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此墓旺子孙,必高贵,但难长久。荀伯玉听后,说出了一句历史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时晋安王刘子勋想当皇帝,荀伯玉为刘子勋镇军行参军。宋泰始元年(公元465年),宋前废帝刘子业遇刺,刘子勋、刘彧叔侄为争夺皇位,在南京起干戈,勋败。其心腹荀伯玉见事败,担心身家性命,刘彧让他放心,但还是将他杀了。荀伯玉之妹于出嫁前夜失踪,后被发现遁入空门,正应又出失行女子一句。故事四:西晋初年著名将领羊祜,字叔子,出于泰山名门望族。羊氏一门世代皆有人在朝为官,羊祜的祖父羊续曾任南阳太守,外祖父是东汉名臣蔡邕,父亲羊道曾任上党太守,姊妹是晋景帝司马师的皇后。曹魏时期,羊祜步入仕途,历任中书侍郎、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等职。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后,羊祜功不可没,擢升尚书左仆射、车骑将军,后官至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羊家世代显赫,有人认为其祖坟葬到了风水宝地。据《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出仕前,一相墓者称其祖坟有帝王气。羊祜想,若让当朝皇帝知道了,将引祸羊氏家族,为此羊祜决定自挖祖坟。相墓者又说,如挖了祖坟,会断子绝孙。但为求自保,羊祜还是把坟挖了,泄了王气,破了风水。后羊祜位至三公,果一生无儿。上述风水故事,多出墓工演绎,不一定是真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些夸张的风水故事而致使太过痴迷风水。其实风水的核心就是寻找最佳人居环境,墓地风水亦是如此。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人们就非常重视风水对人的吉凶影响,包括祖坟风水。八字中的喜用神在年支,并且旺相,说明祖坟风水好,能益泽后人;喜用神在年支,在命局组合中又起的好作用大,则祖坟风水非常好,后人受益;八字中的喜用神虽然在年支,也旺相,却被冲克,说明祖坟好风水遭到后人破坏,益泽后人之力大打折扣;喜用神虽然在年支,但衰弱,说明祖坟风水一般,对后人的福泽不大;八字中忌神在年支,并在命局组合中起坏作用大,则说明祖坟风水不好,后人遭殃,子孙贫穷下贱,祸及家族。
坟墓风水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附、顺应关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自然息息相通,必须和谐相处,人脱离了自然就会出现问题。人们在对自然的总结中产生了的风水思想,“入土为安”、“天人合一”是这一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葬”字,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入土,上面覆以植物。今天可以在很多墓地看到,祭奠活动后人们把鲜花洒落在墓碑上或在墓碑周围种花植树,“葬”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仍然延续。
当代人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购屋置地之前要选位置,看周边,那么应该为故去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呢?尤其是当前墓地以公墓的形式集中安置,许多人心中希望为逝去亲人选择一块风水好的福地的心愿能实现多少呢?
依山傍水的原则
依山傍水,青山绿水是人们普遍向往的优美环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反映在风水学说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财”,意思就是择山,可以令后世人丁兴旺;择水,可以令财源滚滚。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没有水的山就仿佛没有灵魂,所以风水有言:有山无水休寻地,未看山时先看水。由此可见,“山主人丁水主财”是考察墓地风水最简要亦是最精辟的总结。一些注重理气的风水理论讲求藏风聚气,所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认为水面越大,聚气越厚,财富也就越厚。
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恐怕是人们在墓地听到比较多的话,这是风水对墓地的周边地形的总结,实际上就是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宽敞的盆地,风水所讲的“穴”就在这个盆地里,四面的山风水上叫做“砂”。这个地形在前面说到的“ 葬”字上也有体现,就是葬字下面的“廾”(发音拱),意思是双手捧着,双手并在一起捧着,形成了一个中间凹陷的穴窝,古人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葬地,所以说葬字本身就体现了古人的殡葬观。
屈曲蜿蜒的原则
过去的四合院,寺庙,对着大门都有影壁,现代人装修的时候也比较重视玄关的设计,影壁和玄关都是应风水而产生的,而不单单是为了好看漂亮。它们的作用就是避免直通,阻挡正面冲撞而来的煞气。墓地如何挡住煞气呢,风水原理主张“直则冲”、“曲则顺”,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弯弯曲曲。曲径通幽不仅有风水所讲的实际效果,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江南的园林建筑.
明堂开阔的原则
古代有人出了名、当了官或者发了财,人们往往会议论这个人祖坟的风水,称之为:地灵人杰。风水认为明堂开阔有利于孕育人材,发展事业,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还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明堂开阔,生机勃勃,才能前途无量。反之,墓地不宜设在窄小局限的山谷。
回归自然的原则
现在的城市规划里,墓地离城市越来越远。为什么不离城市近一点呢,去扫墓祭奠还方便,岂不更人性化?包裹在高楼大厦中间岂不更现代?在这里,阴宅的风水与阳宅恰恰相反,都市人主张人车合一、人机(计算机)合一、工作第一、效率第一,墓地则讲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
上风上水的原则
墓地也讲究“上风上水”,北京上风上水的方向是西北,所以明十三陵就坐落于北京西北的昌平区。西北是根据北京的中轴线确定的,这条中轴线北起鼓楼,经过故宫博物院、前门,南至永定门,中心点就是故宫,也称紫禁城。
综上所述,风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择吉避凶,这与办丧事选墓地希望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至于风水是否会福荫子孙,人旺业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择一块吉壤福地,总不会错的。据说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超级富豪比尔·盖茨在选择建筑设计和住宅的时候都会参考风水的因素。
中国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水是分不开的,北京城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风水之城,所以要了解风水,不能不来北京,阳宅不能不看紫禁城,阴宅不能不看十三陵.
