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生活习俗
【居住习俗】
清代以前,畲族古住房大多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悬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仅在寮中央竖1排3--5根树叉,叉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清代,畲族地区才出现"土墙厝"。土墙厝为土木结构,四方筑墙,屋架直接置在山墙上,屋顶呈"人"字形,盖以瓦片,有4扇、6扇、8扇之分。福安社口坑里畲族村曾有过1座10扇的土墙厝,可住20--30户。
近代畲家住宅与汉族民居格局大致相同,为土木建筑,朴实无华,极少装饰品,而且大多随势造间,极少见斜门、假窗和粗糙的"石敢当"等镇凶化吉加物。畲族传统宅院注重土墙墙体的厚实,墙上一般不开窗或者只开小窗,以便避风防盗。一般畲村的周围都植有松、杉、樟、榕、柯、枫等乔木。畲族也有以阴阳八卦选择宅地的职业性风水师,他们的理论大致与汉族风水师相同。
1949年后,畲族住宅以土木结构为主,住房的建筑和使用格局有所改善。1978年后,随着畲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出现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式住宅。1978--1992年,据全区141个畲族村调查:新建住宅1036幢,建筑面积15.85万平方米,大多为砖木、钢混结构的新式住宅。
【服装习俗】
历史上畲族男女服装多用苎布和棉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男装式样和汉族大致相同,女装却与汉族区别较大,但其款式在区内各县大同小异。1949年后,随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畲族男女青年平时服装的款式、选用布质和汉族无大差别,只在婚礼和节日喜庆活动场合仍穿用传统服装。
民国及其以前,畲族男子传统服装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苎布衫用耐汗、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的苎布缝制而成。其款式为对襟、无领,仅用蓝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苎布衫因其袖子长短之别,又分成长袖和短袖两种。夏天穿短褂较普遍。夏天男子所穿短裤,亦用苎布或棉布缝制而成。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故又称棉布衫,款式和苎布衫相同。冬天老人还加穿夹袄或棉袄,其式样均为中间开襟。要是出门做客就穿“钱吊”,中间开襟,两边腰间备有口袋,用以藏放钱物。缺棉布的就用双重苎麻缝成“马夹”穿用。冬天男子穿青、蓝的棉布长裤,裤子为直筒式,裤筒大,不论短裤或长裤,裤腰均接有15厘米的不同颜色棉布作“裤头”。腰带用布带。
男婚礼服装是红顶黑缎官帽(清代官帽),青色长衫,其襟、胸前绣花纹饰,青色布靴。除官帽、布花族内借用外,一般男子结婚都缝一件青色长衫。
畲族妇女传统衣服为黑色,向右开襟,其具体款式又因县而异。福鼎式,通常称福宁东路装,上衣分大领和小领。大领中部最高处4--5厘米,多用水红、水绿做底色,加绣花纹。领口装饰有2颗约2厘米粗的红绒球,球心镶有各色料珠,俗称杨梅花,球底托十几片布叶子,有的盛装背后还有银饰小薄片,胸前右边绣有图案,大襟上钉有两条长过衣裾的红色飘带,袖口以红、绿色布(或用绸)条滚边。有的少女装不绣花,只用印花红布缝在服斗上。霞浦式,又称福宁西路式,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村及福安东部地区。其特点在于前后衣片长度完全相同,也是大襟式,有服斗和系带,可两面翻穿,逢年过节或外出做客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劳动穿反面。