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在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的,也许他真的不好看风水的,倒是电视剧里他每次出山的时候不管是用蓍草还是竹竿等占卜,可以断定他懂六爻,有种占卜法叫着诸葛马前课,据说就是他发明的。
初学风水,看相,看什么书?
五术玄学山医命相卜,你要是想学命相之术的话建议你可以先学看相,手相面相相比之下会比较容易上手,不是说它很简单而是说相较于其他,如风水、八字、占卜、解梦、测字、起卦之类的知识他会比较容易引起你的兴趣,学习的兴趣很重要,你要是学看相能学进去的话,这表示你与五术有缘,学会一些简单的相学之后你可以免费的给人看相,给人看相之后你要是发现无论你怎么说求测者都会说你算得对之后,这表示你有学算命的天分(看一个人的八字手相面相也能看出一个人是否适合学算命),有天分就要珍惜好好利用,不要放弃一直坚持下去你就注定会成功。
想学风水的话建议看李居明的《学风水的第一本书》,这书比较实用适合初学者。
建议你可以把李居明的风水全集都买下来,用不了多钱的。
想学八字的话建议你看邵伟华的《四柱预测学入门》,这书比较好懂慢慢看不要心急,如果可以最好是能找一位师傅好好指点你,这样你会进步的很快。
想学面相的话建议多看看香港的苏民峰老师的学手相与面相的视频,很简单好看易学。
至于书的话建议你可以看:风水的《葬经》,面相的《麻衣神相》、《太清神鉴》、《诸葛亮相术全真》,八字的《渊海子平》、《三命通会》、《滴天髓》。
相比之下文言文会比较不好懂,若是文化较低的话建议还是不要看的好,以免误人误己,要知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字值千金不能理解错误。
个人认为以上我提到的这些知识,你若是能够认真的好好学习,我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心正最重要,想学算命老子的《道德经》是必须要看的,如果可以最好是能把他背诵下来。
希望对你有帮助。
...
初学风水,看相,看什么书?
五术玄学山医命相卜,你要是想学命相之术的话建议你可以先学看相,手相面相相比之下会比较容易上手,不是说它很简单而是说相较于其他,如风水、八字、占卜、解梦、测字、起卦之类的知识他会比较容易引起你的兴趣,学习的兴趣很重要,你要是学看相能学进去的话,这表示你与五术有缘,学会一些简单的相学之后你可以免费的给人看相,给人看相之后你要是发现无论你怎么说求测者都会说你算得对之后,这表示你有学算命的天分(看一个人的八字手相面相也能看出一个人是否适合学算命),有天分就要珍惜好好利用,不要放弃一直坚持下去你就注定会成功。
想学风水的话建议看李居明的《学风水的第一本书》,这书比较实用适合初学者。
建议你可以把李居明的风水全集都买下来,用不了多钱的。
想学八字的话建议你看邵伟华的《四柱预测学入门》,这书比较好懂慢慢看不要心急,如果可以最好是能找一位师傅好好指点你,这样你会进步的很快。
想学面相的话建议多看看香港的苏民峰老师的学手相与面相的视频,很简单好看易学。
至于书的话建议你可以看:风水的《葬经》,面相的《麻衣神相》、《太清神鉴》、《诸葛亮相术全真》,八字的《渊海子平》、《三命通会》、《滴天髓》。
相比之下文言文会比较不好懂,若是文化较低的话建议还是不要看的好,以免误人误己,要知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字值千金不能理解错误。
个人认为以上我提到的这些知识,你若是能够认真的好好学习,我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心正最重要,想学算命老子的《道德经》是必须要看的,如果可以最好是能把他背诵下来。
希望对你有帮助。
诸葛亮有一本流传在民间的书是诸葛武侯神挂,差不多5000字,文字和...
