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母亲去世时,在袁寨老家主事的同父异母二哥袁士敦,以其母不是正房不许进祖坟安葬的祖制为由,拒绝将其母葬入祖坟,并在出殡那天大闹了现场。
袁世凯觉得颜面扫地,从此恩断义绝。
前师寨桥南一个名叫‘洪冢洼’的地方。墓冢成圆形,高约4米,直径有8米,混凝土机构。墓冢东侧10米处,修建有碑坊。高约15米,宽约20米 ,雕梁画柱。牌坊顶部挂有代表袁母享年的铃铛,在旷野中,遇刮风时特别音脆、悠扬。让人听后感到既神秘又悚然起敬。下葬时,环绕牌坊的炮仗响了三天三夜。袁世凯设宴招待周围百姓一天三席,长达半月。”
至于袁世凯为何把母亲安葬此处,据说,洪冢洼是一块‘青牛风水宝地’。相传,有一天,李洼村的一放羊娃,前一天把放羊竹鞭插在红冢洼地里忘记了带走,第二天,来找时发现鞭杆竟长出了新竹子叶。后经风水先生观测,才知道原来此地是青牛宝地,鞭杆恰好插在了青牛鼻子里。袁母亲去世后,袁世凯聘请多个风水先生寻找风水宝地,最终还是选中了红土
红土洼位于项城与沈丘交界的师寨桥南,郑郭镇东南6公里,李洼村西,北依周界公路,南接十八里坡,西靠谷河,东临红土沟,方圆5华里没有村庄。据《项城县志舆图》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孟冬朔月十六日癸卯,太子少保直隶总督袁世凯亲奉母亲灵柩归葬于此。苗园占地余亩,翠柏成行,气势宏伟。北建袁氏祠堂并有一兵营看守。苗园大门朝东,两侧立石狮高3米,大风吹来,呼呼作响,人称“喝风虎”。石狮两侧各立石旗杆。大门内为石牌坊,上书“教子有方”四个大字。牌坊两侧,石碑林立,有两湖总督南陂人张之洞撰《袁太母刘夫人墓表》、袁保纯撰《刘太夫人碑记》、侍郎安徽人沈云沛撰《袁母刘太夫人墓表》等,多属颂德之词。安葬之日,四方来观礼者车以千计,络绎咸集。”
莫言的作品如何?
《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2008年,曾引起文学界热议。
小说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内容简介编辑《檀香刑》是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溪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髙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地讲诉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全文是以女主人公眉娘与她的亲爹、干爹、公爹之间的恩怨情仇,生死较量展开。
小说主要人物形象有:杀人不眨眼老赵甲,疯疯癫癫傻瓜赵小甲,冠冕堂皇为民请命的父母官钱丁钱大老爷,风情万种浪荡孝女孙眉娘,铁杆英雄真汉子孙丙。
他们五个主要的人物形象相互交织穿插于全文,使全文内容饱满而生动,让整个高密东北乡的民间人物形象全盘跃然纸上,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被列强侵占的那段真实惨烈血腥恐怖的真实场景。
[1] 檀香刑创作背景编辑根据高密县志的记载,1897年,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了《胶澳租借条约》,为尽快把山东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以便掠夺山东内地的丰富矿产资源,1898年9月开始了铁路的勘测和路标插植工作。
1899年冬,胶济铁路勘测延伸到高密城西濠里一带。
德国人在勘探和植标过程中,以低价收买农田,逼迫农民迁坟移舍,此举遭到了沿线农民的激烈反对。
特别是西乡,地势低洼,河水多南北走向,为修铁路阻塞水路,大水漫田,贻害无穷。
1899年秋,胶济铁路开始由青岛向西修筑,不久就到了高密地界,铁路与火车,完全陌生的东西引起当地人的恐惧。
对西方文明的无知,产生了谣言,认为火车一旦开过来,周边十几里不长庄稼。
对火车的恐惧心理,再加上德国人的野蛮拆迁,酿成高密抗德拆铁路风潮。
1899年11月22日,孙文在绳家庄召开大会,在其组织发动下,抗德队伍迅速扩大,风潮波及108村,村村都有首领,他们"碾研火药,逐日撞钟,聚人演炮。
每家各出破锅,以代枪子"。
1900年1月2日,孙文、李金榜等率领200余人,执旗抬炮,前往晾甲埠一带,拆毁铁路窝铺5座。
11日,孙文、李金榜等,在张家大庄聚集武装群众3000余人,分兵三路,再次到晾甲埠一带阻拦修路。
正在保护修路的清兵,见人多势众,立即保护德人窜回高密县城。
同年4月9日,抗德群众数千人从绳家庄北上阻路,焚烧窝铺数座,并准备攻城。
下旬,孙文率群众沿柳沟河一带设防,打败进攻的清兵。
继之,由德国顾问指挥的清兵洋枪队参战,群众浴血抵抗,因伤亡较重,斗争陷入低潮。
孙文隐蔽在绳家庄、王家庄。
后因叛徒出卖,于5月3日晨被捕。
1900年7月2日,3000多名抗德群众在柳沟河畔聚集,继续阻路,并准备攻城,救出孙文。
清大员胡景桂见民气汹涌澎湃,势不可挡,遂在城东门外大石桥北,将孙文杀害。
孙文遇难,清廷下令不准收尸。
老举人单昭瑾,不顾个人安危前往恸哭,自备棺木并收殓孙文遗体,并作祭文致奠。
祭文中说:"朝廷与德人订约修筑胶济铁道,兵联祸结,民遭蹂躏。
先生身为农民,性朴少文,怀义自奋,不忍坐视。
念及杜水为患,有害民生,纠合群众,冒昧抗拒,拔撅木,烧窝铺,汹涌之气,声震一时。
"孙文抗德被杀害,成为高密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一位血性的汉子走了,喷着蒸汽的火车开来了。
白色的蒸汽散尽,孙文的故事在胶济铁路上空流传。
出生于高密东北乡的莫言,自幼就听到老人口中讲述的孙文抗德。
在其长篇小说《檀香刑》(它也是莫言早期创作的一部同名戏曲作品)的后记里说,早在清末民初,孙文抗德的故事就已被高密的茂腔艺人搬上了戏台。
茂腔是流传在高密、胶州一带的地方戏,唱腔悲凉,"尤其是旦角的唱腔,简直就是受压迫妇女的泣血哭诉"。
莫言自幼就是一个茂腔迷,童年家乡时常客串小的角色,上台跑龙套。
孙文抗德阻路的故事像一粒种子深埋他的心田,2007年,莫言写下了《檀香刑》这本充满深刻记忆的书。
[2] 作品主题《檀香刑》是作者沥胆苦心磨砺出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
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
作品以“施刑”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王朝政治没落中的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外国殖民者的强取豪夺等等。
小说围绕着檀香刑的实施,将封建王权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上的历史机制,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存活的黑色土壤和阴暗法则。
较之声音的书写,作者介入近代史的方式是独特的。
在支离破碎以解构为能事的现代性写作中,坚持民间写作一脉相承相辅。
《檀香刑》的叙事时空放在1900年那个风起云涌、内忧外患的历史时刻,把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德国殖民山东等这些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事件作为故事背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袁世凯为什么不能把母亲埋在祖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