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简单的把事情描述一遍,以免有的人不太了解。
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病逝的地方是在五丈原。临死之前,他交待下去,说自己死了之后,要葬在汉中的定军山。
《三国志》有记载:“亮遗命葬于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
虽说大概的地方是有了,但具体葬在哪儿呢?方位啊什么的,得讲个风水吧,这些诸葛亮都没细说,只说自己死了之后,让士兵抬着自己的棺材,在定军山一直往南走,绳子断的地方,就是埋葬自己的地方。
下面的人一听,丞相一生神机妙算,这么做肯定是有道理的,说不定算到了什么。于是在他死之后就这么去做了。
话说几个士兵抬着诸葛亮的棺材走了一天一夜,抬棺材的绳子怎么也不断。最后几个士兵一合计:这不行啊,这么粗的绳子,等断了都到什么时候了,要不咱把它割断吧。几人一听,这主意好,然后就把绳子割断,埋葬了诸葛亮。
士兵回到成都,见了刘禅复命。说已经按照要求,埋葬了诸葛亮。刘禅一听,这不太可能吧,才一天呢,绳子就断了?严加逼问下,士兵说了实情。刘禅听到真相,一气之下就把这几个士兵给斩了,斩了之后才发现,坏了,忘了问丞相埋在哪儿了。至此,世上便无人知晓诸葛亮葬于何处。
当然,还有一说是士兵抬着棺材,走着走着就累了,想着休息一下,结果棺材刚一放下,绳子就断了,接着一声巨响,定军山炸开了一个大口子,把诸葛亮的棺材还有士兵全部埋进去了。这个说法带有一些传奇色彩,不太可信。
但不管怎样,最后的结果都是,没有一个人知道诸葛亮埋在哪儿。
说到这儿,可能有些人就已经知道了,诸葛亮这么做的用意,就是不想让人知道他埋在哪儿!
其实在封建社会,人死入土为安,而死后被仇家掘坟报复的事儿非常多。诸葛亮一生虽说从未真刀真枪的亲自上过战场杀过人,但树立的敌人还是不少的。作为蜀国的丞相,想要做到没人知道自己的下葬地点,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他便出此一计。
有人或许会提到成都的武侯祠,说那葬的是诸葛亮,其实不然,武侯祠只是一个衣冠冢(指只埋有死亡者的衣冠而无死亡者尸体的坟墓),他的真正埋葬尸体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诸葛亮的墓地选址定军山,谁能介绍下这个墓地的风水?
武侯墓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葬地,墓区山环水抱古木参天,四季如春风景宜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南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千百年来,我们称其墓地为“武侯墓”。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遵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
武侯墓周围有定军山(不是周围吧,定军山十二座峰峦,某人在主峰下,准确说是定军山麓。
),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
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
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
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近墓四山,名曰“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山岗”,将武侯灵冢紧密围护。
四山翠柏苍松、攒蔚川阜、遮天蔽日,难觅神冢。
当你转过书案梁,前面豁然开朗,别有一番风光,盆地当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树森森,修竹异木,花香鸟语,一条小溪从墓前蜿蜒而过,淙淙流水,更为墓区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和新的情趣。
武侯墓区,占地360亩,有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千年以上古柏40余株,其中1700余年的22株,汉株2株。
古柏汉桂相辉映,四季鲜花互争研,真乃人间仙境,世外桃园。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宝像庄严,栩栩如生。
印、剑二僮侍立两旁,其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护持左右,使人肃然起敬。
东西厢房和南院道观,是“一代智星诸葛亮”大型雕塑展览,共分30组,再次生动展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壮举。
史料翔实、规模宏大,由圆雕到浮雕直至壁画,总看为一整体,分看各有各的场景,人物逼真,场面恢宏,隐隐给人有金戈铁马、震天杀声之感。
殿后大冢巍然,状若覆斗,即为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汉白玉石护栏围护,石栏上浮雕35幅“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
冢前有四角揽顶式亭子一座, 名曰前坟亭。
亭角高翘,围以木栏,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亭中坚立墓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公元1549年)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建所立的“汉丞相 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立的“汉诸葛亮武侯之墓”碑。
墓东西向,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
当你站在定军山上,俯瞰诸葛武侯墓园,只见那九条山岗犹如翻滚的巨龙,从四面八方汇聚于墓地,拱卫者翠柏苍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龙捧圣”之称。
凡来武侯墓拜谒观瞻者,无有慨然兴叹!“无怪当年武侯亲点此穴”,真乃“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诸葛亮的文墓风水怎样
诸葛亮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
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
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
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1996年,诸葛亮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亮的特点和事迹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军事总指挥官。
也是个出色政治家。
诸葛亮熟读兵书,通晓地理,风水术数。
所以对地理风貌,天气变换通常能提前知晓。
三国时曹操打败袁绍出兵荆州。
诸葛亮出使东吴,凭借犀利的言辞,和过人的智慧,把东吴谋士辩驳的哑口无言。
更是凭借天文气象观测知晓东风时节。
帮助周瑜成功打败曹操,也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
曾用计谋收服孟获。
诸葛亮也很擅长对人心的揣度,用计谋气死周瑜。
曾经六次出岐山。
由于刘备儿子刘阿斗不成器,最终诸葛亮被累垮,出兵途中身死。
所以有出师未捷身先死,尝使英雄泪满襟。
也有扶不起的阿斗的由来。
诸葛亮“躬耕”的地方是襄阳还是南阳?