大师的迷失:聚焦《三国演义》的地理问题 (节录) 作者沈伯俊,原载《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四期 诸葛亮躬耕何处 长期以来,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一直有“襄阳说”和“南阳说”两种说法。
“襄阳说”认为是在襄阳西南的隆中,也就是今天湖北襄樊市城西的古隆中;“南阳说”认为是在南阳的卧龙冈,也就是今天河南南阳市西郊的卧龙冈。
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争论旷日持久,以致成了一桩历史上的“悬案”。
对于这个问题,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正文中写得并不清楚,只说诸葛亮在其叔父诸葛玄去世后,“躬耕陇亩”。
南朝宋裴松之注释时,引用了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汉晋春秋》的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这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隆中”这个具体地名和它的方位。
然而,《诸葛亮传》收录的《出师表》中,又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数语。
那么,“隆中”和“南阳”这两个地名的关系如何?后人由于历史地理知识不足,往往混淆不清。
这是造成“襄阳说”和“南阳说”两说并存的根本原因。
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对诸葛亮的躬耕地写得有些含糊。
小说第三十六回,徐庶走马荐诸葛时,对刘备介绍道:“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
”这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后面又说:“(诸葛)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
”这又来源于《出师表》;只是其中的“卧龙冈”并非来源于史籍,而是由于诸葛亮被人称为“卧龙”,后人便将其隐居之地的山冈叫作“卧龙冈”,这叫“山以人名”;《三国演义》说先有“卧龙冈”,然后诸葛亮自号“卧龙先生”,恰恰颠倒了因果关系。
到了第五十二回,罗贯中又让诸葛亮自称“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
因为古人自称,总是用其籍贯,所以诸葛亮只能自称“琅琊诸葛亮”(琅琊系王国名,属徐州,治所在今山东临沂,东汉时王国相当于郡)。
但这样一来,却使得许多普通读者更加感到模糊不清。
时间到了公元1990年,由于《三国演义》特种邮票第二组中有一张是“三顾茅庐”,围绕这组邮票在何处首发,襄樊、南阳又展开了激烈争论,两地分别举办了学术讨论会,出版了论文集。
最后国家邮票发行部门决定:两地均可自办首发式,总算暂时化解了矛盾。
但争论并未停止。
2003年烽烟再起:襄樊的父母官为了使已被删除了十余年的《隆中对》重现语文教材,几年间数度进京,终于在这一年让它重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其中对篇名有如下注解:“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
”另外在《出师表》中对“南阳”一词注解为:“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
”这一注解在南阳掀起轩然大波,南阳市为此举行了“捍卫历史,尊重史实,诸葛亮南阳躬耕地万人签名活动”。
我认为,要解答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之处。
第一,同一地方,古今名称可能不同。
东汉时的南阳郡,是荆州的一个大郡,下辖 37个县,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其辖区比今天的南阳市大得多。
“隆中”则是一个小地名(估计是乡邑名),位于南阳郡和南郡的接壤地区,行政上属于南阳郡邓县(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北)管辖,而具体地理位置则在南郡襄阳县城西20里(今湖北省襄樊市城西13公里处)。
事实上,《汉晋春秋》那句话,已经将二者的关系说得明明白白。
南北朝时期著名历史地理学专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肯定了习凿齿的说法。
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变迁和人们政区概念的变化,后代一些人将东汉时的南阳郡与元代以后的南阳府(治所也是在今天的河南南阳)混为一谈,将《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一语,坐实为诸葛亮躬耕于今天的南阳市,使原本清楚的诸葛亮的躬耕地被弄得混淆不清。
其实,“躬耕于南阳”用的是大地名,就像我今天说“我在四川工作”一样(四川省会成都的人、四川任何一个县的人,均可如此说),而具体的地点,还需具体落实。
第二,同一地方,古今的隶属关系常常会有变化。
只要认真理解《汉晋春秋》那句话,我们就可以明白,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在隆中,这本身是没有疑问的。
只是隆中的行政隶属关系古今有所不同:东汉时隶属南阳郡邓县,其具体位置靠近襄阳;今天则隶属湖北省襄樊市。
像这种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例如著名的汉中地区(大致相当于东汉三国时期的汉中郡),东汉三国时均属于益州(治所在今成都);西晋建立后,汉中郡改属梁州(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南宋时,汉中隶属四川宣抚使;而今天的汉中隶属陕西省。
现在的一般读者把四川略等于东汉三国的益州,这并无大错;但如果说今天的汉中属于四川,那就闹笑话了。
同样,今天一些省之间的若干毗邻地区,两千年来,其行政隶属关系也屡有变化。
我们不能以今绳古,自我淆乱。
汉末的隆中行政上隶属南阳郡邓县,却靠近襄阳。
这就类似于今天四川广元市北部的某个村,行政上隶属广元市(1985年以前则隶属绵阳地区);但在地理位置上,它距广元市区有六七十公里,...
诸葛亮,给世人留下最大的谜是什么?