概括地讲:山川有灵无主,尸骨有主无灵。若把有主无灵的尸骨葬到相当好的有灵无主的山川上去,则可使无灵的尸骨有了灵气,无主的山川有了主人。这在“风水”学上叫“理气”。理气好对后人会有极大的福荫,财、丁、贵、寿均可于此而出。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堪舆家(风水师),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皇陵一般都位于京师附近,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
唐朝帝王陵墓区,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陕西渭水北岸之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不象秦汉陵墓那样采取人工夯筑的封土高坟,而开“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北面为朝”的形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除了四周山峦的护卫之外,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山水具佳,愈加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由昭陵主峰迤逦而南,有167座功臣贵戚陪葬墓,占地约30万亩。李世民的玄宫居高临下,陪葬墓列置两旁,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坐落在乾县西北的梁山上。据《新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于光宅元年(684年)葬于乾陵,神龙二年(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合葬于墓中。梁山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山巅三峰耸立,北峰居中最高,即乾陵地宫所在,为陵之主体,与九峻山遥相比峻。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而形体相仿,犹如天然门阙华表捍陵。上面各有土阙,望之似乳头,俗称“奶头山”。梁山东有豹谷,西有漠谷,整个地势似一个头北脚南仰卧在大地上的人体。乾陵因山为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园有内城外成之分。内城的南、北、东、西城垣基址程度分别为1450米、1450米、1582米和1482米,城垣均为夯筑而成。内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内有石刻群,除内城四门各有一对石狮,北门立六石马(今存一对)外,其余石像均集中排列在南面第二、三道门之间……从南至北,计有华表、翼兽、鸵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还有无字碑、述圣碑和六十一个“蕃酋”像,丝毫不减皇宫之气派。
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
北宋王朝建都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京,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陵区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宋代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迥异。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原来,在宋代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术,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
明代以后,风水学特别重视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因而明清两代的帝陵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皇陵的选择与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昌平县北十里处,自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1644年明朝灭亡,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二百余年,未曾间断。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帝位以后,即打算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许氏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而是派礼部尚书赵江和江西风水名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
朱棣派出的人马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几处可供选择的地方。据说,最初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猪要进了屠家定要被宰杀,犯地讳不能用。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因后面有村叫“狼口峪”,猪旁狼则更危险,也不能用。也曾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不吉利。京西的潭柘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也未能当选。到永乐七年,最终选定了由江西风水师廖均卿等人选定的现在这片陵区。
清东陵位于京东燕山南麓的遵化马兰关附近,它北依昌瑞山,南屏金星山,东傍鲇鱼关,西依黄花山,共有陵墓14处,葬150多人。
关于东陵的选址,流传着一段顺治帝亲自卜地的故事。自从顺治皇帝进了关,在北京立都坐殿后,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和叔父多尔衮就派人四处选陵地,先后有两批钦天监大臣和风水名师来过京东一带,他们均看中了这块宝地,回京禀报皇帝后,顺治帝非常高兴,表示要亲自前往审视。时隔不久,顺治皇帝由众多侍卫大臣和八旗健儿簇拥着出外狩猎,他们一路纵马扬鞭来到了京东的燕山山脉,跃上了凤台岭之巅。顺治帝登高远眺,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霭飘渺。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顺治帝前瞻后眺,左环右顾,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反身下马,在凤台岭上选择了一块向阳之地,十分虔诚地向苍天祈祷,随后相度了一块风水相宜的地势,对左右的侍臣说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说着,将手上佩带的白玉扳指取下,扬下山坡,道:“落地之处定为穴”。于是群臣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桩作记。后来,当真在这里建起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皇帝的孝陵。
孝陵背靠昌瑞山主峰,左右两翼为天然砂山,整座山陵北高南低,顺势而布,节奏鲜明,气势雄伟。为了防止汛期山洪冲毁陵墓,不仅在建筑之下打桩加固,而且修建了整套的排水系统。地上利用天然的倾斜地势设置了排水明沟,使雨水排泄通畅。陵区之水通过明沟暗渠,全部汇集于隆恩门外的神路桥下,再由两边水道顺势排泄出去。可见孝陵风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选址的科学性和建筑技术的高明。
古代的风水选址,除了生态、实利功能以外,还是一门艺术,其对环境景观的组织是十分重视的。在古代,万物有灵的观念导致了山川自然崇拜,并逐渐发展成为敬祀天地日月山川的国家祀典。人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又指导着人们以人的精神、人伦道德及社会秩序拟态于自然,并以此寄托他们的生活理想。所以在风水的观念中,也常包含着一种追求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认为环境思想。
关于槐树的“风水问题”
一、何为风水?
风水,又称堪舆、图宅、青囊、山水之术等,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术数类别。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术源渊流长,门派众多,我们今天以科学的态度剔除其中的迷信色彩和玄学成分,则风水实际上是一门古老的环境学和场态学。是研究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学问。古代风水学所依据的理论体系是“天人合一”的,追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这种哲学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
古代风水师在选择居住环境时,往往认为:“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地方最佳。“山环水抱”之处直接受到山水灵秀之气的润泽,无论从磁场学、美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理想的选择。古代高士隐居林壑、发达国家的富庶居民移居效外山水之间,这都是深得我们风水学三味的。可是佳山秀水又环抱有情的地方毕竟太少,都市中的住宅区往往处于楼群、道路、厂房之间。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只好多从“藏风聚气”的角度来作考虑了。在古风水学中,选址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不但要求特别多,而且各风水门派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和分歧,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严格说来每个人理想的风水模式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吉地”俱发而“凶地”俱败。我们在这里只从普遍意义上讲些最基本的选址常识。
风水的本质就是阴阳,郭璞创造风水二字的原意乃是指龙的行和止,讲的就是阴阳相对、阴阳交媾。龙行必然呼啸而生风,风主动;龙止必有砂环水报而为征,水主静。风水的含义就是选择龙行止有度的地方,通过建筑的手段将其利用,从中内乘龙之生气,收纳旺盛的堂气。
【风水流派】
历史上,划分风水流派有一个重大的误区:将风水流派分成形势派和理气派两大类,这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实际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容易将人引入歧途。
实际上,无论是哪个流派,只要不是骗人的伪风水术,都坚持形势是风水之体,理气是风水之用的基本原则。
风水流派的划分实际上是理气方法的差异所形成的。
在理气的方法上,大致可分成两个大的流派,下统诸多分支。
直接采用八卦卦理理气的流派是卦理派。包括八宅派、玄空飞星派(内有六个大的派系,统百多个小的派别)、奇门风水、河洛风水、大三元易理派、金锁玉关等。
采用河图、洛书和先后天八卦的阴阳五行原理理气的流派是五行派。包括赣南杨公风水术、新三合派、命理风水、正五行风水术等。
对风水流派即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将各个风水流派的理论和操作技巧兼施并用。应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风水领域需要正本清源,不应该将古代的风水迷团继续留给后人!
【风水与命运】
人生活在社会上,有的大富大贵,有的平庸度日,有的大起大落,有的平平安安,有的寿比南山,有的英年早逝.......。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富贵贫贱夭寿的区别。
人的富贵贫贱夭寿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用大家都能接受的话来说,归根到底,是由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性格、人际关系、社会环境、个人的努力程度等等方面的差别造成的。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种种区别?西方科学认为是因为遗传基因的差异造成的。但是,按照这种理论,一个家族之间的遗传基因是比较相似的,因为,遗传有相对稳定的特性。这就解释不了为什么古今中外有大成就者,其后人没有几个能继承他们的成就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也解释不了一个家族中,有的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有的却一无所成,有的身强力壮,有的却多病多痛,有的人的生命有如昙花一现等等现象。人类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为什么人类的个体有那么大的区别?遗传学说绝对解释不了、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风水术用人天感应的理论和时空不同对人的影响不同的道理,就能合理地解释这些西方科学无法解释的想象。原来,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其受精成卵时以及后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处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处在不同的时空点上,所接受的宇宙微波辐射等综合场能存在种种差异,从而造成基因组合的差异,而形成体力、智力、性格等等方面的差异。
风水术说到底就是寻找最适合人类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那个时空点的一门学问!
人最少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生活在阳宅中,阳宅对人的影响大多数人都可以理解。稍微敏感的人,当走进风水好的阳宅时,就有一种舒适的感觉,当走进风水不好的阳宅时,立刻就会有不适感。
安葬祖先的阴宅会对其后代产生重大影响,可能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现代人所接受得最多的都是西方文化和科学。阴宅对其后代产生影响的原理能不能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做出解释,是多数人所关心的。
二十世纪前的西方科学确实无法解释这种神秘的现象。
二十世纪是西方科学的反思发展阶段,西方科学的不断发展,正在不断证实东方古老文明的正确性!