领口低窄,中部最高处约2厘米。大襟一般是20厘米,服斗12厘米。服斗的刺绣集中在上角,左右侧均延伸至中线,右侧尽襟边,斜长16厘米,垂直6.5厘米,宽1--10多厘米不等,由1--3组图案组成,每组称“池”,宽1--3厘米,以红色为主。习惯以所绣组数,分称“一红衣”;或按领口绣花,分为“花领”、“一行领”、“二行领”、“三行领”。青年妇女所穿的服斗绣花偏宽,最宽的“三红衣”三组花样并列10厘米以上,领口多为花领,绣工特别精细,多作为盛装、礼服。老妇和少女所穿的则偏窄,多只绣一条1厘米左右的小花边,反面服斗及领口都没有绣花,只在袖口、两侧衣衩内缘添条、套肩、系带和相应部镶蓝色布条。福安式,福安大部地区及宁德市畲族女装,纹样较简单,只在衣领上饰水红、黄、绿等虎牙纹,服斗上镶有一条3--4厘米宽的红布边,下端靠袖头处才绣以三角隅花纹(相传是当年高辛帝赐时盖的金印),两边袖口各缝一块1寸多宽的红布。
此外,女裤与当地汉族类似,旧时是大裤头、大裤管、没有口袋的“便裤”,多为黑色,有的长度稍短,称“半长裤”。
畲族妇女还有绑扎两脚的传统习惯,其绑腿又叫脚绑或脚暖,兼作防护、保暖之用。整幅呈三角形,宽29厘米,长55厘米,多以白色龙头布缝制,末端有红色缨络和紫红色长襟。20世纪70年代后,绑腿已少见。
此外围裙亦因县有别,西路式(霞浦式)围裙,裙身色黑,呈梯扇形,长(高)33厘米、上宽33厘米、下宽160厘米,正中12厘米外两侧有对称的折迭,每侧5--7条,每条宽0.7厘米、长5厘米,与裙身相等,折上有刺绣。两侧边缘滚镶蓝色窄添条。两侧和上方均滚镶红、黄、蓝、白、绿多种颜色相同的添条,排列成彩边,紧靠彩边外绣有图案。裙头蓝色,宽6.5厘米,两端系有白色素面棉线织带,宽约4.5--6厘米,长约2米,呈须穗状。少女穿用的围裙多系水红色,或宽边织花还带。福鼎式围裙大体与西路式相似,但裙身多呈长方形,长40厘米、宽47厘米。裙身上中部用淡绿色绸布作装饰,节日穿用围裙则加绣花。裙带均为织有几何图案或水波纹花带。
畲族妇女举行婚礼和逝世时穿的专用长裙叫大裙。黑色、素面、四褶,长至脚背,分筒式和围式两种,与上衣配套,束以宽大的绸布腰或系配色大绸花。有的大裙改用红色布料缝制,束以红绸结的大绸花。
1949年后,随社会发展,畲族传统服装除中老年妇女还保留穿用外,青年男女只在婚嫁及重大喜庆活动时才穿着。其布质追求时尚,刺绣更趋精细。而平时穿用服饰和汉族无大差异。
【帽鞋习俗】
黑缎官帽 俗称“红缨帽”或“红包帽”,是畲族男子专用礼帽,整体青黑,宽沿外敞,顶缀2厘米大的铜质球或红布球,球顶下垂以红线编成的缨穗。民国后用圆沿礼帽,在举行婚礼或逝世时穿戴。
凤冠军 又称公主顶,是畲族妇女举行婚礼和逝世时戴的头饰。尖顶圆口,戴于发髻上,以红绸带或料珠串扣于下颊。冠体内层竹箨圈制,外蒙黑或深色布,正中上部装有精致银框小方镜,并配微形剪、尺、书、镜等物件,冠顶用竹篾编织成塔形骨架,外蒙红布,缀大小不一银片,上部后侧及两侧,名缀挂一蝶银饰上名缀五串小银片,两端饰玻璃珠,顶端饰有2片三角银片和红缨络,银片上錾有吉祥纹。婚礼用凤冠系有遮面银饰,俗称“线须”,由一长方形银牌和九串银饰薄片组成,整体若帘,垂挂面前,银牌有“双龙抢球”图案,银片则为鱼、石榴、梅花等吉祥图案。
鞋子 传统穿圆口黑布厚底(或木底)有鼻鞋,鞋面上折有一道红色中脊为单鼻鞋,系女性穿用,鞋口边缘镶以红、黄、绿等色边线。鞋面折有两道中脊的为双鼻鞋,系男性穿用。传统有鼻鞋民国后渐少见,大多数用作丧服,婚礼则穿长靴。
【发式习俗】
畲族男子发式与汉族无异,女子传统发式不同于汉族妇女。
畲族已婚妇女发式样 霞浦为古典“盘龙髻”式(又称凤凰髻),式样复杂,夹以大量假发扎成。梳扎时,先把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后部约占三分之二。其间置放一支长约20厘米,直径3厘米裹着黑布的竹箨卷筒,其中段用红线扎紧往上折,呈斜角,使头发膨松在后脑勺部位,呈瓜辫形,前端与假发用红绒线扎紧,让假发至前顶呈侧扁型垂下;前部头发分成左右两股,旋成小股,从左住右绕于头顶,呈螺旋状,用发夹固定,最后用大银笄横贯发顶中央,形成昂扬屈曲、独具一格的盘龙状高髻。宁德北部和福安一带畲族妇女头发则从后脑勺梳起,向上盘旋绕头盖一匝,高达脸部的二分之一,如截筒高帽一般,脑后呈瓜瓣状,发间环束数根深红色的红线。顶部压一条两指宽的银簪,并插银耳扒、豪猪簪各1枚,俗称“凤凰中”。福鼎一带畲族妇女梳头不掺假发,仅梳本身的长发于脑后成面包型,罩以黑色网纱,插上银簪等饰物。
