关口,并建城关、敌楼,驻军把守。设口驻军,除保卫陵园之外,还有捍卫京师的重要意义。因为陵园地处京北要冲,北通要塞黄花镇,西达居庸关,东接蓟、辽,其位置犹如京北门户。
最早修建的长陵在十三陵中规模最大,从一进大宫门就应该算是长陵。它有最长的神道,最大的碑亭和碑,最大的享殿和最大的宝城。这些都是其它十二陵所不及的。修建长陵的宝城和地宫用了4年的时间,宝城包括城墙和方城,中间是埋葬朱棣的坟山。长陵的碑亭和神道两旁的石像是在宝城和地宫建成后20多年才修建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十三陵风水博览馆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