近些年发现的量子同步纠缠现象,完全可以用来解释阴宅影响后人吉凶祸福的客观现象!一对量子,只要对其中一个施加能量让它产生运动,置于千万里之外的另一个量子总是与它同步运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也不需要任何的连接。祖先的遗骸与其后代身体中的量子发生同步纠缠,就是阴宅影响后人的基本原理之所在。
我们再以电脑为例,刚出厂的电脑,在没有安装操作程序和应用程序以及诸多硬件之前,是什么也做不了的。当安装了程序后,就能显示出其神奇的功能。
正常的操作程序能使电脑正常工作,电脑病毒也是程序,它起的作用却能使电脑瘫痪。
人由肉体和灵魂两个方面的有极结合,与电脑相似,人的灵魂,与电脑的程序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类似。
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个思路一步一步地去探索灵魂的秘密以及阴阳风水的奥秘
【风水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风水学的形成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原始社会,虽然没有风水学的说法,但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提出的生存挑战,又值农牧社会之故,当时的人们必须“择地而居”,选择“近水向阳”适宜人类繁衍栖息的地方。这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风水学随即见诸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卜宅的记录。从后世发掘的大量甲骨文卜辞和《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就以将陆地区分为山、埠、丘、原、陵、岗等不同的地行地貌,将水域分为川、泉、河、涧、沼、泽、江、沱等,当时对大地的差异性有极为细致的分类,为日后的“相地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尚书》中,将当时的疆域以河流、山脉为界,划分为九州,这也是后来中国称为“九州”的由来。在《周礼》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以土宜之法,办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开始出现“相民宅”的说法,并有了“土宜法”这种相地的知识系统。《逸周书》载“土宜天时,百物行治”,可见“土宜”二字呼应天时,附天观地是当时百物的遵行规则,也是治事的方法,也因此成为后世风水术的依据。周朝时期,周武王营建洛邑时,就命周公相地,《尚书》载“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可见周朝人相信占卜,周公也是一位相地高手。
战国先秦时期,各种学术兴起,随着《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盛行,开始建立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的学术思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仅承袭了以往的“土宜”观念而且更加具体,同时开始有了“气”的观念。从《晋书》知“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棱,堑北山以绝其势。”当时有了“望气者”的说法,可见已有风水行业的专业工作者。又据《太平寰宇记》卷95记载,秦代的长水县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兴县南边),秦始皇听术士说山上有王气,便遣发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们受不了劳苦,一哄而散。
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宫占地近300里,离宫别馆遍布在山谷,以南山为宫门,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万人。始皇家动用70万民夫,挖空了骊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规模之大,真可谓空前绝后。还有始皇陵,占地广阔规模宏大,这两大工程的实施,说明秦代相地水平是很高的,从中不难体会秦代地理勘察技术的高超,也可以归功于相地术的发达。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的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书》载“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孝经》载“卜其宅兆而厝之。”这是相阴宅,是用占卜的方法择定地点。
到西汉时期,相地术更是盛行。司马迁《史记》载,汉武帝聚会占家,问某人可娶否,堪舆家说不可。此时的堪舆家精通天文地理,相地术也称为“形法”。到了东汉,人们开始重视丧葬,从而导致风水观念的兴起。王充的《论衡》中就详细叙述了葬礼的忌讳。东汉人非常注重居住环境,《后汉书》提到的“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瞥,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的家居原则,在后世都成为阳宅的基本理论。在汉代还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移徙法》、《图宅术》等风水著作,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不少风水大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书》将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抽出,对风水下了定义,并全面构架起风水理论,奠定了后世风水的基础。他首倡的“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迄今传承了一千七百多年而巍然不倒,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辉大放光芒。中国人习惯把郭璞称为风水鼻祖。
隋朝比较而言不太信风水,但出了一位有名的相地师萧吉,著有《相地要录》、《宅经》、《葬经》、《五行大义》等名著,为后人景仰。他曾给皇后择吉地,当皇帝不听他的建议时,他预测到隋朝运数不长。隋朝宰相杨恭仁迁移祖坟时,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来相地,其中有个叫舒绰的猜中地下之物而受到重赏。可见当时还是盛行风水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各种学术也广泛兴起,同时更加促进了风水理论的发展,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当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一大批名师。其中江西派风水师杨筠松在民间实践风水勘察和授徒起到了全面推广的作用,从那时起,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宫宅、乡村、墓葬都不同程度受到风水学说方面的影响。著名的唐玄宗也相信风水,《大唐新语》、《太平广记》中有很多风水的记录。当时的道士也多懂风水,唐代设有“司天监”,专门看天文现象,因此司天监里的官员必须懂风水。杨筠松就在司天监任过职,唐僖宗封他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专管灵台地理事物,可见唐代的风水不但民间相信,朝廷也更是重视。杨筠松后来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反响极大。唐代国力强大,版图扩大到西域,在敦煌莫高窟文献中找到《宅经》、《阴阳书》等,就可知风水观念远播西北地区。
唐亡后是五代十国,因袭唐代兴盛的风水观,各代皇帝都信风水,到后周时风水术被加入了许多迷信色彩,使世人真假难辨。
到了宋代,陈抟、邵康节、朱熹、以及蔡元定等著名易学家对风水进行了阐释和认定,一些风水著作相继出版,从而出现了以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为主体的风水学理论体系。宋徽宗相信风水,他原本无子,有一位术士告诉他,将京师西北隅地势加高数倍,就可得子,于是命人照做,果然得子。因此更信风水,又命人择宝地筑“上清宝篆宫”,结果劳民伤财,国库空虚,以至政权衰败。宋代的风水大师特别多,赖文俊、陈抟、徐仁旺、吴景鸾、傅伯通、蔡元定等都很有名。
明朝朱元璋建都金陵时对风水极为重视,城外大部分的山都是面向城内,有朝拱之势,唯牛首山和花山背对城垣,朱元璋不悦,派人将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在牛鼻处凿洞用铁索穿过,使牛首山势转向内,同时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秃黄。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往北京,即完全按照风水观念建造。明成祖是一位笃信风水的皇帝,这也导致民间全都讲究风水,风水成为明朝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准则。北京名胜“十三陵”就是被风水大师廖均卿相中之地而推荐给明成祖,成为明朝皇帝的陵地区。明朝还有个传奇人物刘伯温,民间传说他精于风水,说定都金陵就是他相的地,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清代设有司天监,除负责观天象记天文外,还负责修建陵墓的堪舆工作,因为清代各皇帝都笃信风水,很重视陵墓方位。清东陵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6公里,地跨北京三个郊县,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个极其庞大的帝王陵园,由此可见清代皇帝对陵墓风水的重视。而至今保存完整的故宫紫禁城,就更是严格按风水学建筑的经典杰作,其恢弘磅礴的气势不知征服了多少世人。清朝还设有国师府,共有400多名国师。这些国师因为得到优厚的俸禄,所以一生都死心塌地地为王朝为皇帝效劳。国师府的任务是:一为王朝找到好的风水宝地,安排好使用方法;二是破坏民间的地理风水,使之出人不敢向朝廷造反,不能夺皇位。这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应用地理风水这门无形科学做他们的统治工具的一个例证。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
明清两代,通过对各类风水学书籍的收集整理,以及学者们的不断探研,风水理论已相当完备。风水师的勘察活动已普及到从帝王宫殿到城乡民宅各类场所。从民国到现在,学者们主要是对中国风水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评估和研究。上世纪,风水学在旧中国是大有市场的,国父孙中山的中山陵地就是请著名玄空派风水大师沈竹礽进行反复踏勘后确定的。解放后,风水理论受到沉重打击,但在实践中还在不断运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地区掀起了一场研究中国风水的热潮,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运用风水理论指导生活。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以及它的适用性,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美国前总统布什、克林顿在选购新住宅时都要请中国风水师进行咨询,可见中国风水文化的魅力。
当代风水学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整合更新时期,一大批学者为了让风水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正孜孜不倦地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现代科学,对传统风水学作出了科学的评价和全新的阐释与发展。风水学正在掀开其神秘的面纱,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什么样的风水葬人最佳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附、顺应关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自然息息相通,必须和谐相处,人脱离了自然就会出现问题。人们在对自然的总结中产生了的风水思想,“入土为安”、“天人合一”是这一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葬”字,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入土,上面覆以植物。今天可以在很多墓地看到,祭奠活动后人们把鲜花洒落在墓碑上或在墓碑周围种花植树,“葬”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仍然延续。
当代人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购屋置地之前要选位置,看周边,那么应该为故去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呢?尤其是当前墓地以公墓的形式集中安置,许多人心中希望为逝去亲人选择一块风水好的福地的心愿能实现多少呢?