畲族未婚少女发式 福安畲族少女过16岁,头发亦梳成截筒高帽形状,但顶部不压以银簪而以一束红绒线缠在右额前。宁德与霞浦畲族少女则把头发围成圆形,额前留若干刘海,以红绒线夹上两支银笄。福鼎畲族少女头发围成圆形后,右侧斜插1条银簪,在簪子上垂下缨络状绒线。
其他 畲族妇女发际所系黑色、蓝色、红色绒线环束,标志老、中、青不同年龄的身份,丧偶的妇女还用绿色的绒线圈头。
【首饰习俗】
头笄 俗称“髻簪”或“横钯”,横贯于盘龙髻端,长约10厘米。两片相连的垂叶,上錾凿花纹。这种头笄样式,系代代相传,不容更改。
银簪 用1枚银元锻成,两指宽,10厘米长,如目鱼骨形状,上錾花纹,供横栓发顶紧发用。
头花 插于发际装饰品。婚礼用的头花,三朵一组,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作精细。
耳环耳牌 与盘龙髻配套用,耳环通常制成翻转问号形状;耳牌,近耳处为曲形钧,下挂银牌。
【饮食习俗】
平时畲族饮食和当地汉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薯米,杂粮有麦、高粱、小米、玉米、鸭爪稗以及南瓜、马铃薯、芋头等。副食有竹笋、蔬菜、野菇、野菜、鱼、肉、蛋等。节日食品较有特色,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
乌米饭 ∷ 为农历三月三食用。乌米饭的制法,是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到布袋里,连袋放到铁镬里,加适量的水熬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袋里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泡进汤进汁里,几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菅时粽 ∷ 俗称“菅粽”,通常在端阳节和龙节时食用。将精选优质糯米倒入黄碱水里浸泡若干小时,拿两片菅叶对折成一条槽底,而后舀碱水泡过的糯米放叶槽中,成为一条20厘米长玉米棒子状的菅叶粽,放到锅里煮十余小时遂成。每逢端午节,菅粽供敬祭祖宗外,还用以馈赠亲友。
糍粑 ∷ 畲族过年、做“七月半”和冬节都要制糍,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将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小团或饼状食用。
打井需要注意什么
在风水学上,打井风水大有学问,“请问打井有什么注意事项?怎样确定风水水口方位?水井风水位置哪里最好?等等一些关于打井的注意事项特别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打井风水知识。 请问打井有什么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总的来说有三大分类: 一、要方便,健康。打好井,找些炭用袋子包着丢下去。压在井底,可以吸收外来的毒素。有水了。放几条小鱼。试验水质的安全。都是很灵的。二、要考虑到井的深度是否合理。是否有破坏倒电缆线管之类的。 三、符合风水的讲究。风水之法得水为上,井的利用和开发是人类改造自然以及生存空间进一步拓展的重要标志。现在除了偏远地区,到处都使用自来水,水井已不如从前那么重要,但是乡下有些地方还会使用水井,而城市的别墅区也有挖水井以作备用的。至于水井的吉凶则取决于土质、水质、方位以及周边环境。因水井是住宅的用水来源,关系一家一村的吉凶,故此很有讲究,并有多方面的喜与忌,如不清楚可参考风水网资料:总说明:打井可以放在院子的外面,如果屋子没有围墙,放在建筑物的外围则是最好的选择;有围墙的话可以放在围墙里面,但一定要放在生旺方位,否则大凶,如果在屋内则主家必有人溺水而亡;井的邪气很大,打的方位和时辰对则会兴旺家族,不对则居家有损!