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南北走向,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延续自古以来的“棋盘式”格局,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据说以前在南锣鼓巷的最北处有两眼古井,恰好就成了这条蜈蚣的两只眼睛。这种整体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形态,正是元大都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的具象体现。
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
北锣鼓巷,安定门内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安定门西大街,南止鼓楼东大街,东与花园北巷、花园前巷、车辇店胡同、谢家胡同、分司厅胡同、北下洼子胡同、大经厂胡同、大经厂西巷相通,西与东绦胡同、千福巷、朗家胡同、纱络胡同、净土胡同、琉璃寺胡同、华丰胡同相通。全长866米,宽7米,沥青路面。 北锣鼓巷,清代属镶黄旗,称北锣鼓巷,名称来源一说以平民命名的锣锅巷即锣鼓巷;另一说,此处因多锣鼓之商,又在鼓楼东大街之北,故得名。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赞军街,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安定门医院分部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北京的建筑都有什么讲究?谁知道风水之说?要详细!
具古代从尧或黄帝的后人在此地册封地,就是风水宝地的开始,1113年开始起运,一只起伏不停,更从1949.10.1日建国,立首都改为北京,在期间,建筑不断更新,但大体立都以立南为向,以国运建筑为先,以中心为起点,环抱中心为情,不断向外辐射,行成以合地运,天相,国运围,别的可以QQ交流,
北京民居的建筑材料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典型的四合院都是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墙体磨砖对缝,工艺考究。
之所以称作“四合院”,是因为这种住宅建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房子,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院落。
四合院规模有大有小,相差悬殊。
但其基本的建筑形式是相同的,都是由四合院的基本单元组成的,这个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是由四面房屋围合起的一个庭院。
四面的房子中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为厢房,南房称为倒座房。
四合院的正房、厢房之间,一般由抄手游廊联接,抄手游廊既是供人行走的通道,又是供人休憩的场所。
依此类推,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王府宅第可多达七进、九进院落。
除中路主院外,两侧还有东西跨院,院落重叠,前廊后厦,院内有院,院外有园,院园相通,正所谓“深宅大院”,例如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恭王府、孚郡王府等。
四合院在各地的民居中也广泛使用。
其中,北京四合院的形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而其他地区的四合院则由于各地的气候环境、土地多少、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呈现不同的特点。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山西、陕西一带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个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为东西长而南北窄的横长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房屋都是一层的平房。
而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并不独立存在。
另外,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而南方庭院则很小,称为“天井”。
四合院式住宅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的雏形产生于商周时期,岐山风雏的西周建筑遗址平面呈矩形,中轴线由南至北分别为门道、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有廊相通,院两侧为前后相连的厢房,中间形成两组院落,是一座相当工整的四合院,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四合院。
到了汉代,这种四合式院落的发展已很普遍。
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的庭院,很明显地看出四合院式的布局,在汉明器中还可看到坞堡式四合院落。
隋、唐、宋时期四合院式住宅的史料更加丰富,在绘画、壁画、绢画中,都可以看到这种住宅形式。
宋代绘画《文姬归汉图》中的大型住宅,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中小型住宅,都可以看出典型的四合院式格局。
北京四合院的大规模建设可以追溯到元代。
元代定都北京,对北京的城市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而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四合院就是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
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二月壬戌,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及居职者(注:有钱人和在朝中做官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
明代住宅沿袭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
但明代对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建筑从制度、规模、色彩各方面均做了严格规定。
如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棋及绘藻井等;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等。
清代北京的居住建筑继承和发展了四合院。
特别是把宫室式第宅发展到了极至,这种四合院在规制、格局方面承袭了古代宫室建筑的特点,属于大中型四合院,院落二三重乃至多重,气派而豪华。
目前北京遗存的主要是清代四合院。
四合院之所以能在北京发展完善,并形成一种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与北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
北京地处华北地区,因此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是解决冬季的防寒、保温问题。
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风从东南来,四合院坐北朝南,门开在南面,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
同时,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冬天有利于接纳更多的日照,夏天有利于通风。
老北京四合院中央。
常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这也是因为北京相对比较缺水,一是为了观赏,二是能够调节空气,第三还有防火的功能。
自元代大规模地修建大都开始。
就形成了北京棋盘式结构的城市格局,南北为街,东西为巷,街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和贸易,巷就是我们所说的胡同,是串连住家的通道。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
儒家文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影响,也体现在四合院内部布局上:内宅中位置最好的正房,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私密性也是构筑四合院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京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各统治集团必争之地,在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中,北京人选择了四合院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安乐窝。
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相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
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
北京四合院的来历
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
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
19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视为北京四合院的雏形。
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扩展资料合院,又称四合房, 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
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