依山傍水的原则
依山傍水,青山绿水是人们普遍向往的优美环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反映在风水学说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财”,意思就是择山,可以令后世人丁兴旺;择水,可以令财源滚滚。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没有水的山就仿佛没有灵魂,所以风水有言:有山无水休寻地,未看山时先看水。由此可见,“山主人丁水主财”是考察墓地风水最简要亦是最精辟的总结。一些注重理气的风水理论讲求藏风聚气,所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认为水面越大,聚气越厚,财富也就越厚。
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恐怕是人们在墓地听到比较多的话,这是风水对墓地的周边地形的总结,实际上就是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宽敞的盆地,风水所讲的“穴”就在这个盆地里,四面的山风水上叫做“砂”。这个地形在前面说到的“ 葬”字上也有体现,就是葬字下面的“廾”(发音拱),意思是双手捧着,双手并在一起捧着,形成了一个中间凹陷的穴窝,古人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葬地,所以说葬字本身就体现了古人的殡葬观。
屈曲蜿蜒的原则
过去的四合院,寺庙,对着大门都有影壁,现代人装修的时候也比较重视玄关的设计,影壁和玄关都是应风水而产生的,而不单单是为了好看漂亮。它们的作用就是避免直通,阻挡正面冲撞而来的煞气。墓地如何挡住煞气呢,风水原理主张“直则冲”、“曲则顺”,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弯弯曲曲。曲径通幽不仅有风水所讲的实际效果,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江南的园林建筑.
明堂开阔的原则
古代有人出了名、当了官或者发了财,人们往往会议论这个人祖坟的风水,称之为:地灵人杰。风水认为明堂开阔有利于孕育人材,发展事业,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还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明堂开阔,生机勃勃,才能前途无量。反之,墓地不宜设在窄小局限的山谷。
回归自然的原则
现在的城市规划里,墓地离城市越来越远。为什么不离城市近一点呢,去扫墓祭奠还方便,岂不更人性化?包裹在高楼大厦中间岂不更现代?在这里,阴宅的风水与阳宅恰恰相反,都市人主张人车合一、人机(计算机)合一、工作第一、效率第一,墓地则讲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
上风上水的原则
墓地也讲究“上风上水”,北京上风上水的方向是西北,所以明十三陵就坐落于北京西北的昌平区。西北是根据北京的中轴线确定的,这条中轴线北起鼓楼,经过故宫博物院、前门,南至永定门,中心点就是故宫,也称紫禁城。
综上所述,风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择吉避凶,这与办丧事选墓地希望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至于风水是否会福荫子孙,人旺业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择一块吉壤福地,总不会错的。据说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超级富豪比尔·盖茨在选择建筑设计和住宅的时候都会参考风水的因素。
中国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水是分不开的,北京城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风水之城,所以要了解风水,不能不来北京,阳宅不能不看紫禁城,阴宅不能不看十三陵.
概括地讲:山川有灵无主,尸骨有主无灵。若把有主无灵的尸骨葬到相当好的有灵无主的山川上去,则可使无灵的尸骨有了灵气,无主的山川有了主人。这在“风水”学上叫“理气”。理气好对后人会有极大的福荫,财、丁、贵、寿均可于此而出。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堪舆家(风水师),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皇陵一般都位于京师附近,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
唐朝帝王陵墓区,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陕西渭水北岸之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不象秦汉陵墓那样采取人工夯筑的封土高坟,而开“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北面为朝”的形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除了四周山峦的护卫之外,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山水具佳,愈加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由昭陵主峰迤逦而南,有167座功臣贵戚陪葬墓,占地约30万亩。李世民的玄宫居高临下,陪葬墓列置两旁,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坐落在乾县西北的梁山上。据《新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于光宅元年(684年)葬于乾陵,神龙二年(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合葬于墓中。梁山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山巅三峰耸立,北峰居中最高,即乾陵地宫所在,为陵之主体,与九峻山遥相比峻。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而形体相仿,犹如天然门阙华表捍陵。上面各有土阙,望之似乳头,俗称“奶头山”。梁山东有豹谷,西有漠谷,整个地势似一个头北脚南仰卧在大地上的人体。乾陵因山为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园有内城外成之分。内城的南、北、东、西城垣基址程度分别为1450米、1450米、1582米和1482米,城垣均为夯筑而成。内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内有石刻群,除内城四门各有一对石狮,北门立六石马(今存一对)外,其余石像均集中排列在南面第二、三道门之间……从南至北,计有华表、翼兽、鸵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还有无字碑、述圣碑和六十一个“蕃酋”像,丝毫不减皇宫之气派。
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
北宋王朝建都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京,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陵区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宋代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迥异。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原来,在宋代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术,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
明代以后,风水学特别重视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因而明清两代的帝陵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皇陵的选择与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昌平县北十里处,自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1644年明朝灭亡,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二百余年,未曾间断。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帝位以后,即打算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许氏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而是派礼部尚书赵江和江西风水名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
朱棣派出的人马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几处可供选择的地方。据说,最初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猪要进了屠家定要被宰杀,犯地讳不能用。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因后面有村叫“狼口峪”,猪旁狼则更危险,也不能用。也曾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不吉利。京西的潭柘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也未能当选。到永乐七年,最终选定了由江西风水师廖均卿等人选定的现在这片陵区。
清东陵位于京东燕山南麓的遵化马兰关附近,它北依昌瑞山,南屏金星山,东傍鲇鱼关,西依黄花山,共有陵墓14处,葬150多人。
关于东陵的选址,流传着一段顺治帝亲自卜地的故事。自从顺治皇帝进了关,在北京立都坐殿后,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和叔父多尔衮就派人四处选陵地,先后有两批钦天监大臣和风水名师来过京东一带,他们均看中了这块宝地,回京禀报皇帝后,顺治帝非常高兴,表示要亲自前往审视。时隔不久,顺治皇帝由众多侍卫大臣和八旗健儿簇拥着出外狩猎,他们一路纵马扬鞭来到了京东的燕山山脉,跃上了凤台岭之巅。顺治帝登高远眺,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霭飘渺。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顺治帝前瞻后眺,左环右顾,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反身下马,在凤台岭上选择了一块向阳之地,十分虔诚地向苍天祈祷,随后相度了一块风水相宜的地势,对左右的侍臣说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说着,将手上佩带的白玉扳指取下,扬下山坡,道:“落地之处定为穴”。于是群臣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桩作记。后来,当真在这里建起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皇帝的孝陵。
孝陵背靠昌瑞山主峰,左右两翼为天然砂山,整座山陵北高南低,顺势而布,节奏鲜明,气势雄伟。为了防止汛期山洪冲毁陵墓,不仅在建筑之下打桩加固,而且修建了整套的排水系统。地上利用天然的倾斜地势设置了排水明沟,使雨水排泄通畅。陵区之水通过明沟暗渠,全部汇集于隆恩门外的神路桥下,再由两边水道顺势排泄出去。可见孝陵风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选址的科学性和建筑技术的高明。
古代的风水选址,除了生态、实利功能以外,还是一门艺术,其对环境景观的组织是十分重视的。在古代,万物有灵的观念导致了山川自然崇拜,并逐渐发展成为敬祀天地日月山川的国家祀典。人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又指导着人们以人的精神、人伦道德及社会秩序拟态于自然,并以此寄托他们的生活理想。所以在风水的观念中,也常包含着一种追求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认为环境思想。
风水是迷信吗?