在我们风水师看来,井的吉凶风水仅次于阴宅的吉凶风水! 1、水井之形宜方形、圆形,八卦形,取金水相生之义。 2、土质宜干净,忌有垃圾或有害物质污染井水,最好到专门机构检测水质。 3、水井不宜太深,忌与地平,宜高于地,且有砖石拦砌,有盖更好,这样可防止污物落入,于人更有安全感。 4、废置的旧井,应寻找“闭”日,用吉利方位的黄色新土填实。 5、井水五行为阴,炉灶为阳,忌阴阳相对立,实不宜在灶位直接看见水井。 6、井不宜在污染区的下水位,亦不宜靠近厕所、水沟以及垃圾堆。 7、水井附近有大树为凶,而种一些竹子、柿、枸杞则为吉。 8、挖井多选在冬至到夏至这一阳遁时段,忌夏至到冬至阴遁时段。 9、附近有铅等不利于人体的重金属矿场、硫磺温泉等的井水不宜作为饮用水。 10、从方位上来说,宜在宅的白虎方或生旺方,若是一村之井则不宜离村太远,容易造成生活的不便,忌在宅的子、午、卯、酉四正位或正对大门,宅龙之方同忌。 怎样确定风水水口方位?在住宅风水环境中,水井的位置十分的重要,尤其是农村没有自来水的地方,家家都要打水井。可是很多人基本上都不知道水井打在何方,只知道打出水来就行了,更不知水井的位置关系到住宅家人的身体健康!住宅周围按八卦分有廿四个方位,只有甲、壬、庚三个方位可以打水井,而且对家运有扶旺之相,其它的廿一个方位都是凶相,轻则病魔缠身,重则伤人口。本人在勘舆经历中,还有好几次遇到客主将水井打在室内,更凶,伤宅主!所以有些略懂风水的地方民众,将井打在距住宅远点的地方,以防煞伤邻近民居。 打井前一定要先选好吉向方位,择取黄道良辰吉时,为吉。弃用的水井要填掉,有的人家将其一封了之,凶。填井要先抽干原来的井水,择吉日吉时(首先用五行化煞符焚烧井内,否则凶!)然后用新黄土填平填实,吉。在【四库全书】之《八宅明镜》中对井有描述,“子上穿井出颠人,丑上兄弟不相称,寅卯辰巳皆不吉,不利午戍地求津。大凶未亥方开井,申酉先凶无吉论。惟有乾宫应坏腿,甲庚壬位透泉深。并灶相看女淫精,兑方有井家无金”。可见自古至今对井之方位吉凶就有深刻的论述,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为了家宅的安宁,我们更应在穿井时作一详细的合理布局。在有些古籍记载中,井的方位按东、南、西、北八宫生人属相来定住宅的井位,确实分析得十分详细,但是没有考虑到一口井并非是一个人所用,这幢住宅也并不是一个人居住,而且是几口人,几十口人,上下几代人所居住的环境,那么这井位就不应该能按东、西、南、北宅八宫来定位了。居上释义,一个人居之合上述八宫属相是大吉,但若其他人居之不合八宫属相就凶了。所以对井位风水论述门派之多,有些会误人也!不妨要细致地分析才是。 水井风水位置哪里最好?眼睛能看见所有角度的。你这样说根本把握不了水井在哪个方位的,不同的角度影响是不一样的!结合你住宅的格局才知道在那些位置比较好的!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井的利用和开发是人类改造自然以及生存空间进一步拓展的重要标志。现在除了偏远地区,到处都使用自来水,水井已不如从前那么重要,但是乡下有些地方还会使用水井,而城市的别墅区也有挖水井以作备用的。至于水井的吉凶则取决于土质、水质、方位以及周边环境。因水井是住宅的用水来源,关系一家一村的吉凶,故此很有讲究,并有多方面的喜与忌: 1、从方位上来说,宜在宅的白虎方或生旺方,若是一村之井则不宜离村太远,容易造成生活的不便,忌在宅的子、午、卯、酉四正位或正对大门,宅龙之方同忌。 . 2、土质宜干净,忌有垃圾或有害物质污染井水,最好到专门机构检测水质。 3、水井不宜太深,忌与地平,宜高于地,且有砖石拦砌,有盖更好,这样可防止污物落入,于人更有安全感。 4、废置的旧井,应寻找“闭”日,用吉利方位的黄色新土填实。 5、井水五行为阴,炉灶为阳,忌阴阳相对立,实不宜在灶位直接看见水井。 6、井不宜在污染区的下水位,亦不宜靠近厕所、水沟以及垃圾堆。 7、水井附近有大树为凶,而种一些竹子、柿、枸杞则为吉。 8、挖井多选在冬至到夏至这一阳遁时段,忌夏至到冬至阴遁时段。 9、附近有铅等不利于人体的重金属矿场、硫磺温泉等的井水不宜作为饮用水。 10、水井之形宜方形、圆形,八卦形,取金水相生之义 .