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四合院
有想了解一下北京风水师比较有名气都有哪些大人物?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风水还是比较多人相信的,所以风水师这一行当,从古至今,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
风水师,也被称为“阴阳先生”。
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从房屋的选址、环境、布局等方面进行选址和处理,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那么北京风水师比较有名气都有哪些大人物? 陈益峰 风水术数学传人 著名建筑风水专家。
于希贤 北京大学地理学院教授 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张元福 北京易经协会会员 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姜 南 北京易微国际风水研究院院长 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赵雪寒 北京九名轩文化创始人 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尚德刚 皇家王室派至尊风水掌门人 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周连海 北京福名堂风水起名馆馆主 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王浩骅 北京中国风水策划院执行院长 著名易学专家。
王舟 汇沣国学馆馆主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天权 北京六福堂地文化公司经理 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景东升 北京风水大师 易学风水专家。
聂 立 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易学风水专家。
郭 彧 北京著名风水大师 易学、姓名学专家。
高 燕 北京著名风水大师 易学风水传播者。
邵 戬 北京著名风水大师 易学风水专家。
这几个都是在北京都是比较有名气的大人物,你要找人看风水可以去咨询他们看看的,要注意的是:炉灶的摆放位署不可以对著后阳台的门或厨房门,这对常在家中用餐者的健康有损。
破解这种,可以在门上装布帘,作为阻隔。
为什么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北京历来被风水学家称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
其西部的西山,为太行山脉;北部的军都山为燕山山脉,均属昆仑山系。
两山脉在北京的南口(南口是兵家要地)会合形成向东南巽方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山湾环抱的是北京平原。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
河流又有桑干河、洋河等在此汇合成永定河。
在地理格局上,“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
”利于发展和控制的战略。
一、元朝时期的北京城 元朝建国,元大都堪选在此,是必然的。
元大都由规划家、天文学家、水利家刘秉忠、郭守敬师徒二人会集风水名家堪舆规划。
风水学对城市的选址讲究山和水。
北京山势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流不够。
二人于是引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城。
地上水,引自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
人工引泉渠流经太平桥--甘水桥--周桥,直入通惠河,因水来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
元大都地下水脉,也是来自玉泉山。
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恒定,后来成为皇宫祭祀“龙泉井神”的圣地。
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明朝燕王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他既要用此地理之气,又要废除元代的剩余王气。
当时的风水师便采用将宫殿中轴东移,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凿掉原中轴线上的御道盘龙石,废掉周桥,建设人工景山。
这样,主山(景山)--宫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门外的大台山“燕墩”)的风水格局又重新形成了。
北京风水格局的内局,更为细致。
她严格按照星宿布局,成为“星辰之都”。
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
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
明朝皇帝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
当时的建筑师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
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
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
以上是“前廷”,属阳。
以偶阴奇阳的数理,阳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之制,阴区有“六宫六寝”格局。
“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
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恒十五星之数。
而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六个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
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
内庭的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乾阳,为“阴中之阳”。
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
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内明堂壮阔。
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的和合。
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为阳,设七个城门,为少阳之数。
内城为阴,设九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外少,形成内主外从。
按八卦易理,老阳、老阴可形成变卦,而少阳,少阴不变,内用九数为“阴中之阳”。
内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三个,取象于天。
北门则设二,属坤阴,取象于地。
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象于人。
天、地、人三才齐备。
全城宛如宇宙缩影。
城市形、数匹配,形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
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永定门--箭楼--正阳门--端门--午门--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银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桥――鼓楼、钟楼。
建筑轴线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体现洛书的方位常数十五之数。
在色彩应用上,也完全反映“五行”思想。
宫墙,殿柱用红色,红属火,属光明正大。
屋顶用黄色,黄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
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东方木绿,属春,用于皇子居住。
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
所有单体建筑,也因性质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颜色,藏书的文渊阁,用黑瓦、黑墙,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
二层的文渊阁室内,上层为通间一大间,下层分隔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经》思想。
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
建筑风水布局,还表现在名称上合于《易经》之理。
南端的丽正门,合于离卦的卦辞“日月丽乎天”。
顺承门、安贞门在北部后宫,合于坤卦“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安贞之地,应地无疆”。
皇帝的乾清宫,皇后的坤宁宫,合于乾、坤之义。
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森林结构的防灾。
此外,在数理上,也合于易理。
易卦阳为九,又以第五爻为“飞龙在天”称得位。
皇帝称为“九五之尊”(而尚未即位的称为“潜龙”)。
在中轴线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阔九间,深五间,含九五之数。
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个门钉(纵九,横九)、大屋顶五条脊、檐角兽饰九个。
九龙壁面由270块组成(含九),故宫角楼结构九梁十八柱。
为此,明代洪武三十五年又明文规定军民不许九五间数。
“九五”为皇帝专用,成为一种规定。
故宫内总共房间数为9999.5间,亦隐喻“九五”之意。
甚至在建筑细部...