不是迷信,风水是一种学问。
【简介】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 风水,又称堪舆、图宅、青囊、山水之术等,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一般称为风水术,也叫地相、堪舆之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术数。风水乃五术的一门,其基本构成源自《易经》,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其主要的流派有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等。
堪舆有相地、占卜的意思,其中“堪”意通“勘”有勘察之意;“舆”本指车箱,有负载之意,引喻为疆土与地道。中国古人认为,堪为天道,舆为地道,堪舆为天地之道,其地位很高。堪舆为体,风水为用。
2005年,国家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成立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建<2005>77号.)徐韶杉研究员任秘书长,于2005年在南京举办中国第一个官方风水培训班。2008年8月5日,安徽呈坎村经黄山市政府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以风水申遗的村落。
[编辑本段]【风水元素】
风:空气流动的现象。
水:水流。
气:地气与空中肉眼看不见的些子之气。
另外还有龙、砂、穴、水、坐向等等重要内容。
[编辑本段]【风水道具】
罗盘
风水师认为罗盘是理气宗的操作工具,主要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每一个圆圈都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大系统中某一个层次信息的理解
山水画
风水师认为水代表财富;客厅摆设山水画时,就必须注意画中水流的方向不可以朝门口、屋外,而水流的方向最好是主卧房、屋内。而尤其是卧房内不要摆放“万马奔腾”、“猛虎下山”的画作,否则容易破坏夫妻和谐。
风水剑
风水剑
风水师认为风水剑种类繁多,七星剑、桃花剑,或者其他材质做成的剑,主要的功能是用来克制屋外的尖角、电线杆的煞气,以及避官司口舌。须注意风水剑并不需要开锋,甚至可说,不宜开锋,因为开了锋的剑锐利,容易伤人,钝剑不伤人,却仍然可以驱除阴灵。
八卦镜
八卦镜
风水师认为镜子的化煞功能实属一等一,走在大街小巷中,很容易可以发现悬挂在屋檐墙壁上的八卦镜。悬挂八卦镜有三点要留意:1、中午12点整悬挂;2、开光;3、反射出去的方向不可射到别人房屋,不可将自己居家的煞转向别人居家。
风水缸
风水鱼
风水师认为养一盆风水鱼,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改运方法。但是因为简单,反而让人以为养了鱼就有效。实际上养鱼的注意事项相当多,包括要招财的话必须放在明财位,也就是家中大门的斜对角;鱼只要照顾好,不要动不动就生病、死亡。
神佛图画
风水师认为民众会将神佛的图画表框回家供奉、祭拜,却不知须经过法师开光、请神佛附身在此图画上才行。因为据说不好的秽气,邪魔妖道及有可能附身神佛的形体上,破坏点香祭拜之人的运气。
盆栽植物
风水师认为扭转乾坤、带来好运的盆栽植物不少,金钱竹、马拉巴栗、兰花等等都是大家爱用的前几名。 当这些象征吉祥的盆栽植物花谢了、叶枯了,一定要马上更换一盆,才能继续聚气。
风铃
风水师认为风铃碰撞的声音,清脆响亮,加上造型可爱,吸引许多人喜爱。风水上风铃是制煞的工具,尤其适合挂在大门入口处。但是绝对不要挂在小孩子的书房或主卧室,因为风铃的声音听久了会让人心浮气躁。
祥狮瑞兽
祥狮瑞兽
风水师认为包括狮子、鹿、马、龙、麒麟、咬钱蟾蜍、貅等都是改风水时会列入考量的祥狮瑞兽。狮子、麒麟、咬钱蟾蜍的头须朝向门口,表示将各方财气、福禄吸引进来。但鹿、马的奔走方向及头部须朝向屋内,代表吉神入宅。
[编辑本段]【风水流派】
历史上,划分风水流派有一个重大的误区:将风水流派分成形势派和理气派两大类,这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实际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容易将人引入歧途。
实际上,无论是哪个流派,只要不是骗人的伪风水术,都坚持形势是风水之体,理气是风水之用的基本原则。
风水流派的划分实际上是理气方法的差异所形成的。
在理气的方法上,大致可分成两个大的流派,下统诸多分支。
直接采用八卦卦理理气的流派是卦理派。包括八宅派、玄空飞星派(内有六个大的派系,统百多个小的派别)、奇门风水、河洛风水、大三元易理派、金锁玉关等。
采用河图、洛书和先后天八卦的阴阳五行原理理气的流派是五行派。包括赣南杨公风水术、新三合派、命理风水、正五行风水术等。
中国风水学目前已经发展为多流派的风水学,每一派的风水学都有不同的理论,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一)峦头派: (1) 形势派(2)形象派 (3)形法派
(二 理气派:
(1)八宅派 (2)命理派 (3)三合派 (4)翻卦派 (5)飞星派 (6)五行派 (7)玄空大卦派 (8)八卦派 (9)九星飞泊派
(10)奇门派 (11)阳宅三要派 (12)廿四山头派 (13)星宿派 (14)金锁玉关派
一、形势派的原理
一提起形势派,人们就会想到以形势论吉凶的风水祖师管辂和郭璞。形势派偏重地理形势,主要是以龙、穴、砂、水、向来论古凶。形势派虽然分峦头派、形象派、形法派这三个小门派,但实际上这三个小门派是互相关联的,幷没有完全分离。
1、峦头派。峦头表示自然界的山川形势,自然地理的峦头包括龙、砂、山。龙是指远处伸展而来的山?;砂,是指穴场四周三百六十度范围之内的山丘;山,是指穴场外远处的山峰。
2、形象派。形象实际上是风水中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它是把山的形势生动地看做某一种动物或其它物体。例如某个山的形状象一只狮子。有关形象的名称很多,如美女照镜、七星伴月等不胜枚举。
3、形法派。形法指的是在形象化派的基础上展开的峦头中的一些法则,主要是论述形象与穴场配合的法则。例如有一条道路与穴场对冲,在形法派中称为“一箭穿心“。
总之看形象的,离不开山体(峦头):看山体的,也脱离不了形象和形法。在中国很多山势高崇的地方,由于其山势影响大,很多风水师都重视山势形象与峦头。
二、理气派又称屋宅派或三元理气派。由于理气派将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星象、神煞、纳音、奇门、六壬等几乎所有五术的理论观点都纳入其立论原理,形成了十分复杂的风水学说。正因为理气派过于繁杂,才分出许多小的门派,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学习风水学的人要特别注意选择,否则不但学不到东西,还可能做出凶祸的风水来。
下面笔者对部份门派的理论作一些介绍,这不但有助于初学者选择,同时对已经学习风水的人也会有所帮助。
1、八宅派。八宅派综合起来只有两点:一是将坐山配游星论吉凶。所谓游星就是:伏位、天医、生气、延年四吉星和五鬼、绝命、祸害、六煞四凶星。以此八星根据住宅的八卦山起伏位,分别将此游星配在先天八卦方位,配吉则吉,配凶则凶。二是根据住宅八卦坐山,分为东四宅与西四宅,然后与人命结合,即东四命配东四宅,西四命配西四宅而论吉凶。一般来说,八宅派计算命卦都是以年支为准。换句话说,在同一年出生的人,如果性别相同他们的命卦都是相同的,对他们的风水布局也是相同的。那一年之中出生有几百万人,按照八宅派风水观点来论,他们都在一个共同点上。因此,八宅派的风水理论过于简单粗略。特别是东西命配东四宅,西四命配西四宅的观点更是粗陋不堪,难以准确。希望学习风水的读者千万不要照搬不误。但以游星论吉凶,在放门路或在室内布局与玄空飞星配合起来可有参考价值。具体用法笔者在后面再做论述。
2、命理派。以宅主命局中的五行喜忌配合廿四山方位的五行及玄空飞星进行风水布局,配合装饰颜色等,对各类阳宅的室内装璜以及风水调整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三合派与二十四山头派。以山水为主,将廿四山与坐宅配山论生克关系,所谓坐宅山,实际上是指坐宅在罗盘上的五行与宅外山峰或各个建筑物之间构成的五行生克关系。配水则以十二长生位来论吉凶。十二长生就是命理学中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一般都以向上配水和水的来去论吉凶,主要是用于阴宅。但在三合派中向上配水与十二长生存在阴阳混杂之象,运用起来往往会有偏差。所以笔者提醒学风水的易友,以十二长生论水的来去之吉凶,不可全用,一定要分辨阴阳,配尽阴尽阳为善。