温州有哪些少数民族
畲族生活习俗
【居住习俗】
清代以前,畲族古住房大多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悬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仅在寮中央竖1排3--5根树叉,叉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清代,畲族地区才出现"土墙厝"。土墙厝为土木结构,四方筑墙,屋架直接置在山墙上,屋顶呈"人"字形,盖以瓦片,有4扇、6扇、8扇之分。福安社口坑里畲族村曾有过1座10扇的土墙厝,可住20--30户。
近代畲家住宅与汉族民居格局大致相同,为土木建筑,朴实无华,极少装饰品,而且大多随势造间,极少见斜门、假窗和粗糙的"石敢当"等镇凶化吉加物。畲族传统宅院注重土墙墙体的厚实,墙上一般不开窗或者只开小窗,以便避风防盗。一般畲村的周围都植有松、杉、樟、榕、柯、枫等乔木。畲族也有以阴阳八卦选择宅地的职业性风水师,他们的理论大致与汉族风水师相同。
1949年后,畲族住宅以土木结构为主,住房的建筑和使用格局有所改善。1978年后,随着畲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出现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式住宅。1978--1992年,据全区141个畲族村调查:新建住宅1036幢,建筑面积15.85万平方米,大多为砖木、钢混结构的新式住宅。
【服装习俗】
历史上畲族男女服装多用苎布和棉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男装式样和汉族大致相同,女装却与汉族区别较大,但其款式在区内各县大同小异。1949年后,随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畲族男女青年平时服装的款式、选用布质和汉族无大差别,只在婚礼和节日喜庆活动场合仍穿用传统服装。
民国及其以前,畲族男子传统服装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苎布衫用耐汗、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的苎布缝制而成。其款式为对襟、无领,仅用蓝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苎布衫因其袖子长短之别,又分成长袖和短袖两种。夏天穿短褂较普遍。夏天男子所穿短裤,亦用苎布或棉布缝制而成。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故又称棉布衫,款式和苎布衫相同。冬天老人还加穿夹袄或棉袄,其式样均为中间开襟。要是出门做客就穿“钱吊”,中间开襟,两边腰间备有口袋,用以藏放钱物。缺棉布的就用双重苎麻缝成“马夹”穿用。冬天男子穿青、蓝的棉布长裤,裤子为直筒式,裤筒大,不论短裤或长裤,裤腰均接有15厘米的不同颜色棉布作“裤头”。腰带用布带。
男婚礼服装是红顶黑缎官帽(清代官帽),青色长衫,其襟、胸前绣花纹饰,青色布靴。除官帽、布花族内借用外,一般男子结婚都缝一件青色长衫。