木牛流马。
依据史书记载,诸葛亮的确制造过木牛、流马。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兴)九年(231),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群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关于渭南。
”尽管上述记载没有《三国演义》描写得那么奇特,但也可以从中看出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运粮的前史事实。
那么,木牛、流马终究什么样的机械呢?《诸葛亮集》中的一段文字,应该是可靠的材料:“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人领中,舌著于腹。
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行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
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富裕,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助,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鞭轴。
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这段记载,尽管对木牛形象作了描写,而且下文还对流马的有些尺度作了记载,可是因为没有任何什物与图形存留后世,多年来,围绕着木牛、流马,大家作过许多猜测。
一种定见以为,木牛、流马都是经诸葛亮改善的普通独轮推车。
这种说法,源自《宋史》、《后山丛谈》、《稗史类编》等史籍,以为木制独轮小车在汉代称为鹿车,诸葛亮加以改善后称为木牛、流马,北宋才呈现独轮车的称号。
这两种独轮车都很共同,其车形似牛似马,具有共同的运送功用。
木牛有前辕,引入时人或畜在前面拉,人在后边推。
而流马和木牛大致相似,仅仅没有前辕,跋涉时不必拉,仅靠人推。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时蜀汉偏处西南一隅,马匹有限,而且多被用于马队作战。
运粮运草主要靠人力,这样,木牛流马便应运而生,发挥了很大的效果。
这种说法还以四川渠县蒲家湾东汉无名阙反面的独轮小车浮雕等什物史料为佐证,以为这些东汉的独轮车,都再现了木牛、流马的容貌。
可是,有人对此颇有微辞,以为四轮车与独轮车的机械原理非常简单,无须大书特书,诸葛亮的本领也不至于如此平庸。
还一种定见以为,木牛、流马是新款的主动机械。
《南齐书?祖冲之传》说:“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
”意思指祖冲之在木牛流马的基础上,造出更胜一筹的主动机械。
以此推论,三国期间使用齿轮制造机械已属常见,后世所推重的木牛流马,不行能是汉代已有的独轮车,很有可能是令祖冲之感兴趣的、运用齿轮原理制造的主动机械。
可是惋惜的是并无什物留于后世。
第三种定见以为,木牛、流马是四轮车和独轮车,可是何者为四轮,何者为独轮却观念截然相反。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八以为:“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
”而范文澜则以为,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脚四足。
所谓一脚即是一个车轮,所谓四足,即是车旁前后装四条木柱;流马是改进的木牛,前后四脚,即人力四轮车。
尽管它们的尺度与古代的木牛流马不一样,但工作原理差不多:木牛的载分量对比大,跋涉缓慢,对比适宜在乎缓的道路上运行;流马则是专门用于山区运送的东西。
并估测,当年诸葛亮北伐曹魏,所需粮草需要从悠远的川西平原运到秦陇地区,沿途既有平原也有山地。
尤其是出川的“蜀道”,险阻高低,沿江的许多栈道是在峭壁上开凿的,又窄又险,有的只要一米多宽,也只能包容‘流马”这种独轮车经过。
这两种彻底相左的结论,咱们也没法评判哪一种准确。
还有一种争辩更有意思,即木牛和流马终究是一物还是两物。
全国闻名的研讨三国史专家谭良啸以为,木牛和流马为一物,是一种新的人力木制四轮车;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王湔也以为,二者同属一物,并制造出一种具有牛的外形、马的步态的模型。
王开则以为,木牛与流马是两种东西,前者是人力独轮车,后者是经改进的四轮车。
同济大学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等则勘测了川北广元一带现存古栈道的遗迹,掌握了宽度、斜度及承重等数据,以为二者乃二物:木牛有前辕,引入时有人或畜在前面拉,后边有人推;流马与木牛大致一样,但没有前辕,不必人拉,仅靠推力跋涉,外形像马。
诸葛亮设计的木牛流马是什么原理
木牛流马是四足行走的酷似真牛的运输工具。
由于是四足行走,用于不平坦路面和泥泞路面都能行进,这是圆轮(独轮或四轮)车难以行进或不能行进的路面,由于是四足行走,不易滑倒,在坡上停住后可以自动“刹车”,这些优点使它适宜于山地运输。
木牛流马的使用能做到“牛不饮食”是又一大优点,在战争中运输粮草,真牛真马要消耗粮草,使得运输的粮草没有运到目的地,就消耗了一部分。
而且真牛真马在没有运输工作时照常消耗粮草,这是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一大缺点。
运输时间越长则耗粮越多,这个缺点更为突出。
用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它本身不消耗粮草,很好的克服了真牛真马这方面的缺点,这是木牛流马取代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又一依据。
由于木牛流马靠人力驱使,驾牛人是要消耗粮草的,这是人力运粮草的一个缺点。
但人力运粮有其优点:一是驾牛人也是战士,可以保护粮草,减少专门的护粮队伍。
二是驾牛人在没有运粮任务时可以调往战斗部队;三是利用休闲的战斗部队去运粮,非常经济合算。
木牛流马能使“人不大劳”,是又一优点。
木牛流马的设计应用了杠杆省力原理,驾牛人肩负重量为总重量的0-30%。
当总重量为250公斤时,驾牛人肩负重量为0-75公斤。
这个负重量对于古人来说是不难的,的确是“人不大劳”。
但相对于圆轮车在平地行进的负重量来说,还是显得过重,这是木牛流马不能普及以至失传的又一原因。
以上说明,木牛流马在山地运输粮草能够“进退自如”、“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因此在山地运输方面有实际应用价值。
庞士元是谁
庞统 - 个人概述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未有识者。
但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却十分看重,认为他不同寻常。
当时,颍川人 司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于鉴识人品的名声,庞统慕名前往拜见。
见面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于是庞统就坐在树下,跟他交谈起来。
两人越谈越投机,就这样一个树上,一个树下,一直谈到深夜。
司马徽觉得庞统真正非同凡响,诚心诚意地褒扬庞统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并且赞叹说:“庞德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庞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
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列,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
不久,郡中任命庞统为功曹。
庞统有知人之明,他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植养成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往往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多有溢美之辞。
时人们觉得奇怪,问其原故。
庞统说:“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
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
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劢,不亦可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
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
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
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
”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
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 。
”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
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
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
”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
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
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
于是,刘备召见庞统。
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
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
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 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
”庞统回答:“确??,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
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
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
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
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
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
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
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
”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
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
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枷权变才好。
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
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
”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
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
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
庞统就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