4、翻卦派。以八卦翻出九星卦为主,然后再配合山水以论吉凶。翻卦派有几种翻法,如辅星翻卦,又名黄石公翻卦法,它是根据纳甲起以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来推断吉凶。
5、玄空飞星派。是将山向配合元运挨排山向,元盘九星,从而看水山配合室内布局论旺衰吉凶。所谓玄空九星指的是:一白在坎为贪狼,二黑在坤为巨门,三碧在震为禄存,四绿在巽为文曲,五黄中央为廉贞,六白在干为武曲,七赤在兑为破军,八白在艮为左辅,九紫在离为右弼。玄空学的实质就是注重元运的旺与衰,以及1-9九个数字的生克制化与命局中喜忌配合、只要读者能把握住这一点,就算是玄空学已入门,一般来说就可以为人调整室内风水。但要把握玄空学的真髓,当然还要深入学习。
6、星宿派。星宿派指的是二十八宿,如亢金龙、氏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等,分别代表五行属性。根据坐向论生克,主要是用来徇二十四峦头的理气吉凶。
理气派中的奇门派、五行派、玄空大卦派以及金锁玉观派和紫微大数派等,笔者在此就不再一一介绍。
有关风水派别,严格地说起来就是形势派和理气派。它们的理论也是彼此渗透、互相融通的,这正是万法归宗之意。所以,学习风水学要对两派的精华兼收幷蓄。既要精通理气派,也要吸收形势派的精髓。但由于风水学门派繁多,有用和无用驳杂其中,学习者一定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要走入风水学的误区。
对风水流派即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将各个风水流派的理论和操作技巧兼施并用。应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风水领域需要正本清源,不应该将古代的风水谜团继续留给后人!
[编辑本段]【起源及发展】
中国风水学的形成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原始社会
虽然没有风水学的说法,但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提出的生存挑战,又值农牧社会之故,当时的人们必须“择地而居”,选择“近水向阳”适宜人类繁衍栖息的地方。这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风水学随即见诸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卜宅的记录。从后世发掘的大量甲骨文卜辞和《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就以将陆地区分为山、埠、丘、原、陵、岗等不同的地行地貌,将水域分为川、泉、河、涧、沼、泽、江、沱等,当时对大地的差异性有极为细致的分类,为日后的“相地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尚书》中,将当时的疆域以河流、山脉为界,划分为九州,这也是后来中国称为“九州”的由来。在《周礼》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以土宜之法,办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开始出现“相民宅”的说法,并有了“土宜法”这种相地的知识系统。《逸周书》载“土宜天时,百物行治”,可见“土宜”二字呼应天时,附天观地是当时百物的遵行规则,也是治事的方法,也因此成为后世风水术的依据。周朝时期,周武王营建洛邑时,就命周公相地,《尚书》载“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可见周朝人相信占卜,周公也是一位相地高手。
战国先秦时期
各种学术兴起,随着《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盛行,开始建立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的学术思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仅承袭了以往的“土宜”观念而且更加具体,同时开始有了“气”的观念。从《晋书》知“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棱,堑北山以绝其势。”当时有了“望气者”的说法,可见已有风水行业的专业工作者。又据《太平寰宇记》卷95记载,秦代的长水县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兴县南边),秦始皇听术士说山上有王气,便遣发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们受不了劳苦,一哄而散。
秦朝
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宫占地近300里,离宫别馆遍布在山谷,以南山为宫门,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万人。始皇家动用70万民夫,挖空了骊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规模之大,真可谓空前绝后。还有始皇陵,占地广阔规模宏大,这两大工程的实施,说明秦代相地水平是很高的,从中不难体会秦代地理勘察技术的高超,也可以归功于相地术的发达。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的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书》载“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孝经》载“卜其宅兆而厝之。”这是相阴宅,是用占卜的方法择定地点。
西汉
相地术更是盛行。司马迁《史记》载,汉武帝聚会占家,问某人可娶否,堪舆家说不可。此时的堪舆家精通天文地理,相地术也称为“形法”。到了东汉,人们开始重视丧葬,从而导致风水观念的兴起。王充的《论衡》中就详细叙述了葬礼的忌讳。东汉人非常注重居住环境,《后汉书》提到的“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瞥,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的家居原则,在后世都成为阳宅的基本理论。在汉代还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移徙法》、《图宅术》等风水著作,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魏晋时期
中国出现了不少风水大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书》将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抽出,对风水下了定义,并全面构架起风水理论,奠定了后世风水的基础。他首倡的“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迄今传承了一千七百多年而巍然不倒,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辉大放光芒。中国人习惯把郭璞称为风水鼻祖。
隋朝
比较而言不太信风水,但出了一位有名的相地师萧吉,著有《相地要录》、《宅经》、《葬经》、《五行大义》等名著,为后人景仰。他曾给皇后择吉地,当皇帝不听他的建议时,他预测到隋朝运数不长。隋朝宰相杨恭仁迁移祖坟时,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来相地,其中有个叫舒绰的猜中地下之物而受到重赏。可见当时还是盛行风水的。
唐朝