畲族妇女传统衣服为黑色,向右开襟,其具体款式又因县而异。福鼎式,通常称福宁东路装,上衣分大领和小领。大领中部最高处4--5厘米,多用水红、水绿做底色,加绣花纹。领口装饰有2颗约2厘米粗的红绒球,球心镶有各色料珠,俗称杨梅花,球底托十几片布叶子,有的盛装背后还有银饰小薄片,胸前右边绣有图案,大襟上钉有两条长过衣裾的红色飘带,袖口以红、绿色布(或用绸)条滚边。有的少女装不绣花,只用印花红布缝在服斗上。霞浦式,又称福宁西路式,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村及福安东部地区。其特点在于前后衣片长度完全相同,也是大襟式,有服斗和系带,可两面翻穿,逢年过节或外出做客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劳动穿反面。领口低窄,中部最高处约2厘米。大襟一般是20厘米,服斗12厘米。服斗的刺绣集中在上角,左右侧均延伸至中线,右侧尽襟边,斜长16厘米,垂直6.5厘米,宽1--10多厘米不等,由1--3组图案组成,每组称“池”,宽1--3厘米,以红色为主。习惯以所绣组数,分称“一红衣”;或按领口绣花,分为“花领”、“一行领”、“二行领”、“三行领”。青年妇女所穿的服斗绣花偏宽,最宽的“三红衣”三组花样并列10厘米以上,领口多为花领,绣工特别精细,多作为盛装、礼服。老妇和少女所穿的则偏窄,多只绣一条1厘米左右的小花边,反面服斗及领口都没有绣花,只在袖口、两侧衣衩内缘添条、套肩、系带和相应部镶蓝色布条。福安式,福安大部地区及宁德市畲族女装,纹样较简单,只在衣领上饰水红、黄、绿等虎牙纹,服斗上镶有一条3--4厘米宽的红布边,下端靠袖头处才绣以三角隅花纹(相传是当年高辛帝赐时盖的金印),两边袖口各缝一块1寸多宽的红布。
此外,女裤与当地汉族类似,旧时是大裤头、大裤管、没有口袋的“便裤”,多为黑色,有的长度稍短,称“半长裤”。
畲族妇女还有绑扎两脚的传统习惯,其绑腿又叫脚绑或脚暖,兼作防护、保暖之用。整幅呈三角形,宽29厘米,长55厘米,多以白色龙头布缝制,末端有红色缨络和紫红色长襟。20世纪70年代后,绑腿已少见。
此外围裙亦因县有别,西路式(霞浦式)围裙,裙身色黑,呈梯扇形,长(高)33厘米、上宽33厘米、下宽160厘米,正中12厘米外两侧有对称的折迭,每侧5--7条,每条宽0.7厘米、长5厘米,与裙身相等,折上有刺绣。两侧边缘滚镶蓝色窄添条。两侧和上方均滚镶红、黄、蓝、白、绿多种颜色相同的添条,排列成彩边,紧靠彩边外绣有图案。裙头蓝色,宽6.5厘米,两端系有白色素面棉线织带,宽约4.5--6厘米,长约2米,呈须穗状。少女穿用的围裙多系水红色,或宽边织花还带。福鼎式围裙大体与西路式相似,但裙身多呈长方形,长40厘米、宽47厘米。裙身上中部用淡绿色绸布作装饰,节日穿用围裙则加绣花。裙带均为织有几何图案或水波纹花带。
畲族妇女举行婚礼和逝世时穿的专用长裙叫大裙。黑色、素面、四褶,长至脚背,分筒式和围式两种,与上衣配套,束以宽大的绸布腰或系配色大绸花。有的大裙改用红色布料缝制,束以红绸结的大绸花。
1949年后,随社会发展,畲族传统服装除中老年妇女还保留穿用外,青年男女只在婚嫁及重大喜庆活动时才穿着。其布质追求时尚,刺绣更趋精细。而平时穿用服饰和汉族无大差异。
【帽鞋习俗】
黑缎官帽 俗称“红缨帽”或“红包帽”,是畲族男子专用礼帽,整体青黑,宽沿外敞,顶缀2厘米大的铜质球或红布球,球顶下垂以红线编成的缨穗。民国后用圆沿礼帽,在举行婚礼或逝世时穿戴。
凤冠军 又称公主顶,是畲族妇女举行婚礼和逝世时戴的头饰。尖顶圆口,戴于发髻上,以红绸带或料珠串扣于下颊。冠体内层竹箨圈制,外蒙黑或深色布,正中上部装有精致银框小方镜,并配微形剪、尺、书、镜等物件,冠顶用竹篾编织成塔形骨架,外蒙红布,缀大小不一银片,上部后侧及两侧,名缀挂一蝶银饰上名缀五串小银片,两端饰玻璃珠,顶端饰有2片三角银片和红缨络,银片上錾有吉祥纹。婚礼用凤冠系有遮面银饰,俗称“线须”,由一长方形银牌和九串银饰薄片组成,整体若帘,垂挂面前,银牌有“双龙抢球”图案,银片则为鱼、石榴、梅花等吉祥图案。
鞋子 传统穿圆口黑布厚底(或木底)有鼻鞋,鞋面上折有一道红色中脊为单鼻鞋,系女性穿用,鞋口边缘镶以红、黄、绿等色边线。鞋面折有两道中脊的为双鼻鞋,系男性穿用。传统有鼻鞋民国后渐少见,大多数用作丧服,婚礼则穿长靴。
【发式习俗】
畲族男子发式与汉族无异,女子传统发式不同于汉族妇女。