http://www.0898.net/2005/12/07/205132.html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节选了两篇关于诸葛亮的古文:一是《隆中对》,二是《出师表》,如此集中地反映一个历史文化现象,在解放后的教材中还是第一次。
可是,在教材使用中,人们却发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隆中对》的题解中注明:“隆中,山名,在现在的襄樊。
”这倒不错。
其次,在《出师表》中对“躬耕于南阳”的解释是:“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
”这倒让人纳闷了:湖北的襄阳在汉代属南郡,与南郡一水之隔的南阳郡辖37县,是并立的两个郡,南阳什么时候到南郡去了?第三,教材前边的彩页上,上边是岳飞书写的《前出师表》,下边是隆中的武侯祠牌坊,给人的感觉是岳飞书写《前出师表》是在隆中所为。
岳飞在南阳武侯祠一气呵成的书法名篇《前出师表》,这可是没有争议的!更见“技巧”的是岳飞的这篇书法有头有尾,就是没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话,因为这是诸葛亮说的,如果有了这句话,躬耕地的“隆中说”岂不是动摇了?把这三处联系起来看,似乎存在一条明显的逻辑推理:《隆中对》应是在隆中的谈话(其实应该是《草庐对》),南阳又在襄阳,岳飞书法《前出师表》和古隆中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样,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似乎真的是千古铁案了。
正当人们对国家颁布的通用教材何以出现如此错误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报》刊发了该报记者释喻的文章——《〈隆中对〉复出的背后》,该文用五个部分(起源、提案、奔波、成功、声音)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襄樊方面为使《隆中对》重上语文教材而五上北京“做工作”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内幕。
文章还引用一学生家长的话说:“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不会再有襄阳、南阳之争了,毕竟在教科书上已经把这件事情说得很明白了。
”他们“明白”了,我们却糊涂了——到底诸葛亮躬耕在南阳,还是襄阳? 南阳、襄阳的躬耕地之争,绝不是从兹而始,但为了争名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竟然不惜五上北京“做工作”,这种事情也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知道诸葛亮地下有知,听到这样的事会哭还是会笑,抑或是哭笑不得。
诸葛躬耕在南阳 关于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地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作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西晋陈寿在其所著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全文收录了诸葛亮的《出师表》。
至东晋时期,王隐所撰《蜀记》称隆中有诸葛亮“故宅”及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称隆中隶属南阳郡邓县,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
自习凿齿肇始,南北朝时期不断有记载襄阳隆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文献,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根据东晋时期的王、习诸说,再加上自己的臆断,将诸葛亮的“家”、“宅”明确为躬耕之地,自此而后,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说正式形成。
此后唐、宋、元、明诸代,议者纷纷,争持南阳、襄阳者各执其说,互不相让,明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未知孰是,在书中既说襄阳三顾,复云南阳躬耕,云里雾里,让人不明就里。
至清代时,双方争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于当时在南阳任知府的顾嘉蘅作了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虽意图息事宁人,但却并不能让双方心服。
1987年,国家决定发行“三顾茅庐”邮票,“三顾”事件发生于何处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学术之争。
待到邮票问题尘埃落定,南阳方面小胜一局的情况下,却又出现了舆论大哗的“教科书事件”,本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教科书事件中的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已经不再是一场学术之争,而是变成了一种利益之争。
” 《隆中对》这个名称,其实本应作《草庐对》。
陈寿整理《诸葛亮文集》的时候,用的还是《草庐对》这个名字,至南朝梁昭明太子《文选》收录此文时,惑于习凿齿《汉晋春秋》所言,定名《隆中对》。
后世以讹传讹,而清代流传最广的古文读本《古文观止》也沿用了这个说法,这大概就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主要依据。
之所以会出现襄阳与南阳的“躬耕地”之争,是因为诸葛亮既曾生活在襄阳,又与南阳有着不解之缘,他是先随叔父到襄阳投奔刘表,又因叔父病亡自己不愿投靠刘表,转入南阳并躬耕于此,所以襄阳有诸葛故宅,南阳则为躬耕之地,三顾茅庐的事就发生在卧龙冈上。
隆中原本属南郡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无误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所以,南阳的武侯祠应当是名正言顺的。
襄阳方面则说,诸葛亮隐居隆中,而隆中当时属南阳郡的邓县。
因此隐居隆中即躬耕南阳,隆中才是诸葛亮真正的隐居之地。
这是南阳、襄阳两地争论的焦点。
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汉代的南阳郡究竟包括不包括隆中? “隆中”这一地名,较早出现于东晋王隐《蜀记》及习凿...