北京四合院的简介``
1.北京四合院发展历史简述 北京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辽代时期,四合院就已经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清代建都北京以后,大量吸收汉文化,基本上承袭了明北京城的建筑风格,清代可以说是北京四合院发展的巅峰时期。
解放前夕,北京传统住宅建筑发生很大变化,居民的住房越来越少,院里的房客越来越多。
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开始变成多户聚居的大杂院,四合院的居住性质发生了变化。
1949年以后,北京传统四合院出现了使用性危机。
由于所有制的变更,很多清代遗留下来的王府、宅院由私产变为公产。
那些仍作为住宅用的院落,变为人员更为复杂、多户居住的大杂院。
这些用途上的变化,使四合院再难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谧、幽雅和温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成了普遍现象。
文化大革命时期,北京四合院遭受了一场浩劫。
四合院中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彩绘,无数价值极高的艺术品,都在那场文革中消失。
在80年代初至今的十多年中,北京四合院加入了现代化因素。
虽然四合院还保持了传统的外形,可室内却装上了暖气、上下水、空调等现代化设施。
2.北京四合院建筑特点 2.1北京四合院建筑布局概括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其布局特点是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堂屋、住房和厨房等。
一般门窗开向院子,对外不开窗。
通常分前、内两院,两院之间设垂花门。
内院是住宅的中心。
在中轴线上南向为正房,坐南朝北的房称南房,两侧为厢房。
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2.2北京四合院建筑特点概括 2.2.1建筑物方位追求坐北朝南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正房门与宅门的方向一致。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方位追求,跟元代的城市规划有关,也与传统的建筑风水学和当地自然环境有关。
元大都为棋盘式结构,南北为街,东西为巷,街的主要功能为交通和贸易,巷才是我们所说的胡同,是串连住家的通道。
因此,宅院的大门自然是开在南边最为合适。
在传统的建筑风水学中,南面主火,而在以前,北京内城大户一般都是作官的,官属火,门开在南边,自然会官运亨通。
从自然方面来讲,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风从东南来,门开在南边,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符合居住卫生。
因此,北京四合院以坐北朝南的为最好,这是人们在建房时刻意的追求。
2.2.2房房相离、宽敞舒适的院落布局 北京四合院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
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
中国四合式居住的院落大小与纬度变化成正比,随着纬度的增加,气候越来越炎热,院落的进深却越来越狭小。
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太阳的直射角有关。
北方寒冷,冬天需要日照充足,而北方日照高度角小,房屋之间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才能获得较好的采光效果。
所以,北京四合院都较宽敞,房与房之间不会紧邻,之间都会有一定的距离。
2.2.3少水多绿化的庭院装饰 北京四合院都很注重庭院的绿化,规模较大的四合院往往还另辟有花园。
在明代,那些名噪一时的园林大都以水取胜。
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的水源越来越少,再加上北京宅基地相对紧张,另辟私园的现象逐渐减少,在园内置活水的可能性也降低。
由于缺乏活水,老北京四合院中央,常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一是为了观赏,二是能够调节空气,第三还有防火的功能。
这是北京四合院中非常典型的一景。
在四合院内会种植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藤蔓作为点缀,最常见的树种有:石榴,春华秋实,既美观又寓意吉祥,是子孙昌盛的象征;海棠,春华秋实,与玉兰共称玉棠富贵;丁香,芬芳馥郁;葡萄,既可遮阳纳凉,又是果品中的美味。
2.2.4等级分明、色彩鲜艳的油饰彩绘 在北京四合院中,油饰与彩绘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段。
因为为了烘托出红墙黄瓦的皇家建筑的壮丽雄伟,北京民居的外表只能保持朴素无华的,千篇一律的平房灰墙与灰瓦。
这就使得北京四合院的内部选择了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调的亮丽的装饰色彩。
北京四合院中所使用的红色油有紫朱油、朱红油和红土烟子油、红土刷胶罩油,其中亮丽的紫朱油和朱红油只有在王府中才可以大面积使用,显示出王侯家“丹槛朱户”的尊贵气派。
而一般官员和庶民百姓则以使用红土烟子油为主,点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