畲族已婚妇女发式样 霞浦为古典“盘龙髻”式(又称凤凰髻),式样复杂,夹以大量假发扎成。梳扎时,先把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后部约占三分之二。其间置放一支长约20厘米,直径3厘米裹着黑布的竹箨卷筒,其中段用红线扎紧往上折,呈斜角,使头发膨松在后脑勺部位,呈瓜辫形,前端与假发用红绒线扎紧,让假发至前顶呈侧扁型垂下;前部头发分成左右两股,旋成小股,从左住右绕于头顶,呈螺旋状,用发夹固定,最后用大银笄横贯发顶中央,形成昂扬屈曲、独具一格的盘龙状高髻。宁德北部和福安一带畲族妇女头发则从后脑勺梳起,向上盘旋绕头盖一匝,高达脸部的二分之一,如截筒高帽一般,脑后呈瓜瓣状,发间环束数根深红色的红线。顶部压一条两指宽的银簪,并插银耳扒、豪猪簪各1枚,俗称“凤凰中”。福鼎一带畲族妇女梳头不掺假发,仅梳本身的长发于脑后成面包型,罩以黑色网纱,插上银簪等饰物。
畲族未婚少女发式 福安畲族少女过16岁,头发亦梳成截筒高帽形状,但顶部不压以银簪而以一束红绒线缠在右额前。宁德与霞浦畲族少女则把头发围成圆形,额前留若干刘海,以红绒线夹上两支银笄。福鼎畲族少女头发围成圆形后,右侧斜插1条银簪,在簪子上垂下缨络状绒线。
其他 畲族妇女发际所系黑色、蓝色、红色绒线环束,标志老、中、青不同年龄的身份,丧偶的妇女还用绿色的绒线圈头。
【首饰习俗】
头笄 俗称“髻簪”或“横钯”,横贯于盘龙髻端,长约10厘米。两片相连的垂叶,上錾凿花纹。这种头笄样式,系代代相传,不容更改。
银簪 用1枚银元锻成,两指宽,10厘米长,如目鱼骨形状,上錾花纹,供横栓发顶紧发用。
头花 插于发际装饰品。婚礼用的头花,三朵一组,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作精细。
耳环耳牌 与盘龙髻配套用,耳环通常制成翻转问号形状;耳牌,近耳处为曲形钧,下挂银牌。
【饮食习俗】
平时畲族饮食和当地汉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薯米,杂粮有麦、高粱、小米、玉米、鸭爪稗以及南瓜、马铃薯、芋头等。副食有竹笋、蔬菜、野菇、野菜、鱼、肉、蛋等。节日食品较有特色,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
乌米饭 ∷ 为农历三月三食用。乌米饭的制法,是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到布袋里,连袋放到铁镬里,加适量的水熬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袋里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泡进汤进汁里,几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菅时粽 ∷ 俗称“菅粽”,通常在端阳节和龙节时食用。将精选优质糯米倒入黄碱水里浸泡若干小时,拿两片菅叶对折成一条槽底,而后舀碱水泡过的糯米放叶槽中,成为一条20厘米长玉米棒子状的菅叶粽,放到锅里煮十余小时遂成。每逢端午节,菅粽供敬祭祖宗外,还用以馈赠亲友。
糍粑 ∷ 畲族过年、做“七月半”和冬节都要制糍,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将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小团或饼状食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悦翼世祥风水网 » 温州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什么有什么习俗