诸葛亮到底是心胸开阔的丞相,还是心胸狭窄的阴险小人? 爱问知识人
有个事是真的,失街亭都知道吧,马谡被杀拉,知道马谡是怎么死的吗?对,诸葛亮害死的。
为什么?我来说说:首先我门看一下当时的情况,街亭是最后一道屏障,而司马仪的偷袭事前诸葛亮并没算到,当时他把所有人都派出去拉,司马仪带了10万+的精锐而当时守街亭的不过4000,街亭无险可守只有坐山,你门认为让子龙去能守住吗?好拉我门现在知道街亭必失只是时间问题,而且街亭必守也是为了争取时间(逃跑)。
而且街亭一失就意味着次此诸葛亮的部署完全失误拉,所以这里需要一个人来承担责任,而且此人必死(替诸葛亮)。
这个人很重要,他要有分量但又不能太重,而且要这个时候还愿意去,谁呢?对马谡,马谡的哥哥马良是诸葛亮的深交,诸葛亮非常喜欢马谡,他很希望马谡能接他的班,可这时只能牺牲他,其实诸葛亮也不想让他去,是马谡知道丞相的难处才自告奋勇的,诸葛亮不愿意,马谡又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此时以知马谡有付死的心。
大家都知道马谡熟读兵书却山上扎营,就是付死的架势,他留王平在河岸就是给他条活路。
诸葛亮知道马谡求死,连发快信让他倚河驻防好有逃跑的机会,马谡不听最终被王平就回。
诸葛亮此时面对军令状泪如雨下,实在是不忍呀,可又没办法,才有挥泪斩马谡,可以说马谡保全了诸葛亮的名声,可诸葛亮为了自己的失败不被过分夸大对马谡下手也算够狠拉。
诸葛亮病逝何处?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时年54岁。
《三国志》载: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相持百余日。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诸葛亮设计的木牛流马是什么原理
木牛流马是四足行走的酷似真牛的运输工具。
由于是四足行走,用于不平坦路面和泥泞路面都能行进,这是圆轮(独轮或四轮)车难以行进或不能行进的路面,由于是四足行走,不易滑倒,在坡上停住后可以自动“刹车”,这些优点使它适宜于山地运输。
木牛流马的使用能做到“牛不饮食”是又一大优点,在战争中运输粮草,真牛真马要消耗粮草,使得运输的粮草没有运到目的地,就消耗了一部分。
而且真牛真马在没有运输工作时照常消耗粮草,这是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一大缺点。
运输时间越长则耗粮越多,这个缺点更为突出。
用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它本身不消耗粮草,很好的克服了真牛真马这方面的缺点,这是木牛流马取代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又一依据。
由于木牛流马靠人力驱使,驾牛人是要消耗粮草的,这是人力运粮草的一个缺点。
但人力运粮有其优点:一是驾牛人也是战士,可以保护粮草,减少专门的护粮队伍。
二是驾牛人在没有运粮任务时可以调往战斗部队;三是利用休闲的战斗部队去运粮,非常经济合算。
木牛流马能使“人不大劳”,是又一优点。
木牛流马的设计应用了杠杆省力原理,驾牛人肩负重量为总重量的0-30%。
当总重量为250公斤时,驾牛人肩负重量为0-75公斤。
这个负重量对于古人来说是不难的,的确是“人不大劳”。
但相对于圆轮车在平地行进的负重量来说,还是显得过重,这是木牛流马不能普及以至失传的又一原因。
以上说明,木牛流马在山地运输粮草能够“进退自如”、“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因此在山地运输方面有实际应用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诸葛亮到底葬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