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各种学术也广泛兴起,同时更加促进了风水理论的发展,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当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一大批名师。其中江西派风水师杨筠松在民间实践风水勘察和授徒起到了全面推广的作用,从那时起,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宫宅、乡村、墓葬都不同程度受到风水学说方面的影响。著名的唐玄宗也相信风水,《大唐新语》、《太平广记》中有很多风水的记录。当时的道士也多懂风水,唐代设有“司天监”,专门看天文现象,因此司天监里的官员必须懂风水。杨筠松就在司天监任过职,唐僖宗封他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专管灵台地理事物,可见唐代的风水不但民间相信,朝廷也更是重视。杨筠松后来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反响极大。唐代国力强大,版图扩大到西域,在敦煌莫高窟文献中找到《宅经》、《阴阳书》等,就可知风水观念远播西北地区。
五代十国
因袭唐代兴盛的风水观,各代皇帝都信风水,到后周时风水术被加入了许多迷信色彩,使世人真假难辨。
宋代
陈抟、邵康节、朱熹、以及蔡元定等著名易学家对风水进行了阐释和认定,一些风水著作相继出版,从而出现了以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为主体的风水学理论体系。宋徽宗相信风水,他原本无子,有一位术士告诉他,将京师西北隅地势加高数倍,就可得子,于是命人照做,果然得子。因此更信风水,又命人择宝地筑“上清宝篆宫”,结果劳民伤财,国库空虚,以至政权衰败。宋代的风水大师特别多,赖文俊、陈抟、徐仁旺、吴景鸾、傅伯通、蔡元定等都很有名。
明朝
朱元璋建都金陵时对风水极为重视,城外大部分的山都是面向城内,有朝拱之势,唯牛首山和花山背对城垣,朱元璋不悦,派人将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在牛鼻处凿洞用铁索穿过,使牛首山势转向内,同时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秃黄。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往北京,即完全按照风水观念建造。明成祖是一位笃信风水的皇帝,这也导致民间全都讲究风水,风水成为明朝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准则。北京名胜“十三陵”就是被风水大师廖均卿相中之地而推荐给明成祖,成为明朝皇帝的陵地区。明朝还有个传奇人物刘伯温,民间传说他精于风水,说定都金陵就是他相的地,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清代
设有司天监,除负责观天象记天文外,还负责修建陵墓的堪舆工作,因为清代各皇帝都笃信风水,很重视陵墓方位。清东陵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6公里,地跨北京三个郊县,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个极其庞大的帝王陵园,由此可见清代皇帝对陵墓风水的重视。而至今保存完整的故宫紫禁城,就更是严格按风水学建筑的经典杰作,其恢弘磅礴的气势不知征服了多少世人。清朝还设有国师府,共有400多名国师。这些国师因为得到优厚的俸禄,所以一生都死心塌地地为王朝为皇帝效劳。国师府的任务是:一为王朝找到好的风水宝地,安排好使用方法;二是破坏民间的地理风水,使之出人不敢向朝廷造反,不能夺皇位。这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应用地理风水这门无形科学做他们的统治工具的一个例证。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
明清两代,通过对各类风水学书籍的收集整理,以及学者们的不断探研,风水理论已相当完备。风水师的勘察活动已普及到从帝王宫殿到城乡民宅各类场所。
从民国到现在
学者们主要是对中国风水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评估和研究。上世纪,风水学在旧中国是大有市场的,国父孙中山的中山陵地就是请著名风水大师沈竹礽进行反复踏勘后确定的。解放后,风水理论受到沉重打击,作为一种风俗继续存在,死而不僵。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地区掀起了一场“研究”中国风水的热潮,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运用风水理论指导生活。现在,一大批“学者”为了让风水学更好地“发展”,用现代科学为封建迷信张目,将其解释为“环境科学”,实在是舍本逐末。
[编辑本段]【家居风水】
古代风水师在选择居住环境时,往往认为:“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地方最佳。“山环水抱”之处直接受到山水灵秀之气的润泽,无论从磁场学、美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理想的选择。古代高士隐居林壑、发达国家的富庶居民移居效外山水之间,这都是深得我们风水学三味的。可是佳山秀水又环抱有情的地方毕竟太少,都市中的住宅区往往处于楼群、道路、厂房之间。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只好多从“藏风聚气”的角度来作考虑了。在古风水学中,选址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不但要求特别多,而且各风水门派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和分歧,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严格说来每个人理想的风水模式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吉地”俱发而“凶地”俱败。
挂钟
在传统风水学看来,有的门厅及房间挂钟是必须的,特别是综合办公室,更应该挂时钟。在这样的地方挂时钟可有五大作用,一是招财进宝,二是避邪气,三是助主人运势,四是管理部下,五是时钟的最基本功能计时间。这并不是说买来时钟随便找个位置一放就可以了,若挂错地方就会适得其反。一般而言,时钟的正面不能向内,朝向门或阳台的方向最好。
养金鱼
风水师认为家中养金鱼。金鱼常被称为风水鱼,可弥补家居风水上的缺陷,并令住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但必须注意鱼缸大小要适中,周围不可堆放其他杂物,并不要正对灶台位,因为灶台位属火,与水相克。再则不能有死鱼,鱼缸上面也不可以摆放财神像,原因在于鱼缸的水流动会让财富不稳定。鱼的颜色与品种都要考虑好五行比,看是否与主人相合相升。
绿色植物
风水师认为房内的绿色植物是应该摆放的。客厅内可摆放富贵竹,发财树等,象征活力、制造氧气,对居室有益。谨记:不必强求四季鲜花,但必须常绿常青,如有枯萎应立即更换,以免影响运势。
空气
风水师认为不管房间住人不住人,房内的门窗应该做到常开常闭,令气势流动,空气更新,做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另外,大门门缝不可过大,泄露财气。
房间颜色
风水师认为房间的颜色。房间内的颜色以白、黄、蓝、绿诸色为佳,木色亦可,但忌用黑色,少用灰色。天花板的颜色宜轻不宜重,因为天花板象征“天”,颜色当然是轻色调,一般来说以白色、淡黄色和浅蓝色为主,象征朗朗蓝天,而白色则象征白云悠悠。地板的颜色则宜稍深色为主,以符合天轻地重之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大明葬坟的风水讲究
朱初一葬到了真龙结穴处,朱元璋当上了真龙天子。但这块风水宝地到底妙在何处,贵在哪里?成书于崇祯年间的《凤泗记》对此作了具体的解析,“龙脉西从汴梁而来,由宿虹至双沟镇,起伏万状,为九沟十八洼,从西转北,亥龙入首坐癸向丁······大约五百甲之内,北戒带河,南戒杂江,而十余里明堂前后,复有淮、泗、汴河诸水环绕南、东、北,惟龙从西来稍高。陵左肩十里为挂剑台,又左为洪泽湖,又左为龟山,即禹锁巫支祈处,又左为老子山。自老子山至清河县,县即淮、黄交会处也。陵右肩六十里为影塔湖,为九冈十八洼,又右为柳山,为朱山,即汴梁虹宿来龙千里结穴。真帝王万年吉壤。”《凤泗记》的作者是朱由检的时礼部侍郎蒋德。图:明祖陵前精美石刻,历六百年风雨而生气不减明祖陵真的如蒋德所言是风水宝地,“若葬此,出天子”?
