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英国诗人瓦特·兰德(Walter Savage Landor,1775—1864)的诗《生与死》。
兰德出身贵族,个性极强,钟情于自然,热爱儿童、艺术。追求语言的简洁、韵律,与当时的桂冠诗人华兹华斯同代。但兰德在他的时代,不是一个很有名望、地位的诗人。
他的这首很短的诗,描述了自己的暮年心态:喜爱自然,喜爱艺术,不与人争,用生命之火取暖。这是诗人在1850年写的,那时他已75岁,人生一切皆已看透。
这首诗有很多译文版本,但杨绛先生的这首译文应最为传神。
杨绛先生译文如下: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原文如下:
Life and Death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杨绛很喜欢英国诗人兰德的这首诗,而且这首译诗流传很广。
有一个原因是杨绛把它用作晚年文集《杨绛散文》的卷首题词;另一个原因是这首诗显示了一种自尊、自足的人生追求,恰好与杨绛散文中隐于世事喧哗之外、淡泊名利淡定自若的人生态度一致。放在一起看,增加了这首翻译作品的可欣赏性。
扩展资料: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一句和这句有类似的表达,即: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全句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意是说:不自我表现,反而能脱颖而出;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得到认同;不自夸邀功,反而能够建功立业;不自大自满,这样才是长久之计。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老子所谓“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后世流布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思想意识,与老子所谓“不争之德”都不无源流关系。
老子的“不争”,不是消极的让人什么都不做,而是说万事万物自有其存在、发展规律,当你掌握了万事万物的生灭规律——即有审时度势的智慧时,此时不用争,就按着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做事,决定权会在你的手中。
自我太强是泯灭心智的第一杀手,不争是指不以自我的欲望、执取心去争,所以不为自我而争。
真正有实力有本事的人不需要和别人争,踏踏实实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做事,该得的的一样不会少。
参考资料:
(人争一口气)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做人要有骨气有志气,不能丢了尊严。
出自:《增广贤文》下集: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作者未知,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清代民间创作的结晶。
佛,是普天上下最受到尊重、敬仰、羡慕、追求的至高无上的代表。
因此,佛的香火越鼎盛,就说明该佛的思想、佛法越受到人民的顶礼膜拜;作为佛而言,一炉香就代表着这尊佛的思想的伟大;而作为人而言,生命只在呼、吸之间。
所以,争一口气,是为了延续下一次的呼、吸。
由此可以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不争这口气,那么,就只剩下了出气或者吸气了。
这就是这句话的真谛所在。
扩展资料: 《增广贤文》。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
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
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
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 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增广贤文》佳句赏析: 1、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很多事情是人力不能勉强的,随缘就好。
2、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在情绪冲动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伤人伤己,总是让人追悔莫及。
能忍住自己的脾气,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能力。
3、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不是幡动,是尔心动”。
这世界的是是非非很多,只要你自己不听,也就没有了。
4、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刻意为之的事情有时候反而容易失败,有时候一切顺其自然,不用人力强行干涉,反而是最好的办法。
5、黑发不知勤学早,看看又是白头翁。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6、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
人心本善,但是总有各种各样的诱惑让人偏离善的本心,因此要师长朋友加以劝勉。
就像山中的钟,随时敲打才能发出响声。
7、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月圆缺,水满溢,事情到了极致一定会遭受祸患,只有懂得知足,才是富足。
8、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
嘴上说不如亲身做,耳听为虚,一定要亲眼看到。
身体力行,才知真相。
9、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生在世,但求一个问心无愧。
10、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行善不问回报,才是真的善良。
若是动机不纯,善良与恶无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增广贤文
悬梁刺股的含义
头悬梁,锥刺股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
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
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
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苏秦是洛阳人。
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
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
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
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
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
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
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
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
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
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
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
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囊萤映雪 “囊萤”是说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
于是抓来萤火虫放在口袋里借光的故事。
“映雪”指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借着这大雪微光看书的故事。
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囊莹映雪:晋朝时的车胤,由于家中贫苦,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他就抓些萤火虫放在网袋中,利用一闪一闪的微弱萤光来读书。
另外一位名叫孙康,每到夜晚时,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虽穷苦,并没有停止学习。
“人为一口气,佛为一柱香”是什么意思?
1. 每个人活着就是为了呼吸,从生下来就会了,而且不用别人教,即做人要有骨气有志气,不能丢了尊严,这就是所谓的人为一口气,佛为一柱香了;2. 出自佛语“人,为什么而活着,答日:呼吸,呼着为出一口气,吸着为争一口气。
”所以才有人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之说。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和以英文谚语哪句意思相似?
【 释义 】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无所适从 。
也指 零落 不齐或纷乱不齐。
【 结构 】联合式【 用法 】作 谓语 、 定语 、 状语 ;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近义词 】 忐忑不安 、 心神不定【 反义词 】 心安理得 、 若无其事【 谜语 】7/8;六九;十五只吊桶打水【 歇后语 】十五只吊桶打水;一口吃十五只耗子【 造句 】他就感觉得七上八下,心里老不自在。
◎沙汀《烦恼》【 风水名词 】买楼,如果在七楼八楼之间选,一定要买七楼,因为买七楼,运气会往上走;买八楼,运气会往下坡。
古人觉得居住环境离不开气,有气才有生命。
正所谓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
人就是靠这一口气赖以生存。
气的流动必然产生气场,在气场进出的必由之路设置风水局对本人很有帮助。
放置 落霞晶 结合生日用“水差芥子,八重冰梅,浮世仏紫”3个结押封住厄运。
这样激活风水运势,守住财富,运气,健康。
风水永远要与外部实际环境配合。
比如七楼和八楼之间,八楼能见水,七楼见不了水。
如果风水上来说,这样的朝向,要见水,那么八楼肯定比七楼好。
又比如七楼和八楼之间,八楼能见山,但山低于八楼;七楼见山,但山高于七楼。
如果这个朝向适合见山,那肯定七楼好于八楼。
成语辨析【 正音 】七;不能读作“qì”。
【 辨析 】七上八下与“ 忐忑不安 ”有别:七上八下只能形容心情;“忐忑不安”多用在书面语里。
出处宋 ·宗杲说《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21卷:“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
”宋· 朱熹 《 朱子语类 》卷一百二十一:“圣贤真可到,言语不误人。
今被引得七上八下,殊可笑。
”示例姚雪垠 《 李自成 》第二卷第二十一章:“猜到皇上有 杀鸡吓猴 之意,心中~,半天没有 做声 。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于是十几双筷子就~地大嚼大吃起来了。
”明 · 施耐庵 《 水浒全传 》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
”典故飞跨 虎丘 剑池上空的桥叫“陈公桥”,桥上有两个供吊水的圆孔,所以也叫“双井桥”。
宋代陈敷文捐钱修此桥,故名陈公桥。
后来山僧在桥上建亭和轱辘,用一根长绳穿过滑轮,两端各系一吊桶吊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和尚吊水时,一只吊桶第七次上来,另一只吊桶第八次下去。
创造了吴方言中的一个歇后语:“虎丘山的吊桶——七上八下”。
用以描绘某人 心神不定 ,如坐针毡的不安心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我不与人争。人与我争我不屑 这句话时谁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