那个地方我曾多次经过,紧靠洪泽湖,东西都是水,地势极其低洼,有“九岗十八洼”恶名。过去若是阴雨天前往,烂泥能把鞋子粘掉,根本没有办法行走。不只不像风水宝地,连居民出行都甚觉不便,地贫人稀,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时常有人家迁走。当年朱五四带着妻陈氏一家老小到凤阳钟离乡讨生计,就是这个原因。但在蒋德眼里,祖陵所在偏偏就是妙不可言的风水宝地。实际上,这是一派谎言,我想是蒋德忽悠朱由检的。图:明祖陵景区内仿当年“太子祭陵”表演
实际上,当时的堪舆大师刘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并不是完美的万年吉壤。根据古代堪舆术的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应,三奇即山、水、案,前、后、左、右、为四应;左右有护砂,所谓“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罗城,罗城由山或水组成,相绕四周;远有朝山,近有案山。以山为罗城,以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态势为佳;如果周围无山,一马平川,则借水势成龙,以泽国环抱为上。明祖陵地处苏北,基本上属平原地貌。四周除了一片水国,并无多少妙贵可言。所以,当年筑陵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实际上,明祖陵的所谓风水饱受了自然环境的侵害,特别到了明朝后期,明祖陵一直深受水患困扰。明英宗朱祁镇当政时期(公元1435-1449年,当年瓦剌南侵,朱祁镇亲征败于土木堡被俘,弟弟朱祁钰称帝,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复辟,再当政至1464年)起,明祖陵开始受到洪水威胁。到明晚期,水患更为严重,神宗朱翊钧(见前文《明神宗朱翊钧棺椁打开后发现的天大秘密》)当政的万历八年,淮河再泛大水,祖陵即被水淹。明人曾惟诚等纂修的《帝乡记略》记载了当年的情况,“下马桥水深八寸、旧陵嘴(传说是朱初一实际下葬处,即老道士所说的风水宝地)水深丈余,淹枯松柏六百余株”。虽然高筑堤,疏水道,但由于祖陵所处淮水边上、地势低洼的天然缺陷,水患根本无法根治。终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黄淮两水并涨,酿成灾难。不只明祖陵消失了,整个泗州城也被淹没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水漫泗州城”。此后,明祖陵躺在水下近三百年一直无人知晓,直到“文革”期间的1963年大旱,部分建筑露出水面,明祖陵这才重新被发现。1976年当地文管部门进行修复,目前成了苏北一景!此地原叫仁和集,因境内有明祖陵而出名,现在干脆易名为明祖陵镇。在今天看来,朱初一葬风水宝地和灵异传说,无疑系无稽之谈。但有一个现象,或者说谜团,也应该注意一下:在明祖陵开始遭水患之后,大明王朝确实从此进入了多事之秋。特别是北方边境战事吃紧,瓦剌老是前来骚扰,再到后来的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似乎祖陵饱受水患的时间,与大明王朝的灭亡时间,一对曲线呈平行态势发展,国势亦如风雨之中的祖陵一般飘摇,这也许仅是一种巧合,但不由人不去联想。过去人认为,甚至包括尚书级别重臣在内都忧心,大明国运受阻与明祖陵受淹一体关联,看来此并非闲来无事之语,也非别有用心的江湖瞎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赴北亲征的朱祁镇竟然在土木堡被也先率领的瓦剌兵士生俘,成了中国帝王中最丢脸的一个人,真龙天子的不败之身神话被戳破了,国运就此逆转。《明史·英宗前纪》是这样记述的,“······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北狩”,即北去打猎,系文人给朱祁镇要面子的说法。但“狩”,除了打猎的意思,还有“捉住”一解。史家用此词乃一语双关,不可谓不妙,一代帝王竟然被“狩”,不可谓不是奇耻大辱。当时有朝臣议论,这可能与祖陵龙脉受水患威胁、风水不时受到当地人开山放炮、取土葬坟的干扰有关。为此,大明王朝多次下旨,加大对祖陵的保卫和修护力度,增出相关禁令。实际上,明朝对祖陵的看护一直非常严格,有非常慎密而又严厉的保护制度。常年派有兵士把守,多时达200人。还设有祭户、铺排户、厨户、屠户、酒户、窑匠户等祖陵户。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祖陵的风水不被破坏,龙脉永存,国运永兴。这个制度,从朱元璋在世就开始执行了。但后来,由于王朝威信的不断下降、加上天灾人祸,祖陵的龙脉受到严重威胁,山民不时去附近的地方开山采石,在“太岁头上动土”,甚者有人欲沾王气,在朱家龙脉范围内葬祖坟。《英宗实录》记载:“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六月,南京祠祭署祀朱镛言:盱眙第一诸山,虽隔淮河,然朝拱祖陵。纵民伐石立窑,恐残地脉,亦不容对山以葬。上命中都留守司究其,已对葬者,迁之;填塞其伐石立窑之处,仍命都察院揭榜禁约。”从朱镛的话里,可以知道祖陵当时的守护出了麻烦。到最后,女真人(后来的满人)建立的后金政权在东北兴起,对大明王朝构成了直接威胁,形势已十分糟糕。明朝廷一方面派人去破坏北京九龙山下的金祖陵,掘断其龙脉,希望通过风水来阻止后金(大清)的发达(见前文《朱元璋子孙干的掘大清龙脉秘闻》);另一方面加紧对孝陵、皇陵、祖陵等在南方先祖陵寑的保护,防止王气外泄,龙脉受损。孙承泽所著的《陵园·察勘陵纪》记载,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四月二十五日辰时,朱由检在中极殿召见成国公朱纯臣、恭顺侯吴惟英、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万炜、巩永固,宣平伯卫时春、礼部尚书林欲楫,侍郎王锡衮、蒋德景等,要他们汇报孝陵、皇陵、祖陵情况,重申近陵不准开窑取石、砍伐树木的规定,决定遣派重臣勘察。朱由检特别关心盱眙祖陵的保护,询问龙脉有无受到损坏。礼部侍郎蒋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到盱眙、凤阳勘察了祖陵、皇陵,写就了《凤泗记》一书。但朱由检的一切努力不起作用,最后自己吊死在后宫禁地煤山上的歪脖槐树下。大明王朝如一盏枯油灯,国运耗尽,江山易主。明祖陵那块风水宝地,最终没能枯枝生叶,再显灵异!!
请教懂风水的人士,关于公墓的风水
房产证是男方:17层大吉,男方为乾卦,为西四命,适合要西户。这是指一般房型,如房型特殊则得看图。很不错哦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出尚书的祖坟风水 如何从八字分析祖坟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